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詞誦讀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語言運用)2.體會詩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了解詩歌表達情感的方式。(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3.積累閱讀古詩的基本方法。(語言運用)第1課時《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課前預習查找有關李白、杜甫的資料,以及《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龜年》的寫作背景,并熟讀這兩首詩。一、導入新課《毛詩序》中說,詩歌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說,詩人的情思涌動,便發(fā)而為言為詩。那生活中怎樣的境遇和感受會讓詩人情思涌動、流淌,成為千古流傳的詩句呢?在一首詩中,詩人的情思是否也會有復雜而豐富的內涵,以及微妙的變化?詩人的情感在訴諸文字的時候,又會有怎樣的藝術形式?這些都是我們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二、教學新課學習任務一:初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1.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翻譯詩文。(1)朗讀——體會詩的韻律美。A.師范讀,要求學生標出節(jié)奏、韻腳,注意語速。B.學生范讀,師生點評。C.全班齊讀,加深體會。(2)結合注釋,自譯詩文。①《峨眉山月歌》譯文: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頭,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夜間乘船從清溪出發(fā)駛向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我只能依依不舍去向渝州。②《江南逢李龜年》譯文: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歌唱?,F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jié)再次遇見了你。2.初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根據你對詩人的了解以及初步閱讀詩歌的感受,完成下面表格。預設:作品作者作者印象詩中直接表達情感的詩句《峨眉山月歌》李白浪漫灑脫思君不見下渝州《江南逢李龜年》杜甫憂國憂民/3.通過完成這張表格,你對兩位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有了哪些了解?預設:《峨眉山月歌》中,詩人李白直接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在《江南逢李龜年》中,詩人杜甫并未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4.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表達的情感是否只有思念呢?杜甫在《江南逢李龜年》中有沒有情感的流露呢?學習任務二:再讀詩歌,把握情景關系1.再讀這兩首詩,找出詩中的寫景詞句并反復朗讀,體會文字中流露的詩人情感,并結合注釋,完成下面表格。預設:作品詩中的景物景物特點推測作者情感《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清新,靈動喜悅《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美麗,寥落高興,悲傷2.思考:李白“思君不見”,應該是有些惆悵的呀,怎么會有喜悅呢?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表達的到底是喜悅還是憂傷,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學習任務三:知人論世,理解詩歌內涵知人論世,是指要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1.結合詩后的賞析文字和課前預習時收集的背景資料,研讀這兩首詩,完成下面表格。材料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開元十二年(724)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材料二:大歷五年是公元770年,開元盛世已經過去了三四十年,攪亂大唐的安史之亂都結束八年了,可是社會始終沒有從動亂中恢復過來,國家分裂,滿目瘡痍。杜甫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輾轉漂泊到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長沙。不僅當年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就連生活,也是“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落魄不堪了。那個當年整天出入宮廷的李龜年呢?也已經流落江南。所謂“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老藝人只能賣唱討生活。(節(jié)選自《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預設:作品詩人年齡詩人境遇時代背景《峨眉山月歌》青年時代“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時未見到思念的友人。盛唐時期,國家發(fā)展蒸蒸日上?!督戏昀铨斈辍凤L燭殘年輾轉漂泊,與故人重逢。“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已岌岌可危。2.“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已岌岌可危。提問:現在,同學們是否可以回答剛才的問題了?預設:(1)《峨眉山月歌》:憧憬、喜悅,悵然、思念。李白寫下這首詩時,正值他的青年時代,他要離開家鄉(xiāng),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所以,他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和追尋夢想的喜悅。通過“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兩句寫景詩可以看出。(2)寫作背景: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因才華卓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監(jiān)崔滌的賞識,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亂的唐朝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轉入衰落,他們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涼,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李龜年流落江南。杜甫和李龜年重逢時,大唐已是國運衰頹,江河日下。兩位共同經歷過“開元盛世”的文人、藝術家,此時已是風燭殘年,而且因時代動蕩而輾轉漂泊、飽經風霜。“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帶給詩人更多的是傷懷。杜甫的這首詩里既有對過往歲月的深情懷念,又有對故人以及自身處境的傷懷,還有對國家頹敗的憂愁。所以相逢的時候,他不是喜悅,只是傷懷,而且他的傷懷是沉重的。學習任務四:比較閱讀,聚焦詩歌意象請同學們找到詩中的典型意象,并反復誦讀其詩句,體會意象對詩人情感表達的作用。預設:(1)在《峨眉山月歌》中,詩人李白運用了典型意象“月”,營造了青山吐月、月映清江的優(yōu)美意境,表達了自己離開家鄉(xiāng)外出闖蕩時的憧憬和喜悅。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襯托了“思君不見”的悵惘。(2)在《江南逢李龜年》中,詩人在江南的暮春,與久違的故人相逢。風景依稀如昨,而國已衰頹,人已垂暮。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奥浠ā币辉~,寫出了暮春之景、垂暮之年,還有國家的風雨飄搖之勢。小結:由此,我們發(fā)現“月”意象的出現,很可能與思念有關,比如“我寄愁心與明月”“明月何時照我還”;而“落花”這個意象往往帶有傷感的意味,比如“花落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三、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上,同學們通過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關系、知人論世、分析意象,逐步深入地理解了兩首詩歌的情感,也對詩人有了更多的認知。其實,我們在誦讀課外古詩詞的時候,不一定每一首都需要用到所有這些閱讀方法。有些簡單的詩歌,運用一到兩種閱讀方法就可以讀得很透徹了。根據詩歌的變化和閱讀需求的變化,靈活地選擇閱讀方法、安排閱讀順序,同學們可以在不斷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細細體會,慢慢積累。四、作業(yè)布置課外研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完成下面的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品作者直接表達感情的詞句詩中景物景物特點詩人情感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來由對詩人的新認知
第2課時《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繼續(xù)進行課外古詩誦讀欣賞。課外古詩誦讀,是一種語文積累,所謂積累,不只是讀讀背背,還需要不斷地學習、總結和歸納。除了上節(jié)課一起實踐過的幾種閱讀古詩的方法,同題材或者同主題詩歌的比較閱讀也是閱讀、積累古詩的重要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嘗試。二、教學新課學習任務一:結合注釋,自譯詩文1.《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zhàn)場旁邊盛開。2.《夜上受降城聞笛》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如深秋白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將士們都眺望家鄉(xiāng)。學習任務二:比較閱讀《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大聲朗讀《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爭取讀出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和“憶”的情感。然后結合注釋和詩后的賞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注:“時年十七?!边@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xiāng)的兄弟為山東兄弟。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興兵作亂,舉兵叛唐。唐玄宗盲目相信安祿山,錯估形勢,在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逼近長安時,方幡然醒悟,然于事無補,只能逃出長安,后長安淪陷。唐肅宗當年七月在靈武登基稱帝,至德二載(757),唐肅宗率軍收復長安,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節(jié)選自《王立群妙品古詩詞》)作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作者王維岑參詩人處境“年十七”,獨自漂泊在外,遠離故鄉(xiāng)。行軍在外,遙想戰(zhàn)亂中的長安故園。時代背景盛唐初期安史之亂中,“未收長安”。表達情感的詞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詩人情感思念親人思念故鄉(xiāng)、同情百姓、渴望和平2.都是重陽節(jié)思鄉(xiāng),兩位詩人的情感及情感表達的方式有何不同?明確:(1)在情感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遠離故鄉(xiāng)的少年詩人王維表達的是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因為故鄉(xiāng)處于戰(zhàn)亂之中,詩人岑參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里飽含了對飽經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對和平的強烈的渴望,詩人的情感更復雜,也更深沉。(2)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是直抒胸臆,通過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表達了自己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由這個“倍”字,我們知道,詩人在遠離故鄉(xiāng)的每一天,都在思念著親人,只是在佳節(jié)時思念更濃,詩人的情感質樸而動人;《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詩人岑參通過想象故園菊花盛開的畫面,表達鄉(xiāng)愁;“憐”的是故園菊,更是故園人,是在戰(zhàn)爭中飽受摧殘的鄉(xiāng)親,詩中流露的是對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而蘊藉。學習任務三:比較閱讀《夜上受降城聞笛》和《春夜洛城聞笛》1.兩位詩人在夜里聽到笛聲生發(fā)了什么情感?這種情感又是如何表達的?朗讀或默讀這兩首詩,并結合注釋和詩后的賞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作品《夜上受降城聞笛》《春夜洛城聞笛》描寫笛聲不知何處吹蘆管。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寫景文字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表達情感的詞句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何人不起故園情。情感思鄉(xiāng)思鄉(xiāng)2.同學們對這兩首詩的異同是否有了一些新的發(fā)現呢?預設:(1)這兩首詩都有明確表達情感的句子,《春夜洛城聞笛》中“何人不起故園情”,用反問句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通過“征人望鄉(xiāng)”這個舉動,并以“盡”來修飾,戍守邊關、征戰(zhàn)沙場的征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也便表達得淋漓盡致。(2)此外,笛聲在詩人的筆下都是不知從何處傳來,也不知是何人吹響。笛聲絲絲縷縷而來,與原本就被思念纏繞的游子和征人不期而遇,淡淡的愁緒便開始在詩中彌漫。(3)《春夜洛城聞笛》在描繪笛聲的過程中,使用了“玉笛”“春風”這些溫潤美麗的意象,所以詩中所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情是悠遠而輕柔的;而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詩人在描繪笛聲之外,還描繪了征人身處的環(huán)境——“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如雪月如霜,寫出了征人所處之境的蒼涼曠遠,他們在這種處境下因聽到悠悠笛聲而生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是沉重而哀傷的。小結:通過這組比較閱讀,我們發(fā)現,同樣是因聽到笛聲而生發(fā)鄉(xiāng)愁,詩人的處境不同、性情不同,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也都會有所不同。聞笛而生鄉(xiāng)愁,是古人常有的經歷。而引發(fā)鄉(xiāng)愁的笛曲,最有名的應當是《折楊柳》,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愁別緒。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情感。這個“折楊柳”的名字也是由古人折柳送別的習俗而來。所以,我們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積累“楊柳”“蘆管”“玉笛”等意象的文化內涵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習俗,這樣,我們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就會越來越精準。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的兩組詩歌的比較閱讀,同學們可以發(fā)現,通過比較閱讀相同主題或題材的詩歌,我們對詩人的情感內涵,及其情感表達方式,都會有更細致深入的探討,收獲也會更多。三、課堂小結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鞏固、學習并積累了一些閱讀古詩常見常用的方法——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關系、知人論世、分析意象、比較閱讀。希望同學們無論是在課內學習古詩還是在課外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都能夠根據詩歌的特點靈活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相信你一定會收獲滿滿。四、作業(yè)布置我們誦讀古詩詞的時候,可以通過配樂、配圖等方式幫助理解和記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