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含答案與解析)-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版)_第1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含答案與解析)-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版)_第2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含答案與解析)-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版)_第3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含答案與解析)-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版)_第4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含答案與解析)-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22?貴州黔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古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前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觀史蟠?以不能進(jìn)遽伯玉②而退彌子瑕咒故有身后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圉

宜如此也。夫國以(因?yàn)椋┮蝗伺d,以一人亡,賢者(賢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一

定)復(fù)(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蘇洵《管仲論》)

注:①史蠟:itqiuo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以敢諫聞名。②遽伯玉:遽虱。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③彌子瑕:

春秋時衛(wèi)國將軍。

1.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機(jī)其所為

③蕭何耳死_____________

④圉宜如此也_____________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3.【甲】文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dān)當(dāng)大任,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簡要談?wù)勀銖倪@段話受到

的啟發(fā)。

4.【甲】文中點(diǎn)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對這位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蘇洵說“彼管仲者,

何以死哉?”(那個管仲呀,為什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評色彩。說說批評了管

仲什么。

(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天下》)

【乙】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

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jī)。可長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

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5.下列語句中的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亂其所為

C.曾益/其所不能D.必?zé)o受/利地

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征于自言和而售夷

B.百里奚舉于山東市買駿馬

C.孫叔敖之期五十而知天命

D.靖寢之丘戰(zhàn)則清從

7.下列選項(xiàng)中的“以”與例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過清B.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C.可以一戰(zhàn)D.屬予作文名記之

8.下列對兩段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甲文主要闡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議論為主,輔以記敘;乙文以記敘為主,兼以議論。

D.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做人做事要有憂患意識”的主題。

9.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舜發(fā)于吠畝之中。

(2)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2023?湖北咸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①,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愿王釋

齊先越?!眳峭醺ヂ?,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聽諫,后

三年吳其墟②乎!”太宰懿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shí)忍人,其父兄不顧,安

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迸c逢同共謀,讒之王。王

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

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dú)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

【注】①食不重來: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形容生活儉樸。②墟:成為廢墟。③若;你。

10.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必為國用(憂患)B.屬王釋齊先越(希望)

C..子胥(謙讓)D.王始不叢(聽從)

11.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舜發(fā)于吠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征于色,發(fā)于聲,加后喻生于憂患耐死于安樂

D.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1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己而有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伍員貌忠而實(shí)忍人。

14.請結(jié)合甲乙兩個文段內(nèi)容簡要分析吳國走向滅亡的原因。

(2023?湖南婁底?統(tǒng)考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

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①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

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15.下列各句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無理的一項(xiàng)是()

A.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C.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D.入貝曠無法家拂士,出貝/無敵國外患者

16.下列加點(diǎn)的字解釋不無確的一項(xiàng)是()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憑借)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區(qū)域、地域)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被選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使……受痛苦)

1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xiàng)()

A.《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

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從戰(zhàn)爭的攻守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論點(diǎn)。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闡述思路是,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更清楚。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

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1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9.聯(lián)系實(shí)際,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并另舉

一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diǎn)。

(2023?安徽蕪湖?統(tǒng)考三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帝疾大漸①,遺詔曰:朕②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wù)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

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④惡,不及遠(yuǎn)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選自《明史?太祖本紀(jì)三》)

注:①漸:加重;②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③膺:受;④惡:厭惡,討厭。

20.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的意思。

(1)降大任于星人也:

(2)先苦其心志:

(3)置益其所不能:—

(3)日勤不息:

2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

22.甲文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講述了“”的道理(用原文句子填空);乙文是明太祖朱元

璋的遺詔,明太祖說他此時明白了一個“萬物自然之理”,請你猜猜,在此語境中可能指意思。

23.甲文和乙文中都提到一個國家的昌盛,需要“法家拂士”和“文武臣僚”的輔佐。請你從我們學(xué)

過文章中找出一個這樣的歷史人物,并簡述他的功績。

(2023?山東荷澤?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fù)進(jìn)。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

中止?”對曰:“有所失復(fù)得?!逼淠敢莸读哑淇?,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喧矣。

(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注】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④喧:遺忘。⑤引:

拿來。

24.解釋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思。

①人恒過()

②而后哂()

③其母引刀裂其織()

④以此螂之()

25.下列各項(xiàng)中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A.然后知生于憂患嘗射于家圃

B.晅死于安樂也后狼止血前狼又至

C.乃復(fù)進(jìn)乃不知有漢

D.以此誡之以錢覆其口

2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喧矣。

27.閱讀【甲】【乙】兩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兩文的表達(dá)方式有何不同?

(2023?河南焦作?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敢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文本二]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fā)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侍

御數(shù)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nèi)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

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節(jié)選自《新序》)

2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1)粵益其所不能()

(2)出則無故國外患者()

2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30.[文本一]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dá)的意思,與下面對聯(lián)中的哪一聯(lián)含義相近?并

用簡明的語言概述理由。

上聯(lián):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下聯(lián):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

31.[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觀點(diǎn)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具體分析。

(2023?山東濟(jì)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界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日:“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亂,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

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碧谠唬骸肮馔七^于主,

朕則歸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無才行,藉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

顛而不扶,豈能無亂?隋煬帝錄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報效,翻行弒逆。此非臣下之過

歟?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無愆過⑤,即家國之慶也?!碧谟衷唬骸盎芭c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

者子孫,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對曰:“君子乃能懷德荷恩,玄感與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

貴君子畫賤小人。"太宗曰:“然?!?/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三》)

【注釋】①司空:古官職名。②字文述:與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

拔。④戒勖:勸誡勉勵。⑤愆過:罪過,過失。

32.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舜發(fā)于吠畝之中發(fā):興起,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苦:使……苦

C.困于心,衡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D.人恒過,然后能改過:過錯

33.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例:古人所以貴君子而賤小人。

A.項(xiàng)樂亦無窮也B.言和耐色夷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D.可計日而待也

3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甲文開頭以排比句列舉六位歷史名賢的事例作為事實(shí)論據(jù),增強(qiáng)了文章氣勢,有力地證明了磨難造

就人才的觀點(diǎn)。

B.乙文可歸納出太宗與侍臣對話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訴臣子,應(yīng)該盡心輔助自己的君主好好培養(yǎng)自己兒

孫們的君子品行。

C.甲乙兩文都提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乙文中“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

亂”這種現(xiàn)象,證明了孟子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甲文中“管夷吾舉于士”與“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士”都指的是賢士;乙文中,“貞觀”是年號,

“太宗”則是皇帝的廟號。

3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6.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

(2023?湖南邵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鲃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

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芳。終滅

吳。

(選自《史記》)

37.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①△則無法家拂士()

②與百姓同其芳()

38.選出與例句中加點(diǎn)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例句:舜發(fā)于吠畝之中

A.悉以咨之B.水陸草木之花C.又?jǐn)?shù)刀斃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9.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段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

B.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

C.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

D.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

40.翻譯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

(1)行拂亂其所為

(2)女忘會稽之恥邪?

41.【甲】文首段列舉古代六位賢士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論點(diǎn)是—?!疽摇课?/p>

故事可以用成語來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成語是—。

42.請聯(lián)系自身實(shí)際談?wù)劇炯住俊疽摇績晌慕o你怎樣的啟示。

(2023?廣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臉。入則無法家挪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3.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⑴必先苦其心志()

⑵而后陶()

⑶入則無法家排士()

4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乙】上①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hù)。儻②遽(ju)自放縱,病復(fù)作,則不可救矣。

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河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曰:“內(nèi)

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p>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儻(偽ng):倘若。

45.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⑴猶目將護(hù)()

⑵儻厚自放縱()

⑶麗自古所希()

46.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內(nèi)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47.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E卿的一項(xiàng)是()

A.【甲】文蘊(yùn)含深刻道理,告訴我們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發(fā)展,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

人死亡。

B.【乙】文唐太宗雖然身處太平盛世,但他能時時保持小心謹(jǐn)慎,有強(qiáng)烈的憂患意識,希望能經(jīng)常聽

到大臣的諫言。

C.【甲】文從國家到個人,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最終歸納中心論點(diǎn);【乙】文從治病到治國,表明雖

然國家強(qiáng)大了,但國君仍要居安思危。

D.【甲】【乙】兩文都談及國家治理之道?!炯住课膫?cè)重議論,表達(dá)孟子鮮明的觀點(diǎn);【乙】文側(cè)重描寫,

通過語言描寫表達(dá)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2023?廣東肇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牙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8.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1)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

(3)△則無法家拂士

4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巴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審。屬王釋

齊先越?!眳峭醺ヂ牐旆R,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聽諫,后

三年吳其墟②乎!”太宰懿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shí)忍人,其父兄不顧,安

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迸c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

不叢,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

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咒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己,今若反以讒誅我。嗟

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dú)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

【注】①食不重來: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形容生活儉樸。②墟:成為廢墟。③若;你。

50.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下.頤的一項(xiàng)是()

A.必為國用(憂患)B.屬王釋齊先越(希望)

C.讓子胥(謙讓)D.王始不從(聽從)

51.請用“/”給文中面線的句子斷句。

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己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52.請結(jié)合甲乙兩個文段內(nèi)容簡要分析吳國走向滅亡的原因。

(2023?河南南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各題。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jì)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

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jié)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②。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

國一禁?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④是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注釋】①奏:同“奏”,會后。②與:同盟者。③泰(qi):標(biāo)準(zhǔn)。④伯:同“霸”,諸侯的盟主。

53.下列對文段中相關(guān)詞語的解釋和分析,不E項(xiàng)的一項(xiàng)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是“選拔、任用”的意思,此處運(yùn)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旨在論證“生

于憂患”的觀點(diǎn)。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提示“故”后的內(nèi)容是對前文所舉事例

的論述與總結(jié)。

C.“行拂亂其所為"中的“亂”是“擾亂”的意思,其與“猿鳥亂鳴”“無絲竹之亂耳”中的兩個

“亂”意思相同。

D.“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中的“作”是“有所作為”的意思,此句話是從主觀因素提出的造就

人才的觀點(diǎn)。

5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5.下面是小文在復(fù)習(x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做的讀書筆記,請你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幫她將批注補(bǔ)

充完整。

例句批注

以左邊的句子為例,簡要分析孟子散

舜發(fā)于聯(lián)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文的語言特點(diǎn)。

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56.同為談及國家強(qiáng)盛的話題,請簡要分析兩個語段中的觀點(diǎn)有什么不同。

專題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22?貴州黔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古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前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觀史蟠?以不能進(jìn)遽伯玉②而退彌子瑕咒故有身后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圉

宜如此也。夫國以(因?yàn)椋┮蝗伺d,以一人亡,賢者(賢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一

定)復(fù)(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蘇洵《管仲論》)

注:①史蠟:itqiuo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以敢諫聞名。②遽伯玉:遽虱。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③彌子瑕:

春秋時衛(wèi)國將軍。

1.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機(jī)其所為

③蕭何耳死_____________

④圉宜如此也_____________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3.【甲】文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dān)當(dāng)大任,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簡要談?wù)勀銖倪@段話受到

的啟發(fā)。

4.【甲】文中點(diǎn)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對這位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蘇洵說“彼管仲者,

何以死哉?”(那個管仲呀,為什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評色彩。說說批評了管

仲什么。

【答案】1.使……受苦。擾亂。將,將要。本來。2.①所以使他的心受

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②國家因?yàn)橐粋€人而興盛,因?yàn)橐粋€人而敗亡。3.人要學(xué)有所成,必須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經(jīng)

受艱難困苦磨練。4.批評管仲在任時沒有培養(yǎng)出賢能的接班人。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字詞解釋。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

推斷詞語的含義。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啵菏埂芸?。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

亂:擾亂。③句意:蕭何將要死時。且:將:將要。④句意:本來就應(yīng)該如此啊!固:本來。

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以下重點(diǎn)詞語:①動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

②以:因?yàn)椤?/p>

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與拓展。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dān)當(dāng)大任,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推而廣

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這些人一樣,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

4.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復(fù)(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賢人一定要推選出

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墒枪苤賲s沒有這樣做,所以在這里是批評管仲在任時沒有培養(yǎng)出賢

能的接班人。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

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乙】我看史鰭,因?yàn)椴荒苁剐l(wèi)靈公任用賢臣遽伯玉和斥退寵臣彌子瑕,為此死后進(jìn)行了尸諫;漢代

蕭何臨死前,推薦了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yīng)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因一個人而

滅亡;賢能的人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

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

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天下》)

【乙】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

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jī)??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

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5.下列語句中的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亂其所為

C.曾益/其所不能D.必?zé)o受/利地

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征于自言和而住夷

B.百里奚舉于山東山買駿馬

C.孫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

D.靖寢之丘戰(zhàn)則情從

7.下列選項(xiàng)中的“以”與例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過清B.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C.可以一戰(zhàn)D.屬予作文以記之

8.下列對兩段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A.甲文主要闡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議論為主,輔以記敘;乙文以記敘為主,兼以議論。

D.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做人做事要有憂患意識”的主題。

9.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舜發(fā)于吠畝之中。

(2)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答案】5.A6.C7.B8.B9.(1)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2)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

【解析】5.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做簡單

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jù)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jìn)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

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

A.句意: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zé)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句中“天”是主語,“降”是謂語,“大任”

是賓語,而“于”是介詞,和“是人”構(gòu)成一個介賓短語,不可分開。正確斷句應(yīng)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

人也

故選Ao

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都譯為“臉色”;

B.都譯為“集市”;

C.通“智”,智慧/知道;

D.都譯為“請允許”;

故選Co

7.此題考查一詞多義。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以:介詞,用,拿。

A.連詞,因,因?yàn)椋?/p>

B.介詞,用,拿;

C.介詞,憑借;

D.連詞,來,用來,表目的;

故選B。

8.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對原文內(nèi)容有大致了解,敘事部分理清事件

的脈絡(luò),議論部分可結(jié)合事件推斷作者想要表達(dá)的觀點(diǎn)。

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表述有誤,根據(jù)乙文“王果以美地封

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可知,孫叔敖死后,楚王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并沒

有接受,而是按照其父所說的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

故選B。

9.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diǎn):重點(diǎn)詞語一定要翻譯準(zhǔn)確,尤其注意一些關(guān)鍵詞

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jié)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

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diǎn)詞語有:

(1)發(fā):興起,指被任用。吠畝:田地。

(2)知:知道。惡:厭惡。以……為:把……作為。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zé)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

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

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

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shí)力相當(dāng)、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

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

滅亡的道理了。

【乙】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

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名聲很壞。

楚國人敬畏鬼神,而越國人事鬼神以求福??梢蚤L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睂O叔敖死后,楚王

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現(xiàn)在也

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

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2023?湖北咸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巴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愿王釋

齊先越?!眳峭醺ヂ?,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聽諫,后

三年吳其墟②乎!”太宰懿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shí)忍人,其父兄不顧,安

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迸c逢同共謀,讒之王。王

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

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己,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dú)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

【注】①食不重來: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形容生活儉樸。②墟:成為廢墟。③若;你。

10.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必為國用(憂患)B.蜃王釋齊先越(希望)

C.川子胥(謙讓)D.王始不叢(聽從)

11.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舜發(fā)于吠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征于色,發(fā)于聲,晅后喻生于憂患耐死于安樂

D.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1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己而有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伍員貌忠而實(shí)忍人。

14.請結(jié)合甲乙兩個文段內(nèi)容簡要分析吳國走向滅亡的原因。

【答案】10.C11.D12.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己而有功13.①使他身處貧困

之中,是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②伍員(伍子胥)表面忠厚,實(shí)際卻是殘忍的人14.國外:有越國這樣時刻圖謀復(fù)仇的敵對國家。

國內(nèi):重用太宰豁這樣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佞臣;而像伍子胥這樣的忠臣良將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

【解析】10.考查文言詞語理解辨析。

C.句意:(吳王)責(zé)備伍子胥。讓:責(zé)備;

故選Co

11.考查文言虛詞。

A.于:介詞,從/介詞,給;

B.乃:連詞,于是,就/副詞,竟然;

C.而:連詞表承接,就/連詞表并列;

D.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

故選D?

12.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zhǔn)確斷句。句子意思讀

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xí)慣句式等斷句。

該句意為: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

“王前欲伐齊”主語是“王”,謂語是“伐”,賓語是“奇”,這是完整句子,單獨(dú)斷開;“員強(qiáng)諫”

主語是“員”,謂語是“諫”,是完整句子,單獨(dú)斷開;“己而有功”中主語省略了,是“王”,謂語是

“有功”,句子完整。

故可斷句為:王前欲伐齊/員強(qiáng)諫/己而有功。

1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

點(diǎn)字詞的翻譯。本句重點(diǎn)詞:

(1)空乏:使……窮困;拂亂:使……不順;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通“增”,增

加。

(2)貌忠:容貌表面忠厚;實(shí):實(shí)際;忍人:殘忍的人。

14.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及概括。

由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國家滅亡是因?yàn)樵趪鴥?nèi)沒有堅守法度

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shí)力相當(dāng)、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聯(lián)系乙文中“臣

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可知,在國外,吳國有時刻準(zhǔn)備復(fù)仇的敵對國家

越國;

聯(lián)系乙文“與逢同共謀,讒之王”“今若反以讒誅我”可知,在國內(nèi),吳王重用嫉賢妒能、排除異己

的佞臣太宰豁,并且聽信了他“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的讒言,逼得忠臣良將伍子胥身亡,因而最終走

向滅亡。據(jù)此總結(jié)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吳王準(zhǔn)備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我聽說勾踐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

共苦。這個人如果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希望大王暫時放棄攻打齊國,先攻打越國?!眳峭醪宦牐?/p>

于是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軍,俘獲了齊國的高、國氏返回吳國。(吳王)責(zé)備伍子胥。伍子胥說:

“大王不要太高興!大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豁聽到這些話,就多次與

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并趁機(jī)進(jìn)讒言陷害伍子胥:“伍員表面忠厚,實(shí)際卻是殘忍的人,他連自己

的父兄都不管不顧,怎么可能真心顧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

他反而因此怨恨您。大王不防備他,他必定會作亂?!保ɑ恚┻€與越國大夫逢同合謀,向吳王進(jìn)讒言誣陷

伍子胥。吳王開始并沒有聽從,于是就派伍子胥出使齊國,聽說伍子胥把兒子委托給齊國的鮑氏,吳王才

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等伍子胥出使齊回國后,吳王就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

殺。伍子胥大笑說:“我輔佐你父親成就霸業(yè),又擁立你為王,你當(dāng)初想將吳國的一半分給我,我沒接受,

此事作罷,如今你反而聽信讒言要?dú)⑽摇0?,唉,你?dú)自一人必然不能維持這個國家!”伍子胥告訴使者

說:”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jìn)入都城!”

(2023?湖南婁底?統(tǒng)考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

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