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大學篇五篇_第1頁
讀書筆記 大學篇五篇_第2頁
讀書筆記 大學篇五篇_第3頁
讀書筆記 大學篇五篇_第4頁
讀書筆記 大學篇五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讀書筆記大學篇五篇

讀書筆記大學篇韓愈的《師說》提出的從師的必要以及擇師的標準。常為后人作為從師的箴規(guī)。其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一言,就極為珍貴。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也就是要以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他們的長處就值得我們學習。不論他們是幾歲的小朋友,還是目不識丁的老婆婆,只要他們知道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應該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要真的能夠如此,首先得放下架子,虛下心來,真心實意地向別人請教。不能因為別人比你強,而忌妒他,不愿向他請教;更不能因為別人不如自己,而輕視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是虛心從師,才取得顯著的成就的。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每寫好了詩都要拿到鄰居老婆婆那里念給她聽,問她哪些地方聽不懂,需要修改。鞏固生物家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一處都把當?shù)氐霓r(nóng)民請來,詳細詢問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

想想,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請教,那能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深受人民喜愛的詩篇?如果達爾文不愿向農(nóng)民請教,又怎能完成《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的理論呢?

能虛心從師固然重要,但是向別人學習的同時,也需要認識到別人的缺點,學習他好的方面,而以他不好的方面為戒。正如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所說,我們要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自己拿來,吸收其精華,剔除糟粕。

朋友,讓我們拜能者為師吧,讓我們繼續(xù)發(fā)揚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中國傳統(tǒng)。

【篇5】讀書筆記大學篇在管理哲學的課堂上,聽老師講述了日本的“恥感文化”,一直想要找個機會深刻認識下日本的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于是便挑了《菊與刀》這本書。

《菊與刀》最初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diào)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zhàn)敗后的日本。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專業(yè)知識教育,通過把戰(zhàn)時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研究原形,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有關(guān)日本的文獻和日本文學和電影,并作出了最終日本會投降這個論斷。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東方文化生活過的西方人,她準確把握了東西方文化中的細微不同,并把這種影響對民族氣質(zhì)的形成以及這種民族氣質(zhì)會對戰(zhàn)爭帶來的影響作出了精辟的論述。雖然距離這本書最初寫成已經(jīng)有了將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本書,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選文獻。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guān)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yǎng)和成人教養(yǎng)的不連續(xù)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zhàn)的所有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因為與這個強大的對手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巨大,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對付它。西方國家認為,即使是在戰(zhàn)爭中,也應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zhàn)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卻沒有這些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了解敵人的本性就成了一個核心問題。要與日本作戰(zhàn),我們必須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

在對待戰(zhàn)爭的問題上,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認為:只要各國都擁有絕對的主權(quán),整個國際社會就會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之中。因而,日本必須為建立一種等級秩序而斗爭。這個歷史使命只能由日本來完成,因為只有日本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自上而下等級制的國家,也只有她最了解“每人都擺正自己位置”的必要性。日本是一個崇尚等級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guān)于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里生根發(fā)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種各得其所的說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quán)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guān)系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簽。這正是日本發(fā)動太平洋的動機之一,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qū)內(nèi)是處于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qū)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于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輸出,背后的精神內(nèi)核就是這可怕的等級制。

日本民族是一個具有狂熱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勝于物質(zhì)的力量。早在上世紀30年代,前陸軍大臣、軍國主義者荒木大將透過《告日本國民書》,宣揚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揚皇道于四海,力量懸殊不足憂,吾等何懼于物質(zhì)!”日本的戰(zhàn)術(shù)手冊上也有這樣的傳統(tǒng)口號:“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shù)量之優(yōu)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倍?zhàn)期間,他們的空軍“神風特攻隊”,甚至以自殺的方式攻擊美國軍艦。這表明軍人對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開的,天皇是日本國民的最高象征,是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很多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和日本接觸過的美軍,都會談到日本那種視死如歸的氣勢。這種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天皇的忠誠。日本是個講究等級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處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雖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歷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個傀儡的角色,但這并不能消減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guān)于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中國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種內(nèi)省的力量,調(diào)和著各種矛盾,接近于最高行為準則。一個不仁的皇帝會被民眾反對,只是因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試圖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間代理。而日本,則完全摒棄了這種倫理。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tài)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

日本文化當中注重恩和情義,對日本人來講,給人恩惠實際上相當于一筆重要的永久性的投資;而報恩則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須是積極的、刻不容緩的。人們施恩不是美德,而報恩卻是美德。人們?yōu)榱藞蠖鞫e極工作實際上就是一種美德。日本人把“報恩”這種行為按不同的規(guī)則分成了好多種,但每種恩情都是無論過了多長時間、或是做了多少努力,還無法徹底還清的。對于同等厚重的恩情哪個先報,哪個后報問題則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而定。對于那種永世難報的恩情,日本人稱之為“義務”,認為:人們永遠連那份恩情的萬分之一都無法回報。這種難以回報其萬分之一的恩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這兩者都是強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須履行的。

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忠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明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后,新的統(tǒng)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為神裔來看待。由于忠是被獻給最高統(tǒng)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雖然只有精神統(tǒng)治力但全無實權(quán)的天皇。天皇在這里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個符號。在西方社會中,雖然也要求對某種精神符號忠誠,比如忠誠于國家或者忠誠于自由平等等等,但這種忠誠,更多的是一種對理想的實踐,國旗等同于國旗后面所蘊含的國家理想。這種國家理想一般都是普適的。而日本那種對于天皇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則成為一種準宗教。在宗教中,神的發(fā)言是沒有人可以質(zhì)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zhàn)爭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借口。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兩種“義務”都是無條件的。這樣,作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國人所理解的那種對國家盡忠和對父母盡孝道的思想?yún)^(qū)分了開來。從七世紀開始,日本就廣泛吸取了中國倫理道德體系的精髓,所謂的“忠”、“孝”都是漢語中的字眼。但是,兩國間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并沒有把這些道德看成是無條件的。相反,在中國人眼中,“忠”、“孝”是有條件的,而“仁”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關(guān)人們交往的美好關(guān)系都可以用“仁”來表達。父母必須具有“仁慈的心”。同樣,統(tǒng)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當然地可以揭竿而起?!叭省笔鞘顾酥艺\的先決條件。帝王皇位的鞏固和人們對文武百官的服從全在于統(tǒng)治者施與“仁政”。中國的智者在與人們的交往中也講究“以德服人”。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之外的,它從未享受過在中國倫理體系中如此崇高的地位。

魯思.本尼迪克特得出結(jié)論,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歐美“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他們以知恥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這種文化的極端表現(xiàn),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殺現(xiàn)象和戰(zhàn)爭輸出。日本人以適當?shù)淖詺⑿袨閬硐此⑽勖麖亩A得令名,這讓我們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其深層動因依然是名譽,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贏得“尊重”。在恥感道德中,如果惡行沒有被暴露到社會上,那么就不必懊喪,坦白懺悔是多余的。而罪感道德則訴諸于良心與超自然事物,惡行本身就會令行為者痛苦。

日本的文化,我覺得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除非你是一個日本人,否則你永遠無法理解日本這個民族。對于這個民族我們太多的困惑,拋開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