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衡陽一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唐宋至明清,受對外貿易的推動,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據估計,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26.5萬公斤。導致17世紀白銀大幅流入國內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經廢除 B.農產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場已現雛形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當時這兩部憲法的頒布和修訂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為撥亂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據C.確立了新型國家的架構D.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3.古代文書不加標點,會給未加訓練者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一部“新書”。標點符號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業(yè)開始蓬勃發(fā)展B.“尊孔復古”逆流受到批判C.白話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D.“文學革命”的影響力擴大4.明清時期引進、推廣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不包括A.養(yǎng)活了眾多人口 B.經濟作物專業(yè)生產區(qū)域擴大C.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D.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程度5.20世紀20年代,在吸取屢次革命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孫中山認識到要使中國革命成功就必須喚起民眾?;谶@一認識,他進行的努力是A.尋求共產國際幫助 B.發(fā)動護法運動C.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D.創(chuàng)立黃埔軍校6.“到1947年,西歐各經濟體就已經接近在各自戰(zhàn)前的生產水平。然而美國的援助仍然是必需的,因為西歐只有靠美援才能繼續(xù)購買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復經濟必需的工業(yè)設備。”為此,美國A.出臺杜魯門主義B.實施馬歇爾計劃C.建立經互會D.建立北約7.下表為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在工礦企業(yè)、近代交通運輸業(yè)等領域的平均年增長率的情況。若為該表選取研究主題,最恰當的是時期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1894—1911年15.9814.3614.991911—1920年4.664.3711.181927—1936年13.8911.7614.28A.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日益加深 B.民族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fā)展C.官僚資本因甲午戰(zhàn)敗而破產 D.民族資本主義成為主導產業(yè)8.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也。”“中國寬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同競爭之世……誠非所宜?!贝硕尾牧现锌涤袨橐磉_的思想是A.進行政治變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B.進行社會風俗的變革,以使中國與世界文明相融合C.進行經濟變革,大力發(fā)展機器生產,以提高生產力D.要求政府下令進行“斷發(fā)易服”,采用漢人裝束9.羅馬法中最為完備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關于婦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監(jiān)護、婚姻和財產繼承上,對后世各國有關婦女地位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說明羅馬法A.以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為出發(fā)點B.充分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性C.已經兼顧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D.對婦女法律問題做了有益探索1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認這場沖突是一場"戰(zhàn)爭",而更傾向于是一場"邊釁":官方文書中也把英國人被看作是"丑類""匪類""強盜""賊寇""叛賊"。這表明清政府A.認識不到近代戰(zhàn)爭的殘酷 B.對殖民者的本質認識不清C.觀念嚴重滯后于世界發(fā)展 D.無力應對國家安全的危機11.歷來的政治斗爭本質上都是權力和利益之爭,而政治制度則是實現和維護權力與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來認識先秦時期的重要制度,如圖中①至④依次應填入A.①王位世襲制②禮樂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襲制②分封制③禮樂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襲制③禮樂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襲制②井田制③禮樂制度④分封制12.在人類文明史上,漢字顯得十分獨特:這一套書寫系統的基本結構原則自商朝以來就未曾改變。當甲骨文在19世紀末被重新發(fā)現時,中國的學者幾乎立刻就能夠辨識,他們通過甲骨文與金文、篆文互證的方式成功釋讀了大約600多個甲骨文字。如圖是甲骨文、金文與篆文的“日”字,這說明甲骨文A.是中國發(fā)現最早的文字雛形B.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C.阻斷了后世文字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D.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13.正如英國歷史學家約翰·坎農所說:“貴族權力在1761年達到頂峰”,英國“從外觀上看和原來別無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被保留下來,但實際上它比原來更狹隘、更具有寡頭性質?!辈牧峡捎脕碚f明英國A.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B.議會改革的必要性C.貴族寡頭政治的必然性D.工業(yè)革命的必要性14.有學者指出,早在君主政體下,君主政權決定了德國政黨對國家行政的有限影響;到德意志帝國時期,雖然流行多黨政治,但德國政黨數目不多,對其制約與管控也比較容易。這說明,德意志帝國時期A.政黨之間矛盾激烈 B.代議制度有待發(fā)展C.經濟發(fā)展不合時宜 D.憲政意識尚未出現15.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救亡敘事中,排外與仇外是中國民眾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滿一救國一抵抗侵略”成為慣用論述邏輯,認為“外人”僅為“及身之禍”,而“滿虜”則為“祖父之仇”。造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侵華程度的加劇B.民族救亡意識的興起C.向西方學習層次深入D.清廷革新能力的喪失16.“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薄凹孜缫灰邸敝苯訂酒鹆藝?,催生了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維新運動 D.辛亥革命17.19世紀中期,日本學者渡邊華山認為:西方各國“藝術(即技術)之精博,教政之羽翼鼓舞,似為唐山所不及?!蔽闹小疤粕健笔侵窤.美國 B.日本 C.中國 D.荷蘭18.商代留下了眾多青銅禮器。我們據此可A.想象商人經濟發(fā)達 B.推測商人的政治活動C.斷定商人的審美取向 D.評價商人的日常交往19.民國初年到1920年,中國工業(yè)增長速度達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另一個黃金十年。這兩個時期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是A.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B.國內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C.政府扶持國民經濟的發(fā)展D.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20.《唐律》把“父母在,別籍異財”規(guī)定為“十惡”重罪中的“不孝”罪狀之一,予以嚴懲。宋朝法律雖繼承了《唐律》這一規(guī)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始娶,便析產異籍”的情況十分普遍。這一變化表明A.唐代“三教合一”沖擊 B.對國家基本倫理形成嚴重挑戰(zhàn)C.宋代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唐宋主流思想發(fā)生了明顯變化21.1830年7月27—29日,法國議會將路易菲利普推上最高權力寶座,史稱“光榮三日”。權力更替冠以“光榮”名義最早始于A.威廉 B.拿破侖 C.彼得一世 D.華盛頓22.1906年,孫中山等人在《軍政府宣言》中提出“國民革命”,以區(qū)別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國民黨在其“一大”宣言中,強調國民革命運動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這表明A.工農群眾開始登上政治舞臺B.革命指導思想發(fā)生了根本改變C.民主革命的內涵進一步豐富D.廣大民眾的革命覺悟顯著提高23.“對于團結一切力量,徹底完成民主革命和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起了重大的作用”的歷史文獻是A.《論聯合政府》B.《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4.在某次會議上,列寧提出“代表大會正用這種辦法來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并且相信,用這種辦法一定能夠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薄斑@種辦法”指的是A.實行固定糧食稅 B.實行國家資本主義C.實行自由貿易 D.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25.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發(fā)生于A.法國大革命中 B.聯邦德國境內 C.20世紀中期 D.歐盟東擴過程26.下圖顯示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質量之間的關系,請回答: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yè)化起飛的國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這種關系的城市是A.柏林 B.倫敦C.舊金山 D.彼得堡27.理學家強調人對天理自覺追求,具體的修身方法是A.克己復禮 B.重義輕利 C.正心誠意 D.天人感應28.下表中的內容摘自中國近代的一部論著,它應該是()A.魏源的《海國圖志》B.嚴復的《天演論》C.梁啟超的《瓜分危言》D.孫中山的《建國方略》29.新中國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長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對帝國主義要和氣一點,對反動派印度尼赫魯要和氣一點,對修正主義要和氣一點,對亞非拉人民斗爭的援助要少一點,此政策在當時被毛澤東認為是修正主義而遭受批判,這說明當時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未得到實踐B.國家利益決定國家對外政策C.黨內外交政策開始出現嚴重分歧D.外交政策受到極左思潮影響30.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時,被一個公民請求代寫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問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為什么,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到處都稱呼他為‘公正之士’,我實在聽煩了。”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體現了公民的意志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實際上不起任何作用D.是審判民主敵人的最佳方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世界進步的動力縱觀(二戰(zhàn))戰(zhàn)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演變,和平、發(fā)展、民主是時代主流,是推動世界前進、人類進步的三大動力。這三股力量決定了戰(zhàn)后世界的面貌,左右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內容,展示了戰(zhàn)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大勢?!洞髮W世界歷史》問題:(1)戰(zhàn)后出現了哪些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2)戰(zhàn)后世界經濟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哪里?(3)戰(zhàn)后推進世界民主進程的有利因素有哪些?32.材料二戰(zhàn)初期,德國法西斯接連侵占東歐、北歐和西歐各國。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時間里,對重慶先后實施了“100號作戰(zhàn)”“101號作戰(zhàn)”和“102號作戰(zhàn)”三次大規(guī)模的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侵略者實施的持續(xù)時間最長、造成危害最為嚴重的一次殘暴的、非人道的戰(zhàn)略轟炸,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從重慶大轟炸開始,美英等國使領館和外僑財產就不斷受到日本飛機的轟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美國還廢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并逐步強化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由于重慶人民英勇的反轟炸斗爭,日本的戰(zhàn)略企圖始終沒有得逞,中國的戰(zhàn)時首都始終巍然屹立,從戰(zhàn)略上阻止日軍北侵蘇聯,拖延其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的時間?!幾耘嗽儭犊箲?zhàn)時期重慶大轟炸的國際影響》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39~1941年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大轟炸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重慶人民反轟炸斗爭的作用。33.材料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將國家分為一系列政治單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諸侯國。在每個單元中,又有國與野之別。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達封地后,要建立一個名為“城”的軍事據點(后來通常成為封國的都城),逐漸由點向面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這種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稱為“國”,“國”以外的廣大田土則稱作“野”。國、野的居民分別稱為國人、野人。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其上層即貴族。占國人大多數的下層成員皆屬于平民,他們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職業(yè)并承擔軍賦和當兵作戰(zhàn)的義務。遇有“國危”“國遷”和“立君”等重大問題,國君要征詢國人的意見。野人是被征服地區(qū)的傳統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邊民族成員及流亡人口等,他們原有的社會組織得到了保留,在貴族統治下雖受到較強的人身束縛,但身份不同于奴隸。作為井田制下的農業(yè)勞動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役。從春秋時期開始,國野制出現破壞跡象,國人和野人逐漸合二為一,成為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據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國野制度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國野制度的積極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據材料“17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后期更是達到空前水平”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加強,而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導致中國處于入超地位。C正確;17世紀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廢除,A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與農產品商品化無關,B排除;材料指的是對外貿易,明清時期進行對外貿易的主要是政府領導的,與重農抑商無關,D排除。故選C。2、D【解析】

1954年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為當時正在開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1982年憲法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故答案為D項。1954年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項;1982年憲法為撥亂反正提供法律依據,排除B項;1954年憲法確立了新型國家的架構,排除C項?!军c睛】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兩個以上的歷史人物、事件或現象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以考查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從試題形式上可分為類比和對比兩種,前者是將同一類性質的事件、人物和觀點進行比較,主要考查它們的相同點;后者是將不同性質的事件、歷史現象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空間的表現進行比較,主要考查這些歷史事件在性質、影響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題屬于類比型試題,解答此題首先要看各自體現出的特點,再找出兩者的共同點?;卮鸫祟愒囶}一定要審準試題的比較點和要求,注意結合課本內容逐一辨析備選項,然后選出正確答案。3、D【解析】

材料無法體現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尊孔復古”逆流受到批判,排除B;C中“完全取代”太絕對,排除;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提倡白話文,而胡適是提倡新文學的代表。材料中胡適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寫作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影響,故選D。4、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的出現是由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基礎上帶來商品經濟繁榮基礎上形成的,與農作物引進關系不大,故選擇C項??键c:古代中國的經濟·古代農業(yè)發(fā)展·明朝農作物引進。5、C【解析】

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在吸取屢次革命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孫中山認識到要使中國革命成功就必須喚起民眾?!笨芍?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之后,深感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決定“以俄為師”,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同共產黨合作,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C正確;A說法違背史實;據材料“……在吸取屢次革命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可知,護法運動就是其失敗的教訓之一,與材料不符,B錯誤;據材料“孫中山認識到要使中國革命成功就必須喚起民眾”可知,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不是“喚起民眾”,D錯誤。6、B【解析】

據材料可知,美國對歐洲的援助是臨時和不系統的,歐洲需要美國持久和全面的經濟援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歇爾計劃推動了歐洲經濟的恢復,故B項正確;杜魯門主義是政治方面的對抗,故A項排除;C項是以蘇聯為首的,排除;D項是軍事對抗,排除。7、B【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民族資本主義在1911年至1920年占比下降,1927年至1936年占比上升,這體現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曲折性,B正確;外國資本在華占比并非一直上升,A排除;官僚資本在1920年之后比例上升,排除C;民族資本主義占據比例并無明顯優(yōu)勢,因此不是主導產業(yè),排除D。8、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康有為希望通過服飾和發(fā)飾的變革來適應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中國和世界文明的融合,B正確;材料未涉及政體的變革,A排除;康有為主張的是政治改良,C排除;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9、D【解析】題干說到羅馬法對婦女問題的關注,這些成果對后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婦女地位立法產生了積極影響,可見其對婦女法律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故選D;羅馬法的出發(fā)點是維護羅馬的奴隸制度或者說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故A不符合史實;古代羅馬法規(guī)定中,奴隸和公民之間是有嚴格界限的,沒法保證奴隸的利益,故B不符合史實;題干只體現了婦女的法律地位和條文,故不能說兼顧了各個群體,故排除C。10、C【解析】

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一年后對這場戰(zhàn)爭的認識還是存在誤區(qū),說明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國的觀念,不能正確認知中英間的關系,觀念嚴重滯后于世界發(fā)展,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對國際關系的認知,不是對戰(zhàn)爭本身的認識,排除A;BD項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故選C。11、B【解析】

王位世襲制是權力繼承的制度,分封制是分配權力的制度,禮樂制度是維護等級權力的制度,井田制是權力的基礎,故B正確;ACD不符合題意,排除。12、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與后來的漢字之間的傳承性和連續(xù)性,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甲骨文對中國漢字的影響,故選B;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漢字的書寫系統基本沿襲了甲骨文,排除C;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時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東周時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礎上的演進,故甲骨文不能作為研究整個先秦時期的主要的文字載體,排除D。故選B。13、B【解析】材料中關鍵點是時間,材料中給出的時間是1761年,這個時間點上對于英國發(fā)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議會改革,再根據“但實際上它比原來更狹隘、更具有寡頭性質”肯定了答案的正確性,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時間錯誤,資產階級革命遠早于1761年;C選項沒有理解材料的真實含義;D選項與此無關。點睛:解答本題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根據材料中給出的時間是1761年,這個時間點上對于英國發(fā)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議會改革,由此就可以確定選項為B選項,其余選項都不符合要求,故排除。14、B【解析】

據材料內容可知,德意志帝國的政黨數量不多,且容易控制,權力不大,這是代議制發(fā)展不完善的表現,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黨政矛盾,故A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德意志的經濟發(fā)展,故C選項錯誤;德意志建立君主立憲制時憲政意識出現,故D選項錯誤。15、D【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民眾把“排滿”放在第一位,反映出當時民眾對清政府的不滿,主要是因為清政府新政和預備立憲的欺騙,使民眾把矛頭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為D項。辛亥革命前后,列強侵華程度沒有加劇,排除A項;早在19世紀末,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民族救亡意識就已經興起,排除B項;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就主張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排除C項?!军c睛】晚清預備立憲這項政治活動有著保守性和欺騙性,這場憲政改革涉及的內容極其龐雜,觸動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預備立憲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16、C【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甲午戰(zhàn)爭之后,爆發(fā)了戊戌變法,即統稱的維新變法。C正確??键c: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民族資本主義與早期維新思想?戊戌變法的意義【詳解】17、C【解析】

材料“藝術(即技術)之精博,教政之羽翼鼓舞,似為唐山所不及”的意思是西方的技術很精湛,教育等各方面都很發(fā)達,是唐山沒法比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而材料中的“唐”則揭示了這個國家是中國,C選項符合題意;美國與荷蘭在當時屬于西方各國的行列,AD選項排除;日本不符合“唐山”的說法,B選項排除。18、B【解析】

青銅禮器與政治生活有關系,主要用于祭祀,故B項正確;青銅禮器主要用于祭祀,與經濟聯系不緊密,排除A項;青銅禮器與商人的審美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祭祀活動不是日常的交往,排除D項。19、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一個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激發(fā)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yè)的熱情;在第二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積極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政府扶持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故C選項正確;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是在一戰(zhàn)期間,而不是這兩個時期,故A選項錯誤;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軍閥政府把持國內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故B選項錯誤;在第一個時期“民國初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當政,不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故D選項錯誤。20、B【解析】

宋朝法律雖繼承了《唐律》“父母在,別籍異財”的規(guī)定,但在實際操作中,“析產異籍”的情況卻十分普遍。這說明宋代對“孝”的基本倫理出現了嚴重挑戰(zhàn),故B正確;材料和“三教合一”無關,故A錯誤;“析產異籍”不是宋代理學的思想主張,故C錯誤;唐宋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錯誤。21、A【解析】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迎接荷蘭執(zhí)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就任英國國王的非暴力政變,因為沒有發(fā)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故A符合題意;拿破侖對內鎮(zhèn)壓、對外戰(zhàn)爭,是依靠武力取得政權,故B不符合題意;彼得一世是通過宮廷政變而上位,故C不符合題意;華盛頓是按照法定程序而充任美國總統,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22、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國民革命的內涵由英雄革命轉向革命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可見孫中山在五四運動之后逐漸意識到工農大眾的力量,選項C正確;1919年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材料中時間為1924年,選項A排除;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三民主義),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轉變,選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思想的轉變,與廣大民眾無關,選項D排除。23、C【解析】

根據材料中“團結一切力量,徹底完成民主革命和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助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選項C正確;《論聯合政府》發(fā)表于1945年,此時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因此不存在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條件,排除A;《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是涉及如何建立新中國,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實踐是檢驗正理的唯一標準》發(fā)表于1978年,此時已經建立社會主義,排除D。24、A【解析】

根據材料“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的作法傷害了農民利益,故列寧在推行新經濟政策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緩和農民的對立情緒,故A項正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體現在工業(yè)領域,排除B項;自由貿易涉及商品交換領域,與農民利益無關,排除C項;分配體制的變化與農民利益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25、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Zone”是占領區(qū)、分成區(qū)的意思。另外圖中有“Berlin”即“柏林”,結合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指當時的蘇聯)的信息,德國被分區(qū)占領時間是在20世紀中葉,C選項符合題意。ABD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26、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時間,18世紀60年代,可知,此時英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逐漸落后于美國等國,故B項符合題意。27、C【解析】

理學家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凈化,實際上就是“正心誠意”,故C正確;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義輕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選C。28、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給出了三種權力的歸屬問題,把中國的這三項權力被哪些國家瓜分寫的直截了當,因此很明顯是梁啟超的《瓜分危言》,選擇C選項?!究键c定位】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時務報》與《天演論》29、D【解析】

【詳解】據材料中“三和一少”政策可體現中國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故A項排除;材料中王稼祥是根據國情做出的有利于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而毛澤東對此批判則不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故B項排除;材料僅是反映了分歧,但無法說明是“開始”,故C項排除;據材料信息可知面對王稼祥針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在對外關系方面提出應采取緩和的而非緊張的穩(wěn)妥務實的外交政策,他的是主張有利于對經濟的調整和恢復工作,爭取時間度過困難,但受當時的極左思想影響,遭到毛澤東的評判,故D項正確。30、B【解析】

根據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認識當事人的情況下,僅憑個人感覺,讓人代為投票的現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決,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項錯誤;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對維護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項錯誤;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不是審判民主敵人的最佳方式,D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鑒于戰(zhàn)爭之教訓以及戰(zhàn)后重建和發(fā)展之需要(如結合戰(zhàn)時和二戰(zhàn)結束后國際形勢,回答和平成為時代之需要也可);國際組織與協商機制(如聯合國、布雷頓森林體系、關貿總協定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進國際間對話,協調國際間矛盾和沖突,也為世界和平增添了一道屏障;戰(zhàn)后世界聯系日益密切,各國之間互相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以及核戰(zhàn)爭的威脅等,也促使世界人民和各國政府為和平進行努力;若回答戰(zhàn)后美蘇冷戰(zhàn)勢均力敵;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以及殖民體系瓦解和第三世界興起;新中國的崛起,也是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2)戰(zhàn)后世界各國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或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可),使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整體化進入一個新階段,一個覆蓋全球的世界貿易體系(列舉具體史實也可)已經破繭而出;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也陸續(xù)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區(qū)域一體化(如歐盟、東盟等建立),加強了區(qū)間社會經濟聯系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3)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興起,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興起;社會主義力量壯大;兩大陣營分化和多極化趨勢加強;對法西斯政權的民主化改造;蘇東巨變;各國的內政改革等都有利于推進世界民主進程?!窘馕觥?/p>

(1)維護世界和平力最主要從戰(zhàn)爭教訓、國際組織與協商機制完善、戰(zhàn)后世界聯系不斷密切、核戰(zhàn)爭的威脅等角度進行回答。(2)戰(zhàn)后經濟發(fā)展特點主要圍繞經濟全球化、世界貿易體系、新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