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8課辛亥革命練習--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單選題1.對聯也能反映歷史。下列對聯中能夠反映民國初期歷史現象的是A.“登高一呼,直召喚四百兆同胞共興商戰(zhàn)” B.“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C.“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D.“鳳鳴鶯囀,三通兩制促和平”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改造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最能體現把西方政治學說與當時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措施是A.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B.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C.宣布國內各民族平等D.規(guī)定國家的主權屬于國民3.20世紀初,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yè)生選錄制度、議員選舉制度等成為選官制度的主體,但生員補考優(yōu)貢、拔貢與考職,舉貢會考,截取選官,封贈和蔭典,保舉,捐納等選官方式仍然沿襲了下來。這一現象表明A.選官制度處于轉型時期 B.新式文官制度已然形成C.民主選舉成為時代潮流 D.新式教育發(fā)展舉步維艱4.辛亥革命使中國完成從“王朝”到“國家”的轉型,現代民主共和國得以初步建立,民眾的身份由臣民變?yōu)楣?,個人對祖國的熱愛再也不表現為對一家一姓效忠,而是對國家與人民的奉獻。這反映出(
)A.中華民族意識全面覺醒 B.中國民主政治得以鞏固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傳播 D.封建專制土壤徹底清除5.據統(tǒng)計,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壓迫的所謂“民變”有1300多次。發(fā)生地區(qū)遍布直隸、東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說明革命勢力的強大 B.削弱了武昌起義的影響C.揭示了清朝滅亡的原因 D.說明資產階級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6.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zhèn)、第八鎮(zhèn)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行伍總計第九鎮(zhèn)(駐江寧)3401527287714第八鎮(zhèn)(駐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534733133總計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fā)了軍閥混戰(zhàn)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fā)展7.下圖為中國近代某革命形勢發(fā)展示意圖。此次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動了民族復興C.獲得了民眾支持 D.建立了現代國家8.2012年9月,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全景式再現辛亥革命歷史進程的大型史詩電視連續(xù)劇《辛亥革命》在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獲得三項大獎。下列說法符合“辛亥革命進程”的是()A.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 B.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C.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結束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1912年3月4日,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發(fā)布了《民國暫行報律》,其中規(guī)定:“流言煽惑關于共和國體有破壞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發(fā)行人編輯人坐以應得之罪?!边@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包括①鞏固新生政權②穩(wěn)定社會秩序③推翻清朝統(tǒng)治④鉗制言論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一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大學生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創(chuàng)作了一段小品,送給歷史系學生修改:“1911年10月10日,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天正在漢口飯館吃飯的工人聽說①武昌那邊出事了,接著又聽說②中華民國成立了。③武昌出事是因革命黨人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消息泄露。又聽說④“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歷史系學生應該修改A.③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11.新文化運動時期,一位思想家撰文指出:“新道德既是隨著生活的狀態(tài)和社會的要求發(fā)生的,就是隨著物質的變動而有變動的,那么物質若是開新,道德亦必跟著新……因為物質與精神原是一體,斷無自相矛盾、自相背馳的道理。”據此可知其A.初步具備馬克思主義思想 B.認為道德重塑是社會進步的根本C.主張學習資產階級新道德 D.贊同社會進化論適者生存的主張12.資產階級革命派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共和制度,加強法制建設 B.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C.防止清朝復辟,廢除君主專制 D.結束動亂政局,加強中央集權13.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忠王李秀成跟英法聯軍統(tǒng)領戈登通信……明確表示:“我朝系與清朝爭疆土,與外邦毫無嫌怨?!?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發(fā)布的《對外宣言書》,承認中國與各帝國主義締結的條約繼續(xù)有效……承認外國在中國各項特殊權益。這表明A.兩者均是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 B.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目的一致C.兩人均對西方列強的本質認識不清 D.孫中山繼承了李秀成的對外思想主張14.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建立了學堂選官制度,規(guī)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yè)考結果分為最優(yōu)、優(yōu)、中、上、最下5等,獲得相應的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5級,再被分配、擔任相應的官職。這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動搖了傳統(tǒng)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C.廢除了科舉選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15.《清史稿》載:“鄂變猝起,瑞澄遽棄城走,當國優(yōu)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撫遂先后皆不顧,走者走,變者變,大勢乃不可問矣?!贝瞬牧险f明A.外患重重,大勢已去 B.湖北獨立,共和始建C.民眾覺醒,危及統(tǒng)治 D.地方離析,加速清亡16.孫中山在演說中反復提到“尚有一重大問題為本黨的基本問題,必須解決”,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即耕者有其田、實現土地國有和資本國有,“打破資本制度……以養(yǎng)民為目標,不以賺錢為目標”。他提到這一問題的解決體現在(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社會主義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清末山東收回礦權運動西人覬覦山東礦產約始于1860年代,初以煙臺為中心,探測范圍主要集中在膠東半島,參與的國家有英、美、法等國。山東礦權近代大規(guī)模喪失,始自1898年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之后,通過此條約,德國不僅攫取了在山東修筑鐵路的權利,而且還獲得了在鐵路兩旁30里內開采各種礦產的權利。此后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斷加緊對山東礦產資源的蠶食鯨吞。民間保礦20世紀初,在全國各地收回利權運動已進入高潮之際,以士紳為代表的山東地方民眾也不失時機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礦權的主張,掀起了山東收回礦權的保礦運動。作為這場運動中堅力量的士紳階層,主要由本地士紳中的革命派、立憲派(主要是山東咨議局、商會成員)以及山東籍京官組成。他們強烈反對交納贖款的方式收回礦權,要求廢除合同,無償收回已失礦權。其間,山東同盟會成員組織成立了山東礦產保存會,并與國內資產階級和各種群眾團體建立初步聯系,產生了強大社會影響力。政府贖礦對于民間的保礦行動,山東地方政府執(zhí)行了一條較為強硬的政策。山東巡撫袁樹勤在給外務部的電文中指出:“中國辦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無議政之責,凡學堂教習學生集會結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執(zhí)法以繩,懲一鍛百,以息后患。”在地方政府的壓制下,山東保礦會被任行解散。后孫寶琦接替袁樹勛繼任山東巡撫,他盡力安撫地方士紳,堅持采用按田畝加默的方式籌款收獲礦權。從1909年—1912年陸續(xù)收回大部分礦權,結束了曠日持久的中德山東礦務交涉。——摘編自仝瑞中《清末山東收回礦權運動研究》(1)清末山東收回礦權運動中蘊含著哪些矛盾?(2)山東士紳為什么能夠成為山東收回礦權運動的中堅力量?18.閱讀中國史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城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guī)劃傳統(tǒng)。材料二
孟子記載,孟子與學生關于法律問題的討論問答。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殺人,舜的法官該怎么辦,抓起來。難道舜不阻止法官嗎,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職責辦事。那舜又該怎么辦呢,舜應當毫不顧惜的放棄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把做過天子的事情忘掉。材料三
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qū)劃分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兩級,設立議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1)根據材料一及結合所學,概括西周都城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及結合所學,指出孟子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3)根據材料三及結合所學,說明清末新政時地方改革的歷史背景。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庚子回鑾不久,清廷即設督辦政務處,作為推行新政的總匯機關。對于政務處的職掌,從光緒上諭中可見,政務處是作為討論改革、統(tǒng)匯內外臣工的條陳意見的機構。從實際操作來看,督辦政務處下設若干辦事人員,對于大小臣工議論改革的奏折,“均交政務處詳審,分別可行與不可行”,然后上報朝廷,由朝廷決定是否施行。1906年,督辦政務處改為會議政務處并隸屬內閣后,政務處權限更有進一步的增加。從政務處的人選來看,已經大大突破了軍機處的限制。政務處的設立,對于清朝的政治中樞是一個新的變化。前者外務部已分外交之權,今者政務處復分新政之權,故軍機處之權,偏重于內政軍事方面。不過,清末政治中,外交和新政最為重要,因此,掌管新政的政務處,其隱然成為清廷的決策中樞?!幾脏崅惏唷盾姍C處與清末中樞機構改革初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廷設立政務處的主要意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廷設立政務處的歷史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建立起來的德意志帝國是普魯士勢力的放大版,其憲政架構也繼承了普魯士原有的“憲政”精神,統(tǒng)治階級積極“防御”的特點更加明顯……根據1871年憲法,德意志帝國按照聯邦國家立法機構的模式建立兩院制議會。然而,這些所謂的立法機構都是君主和貴族階級掌控下的一個憲法門面。第一,聯邦議會體現的只是一種君主權力。聯邦議會中的代表都是各邦君主的代言人。第二,由25歲以上男性公民通過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選舉產生的帝國議會具備了一個真正的立法機構的所有特征,而事實上它的權力極其有限。它有權提出法案,但只有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同意才能生效;它對任命宰相、組織政府等都沒有影響,因此不存在對它負責的政府?!幾孕蟻眄槨墩摰聡维F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為首的考察團赴歐、美、日考察政治。他們歸國之后,極力向最高統(tǒng)治者講明德國政體的模式與好處,而慈禧也幾次召開廷臣會議討論他們的報告和方案,最終以德日為模本的《欽定憲法大綱》出爐。該憲法表面上照抄《日本帝國憲法》,實則全搬德國《普魯士憲法》。因為1889年日本出臺的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共76條,其中46條條文搬用了《普魯士憲法》,只有3條條文是日本獨創(chuàng)的。所以,中國并非就學日本法而學日本法,相反是把學日本法作為學習和引進“歐法”特別是德國法的一個中介途徑。正如考察大臣戴鴻慈所揭示的那樣:“中國近多歆羨日本之強,而不溯始窮原正當以德國為鏡。”——摘編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對德國憲政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國政治現代化初期的主要特點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政治考察團主張學習德日憲政的原因。(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清末憲政的認識。參考答案:1.B【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暗歉咭缓?,直召喚四百兆同胞共興商戰(zhàn)”反映了早期維新派鄭觀應以商戰(zhàn)反侵略的觀點,不是民國初期,故A項錯誤;“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反映了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的歷史功績,屬于民國初期歷史現象,故B項正確;“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了新中國成立,故C項錯誤;“鳳嗚鶯囀,三通兩制促和平”反映了一國兩制和海峽兩岸三通的歷史功績,故D項錯誤??键c: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響2.A【詳解】試題分析:當時中國的實際是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已成定局,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防止他專制,因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改總統(tǒng)制為責任內閣制,故選A。主權在民、規(guī)定國民權利、三權分立都屬于西方政治,體現了近代民主、平等、代議制的原則,沒有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排除BCD??键c: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A【詳解】20世紀初,雖然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yè)生選錄制度、議員選舉制度等成為選官制度的主體,但是傳統(tǒng)的選官方式依然存在,這說明當時的選官制度新舊并存,處于轉型時期,A項正確;傳統(tǒng)的選官制度依然存在,因此無法斷定新式文官制度已經形成,排除B項;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新式選官成為主流,這得益于新式教育的發(fā)展,說明新式教育發(fā)展較快,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11年后的中國。根據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國完成從‘王朝’到‘國家’的轉型,現代民主共和國得以初步建立,民眾的身份由臣民變?yōu)楣瘛奔八鶎W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中華民族意識全面覺醒的結論,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排除B項;“封建專制土壤徹底清除”與史實不符,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5.C【詳解】20世紀初的十年間,反抗清政府的“民變”多達1300多次,分布在全國十多個省份,反映了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和統(tǒng)治危機的嚴重,揭示了清朝滅亡的原因,C項正確;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民變”,不能說明“革命勢力的強大”,A項錯誤;眾多的“民變”為辛亥革命創(chuàng)造了條件,沒有削弱武昌起義的影響,B項錯誤;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D項錯誤。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D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B項;近代軍閥混戰(zhàn)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zhàn)才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圖示信息“京師(北京)、武昌、南京”及所學可知,描述的是武昌起義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實現民族復興探索了道路,B項正確;辛亥革命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項;武昌起義并未獲得民眾的支持,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并未建立起現代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8.A【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和評價。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故A正確。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只有260多年,故B錯誤;CD是都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完成的,排除。9.A【詳解】材料中的文件應該是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發(fā)布的,主要目的是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新生政權,①②正確,故選A;清政府在當時已經被推翻了,排除③,故排除BC;鉗制言論自由不符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要求,排除④,故排除D。10.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革命黨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而導致起義提前爆發(fā),因此①③的說法是正確的,C選項符合題意;中華民國的成立是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確定五色旗為國旗,②④的說法錯誤,應該修改,ABD選項排除。11.A【詳解】根據“就是隨著物質的變動而有變動的,那么物質若是開新,道德亦必跟著.新”可以看出,當時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已經受到馬克思主義唯物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其根本是什么,排除B;材料強調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而不是學習資產階級新道德,排除C;材料與進化論無關,排除D。1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912年中國。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統(tǒng)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B項正確;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排除A項;1912年2月清帝遜位,當下暫時沒有復辟的風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用責任內閣制限制總統(tǒng)的權力,原因是袁世凱馬上要擔任臨時大總統(tǒng),是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是規(guī)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而非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B項。13.C【詳解】根據材料“我朝系與清朝爭疆土,與外邦毫無嫌怨?!薄俺姓J中國與各帝國主義締結的條約繼續(xù)有效……承認外國在中國各項特殊權益?!?,說明李秀成、孫中山對西方列強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列強仍然心存幻想,故選C;材料強調的是對西方列強的認識不清,未涉及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的問題,故排除A;材料不能說明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目的一致,故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孫中山繼承了李秀成的對外思想主張,故排除D。14.D【詳解】學堂選官制度將畢業(yè)考核成績與官品相對應,而且官品顯示著濃厚的風建色彩,由此證明當時的學制改革具有濃厚的封建性,選項D正確;材料主旨在于說明當時的改革是將學堂和選官結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結論,排除A;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而且當時清政府在學堂中教授的內容依然以儒學為主,排除B;科舉制度廢除是在1905年,排除C。15.D【詳解】材料“鄂變猝起,瑞澄遽棄城走,當國優(yōu)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撫遂先后皆不顧,走者走,變者變,大勢乃不可問矣”說明1911年武昌起義后,清政府統(tǒng)治土崩瓦解,加速了清朝滅亡,故D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外患重重,故A錯誤;共和始建是在1912年,故B錯誤;材料沒有民眾覺醒的信息,故C錯誤。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即耕者有其田、實現土地國有和資本國有”“打破資本制度……以養(yǎng)民為目標,不以賺錢為目標”可知,這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體現,C項正確;民族主義強調推翻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排除A項;民權主義主要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排除B項;孫中山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并不主張社會主義,排除D項。故選C項。17.(1)矛盾:西方列強(主要是德國)與清政府之間的矛盾;西方列強(主要是德國)與山東以士紳為主要代表的民眾之間的矛盾;山東地方政府與士紳等民眾之間的矛盾;山東地方政府官員與山東籍京官之間的矛盾等。(2)內部因素:清末山東士紳階層包括資產階級革命派、立憲派及山東籍京官,這個群體具有較高的學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投身于實業(yè)救國和列強的商戰(zhàn)之中,借助商會、地方咨議局、革命團體等組織形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外部因素:清末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引發(fā)了山東士紳群體對本省前途命運的擔憂;實業(yè)救國思想引領下山東士紳創(chuàng)辦的產業(yè)在西方資本輸出的強大壓力下,生存壓力巨大,為謀求生存空間,山東士紳積極參與保礦運動;另外在收回利權運動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態(tài)度不夠堅決,多采取比較溫和的妥協手段,引發(fā)社會力量的不滿,所以社會士紳在收回礦權運動中積極奔走呼告,成為山東收回礦權運動的中堅力量?!驹斀狻浚?)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末(中國)。據材料“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斷加緊對山東礦產資源的蠶食鯨吞,可得出”西方列強(主要是德國)與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據材料“民間保礦20世紀初,在全國各地收回利權運動已進入高潮之際,以士紳為代表的山東地方民眾也不失時機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礦權的主張,掀起了山東收回礦權的保礦運動”,可得出西方列強(主要是德國)與山東以士紳為主要代表的民眾之間的矛盾;據材料“山東巡撫袁樹勤在給外務部的電文中指出:‘中國辦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無議政之責,凡學堂教習學生集會結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執(zhí)法以繩,懲一鍛百,以息后患””,可得出山東地方政府與士紳等民眾之間的矛盾;據材料“作為這場運動中堅力量的士紳階層,主要由本地士紳中的革命派、立憲派(主要是山東咨議局、商會成員)以及山東籍京官組成。他們強烈反對交納贖款的方式收回礦權,要求廢除合同,無償收回已失礦權”,可得出山東地方政府官員與山東籍京官之間的矛盾等。(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末(中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答題。內因可以從山東士紳的力量、包括的階層、社會影響力角度答題,如:清末山東士紳階層包括資產階級革命派、立憲派及山東籍京官,這個群體具有較高的學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投身于實業(yè)救國和列強的商戰(zhàn)之中,借助商會、地方咨議局、革命團體等組織形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外因可以結合民族危機、實業(yè)救國思想、西方資本輸出的強大壓力、在收回利權運動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態(tài)度等角度答題,如:清末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引發(fā)了山東士紳群體對本省前途命運的擔憂;實業(yè)救國思想引領下山東士紳創(chuàng)辦的產業(yè)在西方資本輸出的強大壓力下,生存壓力巨大,為謀求生存空間,山東士紳積極參與保礦運動;另外在收回利權運動中清政府(中央以及地方)態(tài)度不夠堅決,多采取比較溫和的妥協手段,引發(fā)社會力量的不滿,所以社會士紳在收回礦權運動中積極奔走呼告,成為山東收回礦權運動的中堅力量。18.(1)概括西周都城的特點①分封制的政治權威性;②宗法制的血緣祭祀性;③禮樂制的階級等級性:④修筑城墻的軍事防御性:(2)指出孟子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①戰(zhàn)國時法家諸多政治變法,已初步確立法制地位:②儒學倫理道德標準:③傳統(tǒng)宗法血緣觀的影響:(3)說明清末新政時地方改革的歷史背景①清政府面臨嚴重的封建統(tǒng)治危機;②帝國主義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③反清民主革命運動興起:④預備立憲深入到政治領域;⑤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傳播;【詳解】(1)根據材料一“……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西周都城的特點是:分封制的政治權威性、禮樂制的階級等級性;根據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西周都城的特點是:宗法制的血緣祭祀性、修筑城墻的軍事防御性。(2)根據材料二“……法官是按職責辦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戰(zhàn)國時法家諸多政治變法,已初步確立法制地位;根據材料二“……舜應當毫不顧惜的放棄天子之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儒學倫理道德標準;根據材料二“……偷偷背上父親逃到海邊住下,一輩子都很快樂……”,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傳統(tǒng)宗法血緣觀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晚清面臨的民族危機和統(tǒng)治危機兩個方面分析清末新政時地方改革的歷史背景是:帝國主義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反清民主革命運動興起,清政府面臨嚴重的封建統(tǒng)治危機;根據材料三“……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qū)劃分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兩級,設立議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新政時地方改革的歷史背景是:預備立憲深入到政治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銷售渠道推廣服務合同
- 香菇購銷合同
- 云存儲技術及服務解決方案
- 新材料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合作項目協議書范本
- 房屋買賣協議書合同
- 汽車零件采購合同
- 軍婚自愿離婚協議
- 三年期新型能源科技開發(fā)合作協議
- 影視制作行業(yè)演員角色表現免責協議
- 公司工程裝修合同
- 項目管理-配套設備元器件原材料來源情況報告模板
- 專升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通信工程
- 第25課これは明日會議で使う資料です課件(14張)
- 如何在本機上架設服務器
- 一年級寫字下學期課件(PPT 38頁)
- 《實用日本語應用文寫作》全套電子課件完整版ppt整本書電子教案最全教學教程整套課件
- 怎樣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
- 采礦學課程設計-隆德煤礦1.8Mta新井開拓設計
- 中藥藥劑學講義(英語).doc
- 【課件】Unit1ReadingforWriting課件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 Q∕GDW 10799.6-2018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guī)程 第6部分:光伏電站部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