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醫(yī)療課件_第1頁
常用穴位醫(yī)療課件_第2頁
常用穴位醫(yī)療課件_第3頁
常用穴位醫(yī)療課件_第4頁
常用穴位醫(yī)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編輯(1)操作程序:根據(jù)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后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淺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更換幾個方向注射藥液。1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2)注射角度與深淺:根據(jù)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淺。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痛于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3)藥物劑量:遵醫(yī)囑執(zhí)行。一般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4)療程:遵醫(yī)囑執(zhí)行。(一般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2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注意事項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鏈霉素,鹽酸普魯卡因等)必須先作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3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后再注射。如誤入關節(jié)腔可引起關節(jié)紅腫熱痛等反應;如誤入脊髓腔,會損害脊髓,切須注意。5、在神經干旁注射時,必須避開神經干,或淺刺以不達神經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經干較淺,可超過神經干之深度,以避開神經干。如針尖觸到神經干,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避開神經干后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帶來不良后果。6、軀干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針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氣胸。7、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4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常用穴位定位方法5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1、定喘穴

〖標準定位〗定喘穴位于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簡易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時候應采用坐位,治喘穴位于肩頸部,大椎穴左右約二厘米處的凹洼中。

6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疾病〗1、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2、肩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落枕。

〖刺灸法〗直刺或針尖向內斜刺0.5-1寸,可灸。

7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2、足三里足三里是中醫(yī)穴位,屬于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強壯作用,為養(yǎng)生保健重要穴位,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中醫(y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準確位置: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外膝眼下3寸),脛骨邊緣(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足三里位置如圖:8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足三里簡易取穴方法:1、簡單尋找可以用一只手的掌心按準膝蓋的頂部,中指下伸的頂端,向外一橫指即是。2、準確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找足三里如圖所示:

9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3、合谷穴簡便定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當?shù)诙乒菢飩戎悬c處;

或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jié)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一、二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即是。[1]

10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功效機制清瀉陽明,祛風解表,通經止痛,通調腸腑,熄風開竅

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長于清瀉陽明之郁熱,疏解面齒之風邪,通調頭面之經絡,是治療熱病發(fā)熱及頭面五官各種疾患之要穴主治病癥身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咽喉腫痛、齒痛面腫、耳聾、失音、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痄腮;發(fā)熱、惡寒、咳嗽、無汗或多汗、瘧疾;脘腹疼痛、嘔吐、便秘、痢疾;小兒驚風、抽搐、癲狂、癲癇;痛經、閉經、滯產;癮疹、皮膚瘙癢、疔瘡、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腫痛、麻木、半身不遂11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保健養(yǎng)生因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下牙齦,因此下牙疼痛時按合谷5分鐘,疼痛會減輕。如果患牙齦炎,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反復發(fā)作,經常按壓合谷也有效果。合谷還是一個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續(xù)2~3分鐘,暈厥一般可緩解。如果同時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腦回蘇的效果更好。痔瘡發(fā)作、便血時,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筆芯刺激,以有酸脹感為佳。此外,它還可以治療濕疹,在合谷周圍刮痧5分鐘。一般痧一出,濕疹就會減輕,再連續(xù)刮2次,不太嚴重的濕疹就會基本痊愈。合谷為全身反應的最大刺激點,可以降低血壓、鎮(zhèn)靜神經,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每次1~3分鐘,還有健脾胃的作用,對頭痛、耳聾、視力模糊、失眠、神經衰弱等癥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功能。[4]

12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針刺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肩、面部;

腧穴操作示意圖(4張)或深刺2.0~3.0寸,透勞宮或后溪時,出現(xiàn)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針刺時針尖不宜偏向腕側,以免刺破手背靜脈網(wǎng)和掌深動脈而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血管引起血腫;孕婦禁針。[1]

13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

4、血海穴定位取穴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屈膝取穴。14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簡便取穴法患者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側會出現(xiàn)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y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住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指尖所到之處是血海穴。15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主治病癥編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產后惡露不盡

,貧血;睪丸炎,小便淋澀;氣逆,腹脹;風疹,癮疹,濕疹、皮膚瘙癢;股內側痛,膝關節(jié)疼痛;腹痛,體倦無力,便溏腹瀉等。16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

5、曲池穴

位置:人體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尋找方法:取該穴道時患者應采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于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17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臨床運用常用于治療肩肘關節(jié)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治療風疹治療方法:曲池穴常規(guī)消毒后,用1.5寸毫針直刺本穴,得氣后用捻轉提插瀉法,強刺激運針1~2min,留針25min,其間反復行針2~3次。臨床上全身泛發(fā)者,以曲池為主穴,配合風池、合谷、血海諸穴;胃腸積熱者加瀉中脘、足三里;重癥伴發(fā)熱煩躁者加大椎、委中穴點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樞穴。18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6、三陰交穴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簡易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

19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經常按摩三陰交功能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20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三陰交對女人、對人體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1.保養(yǎng)子宮和卵巢人體的任脈、督脈、沖脈這三條經脈的經氣都同起于胞宮(子宮和卵巢)。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15分鐘左右,能保養(yǎng)子宮和卵巢。促進任脈、督脈、沖脈的暢通。2.緊致臉部肌肉,使臉部不下垂。除了要經常在晚上9點左右,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左右腿的三陰交穴各20分鐘健脾,因為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哦,還要規(guī)律的飲食。3.調月經,去斑,去皺,祛痘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只要每天晚上9點—11點,三焦經當令之時,按揉兩條腿的三陰交各15分鐘,就能調理月經,祛斑、祛痘、去皺。不過,要堅持才有效果哦,堅持每天按揉,按揉一個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兩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夢了。

21常用穴位醫(yī)療8/23/20244.改善性冷淡。三陰交是一個大補穴,能補氣補血,提升女人的性欲,每天晚上5點—7點,腎經當令之時,按揉三陰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堅持一個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5.調治肌膚過敏,濕疹,蕁麻疹,皮炎三陰交是脾經的大補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每天中午11點,脾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