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綜合測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宋代,在州一級所設的通判,有權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還有權彈劾州府所有官員,因此有官員提出外放的條件是“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這主要反映了宋朝()A.中央集權的強化B.政治制度的僵化C.官員生活的腐化D.崇文抑武的固化2.吳寧、范立舟在《兩宋士風述論》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時對功名的追求轉向對道德精神的弘揚,為國家效力的自覺性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空前強烈?!边@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學的影響突出B.國力貧弱、政治黑暗C.國家統(tǒng)治思想的轉變D.文化教育事業(yè)日益普及3.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詞人,靖康之變后,其詩詞情感轉為惆悵,并寫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作佳句。這表明宋代()A.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B.政治局勢影響詩詞創(chuàng)作C.李清照詞由婉約轉向豪放D.程朱理學逐漸深入人心4.古書多為綿長卷軸,到宋朝則多為單頁,并“作蝴蝶裝,直立架中如西書式,糊漿極堅牢”。藏書者也隨之增多,家藏萬卷書甚至十萬卷者大有人在。這種情況出現(xiàn)主要源于()A.印刷術的革新B.理學思想的興起C.科舉制的盛行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5.王禎的《農書》于1313年刊印問世,此后不斷被翻刻和模仿。該書序言中的一個“備”字,點出了王禎力圖綜合南北農業(yè)技術,為地方官員提供一本完備的養(yǎng)民知識匯編的編撰意圖。這表明元代()A.農業(yè)技術已經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B.經濟發(fā)展導致政府職能轉變C.民間的科技進步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D.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6.1247年,蒙古汗國宗王闊端與吐蕃地方政教首領薩迦班智達在涼州會晤,共同議定吐蕃各地歸附蒙古。元朝建立后,設立宣政院總管西藏的一切事務。由此可知()A.中央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B.元朝采取民族平等政策C.元朝在西藏地區(qū)設立行省 D.西藏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7.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北宋統(tǒng)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頒布“推恩令”B.分化宰相事權C.設置轉運使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8.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意在()A.增強軍事實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強中央集權D.減少軍隊開支9.史料記載:“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边@一史料記載的制度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遼朝的南北面官制C.金朝的猛安謀克制 D.元朝的行省制10.唐代,一些內遷的黨項人被授以“閑田”,他們開始學習農耕。西夏建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據(jù)漢文史料記載,宋代黨項人已是“耕稼之事,略與漢同”。這可以用來說明()A.西夏全面模仿兩宋制度 B.西夏農耕經濟取代了游牧經濟C.唐宋經濟重心轉向西北 D.少數(shù)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11.宋代,在栽種方面,出現(xiàn)了減輕農民拔秧勞動強度的秧馬;在灌溉方面,幫助勞動人民戰(zhàn)勝干旱的水車使用普遍;在糧食加工方面,提高勞動效率的水磨也相當普及。據(jù)此可知,這一時期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得益于()A.重農抑商的實行B.耕作技術的進步C.生產工具的改進D.生產分工的細化12.北宋時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交子的出現(xiàn)()A.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改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減緩了貧富分化的趨勢13.北宋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榷場。榷場中書畫交易只是偶然出現(xiàn),并未形成氣候,到了南宋時期,宋金邊界的榷場遂成為書畫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興盛起來。據(jù)此可知()A.兩宋時期中國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B.書畫回流蘊含宋人對故國依戀之情C.南宋時期南方的書畫創(chuàng)作手法很高D.南宋時期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14.元朝時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學于南夏,樂江湖而忘鄉(xiāng)國者眾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侖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黃河之流,而尋瑤池之津”。對上述歷史現(xiàn)象理解最恰當?shù)氖?)A.元朝時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B.元朝時西域與中原文化差異顯著C.元朝重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疆域遼闊D.西域民族政權派人學習中原文化15.元雜劇的作者中,有高級官僚、平民、江湖游醫(yī)和商人,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主要反映出元雜劇()A.演出角色的多樣性B.劇本創(chuàng)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務的上層性 D.戲劇內容的娛樂性16.元世祖忽必烈詔“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tǒng)攝”,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張氏等,都一度被削去軍權,保留的都是文職。忽必烈此詔旨在()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軍事大權 B.實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弱軍事力量C.實現(xiàn)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結合 D.有效地抑制漢地世侯的割據(jù)勢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薄墩撜Z》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猍戰(zhàn)國]商鞅等《商君書》材料二:介甫(王安石)曰:“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薄啊评碡斦?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惫庠?“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天地所生貨財百物,只有此數(shù),不在民間則在公家。”——[北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倉庫盈產,百姓富給,斯為善治財矣?!猍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1)指出材料一中兩段話對“富國與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說明他們目的上的相同之處。(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富國與富民的角度評述王安石的理財新法。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既而契丹圍瀛州,直犯貝、魏,中外震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帝問準,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xié)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邪?”遂請帝幸澶州……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睖收倮弥玲?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崩弥淋?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猍元]脫脫等《宋史》(1)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澶州之戰(zhàn)前的形勢及北宋君臣對遼軍南下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2)材料將澶州退敵歸功于寇準,你是否贊成這一觀點并說明理由。評述澶淵之盟的意義。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zhàn)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jié)度使,領邊防節(jié)鎮(zhèn)。后內地刺史加授節(jié)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zhèn)割據(jù)。宋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時期之一,而北宋統(tǒng)治者抵抗無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無實力,易于虛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tǒng)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轄區(qū)包括今天的兩到三個省,遠遠超過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qū)。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xiàn),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tǒng),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淵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zhèn)壓反抗行動,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qū)的諸王貴族進行節(jié)制。行省官員中僅有主要長官能掌握軍權,而這類職務通常不授予漢人,因此地方權重之弊可以通過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彌補?!幾詮堌M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1)根據(jù)材料一,比較唐朝中后期與宋朝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產生的后果。(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點以及其形成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積極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國古代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應采取的策略。參考答案及解析:一、選擇題1.A解析:根據(jù)材料“在州一級所設的通判,有權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還有權彈劾州府所有官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在地方設置通判監(jiān)督州府長官,以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故選A項。2.A解析:理學強調儒家學子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宋朝政治黑暗,故B項錯誤;宋朝統(tǒng)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故C項錯誤;文化教育事業(yè)普及與社會責任感不直接相關,故D項錯誤。3.B解析:材料“靖康之變后,其詩詞情感轉為惆悵”反映出政治局勢影響詩詞創(chuàng)作,故B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且與史實不符,排除;李清照的詞作風格屬于婉約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程朱理學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4.A解析:北宋工匠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書籍裝幀樣式的變化和書籍發(fā)行量的增長,故選A項。5.D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王禎編寫《農書》時注重綜合南北農業(yè)技術,為地方官員提供一本完備的養(yǎng)民知識匯編,該書被多次翻刻和模仿,反映出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故選D項。6.A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立宣政院總管西藏的一切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故選A項。7.D解析:為抑制武將勢力膨脹,北宋統(tǒng)治者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故選D項。8.C解析:材料所述的是北宋的更戍法,它有利于防止武將專權、地方割據(j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C項正確;“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造成軍隊指揮不靈,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故A項錯誤;材料所述是軍事措施,和行政效率的高低無關,故B項錯誤;更戍法加大了軍隊開支,故D項錯誤。9.B解析:材料“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反映的是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故選B項。10.D解析:黨項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內遷之后開始從事農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這說明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對西北地區(qū)進行了開發(fā),故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建立之前的歷史,排除A、B兩項;唐宋經濟重心向南轉移,排除C項。11.C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宋朝時,秧馬、水車、水磨等生產工具的出現(xiàn)和普及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故選C項。12.A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紙幣的出現(xiàn)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A項正確;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紙幣的出現(xiàn)與經濟重心南移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更不能緩解貧富分化,排除C、D兩項。13.B解析:北宋時期,在貿易場所中,書畫交易不常見,而到南宋時則成為常見的“由北向南回流”現(xiàn)象,這是因為南宋偏安江南,宋人對故國存在強烈的依戀和思鄉(xiāng)之情,書畫交易的興盛就是其表現(xiàn),故選B項;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D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4.A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學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侖圃……而尋瑤池之津’”,可知中原與西域之間互有人員往來與交流,故A項正確。15.B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元雜劇的作者身份和社會地位多樣,這反映出劇本創(chuàng)作的多元性,故選B項。16.B解析:根據(jù)題干材料“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tǒng)攝”“都一度被削去軍權”,可知忽必烈此詔旨在實行兵民分治,削弱地方的軍事力量,故B項正確;“管軍官掌兵戎”說明軍事并不都由中央控制,只是地方的軍權要受中央節(jié)制,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體現(xiàn)地方分權的信息,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題干材料主旨,故排除。二、非選擇題17.答案:(1)看法:孔子認為富民是富國的基礎,商鞅主張富國須弱民。相同之處:為君主治國提供建議。(2)評述:王安石的理財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答出其中兩項即可)理財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yè)生產、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的目的。但變法的部分措施背離了“民不加賦”的本意,增加了民眾的負擔,這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18.答案:(1)形勢:遼軍南下,北宋陷入困難和危險境地。三種態(tài)度:一些大臣主張退守西南或東南,以避鋒芒;宋真宗猶豫不決,但傾向退讓;寇準力挽狂瀾,獨自主張迎戰(zhàn)。(2)觀點:寇準起了重大作用,但不能忽視其他因素的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