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課件_第1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課件_第2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課件_第3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課件_第4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14.2《故都的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史鐵生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tài),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林語堂“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诒逼降那锾欤菦]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仙崴仞B(yǎng)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故都的秋的特點。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1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寫故都風物時為何要突出“清”、“靜”、“悲涼”的特點,從而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作者內心世界的主觀色彩巧妙融合的藝術手法。2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3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xiàn)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4“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一、導入新課有沒有哪一刻讓你特別難忘?__________探究破題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通過閱讀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將題目改為《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好不好,為什么?探究破題

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肮省?,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園、故交、故鄉(xiāng)等,覺得親切,有一種濃濃的眷戀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岸肌?,有一種歷史滄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扒铩碧嵝蚜吮疚牡拿鑼懡嵌?。全題點出地點和季節(jié),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知人論世作者簡介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xiàn)東京大學)。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也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1896/12/07-1945/09/17知人論世__________作者經歷01他,幼年喪父,飽讀古典詩書,困頓的生活賦予他詩人的憂郁特質。02他,少年留日,飽受異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賦予他作家的憂傷情懷。03他,壯年漂泊,飽嘗抗戰(zhàn)之苦,苦難的祖國賦予他戰(zhàn)士的憂患悲涼。04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終年49歲。05他,在1952年被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知人論世創(chuàng)作歷程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見到滿目瘡痍的祖國后的失望感嘆。中期:1933年-1938年。這個時期,是郁達夫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悶,寫下了很多山水游記。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達夫參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傳工作,寫下了許多政論文來鼓舞人們戰(zhàn)斗。知人論世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國后,營墓更無田。萬一國破家亡后,對花灑淚豈成詩。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淪》經典作品小說短篇:《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中篇:《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知人論世寫作背景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達夫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達夫率家人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知人論世初讀感知dùn

xùn

tuǒ

tuí

lǎn

tuó

lǐn

zhè

niàn

chuán

__________初讀感知一葉知秋:不能自已:息列索落:比喻通過個別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勢和結果。無法控制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象聲詞,形容輕微的動作聲或風雨聲。__________初讀感知“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明確:“清”──清閑恬靜安謐“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悲涼”──落寞衰弱蕭條初讀感知劃分結構第一部分(1-2)快速默讀全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文章劃分層次,并思考每個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倢懽髡邔Ρ眹?、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寫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記敘故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偫ㄈ?,與總起部分照應,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第二部分(3-12)第三部分(13-14)初讀感知抓住文眼圈出文中提綱挈領的句子,概括故都的秋的特點?!翱墒前?,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初讀感知研讀課文1.朗讀課文,仔細想想文章的標題已指明了描寫的地點“故都”和描寫的內容“秋”,而在文章當中,作者是否只寫了北國之秋?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不是。作者除了寫北國之秋,還寫了南國之秋,這樣就形成了比照,更突出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2、提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來描寫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學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特點?明確:北國之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南國之秋的特點是“慢”“潤”“淡”?!舶鍟罕眹铮呵?、靜、悲涼。南國之秋:慢、潤、淡〕小結:概括得好。顯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國之秋要遠勝南國之秋;北國之秋已成為作者的魂之所牽,夢之所縈,真是韻味無窮。捕捉信息,尋找文眼——“神”研讀課文1、文中集中描寫故都秋景這一特點的是在哪些段落?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明確:從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蘆花、柳影、蟲唱、月夜、鐘聲;還有碧天、牽?;?、槐樹、秋蟬、秋雨、秋果。詳細是:第3段主寫牽?;?,第4段主寫槐樹,第5段主寫秋蟬,第6—10段主寫秋雨,第11段主寫果樹。2、提問:那么這些景物組成了幾幅“秋景圖”?明確:有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3、提問:這五幅故都秋景圖是分別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如寫秋花,作者側重寫了牽?;ǖ哪膫€方面?明確:寫秋花側重顏色這一角度,寫秋槐側重于落蕊的形狀的角度,寫秋蟬是側重寫聲,寫秋雨是側重寫其味,寫秋果重點寫它的果實。挑選語言,概括秋景——“形”研讀課文作者分別描寫了五副秋景圖來體現(xiàn)“清、靜、悲涼”小院秋晨圖(3)秋槐落蕊圖(4)秋蟬殘鳴圖(5)秋雨話涼圖(7-10)秋果奇景圖(11)賞秋景研讀課文挑選語言,概括秋景——“形”4、作者在對這些景詳細的描繪中,是如何表達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出文中表達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偨Y:秋色: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5、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假設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明確:冷色。感受: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我們知道,藍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憂郁;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落寞?!裁鞔_:冷清、落寞〕研讀課文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是寧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舉一個例子,比方鐘,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設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明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6、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01明確: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氣氛也就不言而喻了。7、讓我們集中聽聽作者筆下秋蟬的鳴叫,看看會引起怎樣的感受?02明確:孤獨、痛苦。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8、假設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你心里會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情感?03研讀課文把握情感通過前面的內容和景象,想想作者是懷著怎么樣的情感來描繪故都的秋景的?〔明確: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滁c評: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情感總是依附于形象,即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讓我們一起欣賞了作者精心描繪秋景。同學們都感受到了,雖然時時寫景,其實處處透露出悲涼。雖然畫面沒有悲涼二字,其實字里行間缺處處透露出悲涼之氣。把握情感總結:本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從散文的“形”和“神”兩方面分析整體內容,作者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五個角度,為我們繪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圖”,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下節(jié)課我們再詳細鑒賞文章的寫作手法。把握情感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體會優(yōu)美語句導入。品味語言1、作者在文章中寫了秋天的這么多聲音,然而在文章的開頭他卻說孤獨的秋“特別的清、靜、悲涼”,聲音如此豐富,怎么稱得上靜呢?明確:這些聲音都不是噪雜的聲音,假如是噪雜喧鬧,就不會聽到青天里的馴鴿聲、下雨的聲音,更聽不到落蕊的聲響。這些聲響都不很大。作者是以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這正到達了王藉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策@一問題讓學生理解以聲襯靜的表現(xiàn)手法,加深對課文“清、靜、悲涼”基調的理解〕2、為什么要用“悲涼”這個詞來形容秋天?明確:“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這里用來形容故都之秋的特征,是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色,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之心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親密關系。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體會: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落蕊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落蕊,寫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彷徨,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的孤獨、落寞和感傷。4、作者為何要寫“都市閑人”?不寫上流社會或文化人士,而寫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赡苁且驗樗麄兊男蜗蟾械胤教攸c,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讀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閑人”那樣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愿望。品味語言分析文章構造1、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構造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后?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構造上就形成了前后照應。2、從這篇文章構造來看,2和13自然段相照應,假設1、14自然段也相照應,那這篇文章的構造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照應?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分開故都之時,其本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照應。分析文章構造3、最后來看第12段,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達方式?從全文來看,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4、提問:這五幅圖畫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呢?——時間順序,還是空間順序?〔學生討論、發(fā)言并詳細談意見?!趁鞔_: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五幅畫面從外表上看是無序的,既不是時間、空間順序,也不是邏輯順序,這恰恰表達表達了散文“形散”的特點。分析文章構造5、提問:那么,把這五幅畫面連接起來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樣表達出“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明確: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1〕牽?;ū緛硎俏孱伭模髡吖P下的牽?;▍s只有藍色和白色。從美術的角度來說,這兩種顏色屬于冷色彩,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作者寫槐樹,不是寫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寫秋槐的落蕊。看到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詩情畫意;夏雨是粗暴豪放的,還常常不期而至,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而秋雨,總讓人感到一種寒意?!?〕秋果本來可以給人帶來收獲的喜悅,可作者筆下的秋果卻并不是成熟的,還有些青澀,這也給人以悲涼之感。分析文章構造01小院秋晨圖景物(意象):1、一椽破屋2、一碗濃茶3、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4、青天下馴鴿的飛聲5、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6、喇叭似的牽牛花7、尖細且長的秋草荒涼、衰敗、滄桑視覺,高遠清爽聽覺,以聲襯靜悠閑愜意悲涼清閑、耐人回味思考:該圖中有何景象?這些景象又有何作用?分析文章構造

理解句子: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思考:作者為什么喜歡藍朵而最不喜歡紅色,而且牽?;ǖ紫逻€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分析文章構造牽?;ǎ@出作者主觀的喜好:

藍色(寧靜而淡遠)白色(純凈而雅潔)紫黑色(雖然清冷,卻又沉重了點)淡紅色(盡管淡,但畢竟又鮮艷了些)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突顯清冷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顯示出生命的衰敗,給人以悲涼之感。分析文章構造情感:所描繪的景物無一不顯示出環(huán)境清幽、蕭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描寫手法:視聽結合、以動襯靜,寫出了觀賞景物時的心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和憂慮之情。分析文章構造02秋槐落蕊圖這幅畫面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靜:“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其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清:“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悲涼:“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分析文章構造

賞析句子(表現(xiàn)手法+作用):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徽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作者調動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微細極柔軟”)、視覺(“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多種感覺來與“落蕊",既說明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如此細膩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狀,也點出了秋味中的清、靜、悲涼。分析文章構造03秋蟬殘鳴圖意象:秋(寒)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

《蟬》:“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發(fā)人生短暫,生命的終結等情感,寒蟬=悲涼、哀怨、憂傷、憂愁;另:蟬=高潔品格的象征。理解句子: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①“殘”字渲染了秋味的悲涼;兼之其聲“衰弱”,卻能在“無論什么地方都聽得見”,以動襯靜,突出北國之秋的“清、靜”。②蟬“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說明它是北國悲涼的秋聲的主角,因此視為“家蟲”。③幾聲秋蟲的哀鳴就足以讓作者牽動心魄,這正是作者當時孤獨、落寞的主觀心境的表達。04秋雨話涼圖

思考:閱讀描寫秋雨的段落,作者筆下的“秋雨圖”有何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特點:“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秋雨圖”寫了灰沉沉的天底、涼風、急雨,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活靈活現(xiàn)。情感:表達作者對秋雨的贊美之情。

思考:在“秋雨圖”里加入“都市閑人”有怎樣的作用?

這里的“都市閑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們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點,這樣悠然閑適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作者向往這種北平的悠閑,希望保住這悠閑;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的社會人物來豐富自然的風物,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的秋味,反襯出時局的危急。05秋果奇景圖

作者為什么不寫果子成熟時,而寫“淡綠微黃”的將熟未熟的秋果景色?秋果勝景中,為何又出現(xiàn)了北風黃塵?

秋的全盛時期不在果實成熟紅透,卻在將熟未熟的青澀日子??梢娮髡邔识记锶談倬傲巳挥谛?,感情表達含蓄而深沉。視覺上給人一種冷色調;“淡綠微黃”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清、靜的淡色,它與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獨特情感體驗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用北風黃塵反襯秋果奇景,在對故都金秋的熱愛眷戀中還表達出一種悲涼感:因為紅棗之后,風來冬到,好景不長。

整體把握:這五圖景中“清”“靜”“悲涼”表現(xiàn)在哪里?①“清”在色調:碧綠的天色、牽牛藍朵、稀疏的秋草、青布單衣、淡綠微黃的棗子,選取冷色調景物。②“靜”在聲音:馴鴿的飛聲,掃帚聲,衰弱的蟬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聲調。以動襯靜,以聲襯靜。③“悲涼”在意象的組合:既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意象的組合,無一不顯示出環(huán)境清幽、蕭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也寫了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分析文章構造悟秋情活動一: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中抒情的語句,體會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情感第1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睘橘p秋不辭辛勞——愛秋之切!結尾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愛秋之深!閱讀第1,2段,并思考它寫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運用對比手法,寫對北國、南國之秋的不同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北國之秋:清靜悲涼南國之秋:慢潤淡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悟秋情南國的秋北國的秋本體喻體黃酒白干1.溫和味潤稀飯饃饃2.清淡味淺

鱸魚大蟹黃犬駱駝4.機巧靈秀味短3.鮮嫩味淡濃烈味烈厚重味深醇美味濃樸實沉穩(wěn)味久合作探究:“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句話,本體、喻體分別是什么?突出北國之秋的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悟秋情作用:為了形象地說明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

?!包S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跋★堉c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以這些具體家常事物來作比,饒有趣味,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思考: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悟秋情閱讀材料,思考探究:材料一:他偏愛凄寂的情調,衰颯的氣氛。郁達夫柔弱的心性,氣質,都使他更纏綿于既往。用了流暢的白話,他寫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題:離人的別緒,羈旅的哀感,客居的鄉(xiāng)愁,——漂泊人間此身如寄的孤獨感。——趙園《論小說十家》材料二: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對我的態(tài)度改變了,我的對于藝術的志趣,也使大家明白了……就說我是一個頹廢者,一個專唱靡靡之音的秋蟲。——郁達夫《〈雞肋集〉題辭》材料三:龍兒的病報,本是在廣州得著,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見了門上的白紙條兒,心里已經是跳得慌亂,從蒼茫的暮色里趕到哥哥家中,見了衰病的她,因為在大眾之前,勉強將感情壓住。草草吃了夜飯,兩人只有緊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暨_夫《一個人在途上》個人郁達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城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父親在他不滿三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jié)儉度日。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yǎng)媳。郁達夫在他的自傳中說:“我所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xiàn)在還在緊迫著我。"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悟秋情時代社會的腐敗和時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給郁達夫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形成了他內向憂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傾向。而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這時期的郁達夫正求學于嘉興、杭州。少年離鄉(xiāng),一方面得不到母愛的溫暖,另一方面還受到“錦衣肉食的鄉(xiāng)宦人家子弟”的歧視,使他處在極度的憂郁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孤獨者”。郁達夫憂郁感傷的個人氣質在這時候已經形成。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時代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散文《故都的秋》。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悟秋情審美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學影響。為什么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悟秋情物哀:事物引發(fā)的內心感動,大多與“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華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種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緒。悲與美是相通的?!度毡緡Z大辭典》日本重要學說“物哀說”,體現(xiàn)了日本人在人世無常中玩味的悲哀,從殘缺與不完美中發(fā)現(xiàn)趣味的美學偏好。

物哀說的幾個重要美學特征:寂靜為美,恬淡為美,殘缺為美,死亡為美。文章脈絡(回顧)(一)思秋(二)繪秋(三)議秋(四)戀秋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