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血液課件_第1頁
第5章 血液課件_第2頁
第5章 血液課件_第3頁
第5章 血液課件_第4頁
第5章 血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章血液

Blood第5章:血液WholeBlood第5章:血液一、血液的組成

血液紅C白C血小板水(90%)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血漿(約55%)血C(約45%)第5章:血液圖1血細胞模式圖第5章:血液圖2紅細胞模式圖及光鏡圖(油鏡)第5章:血液圖3血細胞掃描電鏡圖(E紅細胞G粒細胞L淋巴細胞M單核細胞P血小板)第5章:血液1.血像:血細胞形態(tài)、數(shù)量、百分比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測定稱為血像?;疾r血像常有顯著變化,檢查血像對診斷疾病十分重要。第5章:血液2.血漿:相當于細胞外基質,PH7.3—7.4,主要成分是水占90%,其余為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維生素、無機鹽和各種代謝產物。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黃色、清亮液體。4.溶血:血漿滲透壓降低,過多水分進入RBC,導致RBC腫脹、破裂。第5章:血液

圖4RBC緡線RBC緡線:多個RBC疊連在一起,呈串錢狀。

第5章:血液血細胞模式圖第5章:血液(一)紅細胞

大小:直徑為4-7.5um。形狀:雙凹圓盤狀。結構特點:哺乳動物無核,無C器,

RBC膜上有ABO抗原,決定血型。內含物: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故呈紅色。第5章:血液

圖6紅細胞模式圖及掃描電鏡圖第5章:血液

圖7紅C光鏡下結構Wright

或Giemsa染色第5章:血液血紅蛋白:Hb運輸O2和CO2,即供給全身細胞所需的O2,并帶走細胞所產生的大部分CO2。Hb與CO結合更牢固,可導致煤氣中毒。變形性:當紅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

第5章:血液

圖8紅細胞(R)電鏡圖

紅細胞變形穿越脾血竇內皮細胞(E)間隙第5章:血液網織紅細胞:新生的紅細胞(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從骨髓進入血液,細胞內尚殘留部分核糖體,用煌焦油藍染色呈細網狀,故稱網織紅細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體消失。正常值:占紅細胞總數(shù)的0.5%~1.5%。臨床意義: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和貧血療效的評價。第5章:血液

圖9血涂片示網織紅細胞(煌焦油藍染色)第5章:血液PO2↓RBC↓Hb↓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主)肝細胞(次)雄激素第5章:血液血型紅細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或血型抗原B,構成ABO血型抗原系統(tǒng)

A型:有血型抗原AB型:有血型抗原BAB型:兼有血型抗原A和B

O型:二種血型抗原均無臨床輸血意義:血液中有抗異型血的天然抗體,若錯配血型,首次輸血可致溶血(hemolysis)蛇毒的毒液、溶血性細菌、脂溶劑等,也能引起溶血第5章:血液

已經發(fā)現(xiàn)并為國際輸血協(xié)會承認的血型系統(tǒng)有30種(如“ABO血型系統(tǒng)”、“Rh血型系統(tǒng)”

、“MN血型系統(tǒng)”和“HLA血型系統(tǒng)”等),其中最重要的兩種為“ABO血型系統(tǒng)”和“Rh血型系統(tǒng)”。

第5章:血液RBCrecycling平均壽命約120天老化的紅細胞被脾和肝臟的巨噬細胞吞噬清除第5章:血液(二)白細胞(WBC)

從骨髓進入血液,24小時內以變形運動穿過血管壁,進入結締組織或淋巴組織。根據(jù)有無特殊顆粒,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第5章:血液白細胞有粒C無粒C

中性粒C嗜酸性粒C嗜堿性粒C淋巴C單核C第5章:血液第5章:血液1.中性粒細胞

數(shù)量較多(45%左右),直徑10-12μm;形態(tài):核呈桿狀或分葉,胞質含許多細小顆粒,正常情況下胞質較均勻,顏色淡紅,核分3葉居多。

核左移(1-2葉):是指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即核分葉細胞過少)。嚴重細菌感染。

核右移(4-5葉):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五葉核以上者超過3%稱為核右移(即核分葉細胞過多)。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第5章:血液

圖11血涂片示中性粒細胞(2葉核;油鏡)第5章:血液圖12中性粒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特殊顆粒嗜天青顆粒

嗜天青顆粒:淺紫色,20%,為溶酶體,含酸性磷酸酶、過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類。

特殊顆粒:淺紅色,80%,為分泌顆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第5章:血液

圖13中性粒細胞電鏡圖(↑特殊顆?!魇忍烨囝w粒)第5章:血液圖14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菌電鏡圖細胞核特殊顆粒吞噬的細菌糖原吞噬體第5章:血液

功能:有趨化性和變形運動的能力,大量吞噬細菌和異物變?yōu)槟摷毎?,分泌物還具有殺傷寄生蟲作用。趨化作用釋放顆粒內物質吞噬細菌殺傷寄生蟲

變形運動第5章:血液圖15中性粒細胞模式圖(示桿狀核演變至5葉核)第5章:血液2.嗜堿性粒細胞

數(shù)量最少(1%左右),直徑10-12μm;形態(tài):核分葉、S形或不規(guī)則;胞質為藍色,內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堿性顆粒。其分泌物(同肥大細胞)含肝素、組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細胞基質內有白三烯。

功能:參與過敏反應的形成。第5章:血液

圖16血涂片示嗜堿性粒細胞(油鏡)第5章:血液圖17嗜堿性粒細胞(右:超微結構模式圖左:電鏡圖)嗜堿性顆粒第5章:血液3.嗜酸性粒細胞

數(shù)量較少(7%左右),直徑10-15μm;形態(tài):核常為2葉,胞質顏色紅,內充滿嗜酸性顆粒,內含組胺酶、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等。功能:患寄生蟲病時,該細胞大量增加,釋放酶類滅活組織胺和五羥色胺;具有抑制過敏反應和殺傷寄生蟲的作用。第5章:血液圖18血涂片示嗜酸性粒細胞(左;油鏡)第5章:血液圖19嗜酸性粒細胞(左:超微結構模式圖右:電鏡圖)第5章:血液4.單核細胞(monocyte)圖20圖21數(shù)量較少(3-8%左右),直徑10-20um;形態(tài):核呈腎形、馬蹄鐵形或不規(guī)則,染色質顆粒細而松散,著色淺;胞質弱嗜堿性呈灰藍色,含許多嗜天青顆粒。功能:進入結締組織后分化成巨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及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具有很強的吞噬能力,故命名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第5章:血液圖20血涂片示單核細胞(油鏡)第5章:血液圖21單核細胞電鏡圖第5章:血液5.淋巴細胞(lymphocyte)圖22圖23圖24數(shù)量較多(50%左右);小淋巴細胞:5-8μm,胞質少,強嗜堿性,核圓有側凹,染色質塊狀著色深。中淋巴細胞:9-12μm,胞質較多,含少量嗜天青顆粒,核染色質略稀疏,著色略淺。大淋巴細胞:13-20μmEM:胞質富含游離核糖體,可含溶酶體血液中以小淋巴細胞為主,有部分中淋巴細胞;大淋巴細胞存在于淋巴組織中。第5章:血液圖22血涂片示中淋巴細胞(左)和小淋巴細胞(右)第5章:血液圖23淋巴細胞電鏡圖第5章:血液圖24淋巴細胞光鏡與電鏡結構模式圖第5章:血液

分類:1.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T細胞),于胸腺產生,占75%。2.骨髓依賴淋巴細胞(bonemarrowdependentlymphocyte,B細胞),于骨髓產生,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3.自然殺傷細胞(naturekillercell,NK細胞),占10%。4.殺傷細胞(killercell,K細胞),占5-7%。功能:參與免疫應答,抵御疾病第5章:血液(三)血小板(bloodplatelet)圖25-28血小板來源:骨髓巨核細胞脫落的胞質小塊。LM:無細胞核,有細胞器,雙凸圓盤狀,直徑2~4μm;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聚集成群;分中央顆粒區(qū)和周邊透明區(qū)。EM:透明區(qū)含有微管和微絲;顆粒區(qū)有特殊顆粒(α顆粒)、致密顆粒和少量溶酶體;有開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第5章:血液圖25血小板超微結構模式圖靜止相機能相第5章:血液圖26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細胞第5章:血液圖27血涂片示單個血小板和淋巴細胞第5章:血液圖28血小板電鏡圖(1橫切面2縱切面3膜4糖衣5線粒體6血小板顆粒7小管系8糖原顆粒)第5章:血液功能:特殊顆粒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等。致密顆粒含5-羥色胺、鈣離子等。參與止血和凝血,促進內皮細胞增殖、修復血管。壽命:7-14天第5章:血液二、禽類血細胞1.

紅細胞:體積較哺乳動物的大,呈橢圓形(核同),直徑約12.5μm。2.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特殊,呈球形,稱為異噬性粒細胞。其余類型白細胞與哺乳動物相似。3.血栓細胞:呈橢圓形,胞質內含有大量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和少量顆粒。類似于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第5章:血液三、血細胞發(fā)生血細胞的生成過程稱為血細胞發(fā)生。胚胎時期,卵黃囊、肝、脾、胸腺和骨髓是造血器官,出生后紅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第5章:血液四、骨髓

骨髓:紅骨髓(為造血組織,分布在扁骨、不規(guī)則骨和長骨骺端的松質骨中);黃骨髓(為脂肪組織,分布于長骨骨髓腔,有造血潛能)紅骨髓是主要的造血組織,由網狀細胞構成的支架和血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構成。第5章:血液造血組織組成:網狀組織+造血細胞造血誘導微環(huán)境: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基質細胞:包括巨噬細胞、血竇內皮細胞、網狀細胞等,分泌體液因子,調節(jié)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血竇(sinusoid):管腔大、形狀不規(guī)則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隙較大,內皮基膜不完整,呈斷續(xù)狀,有利于成熟血細胞進入血液第5章:血液五、造血干細胞

造血干細胞:又稱多能干細胞(multipotentialstemcell)

起源:胚胎時的卵黃囊血島,出生后主要分布于紅骨髓、脾和淋巴結,少量分布于外周血形態(tài):類似小淋巴細胞,即細胞體積小,核相對較大,胞質富含核糖體

特性:①強增殖潛能②多向分化③自我復制,終身保持數(shù)量恒定。

第5章:血液定向干細胞紅系造血干細胞粒細胞-巨噬細胞系造血干細胞巨核系干細胞淋巴系干細胞髓系多向造血干細胞定向干細胞分化方向第5章:血液六、血細胞發(fā)生規(guī)律(一)發(fā)育階段——三個階段

1、原始階段

2、幼稚階段

早期中期晚期

3、成熟階段第5章:血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