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_第1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_第2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_第3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_第4頁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由“生物與環(huán)境”、“在陽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個單元組

成。通過三、四年級兩年的學習,學生對科學和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冊教學通過一系

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學素養(yǎng)的其他方

面都獲得進一步發(fā)展。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與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

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

致的學習態(tài)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

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

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學的主要目標

1、“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讓學生對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為產生深厚興趣,學習用簡單的控制

實驗獲取事實的方法,用圖畫和文字記錄動植物特征的方法,體驗在實驗過程中詳細記錄收集

數(shù)據(jù)的必要性,經(jīng)歷進行簡單實驗設計的過程并運用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進行交流和探討。

2、“在陽光下”單元,圍繞著太陽與地球、太陽與人的關系展開研究,引領學生“將太陽作

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熱的提供者)”來認識,來開展活動。

3、“材料”單元,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讓學生根據(jù)解決問題的具體要求

來選擇合適的材料,利用材料、創(chuàng)造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讓學生關注健康,學習有關身心健康的科學知識,并樂于用學到的知

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jīng)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

事實和數(shù)據(jù)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教學措施:

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

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

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并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發(fā)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

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了解學生的

學習狀況。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

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

活相聯(lián)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

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樹立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

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開展環(huán)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yǎng)殖的課外實

驗,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間的關系。

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經(jīng)過思維加工,自己

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

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9.1—9.3始業(yè)教育

種子發(fā)芽實驗(一)種子發(fā)芽實驗(二)

9.6—9.10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蚯蚓的選擇機動

9.13—9.17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做一個生態(tài)瓶改變生態(tài)瓶

9.20--9.24維護生態(tài)平衡機動

9.27--10.1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機動

10.4--10.8國慶長假

10.11—10.15光是怎樣傳播的光的反射光與熱

10.18—10.22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10.25—10.29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機動

11.1--11.5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11.8--11.12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土壤中有什么

11.15—11.19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什么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11.22--11.26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地的侵蝕機動

11.29—12.3我們的小纜車用橡皮筋作動力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12.6--12.10測量力的大小運動與摩擦力滑動與滾動

12.13--12.17運動與設計設計制作小賽車機動

一單元生物與環(huán)境

1、種子發(fā)芽實驗(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經(jīng)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教學難點】能根據(jù)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準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fā)芽開始的。那么,你覺得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yǎng)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

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fā)芽,剛才大家

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fā)芽過渡

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fā)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

些區(qū)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

(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

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tǒng)計。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fā)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5、分發(fā)實驗計劃單,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教師巡回指導,鼓勵選擇相同條件的同學

互相交流。

三、閱讀書4面種子發(fā)芽實驗內容:

1、進一步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教師引導關注其中的注意點,比如綠豆的大小應該差不多,為什

么要在每個盒子分別放入2-3顆綠豆,為什么要墊紙巾等。

四、布置實踐作業(yè)和下節(jié)課內容提示:

1、鼓勵學生回家認真完成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

2、下節(jié)課將對我們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請大家準備好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將對認真完

成實驗的同學加星評價。

3、有能力、有條件的同學還拍攝綠豆種子發(fā)芽各個變化的照片,嘗試撰寫研究報告

2、種子發(fā)芽實驗(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參考書5面)

【教學過程】

-、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fā)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fā)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聽聽他們怎樣用數(shù)據(jù)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jīng)發(fā)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是:一是溫度。種子萌發(fā)的最低溫度為6-7℃,12-14C能正

常發(fā)芽,最適溫度為20-25C,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fā)。

三是充足的氧氣。

教學后記: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當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

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

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

兒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huán)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huán)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

教學后記: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huán)境?

2、學生自由發(fā)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fā)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四、動物對環(huán)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

3、學生看書H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4、拓展:當環(huán)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

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教學后記:

5、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教學難點】建立初步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個整體”認識。

【教學準備】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fā)現(xiàn)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蚯

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qū)域會出現(xiàn)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財蟲——瓢蟲一

一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

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5、指出上面幾條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食物鏈都是從植物開始的。

6、學生再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說兒條食物鏈。

三、水田的食物網(wǎng):

1、竹林村的同學在稻田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生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書13面圖,生物有:水

稻、稻螟蟲、蝗蟲、蜘蛛、螳螂、蜻蜓、小鳥、蛇、老鷹、青蛙、白鷺、魚、蝦、田鼠、黃鼠

狼、貓頭鷹等。)

2、找一找,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食物關系,用箭頭表示出相關的食物鏈。

3、學生交流補充,不斷完善自己的食物鏈,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條。特別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

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

4、概括: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

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構,叫做食物網(wǎng)。

5、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6、拓展:觀察身邊的生態(tài)群落,畫一個食物網(wǎng)。

教學后記:

6、做一個生態(tài)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生物在一定區(qū)域內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會形成一個生態(tài)群落。

過程與方法:根據(jù)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tài)瓶,并堅持對生態(tài)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xié)作、好象管理和觀察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能設計一個生態(tài)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根據(jù)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tài)瓶,并堅持對生態(tài)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準備】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tài)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環(huán)境:

1、看書14面的池塘圖,討論池塘中的生物關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

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動物為植物生長做了哪些貢獻?

(5)我們還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

泥土、巖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tài)群落。一片樹林,一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

是一個生態(tài)群落。

二、設計生態(tài)瓶:

1、說明:我們現(xiàn)在要模擬池塘群落建造一個生態(tài)瓶,研究其中的關系。

2、學生討論:該怎樣設計這個生態(tài)瓶呢?問題提示:

(1)你們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2)什么樣的生物可以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生活?

(3)如果要有動物,那它們的食物來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嗎?

(5)生物放入的順序需要考慮嗎?

3、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tài)瓶里生活更好,應該考慮什么?(生物品種搭配和數(shù)量多少問題)三、

制作生態(tài)瓶:

1、說明制作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簽貼在生態(tài)瓶的外面

2、根據(jù)討論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完成制作生態(tài)瓶。

7、改變生態(tài)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到的現(xiàn)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交流生態(tài)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tài)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tài)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tài)瓶的非生物環(huán)境,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數(shù)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tài)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

個生態(tài)瓶的生物數(shù)量都不變。

2、引導: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

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tài)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shù)量

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tài)瓶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

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shù)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

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xù)觀察生態(tài)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8、維護生態(tài)平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tài)系統(tǒng)。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沙塵暴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引入新課:

1、學生自己的話舉例說明食物鏈、食物網(wǎng)、生態(tài)群落的含義。

2、說明: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tǒng)。

3、提問:如果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會怎樣呢?

二、草原的生態(tài)平衡:

1、現(xiàn)在讓我們以草原為例來研究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問題。草原上常見的生物有鷹、兔和草,

那么,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怎樣呢?(學生畫出)

2、設想一下:

(1)如果鷹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如果兔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每個設想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然后再發(fā)表意見。

3、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在書19面表示出來。(可啟發(fā);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

人們會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塵暴:

1、閱讀書20面有關沙塵暴的資料。教師可進行適當?shù)难a充。

2、引導學生分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

(2)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終結果是什么?

3、小結:生態(tài)系統(tǒng)配合發(fā)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類的許多行為都在破壞著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許多的做法,并討論為了保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教學后記:

二單元光

第一課光和影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2、明白判

定光源的標準: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2、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

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lián)系的,也是有規(guī)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L引言:

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也很陌生.我們知道它是怎樣傳播的嗎?它有哪些特性?它

在現(xiàn)代科技技中哪些應用?現(xiàn)在就讓我們進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物體的影子?(可認讓同學和演示)

2)師生共同研究影子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3)在實際操作、討論、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3、

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fā)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fā)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分人造光源如電燈和自然

光源如陽光、電光等。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2)我們再通過下面實驗繼續(xù)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和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過程,得到下面3點: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本節(jié)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律。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發(fā)出的光。

影子的特點:1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有關。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六、作業(yè)設計1實驗:觀察和測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上中午下午

太陽在()、方太陽在()方太陽在()方

影子在()方影子在()方影子在()方

我的影子長()厘米我的影子長()厘米我的影子長()厘米

七:教學反思:

2陽光下的影子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L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

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3、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來測定時間

過程與方法

1、推測陽光下物體影子怎樣變化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并收集相關的數(shù)據(jù)

3、一天中影子長變化的數(shù)據(jù)作出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柱狀圖

4、根據(jù)觀察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

5、運用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解釋人們?yōu)槭裁茨苡糜白佑嫊r。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L認識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lián)系和有規(guī)律的

2、能夠按活動要求堅持觀察如實記錄數(shù)據(jù)

3、能夠根據(jù)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fā)生的變化情況,并讓學生說說理由。

2、觀察陽光下影子的變化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2)學生認真閱讀科學書上的說明,明白觀察的

目的和觀察記錄的方法。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每個人都要記錄小組的觀測結果

3、整理我們的記錄

1)各小組匯報自己的觀測數(shù)據(jù)。2)教師講解如何把影長隨時間變化的數(shù)據(jù)整理成柱狀圖:縱

軸表示影長,橫軸表示時間。3)每個學生自己將數(shù)據(jù)整理成柱狀圖。4)分析柱狀圖:一天

中陽光下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我們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5)關于

祖國西部地區(qū),影子最短時不是12時的說明

4、日影觀測儀

1)古人曾經(jīng)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

六、作業(yè)設計

1、早晨,陽光下的影子指向哪里?2、從早上到正午再到傍晚,陽光下同一物體影子的長短變

化是什么?

七、板書設計

2.2陽光下的影子

鉛筆影子的變化

觀察時間太陽位置和方向影

3光是怎樣傳播的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jù)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xiàn)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guī)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jù)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jù)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

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里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jù)

書上已有:舞臺上的燈光,從云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fā)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人一組自行操作。3)解釋匯報兩次實驗的現(xiàn)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注意用眼。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yè)設計

1、光是以()的形式傳播的。

2、光的傳播速度每秒約()千米。

3、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約為()千米,從太陽發(fā)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千米。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jù):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4光的反射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xiàn)象

2、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

3、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發(fā)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說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2、制作簡易潛望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室的日光燈管,上面為什么要裝燈罩呢?

2、照亮目標

1)書上有三個照亮活動,請仔細閱讀操作要求,并在書上畫出光的路線

2)學生反饋實驗發(fā)現(xiàn)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運用光的反射

1)汽車反光鏡(凸鏡)

2)醫(yī)生帶的額鏡(凹鏡)

3)試著畫出光的路線圖

4)不銹鋼勺的內外兩面

4、做一個潛望鏡

1)自學書上的制作要求

2)每個人利用現(xiàn)有材料進行制作

1)利用反光鏡制作的其他玩具:萬花筒、觀景箱等

5、反光帶給我們的不便

1)玻璃幕墻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強弱

六、作業(yè)設計

萬花筒的制作

七、板書設計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車反光鏡:凸鏡醫(yī)生帶的額鏡:凹鏡

光的路線圖光的路線圖

潛望鏡的制作

五課光與熱

一、教學目標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

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1、熱光源如發(fā)光的電燈、太陽。2、冷光源如螢火蟲發(fā)出光。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fā):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shù)據(jù)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shù)據(jù),繪制柱狀圖

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一、教學目標

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2、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塊

過程與方法

1、做探究物體的顏色與吸熱本領有關系的實驗

2、做探究物體吸熱與陽光直射、斜射關系的實驗

3、將物體的顏色與升溫情況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成柱狀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能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實驗

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

3、認同科技的發(fā)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guī)律地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實驗: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人類只利用了太陽能量的很少一部分,還有大部分的光和熱沒

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匯聚陽光外,我們還有什么辦法能得到太陽更多的光和

熱?

1、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物體的顏色深吸熱就多,物體的顏色淺吸收的熱

2、物體吸熱與受陽光直射、斜射的關系

1、實驗目的:在陽光下水平放置、直立以及和太陽光垂直的物體哪斤升溫快?

2、把三個同樣的黑色紙袋分別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陽光垂直的方式擺放,看哪升溫快。

三、分析我們獲得的信息:

1、將觀察到的數(shù)據(jù)繪制成圖表(1)教師講解繪制的方法:

1橫、縱坐標各表示什么:

2刻度值是多少

3點和線的顏色要按照教科書的要求:

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一、教學目標

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的優(yōu)點

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結構、運用的原理有關

3、產品的設計,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依據(jù)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實用過

程與方法

1、能根據(jù)研究任務和要求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2、按一定的格式寫出本小組的設計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紹方案的設計思路、原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樂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3、體會到任何一種科技產品的開發(fā)和設計,融合了多種知識和技術

4、認識到科技的發(fā)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guī)律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飲料瓶、

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等)

三、教學重、難點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五、教學過程

1、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1)

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節(jié)能裝置,它的構造怎樣?它是如何工作的?太陽能

熱水器的構造:集熱器、保溫箱、控制系統(tǒng)工作過程設計的細節(jié)

2、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思考:為了使熱水器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應該包括哪兩部分?選用什么材料做?

3)小組之間交流各自的設計金點子

3、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

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jié)能、安全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fā)和使用太陽能

過程與方法

1、按照活動的要求檢驗太陽能熱水器,并做好數(shù)據(jù)的觀測和記錄

2、總結、評價太陽能熱水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到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樂趣。

2、認識到科技創(chuàng)造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萍籍a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3、培養(yǎng)團結合作一級善于學習、反思、改進的精神

4、樹立開發(fā)利用太陽能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能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檢驗學生設計制7乍的太陽能熱水器的實際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展示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讓學生到各組參觀

2、檢驗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1)討論檢驗標準

裝水200毫升

在15分鐘內,使水溫上升

2)學生按要求檢驗,填寫書上的效能評價表

(1)小組之間交流各組的自我評價

(2)教師評價此次評比活動

3、完善、改進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第一課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描述觀察到的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地形圖中發(fā)現(xiàn)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用課件展示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嗎?

你能說說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適當糾正并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學生看課本46頁圖,向大家介紹圖片、注意說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介紹,結合圖片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3、了解家鄉(xiāng)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點呢?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我們整個家鄉(xiāng)的地形,我想光憑我們的這幾張圖片是很難了解清楚整個地球表

面的地形又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准Y物。請看?。ń處煶鍪臼澜绲匦螆D、

中國地形圖、家鄉(xiāng)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范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fā)現(xiàn)了嗎?你知道上面不同

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觀察并回答。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

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

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

流并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四、拓展延伸

1、關于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討論。

2、小結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fā)生變化呢?下節(jié)課

我們將繼續(xù)研究。

五、課后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fā)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

板書設計:

1.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高山盆地高原峽谷

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fā)生變化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

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當時的感覺給大家交流交流嗎?

2、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jīng)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fā)生變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還可以再聯(lián)系汶川地震對地形地貌產生的影響。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講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

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

成兒塊,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

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fā)火山爆

發(fā)、地震、海嘯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塊是怎樣運動的。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guī)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

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

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

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xù)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地球內部運動―火山、地震一地形變化

第三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教學目標】

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lián)合作用下會發(fā)生風化現(xiàn)象。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過程與方法:

根據(jù)巖石變化的特點,嘗試推測巖石變化的原因。

做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影響的模擬實驗來驗證推測。

用流程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的影響。

【教學難點】根據(jù)模擬實驗中的現(xiàn)象,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引入

L巖石都很堅硬,除非我們用錘子敲,否則它們不會輕易破碎、斷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巖

石都布滿了裂縫,山腳下往往堆著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灘上的巖石都是圓圓的很光滑。

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嗎?

2、學生猜測引起巖石模樣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二、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

根據(jù)學生的猜測來選擇實驗。

1、冷和熱的作用。

(1)猜測用酒精燈加熱巖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巖石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⑵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冷熱對巖石的影響。反復做幾次。

⑶有什么現(xiàn)象產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測將兒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巖石會有什么變化。

⑵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水的沖刷對巖石的影響。反復做幾次。

⑶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4)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向杯內倒入石膏糊,撒上幾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

⑵出示豌豆發(fā)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

⑶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4)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師述: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F(xiàn)在我們能夠解

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了嗎?

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誰能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

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續(xù)變化,會成什么樣呢?

三、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

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讓我們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師生共同欣賞分析成因。

四、課外拓展活動

我們的家鄉(xiāng)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搜索調查一下吧!

板書設計:

3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冷、熱

變化的原因流水的作用(風化)

第四課土壤中有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

質、水和空氣等。

生物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

部的透明飲料瓶、鑲子、小棍、水、牙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xù)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

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下面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觀察后做好記錄并交流。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

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學生閱讀資料?:根據(jù)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

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tǒng)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

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出示:放大后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兒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物質嗎?學生讀資料。

現(xiàn)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么解釋這一觀點?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結。

板書設計:4土壤中有什么

沙礫小石子粘土腐殖質水空氣

第五課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雨水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

【教學難點】設計模擬實驗,探究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

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

教師演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種經(jīng)常發(fā)生的天氣現(xiàn)象。下雨時,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會不會對土地產生影響?

土地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雨水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2、學生討論交流。

3、導入: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二、雨如何影響土地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

你能說說你看到的景象嗎?你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擬實驗:下雨。

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

教師講解基本操作方法參照(55頁方法),學生領會。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tài);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

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并做記錄;實驗后描述實驗中的現(xiàn)象并根據(jù)實驗結果進行

分析。

小組交流探討:粘土和細沙容易被雨水沖走,是因為它們比較輕嗎?

3、小結。

三、影響侵蝕的因素

1、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處的植被覆蓋的程度也不一樣,空中的降雨量也

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被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嗎?說說

推測和理由。

2、學生回答。

3、接下去我們就--起來研究“影響侵蝕的因素''吧。我們能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嗎?

4、學生小組選擇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前的討論交流。

5、學生小組嘗試撰寫實驗方案,教師提示這是對比實驗,方案中要注意明確不同條件和相同條

件,實驗器材的選用和實驗裝置的設計。

板書設計:

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雨水攜走土壤微粒產生侵蝕

第六課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無植被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過程與方法:

按照已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根據(jù)實驗結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對土壤侵蝕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和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實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學、合理。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濕潤、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長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

塑料薄膜、小鏟子、飲料瓶(瓶蓋上分別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師演示:有關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黃河水的圖片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各小組已經(jīng)制定了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程度和什么因素有關的研究計劃,今天我們

就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二、交流、討論實驗方案

1、小組交流展示實驗方案。

2、我們的實驗方案還有什么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修改嗎?

3、思考:在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問題?

三、探索侵蝕的實驗

1、學生看58頁下面的實驗操作圖片,明白注意事項。

2、學生小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提示:要求用容器接住“徑流”,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中的現(xiàn)象。

3、小組交流:實驗中我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4、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發(fā)生侵蝕嗎?土地在被侵蝕的過程中地

形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5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河水”、“水土流失”等相關圖片和錄象。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出示“黃土高原”等相關圖片。

6、思考:侵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害?

學生交流討論。

五、課后作業(yè)

事物都有雙面性,侵蝕在給我們帶來災害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思

考一下,并找找有關資料”

板書設計:

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坡度的大小

有無植被覆蓋

降雨量的大小

第七課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過程與方法: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xiàn)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

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推測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將會有侵蝕,什么地方將會有沉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xiàn)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并對實

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國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xiāng)有哪些河流?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后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澗溪流匯集而成

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并匯成河

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fā)展成大的切溝和沖溝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么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么影響呢?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關于“大石頭一鵝卵石一細沙”的圖片。

3、學生實驗。

閱讀實驗方法、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并把它的寬度、深度標記在圖上。

估計當河流形成時,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會發(fā)生侵蝕,什么地方會發(fā)

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道”,試一試,流出

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

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為了讓效果

明顯,觀察得更清楚,讓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著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蝕了?什么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交流、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思考: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學生討論回答。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后閱讀單元資料庫,了解其他

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板書設計:

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侵蝕形成河道

沉積形成平原

第八課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tài)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tài),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jīng)住暴雨的侵襲。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提醒人類活動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減少因自身活動帶來負面影響。

認識到土地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