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_第1頁
第 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_第2頁
第 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_第3頁
第 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_第4頁
第 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導學案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課程標椎】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以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緦W習目標】1.列表梳理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情況運用唯物史觀思考關稅、個人所得稅在中國的產生、實行、影響【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難點:中國賦稅制度演變的規(guī)律一、中國古代的主要稅種戶稅:以戶為依據(jù)的財產稅;田賦:也叫田租,歷代封建政府以田畝為征收依據(jù)的土地稅;丁稅:也叫人頭稅,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為依據(jù)的人頭稅。雜稅:徭役:以成年男子為依據(jù),為封建國家無償從事勞動的勞役。包括力役、兵役、和雜役;二、中國賦稅制度的發(fā)展1、秦朝:田賦田賦稅率極高(繳納2/3)口賦(人頭稅)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道路、河渠等繁重勞動。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是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2、漢朝:田賦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十五稅一,漢景帝三十稅一)口賦(人頭稅)分口賦、算賦,規(guī)定不分男女,7到14歲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漢武帝以后加征3錢;15到56歲每人每年出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種,漢昭帝改23歲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道路、河渠等繁重勞動。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是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財產稅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yǎng)六畜都要繳稅3、隋朝: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4、唐朝:租庸調制唐朝繼承隋朝賦稅制度,并發(fā)展成租庸調制征稅對象:21至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分類:租:糧食調:絹帛庸: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評價:保障了政府財政收入;納庸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兩稅法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難以維持,國家財政困難;實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推行兩稅法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評價:積極性:①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②擴大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③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④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⑤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局限性: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xiàn)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社會矛盾加劇兩者不同①征稅標準:。租庸調制以人丁為主,兩稅法以資產、田畝為主;②租庸調制以實物稅為主,兩稅法貨幣稅比重增加;③租庸調制征稅時間混亂,兩稅法定時征稅;5、宋朝: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shù)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jīng)常再派發(fā)各種徭役。北宋中期,因為徭役擾民嚴重,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6、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北方征丁稅地稅,南方征夏稅秋糧)元朝在稅糧外又實行“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7、明朝:明初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tǒng)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明朝后期明朝后期,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背景: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內容: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tǒng)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tǒng)一雇人。特點:①賦役合一②化繁為簡③按畝征稅④以銀交納⑤官收官解評價:①標志我國賦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稅制轉變,是我國賦稅史的一次重大轉折;②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促進勞動力商品化。③擴大了貨幣稅的課征范圍,促進農產品商品化。④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⑤簡化納稅項目,銀有定額,納有時限,官收官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員貪污腐敗。8、清朝:康熙帝1712年,康熙帝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雍正帝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人畝”。評價:①標志著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減弱,利于商品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②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③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jīng)濟負擔,隱匿人口現(xiàn)象減少;三、賦稅制度調整的原因及意義:1、原因:①傳統(tǒng)稅制存在弊端;②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③政府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如緩和社會矛盾,解決政府財政困難;2、意義:政治:①緩和了階級矛盾,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②相對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經(jīng)濟恢復和發(fā)展;經(jīng)濟:①擴大了國家稅源,增加了政府收入;②推動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其他:①農民對國家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②為后世提供借鑒;四、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特點趨勢變化簡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直至廢除人丁→田畝兩稅法賦稅品種由繁到簡,稅種減少。從田租、人頭稅、雜稅簡化為土地稅等;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明清時期對商業(yè)征收重稅。繁→簡(兩稅法)(一條鞭法)征稅方式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變,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實物→貨幣(一條鞭法)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不定時→定時人身控制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fā)展為可以納捐代役,保證了農業(yè)生產時間,利于農業(yè)發(fā)展。服徭役→代役(租庸調制)五、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概念:海關依據(jù)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歷程古代關稅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特點: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近代關稅1、近代關稅發(fā)展歷程:①鴉片戰(zhàn)爭后,被迫簽署《南京條約》,開了協(xié)定關稅的惡例,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②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xié)定關稅權。評價: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下,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同時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赫德);2、收回關稅自主權運動:a、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b、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1928年,國民政府發(fā)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提倡關稅自主,通過談判,國民政府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3、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背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過程:1937年,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tǒng)的國境關稅,但在一段時間里,中國不能自主征收國境關稅;現(xiàn)代關稅①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統(tǒng)一了全國關稅制度。②改革開放后,1985年,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經(jīng)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國務院頒布了《進出口關稅條例》和《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海關法》,國務院據(jù)此重新修訂發(fā)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1)中國近代關稅自主權的逐步喪失有何影響?、①危害國家主權和財政收入;②便利列強對華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不利于民族工商業(yè)發(fā)展;③客觀上推動海關管理的近代化,加速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2、個人所得稅概念: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過程: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②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③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④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個人所得稅法》,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此后,經(jīng)數(shù)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對調節(jié)個人收人和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3、簡析個人所得稅改革的作用?①調節(jié)政府財政收入;②調節(jié)收入分配,有利于社會公平;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達標檢測1.秦及漢初官府規(guī)定了禾穗、原糧與成品糧之間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谷物形態(tài)與種類,創(chuàng)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計量體系。其中,“四大”為專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麥量;“一小”為標準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該谷物計量體系的確立()A.減輕了民眾的賦稅負擔 B.加劇了田租征收復雜程度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反映了糧食管理能力提升2.唐代中期,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官僚、貴族、地主、商人都瘋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畝轉換、貧富分化很大的情況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賦稅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納賦稅的人丁,必須以一種新的賦稅制度來代替。這種新的賦稅制度()A.以均田制的實施作為其前提條件 B.完全廢除以人丁為主的收稅標準C.以財產作為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jù) D.使得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加強3.唐朝前期,財政完全由中央統(tǒng)收統(tǒng)支,各地的賦稅收入要全部上繳中央,運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國庫,中央對地方的支出又要轉運到各地。兩稅法實行后,屬于地方的開支就地留在州縣,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這一轉變()A.導致藩鎮(zhèn)勢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對實物稅的依賴C.適應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D.有利于減輕民眾的賦役負擔4.在明統(tǒng)治前期的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將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稅糧改為折銀征收,共計折銀百萬余兩,押運至京師充俸,稱為“金花銀”。明朝采取這一政策的背景是()A.民間自發(fā)地以白銀為貨幣 B.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C.票號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 D.官府加派餉銀與后金作戰(zhàn)5.1861年,恭親王奕訴上書清朝皇帝,正式聘請英國人赫德接手清朝海關事務。赫德把持海關大權,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關稅收由500萬兩上升到13400萬兩。由此可知,近代中國海關稅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大幅提高海關稅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C.實行統(tǒng)一國境關稅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6.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指出歷史上的賦稅制度有“三害”:“有積累莫返之害,有所稅非所出之害,有田土無等第之害。”他的觀點以及所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被現(xiàn)代學者總結為“黃宗羲定律”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賦稅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舊制,鮮有改革 B.賦役沉重,百姓困苦C.單一賦種,沒有差等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