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_第1頁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_第2頁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_第3頁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_第4頁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導讀為規(guī)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和運維,推動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近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印發(fā)《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提出了CIM基礎平臺建設在平臺構成、功能、數據、運維等方面的技術要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的通知建辦科〔2020〕45號各省、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直轄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委、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zhàn)略部署,指導各地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做法,制定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F印發(fā)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

2020年9月21日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前言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網絡強國戰(zhàn)略部署,指導各地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以下簡稱CIM)基礎平臺建設,按照《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關于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科〔2020〕59號)要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組織有關單位編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導則總結廣州、南京等城市試點經驗,提出CIM基礎平臺建設在平臺構成、功能、數據、運維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導則起草過程中,廣泛征求了試點城市管理部門、科研機構、行業(yè)專家的意見。導則共7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guī)定、平臺功能、平臺數據、平臺運維、平臺性能要求。導則主要編寫單位和人員:廣州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丁利、王永海,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陳順清、包世泰、彭進雙、陳奇志、許浩,廣州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夏利芬、鐘家輝,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王芙蓉、崔蓓,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信息中心于靜、王曦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遙感應用中心楊柳忠、季玨。本導則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建筑節(jié)能與科技司負責指導實施與監(jiān)督管理,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技術解釋。1總則1.0.1為規(guī)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建設和運維,推動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制定本導則。1.0.2本導則適用于城市級CIM基礎平臺及其相關應用的建設和運維。1.0.3CIM基礎平臺的建設和運維,除應符合本導則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術語2.0.1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物聯(lián)網(IoT)等技術為基礎,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內室外、歷史現狀未來多維多尺度信息模型數據和城市感知數據,構建起三維數字空間的城市信息有機綜合體。2.0.2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basicplatformof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基礎平臺是在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的基礎上,建立建筑物、基礎設施等三維數字模型,表達和管理城市三維空間的基礎平臺,是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運行工作的基礎性操作平臺,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性、關鍵性和實體性信息基礎設施。2.0.3城市建設運營階段cityconstructionandmaintenancephase城市建設運營過程中根據一定標準劃分時間段。本導則劃分為:立項用地規(guī)劃、建設工程規(guī)劃、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改造或拆除六個階段。2.0.4城市三維模型3Dcitymodel城市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構)筑物等的三維表達,反映對象的空間位置、幾何形態(tài)、紋理及屬性等信息,簡稱三維模型。[引用CJJ/T157-2010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guī)范]2.0.5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在建設工程及設施全生命期內,對其物理和功能特性進行數字化表達,并依此設計、施工和運營的過程和結果的總稱。[引用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tǒng)一標準]2.0.6設計方案模型BIMfordesigningscheme建設工程規(guī)劃階段服務于設計方案報建與審查的建筑信息模型,簡稱設計方案模型。2.0.7施工圖模型BIMforconstructiondrawing施工圖設計與審查應用的建筑信息模型,簡稱施工圖模型。2.0.8竣工驗收模型BIMforcompletedacceptance竣工驗收備案應用的建筑信息模型,簡稱竣工驗收模型。2.0.9瓦片數據tiledata根據一定的格網劃分規(guī)則,對確定空間范圍的信息模型進行分塊形成的若干模型數據或單元。2.0.10二三維一體化integrationoftwoandthreedimension從存儲、管理、分析、可視化和服務發(fā)布等方面全面整合二維空間信息、三維模型和建筑信息模型的技術。3基本規(guī)定3.1一般規(guī)定3.1.1CIM基礎平臺的定位應定位于智慧城市的基礎平臺,由城市人民政府主導建設,負責全面協(xié)調和統(tǒng)籌管理,并明確責任部門推進CIM基礎平臺的規(guī)劃建設、運行管理、更新與維護工作。3.1.2CIM基礎平臺的建設原則應遵循“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因地制宜、以用促建,融合共享、安全可靠,產用結合、協(xié)同突破”的原則,統(tǒng)一管理CIM數據資源,提供各類數據、服務和應用接口,滿足數據匯聚、業(yè)務協(xié)同和信息聯(lián)動的要求。3.1.3CIM基礎平臺的安全性CIM基礎平臺的建設和使用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標準規(guī)范的安全要求,CIM數據采集、處理、傳輸、存儲、交換和共享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標準規(guī)范的安全要求。3.1.4CIM基礎平臺的實用性應充分考慮CIM基礎平臺建設的實用性和持續(xù)性,通過拓展項目策劃生成、工程建設項目三維電子化報建以及基于CIM的共享協(xié)同等應用,加強各類信息模型數據在CIM基礎平臺上的匯聚和應用。3.1.5CIM基礎平臺的聯(lián)通性城市級CIM基礎平臺應利用城市現有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資源,橫向應保證城市相關部門間的互聯(lián),縱向與省部級CIM平臺的互聯(lián)互通。3.1.6CIM基礎平臺的可擴展性CIM基礎平臺建設應考慮數據更新、服務擴展和智慧城市應用延伸的要求,為將來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和拓展空間。3.2基礎平臺構成3.2.1CIM基礎平臺總體架構CIM基礎平臺總體架構宜采用《GB/T32399信息技術云計算參考架構》和《GB/T35301信息技術云計算平臺即服務(PaaS)參考架構》標準,宜符合PaaS功能視圖的相關規(guī)定,可參考圖3.2.1。圖3.2.1CIM基礎平臺總體架構3.2.2CIM基礎平臺總體架構應包括三個層次和三大體系,包括設施層、數據層、服務層,以及標準規(guī)范體系、信息安全體系、運維保障體系。橫向層次的上層對其下層具有依賴關系,縱向體系對于相關層次具有約束關系。1.設施層:應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和物聯(lián)感知設備。2.數據層:應建設至少包括時空基礎、資源調查、規(guī)劃管控、工程建設項目、物聯(lián)感知和公共專題等類別的CIM數據資源體系。3.服務層:提供基本功能、模型匯聚管理、物聯(lián)監(jiān)測和模擬仿真等功能與服務。4.標準規(guī)范體系:應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規(guī)范,指導CIM基礎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應與國家和行業(yè)數據標準與技術規(guī)范銜接。5.信息安全體系:應按照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相關政策和標準要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體系。6.運維保障體系:應建立運行、維護、更新與安全保障體系,保障CIM基礎平臺網絡、數據、應用及服務的穩(wěn)定運行。3.2.3CIM基礎平臺主要建設內容應包括功能建設、數據建設、安全運維建設。其中,功能建設必須提供三維模型和BIM匯聚的能力,應具備模擬仿真建筑單體到社區(qū)和城市的能力,宜提供工程建設項目各階段模型匯聚的能力。3.2.4CIM基礎平臺的空間參考應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的投影坐標系或與之聯(lián)系的城市獨立坐標系,高程基準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系,時間系統(tǒng)應采用公歷紀元和北京時間。3.2.5CIM基礎平臺可支撐工程建設項目業(yè)務協(xié)同、立項用地規(guī)劃審查、設計方案模型報建審查、施工圖模型審查、竣工驗收模型備案、城市設計、城市綜合管理等應用,用戶宜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公眾等。3.3基礎平臺特性3.3.1CIM基礎平臺的基礎性CIM基礎平臺是CIM數據匯聚、應用的載體,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支撐平臺,為相關應用提供豐富的信息服務和開發(fā)接口,支撐智慧城市應用的建設與運行。3.3.2CIM基礎平臺的專業(yè)性CIM基礎平臺應具備城市基礎地理信息、三維模型和BIM匯聚、清洗、轉換、模型輕量化、模型抽取、模型瀏覽、定位查詢、多場景融合與可視化表達、支撐各類應用的開放接口等基本功能,宜提供工程建設項目各階段模型匯聚、物聯(lián)監(jiān)測和模擬仿真等專業(yè)功能。3.3.3CIM基礎平臺的集成性CIM基礎平臺應實現與相關平臺(系統(tǒng))對接或集成整合,與其它系統(tǒng)關系見圖3.3.3。圖3.3.3CIM基礎平臺與其它系統(tǒng)關系CIM基礎平臺宜對接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應對接或整合已有工程建設項目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即“多規(guī)合一”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功能,集成共享時空基礎、規(guī)劃管控、資源調查等相關信息資源。CIM基礎平臺應支撐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體檢、城市安全、住房、管線、交通、水務、規(guī)劃、自然資源、工地管理、綠色建筑、社區(qū)管理、醫(yī)療衛(wèi)生、應急指揮等領域的應用,應對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tǒng)、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等系統(tǒng),并支撐智慧城市其它應用的建設與運行。4平臺功能4.1數據匯聚與管理4.1.1平臺應提供工程建設各階段項目二維GIS數據、三維模型數據或BIM數據匯聚的能力,實現模型檢查入庫、碰撞檢測、多版本管理、模型輕量化、模型抽取、模型比對與差異分析等功能。4.1.2平臺應提供資源目錄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清洗、數據轉換、數據導入導出、數據更新、專題圖制作、數據備份與恢復等功能。4.1.3平臺數據交換宜采用前置交換或在線共享方式進行,前置交換應提供CIM數據的交換參數設置、數據檢查、交換監(jiān)控、數據上傳下載等功能;在線共享應提供服務瀏覽、服務查詢、服務訂閱、消息通知等功能。4.2數據查詢與可視化4.2.1平臺應提供地名地址查詢、空間查詢、關鍵字查詢、模糊查詢、組合條件查詢、要素查詢、模型查詢、模型元素查詢、關聯(lián)信息查詢、多維度多指標統(tǒng)計、查詢統(tǒng)計、結果輸出等功能。4.2.2平臺應提供CIM資源加載、集成展示、圖文關聯(lián)展示、分級縮放、平移、旋轉、飛行、定位、批注、剖切、幾何量算、體塊比對、卷簾比對、多屏比對、透明度設置、模型細度設置等功能。4.2.3平臺應具備模型數據加載、可視化渲染、圖形變換、場景管理、相機設置、燈光設置、特效處理、交互操作等能力。4.3平臺分析與模擬4.3.1平臺應提供二三維緩沖區(qū)分析、疊加分析、空間拓撲分析、通視分析、視廊分析、天際線分析、綠地率分析、日照分析等功能。4.3.2平臺應具備從建筑單體、社區(qū)到城市級別的模擬仿真能力,可支撐城市設計、綠色建筑、智慧社區(qū)、智慧管網、城市體檢等典型場景應用。4.4平臺運行與服務4.4.1平臺應提供組織機構管理、角色管理、用戶管理、統(tǒng)一認證、平臺監(jiān)控、日志管理等功能,以及CIM資源、服務、功能和接口的注冊、授權和注銷等。4.4.2平臺宜支持物聯(lián)感知數據動態(tài)匯聚與運行監(jiān)控,實現對建筑能耗、氣象、交通、城市安防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指標監(jiān)測數據的讀取與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配置、預警提醒、運行狀態(tài)監(jiān)控、監(jiān)控視頻融合展示等功能。4.4.3平臺服務應具備CIM數據服務發(fā)布、服務聚合、服務代理、服務運行(服務啟動、服務停止)、服務調用(訪問控制、協(xié)議解析、服務路由)、服務監(jiān)控、負載均衡等能力。4.5平臺開發(fā)接口4.5.1平臺應提供豐富的開發(fā)接口或開發(fā)工具包支撐智慧城市各行業(yè)CIM應用,應提供開發(fā)指南或示例DEMO等說明文檔。4.5.2平臺開發(fā)接口宜以網絡應用程序接口(WebAPI)或軟件開發(fā)工具包(SDK)等形式提供,應包括如下類別:1.資源訪問類:提供CIM資源的描述信息查詢、目錄服務接口、服務配置和融合,實現信息資源的發(fā)現、檢索和管理。2.項目類:管理CIM應用的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信息,包含信息查詢、進展跟蹤、編輯、模型與資料關聯(lián)等操作。3.地圖類:提供CIM資源的描述、調用、加載、渲染和場景漫游,提供屬性查詢、符號化等功能。4.三維模型類:提供三維模型的資源描述、調用與交互操作。5.BIM類:針對BIM的信息查詢、剖切、開挖、繪制、測量、編輯等操作和分析接口。6.控件類:CIM基礎平臺中常用功能控件的調用。7.數據交換類:元數據查詢、CIM數據授權訪問,上傳、下載、轉換等功能。8.事件類:CIM場景交互中可偵聽和觸發(fā)的事件。9.實時感知類:物聯(lián)感知設備定位、接入、解譯、推送與調取。10.數據分析類:歷史數據的分析,按空間、時間、屬性等信息的對比,大數據挖掘分析。11.模擬推演類:基于CIM的典型應用場景過程模擬、情景再現、預案推演。12.平臺管理類:平臺管理如用戶認證、資源檢索、申請審核等。5平臺數據5.1CIM分級5.1.1CIM應無縫集成二維地理信息、三維模型和BIM等實現二三維一體化,宜參照《GB/T35634公共服務電子地圖瓦片數據規(guī)范》和《GB/T51301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規(guī)定,將電子地圖瓦片數據分級從20級擴展至24級,應采用金字塔式分級管理。CIM分級應符合表5.1.1的規(guī)定。表5.1.1CIM二三維一體的分級規(guī)定5.1.2CIM21至24級精細度(LOD)應與《GB/T51301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中BIM精細度一致,可用項目級BIM、功能級BIM、構件級BIM和零件級BIM表達。5.1.3CIM14至21級可側重三維表達地形、水利、建筑、交通設施、管線管廊、場地、地下空間、植被及其它等要素表面,其精細度應參照《CJJ/T157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guī)范》并符合表5.1.3的規(guī)定。表5.1.3CIM14至21級模型內容及精細度1.Ⅰ級模型宜對應CIM14-15級,應側重三維符號表達建筑物等體塊特征,可采用GIS數據生成。2.Ⅱ級模型宜對應CIM16-17級,應表達要素三維框架和表面,重要區(qū)域和重要要素凸凹結構邊長大于1.0m(含1.0m)應細化建模,可采用傾斜攝影、衛(wèi)星遙感等方式采集建模。3.Ⅲ級模型宜對應CIM18-19級,應表達要素三維框架、室內外表面,重要區(qū)域和重要要素凸凹結構邊長大于0.5m(含0.5m)應細化建模,可采用激光雷達、傾斜攝影和人工建模等方式組合建模。4.Ⅳ級模型宜對應CIM20-21級,應表達要素三維框架、室內外表面及其細節(jié),要素凸凹結構邊長大于0.2m(含0.2m)應細化生成精細模型,可采用激光雷達、人工建模和傾斜攝影等方式組合建模。5.2數據分類與構成5.2.1CIM數據宜從要素、應用行業(yè)、數據采集、成果形式、時態(tài)、城市建設運營階段和工程建設專業(yè)等角度進行分類,見表5.2.1。表5.2.1CIM數據分類5.2.2CIM數據應至少包括時空基礎數據、資源調查數據、規(guī)劃管控數據、工程建設項目數據、公共專題數據和物聯(lián)感知數據等門類,應符合表5.2.2的規(guī)定。表5.2.2CIM數據構成5.3數據存儲與更新5.3.1CIM數據應按適宜的、標準化的數據格式組織入庫,流程應包括數據預處理、數據檢查、數據入庫和入庫后處理。5.3.2對于二三維空間數據,應采用開放式、標準化的數據格式組織入庫,三維模型應建立多層次LOD表達;BIM數據宜建立模型構件庫,宜保留構件參數化與結構信息,可采用數據庫方式存儲。5.3.3按數據庫存儲的要求,應收集并整理相應成果數據與元數據等,并對入庫前的成果數據進行坐標轉換、數據格式轉換或屬性項對接轉換等預處理工作。5.3.4數據檢查可包括幾何精度和拓撲檢查、屬性數據完整性和正確性檢查、圖形和屬性數據一致性檢查、完整性檢查等內容。5.3.5矢量和柵格數據宜采用分區(qū)、分層或分幅的方式入庫,三維模型宜采用分區(qū)或分塊的方式入庫,BIM宜采用分專業(yè)或分塊的方式入庫。5.3.6可采用人工輸入、批量或自動導入等方式入庫,應記錄數據入庫日志。5.3.7數據入庫后,應根據數據庫設計的要求進行入庫后處理,內容可包括邏輯接邊、物理接邊、拓撲檢查與處理、唯一碼賦值、數據索引創(chuàng)建、影像金字塔構建、切片與服務發(fā)布等。5.3.8CIM數據庫可采用要素更新、專題更新、局部更新和整體更新等方式更新,更新數據的坐標系統(tǒng)和高程基準應與原有數據的坐標系統(tǒng)和高程基準相同,精度應不低于原有數據精度。5.3.9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應同步更新,并應保持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應同步更新數據庫索引及元數據。5.3.10數據更新時,數據組織應符合原有數據分類編碼和數據結構要求,應保證新舊數據之間的正確接邊和要素之間的拓撲關系。5.4數據共享與服務5.4.1數據共享與交換內容、要求及交換頻次信息應符合表5.4.1的規(guī)定。表5.4.1數據共享與交換內容5.4.2CIM數據共享應包含在線共享、前置交換和離線拷貝三種方式,在線共享可提供瀏覽、查詢、下載、訂閱、在線服務調用等方式共享CIM數據,前置交換可通過前置機交換CIM數據,離線拷貝可通過移動介質拷貝共享數據。5.4.3CIM數據共享與交換應通過CIM基礎平臺直接轉換或采用標準的或公開的數據格式進行格式轉換。5.4.4CIM數據及服務類型應符合表5.4.4規(guī)定。表5.4.4CIM數據及服務類型6平臺運維6.1軟硬件與網絡環(huán)境6.1.1CIM基礎平臺應充分共享已建政務基礎設施資源,具備滿足系統(tǒng)運行的軟硬件環(huán)境,要求包括:1.平臺應配備成熟穩(wěn)定的基礎軟件,含數據庫軟件、中間件和網絡操作系統(tǒng)等,其性能指標應根據實際需求確定。2.平臺應配備穩(wěn)定可靠的信息機房、網絡設備、安全設備、存儲設備、服務器設備和終端設備,其性能指標應根據實際需求確定。6.1.2CIM基礎平臺應具備平臺部署運行、數據協(xié)同共享、數據安全可靠等需求的網絡環(huán)境,形成縱向互通、橫向互聯(lián)的網絡體系,要求包括:1.平臺縱向網絡應與省、縣(區(qū))網絡環(huán)境互通,不宜低于百兆光纖網,應能支撐CIM資源的管理和數據匯交。2.平臺橫向網絡應與本級電子政務網互聯(lián)互通,宜為千兆光纖網,應能支撐本級數據交換與共享。6.2維護管理6.2.1CIM基礎平臺維護管理宜參照《GB/T28827.1信息技術服務運行維護第1部分:通用要求》開展平臺運行維護和更新。6.2.2應制定包含運行管理規(guī)定、平臺維護操作規(guī)程等平臺運行維護和更新機制。6.2.3應制定數據協(xié)同共享和更新維護機制。6.2.4應建立專業(yè)、穩(wěn)定的運維團隊。6.3安全保障6.3.1CIM基礎平臺安全應符合《GB17859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GB/T20269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tǒng)安全管理要求》、《GB/T20270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基礎安全技術要求》、《GB/T20271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tǒng)通用安全技術要求》、《GB/T37971信息安全技術智慧城市安全體系框架》和《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等標準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規(guī)定。包括但不限于:1.平臺建設應與網絡安全建設“同步規(guī)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綜合評估各類安全風險、設計安全方案,開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級和備案,符合《GB/T22240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的安全等級保護要求。2.平臺建設應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標準要求建立包含安全網絡邊界、安全通信網絡、安全計算環(huán)境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保障體系。3.應制定平臺安全防護策略,建立包含物理安全、主機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等的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安全認證、安全審計等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平臺安全、穩(wěn)定運行。6.3.2CIM數據采集、處理、傳輸、存儲、交換和共享應符合《GB/T37988信息安全技術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6073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GB/T35273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GB37300公共安全重點區(qū)域視頻圖像信息采集規(guī)范》、《GB28181公共安全視頻監(jiān)控聯(lián)網系統(tǒng)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T36478物聯(lián)網信息交換和共享》4項標準、《GB/T37025信息安全技術物聯(lián)網數據傳輸安全技術要求》、《GB/T31916.1信息技術云數據存儲和管理》、《GB/T36092信息技術備份存儲備份技術應用要求》、《GA/T1347信息安全技術云存儲系統(tǒng)安全技術要求》等標準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規(guī)定。7平臺性能要求7.1CIM基礎平臺性能要求應符合《CH/T9015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guī)范》、《CJJ/T296工程建設項目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技術標準》等標準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規(guī)定。7.2CIM基礎平臺應符合《GB/T35634公共服務電子地圖瓦片數據規(guī)范》、《GB/T51301建筑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CJJ/T157城市三維建模技術規(guī)范》、《T/CSPSTC21建筑信息模型(BIM)與物聯(lián)網(IOT)技術應用規(guī)程》等相關數據建設規(guī)范,支持大范圍空間數據資源的性能訪問要求,相關要求如下:1.平臺應滿足城市級精細化三維瀏覽,支持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CIM數據存儲、索引、計算能力。2.平臺應滿足億級BIM構件的加載和管理。3.平臺應滿足PB級數據容量的物聯(lián)網數據的點位流數據接入、存儲和分析計算服務。7.3CIM基礎平臺宜參照《CJJ/T296工程建設項目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技術標準》等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并發(fā)用戶數應符合如下要求:1.常住人口<300萬,允許每分鐘最小并發(fā)用戶數不宜低于1000個。2.300萬≤常住人口<500萬,允許每分鐘最小并發(fā)用戶數不宜低于3000個。3.500萬≤常住人口<1000萬,允許每分鐘最小并發(fā)用戶數不宜低于5000個。4.常住人口≥1000萬,允許每分鐘最小并發(fā)用戶數不宜低于10000個。7.4CIM基礎平臺宜參照《CJJ/T296工程建設項目業(yè)務協(xié)同平臺技術標準》等技術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確保服務資源和統(tǒng)計分析的快速訪問。數據服務響應時間應符合如下要求:1.二維瓦片服務加載及響應時間不超過2秒。2.二維動態(tài)矢量服務初始加載時間不應超過10秒,后續(xù)響應時間不應超過3秒。3.基于二維動態(tài)矢量服務動態(tài)生成三維要素初始加載時間不應超過10秒,后續(xù)響應時間不應超過5秒。4.三維瓦片服務初始加載時間不應超過5秒,高精度顯示等待時間不應超過5秒。查詢統(tǒng)計服務響應時間應符合如下要求:1.簡單統(tǒng)計分析查詢響應時間不超過5秒。2.千萬級數據量下單項統(tǒng)計的響應時間不超過10秒。3.大數據統(tǒng)計分析報表的響應時間不超過50秒。7.5CIM平臺應符合《GB/T3662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tǒng)安全運維管理指南》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規(guī)定保障系統(tǒng)連續(xù)無故障運行。本導則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導則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guī)定”或“應按……執(zhí)行”。3.本導則中數據體系采用約束條件代號及說明如下表。引用標準名錄GB17859-1999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tǒng)安全管理要求GB/T20270-2006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基礎安全技術要求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tǒng)通用安全技術要求GB/T13923-200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