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知識點拓展(和大學知識點關聯(lián))_第1頁
高考自然地理知識點拓展(和大學知識點關聯(lián))_第2頁
高考自然地理知識點拓展(和大學知識點關聯(lián))_第3頁
高考自然地理知識點拓展(和大學知識點關聯(lián))_第4頁
高考自然地理知識點拓展(和大學知識點關聯(liá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巖石圈系統(tǒng)一一填空6名詞解釋6簡答及論述12

1、巖石圈、軟流圈、構造圈

巖石圈:地殼(上地殼、地殼)上地幔(蓋層)

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約60至120公里,為地震高波速帶,包括地殼的全

部f上地幔的頂部,由花崗質巖、玄武質巖和超基性巖組成。

2、獷物、造巖礦物

礦物:是地殼中天然形成的單質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內部結構,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學性質

及外部形態(tài)。

礦物:

(1)定義:礦物一般是自然產出(由地質作用形成)且內部質點(原子、離子)排列有序的均勻固體單質或化

合物。

(2)形成

①升華,如:硫磺;

②結晶,如:石英;

③凝固,如:蛋白石;

④重結晶,如:石棉。

(3)形態(tài)

礦物形態(tài)是指礦物的單體及集合體的形狀而言。分礦物單體形態(tài)和集合體形態(tài)。

1、礦物單體形態(tài):根據(jù)單晶體在三度空間上的發(fā)育程度分為三類:

一向伸長:單體在空間上沿一個方向最為發(fā)育,其它兩個方向不發(fā)育,晶體細長。針狀:陽起石、石棉;柱狀:

角閃石、石英、綠柱石、電氣石;棒狀或短柱狀:電氣石。

二向伸長:單體在空間上沿兩個方向發(fā)育,另一方向不太發(fā)育。片狀:云母、石墨;板狀:長石、黑鴇礦、石膏。

三向等長:單體在空間的三個方向基本均勻發(fā)育,稱等軸狀。立方體:方鉛礦、黃鐵礦;菱面體:方解石;菱形

十二面體:石榴子石;八面體:磁鐵礦;五角十二面體:黃鐵礦;四角三八面體:石榴子石;不規(guī)則粒狀:石英。

2、礦物集合體形態(tài):是指同種礦物多個單體聚集在一起的整體。

礦物集合體的形態(tài)取決于單體的形態(tài)和它們集合方式。根據(jù)集合體中礦物顆粒的大?。ɑ蚩杀娑龋┛煞譃槿N,顯

晶質集合體、隱晶質集合體和膠態(tài)集合體。

(1)顯晶質集合體形態(tài)

一向伸長型-一晶簇狀、纖維狀、放射狀、束狀、毛發(fā)狀、柱狀;二向延長型一-片狀、鱗片

狀、板狀;三向等長形一-粒狀。

⑵隱晶質和膠態(tài)集合體形態(tài)

鐘乳狀、結核狀、腎狀、樹枝狀、鮑狀、葡萄狀、晶腺、塊狀、土塊、粉末狀等.

(4)主要物理性質

光學性質(顏色、條痕、光澤、透明度),力學性質(節(jié)理、斷口、硬度、韌性等)。

1、顏色

礦物顏色分類:

礦物顏色分為自色、他色、假色三種。

自色是礦物本身自由的顏色,取決于本身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如辰砂的猩紅色。

他色是由于外來物質的機械混入使得礦物染上的顏色,如無色透明的方解石可以混入雜質被染色。

假色是由于光的反射或礦物表面氧化等原因所形成的顏色,如斑銅礦表面的藍色、紫色等鮮艷的色調。

2、條痕

礦物在白色無釉瓷板上刻畫留下的粉末痕跡所呈現(xiàn)的顏色即條痕色。

3、光澤

礦物的光澤指礦物對可見光的反射能力。按反射率(R)的大小,光澤分為:

金屬光澤:猶如金屬拋光后表面反射的光澤,光澤強,十分耀眼,如方鉛礦的光澤。

非金屬光澤:如玻璃光澤(石英晶面)、珍珠光澤(白云母節(jié)理面)、油脂光澤(石英的斷口)、絲絹光澤(石

棉)

4、透明度

礦物(厚度0.03mm)透過光線的程度。

透明:礦物象玻璃那樣能透過光線,如水晶,冰洲石均是透明礦物。

半透明:礦物只有邊緣薄的地方才能透過少量的光線,如閃鋅礦,辰砂等。

不透明:礦物一點光線也透不過去,如黃鐵礦、磁鐵礦等。

礦物的透明程度常與礦物的光澤有關,一般玻璃光澤、油脂光澤、金剛光澤的礦物都是透明至半透明的礦物;金

屬光澤和半金屬光澤的礦物都是不透明礦物。

造巖礦物:組成巖活要成份的礦物,稱造巖礦物。

(5)主要造巖礦物

自然元素礦物如金,金剛石、石墨、硫磺、銅、銀、汞

鹵化物礦物如石鹽、鉀鹽、螢石等

硫化物礦物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雄黃等

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物如赤鐵礦、磁鐵礦、石英等。

硫酸鹽礦物石膏、芒硝、重晶石等

碳酸鹽礦物如方解石、孔雀石

硅酸鹽礦物如云母、長石、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長石:是構成地殼的最主要的一類礦物,常見于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中。具瓷狀光澤,摩氏硬度為6,二向

完全解理。解理呈正交者為正長石(KAlSi30-8,即鉀長石),多為肉紅色;解理呈斜交者稱斜長石,多為淺灰

白色。由于長石晶體構造中容許大量的離子置換,因而有多種類型。如斜長石中的鈉和鈣可以完全置換,故產生

了從鈉斜長石(NaAlSi30-8)至鈣斜長石CaAlSi30-8)的一系列種類和成分的變化。

角閃石:成分復雜多變,常見的一種為普通角閃石,呈長柱狀或條狀,暗綠至黑色,硬度5.5~6,比重3.1~3.3,

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巖漿巖和某些變質巖中常見。

石英:在大陸地殼中的數(shù)量僅次于長石,亦常見于各類巖石中。成分簡單(SiO2),無解理,貝殼狀斷口,具典型

的玻璃光澤,硬度7,性硬,比重2.5~2.8。石英在自由生長時結晶成六面錐體,但在結晶巖中因晶體發(fā)育受空

間限制,皆呈不規(guī)則形狀。石英性質穩(wěn)定,難于風化。

云母:假六方柱狀或板狀晶體,通常呈片狀或鱗片狀,單向極完全解理,易剝成具有彈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玻璃

及珍珠光澤,硬度2、3,成分復雜多樣,常見的有黑云母、白云母和金云母,在酸性巖漿巖、砂巖和變質巖中常

見。

輝石:成分與角閃石近似,但含鐵鎂較多而不含羥離子。單晶體呈短柱狀,集合體為粒狀,綠黑色或黑色,玻璃

光澤,硬度5.5~6,二向中等解理呈彼此正交,比重3.2~3.6;常與角閃石、橄欖石、某些斜長石等共生,在基

性和超基性巖漿巖中常見。

橄欖石:(Mg,Fe)2[SiO4],粒狀集合體,淺黃色至橄欖綠色,顏色隨含鐵量增加而加深,玻璃光澤,硬度6~7,

性脆,不完全節(jié)理;為基性巖、超基性巖漿巖的主要組成礦物。

方解石:三組完全解理完全解理,玻璃光澤。完全透明至半透明,普通為白色或無色,因含有基它金屬呈現(xiàn)出淡

紅,淡黃,淡茶,玫紅,紫,多種顏色,條痕白色,硬度,比重2.6?2.8,遇稀鹽酸劇烈起泡,非常純凈完全透明的

晶體俗稱為冰洲石(IcelandSpar)。

3、地殼的元素組成、克拉克值

地殼的元素組成:0、Si、Al、Fe、Ca、Na、K、Mg、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殼中平均重量的百分比

4、斷口、解理、節(jié)理、斷層

斷口:礦物在外力打擊下,不按一定結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斷開面。斷口按其斷裂后的形態(tài),可分為貝殼狀斷口、

鋸齒狀斷口、參差狀斷口及平坦狀斷口。

解理:結晶礦物受力后,由其自身結構的原因造成晶體沿一定結晶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稱為解理;裂開

的光滑平面稱為解理面。

解理(礦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產生解理面的性質叫解理)

斷口(礦物受外力作用不規(guī)則破裂并產生凹凸不平的形狀叫斷口,貝殼狀斷口、不平坦斷口、裂木狀斷口、梯

狀破裂斷口等)

①極完全解理礦物晶體極易裂成薄片,解理面較大而平整光滑,如云母,石膏等。

②完全解理礦物極易裂成平滑小塊或薄板,解理面相當光滑,如方解石,石鹽等。

③中等解理解理面往往不能一批到底,不很光滑,且不連續(xù),常呈現(xiàn)小階梯狀,如普通角閃石,普通輝石等。

④不完全解理解理程度很差,在大塊礦物上很難看到解理,只在細小的碎塊上才可看到不清晰的解理面,如磷灰

石等

⑤極不完全解理(無解理)如石英,磁鐵礦等。

節(jié)理:巖石受力斷裂后兩側巖塊沒有顯著位移的小型斷裂構造。

斷層:地殼受力發(fā)生斷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fā)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構造。(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

5、沉積巖(水成巖)特征:層理(層面層理(水平層理、)、化石()

沉積巖(水成巖)特征: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形成的一種巖石類型。它是由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

等碎屑物質在常溫常壓下經過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巖石。

層理(沉積層理(水平層理、交錯層理)、粒序層理):由于礦物成分、結構或顏色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成層性。是

不同時期沉積作用所形成的。

化石(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化學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跡。

(1)沉積巖

①定義

沉積巖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種巖石類型。它是由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碎屑

物質在常溫常壓下經過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巖石。

②形成機理: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A.風化(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

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根據(jù)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B.剝蝕(剝蝕作用是指各種運動的介質(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使地表巖石產生破壞并將其產物剝

離原地的作用。

C.搬運(搬運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巖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水流、波浪、冰川、風和生物作用等)

搬往他處的過程。

D.沉積(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后,由于條件發(fā)生改變而發(fā)生沉淀、堆積的過程的

作用。

E.固結成巖(經過漫長的壓實作用,石化成堅硬的沉積巖。

③特征

A.層理

沉積巖最典型的構造特征是具有層理(顏色、礦物成分、粒度、結構等表現(xiàn)的成層性)。

B.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跡。

④常見類型

A.碎屑巖類

主要指母巖風化碎屑經搬運再堆積后膠結而成的巖石。

B.黏土巖類

具泥狀結構,由黏土礦物及其他細粒物質組成,硬度低。

C.生物化學巖類

多由化學和生物化學形成物組成,主要見于海相或湖相沉積物。

6、沉積巖類型(按沉積物顆粒大?。旱[巖、砂巖、粉砂巖、粘土巖(泥巖、頁巖、黏土)

碎屑結構

結構

礫狀結構(>2mm)砂狀結構(20.05mm)粉砂狀結構()

巖石名稱礫巖、角礫巖砂巖粉砂巖

泥狀結構

結構

粒徑<0.005mm

巖石名稱泥巖頁巖黏土

特點固結好,無層理固結較好,有層理固結差

7、巖漿巖類型及特征:噴出巖(流紋構造、繩狀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柱狀節(jié)理)、侵入巖(深成巖(晶

粒粗大、結構致密)、淺成巖(晶粒細小))

噴出巖(流紋構造、繩狀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柱狀節(jié)理)若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叫噴出巖。

侵入巖(深成巖(晶粒粗大、結構致密)、淺成巖(晶粒細?。┤魩r漿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巖石叫侵入巖;

(2)巖漿巖

①定義

巖漿巖又稱火成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所形成的巖石,有明顯的礦物晶體顆?;驓饪?。

②常見類型

巖漿巖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

A.侵入巖

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的巖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侵入巖固結成巖需要的時間很長。據(jù)

估算,一個2000米厚的花崗巖體完全結晶大約需要64000年。

根據(jù)侵入的深度,又分為深成巖和淺成巖。塊狀構造(閃長巖)、斑雜構造(輝長巖)

B.噴出巖

巖漿噴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噴出巖由于巖漿溫度急劇降低,固結成巖時間相

對較短。1米厚的玄武巖全部結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梢?,侵入巖固結所

需要的時間比噴出巖要長得多。

(1)流紋構造和繩狀構造

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冷卻形成。

(2)氣孔構造

巖漿中含有的水汽揮發(fā)留下氣泡。

(3)杏仁構造

氣孔中填充次生礦物而形成。

8、變質作用的類型:動力變質作用、接觸熱變質作用、接觸交代變質作用

(3)變質巖

①定義

原巖在地殼中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巖石。

②形成機理

地殼中原來的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在受到高溫、高壓及化學作用下,發(fā)生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重新組合,

甚至包括化學成分的改變,這個變化過程稱為變質作用。

A.動力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使原巖破碎、變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結晶。如構造角礫巖、碎裂巖。

B.接觸變質作用

接觸熱變質作用:發(fā)生于侵入體與周圍巖接觸帶,圍巖受熱后礦物發(fā)生重結晶、脫水、脫碳,形成變晶結構與新

礦物。如大理巖、石英巖。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發(fā)生于侵入體與圍巖接觸帶,其實質是高溫下巖漿分泌的揮發(fā)性物質與熱液通過與圍巖

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學成分、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發(fā)生改變,形成新礦物。如矽卡巖。

C.區(qū)域變質作用(大面積)

區(qū)域性構造運動導致的深廣范圍的變質作用,最深可達20km,最廣可至nX104km2,代表巖石有板巖、千枚

巖、片巖、片麻巖等。

D.混合巖化作用或超變質作用

是區(qū)域變質作用與巖漿作用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質作用。如混合花崗巖。

9、變質巖的特征:斑點構造、片理構造(板狀、片狀、片麻狀)

③特征

A.巖石重結晶明顯。有一部分礦物是在變質過程中產生的新礦物,如藍閃石、絹云母、綠泥石、紅柱石、滑石、

石墨為標志礦物。

B.巖石具有一定的結構和構造,特別是在一定壓力下礦物重結晶形成的片理構造,如板狀、片狀、片麻狀。

④常見類型

板巖類

屬低級變質產物,如碳質板巖、鈣質板巖、黑色板巖等。

B.千枚巖類

變質程度較板巖相對較高,如絹云母千枚巖、綠泥石千枚巖等。

C.榴輝巖類

主要由綠輝石和富鎂的石榴子石組成,如鎂質榴輝巖、鐵質榴

輝巖等。不鏟織

io、地質作用及分類

11、為什么說內力地質作用是第一營力,外力地質作用是第二營力

12、巖石產狀三要素

13、水平構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

3.2.17K平構造與方山地貌

水平構造核二

定義:巖層產狀近于水平,巖層未發(fā)生明顯變形。

原因:受內力地質作用擾動較小,或巖層呈整體上升或下降運動。

方山地貌

在水平巖層地區(qū),如果地殼大面積上升,可形成構造高原和構造臺地,經流水長期侵蝕切割后,可形成面積大小

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稱為方山。規(guī)模較小的叫桌狀山。

典型方山地貌一一丹霞地貌

定義:在紅色石英砂巖組成的水平巖層或單斜構造地區(qū),經流水沿垂直節(jié)理強烈侵蝕后,造成陡崖和峽谷,峽谷

與峽谷之間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城堡狀的地貌形態(tài)。這種地貌以廣東仁化的丹霞山最為典型。

14、單斜構造、單斜山(單面山、豬背嶺)、前坡(逆向坡)、后坡(順向坡)

3.2.2單斜構造與單斜地貌

單斜構造是指原來水平的巖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后,產狀發(fā)生變動,巖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的構造。

成因:

(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斷層的一盤;

(2)地層不等量抬升;

(3)沉積基面傾斜,如大陸架沉積。

單斜巖層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態(tài)上常表現(xiàn)為單面山(5。35°)和豬背嶺。兩坡不對稱的為單面山。

順巖層傾向的一坡緩而長,其坡度受巖層傾角控制,稱為順向坡(或后坡);與巖層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稱為

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單面山兩側的等高線疏密變化呈現(xiàn)明顯的不對稱。

15、褶曲的幾何要素(翼、核、軸面、樞紐)

翼:褶曲巖層的兩坡(AC、AD)

核:褶曲巖層的中心(0)

軸面:褶曲兩翼的對稱面(假象面)

軸:軸面與水平面交線

樞紐:軸面與巖層層面的交線(AB)

頂:背斜最高點

槽:向斜最低點

轉折端:從一翼到另一翼的轉折部分

16、褶曲的基本類型:背斜、向斜

(2)褶曲的類型CENTERORAXIS

按褶曲的外型可以分為背斜和向斜。

背斜中部巖層向上彎曲;

向斜中部巖層向下彎曲。SYNCLINE

當外力風化剝蝕后,判斷背斜、向斜主要根據(jù)地層的新老層序來確定,若核部為

相對較老的地層,兩翼對稱出現(xiàn)相對較新的地層,則為背斜構造,反之,為向斜

黑皺山地地貌

背斜山與向斜谷

在年輕的褶皺構造上,由于侵蝕時間短,原始的褶皺構造未遭到明顯侵蝕破壞,地表起伏與褶皺構造一致,即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17、原生地貌、次生地貌

地18形、倒地置形倒置(概念、成因)唾?斜f.及si力.7*1yprU旅、

在巖層的褶皺過程中,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形成節(jié)理,因而侵戶破壞較快,從而形成谷地,稱為背余皆。

相反,向斜核部因為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致密,故侵蝕較慢,形成向斜山。㈤斜M

這種內部構造與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現(xiàn)象稱為地形倒置。

19、斷層要素(斷層面、斷層線、斷盤)

巖層受內力作用后,當應力達到或超過巖石強度極限時,引起巖層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發(fā)生破壞。巖層破裂后,兩

側巖塊發(fā)生顯著位移的,稱為斷層,無位移或位移不顯著的稱為節(jié)理。

斷層

(1)斷層要素

斷層面:巖層發(fā)生斷裂時的破裂面

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

斷盤:斷層面兩側的巖塊

上盤:位于斷層面之上的一盤

下盤:位于斷層面之下的一盤

20、斷層類型: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

⑵斷層類型

按照兩盤相對位移的關系可分為:

正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

逆斷層: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

平推斷層:斷層沿水平方向相對位移

21、斷層崖、地壘、地塹

斷層地貌

⑴斷層崖:由于巖層斷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2)地壘與地塹

地壘:由斷層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如廬山、華山、泰山

地塹:由斷層下降所形成的谷地,如滇池、洱海、貝加爾湖為地塹式斷層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歐洲的萊茵

地塹盆地為地塹谷。

22、全球板塊劃分(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印度板塊(印度洋板

塊、澳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

括澳洲I)和南極板塊。除此之外,還有二十多個的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

23、板塊邊界類型

24、離散型板塊邊界:大洋中脊(全球大洋中脊分布)、大陸裂谷帶

25、匯聚型板塊邊界:俯沖邊界(海溝一島弧一盆地系,了解成因)、碰撞型邊界(也稱地縫合線)

5.1.2板塊邊界

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帶,可分為三類。

(1)離散型邊界

也叫生長邊界,伴隨洋殼增生和海底擴張。特點是,兩板塊做背離運動,向兩側分離,又稱為拉張型板塊

邊界。

①大洋中脊

發(fā)生于大洋巖石圈之間,由于洋脊拉開,地幔物質上涌,形成大洋中脊,同時洋底巖石圈在大洋中脊不斷增生。

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大致與東西兩岸平行,呈“S”形縱貫南北。自冰島開始(冰島就是大洋中脊高出水面的一部分),

直到南緯40度,長1.7萬公里,寬約1500—2000公里,平均高度約3000多米,占大西洋的三分之一。在大洋

中脊的峰頂,沿軸向有一條狹窄的地塹,叫中央裂谷,寬約30—40公里,深約1000—3000米,它把大洋中脊的

2峰頂分為兩列平行的脊峰。

印度洋中脊脊呈“人”字形分布。

太平洋洋脊不在太平洋中間,而偏于大洋的東側。它從北美洲西部海域起,向南延伸,通過南太平洋,然后

折向西繞過澳大利亞,與印度洋洋脊的東南支銜接起來。

三大洋的洋中脊是彼此互相聯(lián)結的一個整體,是全球規(guī)模的洋底山系。全長達8萬多公里,相當陸地山脈的總和。

②大陸裂谷帶

發(fā)生在大陸巖石圈之間,使統(tǒng)一的大陸巖石圈板塊分離,進而演變成大陸裂谷帶,如“東非大裂谷”。

(2)匯聚型邊界

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于海溝或地縫合線%

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沖潛沒于另一板塊之下,稱為俯沖邊界(海溝一島弧一盆地系,火山地震

-H4*、

市);

大洋板塊俯沖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

(3)守恒型邊界

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平移剪切型邊界,相當于轉換斷層。

地震、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fā)生在板塊邊界

26、全球火山地震帶及其成因

27、地層及地質年代的概念

地層的定義

地層是一切成層巖石的總稱,是一層或一組具有某種統(tǒng)一的特征和屬性,并與上下層有著明顯區(qū)別的巖層。

包括沉積巖、變質巖和巖漿巖。

地質年代

以地層為基礎,人們把組成地殼的全部地層從老到新排列起來,其所代表的年代稱為地質年代。

28>層理構造、層面構造

29、地層的接觸關系

(4)構造地層學法

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記錄了地殼運動演化的歷史,是劃分地層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①整合接觸

地殼長期處于緩慢下降的地區(qū),沉積物一層層連續(xù)沉積,新地層覆蓋

在老地層之上,層理相互平行,而且沉積時間無間斷。Z////

②假整合接觸

地殼運動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在上升的過程中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形,3

只是沉積中斷,并遭受剝蝕,而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二一泮「一/V泮;

③不整合接觸

地殼在由下降轉為上升過程中,原先沉積的地層發(fā)生強烈的變形,經風化

剝蝕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這時上下兩套地層之間不但有明顯的缺失,而且上覆新地層與下覆老地層之間

成一定角度相交,稱為不整合接觸。

|地殼下降[地殼±升卒地殼褶或--------剝蝕面(不整合面

1-8-地層代號,由老到新’

第三章大氣圈與氣候分異規(guī)律一一填空7名詞解釋6簡答及論述14

30、大氣圈的主要成分:干潔空氣、水汽、氣溶膠(概念)

(1)干潔空氣:不包含水汽和雜質的整個混合氣體。

<1>主要成分是N2、02、Ar?其中,氮氣和氧氣約占整個大氣總體積的99%以上;加上氤(Ar),三者約占

99.96%o

<2>干潔空氣中還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氫、笳、氫、氟、沆等稀有氣體,含量極少,僅占0.04%,是干

潔空氣的微量成分。

<3>干潔空氣中以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為最重要。

(2)水汽

主要來自江、河、湖、海及潮濕物體表面、動植物表面水分的蒸發(fā)(蒸騰),并借助空氣的垂直運動向

上輸送。50%集中2km以下,90%集中5km以下。

(3)氣溶膠

氣溶膠是大氣中懸浮著的各種固態(tài)微粒和液態(tài)微滴與氣體介質一起所構成的穩(wěn)定混合物

31、大氣圈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散逸層

(1)對流層

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緯度和季節(jié)而不同。低緯度為17—18公里,中緯度10—12公里,高緯度8—9公里。夏季

對流層的厚度大于冬季。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

特點:

(1)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空氣對流運動顯著。

⑶溫度、濕度水平分布不均,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

(2)平流層

對流層頂向上至50至55公里范圍是平流層。

特點:

(1)平流層氣溫基本上不受地面影響。隨著高度的增加,起初不變或變化極?。恢?0公里高度以上時,由于臭

氧含量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線,因此升溫很快,并大致在50公里的高空形成一個暖區(qū)。

(2)平流層水汽、塵埃含量少,氣流運動相當平穩(wěn),并以水平運動為主。現(xiàn)代民用航空飛機可在平流層內飛行。

(3)中間層

自平流層頂?shù)?0—85公里是中間層。

特點:

氣[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頂部降至160至190K(113.16至80.16℃)。這可能與這一高度幾乎沒有03有

關。水汽含量極少,幾乎無云。

(4)暖層

自中間層頂?shù)?00公里高空屬于暖層。該層僅占大氣總質量的5%,密度很小,300km高空的空氣密度僅為地面

的lOllo

特點:

(1)氣溫隨高度上升迅速升高,具有較大溫度梯度。在300km高空,溫度已達1000℃以上,這是由于波長小于

0.175um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氣體吸收。

(2)空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電離層對電波傳播的影響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如無線電通訊、廣播、雷達定位等。

(5)散逸層

暖層以上的大氣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帶,又稱外層或大氣上界。地冕(以氫原子和氮原子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

層大氣,廣闊而又極為稀薄)可延伸至22000km。

特點:

(1)層內溫度極高,空氣極稀薄,高速運動著的空氣粒子可克服地心引力和空氣阻力而散逸到星際空間中。

(2)大氣密度隨高度增高而減小,但無論在哪個高度,其密度都不為零。

32、概念:太陽輻射、輻射通量、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有效輻射、溫室效應、輻射平衡

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稱太陽輻射,是地球表層能量的主要來源。為短波輻射。

輻射通量:發(fā)光體在單位時間內輻射出來的光(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的總能量就是光源的輻射通

量。

地面輻射:地面以電磁波的方式向上輻射能量,稱為地面輻射。其大小取決于地面溫度,隨地面溫度升高而

增大,其輻射波長在380um之間,屬紅外輻射。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多于放射的輻射而增溫,夜間無太

陽輻射,地面因輻射降溫。

大氣輻射: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又以輻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稱為大氣輻射。由于大氣本身的

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波長較長,故也稱為大氣長波輻射。

大氣逆輻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剛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稱為大氣逆輻射二

地面有效輻射:地面輻射與地面吸收的大氣逆輻射之差值,稱地面有效輻射。表示地氣系統(tǒng)通過長波輻射交

換后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

溫室效應: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及雜質等物質,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又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使絕大部分地面輻射的能量保存在大氣層中,并通過大氣輻射向上傳遞。大氣的這種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稱大

氣的溫室效應或花房效應。

輻射平衡:物體之間時刻不停地以輻射的方式交換著熱量,在某一段時間內物體的輻射收支差值,稱“輻射

平衡”。地表的輻射平衡,等于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和支出的有效輻射之差值。

33、為什么說地面是大氣的第二熱源,也是主要熱源?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相當小的。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

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

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屬于長波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紅外線長

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都被對流層大

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

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

34、概念: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

氣溫日較差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其大小和緯度、季節(jié)、地表性質及天氣情況有關。

氣溫年較差是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氣溫年較差的計算公式是:氣溫年較差=全年氣溫最高月的平均氣溫全年氣溫最低月的平均氣溫。

35、大氣干絕熱過程、大氣干絕熱遞減率、大氣濕絕熱過程、濕絕熱溫度遞減率

(2)干絕熱過程

干空氣或未飽和的濕空氣塊,進行垂直運動時,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只因體積脹縮做功引起內能增減和

溫度變化。(無水相變化,無熱量交換)

干空氣或未飽和的濕空氣,絕熱上升單位距離時的溫度降低值,稱為干絕熱直減率rd,經理論計算,近似

地等于1℃/100米。

(3)濕絕熱過程

飽和濕空氣做垂直運動時的絕熱變化過程,稱為濕絕熱過程。飽和濕空氣絕熱上升單位距離時的溫度降低

值,稱為濕絕熱直減率rm。

由于氣塊飽和,在絕熱上升過程中,隨溫度的降低,水汽發(fā)生凝結,潛熱釋放,氣塊增溫,補償了部分因

氣塊上升膨脹做功消耗的內能。因此,濕絕熱直減率顯然要小于1C/100米。飽和濕空氣絕熱下降時同理。

干絕熱過程:干空氣或未飽和的濕空氣塊,進行垂直運動時,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只因體積脹縮做功引起內能

增減和溫度變化。(無水相變化,無熱量交換)

干絕熱直減率:干空氣或未飽和的濕空氣,絕熱上升單位距離時的溫度降低值,稱為干絕熱直減率rd,經理論

計算,近似地等于1C/100米。

濕絕熱過程:飽和濕空氣做垂直運動時的絕熱變化過程,稱為濕絕熱過程。

濕絕熱直減率:飽和濕空氣絕熱上升單位距離時的溫度降低值,稱為濕絕熱直減率rm。

36、逆溫的概念及類型

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呈現(xiàn)下層氣溫反比上層低的現(xiàn)象,氣溫隨高度增大而上升的現(xiàn)象,稱為逆溫。主要有:輻射

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地形逆溫。

A.輻射逆溫

經常發(fā)生在晴朗無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輻射很強,近地面層氣溫迅速下降,而高處大氣層降溫較少,從而出

現(xiàn)上暖下冷的逆溫現(xiàn)象。這種逆溫黎明前最強,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B.平流逆溫

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氣層上,由于暖空氣的下層受到冷地面或氣層的影響而迅速降溫,上層受影響較少,

降溫較慢,從而形成逆溫。主要出現(xiàn)在中緯度沿海地區(qū)。

C下沉逆溫

在高壓控制區(qū),高空存在著大規(guī)模的下沉氣流,由于氣流下沉的絕熱增溫作用,空氣層頂部下沉的距離比底部下

沉的距離大,致使其頂部絕熱增溫的幅度大于底部。

這種逆溫多見于副熱帶反氣旋區(qū)。它的特點是范圍大,不接地而出現(xiàn)在某一高度上。這種逆溫因為有時像蓋子一

樣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擴散,如果延續(xù)時間較長,對污染物的擴散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D.鋒面逆溫

鋒面是冷暖氣團之間狹窄的過渡帶,暖氣團位于鋒面之上,冷氣團在下。在冷暖氣團之間的過渡帶上,便形成逆

溫。

E.地形逆溫

多發(fā)生在山谷或盆地。夜晚山坡上降溫快,冷空氣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使原來的較暖的空氣受擠抬升,出現(xiàn)

的溫度倒置現(xiàn)象。

37、地轉偏向力及影響

地球自轉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轉而使地球表面運動物體受到與其運動方向相垂直的力。

影響:改變方向

38、三圈環(huán)流、行星風系、氣壓帶、全球氣壓中心(冬、夏)

?l4.2大氣環(huán)流■j4.2大氣環(huán)流

(1)全球環(huán)流單圈環(huán)流

全球環(huán)流]

大氣?地表性質均一

流運行的綜合現(xiàn)象.

?地球不自轉

局地環(huán)流

■j4.2大氣環(huán)流■l4.2大氣環(huán)流

①哈得菜環(huán)流

(1)全球環(huán)流(1)全球環(huán)流

三圈環(huán)流②S雷爾環(huán)流南半球的情況呢?

③?地環(huán)流

?蛔自轉

rrrr

副熱帶高壓帶

副相t世】:急

赤道低壓帶

i與環(huán)麗學學

39、概念:季風、熱力季風、高原季風、行星季風

■j4.2大氣環(huán)流■4.2大氣環(huán)流

(2)季風環(huán)流(2)季風環(huán)流

亞洲季風

F

大陸和海洋間的廣大地區(qū),枷i\\

以一年為周期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兀八瘁

風向改變的風系,稱為季風.4^/發(fā)

AiUS

4.2大氣環(huán)流0

(2)季風環(huán)流

高原季風

胃廉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間存在季節(jié)性熱力差異.

冬季I_|

gI1|

季風:大陸和海洋間的廣大地區(qū),以一年為周期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風向改變

的風系稱為季風

熱力季風: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改

變的風。

高原季風:青藏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間存在季節(jié)性熱力差異。

行星季風:是指在一年內隨太陽直射位置變化而行星風系南北擺動過程中,

在風帶邊緣地區(qū)造成風向季節(jié)性交替變化的現(xiàn)象。■j4.2大氣環(huán)流

(3)局地環(huán)流

40、概念:海陸風、山谷風、焚風效應山谷風

地形造成的熱力性質差舁.

谷風

海陸風:局部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山谷風:地形造成的熱力性質差異?!鰆4.2大在流@

(3)局地環(huán)流

焚風:地形阻擋下的氣流被迫抬升。海陸風

曷部的海陸熱力性質差舞.

f一*r*?)

.一.

一-?

l/:MMUi9

41、氣團分類:冷氣團、暖氣團

②熱力分類法

以氣團溫度與所經過的下墊面溫度作對比,將氣團分為冷氣團、暖氣團兩種。

A.暖氣團一般含有豐富的水汽,容易生成云雨。

B.冷氣團一般形成干冷天氣。在夏季,當冷氣團的水汽含量較多時,常引起降水。

C.在單一氣團影響下,天氣較穩(wěn)定少變。當原有氣團被新移來的氣團代替時,天氣就要發(fā)生變化。

D.冷暖氣團在不同緯度所產生的天氣也不完全一樣。

(5)影響我國的氣團

季節(jié)氣團名稱氣團源地天氣特點

冬季極地大陸氣團西伯利亞、蒙古寒冷干燥

熱帶海洋氣團副熱帶太平洋

夏季局溫多雨

赤道氣團印度洋

42、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錮囚鋒概念及降水特點

(1)概念

指冷暖氣流的交界地帶。冷暖氣團相遇時,它們之間會出現(xiàn)一個傾斜的交界面,稱為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

的線,稱為鋒線。一般把鋒面和鋒線統(tǒng)稱為鋒。

⑵分類

暖鋒、冷鋒(快行和慢行)、準靜止鋒、錮囚鋒。

(3)鋒面天氣

①暖鋒天氣?一?一一一d

A.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

B.特點:云層加厚,多形成連續(xù)性降水。

②冷鋒天氣一~~~二

A.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

B.特點:大風,云層增厚,并出現(xiàn)雨雪天氣。

C.分類

a.慢速冷鋒(第一型冷鋒):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

b.快速冷鋒(第二型冷鋒):狂風暴雨、大風或沙暴、寒潮。

天氣圖過境時天氣過境后天氣

7也風暴雨

快行如:我國北方夏

季的暴雨,北方暖氣團退出

冷鋒③準靜止

冬、春的大風、沙冷氣團占據(jù)

冷暴,冬季的寒潮鋒天氣

氣溫下降

簞一A.冷暖氣

氣壓升高

團勢均力敵,

天氣轉好

鋒慢行連續(xù)性降水或遇地形阻

冷鋒擋,移動幅

/ZZ//77zx,,///度很小的鋒。

B.特點:陰

第一*冷氣團退出

暖氣團占據(jù)雨連綿(如梅

■暖鋒氣溫升高雨,又稱“霉

氣壓降低雨”)。

雨過天晴④錮囚鋒

/一廠]1

天氣

A.形成與

發(fā)展

暖氣團、較冷氣團和更冷氣團(三個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時先后構成的兩個鋒面,然后其中一個鋒面追上

另一個鋒面,即形成錮囚。兩鋒面相遇后兩邊暖空氣合二為一,被抬升到錮囚點上,使云層加厚,降水增加,雨

區(qū)擴大。

B.分布:我國錮囚鋒主要在東北與華北地區(qū),春季出現(xiàn)較多。

(4)鋒面天氣的影響

鋒面天氣時的降雨一般占到各地年降雨量的60%左右,在華中和華北則超過80%。(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臺風雨)

若鋒面在某區(qū)域停留時間較長,鋒面天氣時的降水有可能形成嚴重水災;但一個地區(qū)如果長期遠離鋒面只受單獨

的暖氣團和冷氣團控制,又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干旱災害。

近代氣候變化:是指近一二百年或二十世紀以來的氣候變化,氣溫振幅為0.5?1.0℃。

43、概念:氣旋及反氣旋

(1)溫帶氣旋

①概念

溫帶氣旋是指生成和活動于中高緯溫帶地區(qū)的低壓系統(tǒng),也稱鋒面氣旋,主要產生在45°N?55。N和25°N-

35°N兩個地方。

A.前者以我國黑龍江、吉林與內蒙交界區(qū)最多,通常稱作東北低壓,又叫北方氣旋;

B.后者以我國長江中下游、日本九州西南洋面、日本本州島南海上最多,通常稱作江淮氣旋,又叫南方氣旋。

②特點

溫帶氣旋中心強度一般在lOOOhPa左右,最強的可達960hPa左右,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系統(tǒng)。

(2)熱帶氣旋

①概念

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發(fā)生的大型氣旋性空氣渦旋。這是一種強烈的天氣系統(tǒng)。

②分類

我國自1989年起,采用了國際分類標準,將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

③分布

除南大西洋外,全世界各熱帶的洋面都有發(fā)生,尤以太平洋西部地區(qū)發(fā)生的次數(shù)最多,平均每年出現(xiàn)20次左右。

對我國有影響的熱帶氣旋(臺風)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和秋季,低緯度地區(qū)全年都有

④特點

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活動范圍很大,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是強烈的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

⑤熱帶氣旋的形成

A.條件:廣闊的高溫洋面與合適的緯度;

B.臺風的形成。

(1)反氣旋

①概念

反氣旋是指占有三維空間的中心氣壓值高于四周的大型空氣水平渦旋,又稱高壓。

②分類

A.按熱力結構:冷性反氣旋(或冷高壓)和暖性反氣旋(或暖高壓或副熱帶高壓)。

冷性反氣旋是引起中、高緯度地區(qū)天氣變化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暖性反氣旋則與鋒面氣旋相伴,對我國東部地區(qū)天

氣影響較大。

B.按形成原因和主要活動的區(qū)域:副熱帶反氣旋和溫帶反氣旋。

(2)冷性反氣旋和天氣

①冷性反氣旋又稱為冷高壓。

②源地

冷性反氣旋產生于極寒冷的中、高緯地區(qū),如北半球格陵蘭、加拿大、北極、西伯利亞、蒙古等地。

③特點

以冬季影響最明顯,勢力大,影響范圍廣,常給受影響地區(qū)造成劇烈降溫、霜凍、大風和降水的寒冷天氣,是中、

高緯度地區(qū)冬季最突出的天氣系統(tǒng)。當強大冷性反氣旋侵襲我國干旱的西北內陸和內蒙等地區(qū)時,將造成沙塵暴

天氣。

寒潮

A.西路:冷高壓形成于北歐,經新疆、青海、西藏高原東南側南下,對我國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區(qū)影響較大,

但降溫幅度不大。

B.西北路(中路):起源于新地島(俄羅斯北冰洋群島)附近,經西伯利亞、蒙古到達我國河套(黃河中上游兩岸

的平原、高原地區(qū))附近南下,直達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qū)。此路寒潮次數(shù)最多;

C.東路:冷空氣經蒙古到我國華北北部,再從黃河下游向南可達兩湖盆地。循這條路徑下來的冷空氣,常使渤海、

黃海、黃河下游及長江下游出現(xiàn)東北大風。

(3)暖性反氣旋和天氣

①暖性反氣旋又稱暖高壓或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

②分布

在南、北半球副熱帶地區(qū)沿緯度常常分布有這種高壓系統(tǒng);受海陸分布影響,這些系統(tǒng)斷裂成若干個具有閉

合中心的高壓單體。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

③特點

副高占據(jù)廣大空間,穩(wěn)定少動,是副熱帶地區(qū)最重要的大型天氣系統(tǒng)。它的存在和活動,不僅對低、中緯度

地區(qū)間水汽、熱量的輸送與交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中、高緯度地區(qū)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演變也有重大影響。尤其是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部脊,常伸入我國大陸,對我國夏季的天氣產生重大影響。

④副高的結構與其影響下的天氣

副高處于低緯環(huán)流和中緯環(huán)流的匯合帶上,由對流層中上層氣流輻合聚積下沉至地表形成。副高的強度和規(guī)

模在北半球夏季增強增大,冬季則減弱縮小,位置南移東退。

由于副高內部盛行下沉輻散氣流,天氣以晴朗少云、微風炎熱為主。在高壓北部、西北部邊緣因與西風帶天

氣系統(tǒng)(鋒面、氣旋、低壓槽)交界多形成陰雨天氣。某地區(qū)長期受副高控制后,可出現(xiàn)久旱無雨的嚴重干旱現(xiàn)

象,甚至形成沙漠氣候。

⑤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國大陸輸送水汽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它的位置、強度的變動對中國的雨季、暴雨、旱澇和熱帶

氣旋路徑等都有很大影響。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jié)性活動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每年從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動,強度逐

漸增強;從夏到冬向南偏東移動,強度減弱。

⑤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副高的這種季節(jié)性移動,常常是北進時持續(xù)時間長,速度較緩慢,而南撤時卻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

西太平洋副高活動除了季節(jié)性變動外,還有較復雜的非季節(jié)性短期變動。在副高北進的季節(jié)里,可出現(xiàn)短暫的南

退,在南退的過程中也有短期的北進,而且北進常常同西伸相結合,南退又常常與東撤相結合。這種非季節(jié)性變

動大多是受副高周圍天氣系統(tǒng)活動的影響引起。

氣旋:是指由鋒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氣分界面上發(fā)生波動而形成,并在大氣中占據(jù)三度空間的大尺度水平空氣渦旋,

其中心氣壓比周圍低,從氣壓場來說,也稱之為低氣壓。

反氣旋:反氣旋是指占有三維空間的中心氣壓值高于四周的大型空氣水平渦旋,又稱高壓。

44、降水類型及特征: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臺風雨

類型空氣上升原因降水特征主要分布區(qū)

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有風暴、赤道及其兩側,夏季中緯大

對流雨濕熱空氣強烈受熱上升

雷電陸

暖濕空氣前進受地形阻擋

地形雨強度較大,雨時較長山區(qū)迎風坡

上升

冷暖氣流相遇,暖濕空氣

鋒面雨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中緯地區(qū)

被抬升

暖濕空氣圍繞臺風中心旋

臺風雨強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風、雷電低緯大陸東部

轉上升

對流雨:由于近地面大氣受熱上升,空氣對流形成的,形式多暴雨和雷暴。

地形雨:由于受山地地形阻擋后,氣流被迫抬升后形成。上節(jié)課講的焚風效應中,迎風坡的降雨就是地形雨。

鋒面雨:這也是由于氣流被迫抬升后形成的,不過不是因為地形抬升,而是因為冷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后,暖氣

團被迫抬升。

臺風雨:是由于臺風活動所帶來的暴雨,臺風是在熱帶副熱帶高溫洋面生成的強烈渦旋,會帶來狂風暴雨的災害

性天氣

45、全球降水的分布: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溫帶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所在氣帶成風

?水分布J5大氣環(huán)潰情況隆水精點

需位■

空,對潦運動密廛,多對

赤道多雨錦赤道低帚全年以上開、流為主

■M

降水少.尤其是大吐后*

■1熬錯少雨帶副熱帝離氣壓帶以下修71為主W內部;但鬢夏*風M臺

風影響的地區(qū)降水多

西風帶和副國地

M帝多甭帝惜面、U活動第霞多修面而和氣旋帚

低氣壓帶

松地少雨明松雄高3懵■打下沉氣31?水少

A.赤道多雨帶

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

全年氣溫高,海洋面積遼闊,空氣中含大量水汽;蒸發(fā)旺盛,空氣對流運動強盛,有利于成云致雨。

B.副熱帶少雨帶

在高氣壓控制下,以下沉氣流為主,云雨難以形成。尤其是在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氣流從大陸吹來或遠離

海洋,降水更少。

蒸發(fā)量遠大于降水量,多干旱、半干旱景觀。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這里。

副熱帶的有些地方(主要是大陸東岸)因受夏季風或臺風等的影響降水也比較豐富。

C.溫帶多雨帶

溫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多鋒面雨和氣旋雨。大陸東岸還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500~

1000毫米。

D.極地少雨帶

受極地高壓控制,氣溫很低,蒸發(fā)微弱,空氣中含水汽少;加上全年盛行下沉氣流,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一

般低于300mm。

因蒸發(fā)量小于降水量,因而仍為濕潤、較濕潤地區(qū)。

某地區(qū)的年降水量多少與濕潤程度是兩種概念。該地的濕潤系數(shù)(K)為年降水量(R)與蒸發(fā)量(E)之比,

K=R/Eo

46、臺風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熱帶低壓或云團擾動發(fā)展為臺風的條件。

如(1)海面水溫在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