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飲法淵源講解講解_第1頁
中國茶飲法淵源講解講解_第2頁
中國茶飲法淵源講解講解_第3頁
中國茶飲法淵源講解講解_第4頁
中國茶飲法淵源講解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飲茶法淵源主講:蔣曉艷茶的起源時代起源說功能起源說茶樹在地球上存在約有6000-7000萬年的歷史,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約5000--6000年的歷史。茶樹起源于中國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代調查研究材料,不僅能確認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且已經明確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人工栽培茶樹加工茶葉的國家。據(jù)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于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xù)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qū)。中國茶在世界的傳播藥食飲茶方法的演變唐煎宋點明清泡

當代飲......當今世界上約有30多億人每天飲用茶......1、藥用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步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藥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2、食用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云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3、飲用飲用源于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于對茶之本味的追求?,F(xiàn)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風俗,牧區(qū)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擂茶和打油茶。3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后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4.宋代點茶法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致,叫做“龍鳳團茶”。喝茶時,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5.明清代泡茶法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后來慢慢又出現(xiàn)了別的茶類。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xù)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傳播。西漢東漢:西漢:2000年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于運輸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成了一種風潮。元代700年以前,開始出現(xiàn)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xiàn)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神農時期:5000年前,神農時期利用鮮葉煮著喝解渴,吧茶葉拿來當藥吃。西東周:3000年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秦代:2300年前,開始茗飲,調煮,羹飲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清代: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只有中國出口茶葉,工藝以炒青和烘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近代:1846-1886年: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遞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1886-1947年:中國茶葉生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1950-1988年,恢復時期,政府大力支持,恢復舊茶園,建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產量居世界第二。中國茶文化精神核心是茶道重點是茶藝茶藝的類型以茶事功能分:生活型、經營型、表演型以茶葉種類分:綠、黃、白、青、紅、黑以飲茶器具分:壺泡、蓋碗、玻璃杯以沖泡方式分:烹茶、點茶、泡茶、冷飲以社會階層分:宮廷、文人、宗教、民間以飲茶人群分:少兒茶藝、傷殘人茶藝等以民族來分:漢族、少數(shù)民族......飲茶十德唐.劉貞亮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外茶俗中國茶俗擂茶:南方客家--茶葉、生姜、生米仁(三生湯)鎮(zhèn)巴烤茶:陜西白族三道茶:苦、甜、回味雷響茶:也是白族油鹽茶:傈僳族(紅糖油茶:女方在家用花生仁、芝麻、茶葉等碾碎加糖)龍虎斗:納西族,茶倒入酒,還可加辣椒治感冒竹筒茶:傣族罐罐茶:云南思茅侗族打油茶:廣西、湖南、貴州酥油茶:藏族奶茶:擂茶擂茶又名三生湯,起于漢,盛于明清,流傳已久。關于擂茶的起源,目前公認的說法為廣東省揭西縣河婆鎮(zhèn)南關城老婦人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當時的南關城是潮汕和惠州經商的必經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決了往來客商的疲勞,因此名聲遠播。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陜西鎮(zhèn)巴烤茶鎮(zhèn)巴烤茶民俗茶飲。流行于陜西鎮(zhèn)巴一帶。當?shù)厣矫翊合那锒院瓤静?,也用烤茶待客。來客在火塘邊坐?主人將干凈的搪瓷茶杯擺好,火塘上方的竹簍中裝有曬青茶,在杯內放人茶葉后置于火焰上烘烤,邊烤邊搖,使茶受熱均勻,直到茶葉散出焦香,用懸掛在火塘上鼎鍋里的沸水注人茶杯,在火塘邊煨片刻,吹去面上浮沫奉給客人??静栉洞己瘢瑤⒖?,焦香濃郁,回味甘美。地區(qū):云南白族人家、云南怒江傈僳族。制作方式:鮮茶投入砂罐中烘烤,烤出焦香味后,再沖入沸水,罐內會發(fā)出雷鳴似的響聲。傈僳族還會往茶汁里面加入酥油或事先炒熱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等,還會把燒紅的鵝卵石放入正在煮的茶湯中。功用:茶汁味苦,飲后回甘,回味無窮。雷響茶油鹽茶地區(qū):傈僳族。氐羌族后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傈僳族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散居在麗江、迪慶、大理、德宏、楚雄等地。第一步:先用小土陶罐將茶烤得焦黃,加入開水沖泡。第二步:然后放入食用油、鹽、加入開水沸煮3-5分鐘即可?!ぜt糖油茶,傈僳族,新婚時喝此茶,由女方家用花生仁、芝麻和茶葉等佐料碾碎后制成的油茶中加入紅糖配制而成。既能解渴,又能充饑。龍虎斗地區(qū):玉龍雪山下的納西族。制作方式:茶和酒。功用:飲用后周身出汗,渾身有力,感冒好了。首先用水壺將水燒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只小陶罐,放上適量茶,連罐帶茶烘烤,為免使茶葉烤焦,還要不斷轉動陶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發(fā)出焦香時,罐內沖入開水,燒煮3~5分鐘。同時,另準備茶盅,一只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將煮好的茶水沖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就會發(fā)出“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將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聲音愈響,在場者就愈高興。納西認為“龍虎斗”還是治感冒的良藥,因此,提倡趁熱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釅,提神解渴,甚是過癮!但納西族認為,沖泡“龍虎斗”茶時,只許將茶水倒入白酒中,切不可將白酒倒入茶水內。竹筒茶(裝茶-烤茶-取茶-泡茶-飲茶)

地區(qū):云南傣族(止渴解乏、祛熱解暑、明目化滯)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襲的一道待客的傳統(tǒng)茶飲。其配料有采自千年古茶園原生態(tài)的曬青毛茶或新鮮茶葉、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純天然山泉水。其泡制程序為:先將曬青毛茶放入新鮮的竹筒中,將其口封緊,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備熱,烤至發(fā)出茶葉清香,取下加入適量的蜂蜜,然后將沸騰的山泉水倒入竹筒中,再烘烤片刻,即可飲用。酥油茶:藏族藏族人民視茶為神之物,從歷代“贊普”至寺廟喇嘛,從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結構中,乳肉類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藏族飲酥油茶的歷史最悠久,最聞名;制作時,將磚茶搗碎,放入鍋內,加水煮沸,熬成茶汁后,倒入木制或銅制的茶桶內,然后加適量的酥油和少量的鮮奶攪拌成乳狀即可食用。客人如果不喜歡喝,也可以不喝,但是如果喝了一半不想喝了,要等主人添滿,放在一邊,告辭時再一飲而盡,才不至于失禮。罐罐茶:云南思茅

飲用罐罐茶,有兩個訣竅,一是烤茶必須到“透出焦糖香”而止;二是必須用燒開的山泉水沖泡。因為,烤到茶“透出焦糖香”時,是茶中多糖類物質充分分解成單糖的時刻,再往下去單糖又會損失多了。選用澆開的泉水而不用冷水,是因為冷水要燒開需要一定時間,時間越長,茶中的物質隨水蒸氣揮發(fā)越多,茶香、味就會越淡。罐罐茶因為茶味很濃,回甘味特別,喝夠后走半天的路也不會覺得口渴,因此,很多人人對它有很深的感情。一個茶罐一個杯或碗,先敬給遠方親友或年長者,依次下去,一人一杯,喝完再倒下一位。喝完一輪后,后面的就是誰想喝誰先倒茶了。自己喝后,倒上一杯,逐個遞上,誰想喝誰接,誰喝了以后誰又倒上,依次遞上,周而復始,就這樣邊喝茶邊議事或聊天。如是幾個茶友碰在一起,那就是聊茶了,大家首先要推選烤茶烤得好的人來烤茶,茶要烤到茶條呈黃褐色、透出焦糖香為適度,過度就會出現(xiàn)煙焦味,不足時茶香氣、滋味出不完。茶烤好后,隨即將吊在火塘上已燒開的山泉水沖入罐中,茶罐繼續(xù)置于火塘的碳火邊,當茶罐子里的水沸騰時即可飲用。白族三道茶三般茶也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范疇。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由于這種煮茶方法能發(fā)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據(jù)說,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一當響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贊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敘誼,預示著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打油茶打油茶亦稱“吃豆茶”?,幾?、侗族傳統(tǒng)待客食品。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傳說起源于唐代。把糯米蒸熟晾干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