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課件-16.巖溶_第1頁
《工程地質》課件-16.巖溶_第2頁
《工程地質》課件-16.巖溶_第3頁
《工程地質》課件-16.巖溶_第4頁
《工程地質》課件-16.巖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工程地質》Engineeringgeology1.認識巖溶Engineeringgeology認識巖溶010204學習內容巖溶概念巖溶成因與形成條件巖溶地貌03巖溶地貌巖溶與工程建設的關系巖溶成因與形成條件0102學習內容巖溶概念巖溶成因巖溶地貌03巖溶形成條件水對可溶性巖石以化學過程(溶解和沉淀)為主,機械過程(流水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積等)為輔的破壞和改造作用,稱為巖溶(喀斯特)。一、巖溶(喀斯特)由這種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稱為巖溶(喀斯特)地貌.二、巖溶作用

1、巖溶化學作用過程

巖溶作用主要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溶解和沉淀作用。當水中含有CO2時,水與CO2化合成為碳酸,并電解出H+離子,而H+與可溶的石灰?guī)r(CaCO3)作用產生HCO3ˉ,同時分解出Ca2+。當水中游離CO2減少時,反應就要向相反方向轉化,使水中碳酸含量減少,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引起CaCO3的重新沉淀。

CO2+H2O+CaCO3?Ca2++2(HCO3)

2、影響巖溶作用的因素(1)氣候因素

氣候因素對巖溶作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溫度、降水量和氣壓等方面.

降水量大,水的循環(huán)就會加快,就可以不斷補充水中因溶解作用而消耗的CO2,使碳酸增加,溶液不致飽和,巖溶作用也就得以持續(xù)進行。溫度與水中CO2的含量成反比關系,即溫度越高,CO2的含量越少。(2)生物因素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植物放出的CO2,或土下微生物分解土中有機質產生的CO2,都能與下滲的大氣降水結合,形成大量碳酸,導致巖溶作用加強。

(3)巖石因素

巖石的可溶性是巖溶作用的一個基本條件。碳酸鹽巖石中CaCO3含量越高,溶解度就越大,巖溶地貌發(fā)育也越好。碳酸鹽巖類的溶解度順序為:石灰?guī)r>白云巖>硅質石灰?guī)r>泥質石灰?guī)r。巖石的構造影響巖石的透水性,裂隙發(fā)育、且裂隙延伸深度大的巖石透水性好,水在透水性好的巖石中循環(huán)加快,從而加快溶蝕作用。三、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條件:有可溶性巖石;可溶性巖石具有透水性;存在具有一定溶解能力的水;水在可溶性巖石中是不斷流動的。

這四個基本條件中,可溶性巖石是形成喀斯特的內因,有溶蝕能力的水是喀斯特發(fā)育的外因。巖溶成因與形成條件0102小結巖溶概念巖溶成因巖溶地貌03巖溶形成條件2.巖溶地貌Engineeringgeology0102學習內容地表巖溶地貌地下巖溶地貌地表巖溶地貌

01020304溶溝與石芽落水洞溶蝕漏斗

盲谷與干谷0506溶蝕洼地峰林地下巖溶地貌010203溶洞伏流暗河巖溶地貌

溶溝之間的突出部分,稱為石芽。呈筍狀、菌狀、柱狀或尖刀狀。由地表水溶蝕形成的石芽全裸于地面,如云南路南石林;由地下水溶蝕而成的石芽,形態(tài)較圓滑,其上覆土層部分被侵蝕,呈半裸露狀態(tài);被土覆蓋的石芽,稱為埋藏石芽。地表水流沿石灰?guī)r坡面上流動,溶蝕和侵蝕出許多凹槽,稱為溶溝。(1)溶溝(2)石芽

溶溝與石芽一、地表巖溶地貌石芽與溶溝馬達加斯加喀斯特地貌峰林峰林平原峰林孤峰巖溶丘陵二、地下巖溶地貌

落水洞落水洞與漏斗落水洞落水洞巖溶漏斗:巖溶化地面上的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稱為漏斗。溶斗溶斗溶蝕洼地溶蝕盆地溶蝕盆地溶蝕洞穴-南京猿人洞溶蝕洞穴-南京猿人洞溶蝕洞穴鐘乳石(Stalagmite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