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nóng)房建設技術標準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1B/2D/wKhkGGY8JcKARE_wAAIbEyOat64408.jpg)
![綠色農(nóng)房建設技術標準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1B/2D/wKhkGGY8JcKARE_wAAIbEyOat644082.jpg)
![綠色農(nóng)房建設技術標準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1B/2D/wKhkGGY8JcKARE_wAAIbEyOat644083.jpg)
![綠色農(nóng)房建設技術標準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1B/2D/wKhkGGY8JcKARE_wAAIbEyOat644084.jpg)
![綠色農(nóng)房建設技術標準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1B/2D/wKhkGGY8JcKARE_wAAIbEyOat6440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言
根據(jù)山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山東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關于印發(fā)〈2018年第
二批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魯建標字〔2018〕17號)的要求,
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參考國內(nèi)外有關標準,結合我省實際,
編制本標準。
本標準的內(nèi)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guī)定;場地與規(guī)劃;建筑設計;圍護結構
節(jié)能設計;結構設計;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建筑電氣;給水排水;可再生能源利用;
既有農(nóng)房綠色化改造;施工與驗收以及有關的附錄。
本標準由山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山東省建設發(fā)展研究院負責具體
技術內(nèi)容的解釋。在執(zhí)行本標準過程中,注意總結經(jīng)驗、積累資料,如有意見和建議,
請反饋至山東省建設發(fā)展研究院(濟南市市中區(qū)臥龍路128號,郵編:250004,聯(lián)系
電話電子郵箱:sdjzjn2016@163.com),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
主編單位:山東省建設發(fā)展研究院
山東省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參編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山東金富地新型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睿利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龍新建材有限公司
青州金勝高科有限公司
日照大象房屋建設有限公司
山東鴻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員:張永光朱傳晟郭柱道崔艷秋張競
王洪飛劉萍肖慶浩高鵬蔡洪彬
魯敏由明通薛鵬張磊劉海泉
陳一全譚建華韓濤王功振王錕
付茂強曹金剛卜志宏王海勝馬全濤
王英順楊鳳緩甄慶祥劉傳偉
主要審查人員:
I
目錄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guī)定..............................................................................................................................................5
4場地與規(guī)劃..........................................................................................................................................6
4.1場地選址.....................................................................................................................................6
4.2場地規(guī)劃.....................................................................................................................................7
5建筑設計..............................................................................................................................................8
5.1總平面布局...................................................................................................................................8
5.2平面功能.......................................................................................................................................8
5.3建筑造型.......................................................................................................................................9
6圍護結構節(jié)能設計............................................................................................................................11
6.1一般規(guī)定.....................................................................................................................................11
6.2外墻...........................................................................................................................................11
6.3門窗...........................................................................................................................................12
6.4屋面和地面.................................................................................................................................12
7結構設計............................................................................................................................................13
7.1一般規(guī)定.....................................................................................................................................13
7.2地基基礎.....................................................................................................................................14
7.3主體結構.....................................................................................................................................15
7.4結構材料.....................................................................................................................................13
8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17
8.1一般規(guī)定.....................................................................................................................................17
8.2供暖熱源.....................................................................................................................................17
8.3室內(nèi)供暖系統(tǒng).............................................................................................................................18
8.4通風與降溫.................................................................................................................................19
9建筑電氣............................................................................................................................................20
9.1一般規(guī)定.....................................................................................................................................20
9.2供配電系統(tǒng).................................................................................................................................20
9.3照明系統(tǒng)及建筑物防雷設計.....................................................................................................20
9.4信息設施及智能化系統(tǒng).............................................................................................................21
10給水排水..........................................................................................................................................22
10.1一般規(guī)定...................................................................................................................................22
10.2給水設計...................................................................................................................................22
II
10.3排水設計...................................................................................................................................22
11可再生能源利用..............................................................................................................................23
11.1一般規(guī)定...................................................................................................................................23
11.2太陽能利用...............................................................................................................................23
11.3生物質能利用...........................................................................................................................24
11.4空氣能利用...............................................................................................................................24
11.5地熱能利用...............................................................................................................................25
12既有農(nóng)房綠色化改造......................................................................................................................26
12.1一般規(guī)定...................................................................................................................................26
12.2功能空間改造...........................................................................................................................26
12.3立面造型改造...........................................................................................................................27
12.4圍護結構改造...........................................................................................................................27
12.5室內(nèi)環(huán)境改造...........................................................................................................................29
12.6可再生能源利用.......................................................................................................................29
13施工與驗收......................................................................................................................................30
13.1一般規(guī)定...................................................................................................................................30
13.2施工要求...................................................................................................................................30
13.3質量驗收...................................................................................................................................31
附錄A常用建筑保溫材料和圍護結構材料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32
附錄B綠色農(nóng)房建設適宜技術..........................................................................................................34
附錄C墻體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構造做法與計算參數(shù)..............................................................58
附錄D常用外保溫墻體構造參考做法與計算參數(shù)..........................................................................67
附錄E常用屋面外保溫構造參考做法與計算參數(shù)..........................................................................70
附錄F綠色農(nóng)房建筑供暖空調適宜技術...........................................................................................73
本標準用詞說明......................................................................................................................................75
引用標準名錄..........................................................................................................................................76
附:條文說明..........................................................................................................................................76
III
1總則
1.0.1為規(guī)范山東省綠色農(nóng)房建設,改善農(nóng)村住房宜居生活條件,提高農(nóng)民居住水平和農(nóng)房建設
質量,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健康舒適、綠色生態(tài)和節(jié)能環(huán)保,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下地區(qū),新建、擴建和改建的3層及3層以下綠色
農(nóng)房建設以及農(nóng)房綠色化改造工程。
1.0.3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遵循國家有關節(jié)能減排的政策和法規(guī)。
1.0.4綠色農(nóng)房建設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山東省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規(guī)定。
1
2術語
2.0.1綠色農(nóng)房greenfarmhouse
在全壽命期內(nèi),節(jié)能減廢、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安全適用、生活便利、健康舒
適,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農(nóng)村住宅。
2.0.2綠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
在生產(chǎn)、使用全過程內(nèi)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產(chǎn)環(huán)境影響,具有節(jié)能、減排、安
全、便利和可循環(huán)特征的建材產(chǎn)品。
2.0.3綠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
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資源與
減少對環(huán)境負面影響,實現(xiàn)節(jié)能、節(jié)地、節(jié)水、節(jié)材和環(huán)境保護的工程建設施工活動。
2.0.4綠色照明greenlighting
在滿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舒適的照明方式。
2.0.5墻體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wallinsulationandstructuralintegrationtechnology
墻體保溫層與建筑結構同步施工且墻體不再需要另行采取保溫措施即可滿足現(xiàn)行建筑節(jié)能
標準要求的構造技術。主要包括承重砌塊墻體自保溫體系、聚苯模塊現(xiàn)澆混凝土墻體自保溫體系、
裝配式墻板自保溫體系、鋼絲網(wǎng)架混凝土復合自保溫體系、夾芯保溫復合磚砌體自保溫體系等。
2.0.6立體集約化綠色生態(tài)院落threedimensionalintensivegreenecologicalcourtyard
根據(jù)農(nóng)民生活習慣,高效利用庭院空間,合理安排涼臺、棚架、儲藏、蔬果種植、畜禽養(yǎng)殖
等立體功能分區(qū),發(fā)展垂直立體庭院經(jīng)濟,在空間上形成的果樹種植、畜禽養(yǎng)殖、蔬菜種植、居
住、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等立體集約化新型院落模式。
2.0.7太陽能光熱(光伏)建筑一體化solarthermal(photovoltaic)buildingintegration
太陽能系統(tǒng)與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和建筑用能需求有機結合,與建筑外觀相協(xié)調,并與建筑
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和同步驗收。
2.0.8太陽能供熱供暖系統(tǒng)solarheatingsystem
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供給建筑物冬季供暖和全年其他用熱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主要部件有太陽能
集熱器、換熱蓄熱裝置、控制系統(tǒng)、其他能源輔助加熱(換熱)設備、泵或風機、連接管道和
末端系統(tǒng)等。
2.0.9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solarhotwatersystem
將太陽能轉換為熱能用以加熱水所需的部件和附件組成的完整裝置。通常包括集熱器、貯水
箱、連接管道、支架及其他部件。
2.0.10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沼氣、秸
稈等)、地熱能、空氣能和海洋能等。
2
2.0.11生物質能biomassenergy
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源形式,農(nóng)村常用的形式有沼氣、秸稈、成型燃料等。
2.0.12沼氣methane
將人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有機廢水、水生植物等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經(jīng)微生物分解
發(fā)酵而生成的一種可燃性氣體,主要成分有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及少量的氫(H2)、
氮(N2)和一氧化氮(NO)等。
2.0.13沼氣池biogasdigester
有機物質在其中經(jīng)微生物分解發(fā)酵而生成一種可燃性氣體的池子,池子是由玻璃鋼、紅泥塑
料、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制成。
2.0.14被動式太陽房passivesolarhouse
通過建筑朝向和周圍環(huán)境的合理布置、內(nèi)部空間和外部形體的處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結構的匹
配選擇,使其在冬季能集取、蓄存和分配太陽熱能的一種建筑物。
2.0.15火炕heatedbrickbed
用磚、土坯或切塊等材料砌成,其內(nèi)有孔道分別與爐灶、煙囪相通,利用煙氣通過孔道進行
取暖的炕。
2.0.16承重砌塊墻體自保溫體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bearingblockwall
以自保溫砌塊為墻體承重圍護材料并采用專用砂漿砌筑,輔以節(jié)點部位保溫構造措施后形成
的一種集外墻承重、圍護和保溫功能于一體的墻體自保溫技術。
2.0.17聚苯模塊現(xiàn)澆混凝土墻體自保溫體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polystyrenemodule
cast-in-placeconcretewall
聚苯空腔模塊經(jīng)錯縫插接拼裝后在空腔內(nèi)按照設計要求配置受力或構造鋼筋,經(jīng)現(xiàn)場澆筑混
凝土形成復合結構保溫墻體,并在墻體內(nèi)、外側做找平、抹面及飾面后所形成的一種集外墻承重、
圍護和保溫功能于一體的墻體自保溫技術。
2.0.18裝配式墻板自保溫體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prefabricatedwallpanel
將工廠預制的自保溫墻板通過預埋件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或輕鋼結構的梁、柱等牢固連接
并組成外圍護墻體,集外墻圍護和保溫于一體的墻體自保溫技術。
2.0.19鋼絲網(wǎng)架混凝土復合自保溫體系compositeselfinsulationsystemofsteelwiregrid
concrete
在工廠生產(chǎn)的鋼絲網(wǎng)架保溫板兩側現(xiàn)澆或噴抹混凝土形成復合墻板、復合樓板、復合屋面板
等建筑構件后,與邊緣構件一同現(xiàn)澆形成的集承重、圍護和保溫于一體的墻體自保溫技術。
2.0.20夾芯復合磚砌體自保溫體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sandwichcompositebrickmasonry
以普通磚(包括燒結磚、蒸壓磚、混凝土磚)、多孔磚(包括燒結磚、蒸壓磚及混凝土多孔
磚)等為墻體砌筑材料,墻體設置外葉墻(非承重)和內(nèi)葉墻(承重),中間為夾芯保溫層,如
脲醛樹脂澆注泡沫保溫材料(UF)、擠塑聚苯板(XPS)、硬泡聚氨酯板(PU)、石墨聚苯板
3
(SEPS)、模塑聚苯板(EPS)等,并輔以節(jié)點部位保溫構造措施后形成的一種集外墻承重、圍
護和保溫于一體的墻體自保溫技術。
2.0.21承重混凝土多孔磚自保溫體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bearingconcreteporousbrick
以自保溫承重混凝土多孔磚為墻體圍護材料,采用專用砌筑砂漿砌筑,梁柱等熱橋部位采用
復合保溫板保溫,外側采用專用抹面砂漿找平處理后形成的集外墻圍護和保溫于一體的墻體自保
溫技術。
2.0.22裝配式冷彎薄壁型鋼農(nóng)房建筑體系prefabricatedcold-formedthin-walledsteelfarm
buildingsystem
將薄壁型鋼經(jīng)冷彎(或冷壓)工藝在工廠預制成型的各種屋架、檁條、墻梁、墻柱等結構構
件,通過裝配拼裝、進行保溫防火后形成的型鋼結構體系。
2.0.23綠色化改造greentransformation
以節(jié)約能源資源、改善人居環(huán)境、提升使用功能等為目標,對既有建筑進行維護、更新、加
固等活動。
2.0.24清潔供暖cleanheating
利用天然氣、電(含各類熱泵)、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yè)余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
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tǒng)實現(xiàn)低排放、低能耗的供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
源消耗為目標的供暖全過程,涉及清潔熱源、高效輸配管網(wǎng)(熱網(wǎng))、節(jié)能建筑(熱用戶)等環(huán)節(jié)。
2.0.25清潔型煤cleanbriquette
以低硫、低灰、高熱值的優(yōu)質無煙煤為主要原料,加入固硫、黏合、助燃等有機添加劑加工
而成的煤制品,具有清潔環(huán)保、燃燒高效、污染排放小、使用簡單等特點。
4
3基本規(guī)定
3.0.1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依據(jù)村莊規(guī)劃重視場地選址,結合農(nóng)村當?shù)氐赜蛱卣鳎鹬禺數(shù)仫L俗習慣,
做到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生。
3.0.2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以人為本,提升農(nóng)民居住生活水平,從設計、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綜合
提升建筑質量,延長農(nóng)房使用壽命,增強建筑防震減災和防火能力。其設計應符合《農(nóng)村防火規(guī)
范》GB50039、《鎮(zhèn)(鄉(xiāng))村建筑抗震技術規(guī)程》JGJ161和《農(nóng)村房屋建筑抗震技術標準》
DB37/T5091、《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指南》GB/T32000等有關標準規(guī)定。
3.0.3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結合當?shù)貧夂蛱攸c和用能實際進行節(jié)能設計,優(yōu)先選用墻體保溫與結構一
體化等新型建筑保溫體系。
3.0.4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根據(jù)給水排水、供暖、電氣和燃氣等管線布置要求,為相關設備預留安裝
位置,確保設備系統(tǒng)功能有效、運行安全和維修方便。
3.0.5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采用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合理使用綠色清潔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
地熱能、風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應充分結合農(nóng)村當?shù)刭Y源條件,注意環(huán)境保護,減少環(huán)
境污染。
3.0.6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結合當?shù)剞r(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資源消耗,應使用綠色建
材,節(jié)約建設、使用及維護成本。
3.0.7綠色農(nóng)房在正常使用和正確維護條件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成使用、維護和改造
中應正確使用戶內(nèi)電氣、燃氣、給水排水等設施,保持消防設施、消防通道完好暢通。不得擅自
改變承重結構和房間使用功能,不得在樓面、屋面上超載堆放影響結構安全的重物。
3.0.8既有農(nóng)房綠色改造應按照《農(nóng)村住房危險性鑒定標準》JGJ/T363進行危險程度評定,確
保房屋安全的條件下滿足綠色化改造要求。傳統(tǒng)農(nóng)房改造要保留地域、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對
具有傳統(tǒng)建筑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的住宅或祠堂等應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
3.0.9綠色農(nóng)房應結合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源地保護和農(nóng)村飲水安全,確立防洪、防火、
防疫、防污染、減災的公共安全體系。
5
4場地與規(guī)劃
4.1場地選址
4.1.1場地選址應符合所在地城鄉(xiāng)規(guī)劃,且不應破壞村莊原有的鄉(xiāng)村聚落空間體系。
4.1.2場地選址應符合各類保護區(qū)、基本農(nóng)田(含永久基本農(nóng)田)、生態(tài)保護紅線和文物古跡的
保護和控制要求,不應產(chǎn)生破壞。
4.1.3場地選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重大自然災害易發(fā)區(qū)應避開,包括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氣候災害等;重要生態(tài)敏感區(qū)應
避開,包括濕地、林地、水源地等;
2應避開自然疫源地,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等危
害;
3應遠離各類污染源,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養(yǎng)殖區(qū)和工業(yè)副業(yè)區(qū)、大型集貿(mào)市場、垃圾糞便和污
水處理地點嚴格分開;
4與其他產(chǎn)生有害因素場所之間的衛(wèi)生防護距離,應符合有關的工業(yè)企業(yè)防護距離衛(wèi)生標準
和環(huán)境電磁波衛(wèi)生標準要求。
5應滿足消防安全的要求。
4.1.4節(jié)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場地面積應符合以下要求:
表4.1.4村莊居民點建設用地控制指標
居民點類型人均建設用地(m2/人)戶均宅基地(m2)容積率
平原居民點≤90≤166≥0.5
城郊居民點
山區(qū)居民點≤80≤133≥0.4
平原居民點≤100≤200≥0.3
其他居民點
山區(qū)居民點≤80≤133≥0.4
注:1.本指標為《山東省建設用地控制標準》(2019年版);
2.農(nóng)村居民點人均建設用地不應超過控制指標的5%,若超過每戶宅基地用地面積可減少5m2;
3.農(nóng)村居民點的閑置、空置宅基地數(shù)量超過總數(shù)的5%,不應批準新的宅基地。
4.1.5場地的環(huán)境質量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
1場地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冬季防風,并有利于夏季通風;
2場地大氣質量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規(guī)定,且場地周邊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
3場地周邊電磁輻射水平應符合國家電磁輻射防護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4避免在噪聲大于75dB的區(qū)域進行規(guī)劃建設,同時農(nóng)房應遠離機場、鐵路線、具有交通樞
紐性質的車站和港口等;
5場地土壤中氡濃度的測定及防護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規(guī)定。
6
4.2場地規(guī)劃
4.2.1場地規(guī)劃應結合地形地貌進行場地設計與建筑布局,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減少高填和深挖,
保護場地內(nèi)原有的自然水域、濕地和植被,采取表層土利用等生態(tài)補償措施。山坡農(nóng)房應保護和
利用林木、谷地、水體和地形起伏等自然條件,依山順勢而建,濱水農(nóng)房應充分利用河流、湖泊、
坑塘和水渠等景觀條件沿岸線靈活布局,形成錯落有致、風格獨特的山林、濱水村莊景觀。
4.2.2空間布局要合理繼承原有的布局結構、空間形態(tài),保護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建
構筑物、古樹名木、標志物等。納入保護名錄的文物建筑及歷史建筑,按照相關要求妥善保護、
精心修繕、適度利用。宜使用當?shù)毓そ?,傳承傳統(tǒng)建造技藝。
4.2.3歷史文化名村、傳統(tǒng)村落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
保護條例》等相關規(guī)定,不得違反有關保護規(guī)劃及保護措施的規(guī)定和控制要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應
與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相適應。
4.2.4新建及改擴建的農(nóng)房建筑不得破壞或改變經(jīng)認定應予以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確保遺存的
安全性和遺產(chǎn)環(huán)境的和諧性。
4.2.5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體現(xiàn)保護和延續(xù)傳統(tǒng)特色,符合所在村莊的整體風貌特色,并滿足以下要
求:
1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根據(jù)村莊原有地域要素(包括整體格局、風貌特色、居民生活習慣、地形
地貌特征與外部環(huán)境條件、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等)綜合確定農(nóng)房的風貌特色,平面綠化與立體
綠化相結合、綠地布置與水體景觀相融合。
2新建農(nóng)房應體現(xiàn)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既有建筑保護和改造應保持和延續(xù)傳統(tǒng)格局
及風貌。
4.2.6場地無障礙設計應滿足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場地出入口與村莊道路之間應設置連貫的無障礙
步行系統(tǒng)。室內(nèi)外地面或路面應設置防滑措施。
4.2.7生活垃圾宜簡易分類、干濕分離,合理利用有機垃圾作為肥料實現(xiàn)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
合理確定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和中轉站位置、容量。有條件的村莊可指定專人進行定期清掃和收集,
運送至鄉(xiāng)鎮(zhèn)以上的垃圾處理設施進行集中處理。
4.2.8場地的豎向設計應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利用場地空間和雨水基礎設施等規(guī)劃地表、
屋面雨水徑流,合理銜接和引導屋面雨水、地表雨水等進入地面生態(tài)設施。
4.2.9場地內(nèi)應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
4.2.10場地室外環(huán)境應滿足以下要求:
1建筑日照間距應滿足現(xiàn)行標準要求,且不得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農(nóng)房宜選擇南向,
使農(nóng)房獲得更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條件。
2場地內(nèi)的環(huán)境噪聲應符合《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規(guī)定。
7
5建筑設計
5.1總平面布局
5.1.1綠色農(nóng)房設計應滿足布局合理、功能分區(qū)明確、交通組織順暢、安全衛(wèi)生及綠色節(jié)能要求。
5.1.2綠色農(nóng)房的間距應根據(jù)日照、采光、通風、消防及抗震等要求進行設計。
5.1.3綠色農(nóng)房的南立面采光窗不宜被遮擋,建筑與庭院里植物的距離應滿足采光與日照的要
求。
5.1.4綠色農(nóng)房宜采用雙拼式或聯(lián)排式(長度不宜超過50m)集中布局。
5.1.5綠色農(nóng)房布置應根據(jù)防火分隔要求設計,雙拼式、聯(lián)排式農(nóng)房的相鄰房屋山墻之間(外墻
至外墻)的間距不應小于4米。
5.1.6綠色農(nóng)房利用宅前、宅后宜設置幾戶合用的公共空間,創(chuàng)造鄰里交往的空間環(huán)境。
5.1.7有條件的農(nóng)房應配置庭院,庭院設計應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環(huán)境
等要素進行庭院綠化美化。
1庭院功能分區(qū)應根據(jù)農(nóng)民生活習慣等實現(xiàn)人畜分離。畜禽柵圈不應設在居住功能空間的上
風向位置和院落出入口位置,基底應采取衛(wèi)生處理措施;
2庭院空間安排涼臺、棚架、儲藏、蔬果種植、畜禽養(yǎng)殖等功能區(qū),庭院里的高大樹木應與
住房保持適當距離;
3在劣地、坡地、洼地、林地等地段種植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長、抗病害、符合農(nóng)村特點和
生態(tài)要求的經(jīng)濟作物、觀賞果林等綠化植物;
4宜采用垂直立體庭院,在庭院空間上形成果樹種植、畜禽養(yǎng)殖、食蔬菜種植、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
等立體集約化綠色生態(tài)院落模式。
5.1.8新建農(nóng)房應根據(jù)未來道路的拓寬需要,按照規(guī)劃適當做出預留。
5.2平面功能
5.2.1綠色農(nóng)房應結合場地自然條件,對建筑的朝向、體形、間距、功能空間等進行優(yōu)化設計。
5.2.2綠色農(nóng)房應符合當?shù)匾?guī)劃要求,建筑層數(shù)不宜超過三層。
5.2.3綠色農(nóng)房功能空間設計應根據(jù)農(nóng)村居住實態(tài)和家庭構成,尊重當?shù)貍鹘y(tǒng)風俗習慣和方便居
民生活,并應滿足以下要求:
1居住空間宜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滿足不同時期家庭結構變化的居住需求;
2房間功能應設置臥室、起居室(廳)、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等基本居住空間,也應結合農(nóng)
村生產(chǎn)生活需要設置屋頂晾曬平臺等;
3臥室和起居室等主要房間宜布置在南向,廚房、衛(wèi)生間、儲藏室等輔助房間宜布置在北向;
4平面功能分區(qū)應明確緊湊、減少干擾,各功能空間劃分應實現(xiàn)寢居分離、食寢分離、潔污
8
分離、人畜分離,且應為農(nóng)民提供適宜的室外生活空間;
5對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間應進行視線遮擋;
6西向居住空間朝西外窗均應采取遮陽措施;
7屋頂和西向外墻應采取隔熱措施。
5.2.4農(nóng)房設計應結合鄉(xiāng)村農(nóng)民生活和生產(chǎn)的需要,遵循節(jié)約用地原則,并宜結合地形地貌靈活
布局,避免單一、呆板的布局方式。
1建筑室內(nèi)凈高(層高)不宜大于3m,住房開間尺寸不宜大于6m;單面采光房間的進深不
宜超過6m。
2建筑基底面積不應大于宅基地面積的70%。
5.2.5綠色農(nóng)房門、窗洞口的設置應有利于采光、通風;外窗的可開啟部分應利于房間獲得良好
的自然通風。
5.2.6綠色農(nóng)房空間布局應組織好室內(nèi)通風。外窗的可開啟面積應有利于室內(nèi)通風換氣,外窗的
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外窗面積的25%。
5.2.7臥室、起居室(廳)、廚房等應設置外窗,其采光系數(shù)應符合《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
的規(guī)定。
5.2.8既有農(nóng)房衛(wèi)生間宜進行干濕分離,提高衛(wèi)生間的使用環(huán)境質量和空間利用效率。
5.2.9廚房、衛(wèi)生間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
5.2.10合理布置農(nóng)機具房、農(nóng)作物儲藏間等輔助用房,并與主要功能房間適當分離。
5.2.11在滿足健康、安全、有利生產(chǎn)的前提下,輔助用房可結合庭院靈活布置。
5.2.12綠色農(nóng)房南向設置外廊時,宜封閉形成陽光間并滿足下列要求:
1陽光間進深不宜過大,單純作為集熱部件的陽光間進深不宜大于0.6m;兼做使用空間時,
進深不宜大于1.5m;
2應組織好陽光間內(nèi)熱空氣與室內(nèi)的循環(huán),陽光間與供暖房間之間的公共墻上宜開設上下通
風口;
3陽光間的玻璃不宜直接落地,宜高出室內(nèi)地面0.3m~0.5m。
5.2.13新建綠色農(nóng)房的土建工程宜與裝修工程進行一體化設計,有條件的地方可提供菜單式全裝
修方案。
5.2.14綠色農(nóng)房功能布局應進行無障礙設計,方便老人、殘疾人使用。
5.3建筑造型
5.3.1綠色農(nóng)房的建筑造型應體現(xiàn)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氣息。房屋的細部設計及裝飾裝修上應
延續(xù)傳統(tǒng)建筑風格,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
5.3.2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布置宜規(guī)則勻稱,建筑形體及造型應簡約規(guī)則。
9
5.3.3建筑立面應統(tǒng)一協(xié)調,宜選用體現(xiàn)地域特色的配色方案,不應有大量裝飾性構件。
5.3.4綠色農(nóng)房立面不應采用大面積玻璃門窗以及玻璃幕墻。
5.3.5農(nóng)房宜采用坡屋頂,有晾曬農(nóng)作物等需求時,也可采用平屋頂。
5.3.6傳統(tǒng)農(nóng)房造型應與可再生能源利用設備進行一體化設計。
10
6圍護結構節(jié)能設計
6.1一般規(guī)定
6.1.1綠色農(nóng)房的選址與布置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冬季防風,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并有利于夏
季通風。
6.1.2綠色農(nóng)房主要房間朝向應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立面應南向或東南向布置并合理確
定房屋進深。
6.1.3綠色農(nóng)房的體形宜簡單、規(guī)整,平立面不宜出現(xiàn)過多的局部凹凸部位,建筑體形系數(shù)不應
大于0.52。
6.1.4節(jié)能設計應與當?shù)貧夂驐l件相適應,臥室、起居室等主要功能房間冬季室內(nèi)熱環(huán)境參數(shù)應
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室內(nèi)計算溫度宜采用14℃~18℃;
2計算換氣次數(shù)應取0.5h-1。
6.1.5綠色農(nóng)房建筑圍護結構各部位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超過表6.1.5規(guī)定的限值。
表6.1.5圍護結構各部位的傳熱系數(shù)限值K[W/(m2·K)]
外墻外窗外門屋面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宜
≤0.60≤2.5≤3.0≤0.30≤1.5
注:墻體傳熱系數(shù)系指外墻主斷面的傳熱系數(shù)。
6.1.6外窗面積不宜過大,南向宜采用大窗,北向宜采用小窗,窗墻面積比限值應符合表6.1.6
的規(guī)定。
表6.1.6房屋開間窗墻面積比限值
朝向房屋開間窗墻面積比
北≤0.40
東、西≤0.45
南≤0.60
6.1.7綠色農(nóng)房進行被動式太陽房設計時,應符合《農(nóng)村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T50824-2013
的有關規(guī)定。
6.2外墻
6.2.1綠色農(nóng)房宜根據(jù)當?shù)刭Y源狀況,選擇適宜的外墻保溫構造技術;宜優(yōu)先選用墻體保溫與結
構一體化技術,也可選擇厚抹灰外墻外保溫技術或外墻內(nèi)保溫技術等;保溫層厚度應經(jīng)過計算確
定,可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按本標準附錄B~附錄D選用。
11
6.2.2外墻應采用輕質、高強、保溫節(jié)能的墻體材料,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
1承重外墻宜采用自保溫復合砌塊、非粘土類燒結多孔磚、混凝土多孔磚和聚苯模塊現(xiàn)澆
混凝土墻體、鋼絲網(wǎng)架保溫板復合構件等新型墻體材料。
2非承重外墻宜采用蒸壓加氣混凝土制品、輕質復合裝配式墻板、混凝土空心磚、非粘土
類燒結空心磚等節(jié)能型墻體材料。
6.2.3綠色農(nóng)房圍護結構的熱橋部位,如外墻挑出構件、外門窗洞口四周側面、凸(飄)窗上下
頂板、室外空調機擱板、封閉陽臺欄板、女兒墻及附墻部件等,應做好保溫和防水處理,并保證
熱橋部位的內(nèi)表面溫度不低于室內(nèi)空氣設計溫、濕度條件下的露點溫度;伸出屋頂?shù)臉嫾捌鲶w
(煙道、通風道等)應采取防結露的保溫措施處理。
6.3門窗
6.3.1外門窗應選用保溫和密閉性能良好的門窗,其氣密性等級不應低于現(xiàn)行《建筑外門窗氣密、
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2008中規(guī)定的4級;輔助用房可采用普通窗。
6.3.2綠色農(nóng)房外門應采取必要的保溫措施,可設置門斗、雙層門或保溫門簾等;外窗宜增加夜
間保溫措施。
6.3.3當綠色農(nóng)房設有檐廊時,宜采用鋁合金型材或塑料單玻璃(或中空玻璃)組合進行封閉設
計,并應滿足其安全性能的要求。
6.4屋面和地面
6.4.1屋面宜采用倒置式屋面,保溫材料應選用導熱系數(shù)小、吸水率低、壓縮強度高的擠塑聚苯
板(XPS板)、石墨擠塑聚苯板(SXPS板)、硬泡聚氨酯板(PU板)等高效保溫材料進行保溫。
6.4.2坡屋面保溫層宜設置在吊頂內(nèi),鋼筋混凝土屋面的保溫層應設置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層上。
6.4.3屋面的構造做法和熱工計算可按本標準附錄E選用。
6.4.4綠色農(nóng)房地面宜設置保溫層,保溫工程施工前應做好相應的防水、防潮設計。
12
7結構設計
7.1一般規(guī)定
7.1.1綠色農(nóng)房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并應符合現(xiàn)行《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
的規(guī)定。
7.1.2綠色農(nóng)房抗震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鎮(zhèn)(鄉(xiāng))村建筑抗震技術規(guī)程》JGJ161和《農(nóng)村房屋建
筑抗震技術標準》DB37/T5091等有關規(guī)定。
對新建農(nóng)房建筑應按不低于7度進行抗震設計,砌體結構應通過增加構造柱和圈梁設置,加
強房屋構件拉結、減輕屋蓋重量等抗震措施,提高農(nóng)房抗震性能。
7.1.3在保證安全與耐久性的前提下,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不宜采用較難實現(xiàn)的結構及因建筑形體不規(guī)則而形成的復雜結構;
2應根據(jù)受力特點選擇材料用量較少的結構體系;
3宜提高結構布置對建筑布局的適應性。
7.1.4綠色農(nóng)房建設應從基礎、墻柱、梁板等方面注重提升結構質量安全。
7.1.5綠色農(nóng)房建設有條件的地區(qū)宜采用裝配式建筑體系。
7.2結構材料
7.2.1綠色農(nóng)房結構材料應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選材應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選用綠色經(jīng)濟的建材產(chǎn)品和可循環(huán)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7.2.2綠色農(nóng)房選材在保證結構安全和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宜回收使用舊建筑的構件及材料。嚴
禁采用國家及地方限制使用或淘汰的材料,禁止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標的材料。
7.2.3綠色農(nóng)房結構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所用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基礎墊層不宜低于C15。
2所用鋼筋應選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要求的HPB300、HRB335和HRB400級熱軋鋼筋;
3石材應選用質地堅硬、無風化、剝落和裂紋的石料;
4鋼結構構件及其連接件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腐措施。
7.2.4農(nóng)房建筑采用砌體結構時,承重砌體材料的強度等級與砂漿應符合表7.2.4的規(guī)定。
表7.2.4承重砌體材料的強度等級
材料類別強度等級砌筑砂漿備注
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MU10M5普通砂漿
M5
蒸壓灰砂(粉煤灰)普通磚MU15專用砂漿
Ms5.0
混凝土普通磚、混凝土多孔磚MU15Mb5專用砂漿
13
材料類別強度等級砌筑砂漿備注
毛料石、平毛石(基礎用)MU30M5.0普通砂漿
混凝土砌塊、輕集料混凝土砌塊MU7.5Mb5專用砂漿
承重自保溫砌塊MU7.5Mb5專用砂漿
注:1.燒結普通磚用于基礎時,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5,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7.5;
2.石材應選用質地堅硬,無風化、剝落和裂痕的毛料石或平毛石。
7.2.5輕型鋼結構采用的鋼材宜為Q235-B鋼或Q345-B鋼,亦可采用Q345-A鋼,其質量應分
別符合《碳素結構鋼》GB/T700和《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的規(guī)定。當采用其他牌號
鋼材時,應符合相應的規(guī)定和要求。
7.3地基基礎
7.3.1農(nóng)房建筑宜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資料并結合當?shù)氐墓こ痰刭|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結構類型
和當?shù)厥┕l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地基基礎設計。
7.3.2當缺失地質勘察資料或資料不足時,宜補充勘察;當場地條件不適宜補充勘察時,如有可靠依
據(jù)可參考相鄰工程的地質勘察資料。
7.3.3地基基礎應滿足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要求,地基變形應保證農(nóng)房的結構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
及基礎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的規(guī)定。
7.3.4綠色農(nóng)房應在充分結合當?shù)毓こ虒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上部結構類型的不同選擇墻下條
形基礎、柱下獨立基礎等基礎形式。常見基礎形式和構造要求宜符合現(xiàn)行《農(nóng)村房屋建筑抗震技
術標準》DB37/T5091的規(guī)定。
7.3.5綠色農(nóng)房地基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優(yōu)先采用天然地基,經(jīng)特殊處理后的地基應符合現(xiàn)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
的規(guī)定;
2基礎應設置在滿足要求的持力層土層中,同一房屋的基礎不應設置在性質不同的地基土
上;
3當基礎位于山區(qū)場地時,應對邊坡穩(wěn)定性進行評估,并應滿足響應規(guī)范要求;
4除石砌結構外,建筑墻體應在室內(nèi)地面以下60mm處設置防潮層,防潮層可與基礎圈梁或
配筋砂漿帶合并設置;
5局部軟弱土層以及暗塘暗溝等,可采用基礎梁、換土、樁基或其他方法處理。
7.3.6基礎的埋置深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除巖石地基外,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2基礎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當?shù)叵滤惠^高,基礎不能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時,應采取
措施使地基土在施工時不受擾動;
3當存在相鄰建筑物時,新建建筑物的基礎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礎。當埋深大于原有建
14
筑基礎時,兩基礎間應保持一定凈距。
7.4主體結構
7.4.1結構設計應重視其平面和豎向布置的規(guī)則性。
1平面布置宜簡單、規(guī)則、減少偏心,不宜有較大的平面凹凸或開洞;
2豎向布置宜規(guī)則、均勻,不宜有過大的外挑和內(nèi)收;
3豎向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豎向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4縱橫墻體宜均勻對稱,沿平面內(nèi)宜對齊,沿豎向應上下連續(xù);且縱橫向墻體的數(shù)量不宜相
差過大;
5樓梯間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盡端或轉角。
7.4.2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同一房屋不應采用木柱與磚柱、木柱與
石柱等不同材料混合承重的結構體系;
2可采用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等結構體系,鼓勵選用鋼結構、木結構等可循環(huán)再
利用材料組成的結構體系;
3具備條件的可選用裝配式結構體系。
7.4.3選用砌體結構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砌體結構農(nóng)房應符合《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的規(guī)定;
2應優(yōu)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方案,避免采用縱墻承重方案;
3同一軸線上的窗間墻尺寸宜均勻、對稱。橫墻和內(nèi)縱墻上的洞口寬度不宜大于1.5m;外縱
墻上的洞口寬度不宜大于2.1m或開間尺寸的一半;
4縱橫墻交接處及墻體轉角處應當加強連接,梁、屋架應當與墻、柱或圈梁等構件可靠連接;
5不應在房屋轉角處設置轉角窗;
6坡屋頂房屋的屋架應與頂層圈梁可靠連接,檁條或屋面板應與墻、屋架可靠連接,房屋出
入口處的檐口瓦應與屋面構件錨固。采用硬山擱檁時,頂層內(nèi)縱墻頂宜增砌支承山墻的踏步式墻
垛,并設置構造柱;
7外墻四角,樓梯間四角應設置構造柱,寬度不小于2.1m的洞口的兩側墻體,跨度超過6m
的大梁下應設置構造柱;
8房屋屋蓋處及樓蓋處的外墻和內(nèi)縱墻均應設置圈梁,屋蓋處間距大于4.5m、樓蓋處間距大
于7.2m的橫墻處應設置圈梁,8度及9度區(qū)所有縱橫墻均應設置圈梁;
9門窗洞口處不應采用磚過梁;過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240mm。
7.4.4選用輕型鋼結構體系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輕型鋼結構農(nóng)房應符合《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
GB50018、《輕型鋼結構住宅技術規(guī)程》JGJ209等有關規(guī)定;
15
2鋼構件宜選用熱軋H型鋼、高頻焊接或普通焊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勤徑學升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練測(統(tǒng)編版2019)
- 高利貸借款合同在2025年的法律地位分析
- 2025年居民共同租賃居住環(huán)境協(xié)議
- 2025年甲氨蝶呤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數(shù)字電視有條件接收設備項目申請報告模式
- 2025年全屋定制用品合同樣本
- 2025年專利共有權策劃協(xié)議樣本
- 2025年中學生實驗操作安全協(xié)議
- 2025年碳酸丙烯酯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會議中心使用協(xié)議
- 外科手術及護理常規(guī)
-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材分析解讀課件完整版
- 學校開學教師安全培訓
- 出口潛力分析報告
- 晉升的述職報告
- 檔案盒(文件盒)標簽模板(正面、側面)
- 消防工程施工進度計劃橫道圖+進度網(wǎng)絡圖
- 微信視頻號運營技巧攻略詳解全套
- 2023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解讀
- 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全冊期末復習完成句子專項練習
- 干部選拔任用程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