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南雅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

史試卷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0分)

1.如圖為甲骨文中“帝”字的兒種寫法。有學者認為,“帝”為架木燃燒之形,象征對天神、祖先的大祭,

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辭“貞咸賓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開始稱“帝”,如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B.政權神權開始分離

C.社會迷信思想逐步淡化D.商王權威有所加強

2.戰(zhàn)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墓葬等級特征是多階層、小間隔,而秦國則是兩極分化、國君墓與卿大夫墓規(guī)模落

差巨大;東方六國的城址等級序列特征是國都以下逐級遞減,而秦國則是缺乏中小城市,國都之下直接為

自然村落。這反映了()

A.商鞅變法為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B.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C.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社會制度D.秦國與東方六國的發(fā)展軌跡截然不同

3.5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據(jù)漢地傳統(tǒng)欽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滯留鄉(xiāng)梓的漢人

士族,依照魏晉慣例廣泛吸納漢人士族步入官場,放寬世資核算的標準,并充分滿足其提升門第的利益訴

求。北魏這些措施意在()

A.整合民間力量以擴大統(tǒng)治基礎B.推動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交融

C.強化政治認同以維護鮮卑統(tǒng)治D,加快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漢化進程

4.《文苑英華》專列唐朝中后期“中書制誥”與“翰林制詔(誥)”兩大品類,其中“中書制誥”占四十

卷,而“翰林制詔(誥)”卻占到了五十三卷。由此可見,唐朝中后期()

A.翰林侵奪了三省的權力B.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

C.科舉制提高了文官地位D.擴大了宰相選拔的范圍

5.書院祭賢始于北宋的岳麓書院,祭祀對象主要包括儒家的先圣先師、先賢先儒、鄉(xiāng)賢先祖。祭祀的祠宇

具有開放性與公共性,書院之外的人員也可以參加書院祭祀活動。據(jù)此可知,宋代書院()

A.具有社會教化功能B.推動了科舉教育發(fā)展

C.受佛道思想的影響D.服務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

6.明代在地方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立督撫,形成了三重監(jiān)察網絡。此外,皇帝還

時常派監(jiān)察御史巡視州縣,察舉“天下有司官有無過犯,奏報黜陟”。明代的這些舉措旨在()

A.增大地方的司法權力B.實現(xiàn)吏治的有效整飭

C.懲治民眾的不法行為D.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

7.如表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徑占比變化情況表,對表中現(xiàn)象解讀正確的是()

表: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徑比例

年代官員數(shù)科舉蔭仕捐納其他人仕途徑

1764207172.5%1.1%22.4%4%

1840194965.7%1%29.3%4%

1871179043.8%0.8%51.2%4.2%

1895197547.9%1.2%49.4%1.5%

A.清代的科舉制度已經名存實亡B.德行成為清代選官的主要標準

C.甲午戰(zhàn)敗加劇了賣官鬻爵現(xiàn)象D.戰(zhàn)爭導致財政困難是重要原因

8.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chuàng)辦工商企業(yè)……1906年,頒布預備仿

行憲政的諭旨,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條,1911年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成為一場騙局。這些措施

表明()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進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機

C.清廷主動適應時代潮流D.民主政治成為社會的共識

9.辛亥革命后,為反對袁世凱獨裁專制,宋教仁到處演說為國民黨爭取多數(shù)席位。“宋案”發(fā)生后,袁世

凱利用進步黨對抗國民黨并控制議會。當進步黨勢力大增之際,袁世凱又策動組建公民黨,以打擊國民黨

和進步黨。據(jù)此可知,這一時期()

A.政黨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力B.政黨己經淪為專制工具

C.資產階級政黨局限性初顯D.北洋派系內部紛爭加劇

10.1913年《新華日報》報道,晉豫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團結了各抗日黨派和階層;國民

黨人達慎齋撰詞贊頌“三三制”政權是“各階層團結之旗幟”。同年6月,正面戰(zhàn)場取得了石牌要塞保衛(wèi)

戰(zhàn)的勝利。這說明當時中國()

A.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B.“三三制”團結了國共兩大政黨

C.民主政治得到了盟國支持D.國民黨和共產黨努力堅持抗戰(zhàn)

11.如圖為1980年6月18日,四川廣漢向陽政府“換牌”時的場景(補拍),

當時廣漢縣委定了三條紀律:不準宣傳,不準廣播、不準登報。對此理解準

確的是()

A.經濟體制改革遭遇挫折

B.撥亂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地方政府輕視輿論宣傳

D.改革亟需解放民眾思想

12.有學者評價歐洲某項制度的實施,“在此之前,王權式微,大領主掌握著自己領地的權力,封建割據(jù)嚴

重,國王無力控制政治局勢。在此之后,國王權力大大加強,專制主義成分強化?!睋?jù)此判斷,此項制度

是()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B.羅馬的貴族寡頭制C.英國的君主立憲制D.法國的三級

會議制

13.11世紀,西歐大陸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fā)展,財產關系日益復雜,這迫切需要一種能調整各

種商業(yè)關系并符合契約精神的法律。同時,市民階級渴望通過中央集權消除阻礙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壘,而

羅馬法包含君主擁有絕對權力的內容,可以成為加強君主權力、削弱封建割據(jù)勢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據(jù)

此可知,羅馬法復興的原因是()

A.得到了西歐各國君主的支持B.羅馬法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C.滿足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D.符合市民階層對時代的新需求

14.某中學歷史教師利用數(shù)學坐標軸畫了一條不甚精確的曲線圖,其反映的是西歐()

A.王權演變的歷史進程B.教會權力演變進程

C.資產階級力量的變化D.市民權力變化過程

15.下表為19世紀英國議會頒布的部分法令內容。從這一歷程可看出英國()

1832年《英格

蘭和威爾士人取消和削減“衰敗市鎮(zhèn)”代表名額,在空出來的143名代表議席中,65名分配給新興工

民代表修正業(yè)城市,58名分配給其他不足議席的各郡

案》

在城市,凡繳納貧民救濟金的房主和每年繳10鎊以上房租,定居不少于一年的房客才

1867年改革

有選舉權。在農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達5鎊或繳納12鎊租金的佃戶才有選舉

法案

1885年改革

選區(qū)重新劃分,每5萬人可選派議員一名

法案

A.君主立憲政體緩慢形成B.議會至上原則逐漸確立

C.代議制民主不斷完善D.公民的普選權逐漸實現(xiàn)

16.美國國會1923年通過《職位分類法》,將文官職位性質分為專門技術類、次專門技術類、文書行政和

財務類、保管類、文書機械類五大類,建立了系統(tǒng)的分類考績制度。這一法案的制定說明()

A.文官制度在美國正式建立B.文官脫離黨爭保持中立

C.技術革命助推了國家治理D.美國文官制度臻于完善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0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開創(chuàng)了全國高度統(tǒng)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為以后各朝代繼承。兩漢時

期,經過改造的儒家禮教逐漸成為指導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重要因素。魏晉時期,立法頻繁,禮教被確認為

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則,這一過程在唐代發(fā)展到鼎盛,是為中國法律制度傳統(tǒng)的確立。宋元明清時期中國

的法律制度在總體上不再有重大的發(fā)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當作立法的藍本。明律本身被清

朝沿用。

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再次發(fā)生巨變,而法律的變化卻相當滯后。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了根本改

革法律制度的嘗試,但是這種嘗試與空前的民族、政治、社會危機交織在一起,實際影響力是微不足道的。

中華民國時期迅速制定并頒布了一批與當時最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接軌的法典,其實際施行的情況相

當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書面法”而已。

一均摘編自葉孝信《中國法制史》

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法律演變的特點,并說明原因。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中葉,工業(yè)資產階級開始進入議會,并逐步取得統(tǒng)治地位。此前,由于兩黨輪流執(zhí)政,官

員經常發(fā)生變動。官員的任用不僅以黨派為基礎,而且存在許多暗箱操作,以致賣官鬻爵之事時有發(fā)生,

使政府的行政既無效率,又不經濟。1853年,英國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慘敗,引發(fā)了國內對于政府腐敗和無

能的猛烈抨擊。1854年,諾斯科特和屈威廉提出了四項建議:一、將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為智力工作和機

械工作兩大類,前者由大學生來擔當,后者由低級人員來充任;二、初任人員均應通過選拔考核;三、各

部人員實行統(tǒng)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間互相轉調、提升;四、官員的提升以上級的考核報告為依據(jù)。這些

建議后來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納并加以實施,一個相對獨立于各個黨派的職官團體開始逐步形成。

材料二:1905年,清政府設立學部,統(tǒng)一管理全國教育。學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

階段.

材料三:孫中山認為考試權獨立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制度,實則不然,這個既沒有繼承傳統(tǒng)也沒有效仿西方

的制度可以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它體現(xiàn)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權力出現(xiàn)了制衡的特點。在考試內容方面,民國

時期效仿西方,增加了與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的科目,如根據(jù)1915年的《文官高等

考試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試第二試、第三試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試共分為政治、經濟、法律、文學、

物理、數(shù)學、測量、化學、地質、采礦、冶金、機械等23個專門學科,分科相當細致。1919年8月,公布

《文官高等考試法》,將考試??朴?3個增至33個,主要增加了政治經濟、機織、染色、窯業(yè)、釀造、

商業(yè)等專科,又將第一試科目改為僅試國文一道。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還效仿西方,試圖通過考試任職實

現(xiàn)政治與行政兩分。

一摘編自徐萍《從進士科舉到文官考試一一中國選官制度在民國時期的制度邏輯》

請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對中英兩國選官制度的演變作出合理解釋。

19.中國古代疆域的沿革不僅呈現(xiàn)出空間范圍的變化,更是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見證。觀察如圖圖片,

回答問題。

S1圖2

(1)指出以上四幅圖所對應的朝代,并說明判斷依據(jù)。

(2)依據(jù)歷史時序,從以上歷代疆域的變遷中,你認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哪些特點?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帝”字本指神靈,指代宗教神權;商代晚期“帝”字開始用作商王的稱號,同

時指代世俗王權,神權和王權集于商王一人之身,說明君主的權力得到強化,D項正確;

材料并未體現(xiàn)商王對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動的干預,排除A項;

商王稱“帝”說明其利用神權加強王權,不能說明政權和神權的分離,排除B項:

材料強調的是商王用神權加強王權,無法說明迷信思想淡化,排除C項。

故選:Do

本題考查了夏商政治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夏商政治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東方六國墓葬是多階層、小間

隔,城址從國都以下逐級遞減,反映以卿大夫為代表的中間階層穩(wěn)固而強大.秦國墓葬兩極分化,缺乏中

小城市,反映以卿大夫為代表的中間階層相對萎縮。說明東方六國與秦國在分封制瓦解的過程中存在不平

衡性,B項正確;

材料不涉及商鞅變法,排除A項;

戰(zhàn)國時期西周的社會制度走向瓦解,東方六國并未嚴格遵行西周制度,排除C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與東方六國都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發(fā)展階段,排除D項。

故選:Bo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相關知識。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據(jù)漢地傳統(tǒng)調整統(tǒng)治政策,積極籠絡團結漢人士族,其根本目

的是強化漢人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政治認同以維護鮮卑統(tǒng)治,C項正確;

據(jù)材料“依照魏晉慣例廣泛吸納漢人士族步入官場,放寬世資核算的標準,并充分滿足其提升門第的利益

訴求”,目的是整合民間力量以擴大統(tǒng)治基礎,但只是其中的一個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項;

“推動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交融”是客觀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

“加快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漢化進程”是影響,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影響分析作答,學會通過歷史現(xiàn)象分析其實質。

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材料“唐朝中后期……而‘翰林制詔(誥)'卻占到了五十三卷”說明唐朝中后期,在傳統(tǒng)的三

省六部制的決策運行體系之外,“翰林”(古代官名)參與機要,承旨辦事的比重更大,體現(xiàn)了加強皇權

的需要對法定的三省六部制的沖擊,B項正確;

中書省負責決策,翰林制詔多于中書制誥,侵奪了中書省的權力,而不是三省的權力,排除A項;

材料未體現(xiàn)科舉制和宰相選拔,排除CD項。

故選:Bo

本題考查唐朝加強皇權,提取材料中翰林制詔多于中書制誥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君主專制強化的知識分析其

實質作答。

本題考查唐朝加強皇權,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

5.【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祭祀的祠宇具有開放性與公共性,書院之外的人員也可以參加書院祭祀活動”可知,

宋代書院的祭祀活動是對外開放的,社會上的人員也可以參加,所以祭祀活動所倡導的價值理念也會隨著

這些人參透到社會之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作用,A項正確;

書院的祭祀與科技發(fā)展無關,排除B項;

書院的祭祀主要與儒家思想有關,不涉及佛道思想,排除C項;

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考查的是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得出主要結論:明朝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督監(jiān)察,其目的在于加強對地方官員的

監(jiān)督,實現(xiàn)吏治的有效整飭,B項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督,沒有體現(xiàn)司法權力信息,排除A項;

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督的目的是對官吏的管理,而不是懲治民眾,排除C項;

材料描述的是對地方吏治的管理,而非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變化,依據(jù)材料“食器增多,酒器相對減少,形成以鼎、篋配套組合的定制”等

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了古代監(jiān)察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7.【答案】D

【解析】根據(jù)圖表信息可知,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徑比例中,捐納入仕人數(shù)整體上升,原因

在于不斷的戰(zhàn)爭使清政府財政出現(xiàn)問題,清政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增加財政收入,D項正確。

科舉制仍然是清代重要的選官制度,排除A項;

當時清代選官的主要標準是科舉考試和財富,排除B項;

1895年捐納入仕比例有所下降,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晚清選官用官制度。結合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徑占比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晚清選官用官制度,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chuàng)辦工商企業(yè)……1906年,頒布預備仿行憲政的

諭旨,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條,1911年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成為一場騙局”及所學知識可知,

清末“新政”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預備立憲”成為騙局激化了矛盾,這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進程,A項正確;

B項表述與材料和史實均不符,排除B項;

政府實行“新政”“預備立憲”是在經濟困難、政治危機的情況所采取的措施,是被迫的,排除C項;

僅憑材料無法體現(xiàn)“民主政治成為社會的共識”,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要求學生結合清末新政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袁世凱專權與民國初年政黨政治,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A.題干體現(xiàn)了各個黨派競爭的局面,說明政黨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力,A項正確。

BCD.三項和題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選Ao

10.【答案】D

【解析】A.材料未涉及國民黨消極抗日的內容,故A項錯誤;

B.石牌要塞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與“三三制”并無關系,故B項錯誤;

C.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得到了盟國支持,此時處于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返攻階段,材料未涉及盟國的態(tài)度,

故C項錯誤;

D.根據(jù)材料“晉豫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團結了各抗日黨派和階層”“同年6月,正面戰(zhàn)

場取得了石牌要塞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笨芍泄矆猿秩婵箲?zhàn)路線,采用“三三制”原則,國民黨在正面

戰(zhàn)場堅持抗戰(zhàn),并取得了石牌要塞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可見當時國民黨和共產黨努力堅持抗戰(zhàn),故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全民族抗戰(zhàn),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全民族抗戰(zhàn)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

力。

11.【答案】D

【解析】題干顯示,當時是撤社建鄉(xiāng),“當時廣漢縣委定了三條紀律:不準宣傳,不準廣播、不準登報”

體現(xiàn)了縣委對該舉措的顧慮,說明改革亟需解放民眾思想,故D正確。

當時經濟體制改革處于初始階段,排除Ao

B不合題干主旨,排除。

題干顯示是對“輿論宣傳”的重視,故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當時廣漢縣委定了三條紀律:不準宣傳,不準廣播、

不準登報。

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

知識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

12.【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實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權力過大,王權式微,三級會議的

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合作,進一步強化王權,D

項正確;

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沒有國王,排除A項;

羅馬的貴族寡頭制是一種共和政體,并沒有國王,排除B項;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國王逐漸“統(tǒng)而不治”,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的是中世紀歐洲,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中世紀歐洲,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

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據(jù)材料“11世紀,西歐大陸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fā)展,財產關系日益復雜,這迫切

需要一種能調整各種商業(yè)關系并符合契約精神的法律。同時,市民階級渴望通過中央集權消除阻礙商品流

通的封建壁壘,而羅馬法包含君主擁有絕對權力的內容,可以成為加強君主權力、削弱封建割據(jù)勢力和抗

衡教皇的武器”可知,II世紀西歐市民階層希望加強中央集權,結束分裂割據(jù),而羅馬法正好“包含君主

擁有絕對權力的內容,可以成為加強君主權力、削弱封建割據(jù)勢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由此可見,羅馬

法復興的原因是符合市民階層對時代的新需求,D正確;

A說法絕對,排除;

材料沒有體現(xiàn)羅馬法與時俱進,而是羅馬法正好適應了11世紀西歐市民階層的需要,排除B;

材料沒有體現(xiàn)資本主義經濟,而且11世紀西歐還沒有資本主義萌芽,排除C。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羅馬法,要求學生結合羅馬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羅馬法,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據(jù)“某中學歷史教師利用數(shù)學坐標軸畫了一條不甚精確的曲線圖”并結合所學可知,8世紀到

13世紀,教會權力上升,王權下降;13世紀到17世紀王權上升,教權下降;到17世紀晚期以后,資產階

級代議制逐漸確立,王權下降,議會權力上升。因此圖示反映的是西歐王權演變的歷史進程,A項正確;

結合所學可知,教權在8世紀到13世紀上升,13世紀到17世紀下降,與圖示信息不符,排除B項;

8至13世紀資產階級尚未產生,排除C項;

17、18世紀市民權力上升,與圖示信息不符,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紀歐洲,可結合中世紀歐洲的特征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紀歐洲,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A.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A;

B.《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排除B項;

C.材料“取消和削減‘衰敗市鎮(zhèn)’代表名額,在空出來的143名代表議席中,65名分配給新興工業(yè)城市,

58名分配給其他不足議席的各郡”“在農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達5鎊或繳納12鎊租金的佃戶才有

選舉權”“選區(qū)重新劃分”可知,通過改革使議員的選舉逐漸傾向于新興工業(yè)城市,這反映了工業(yè)革命后

英國代議制民主不斷完善,故C項正確;

D.材料信息反映選舉權受到財產限制,”普選權逐漸實現(xiàn)”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項。

1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A.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項。

B.題干只是文官職位的劃分,無法體現(xiàn)其政治中立,排除B項。

C.題干突出的是技術類的官職,這體現(xiàn)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影響下科技的重要性凸顯,故選C項。

D.題干不能說明美國文官制度達到了完善狀態(tài),排除D項。

17?【答案】【小題1】特點:繼承發(fā)展;法律儒家化;穩(wěn)定性強。原因:維護君主統(tǒng)治;儒學影響加深;

唐律是禮法結合典范。

【小題2】特色:救亡圖存;學習歐美;相對滯后于社會變動。效果:推動中國法律近代轉型;推進政治民

主化;保護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影響有限。

【解析】(1)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法律演變的特點及原因,解題關鍵信息是“秦朝開創(chuàng)了全國高度統(tǒng)一、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為以后各朝代繼承”、“兩漢時期,經過改造的儒家禮教逐漸

成為指導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重要因素”、“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法律制度在總體上不再有重大的發(fā)展,唐

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當作立法的藍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

(2)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法律的特色及效果,解題關鍵信息是“但是這種嘗試與空前的民族、政治、社會

危機交織在一起,實際影響力是微不足道的”、“中華民國時期迅速制定并頒布了一批與當時最先進的西

方資本主義國家接軌的法典,其實際施行的情況相當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書面法'而已”。

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法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8?【答案】中國:根據(jù)材料“1905年,清政府設立學部,統(tǒng)一管理全國教育。學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的

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清政府時期,由于洋務運動的興起、科舉制的弊端、西學

的傳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動下,政府改革(新政),科舉制度被廢除,設立了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yè)生

選官制度。根據(j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