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_第1頁
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_第2頁
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_第3頁
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_第4頁
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情緒心理學(xué)中情緒、需要、評價、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李澤健2020-12-26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我們的周圍時時刻刻充滿著無數(shù)的刺激,但是能引起我們注意的卻是少數(shù)。那么,哪些刺激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哪些刺激被我們忽略了呢?到目前為止,心理學(xué)還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心理學(xué)對注意的研究時間并不長,對我們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這個問題研究得更少。按照《認知心理學(xué)》(【美】羅伯特.索爾所著)一書所說,注意研究的新時代是由英國心理學(xué)家DonaldBroadbent于1958年開創(chuàng)的,人們對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處理容量和選擇性注意、喚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識以及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這其中,選擇性注意與我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聯(lián)系比較緊密,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研究重點,似乎也主要是集中在探究注意力受限的原因上,更多地是在研究注意的通道問題,認為注意對信息的選擇性加工是受到了通道容量的限制,比如其中的過濾器模型和衰減器模型等等,很少研究到底是哪類事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注意是由需要引起的嗎在《基礎(chǔ)心理學(xué)》(張述祖、沈德立著)一書中,雖然沒有專門論述需要與注意的關(guān)系,但是在講到什么是隨意注意、什么是不隨意注意時,卻明確提到,凡與我們的需要有直接或者間接關(guān)系的刺激,就可以引起我們的注意。那么,注意是由需要引起的嗎?很多時候,事情看起來好像的確如此。在我家附近有一條街,好多年了,除了知道街上有幾家飯店以外,我好像再也沒有注意到別的什么店鋪。前段時間,孩子養(yǎng)的一只小貓生病了,經(jīng)人指點,我才知道那兒居然還有一家寵物醫(yī)院。后來居然還在街上看見了一家賣貓糧和寵物寄養(yǎng)的店鋪。如果不是因為家里養(yǎng)了一只貓,如果不是因為需要,我怎么可能會注意到這些呢?多少年了,天天路過也是熟視無睹。只要是我們需要的那肯定就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由此斷定注意就是由需要引起的,還存在一些邏輯問題和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需要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不隨意注意。比如說,干擾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可是干擾卻的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需要理論把不隨意注意解釋為是動物適應(yīng)環(huán)境所必需的,認為這類刺激往往是需要我們加以處理,或者至少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查明然后再去處理的。這其實是混淆了兩種不同的需要,需要隨意注意,并不等于是需要隨意注意到的刺激;隨意注意到的刺激需要處理,并不等于是我們需要引起了隨意注意的刺激。我們不能說,因為我們需要處理干擾,所以我們才會注意到干擾。什么是需要?我們又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哪些是我們的需要、哪些不是我們的需要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前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關(guān)于需要的定義和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現(xiàn)代心理學(xué)所解釋不清的。詳見《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需要理論中的哲學(xué)問題》一文。在還沒有注意到刺激之前,在還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樣的刺激的情況下,我們怎么可能就已經(jīng)知道了刺激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呢?在還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樣的刺激的情況下,我們怎么就能說我們注意到的刺激一定就是我們需要的呢?如果我們從來都沒有吃過一種東西,在我們還不知道它的味道之前,我們怎么就能知道它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口味呢?注意是由情緒引起的對于上面的幾個問題,傳統(tǒng)的需要理論都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那么,注意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認為,應(yīng)該是由情緒引起的。只有引起我們情緒的刺激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想一想,我們平時注意到的刺激都有一些什么樣的特點呢?是不是讓我們覺得有趣的、高興的、恐懼的、惡心的或者是悲哀的等等此類的東西?有趣、高興、恐懼、惡心、悲哀等等這些又都叫什么呢?是不是情緒啊?我們會注意那些絲毫也沒有引起我們情緒的刺激嗎?如果一種事物讓我們感到愉快,那么這種愉快的體驗就成為一種力量,推動我們?nèi)プ⒁馑?,并進一步推動我們采取適合于接近或取得該事物的行為。如果一種事物讓我們感到不愉快,這種不愉快的體驗也成為一種力量,推動我們?nèi)プ⒁馑?,并進一步推動我們采取遠離或消除該事物的行為。如果一種事物絲毫也引不起我們的情緒,既不引起愉快的體驗,也不引起不愉快的體驗,那我們就不會去注意它了!情緒決定需要與我們上面的解釋不同,《基礎(chǔ)心理學(xué)》一書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與自己需要的關(guān)系的反映,認為人們之所以感到愉快,那是因為人們所注意到的事物與自己的某種需要相投。人們之所以感到不愉快,是因為人們所注意到的事物與自己的某種需要相抵觸。人們之所以對某些事物既沒有愉快的體驗,也沒有不愉快的體驗,那是因為該事物與自己的需要毫無相干。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情緒真的由需要引起的嗎?很多時候事情看起來好像的確如此,我們的很多情緒的確是由需要引起的。比如說,我們想買一臺車,當我們買到車時,我們會感到非常高興,當我們買不到時,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我們想要考個好成績,當我們考了100分時,我們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當我們考了50分時,就會難過得想哭……所有滿足或不滿足需要的刺激都能引起我們的情緒,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情緒就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不隨意注意的刺激都會引起我們的情緒,但是并不一定都能用是否滿足我們的需要來解釋。比如說,一聲巨響把我們嚇得要死,一堆腐肉上的蛆蟲讓我們惡心得要死……這些情緒是由什么需要而引起的?是由于我們不需要聽見巨響,還是由于我們不需要看見蛆蟲?或者,還是別的什么需要?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水果,吃了以后覺得很好吃,這是滿足了我們的什么需要?如果不好吃呢?我們能夠說這是滿足了我們對口味的需要嗎?用需要來解釋情緒,會把問題搞得越來越復(fù)雜,其最終的結(jié)果必然是,要么把需要說成是天生的,要么用一個誰也不明白的概念來解釋它。比如,把需要說成是由于生命體要“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狀態(tài)”而產(chǎn)生的,至于具體是怎樣的一種平衡狀態(tài)那就只有天知道了,理論最終把我們留在了黑暗之中。需要是由情緒決定的!在《需要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一文中,我們說過“沒有比較就沒有需要,需要是在比較之后產(chǎn)生的,是我們在比較之后做出的一種選擇。”我們所說的比較是比較什么呢?那就是比較情緒,我們是在對刺激所產(chǎn)生的情緒進行了比較之后才產(chǎn)生了相應(yīng)的需要的。吃了一次榴蓮,如果我們喜歡它的味道,那我們就會產(chǎn)生再吃它的需要,如果不喜歡,那就沒有了需要;聽見巨響,讓我們產(chǎn)生了驚恐的情緒,比較沒有聽到巨響時的情緒,如果我們更喜歡刺激,那我們就會產(chǎn)生再聽巨響的需要;看見蛆蟲,我們感覺到很惡心,比較不惡心的時的情緒,如果我們不喜歡惡心,那我們就沒有想再一次看到蛆蟲的需要……至于需要為什么會引起我們的情緒?這是因為需要本來就是由情緒決定的,因為喜歡所以才有需要,因為不喜歡所以才不需要??梢赃@樣說,需要就是我們期望得到的情緒。所以,滿足或不滿足需要都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情緒上的體驗。情緒決定評價《情緒心理學(xué)》(傅小蘭主編)一書中說:“繼Arnold和Lazarus之后,認知主義理論家繼續(xù)發(fā)展了認知評價理論。每一位理論家都支持生活事件——評價——情緒反映這一情緒發(fā)生過程,但是不同的學(xué)者對于情緒的評價維度數(shù)量存在不同的見解?!保?7頁)這也就是說,每一位認知主義理論家都認為情緒反應(yīng)產(chǎn)生的前提是對事件的評價。書中是這樣解釋評價理論的:“Lazarus認為,有機體經(jīng)常搜索環(huán)境中他們所需要的線索和需要逃避的危險,對每一個刺激物與自身的利害關(guān)系進行評估,如發(fā)生的事件與自己的幸福是否有關(guān)系?事件與自己的目標是否一致?該事件與自己的尊嚴有多大程度的相關(guān)?這種評估是不斷進行的、多回合的,分為初評價和再評價。初評價有三種類型,當刺激被評價為與自己無關(guān)時,評價過程立即結(jié)束;當刺激被評價為對自己有益時,這種評價表征為愉快、舒暢、興奮、安寧等情緒;當情境被評價為有害或使人受傷、緊張時,使人產(chǎn)生失落、威脅或挑戰(zhàn)的感覺。嚴重的緊張性評價表征為應(yīng)激?!保?6)情緒真的是由人們對事件的評價引起的嗎?實際上,評價理論幾乎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需要理論的一種翻版,只是需要里說不清什么是需要,而評價理論則不需要解釋什么是評價而已。評價理論看起來是非常合理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的確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評價引起的。但是與需要理論一樣,評價理論也存在著它沒有解釋清楚的邏輯問題: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當一個刺激被評價為與我們無關(guān)、有益或有害時,無關(guān)、有益、有害的標準是什么呢?與需要理論一樣,評價理論也沒有搞清評價與情緒到底哪個才是基礎(chǔ)。在評價與情緒之間,情緒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不是評價決定著情緒,而是情緒決定著評價。邏輯上,我們是先把愉快、舒暢、興奮、安寧等情緒評價為有益,把威脅、失落等情緒評價為有害,而把不產(chǎn)生波動的情緒評價為與我們無關(guān)的。想一想,我們吃了一口冰棒,感覺很爽,這種情緒是因為我們覺得吃冰棒對我們有益才產(chǎn)生的嗎?我們聞見了臭豆腐的氣味,感覺很不舒服,這種情緒是由于我們認為臭豆腐的氣味對我們有害才產(chǎn)生的嗎?這樣活著累不累???那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對刺激的評價的確能夠引起我們情緒體驗的這種情況呢?首先,在人的整個心理過程中,評價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刺激,它也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體驗。其次,評價最終是由情緒決定的,可以這樣說,評價就是預(yù)期的情緒。比如說良藥苦口,吃藥不吃藥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生病不生病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比較這幾種情緒,我們最想得到的是沒病時的那種情緒體驗。當我們把吃藥評價為有益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說,我們將會得到最想要的那種情緒體驗。雖然藥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