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西方哲學史_第1頁
淺議西方哲學史_第2頁
淺議西方哲學史_第3頁
淺議西方哲學史_第4頁
淺議西方哲學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14100630法學院淺議《西方哲學史》摘要:對于哲學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聽到它會感覺到這個詞好高深,離我們的生活好遠,其實哲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離我們并不遙遠,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本文通過對哲學的發(fā)展的描述,即哲學的出現(xiàn),人們對世界本源的討論,各個學派的爭論,哲學在爭論中的發(fā)展,教父哲學與經(jīng)院哲學的產(chǎn)生,哲學到近代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產(chǎn)生,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fā)展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漸產(chǎn)生了其他的哲學派別,如實證主義、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等,這些哲學流派總稱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關鍵詞:西方哲學世界本源唯物論馬克思主義這學期我的選修課選了《西方哲學史》,其實我對哲學的了解并不多,只是高中時學過一點而已,只是知道了一點關于哲學的東西,比方說哲學是什么,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qū)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辯證法等一些簡單的東西,但就是這些簡單的東西讓我知道了哲學不僅是一門學問,還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對我們價值觀的建立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哲學的博大精深,我選擇了這門課。黑格爾曾說過:“一個偉大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軐W如同普照大地的陽光,它照亮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類生活顯現(xiàn)出意義的‘靈光’。”尼采也說過:“哲學體系僅在它們的創(chuàng)立者眼里才識完全正確的,在一切后來的哲學家眼里往往是一大謬誤,在平庸之輩眼里則是謬誤和真理的雜燴。”第一節(jié)課我就喜歡上了這門課,尤其是老師輕松幽默的講課的方式,使我更加喜歡這門課,后來我就去圖書館借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本書,以至于讓我更好的學習這門課。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奴隸社會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在東方埃及和巴比倫的影響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西方哲學史在這里開始了它的第一個發(fā)展時期。古希臘哲學從神話傳說中產(chǎn)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對宇宙本原的探討。講到關于世界本源的問題,老師并沒有簡簡單單的只告訴我們誰最現(xiàn)提出世界的本源問題,誰關于這個問題有什么觀點,而是一步步引導我們,讓我們自己去想,去思考,把我們假定為那個時期的某個人,或者是某個人的學生,我們會怎么想,用這種方法讓我們自己去想出下一階段的發(fā)展。最早有米利都學派,以后有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和原子論者,一般稱之為自然哲學。最初的自然哲學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們很重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但思想還打上了宗教神話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維與存在看成是渾然一體的東西,他們中有的主張“物活論”,認為萬物都和人一樣是活的、有生命的。但最早提出世界本源問題的是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泰勒斯在跌進一口古井中提出了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命題:水是萬物的始基,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他說萬物是由水構成的,他提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不評價這個奇怪的理論的對與錯,起碼泰勒斯告訴我們,希臘人是敢于大膽假設的,并且他們的思維里不存在實驗,他們僅僅是用經(jīng)驗主義來說事兒。同為米利都學派還有一人,名叫阿納克西曼地激發(fā)和助長了西方人的理性思辨能力,對以后西方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近代德國,黑格爾將它推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關于對立統(tǒng)一和斗爭的思想,標志著他是西方哲學史上辯證法的一個重要奠基人。相反,愛利亞學派則強調不變的方面,認為世界上只有“存在”,沒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實的,“多”則是虛幻的,因而只有不變才是真實的。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明確提出了思維與存在兩個范疇,并首先提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對以后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關于變與不變的關系問題,后來的自然哲學家認為,赫拉克利特與愛利亞學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須既承認變又承認不變,只是要對這兩者作出新的解釋。后期的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德謨克利特等就肩負著這樣的任務。他們認為,不變的東西不是一個,如水或火;而是許多個,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見原子與虛空),變是這許多不變者的不同組合。關于世界本源理論的高潮,是被人們稱為原子論者的留基波以及德謨克利特,我想我不用再贅述他們的理論,但有些地方還是要提醒一下樓主,原子組成萬物,原子有不同種類,不同種類的原子形狀和大小是不同的,熱度也不同,其中最熱的組成了火,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且永遠運動著的。原子有著不同重量,重的下落快,輕的下落慢,速度不同引發(fā)相撞,而引起了漩渦,但是阿那克薩戈拉卻認為,一切運動和漩渦都是心靈或者靈魂在起作用,磁鐵會吸附鐵原因在于磁鐵有靈魂,而一般的石頭則沒有。關于變與不變的關系問題,后來的自然哲學家認為,赫拉克利特與愛利亞學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須既承認變又承認不變,只是要對這兩者作出新的解釋。后期的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德謨克利特等就肩負著這樣的任務。他們認為,不變的東西不是一個,如水或火;而是許多個,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見原子與虛空),變是這許多不變者的不同組合。米利都學派與赫拉克利特早期的唯物論:探討世界的本源。米利都學派對唯物主義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否認神創(chuàng)世界,對究竟是什么創(chuàng)世界各執(zhí)一詞,泰勒斯認為萬物起源于水;阿納克系曼德認為萬物本原是“無限”,阿娜克西美尼萬物產(chǎn)生于空氣。赫拉克利特學派的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起源于火,提出“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進行了“絕妙說明”(列寧語),認為,事物都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畢達哥拉斯與埃利亞學派的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繼續(xù)探討世界的本源。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500年):希臘唯心主義創(chuàng)始人,目前所知最先使用“哲學”一詞,將數(shù)運用于哲學,產(chǎn)生了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本源不是物質,而是抽象的“數(shù)”,數(shù)-點-線-面-體-物;宣揚靈魂不死的宗教世界觀,輕視肉體。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興趣由研究自然轉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就是這樣。在他們看來,自然哲學時期的各派學說都失之于獨斷。他們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的真,是非善惡都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他們的思想是相對主義的。高爾吉亞認為一切都同樣的假,他的思想屬于懷疑論。蘇格拉底是西方歷史上罕見的一位“述而不作”、光靠兩片嘴唇為自己留名青史的哲學家?!白约菏巧衽蓙淼囊恢慌r?,專門來叮咬雅典這頭動作遲緩的大牛,以便使之活躍起來”,他是來教導啟發(fā)雅典人的,如果沒有他,他們將永遠在茫然無知中昏睡。蘇格拉底和智者一樣,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反對未經(jīng)批評的獨斷,但他與智者相反,主張有客觀真理、認識事物是可能的。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由于智者和蘇格拉底著重于人的研究,古希臘哲學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有了新的內容,關于認識的辯證法也得到了發(fā)展。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tǒng)化時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總結了以前各派的哲學思想,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他的“理念”主要來源于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達哥拉派的數(shù)的概念;他關于感官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面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柏拉圖認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就在本體論上分裂了思維與存在、普遍與個別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來源于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他既重視理念,又注重經(jīng)驗事實。亞里士多德把這兩方面結合為一,創(chuàng)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批評柏拉圖將理念看成是和個別事物分離的、獨立存在的實體,認為理念或他所說的“形式”不能離開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亞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與個別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認為這種聯(lián)系的關鍵就是有目的的發(fā)展,發(fā)展是由潛能到現(xiàn)實的轉化。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使辯證法特別是一與多的辯證關系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統(tǒng)化。但他關于“純形式”與“純質料”的學說(見形式和質料),卻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個人被稱為“黃金時代”的哲學三巨頭,他們對哲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一代天驕亞里士多德的仙逝,忽悠之間帶走了希臘文化的輝煌。從泰勒斯開始的古希臘哲學,300年后在亞里斯多德那里達到了頂峰,瞬間就走向了下坡路,在隨后的300多年間的晚期古希臘和羅馬帝國里,哲學后繼乏人,一蹶不振,只剩下一批二三流的哲學家,他們再也無法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哲學大作了,只能拿出希臘哲學的蒼白無力的復制品。隨著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大帝的相繼離去,雅典開始沒落,同時在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城邦崛起,愷撒大帝先后征服了馬其頓,希臘、埃及,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從雅典轉移到羅馬。著名的哲學家伊壁鳩魯?shù)目鞓氛軐W。這一段長達600年,哲學家除了把希臘哲學當作冷飯拿來翻炒以外,最主要的貢獻是深化了倫理學的研究,并且為后來的基督教與希臘哲學思想合流掃清了理論上的通道。他曾說過:“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了?!惫畔ED哲學是一種啟蒙運動,他把世界描述成理性可以認識的某種形式,其思想工具是周密嚴謹?shù)倪壿嫛.斄_馬人接過這一光芒四射的思想寶藏時,他們所想到的不是努力開拓,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財富,而是小家子氣到寶藏之地挖掘自己合意的同時,他們找到的不是黃金和寶玉,而是殘渣。宗教信仰和神秘主義是羅馬人的最大收獲。于是,樂觀豁達、生機勃勃的希臘精神讓位給了悲觀宿命的希伯萊信仰,一個籠罩西方世界長達千年之久的“黑暗的中世紀”便水到渠成地降臨了。繼而又形成了教父哲學與經(jīng)院哲學,教父哲學與經(jīng)院哲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處于護教的需要;后者使基督教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和哲學化。托馬斯.阿奎那對上帝創(chuàng)世說,靈魂不滅論、認識論、形而上學、社會政治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闡述,把經(jīng)院哲學推上了頂峰,人們通常把這一龐大的思想系統(tǒng)稱為托馬斯主義。雖然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壟斷了一切,但是它本身又并非是鐵板一塊的統(tǒng)一派別,其內部出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這就是一場持續(xù)幾個世紀的哲學大論戰(zhàn)--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思想斗爭,即探討的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這個問題到今天仍不能輕言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唯名論當時被認為是異端學說;而唯實論主要被認為是正統(tǒng)學說。人的發(fā)現(xiàn)迎來了人文主義思潮,人文主義運動使歐洲人抬起了屈就了1000年的頭顱,撕碎了身上的宗教外衣,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竟是赤裸裸的、活生生的人,并為滿足自己的自然需要而敢于訴諸自己的理性和追求。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各個領域英才輩出,唯獨重要的哲學家始終難產(chǎn)不出,偉大的哲學家也不曾出現(xiàn)。也是哲學家需要文化的積累和思想的突破,也許哲學家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和反思噴薄而出、滾滾而來的各種文化和科學成果,歷史正在焦急等待著哲人對時代的總結和歸納。到了近代,科學家們認為科學認識的方法論問題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爭論更有意義,更為人所關注。隨著科學的這種思想轉向,哲學也轉換了自己的視角,本體論開始讓位給認識論,哲學家們希望在科學的各種具體方法上總結和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人類認識方法,即在哲學的層面上把握人類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從本體論到認識論,這是西方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大轉折,標志著近代哲學的開端。培根,提出了認識論的經(jīng)驗主義原則,將英國哲學構筑成西方哲學世界的半壁河山。與此同時,在歐洲大陸,一股激揚理性,輕視經(jīng)驗的唯理主義思潮,也在哲學的廢墟中拔地而起,排山倒海般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形成死對頭。演出了一場壯觀的思想斗爭,直到德國哲學家出面調停,才偃旗息鼓、鳴金收兵。縱使黑格爾以近代哲學最后一個形而上學體系達到頂峰,并對整個19世紀歐洲思想產(chǎn)生深遠影響,然而,反叛的種子早已埋下,現(xiàn)代科學和文化的迅猛發(fā)展,沖破了黑格爾龐大體系的思想大壩,花樣百出,流派林立的現(xiàn)代哲學終于從他的這個“絕對化的死狗”身上破膛而出,哲學的新時代降臨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在以往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和后半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以及它在歐洲的傳播和發(fā)展時期。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迅速的發(fā)展(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fā)展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漸產(chǎn)生了其他的哲學派別,如實證主義、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等,這些哲學流派總稱為“現(xiàn)代西方哲學”。這是西方哲學史中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的另一個側面。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