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常用實詞意義源流賈寶柱編著寫在前面文言文教學(xué),實詞教學(xué)為重。文言文閱讀的關(guān)鍵在于文言實詞的把握,沒有文言實詞的積累,文言文閱讀也就沒有基礎(chǔ),就像英語的單詞積累。文言實詞的教學(xué)有兩個重要的內(nèi)容,一是文言實詞義項的記憶,二是根據(jù)語境進行恰當?shù)胤g。本義是人有房子居住在文言文教學(xué)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xué)生在文言實詞義項記憶方面存在著困難,仿佛手中握有一把珍珠,總想把所有珍珠握住,結(jié)果往往是事與愿違。如果用一根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那么記憶諸多義項便易如反掌。這根線就是文言實詞的本義。本義是人有房子居住 →平安,安全→安穩(wěn),舒適,習(xí)慣→安樂→愛好,喜好安撫 →穩(wěn)固→穩(wěn)妥,穩(wěn)當緩慢,推遲→安放,安置→安裝,設(shè)置→加上→處所所在的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按上面所示,“安”由本義引申出四個主要義項,這樣就好記憶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實詞的本義是“源”,引申義是“流”,抓住“源”才能把握“流”。要想探究實詞的本義就要從甲骨文、金文或小篆的字形入手,因為這是漢字最早的形式。漢字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漢字的意義由一個或幾個部件呈現(xiàn),不論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還是形聲字,解讀其意義都要從其部件的解讀入手。所以每個實詞意義的解讀從“據(jù)形釋義”開始。文言實詞的引申義很多,其引申的方法很多,如因果引申(或條件結(jié)果引申)、詞性改變引申、性狀相似引申、情態(tài)近似引申、所指范圍改變引申、時空引申等。下面結(jié)合實例進行說明。間據(jù)形釋義金文下方是一左一右兩扇門扉,上方是“月”,意思是,門扉關(guān)閉,門縫之中透出月光,間,本義是“縫隙”。由本義到引申義物體有“縫隙”,即該部分不嚴密,裂開,裂開即間隔了一定距離,因此引申為“距離”(名詞)。物體有“縫隙”,即該部分不嚴密,裂開,裂開即間隔了一定距離,因此引申為“距離”(名詞)。引申類型:因果引申。物體有“縫隙”是因,“間隔了一定距離”是果?!翱p隙”引申為“把物體間隔開,使其產(chǎn)生縫隙”,因此引申為“間隔”(動詞)。引申類型:詞性改變。“縫隙”是名詞,“間隔”是動詞?!翱p隙”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的縫隙——隔閡、嫌隙(名詞)?!翱p隙”是指物體的裂痕,不嚴密。引申類型:性狀近似引申?!翱p隙”是指物體的裂痕,不嚴密?!跋酉丁敝傅氖侨伺c人之間的裂痕,彼此不親密。兩者性狀相近,因此引申。
“隔閡、嫌隙”引申為“使兩人之間產(chǎn)生隔閡、嫌隙”,即“離間”(動詞)。引申類型:詞性改變?!案糸u、嫌隙”是名詞,“離間”是動詞。
彼此“批評、責(zé)備、非議”,會使雙方產(chǎn)生“隔閡、嫌隙”,因此引申為“批評、責(zé)備”(動詞)。引申類型:因果引申。彼此“批評、責(zé)備”是因,雙方產(chǎn)生“隔閡、嫌隙”是果?!翱p隙”引申為“從縫隙中暗暗地、偷偷地偷窺”,因此引申為“暗暗地、偷偷地”(副詞)。引申類型:因果引申?!巴蹈Q”是一種私底下、暗中的行為,因此引申為“暗暗地、偷偷地”。
“從縫隙中暗暗地、偷偷地偷窺”引申為“暗中收集情報”,即“刺探、偵察”(動詞)。引申類型:情態(tài)近似引申。“暗中偷窺”與“暗中刺探、偵察”兩個動作相近,都有“暗中做某事”的含義,因此引申。“暗中收集對方情報”引申為“暗中收集情報的人”,即“間諜”(名詞)。引申類型:詞性改變?!鞍抵惺占瘜Ψ角閳蟆笔莿釉~?!鞍抵惺占閳蟮娜恕笔敲~。
間,描繪了月光從兩扇門扉中間透出,因此引申為“中間”(方位詞)。引申類型:所指范圍改變?!爸虚g”專指中部的位置,所指范圍較小?!霸谝欢ǖ姆秶畠?nèi)”所指范圍較大。因此所指范圍擴大?!伴g隔”引申為量詞,用于“房屋”,因為房屋即“一個個被間隔開的空間”。用于“房屋”的量詞“間”引申為“在房屋內(nèi)部,被間隔開的空間——房間(名詞)”。引申類型:詞性改變。量詞改變?yōu)槊~?!翱p隙”引申為“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時間上的空余”,這個字義,現(xiàn)在寫作“閑”,即“空閑”(名詞)?!币觐愋停簳r空引申??p隙是“物件中裂開的空隙”,屬于空間范疇??臻e是“事情與事情之中,不用做事的時候——時間空隙”,屬于時間范疇。兩者都有空隙的含義,因此引申?!翱p隙”中可以放入其他的東西,可引申為“參與”“夾雜”。引申類型:因果引申。有縫隙是因,可以放入其他東西是果,因此引申。介紹引申義的引申方法,目的是讓同學(xué)們在日常練習(xí)中對沒有見過的實詞意義的解釋提供一個工具。除了上述引申方法,詞義從變化還有比喻意義。此外,詞義變化還有假借義,假借義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字形相近或讀音相同或相近。文言實詞要想做到恰當?shù)姆g,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語境。首先我們要明確“語境”這個概念。句子的語境就是語段,詞的語境就是句子。我們在閱讀時,要想恰當翻譯一個實詞,就要關(guān)注這個詞所在的句子,一般來說,以一個句號作為一個句子的結(jié)束。句子作為文言實詞的語境,它包括邏輯關(guān)系、情感態(tài)度、語法結(jié)構(gòu)等要素。邏輯關(guān)系主要包括條件、因果、時空、事理等,這些對于我們理解句子,推斷實詞意義提供一些幫助;情感態(tài)度對于我們恰當翻譯實詞的意義(特別是詞義的褒貶意義)有幫助;語法結(jié)構(gòu)特別是詞語之間的搭配對我們恰當翻譯有直接的作用,這需要我們首先明確實詞的詞性,這個實詞與其他的詞語如何搭配,其次要將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的句子進行壓縮,這樣翻譯起來就比較簡單了。文本中所涉及的一百二十個實詞,其義項主要是常見的,這和課程標準里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們掌握的標準是引申義中后起意義不作為重點義項來呈現(xiàn)。在寫作的過程中幾位老師提出來中肯的意見,例如,多弄幾個實詞。我想,這就是“魚與漁”的關(guān)系,教給學(xué)生從本義和引申義探究實詞的義項這個方法,比把所有的結(jié)果交給學(xué)生更好一些,況且,那么多實詞也是不能窮盡的。還有老師建議把引申義鏈條弄出來,方便學(xué)生記憶。我想,讓學(xué)生自己整理出意義鏈條,更能讓學(xué)生記憶深刻。文言實詞意義鏈條的整理記憶,只需要整理記憶幾個常見的義項即可,因為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依據(jù)實詞本義,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對文言實詞進行翻譯,只需要合情合理、文字通暢即可,實在沒必要花大力氣背誦實詞的若干義項。從今年的七月份開始,到今天截稿,歷時五個月,終于完成了《文言文常用實詞意義源流》這本書。在這個過程中我參考了《字理·漢字部件通解》(葉昌元著)、《常用漢字意義源流字典》(劉鈞杰、李行健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及網(wǎng)站“漢典”“愛雅閣”中的相關(guān)資料,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2023年11月27日一、愛
據(jù)形釋義金文一,右上部分是一個“長發(fā)的人”,中間雙手捧著“心”,表示“人的內(nèi)心、感情”。金文二,頭發(fā)飄動的方向改變了,“心”移到了下方。篆體,在金文二下面增加了一只腳“”,表示“行為、行動”,思是說,不能只有發(fā)心,還需要有實際行動。因此,“愛”本義是:對人或者事物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由衷的、深厚的感情。由本義到引申義出于對該人、事物有“深厚的感情”而表現(xiàn)出對他的“保護、憐惜、珍惜”,因此引申,貶義的珍惜,即是“吝嗇,不舍得”。
由于彼此“感情深厚”,因此“待人仁慈”,即“仁愛”。
“因為對某人有深厚感情”,因此“特別關(guān)注他、照顧他”,即“關(guān)心、愛護”。
喜歡對象從“人、事物”引申到喜歡“某種行為、動作”,即“愛好”。由于某人品德高尚、行為正直、技術(shù)出眾而收到他人喜愛,即“仰慕”。
喜歡做的事情,肯定會經(jīng)常做,引申為“經(jīng)常發(fā)生”或“容易發(fā)生”。這小孩愛哭鬧。
引申指“男女之間有濃烈感情”,即“相互珍惜、仰慕”,即“愛情”。
引申為“喜歡金錢”,特指對錢的不道德、不正當?shù)南矚g,即貪財。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吳廣素愛人“愛人”是兩個詞,“人”指普通民眾,這里指士兵,顯然“愛”應(yīng)該譯為“愛護”。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愛”的賓語是“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諸侯“不愛”的目的是為了“弱秦”,所以“愛”應(yīng)該翻譯為“吝惜”。
3.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愛”做謂語,陳述“王”,與“不忍”相關(guān),所以這里應(yīng)該翻譯為“吝嗇”。這里不要翻譯為“吝惜”,“吝惜”可以帶賓語,“吝嗇”不可帶賓語。
自我訓(xùn)練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喜愛)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歡)
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阿》(愛護)
而臣衰,竊愛憐之《觸》(憐愛)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对娊?jīng)·邶風(fēng)·靜女》(通“薆”(ài),隱蔽,躲藏)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读銈鳌罚ㄐ稳菰~,親愛的,心愛的)二、安據(jù)形釋義甲骨文上面是一座房子,里面是跪跽著的、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的女人。安,表示有房屋居住。安,本義是人有房子居住。
由本義到引申義
有房屋容身,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即“平安、安全”。
有房屋容身,即有固定住處,不需幕天席地,不受風(fēng)吹雨打,因此生活平安穩(wěn)定,引申為“安定”。“安定”引申為“使某某生活安定”。
室內(nèi)環(huán)境比野外環(huán)境安全、舒適,因此引申為“人的內(nèi)心對某種環(huán)境、事情感覺安穩(wěn)、舒適、習(xí)慣”。
“安穩(wěn)”引申為“使內(nèi)心安穩(wěn)平復(fù)”,即“安撫”。內(nèi)心安穩(wěn),再進一步,“內(nèi)心愉快、歡樂”,即是“安樂”。“內(nèi)心愉快、歡樂”引申為“內(nèi)心喜歡做某件事”,即“愛好、喜好”。
房屋是一種比較固定的物體,自身結(jié)構(gòu)穩(wěn)定,不會變形、移動,因此引申為“穩(wěn)固”?!胺€(wěn)固”形容的是實體物件,引申為形容抽象概念,即“穩(wěn)妥、穩(wěn)當”。由于內(nèi)心安穩(wěn)、不著急,因此行動不迅速快捷,反而緩慢。因此引申為“緩慢、推遲”。如“安步當車”。
人居住在房子里面,猶如“把人放到房子里面”,引申為“安放、安置”。引申為“安置”引申為“把各個零件、部分恰當?shù)陌卜旁谡_的位置”,即“安裝、設(shè)置”。
“安裝”引申為“把零件安裝上去”,即“加上”。
“安”,有一個房子,房子是一個“處所、地方”。因此引申為疑問詞,詢問“處所”、“所在的地方”,翻譯為“什么地方”由此引申為“哪里”“怎么”。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君者,知人安民“君”“安民”,君主對百姓“安”,應(yīng)翻譯為“安撫”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安”動詞,與“衣食”搭配,應(yīng)翻譯為“安享”“享受”
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安能”固定用法,“怎么”
4.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國”“安”,兩者搭配,“安”應(yīng)譯為“安定”。
自我訓(xùn)練君安與項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勾》(怎么,哪里)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使……安穩(wěn))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
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度龂萘x·失街亭》(安全,平安)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舒適)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zhàn)》(奉養(yǎng))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犊兹笘|南飛》(撫慰,安撫)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安心)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怎么,哪里)三、被
據(jù)形釋義左方是“衣”,表示像衣服一樣覆蓋身體的紡織品。右方是“皮”,是一只手,是野獸的頭,是野獸的軀干,是野獸的皮毛,“皮”表示用手把野獸的皮撕下來,在這里,“皮”表示讀音。被,表示“像衣服一樣覆蓋身體,作保暖用的紡織品,一般在睡覺的時候使用”,即“被子”。被,本義是“被子”。由本義到引申義
“被子”使用時,覆蓋在身體的“外面”,因此引申為“表面、外層”?!氨蛔印笔褂脮r,“覆蓋”在身體的外面,因此引申為“覆蓋”。
“被子”使用時,除頭部以外,覆蓋了整個人,“整個”引申為“全部、完全”,再引申為“滿、遍布”。
“被子”面積比較大,可以連同其他人一起覆蓋,“覆蓋到其他人”,引申為“擴展到、延伸到”。
“覆蓋被子”,即“把被子疊加到人的身體上”,因此引申為“疊加”,再引申為“加上”。
“把被子覆蓋到他人身上”,即“給予他溫暖”,因此引申為“給予”。
“被子覆蓋身體”,即“身體受到被子的覆蓋”,因此引申為“遭受、蒙受”。
“身體受到被子的覆蓋”,這是一種“被動”狀態(tài),因此表示“被動”,翻譯為“讓”。
“被子覆蓋在身上”,引申為“衣服披掛在身上”。后來寫作“披”?!氨蛔痈采w在身上”引申為“衣服穿在身上”,即“穿”,后來寫作“披”。
“被子覆蓋在身上”,即“身體與被子緊貼在一起”,“相互貼近”,因此引申為“靠近、依傍”。后來寫作“披”。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稐钚拗馈贰皶儗嫛笔钦Z境,“被”名詞,被子。2.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洞倏棥贰氨弧眲釉~,與“冰雪”搭配,應(yīng)譯為“遭受”“蒙受”。3.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肚G軻刺秦王》“被”動詞,與“八創(chuàng)”搭配,應(yīng)譯為“遭到”“受到”。4.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被”“妒”,顯然表示被動,翻譯為“被”。5.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肚袀鳌贰氨话l(fā)”,“被”,動詞,與“發(fā)”搭配,應(yīng)譯為“披”,即“披散”。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氨弧保瑒釉~,與“數(shù)州”搭配,應(yīng)譯為“遍布”“覆蓋”。自我訓(xùn)練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澤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為蒙受)
被火之后,無處安身(遭受)
天祥被執(zhí)于五坡嶺(介詞,表被動)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蓋)
操吳戈兮被犀甲(穿)
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秷笕伟矔罚ㄔ馐埽┧?、倍
據(jù)形釋義倍,反也,形聲字,從人咅聲。“反”手心翻轉(zhuǎn),背向。這是“倍”的本義。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背叛”、“違背”;又引伸之為加倍之倍。因為“反”就是手掌翻過去,這樣手就有兩面,所以二之曰倍;在“加倍”的基礎(chǔ)上再引申,就有“增加”“增益”“更加”“非常”的意思;由“加倍”引申為“背誦”的“背”。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倍”在狀語位置,應(yīng)該翻譯為“倍加”“更加”。
2.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
“信”,誠實守信,“民不倍”是上句的結(jié)果,“倍”與“信”相對,應(yīng)該譯為“背叛”“背棄”。
3.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鴻》“倍”的賓語是“德”,所以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違背”“背棄”。自我訓(xùn)練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通“背”,背向,背著)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段弩肌罚〝?shù)詞,原數(shù)基礎(chǔ)上增加的相等數(shù),加倍)五、本
據(jù)形釋義
金文中,是“木”,表示一顆樹木。下面的點是指示符,標志出了樹木的根部。本,表示樹木的根部,即“樹根”。這是本義。
由本義到引申義根部,是植物吸收養(yǎng)分的重要部分,所以大部分的植物只有根部長出來了,才能成活,所以“根”是植物的基礎(chǔ)。因此引申為“基礎(chǔ)、根本”。引申為動詞就是“探究根本”。
植物需要根部吸收營養(yǎng),才能維持長期的生長需要,所以植物的根部生長得很早,很多種子最先長出來的是它根部,因此引申為“起始,本原”。“起始,本原”引申為副詞“本來,原來”。
植物需要根部吸收營養(yǎng),才能維持長期的生長需要,所以“整株植物的健康生長需要依賴根部的健康生長”,“依賴”引申為“依據(jù),根據(jù)”。草木的根莖,引申為“植物”,再引申指農(nóng)作物,再引申為農(nóng)桑、農(nóng)業(yè)。
“本”有“根本、本源”的字義。“西漢時校注書籍的時候,本來的那冊作為標準的書叫'本’,另一冊就是被校的書。因此'本源、本來的東西’引申為'范本、書本’因此“本”引申為“底本、??被虺浰罁?jù)的本子”。
“底本、??被虺浰罁?jù)的本子”引申為“書冊、書本”。
“原本,原來”引申為“本金、本錢”?!氨窘?、本錢”即是“用以辦事和營利、生息、賭博等的錢財”,在產(chǎn)生盈利以前,原本的金額就是本錢。因此引申為“本金、本錢”。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愚》此句可以縮略為“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本”在謂語“在”之前,做狀語,應(yīng)該為副詞,可以譯為“原本”“本來”。
2.墨之道,兼愛為本“本”,賓語,名詞。整個句子是在說“兼愛是墨家的本”,所以“本”應(yīng)譯為“根本”“基礎(chǔ)”。
3.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二三本”,顯然“本”是量詞,冊。自我訓(xùn)練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草木的根)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根本,基礎(chǔ))今背本而趨末?!墩摲e貯疏》)(本業(yè),常代指農(nóng)業(yè))今存其本不忍廢?!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荆灞?,版本)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丢z中雜記》(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動詞,推究,考察)此之謂失其本心?!遏~我所欲也》(形容詞,原來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副詞,本來)六、鄙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上方的表示一個“城市”,下方是“與谷堆外形相似的貯藏米穀的倉庫”。因此,“鄙”描繪了一個“城外建的一個糧食倉庫”,因此本義是“城外的糧倉”。
由本義到引申義
“城外的糧倉”引申為“遠離城市的糧倉”,又引申為“遠離城市的邊遠之地”,又引申為“諸侯分封給卿大夫、子弟的食邑”。
“遠離城市的邊遠之地”引申為“邊遠城市”?!斑呥h地區(qū)”引申為“郊外、遠郊”。
邊遠地區(qū)交通不便,導(dǎo)致發(fā)展困難,因此經(jīng)濟水平、教育資源遠遠不如城市豐富,導(dǎo)致邊遠地區(qū)的人民受教育程度與經(jīng)濟水平比城市落后。因此城市人會認為邊遠地區(qū)的人“見識淺薄、言行粗俗”,因此引申為“粗鄙、鄙陋”。
“粗鄙、鄙陋”引申為謙辭(認為自己鄙陋以表示謙虛),謙稱自己。
“粗鄙、鄙陋”引申為“認為別人粗鄙,瞧不起他”,因此引申為動詞“輕視,看不起”。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齊孝公伐我北鄙“伐”“我北鄙”,動賓結(jié)構(gòu),“鄙”賓語中心詞,名詞,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邊境”。
2.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報》“鄙陋”,兩個詞同義,都是見識淺薄的意思,應(yīng)譯為“鄙薄”“淺陋”。
3.鄙臣不敢以死為戲“臣”是自稱,前面加“鄙”是自謙。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卑鄙”是兩個詞,“卑”是地位低賤,“鄙”是見識淺陋。
自我訓(xùn)練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鄭伯克段于鄢》(邊境)
越國以鄙遠《燭》(以……為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邊境)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邊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淺陋)
孔子鄙其小器?!队?xùn)儉示康》(輕視,瞧不起)七、兵
據(jù)形釋義“兵”的上部是“斤”,是一把斧頭,下部是兩只手。所以“兵”的本義是“兵器”“武器”。由本義到引申義由“兵器”引申為拿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軍隊”;“士兵”“軍隊”的功用就是用來打仗的,所以由此引申為“戰(zhàn)爭”“戰(zhàn)事”“軍事”等;指揮軍隊打仗需要智謀,講究策略,所以由此引申為“兵法”“謀略”等。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可汗大點兵(軍隊)“可汗點兵”,“點”的顯然不是“兵器”“戰(zhàn)爭”“兵法”,只能是“軍隊”。
2.兵刃既接《寡》(兵器)“兵”“接”,主謂結(jié)構(gòu),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翻譯為“兵器”。
3.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兵”“出”,主謂關(guān)系,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軍隊”。
自我訓(xùn)練勒兵,下令軍中《信》(軍隊)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哆^秦論》(兵器)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缎帕昃`符救趙》(士兵,軍隊)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墩摲e貯疏》(戰(zhàn)爭)故上兵伐謀?!秾O子·謀攻》(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用兵策略)八、病
據(jù)形釋義“病”的左邊是臥具,也就是床,右邊是一個人在瑟瑟發(fā)抖的樣子。《說文解字》解釋為“疾加也”,也就是病重。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疾病”;再由“疾病”引申為“有病”“生病”;由身體的病引申為心理的病,就是“擔(dān)心”“憂慮”;惡劣的環(huán)境也會使人生病,由此引申為“困苦”“困窘”;人在性格、行為上存在不足,好像人有病一樣,由此引申為“缺點”“缺陷”“弊病”等;這些“缺點”“弊病”“缺陷”往往被人詬病,由此引申為“指責(zé)”“怨恨”等,如“君子不以其能者病人”;“缺陷”“缺點”“弊病”往往招來失敗和恥辱,所以引申為“失敗”“恥辱”;人有疾病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又引申為“害”“損害”。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君之病在腸胃“病”做主語,名詞,翻譯為“疾病”。
2.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動詞,謂語,其賓語是“無能”“人不己知”,這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思想意識上的,因此,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擔(dān)心”“憂慮”。
3.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皆病者”是判斷句,“病”是動詞,“者”,“……的”,故,“病”應(yīng)譯為“生病”“患病”。
4.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病”,謂語,動詞,主語是“吾”,不捕蛇就會生病顯然是荒唐的,應(yīng)該是指自己的生活或處境,因此應(yīng)翻譯為“困窘”“困頓”“困苦”。自我訓(xùn)練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弊病,缺點)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祭妹文》(生?。┮载裁?、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恫∶佛^記》(使……成病態(tài))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队?xùn)儉示康》(責(zé)備,羞辱)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掇朊缰L》(疲勞)九、察
據(jù)形釋義上部為屋子,里面為“祭”,“祭”的左上部為“月”,也就是“肉”,右上部為“又”,也就是”手“,”示“為祭祀的臺子或桌子。古人祭祀問卜時,燒龜甲或獸骨,觀察上面的裂紋來判斷吉兇,所以,一定要詳察,因此,”察“的本義是”細看“”觀察“。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看得清“;由”看得清“引申為”知曉“”明了”“清楚”“明晰”,再由“清楚”“明晰”引申為“區(qū)分”“辨別”;察的對象如果是人或事,又可引申為“考察”“調(diào)查”“審查”;“考察”人的結(jié)果可以“推薦”,因此又引申為“推薦”;如果察的對象是言論,那么引申為“考慮”“體察”“分析”等。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
“察”的賓語是“之”(石頭),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仔細看”“觀察”。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察”的賓語是“獄”(案件、案情),根據(jù)搭配的原則,應(yīng)譯為“了解”“明察”。3.微察公子《信》(觀察)“微“是隱藏、暗中的意思,“察”的賓語是人,應(yīng)譯為“觀察”。
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察”的結(jié)果是“孝廉”,根據(jù)搭配的原則
,應(yīng)譯為“推薦”“舉薦”。自我訓(xùn)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看清楚)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詳審,細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形容詞,精明)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列傳》(疊詞,“察察”,潔凈的樣子)十、朝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四周有四棵小草,表示草叢。中間是“日”,表示太陽。旁邊的是“月亮”。朝,表示太陽剛剛從草叢里升起,月亮還能看見,還沒下去。表示這個時間段是“早晨”。朝,本義是“早晨”。
由本義到引申義
太陽升起,人們就起床耕作、工作。因此,從人類生活的角度看,“早晨”是“一天的開始”。所以引申為“開始”。
太陽升起,天就會光亮,因此引申為“天亮”。
太陽升起,世界光明。太陽下降,世界黑暗。一光一暗為“一天”,因此“朝”引申為“一天”。
朝cháo
古時帝王在早晨與臣子討論、處理國家事務(wù)。引申為“諸侯定期拜見帝王,報告自己封地內(nèi)的情況”。
“帝王在早晨與臣子商議討論國家、部落事務(wù)”引申為“臣子拜見帝王”。
“拜見”引申為“拜訪”。
引申為“帝王會見臣子、諸侯”。
臣子朝見帝王時,要行禮。因此引申為“禮拜、祭拜”。
“臣子拜見帝王”,即“下級拜見上級”,引申為“小河流匯入大海”。
“帝王在早晨與臣子討論、處理國家事務(wù)”,即“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因此引申為“會聚”。
太陽每天都固定在某個方向升起,該方向稱作“東方”,因此引申為“方向、朝向”,再引申為介詞,表示“行為動作對著的方向”。
“帝王與臣子討論、處理國家事務(wù)”引申為“帝王處理國家事務(wù)的地方”。
“同一個姓氏的帝王統(tǒng)治的時代”引申為“某一個帝王統(tǒng)治的時期”,亦稱“朝代”。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于是入朝見威王《鄒》“朝”做“入”的賓語,名詞,朝廷。
2.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朝”量詞,朝代。
3.期年不聽朝“聽朝”固定用法,“朝”,朝政
。
4.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朝”“夕”相對,早晨。
5.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動詞,上朝,朝見。自我訓(xùn)練謗譏于市朝《鄒》(朝廷)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朝見,朝拜君王)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度龒{》(名詞,早晨)十一、曾
據(jù)形釋義“曾”,像古代蒸食的炊器甑(zeng,平聲),上為蓋,中為腹,下為底,做飯用。其器下盛水,上盛飯,中間是箅子(蒸鍋中間的竹屜)。這是“曾”的本義。由本義到引申義因為“曾”作為炊具,有隔層,引申為“重疊”“兩重”;在此基礎(chǔ)上又引申為“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guān)系”,如曾祖、曾孫;由“重疊”“兩重”引申為“增加”之義;“曾”作為商朝的一個國家,對商朝忠心耿耿,常常入貢,就衍化出“饋贈”“贈送”的意義。“曾”還假借為虛詞。《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詞之舒也”,也就是說“曾”是用來加強語氣的詞語。作為虛詞主要有三種用法,一是表強調(diào)語氣,“乃”“竟”;二是表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曾經(jīng)”;三是被假借表示疑問,相當于“何”“怎”,如“曾奈”(怎奈)。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曾益其所不能《愚》
“曾益”是動詞,“益”就是“增加”的意思,在這里“曾益”同義,故譯為“增加”。
2.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動詞,“曾”在之前,副詞,譯為“曾經(jīng)”。
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壓縮此句就是“汝心之固,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是謂語,表示比較,“曾”是副詞,表達一種強調(diào)的語氣,應(yīng)譯為“竟然”
自我訓(xùn)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竟然,簡直)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竟然,簡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蘭》)(竟然)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憶江南》(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吨纹狡罚~,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十二、乘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上面是“人”,下面是“木”,像人立于木上,本義應(yīng)為“升”“登”。由本義到引申義引申為“乘船”“乘車”;乘船乘車是利用車船到達目的地,所以引申為“利用的條件或機會”“利用”“依靠”“趁著”;由“乘車”引申為所乘之物“車”;佛教中把眾人修行看作一個漫長的過程,把憑借佛法度過這個里程比作乘車(乘車比步行便捷),佛教教義好比車,于是叫“乘“,所以”乘“有佛教教義的意思,如大乘、小乘、上乘;古代一車四馬叫”乘“(sheng去聲),量詞,由這個意義引申為數(shù)詞”四“;古代帝王乘坐的車子叫”乘輿“,”乘輿“也代指帝王。
“乘”的本義為升為登,引申為“加其上”,登到某物之上就是加于某物之上,算術(shù)中把連續(xù)幾個相同的數(shù)相加的簡便算法叫作“乘”。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乘坐)
“乘小舟”,“乘”的賓語是“小舟”,根據(jù)搭配原則譯為“乘坐。
2.可以乘虛直抵其城“虛”是空虛的意思,表示一種條件或狀態(tài),“乘”與之搭配,應(yīng)譯為“趁著”“利用”。
3.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衛(wèi)風(fēng)
氓》“乘”的賓語是“垝垣”,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該譯為“登上”。
自我訓(xùn)練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fēng)。《涉江》(升,登)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兜翘┥接洝罚爸┍迪喑?,天下大屈。《論積貯疏》(接連,一個接一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介詞,趁著,憑借)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缎帕昃`符救趙》(量詞,輛)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稓ブ畱?zhàn)》(數(shù)詞,四)十三、誠據(jù)形釋義形聲字,從言,成聲?!墩f文解字》“誠,信也”。言與心一致曰誠,行與言一致曰信,“誠”的本義就是“誠實”“真誠”。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真實”,虛化為“確實”“的確”,這個意義如果表示假設(shè)就是“果真”;表示假設(shè)時再引申就是“只怕”“恐怕”的意思。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整個句子是一個假設(shè)復(fù)句,“誠”表示假設(shè),應(yīng)譯為“假如”“如果”。
2.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誠”用在主謂“臣知”之間,副詞狀語,應(yīng)譯為“確實”“的確”。3.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誠”做“致”的賓語,名詞,應(yīng)譯為“真誠的心意”。自我訓(xùn)練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假如,果真)
可謂智力孤為,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確實)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也《祭》(確實)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队薰粕健罚~,誠心誠意)十四、除
據(jù)形釋義“阝”旁,“余”聲。左邊的是一級一級的“臺階”,右邊“余”,甲骨文寫作描繪的是一座中間豎立柱子的簡單草屋,在這里表示讀音。除,本義是“宮殿的臺階。泛指“臺階”。
由本義到引申義
由本義引申為“很長的臺階”,即“樓梯、階梯”。
“臺階”是“連結(jié)平地與高臺的通道”,引申為“門口與屏壁之間的通道”。臺階的作用是使人能夠很方便的登上高處,引申為職位、官銜的提高,再引申為“任職”。
臺階還有一個相反的作用,使人從高處下來,引申為離開,再引申為“使之離開”,即“去掉、去除”。除去某人官職、頭銜,即是“罷免、免去”。
被“罷免”,即“被他人廢黜”,引申為“主動離開”,因此引申為“避免”。
“去除”引申為“把人開除出去”,即“驅(qū)趕、驅(qū)除”。從人世間除去某人,即“誅殺”。
“去除”又引申為“去掉污垢、塵?!?,即“清除、打掃”。地方經(jīng)過打掃,就會“干凈、整潔”。
“打掃地方”引申為“'打掃’其他東西”,即“打理、整治”。
“整治”引申為“整治病痛”,即“治病”?!拔渫跏局?扁鵲請除之?!?/p>
引申為“病好了”,即“治愈”。
“打理、整治”引申為“修理道路的人”。
“除去”引申為“除去身上的穿戴”,即“脫下、取下”。引申為“僅僅包括不這個在內(nèi),除去這個”。
臺階、樓梯有一個特點,為了方便上下,每一級的小階梯的高度基本都是相同的,即是“從高臺到地面的高度被平均分成若干分”,引申為“除法”。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灑掃庭除“除”做“灑掃”的賓語,名詞,顯然應(yīng)該翻譯為“臺階”或“通道”。
2.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除”,動詞,其賓語是“魏閹廢祠之址”,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清除”“整理”。3.詔書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國恩,除臣冼馬《陳》“詔書特下”“除臣冼馬”,“除”,動詞,“冼馬”古代官職名稱,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任命“。自我訓(xùn)練興利除弊?!洞鹚抉R諫議書》(去掉,除去)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ò莨偈诼殻┍衤曋幸粴q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对铡罚魇?,過去)
十五、辭
據(jù)形釋義左邊上下各有一只手,中間是糾纏在一起的蠶繭或亂絲,表示用兩只手理絲;右邊是“辛”,“辛”是刀具的象形,就是用尖銳的刀具來挑開或割開這團亂絲,同時,“辛”也是一種刑具,是一種較小的尖刀,用于割、刺。辭,《說文解字》解釋為“訟也。”也就是訴訟,打官司。這是“辭”的本義。由本義到引申義訴訟、打官司就有“分爭辯訟之辭”,就有“口供”,就有“審訊”,就有“借口”“口實”,這些都是引申義;由“分爭辯訟之辭”還可以引申為“言辭”“文辭”“托辭”“說辭”“行政命令”等;訴訟的雙方是對立的,因此引申為“告辭“”辭別“”告別“”不接受“”推托“”辭退“”從某一職位上退下來“等。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
“出”與“辭”接連兩個動作,語義連貫,故“辭”譯為“告辭”“辭別”。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
“辭”與“謝”都是動詞,在此同義,故翻譯為“道歉”。
3.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屈》“辭微”與“文約”對出,結(jié)構(gòu)相同,“辭”與“文”意義相近,故譯為“文辭”。
4.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托辭,說辭)“辭”做賓語,名詞,言辭,但前文“欲加之罪”,是說本來沒有罪,但一定要找一個借口、托辭來給人定罪,所以“辭”譯為“借口”“托辭”。
自我訓(xùn)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告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托詞,辯解之辭)
歸去來兮辭(古代一種文體)
臣等不肖,請辭去《廉》(告別,辭別)
獄辭無謀故者,經(jīng)秋審入矜疑,即免死?!丢z中雜記》(訴訟的供詞)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命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推辭,不接受)大禮不辭小讓?!妒酚洝欓T宴》(計較)十六、從
據(jù)形釋義從,會意字,像二人相從,本義為“隨行”“跟隨”。由本義到引申義從本義引申為“依從”“順著”,在空間和時間上順著某點行動也叫“從”,這里做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時間或范圍的起點,如從東到西,從古至今等,也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經(jīng)過的路線或場所,可以解釋為“由”,如從橋上過來;從其引申義再進行引申,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依據(jù),如從種種跡象看,可以解釋為“根據(jù)”“依據(jù)”。由本義引申為“跟隨的人”,如仆從;再由本義引申,跟隨在后面行動的往往是從屬地位的,是次要的,可以解釋為“附屬的”“次要的”;跟隨的人往往要聽從、依順前面的人,所以引申為“聽從”“依順”;直系親屬最近,堂房的則是次親近的,所以也叫“從”;依從某人引申到依從某事、某原則,可以解釋為“采取”,如喪事從簡。“從”還可以通假為“縱”。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跟隨)
從,動詞,語境是狼跟從在人后面,翻譯為“跟隨”“跟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聽從)
從,動詞,主語是“臣”,賓語是“其計”,根據(jù)搭配原則翻譯為“聽從”。
3.從是以后不敢復(fù)言(介詞,由)
“從是以后”做狀語,“從是”是介詞短語,翻譯為“由”。
4.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從散約敗”是主謂并列短語,“從”是名詞,根據(jù)前后語境應(yīng)翻譯為“同盟”“締結(jié)的盟約”。自我訓(xùn)練
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通“縱”締結(jié)盟約)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介詞,由)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使……跟從)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順從,跟隨)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參與,參加)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妒酚洝欓T宴》(使……跟從)樊噲從良坐?!妒酚洝欓T宴》(依傍,緊挨著)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介詞,由,自)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痘畎濉罚ㄖ柑梅坑H屬)十七、殆
據(jù)形釋義形聲字,從歹,臺聲。“歹”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縫的殘骨。(“歹”是漢字部首之一,從“歹”的字多與死、壞或不吉祥等義有關(guān)①本義:殘骨。《說文》:“列骨之殘也。”
②壞。)“殆”的本義是“危險”。由本義到引申義因為“?!迸c“險”是同義詞,所以“殆”也與“險”意義相同,“險”有“幾乎”“接近”的意思,如險些喪命;由“幾乎”“差不多”引申為“大概”“恐怕”表示一種揣度;至于“殆”的“開始”義,應(yīng)該是通假為“始”,同樣的通假為“怠”,懈怠。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驪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石》此句可以縮略為“見聞與余同”,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顯然,“殆”用于兩者之間,表示一種猜測,應(yīng)翻譯為“大概”“恐怕”。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兩句對出,“殆”與“罔”詞性相同,如果翻譯為“危險”與語境不合,故考慮通假,翻譯為“懈怠”。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
“殆”修飾形容詞“盡”,應(yīng)該是副詞,翻譯為“幾乎”“近于”
4.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
秋水》
“殆”表結(jié)果,應(yīng)該是形容詞,翻譯為“懈怠”不合語境,故翻譯為“危險”。
自我訓(xùn)練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危險)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報》(大概,恐怕)
農(nóng)者殆則土地荒(通“怠”,懈?。?/p>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薄队伟U山記》(通“怠”,懈?。┦恕?/p>
據(jù)形釋義形聲字,從田,尚聲。《說文解字》釋為“田相值也”,值者,遇也,一說持也。由本義到引申義田與田相對、相抵,因此“當“的本義應(yīng)該是”對著“”向著“”抵著“;由本義引申為”抵擋“”抵御“”阻擋“;由本義還可以引申為”兩兩相對“”相稱“,如門當戶對;人面對著某個東西叫”當“,虛化引申表動作行為的處所或時間,可以解釋為“方”“正值”“在……時候”。“持“就是把握的意思,這個意義就是”掌管“”主持“,如當權(quán)、當政,在這個意義上再引申就是”擔(dān)任“”充任“。“田相值“也可以理解為兩塊田相等、相當。在這個意義上引申為”抵得上“”匹敵“”應(yīng)當“”適宜“,如果用于”斷獄“,認為懲罰與罪行相等,引申為”判罪“。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當窗理云鬢“理云鬢”是謂語,“當窗”是狀語,是介賓短語,翻譯為“對著”“向著”。
2.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此句可以簡略為“大王士卒當項王”,顯然是在說雙方軍隊力量的對比,“當”,動詞,應(yīng)翻譯為“抵擋”“抵御”
3.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當其租入”的主語是上句中的“之”,“之”與“其租入”的關(guān)系是“當”,故“當”的意義為“相等”“等值”“充當”等,考慮搭配的原則,譯為“充當”較好。
4.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過》
“當”后面跟的是時間,所以可以翻譯為“正當”“在……時候”。
5.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
“當”的賓語是“關(guān)”,即關(guān)隘,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該翻譯為“阻擋”。
6.吏當廣所失亡多“當”,動詞,其賓語是“廣所失亡多”,“多”的主語是“所失亡”,顯然,“所失亡多”是不好的事情,“廣”是人名,整個句子的主語又是“吏”,所以“當”應(yīng)該翻譯為“判罪”。自我訓(xùn)練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抵御)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在……時候)
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主持,執(zhí)掌)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擔(dān)當,當任)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哆^秦論》(表時間,值,在,正在)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犊兹笘|南飛》(表必然,必定,一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應(yīng)當)惴惴恐不當意?!洞倏棥罚ǚ希┩硎骋援斎猓膊揭援斳?。《戰(zhàn)國策·齊策》(當作)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采草藥》(形容詞,適宜,恰當)十九、道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外面的部分其實是個“行”字(“行”甲骨文),表示一個“十字路口”。里面是一個人的頭部,即“首”。是腦袋,是頭發(fā)。道,表示一個人走在路上。道,本義是“道路”。
由本義到引申義“道路”是“陸地上的路”,是給人、車行走的。引申為“河流上的路、通道”,是給船只行走的。因此引申為“河道、水路”?!暗缆贰睆V泛引申為“各種道路、通道”。“道路”引申為“人在路上走過的距離、長度”,即“路程”?!暗缆贰币隇椤斑x擇某條路線”,再引申為“選擇經(jīng)過某個地方的路線”,即“取道”。“道路”引申為“走在路上”,那必定有起點、終點。該路線必定是“朝著終點的方向前進”,因此引申為“方向”。
世界上有著非常多不同的“道路”,因此引申為“種類、類別”,因為世界上的物品也有無數(shù)類別。“道路”引申為“走路”,是“從起點到達終點的其中一個方法、途徑”,因此引申為“為達到目的、目標而使用的各種方法、手段”,因此引申為“方法”。
“方法”引申為“制作物品的某種方法、工藝”,即“技藝、技術(shù)”。“方法”引申為“通過某種方法達到某種目的、狀態(tài)、境界”,因此引申為“學(xué)術(shù)、宗教的思想體系”。“方法”引申為“通過某種方法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即“政治主張”?!胺椒ā币隇椤案嬖V他人方法、門道”,因此引申為“通過語言告訴他人”,因此引申為“說”。“方法”引申為“知道那個方法”,因此引申為“知道”?!胺椒ā币隇椤巴ㄟ^某個方法處理某個問題”,因此引申為“處理”。再引申為“處理國家、地方的問題”,即“治理”。
“道路”是“大家共同使用的通道”,即“道路是大家都認識的、知道的”,再引申為“大家都承認的、遵守的規(guī)范、準則”,即“道德、道義”。
“道路”引申為“沿著道路行走”,引申為“遵循規(guī)矩、法律去做”,因此引申為“遵行”。
引申為某人嚴格“遵守規(guī)矩、條例、法令”,因此引申為“正直”。道路多呈“線條”形狀,因此引申為“線條形物體的量詞”?!暗缆贰币隇椤笆柰ǖ缆贰保虼艘隇椤笆柰ā?。“道路”引申為“走在前面帶路,引導(dǎo)后面的人”,因此引申為“引導(dǎo)”。
“引導(dǎo)”引申為“通過某個方法引導(dǎo)、啟發(fā)、教育他,讓他懂得某個道理”,因此引申為“啟發(fā)、教導(dǎo)”。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會天大雨,道不通《陳》“不通”陳述“道”,故翻譯為“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道芷陽”,“道”后面是地名,名名前動,“道”動詞,“取道”。
3.治世之道
“道”名詞,與“治世”搭配,翻譯為“方法”。
4.背道而妄行“道”,名詞,與“背”是動賓關(guān)系,“妄行”是不符合道義的,所以“道”應(yīng)翻譯為“道義”。
5.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師說》“道”名詞,作“聞”的賓語。“聞”,學(xué)習(xí),“道”與之搭配,且與下句中的“業(yè)”相對,“道”應(yīng)該翻譯為“道理”。
6.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游褒禪山記》
“仆”動詞,其后省略介詞“于”,“道”表處所,翻譯為“道路”。自我訓(xùn)練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說)
道不同,不相與謀(志向)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途徑,方法)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風(fēng)尚)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思想,學(xué)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道理,規(guī)律)伐無道,誅暴秦?!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ǖ懒x)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走路,趕路)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史記·貨殖列傳序》)(通“導(dǎo)”,引導(dǎo),疏導(dǎo))二十、得
據(jù)形釋義
左方,這是“行”(甲骨文,是一個“十字路口”)的左邊部分,表示“道路”,右上方是一個貝殼,由于“貝殼”做過一般等價物(相當于現(xiàn)在的“現(xiàn)金、錢”),因此這個貝殼表示“財物、財寶”。右下方是一只手,得,描繪了“手撿到財物”,表示“得到、獲得”。即“在路上撿到財物”。
由本義到引申義得,本義是動詞“獲得、得到”。
“獲得”引申為名詞“得到的利益、收獲”。
“獲得”引申為動詞“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引申為“貪心獲利”。”
“獲得”引申為“通過抓捕這個方式獲得某樣?xùn)|西”,即“捕獲”。
“收獲”是大部分事情的最后步驟,耕種最后收獲谷物,畜牧最后收獲牛羊。收獲后,事情就完成,成功。因此引申為“完成、成功”。
“得”與“當”上古音相近,因此“得”有“當”字義,表示“恰當、適宜”,即“得當”。
“恰當、得當”即“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因此引申為“不出偏差、沒有錯誤”,即“正確”。
“恰當”引申為“人與人相處融洽”。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搜缘弥!按搜缘弥边@句話是對前面句子的判斷,“之”不應(yīng)該有指代意義,“得”是個形容詞,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句話怎么樣,顯然應(yīng)該是“正確”“恰當”的意思。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當人“老”的時候,血氣已經(jīng)衰敗,“戒之在得”,“戒”的賓語是“在得”,“在得”顯然是不好的東西,因此推斷是“貪得無厭”。3.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往往有得”,“得”是賓語,名詞,古人觀察自然“有得”顯然是“有感悟”“有收獲”。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暗谩?,動詞,“求”的結(jié)果,顯然是“得到”的意思。5.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是動詞,其賓語是“表眾”,即劉表的軍隊,“得”應(yīng)該翻譯為“得到”“獲得”。6.未得與項羽相見。這個句子可以簡化為“未得相見”中心動詞就是“見”,能夠獲得東西,表示有能力做某件事,引申為“能夠”。7.吾得兄事之?!靶质轮笔侵^語部分,“得”在狀語位置,且與人相處,關(guān)系恰當融洽,這是應(yīng)該的,是人之常情,故引申為“應(yīng)該”。8.意氣洋洋,甚自得也?!暗谩痹谡Z境中是形容詞,得到某種東西,心理很滿足,引申為“得意”。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到了某種東西,也就擁有了某種東西,具備了某種東西,且“神明自得”與“圣心備焉”是對出,“得”與“備”意義相同,故引申為“具備”。10.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芭c公甚相得”顯然是在陳述兩人的關(guān)系,因此“得”應(yīng)該翻譯為“融洽”。自我訓(xùn)練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收獲)
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與“無”一起,表示“莫非”、“豈不是”)
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五》(能夠、可以)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獲得)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六》(能夠)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吨G太宗十思疏》(實現(xiàn),達到)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通“德”,感恩)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短m亭集序》(得意,滿足)二十一、度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的“度”,左邊是“石”,右邊是“手”,是個會意字;小篆的“度”字形為“”,從“又”,“庶”聲,是個形聲字。“石”不是一般的石頭,應(yīng)該是“權(quán)”,也就是秤砣、砝碼之類的東西,《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法度“,這應(yīng)該是”度“的本義之一;不論是甲骨文還是小篆,”度“字都從”又“,也就是”手“,古代人們測量長度主要用手,所以,”度“又有”測量長度之義,這應(yīng)該是“度”的本義之一。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法度”可以引申為“制度”“法則”“標準”“限度”,上述意義再引申就有“尺度”“溫度”“硬度”“酸度“”密度“等意義,再進一步虛化引申就有”氣度“”態(tài)度“”風(fēng)度“等意義。由“測量長度“可以引申為”測量“,由此再引申就有”考慮“”推測“”心意““打算”等意義;”測量“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過程,由此再引申就有”度過“”越過“”經(jīng)歷“等意義。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我至軍中”是“度”的賓語,“公乃入”是條件下的結(jié)果,“我至軍中”是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所以“度”應(yīng)該翻譯為“估計”“推測”。
2.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過》“立”的賓語是“法度”,用的是本義。
3.試使山東與陳涉度長絜大《過》“度”與“絜”都是動詞,根據(jù)搭配原則,“度長”應(yīng)該翻譯為“比較長短或衡量長短”。4.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木》“度”的賓語應(yīng)該是“關(guān)山”,根據(jù)搭配原則翻譯為“越過”。
自我訓(xùn)練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戒五日《廉》(估計、推測)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齊桓晉文之事》(估計、推測)
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計量長短的標準)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限度)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氣度,風(fēng)度)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史記·荊軻刺秦王》(常態(tài))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量詞,次,回,個)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稉P州慢》(譜寫,創(chuàng)制)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稕鲋菰~》(過)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妒酚洝欓T宴》(推測,估計)二十二、非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的“非”,像相背展開的雙翅,雙翅相背,表示違背。這是一個指事字。“非”的本義就是“違背”“不合”。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違背”“不合”引申為“不”“不是”“不對”“不善”“惡行”等意義;再引申,行動方向相反,就是“避”;認為對方行為不對而“責(zé)怪”“非難”“反對”“諷刺”,情感上“討厭”,語言上“詆毀”“誹謗”,這個意義同“誹”。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
“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否定性判斷句,故,“非”應(yīng)翻譯為“不是”。
“非“修飾”淡泊“,應(yīng)翻譯為”不“。
3.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今是”“昨非”相對,故“非”翻譯為“錯誤”。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臂非加長也”,“非”表否定,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沒有”。
5.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非?!眱蓚€詞,“?!保瑢こ?,平常之義,“非”表否定,譯為“不同尋常”。
6.大閹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非?!保安煌瑢こ!保鶕?jù)語境,與“謀”搭配,應(yīng)該翻譯為“特殊的計謀”。
自我訓(xùn)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報》(錯誤、過錯)
拾視之,非字而畫《促》(不是)
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報》(無、沒有)
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跺羞b游》(譏評,責(zé)難,認為不對)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多用在敘述句、描寫句中,相當于“不”)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除了,除非)二十三、復(fù)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的上半部分像穴居兩側(cè)有臺階進出之行,下半部分像足趾,會意為往返出入之義;小篆字形的復(fù)是形聲字。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走有關(guān)。上面是聲符“畐”(
fú)的省形,有“腹?jié)M”義,在字中亦兼有表義作用。《說文解字》中說,復(fù),行故道也,也就是:返回,回來。所以,復(fù)的本義就是來回往返,重行舊路。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反過來”“轉(zhuǎn)過去”,如循環(huán)往復(fù)、反復(fù)思考;由本義引申“對對方的行為施以反方向的類似行為動作”就是“回答”“回報”,如復(fù)電、復(fù)信等,由這個意義引申為“報復(fù)”,如復(fù)仇;由本義引申為“還原”“恢復(fù)”,如復(fù)學(xué)、復(fù)婚、收復(fù)等,由這個意義再引申為“再”,表示狀態(tài)的重現(xiàn),如舊病復(fù)發(fā);由本義引申為“重復(fù)”。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更若役,復(fù)若賦《捕》“復(fù)若賦”顯然“復(fù)”是動詞,與“賦”搭配,故翻譯為“恢復(fù)”。
2.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孔》“薄祿相”與“得此婦”是性質(zhì)相反的兩件事,因此“復(fù)”表示轉(zhuǎn)折或讓步,譯為“還”。也有人認為“復(fù)”在這里是詞綴,沒有實在意義,如“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中的“況復(fù)”,又如“忽復(fù)乘舟夢日邊”中的“忽復(fù)”,我更傾向于后者。3.阿母為汝求,便復(fù)在旦夕《孔》
上句中有“求”,下句中的“復(fù)”應(yīng)該是“答復(fù)”或“回復(fù)”。自我訓(xùn)練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左傳·僖公四年》)(回來,返回)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稁熣f》(恢復(fù))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回答)(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fù)楚國?!薄蹲髠鳌ざü哪辍罚▓髲?fù))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通“覆”,遮蓋,蓋上)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犊兹笘|南飛》(夾層的,雙層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队紊轿鞔濉罚ǚ睆?fù),重復(fù))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副詞,再,又,還)二十四、負
據(jù)形釋義從人,從貝,會意字,上部是人的變形,“貝”象征財物,會意為人背著財物,這是本義。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引申為“以背載物”,也就是用背馱東西,“背負”之義。由“以背載物”引申為“依靠”“靠近”。由“以背載物”引申為“背對著”“背靠”,再引申為“背棄”“違背”,再引申為“辜負”?!耙员齿d物”是用背對著物體,在戰(zhàn)斗中,戰(zhàn)敗的一方逃跑時背對著敵人,所以“戰(zhàn)敗”又稱“負”,引申為“失敗”。由“以背載物”又引申為“負擔(dān)”“承擔(dān)”,此意再引申就有“加上”之義,由“加上”再引申就是“蒙受”,“連累”。由“負擔(dān)”“承擔(dān)”再引申就有“抱有”“抱持”之義;如果背負的是債務(wù),就有“虧”“欠”之義。人背著財物,《說文解字》解釋為“有所恃也。”這應(yīng)是其引申義。“恃”,也就是“依恃”“憑仗”。如”自負“,即仗著自己有能力。泛指“依仗”“憑借”。分析語境恰當分析1.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負”動詞,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背負”。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負”動詞,其賓語有兩個,一是“秦”,一是“曲”,“曲”,理虧,如果直譯下來就是“背負(或“承擔(dān)”)秦國理虧的責(zé)任”,這樣于理不通,應(yīng)該考慮活用的現(xiàn)象,翻譯為使動用法,就是“使…承擔(dān)”。
3.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廉》“負”,動詞,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依恃”“依仗”。
4.決負約不償城《廉》“負約”動賓結(jié)構(gòu),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違背”“背棄”。
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負趙”,沒有完成使命而辜負趙國國君,所以應(yīng)譯為“辜負”。
自我訓(xùn)練遂負土累石,塞其隘《愚溪詩序》(背)
予此所行負之責(zé)任《黃》(擔(dān)負)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覆蓋)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队薰粕健罚ㄒ员齿d物)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阿房宮賦》承擔(dān),負擔(dān)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冤》(蒙受,遭受)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失?。┒濉⑸w
據(jù)形釋義金文下方是一個盤碗,中間是碗里面盛放的東西,上方是一個蓋子。蓋,表示蓋子。蓋,本義是覆蓋在盤碗器皿上的蓋子。由本義到引申義
“蓋子”引申為“覆蓋狀的用具,用作遮擋陽光、雨水”,即“雨傘、車篷”。
“蓋子”的作用是“覆蓋某物”,因此引申為“遮蓋、覆蓋”。
“器皿上的蓋子”可以把整個器皿都覆蓋住,“用蓋子把整個物品都覆蓋住”引申為“用簡短的語句把整個事物歸納總括起來”,因此引申為“概括”。
“概括”描述的是“大致的內(nèi)容、大體的情況”,因此引申為副詞“大概”。
房屋的其中一個作用是遮風(fēng)擋雨,因此房屋一定會有一個屋頂,覆蓋整個房屋,因此“蓋”引申為“建造房屋”,再引申為“建造”。
“蓋子”的作用是覆蓋其他物品,因此它總是“處于最高的位置”,因此引申為“高尚、崇高”,再引申為“以某種行為、觀念為高尚,所以推重,提倡”,即“推崇、崇尚”。
“處于最高的位置”,即“高于其他位置”,因此引申為“高過、超過、勝過”。通“盇“,”何不“之義,大概是因為字形相近而通假。至于“蓋“做副詞,”大概“之義,做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以及做句首發(fā)語詞等用法,應(yīng)該是后起義,如何引申不明。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這是一個表原因的復(fù)句,“蓋”用在上下分句間表原因,可譯為“因為”。
2.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吧w”,動詞,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該翻譯為“超過”“勝過”。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一個結(jié)構(gòu)完整的句子,且“蓋”在句首,故為發(fā)語詞,不譯。4.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大概)“
克終者寡”是一個結(jié)構(gòu)完整的句子,且“蓋”在謂語“寡”之前,應(yīng)為副詞,翻譯為“大概”。自我訓(xùn)練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句首語氣詞)今已亭亭如蓋矣?!俄椉管幹尽罚ㄓ貌菥幙椀母采w物)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器物的蓋子)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峨防崭琛罚ㄕ谏w)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表肯定判斷,原來是)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表推測性判斷,大概)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恫渡哒哒f》(語氣詞,用在句首,不譯)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ㄒ蓡柎~,通“盍”,何,怎么)二十六、故
據(jù)形釋義甲骨文字形為“古”,從十、口,識前言者也,也就是從前的、舊的。篆書字形從古從攴,《說文解字》釋之為“使為之也”,“凡為之者必有使之者”,也就是“所以然”,“所以然”屬于“為之”的原因,又在“為之”之前,所以就有“原因”“緣故”“舊的”等。這就是本義。由本義到引申義由本義之一“從前的、舊的”引申為“舊的事物”“舊識、故交”“原樣、原來的、本來、從前”“死去、死去的”等意義;在此意義上虛化就有“還是、仍、仍然、仍舊、依然”等意義。由本義之二“原因”“緣故”虛化為“因此”“所以”。“使之為”就是“故意”“存心”,因此“故”有“故意”“存心”“特意”之義。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故壘西邊《念》“故”修飾“壘”,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釋為“原來的”。
2.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如故”應(yīng)譯為“像原樣”“像剛才”“像從前”。
3.過故人莊“故人”老朋友。
4.既克,公問其故《曹》(緣故,原因)
“問其故”,“故”賓語,名詞,應(yīng)譯為“原因”“緣故”。
5.故久立與其客語《信》
“故久立”,“久立”是動作謂語,“故”副詞,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故意”。
6.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連詞,因此)“遣將守關(guān)”是“備他盜出入與非?!钡脑颍浴肮省北碓虻倪B詞,應(yīng)譯為“所以”。自我訓(xùn)練桓侯故使人問之《扁》(特意)
君安與項伯有故《鴻》(交情)
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原來,本來)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因此)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因此)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緣故)
鄉(xiāng)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報劉一丈書》(事故,變故)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鴻門宴》(舊交情)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杜眯小罚ㄋダ希┸帠|故嘗為廚?!俄椉管幹尽罚ㄟ^去,從前)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犊兹笘|南飛》(仍然、仍舊)染病身故。(動詞,死亡)故木受繩則直。《勸學(xué)》(連詞,所以)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读鶉摗罚ü适拢号f事,先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是故:因此)二十七、顧
據(jù)形釋義
金文“顧”,左邊是原本是一只昂首展翅的小鳥,右邊畫的是一個把腦袋突顯出來的人。由于鳥類可以一百八十度回頭,因此用小鳥示意,意思是“回頭”。“顧”本義是“回頭看”。由本義到引申義
引申為“回頭看看自己的行為、內(nèi)心”,即“反省”。
引申為“看”?!翱础币隇椤叭タ纯磩e人的近況”,即“看望、探望”。“看望某人”,是因為心里面有他,引申為“關(guān)心、愛惜”?!翱赐保瑤退鲂┦虑?,引申為“照料、照顧”。
“過去看看”引申為“需要購買商品、服務(wù)的人去商店看看”,“顧客”即“去商鋪看看的人”。
“回頭”引申為“動身返回”。
“回頭”引申為“事情向反方向發(fā)展”,即副詞“反而”。
引申為副詞“難道”,表示“反問語氣”。
“動身返回”即“折回”,引申為副詞“但是”,表示“轉(zhuǎn)折語氣”。
由于“顧”與“雇”同音,因此“顧”有“雇”字義,表示“雇傭”,即“花錢讓某人為自己做事”。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狼》顧,動詞,賓語“野”,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翻譯為“看”或“環(huán)視”。
2.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這句話陳述的是劉備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求賢若渴,接受了徐庶的建議,“詣亮”,所以前句中的“枉駕顧之”應(yīng)該譯為“屈尊拜訪他”。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看清語境的情感態(tài)度,這對翻譯的準確性很重要。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莫我肯顧”應(yīng)為“莫肯顧我”,顯然是對“我”的態(tài)度、行為,應(yīng)翻譯為“顧念”“顧惜”等。
4.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指》“顧利害”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該翻譯為“顧及”。
5.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屈》(顧及,眷念)“眷顧楚國”“眷”與“顧”意義相近,“眷”是“眷戀”“眷念”之義,“顧”是“顧及”“顧惜”之義。自我訓(xùn)練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促》(看)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顧惜)
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看見)
贏得倉皇北顧?!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ɑ仡^,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独恰罚?,視)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看望,拜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妒酚洝欓T宴》(顧慮,考慮)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表轉(zhuǎn)折,只,只是)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表反問,反而,難道)二十八、固
據(jù)形釋義從口,古聲,形聲字?!翱凇弊鳛椴渴祝硎镜囊饬x主要有兩類,一是門窗或城邑,二是囚禁或圍困?!墩f文解字》中釋“固”為“四塞也”。四塞者無罅漏之謂。所以,“固”的本義是“堅固”。由本義到引申義做形容詞,因搭配對象不同,可以翻譯為“城郭堅固,地勢險要”,因為“堅固”而長久,可以引申為“長久”;因城郭堅固而引申為國家政權(quán)“穩(wěn)固”,社會“安定”;還可以引申為形容人“固執(zhí)”“專一”;也可以引申為形容人信念“堅定”。做動詞,可以依語境的不同而譯為“鞏固”“加固”“使堅固”“安定”“安守”“堅守”“信守”等。做副詞,可以依語境的不同而譯為“執(zhí)意”“堅決地”“仍然”“確實”“已經(jīng)”“一向”“本來”“一定”等。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固國”動賓結(jié)構(gòu),根據(jù)搭配原則,應(yīng)譯為“鞏固”。
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驕固”兩個詞,都是形容詞,與“心”搭配,應(yīng)翻譯為“固執(zhí)”。
3.藺相如固止之“固止之”,“固”在狀語位置,表示一種情態(tài),所以應(yīng)該翻譯為“堅決”。
4.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楚漢兩軍實力懸殊,劉邦說自己不如項羽的軍隊,“固不如也”強調(diào)客觀情況,所以“固”應(yīng)該翻譯為“本來”。5.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季》
“固”陳述的是“顓臾”的城郭,所以應(yīng)該翻譯為“堅固”。
6.余固笑而不信也《石》“固笑”中“固”應(yīng)為副詞,根據(jù)語境,應(yīng)該翻譯為“仍然”。7.君子固窮“固”在句中做動詞,應(yīng)該翻譯為“堅守”自我訓(xùn)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屈》(固然)少年固強之《促》(堅決,堅持)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本來)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本來)
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哆^秦論》(險要的地勢)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堅守,安守)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队薰粕健罚ü虉?zhí),頑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堅固,牢固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本來,原來)斯固百世之遇也?!段迦四贡洝罚ù_然,確實,實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秷笕伟矔罚ū碜尣剑倘唬┒?、歸
據(jù)形釋義左方是臀部坐在地上而產(chǎn)生的印跡,表示坐著,引申為“停留”,再引申為“居住”。右方是一把掃帚,它也是“婦”(金文)的左邊,在這里表示婦女。男權(quán)時代,女子出嫁后就屬于夫家的人,所以去到男家居住。,即婦人出嫁后回到夫家。歸,表示女子出嫁后,回到夫家。因此本義是“女子出嫁”。
由本義到引申義“回到夫家”引申為“返回”。
“婦人出嫁后回到夫家”引申為“婦人出嫁后回到自己娘家”。
“返回”引申為“借出去的東西還回來”,即“歸還”。
“婦人回到夫家”引申為“物體回到某個地方”,再引申為“許多物體都回到同一個地方”,即“會集、合并”。
“合并”引申為“把東西合并在一起,計算數(shù)量”,因此引申為“計算、結(jié)算”。
“婦人出嫁后,她就屬于夫家的人”,因此引申為“歸屬”。
我國傳統(tǒng)思想認為,男女到達一定年紀,就要結(jié)婚,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所以絕大部分女子終究是要嫁人的,因此“出嫁”是絕大部分女子最后的結(jié)果,因此“歸”引申為“結(jié)局、歸宿”?!白詈蟮慕Y(jié)果”引申為“最終、最后”。
由于“女大當嫁”的傳統(tǒng)思想,“把女兒嫁出去”是很多父母的主導(dǎo)思想,“主導(dǎo)思想”即是“宗旨”。
分析語境恰當翻譯1.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
《項脊軒志》主語是“吾妻”因此,“歸”應(yīng)該譯為“女子出嫁”或“嫁過來”。
2.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歸”后省略了“娘家”,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被休回娘家”。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歸”陳述的是“從軍的壯士”,因此譯為“回家”。
4.江表英豪咸歸附之“歸附”兩個詞同義,因此譯為“歸附”“歸屬”。
自我訓(xùn)練微斯人,吾誰與歸《岳》(回去)
寡人聞古之賢人,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就下也《勾》(歸附)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祭》(回家)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赌咎m詩》(返回,回來)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歸還)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歸到一處,匯聚)三十、國
據(jù)形釋義從口從或,形聲字。“口”象征城邑,因此其本義為“國都”“都城”。由本義到引申義《說文解字》中釋“國”為“邦也”,也就是諸侯國,因為邦國互訓(xùn);在此意義上引申就有“鄉(xiāng)土”“地域”的意思?!皣肌薄岸汲恰笨纱韲遥?,就引申為“國家”,再引申就是“國事”。分析語境恰當翻譯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這里的“國”就是指諸侯國,所以翻譯為“諸侯國”。
2.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岳》根據(jù)語境,“去國”就是離開都城,所以譯為“國都”“都城”。
3.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地域,鄉(xiāng)土)“南國“顯然不是南方的國家,應(yīng)該是南方的國土,根據(jù)后文的“相思”,應(yīng)該是指某一地域、故鄉(xiāng),故譯為“故鄉(xiāng)”“鄉(xiāng)土”。
4.等死,死國可乎《陳》(國事)
“死國“就是為國而死,為國而死往往是為抵御外侮,從文本看顯然不是這種情況,故譯為“國事”為當。5.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國家)此處的“國”應(yīng)該泛指國家,故譯為“國家”。自我訓(xùn)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國家)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对娊?jīng)·碩鼠》(地區(qū),地域)三十一、過
據(jù)形釋義左方是“行”的左邊,表示“道路”。右下方是一只腳,表示步行,右上方是“咼”,表示讀音。過,本義是步行經(jīng)過、路過。由本義到引申義本義是“步行經(jīng)過”。引申為“經(jīng)過”。
“步行經(jīng)過”引申為“乘船經(jīng)過”,即“渡過”。
“步行經(jīng)過”引申為“工作、生活‘經(jīng)過’時間”,即“度過”。
“步行經(jīng)過”引申為“把東西先放在水里面‘過’一下”,即“先用水沖刷、漂洗一下”,然后再作其他處理。
“步行經(jīng)過”,即“達到后離開”,“離開”引申為“逝去”。“逝去”引申為“生命逝去”,即“逝世、去世、死亡”。
“步行經(jīng)過”是為了“去某個地方”,“去某個地方”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傳遞某件東西”,因此引申為“傳遞”。過書(傳遞書信)。
“步行經(jīng)過”,即“到達某處,然后離開”。即要“越過、翻越”此處,才能到達目的地。因此引申為“超越、超過”?!俺健⒊^”引申為“超出正常范圍”,即“過分、太甚”。“過分”引申為“很過分”,因此引申為副詞“很、非常、十分”?!俺健币隇椤俺秸_的范圍”,即“錯誤”,因此引申為“過錯”。因為犯了“過錯”,因此要遭受“怪罪、責(zé)難”,因此引申為“怪罪、責(zé)難”。
“步行經(jīng)過”的目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勞務(wù)外包工合同范本
- 出國援建勞務(wù)合同范本
- 動產(chǎn)質(zhì)押合同范本
- 北京員工勞動合同范本
- 付款方式違約規(guī)定合同范本
- 出售庫存車合同范本
- 出售造型工具合同范本
- 2024年鎮(zhèn)遠縣婦幼保健院人員招聘考試真題
- 代加工砂漿合同范本
- 寫計件合同范本
- AMDAR資料的分析和應(yīng)用
- 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認定申請書樣例與說明
-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英文教學(xué)課件:chapter6 Tree
- 高壓氧科工作總結(jié)高壓氧科個人年終總結(jié).doc
- 《政治學(xué)概論》教學(xué)大綱
- 橋梁缺陷與預(yù)防
- 食品生物化學(xué)習(xí)題謝達平(動態(tài))
- 新蘇教版小學(xué)科學(xué)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2022年春修訂)
- 保安員工入職登記表
- 睿達RDCAM激光雕刻切割軟件V5.0操作說明書
- 機械設(shè)計基礎(chǔ)平面連桿機構(gòu)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