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期末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史學史期末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史學史期末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史學史期末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史學史期末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史學史復習參考題:一.名詞解釋“史學史〞概念是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在其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明確提出。史學史是研究史學開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其主要任務是對歷史學的起源、開展至形成為一門科學的根本過程和規(guī)律予以探討和總結。其研究對象為:〔1〕研究關于史學的開展過程及其階段性的特點;〔2〕研究史官、史家與史學思想;〔3〕研究史學與社會的關系;〔4〕研究史學開展與相互學術文化領域的關系;〔5〕研究史學開展的規(guī)律性等。其成果是為歷史研究起指導作用,而中國史學興旺則是為中國史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據魯春秋和參考其它史書編纂而成?!啊部鬃印澄饔^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約其辭文,去其煩重〞。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歷史。其內容以魯國歷史為主,但涉及到列國之事。主要記載各國間的朝聘、盟會、戰(zhàn)爭、災異以及統(tǒng)治階級人物活動的事跡。孔子作春秋的史學奉獻在于:〔1〕具歷史著作之雛形。春秋按照明確而連續(xù)的時間順序羅列了我國春秋時期的大事,有取舍詳約,于紀事中寓褒貶,對我國史學著作具有發(fā)端的意義?!?〕初步提出史書的具體內容春秋初步將“義、事、文〞三個要素結合起來記敘歷史,從中可以看出史書的特點和價值,對后世史書的形成與開展具有重大影響?!?〕“屬辭比事〞:提出了一套歷史編撰方法“春秋屬辭比事而不亂。〞〔禮記·經解〕〔4〕重人事而不宣揚鬼神春秋盡管也記載了災異,可是沒有人為地去為災異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沒有把它與人事關系牽連在一起?!?〕缺乏首先,記事太簡單,一部包括242年歷史的著作總共一萬六千多字,可以說是只有標題而無具體內容。其次,“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以個人主觀來定褒貶,開了后世史書中“曲筆〞的先例。3.司馬彪〔243年—306年〕,字紹統(tǒng),河內溫人,西晉史學家、文學家。晉高陽王司馬睦長子,司馬懿六弟,自小好學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為嗣,實為廢除他的繼承權。司馬彪因此折節(jié)改志,閉門讀書。晉武帝時,任秘書郎、秘書丞等職。其代表作為續(xù)漢書,其內容大多失傳,惟有律歷志等八志并入后漢書而得以保存。它的特點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變化以及與前史的聯系;〔2〕強調以“君威〞“臣儀〞為核心的“順禮〞等級秩序;〔3〕推崇“務從節(jié)約〞政治作風,把對歷史的考察和現實的需要結合起來。4.史記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作史記集解,廣引前人成果,隨文作注,不駁史記原文。〔2〕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既為史記的原文作注,同時又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僅攻駁裴骃舊注,亦且攻駁司馬遷史記原文,提出辨正?!?〕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既為史記原文作注,同時也為集解和索隱作注。集解、索隱、正義,依次相注,關系嚴密,被稱為“史記三家注〞。5.漢紀漢獻帝因漢書“文繁難省〞,命荀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漢紀30卷,82432字。記事起于劉邦之興,迄于王莽之敗,以班彪著王命論、班固撰漢書結尾,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三〕漢紀的奉獻第一,荀悅確立“約撰舊書〔漢書〕,通而敘之。總為帝紀,列其年月,比其時事,撮要舉凡,存其大體〞的改編原則。即以漢書的“本紀〞為綱,將漢書“傳、志、表〞的主要史實,按時間的順序,散放于11個“帝紀〞各年之下。所以后漢書評價為“辭約事詳〞。第二,漢紀以“荀悅曰〞的形式撰寫史論30多條,總結西漢歷史經歷教訓,以供借鑒。范曄一定漢紀“論辯多美〞。第三,漢紀在左傳編年體的根底上,新創(chuàng)立“連類列舉〞的方法,在有關史事之下記載與之有重要聯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又保持了編年體記述歷史開展軌跡清楚的特點。這樣使編年體更加成熟。6三國志裴松之注因為陳壽三國志“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尋詳,務在周悉〞,“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裴注主要內容為: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主要奉獻在于:第一,裴松之注將前人注解經史的“箋注名物,訓釋文義〞方法,改變?yōu)閺V采博引文獻以“補缺、糾謬〞,開創(chuàng)了經史注釋的新方法。第二,裴松之注引書二百多種,有32萬字,“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崖略〞〔四庫全書總目·三國志提要〕,有保存文獻之功。第三,裴松之注雖存在“嗜奇愛博,頗傷蕪雜〞的弊端,但所載材料被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于陳壽本書焉。〞7史館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設立史館,并移至“禁中〞門下省,建立修史制度,專門從事修史工作?!白允侵骼墒剂T史職〞。宰相負責監(jiān)修,稱“監(jiān)修國史〞;專職修史,稱“史館修撰〞;他官兼領,稱“兼修國史〞。從此,這種官修史書成為定制,歷代相襲,這一措施,是中國封建社會史書編纂工作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從此,紀傳體正史的編纂全由政府掌握。8史通唐朝劉知幾〔661——721〕著;其內容今本為二十卷,分為內、外兩篇。內篇主要評論紀傳體史書體例及史書編撰方法的得失。其中涉及:A.史料的搜集;B.鑒別和取舍;C.史書編纂的對象、體例、態(tài)度及方法等;外篇則主要表達了A.表達歷代史官的建置沿革;B.正史源流;C.評論史家和歷史著作的得失。劉知幾的史學奉獻在于:〔1〕第一次系統(tǒng)地總結了唐以前史學開展狀況〔2〕揭露了古史記載的虛偽〔3〕提出了“史才三長論〞〔4〕倡導秉筆直書,反對曲筆諱飾〔5〕提出了改造舊史的主張對史通的評價〔1〕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奠定了我國史學理論的根底?!?〕史通的史學思想豐富了我國的史學園地。〔3〕史通提出史學理論對后世的歷史編纂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9.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幼喜左傳,“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宋仁宗時〔1038〕中進士,仕歷仁、英、神、哲四朝,反對王安石變法,在其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編纂。宋哲宗即位〔1085〕,司馬光還朝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死后追封溫國公,謚文正。他在史學上的代表作為資治通鑒,記載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10鄭樵鄭樵〔1104——1162〕,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人。16歲時,到夾漈山隱居讀書,“困窮之極,廚無煙火,而誦記不絕〞?!矈A漈遺稿下〕家貧無圖書,“聞人家有書,直造其門求讀,不問其容否,讀已則罷〞?!餐稀乘麑Ω鞣N學術做了有方案、有系統(tǒng)的研究,“十年為經旨之學,三年為禮樂之學,五、六年為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之學,八、九年為討論之學。〞〔獻皇帝書〕這些為他編撰通志奠定了堅實的根底。11.史學四長這是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的史學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義認為在劉知幾史通“才學識三長〞的根底上,應增補一個“史德〞。即是一個優(yōu)良的史家應該具備“才學識德〞四長。所謂“史德〞,即“著述者之心術〞。認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惡褒貶,務求公正〞,不能憑私意進展褒貶。二.答問題1、簡述中國古代史學產生的標志第一,對歷史的認識上,初步完成從神的歷史到歷史是人的活動這一認識過程。第二,史學價值的認識上,初步提出歷史的社會功能。第三,史學成果的表現形態(tài)上,出現了多種體裁的歷史撰述。第四,史學理論上,形成“君舉必書〞的史官、國史的制度,“書法無隱〞的良史觀念的出現,說明對史學客觀性的重視。二.簡要論述春秋的史學奉獻?!?〕具歷史著作之雛形。春秋按照明確而連續(xù)的時間順序羅列了我國春秋時期的大事,有取舍詳約,于紀事中寓褒貶,對我國史學著作具有發(fā)端的意義。〔2〕初步提出史書的具體內容“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呵锍醪綄ⅰ傲x、事、文〞三個要素結合起來記敘歷史,從中可以看出史書的特點和價值,對后世史書的形成與開展具有重大影響?!?〕“屬辭比事〞:提出了一套歷史編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揚鬼神春秋盡管也記載了災異,可是沒有人為地去為災異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沒有把它與人事關系牽連在一起。三.簡要論述左傳的史學奉獻。第一,左傳以編年為主,兼有他體。春秋作為編年體史書還帶有很大的原始性,記事簡單,如同大事記。左傳在編年記事的總格局中,也集中記載歷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記述人物的經歷,彌補了史事經過、人物活動被年代割裂的缺乏。第二,左傳記事的范圍更廣泛。不只局限于政治、軍事、外交的活動,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如經濟、學術文化、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第三,左傳創(chuàng)造了“君子曰〞的史評形式。書中有“君子曰〞、“君子以為〞、“君子謂〞等語約80余條,對所載史實或人物或直接發(fā)表議論,或引用他人言論進展評論,開創(chuàng)了“史論〞之先河。后來史記“太史公曰〞,漢書“贊曰〞等無不受其影響。第四,左傳善于總結歷史經歷。特別高揚“民本〞思想,左傳對民心向背與戰(zhàn)爭勝負、國家盛衰的關系進展了有益的探索。四.簡要評價“班馬異同〞第一,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漢書是紀傳體斷代史。漢書是在通識指導下寫成的斷代史,書中刑法食貨等志,匈奴西域等傳,都突破漢代的斷限,表達歷史的源流,將歷史的斷面與歷史的連續(xù)性結合起來。第二,漢書強調漢朝的正統(tǒng)。史記是“通古今之變〞,漢書有濃厚的封建正統(tǒng)觀,把史記的項羽本紀、陳涉世家貶入列傳,把新朝皇帝寫為王莽傳,放在漢書之末,這是為了突出劉氏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第三,史記“圓而神〞,體例靈活;漢書“方以智〞,體例嚴整。史記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項羽、西漢諸帝“本紀〞寫法不一,體例繁雜。漢書改為以帝王為中心的大事記,確立以一帝一紀的根本模式。漢書“十志〞,改良史記“八書〞,在記述形式和內容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具有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漢書將史記的“世家〞并入“列傳〞,簡化了紀傳體。史記“列傳〞隨意命名、年代順序混雜。漢書列傳以“年代〞為序;先專傳合傳,后類傳;統(tǒng)一以“姓名〞標目。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評價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漢書·司馬遷傳〕,反映了不同的歷史觀。五.簡要評價劉知幾史通對我國史學的奉獻。〔1〕第一次系統(tǒng)地總結了唐以前史學開展狀況劉知幾對此前史學所作的歷史回憶和理論分析,總結了史學的開展狀況,提高了史家的自覺的歷史認識,推動了史學的開展?!?〕揭露了古史記載的虛偽在史通中設有疑古、惑經等篇,對尚書、春秋等儒經中記載的古史提出了大膽的疑心。〔3〕提出了“史才三長論〞劉知幾指出:“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才〞:是指寫史的表達能力;“學〞:是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識〞:是對歷史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的能力?!?〕倡導秉筆直書,反對曲筆諱飾劉知幾要求史官寫史“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要“不掩惡,不虛美〞,“善惡必書〞,為此他作直書、曲筆兩篇?!?〕提出了改造舊史的主張比方主張刪去或改造藝文志,同時改造天文志、五行志。主張增設都邑、氏族、方物三志等等。六.簡要列舉唐修八史梁書:姚察、姚思廉陳書:姚察、姚思廉齊書:李德林、李百藥周書:令狐德棻等隋書:魏征等晉書:房玄齡等南史:李延壽北史:李延壽七、簡述文史通義的內容。文史通義是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的代表作,共8卷,分內外篇。內篇5卷,外篇3卷。該書是一部縱論文史,品評古今學術的著作。其中于史學理論奉獻尤多。該書著作的目的:一是說明史學的意義;二是評論文史著作編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評論當時學風流弊、世教民俗。集中表達其史學思想:1.主張史學要“經世致用〞章氏提出“史學所以經世〞的觀點,就是要史學為現實社會效勞。既反對理學的“空言義理〞,又反對乾嘉考據學者長于考據而不言經世的學風。2.闡發(fā)“六經皆史〞的觀點3.主張史家必須具有“史德〞文史通義認為史通“才學識三長〞還不夠,應增補一個“史德〞。所謂“史德〞,即“著述者之心術〞。認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惡褒貶,務求公正〞,不能憑私意進展褒貶。4.在史書編纂方法上提倡編修通史,主張將史籍區(qū)分為撰述、記注兩類。三.論述題:〔一〕論述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歷史奉獻。司馬遷〔前145—約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縣〕人。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早年師從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跟孔安國研究尚書。20歲起開場游歷各地。后回到長安后,擔任郎中之職,出使巴蜀、云南等地。36歲的司馬遷在洛陽受父親司馬談遺命修史。后繼父職為太史令。曾經主持太初歷的修訂。48歲時遭“李陵之禍〞,以“誣上〞罪被判死刑。后受宮刑。55歲左右,完成其代表作太史公書撰寫。史記的內容史記有12本紀,30世家,10表,8書,70列傳,共130篇,52.65字,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兩千多年的歷史。2.歷史奉獻:史記五種史體各有淵源,但把這五種體裁有機地結合在一部書中,使它們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形成一種完備而嚴密的史體——紀傳體,始自司馬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了史學家編寫紀傳體史書的先河。鄭樵評價說:“使百代而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霸斀赃h〞,重視當代史的撰史原則。在史記130篇中,專記漢代有62篇,并記前代及漢代者11篇。自楚漢相爭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100年的歷史,史記用一半的篇幅來記載,反映了司馬遷對當代史的重視。3.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為后世史家樹立了典范。撰寫過程中廣采當時流傳的先秦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等。注意利用朝廷收藏的文獻檔案。比方秦殘留的文書檔案及漢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再加上實地采訪和實地調查得來的材料等;而在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奉行兩個原則:A、“考信于六藝〞,認為儒經是核實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據?!胺驅W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B、“擇其言尤雅者〞:“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對奇異不雅的傳說,他一般摒棄不用。4.史記是歷史和文學統(tǒng)一的典范。史記首先是一部史學名著。書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實事,不夸大,不虛構。它是一部實錄,一部信史。史記又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文學作品。司馬遷能抓住文學的特點,通過種種藝術加工,忠實地塑造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學、文學兩者結合并統(tǒng)一起來。司馬遷善于抓住主要情節(jié),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的活動,防止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表達。這是司馬遷人物傳記的最大特色。所以,魯迅評價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二〕論述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史學奉獻。1.資治通鑒的史學奉獻記載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材料豐富,考證精詳司馬光稱“遍閱舊史,旁及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策M資治通鑒表〕十七史之外,引用史書達322種之多〔見宋高似孫史略〕。四庫全書稱其“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司馬光注重史料的考證,撰寫通鑒考異三十卷,選擇比擬可靠的史料修入資治通鑒?!?〕完善了傳統(tǒng)的編年敘事法1.資治通鑒吸取紀傳體長處,將各種分散史料集中,把當時復雜的史事、多樣的人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2.用編年方法,按時間先后表達史事開展變化的前因后果,使歷史變得系統(tǒng)明晰。因此,資治通鑒防止了編年體的弊病,完善了編年敘事法?!?〕通過史論來說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資治通鑒共有186篇史論:其中“臣光曰〞三字史論,共102篇。引用其他史家論贊的,有84篇。這些議論,反映了司馬光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表達了政治思想。資治通鑒的史學奉獻還突出在表現在他的史學思想上:〔1〕突出史學的資政的作用司馬光提出作史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2〕主張據事直書,反對正統(tǒng)觀念資治通鑒盡可能符合客觀史實,強調“無所抑揚,庶幾不誣事實,近于至公〞。資治通鑒“非假設春秋立褒貶之法,撥亂世反諸正也。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yè)之實而言之〞?!?〕反對神鬼怪異之說,重于人事資治通鑒對有關神鬼怪誕記載,一概不加采錄。主張“治人不治天〞,在人事作用上談歷史盛衰?!?〕強調維護禮制,宣揚“尊君〞的英雄史觀。司馬光認為等級名分禮制的維持,是封建社會長治久安的關鍵。其重點在于尊君,認為“夫治亂安危存亡之根源,皆在人君之心。〞論述明清時期史學開展的特點。1、大規(guī)模官修史籍活動由明清政府組織的大規(guī)模修史活動頻繁,編纂了大量卷帙浩大的歷史著作。其特點:第一,據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統(tǒng)計,官修史籍有100余種,清代官修史籍達150余種。有元史明史明清實錄“七通〞等名著。第二,明清官修史籍集中在前中期,表達“盛世修史〞的特點。第三,所修史籍多為典章制度史,是當時官方史學效勞于政治的表現。第四,大規(guī)模官修史籍活動中蘊含封建統(tǒng)治者的文化專制因素。既通過籠絡知識分子階層修史以強化意識形態(tài)控制,又通過“焚書禁史〞〔明朝“焚通紀案〞、“禁李贄著作案〞,清代“莊廷鑨明史案〞等〕以實行文化專制主義。2、史著的豐富、體裁的創(chuàng)新和理論的開展第一,明史藝文志分“史部〞為10類,著錄史書1378部,共27547卷;清史稿藝文志分16類,著錄史書2473部,共57995卷。第二,史書體裁不斷創(chuàng)新,歷史撰述向專史方向開展。其一,分學術、制度、個人、地方、軍事等專史。其中,以梳理學術源流的思想學術專史最為突出。如馮從吾元儒考略、周汝登圣學宗傳、孫奇逢理學宗傳、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數十種。其二,既反映歷史演進大勢、又記載社會歷史全部內容的紀事本末體,走向綜合體裁。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張鑒西夏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馬骕左傳事緯等。馬骕繹史采用紀傳、紀事本末、學案、典制等體,附以世系圖、地圖和年表。第三史學理論獲得重大開展。其一,劉知幾史通重新獲得重視和研究。明代陸深史通會要、李維楨史通評釋、王惟儉史通訓故,清代黃叔琳史通訓詁和浦起龍史通通釋等。其二,明代卜大有史學要義、胡應麟史學占畢,到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等史學理論專門著作的撰寫,顯示史學理論探討的不斷深入。其三,明代王陽明到清代章學誠相繼提出“六經皆史〞,促進史學擺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