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2015年高考分類題庫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含解析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2015年高考分類題庫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含解析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2015年高考分類題庫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含解析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2015年高考分類題庫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含解析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2015年高考分類題庫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馨提示:

此題庫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jié)合

適的觀看比例,點擊右上角的關閉按鈕可返回目錄。

考點14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

一、(2015?全國卷D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宋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特

別是商品經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貨幣流通和信

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開創(chuàng)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信用形式有

借貸、質、押、典、賒買賒賣等多種形式。借貸分為政府借貸和私人

借貸。政府借貸主要表現(xiàn)為賑貸的形式,在緊急情況下通過貸給百姓

糧食或種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困境。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它可以

解決社會分化和“錢荒”帶來的平民百姓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滿足

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質、押是借貸擔保的形式,由質庫、解

庫等機構經營。質屬于動產擔保,它必須轉移動產的占有;押屬于不動

產擔保,通常將抵押物的契約交付債權人即可。債務人違約時一,債權人

可用變賣價款優(yōu)先受償。典作為不動產轉移的一種形式是在宋代形成

和發(fā)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典權人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后,在典期內就占

有了出典人典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支配權,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權人支付

利息。宋代的商業(yè)貿易非常發(fā)達,但存在著通貨緊縮現(xiàn)象,故賒買賒賣

行為也很普遍,幾乎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所有物品都能進行賒買

賒賣。從實際效果看,它解決了軍需,加強了流通,更重要的一點,它對

束縛生產流通擴大和發(fā)展的高利貸構成了沖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宋代商業(yè)貿易對貨幣的要求越來越高,但

是社會中貨幣供給和流通狀況不盡理想,表現(xiàn)為貨幣流通區(qū)域的割據(jù)

性、貨幣供給數(shù)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銅鐵錢細碎和不便攜帶

的特性,其結果是抑制了經濟發(fā)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高度發(fā)達的

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fā)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

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

信用工具。茶引、鹽引等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xiàn)錢的付出作為取

得的條件,然后憑此類紙質信用工具異地兌取現(xiàn)錢或政府專賣貨物。

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發(fā)揮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

專賣貨物領域能夠共同獲利,既有利于商人從政府專賣的貨物中分得

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實現(xiàn)增加收入、補給軍需等目標。早期的交

子、關子、會子要求相關人員先交納現(xiàn)錢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后再根

據(jù)需要持交子、關子、會子到指定的地區(qū)兌取現(xiàn)錢。這類信用工具攜

帶方便且具有匯票性質,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區(qū)交易貨款的順利

結算。它們的使用,彌補了貨幣的不足,節(jié)省了貨幣流通需求量。此后

這種交子、關子、會子逐步發(fā)展為紙幣??梢?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

大量使用,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史中最具標志性意義的新生事物,它緩解

或解決了交換過程中的諸多不便與矛盾,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

濟發(fā)展。

(摘編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點與影響》)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的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借貸、質、押、典、賒買賒賣等信

用形式的產生是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

B.宋代的政府借貸基本上是賑濟性借貸,主要目的是幫助百姓度過困

境,因此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債務人可以用不動產的契約或動產作為擔保,向債權人借

貸。在債務人不償還債務時,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yōu)先受償。

D.賒買賒賣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宋代通貨緊縮帶來的資

金不足的問題,緩解了生產、流通、消費領域中的諸多矛盾。

【解析】選A。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偷換概念,

原文“宋代的貨幣流通和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中是貨幣信用迅速

發(fā)展,不是信用迅速發(fā)展。B項與原文“政府借貸主要表現(xiàn)為賑貸的

形式,在緊急情況下通過貸給百姓糧食或種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

困境。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相對應。C項與原文“質、押是借貸擔

保的形式,由質庫、解庫等機構經營。質屬于動產擔保,它必須轉移動

產的占有;押屬于不動產擔保,通常將抵押物的契約交付債權人即可。

債務人違約時一,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yōu)先受償”相對應。D項與原文

“宋代的商業(yè)貿易非常發(fā)達,但存在著通貨緊縮現(xiàn)象,故賒買賒賣行

為也很普遍,幾乎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所有物品都能進行賒買賒

賣。從實際效果看,它解決了軍需,加強了流通,更重要的一點,它對束

縛生產流通擴大和發(fā)展的高利貸構成了沖擊”相對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斷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茶引、

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信用工具。

B.各類新型紙質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發(fā)行的,其發(fā)行目的是為

了解決貨幣流通區(qū)域的割據(jù)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C.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鹽等貨物

的專賣憑證,從政府專營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fā)達,這為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信

用工具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

【解析】選B。本題考查理解并篩選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與原文“隨

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了

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相對應。

B項,原文第三段中說“通過民間自發(fā)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

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了……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而該項則錯誤地表

述為“各類新型紙質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發(fā)行的”,實際還有

民間自發(fā)力量的作用。C項與原文”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既有利

于商人從政府專賣的貨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實現(xiàn)增加收

入、補給軍需等目標”相符。D項與原文“在高度發(fā)達的造紙和印刷

技術保障下……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相對

應。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質庫、解庫是進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機構。唐宋時期隨著社會經

濟的日益發(fā)展,質庫、解庫也隨之興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將房產押給典權人后,可以獲得一筆典價,且不必支

付利息。在典期內,典權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權,同時還擁有出租

權。

C.雖然早期的交子具有匯票性質,可以克服金屬貨幣不便攜帶的缺點,

保障商品交易中貨款的順利結算,但是它還沒有發(fā)展成為紙幣。

D.宋代各種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對當時的經濟發(fā)展都起到非常積極

的作用,同時也為此后各個朝代提供了借鑒。

【解析】選Do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

項與原文“質、押是借貸擔保的形式,由質庫、解庫等機構經營。質

屬于動產擔保,它必須轉移動產的占有;押屬于不動產擔保,通常將抵

押物的契約交付債權人即可"相對應。B項與原文“其特點是典權人

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后,在典期內就占有了出典人典產的使用權和收益

支配權,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權人支付利息”相對應。C項與原文”這

類信用工具攜帶方便且具有匯票性質,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區(qū)交

易貨款的順利結算。它們的使用,彌補了貨幣的不足,節(jié)省了貨幣流通

需求量”相對應。D項中“為此后各個朝代提供了借鑒“無中生有。

二、(2015?全國卷H)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品的接受在過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學問題,20世紀解釋

學興起,一個名為“接受美學”的美學分支應運而生,于是研究藝術品

的接受成為藝術美學中的顯學。

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fā),將創(chuàng)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

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chuàng)作完成。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

看,這一完成并不說明創(chuàng)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告一

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觀眾、聽眾的再創(chuàng)作。由于未被閱讀的作品的

價值包括審美價值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通過閱讀,它才轉化

為現(xiàn)實的存在,因此對作品的接受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也就是說,接

受者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之一。

藝術文本即作品對于接受者來說具有什么意義呢?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

始人、德國的伊瑟爾說藝術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因為文本有“空

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所謂“空白”,是說它有一些東西沒

有表達出來,作者有意不寫或不明寫,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

想象去補充;所謂“空缺”,是語言結構造成的各個圖像間的空白,接

受者在閱讀文本時要把一個個句子表現(xiàn)的圖像片斷連接起來,整合成

一個有機的圖像系統(tǒng);所謂“否定”,指文本對接受者生活的現(xiàn)實具有

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導接受者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見,文本

的召喚性需要接受者呼應和配合,完成藝術品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正如中

國古典美學中的含蓄與簡潔,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發(fā)出讀者腦海中的

豐富意象。

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格爾提出“前

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理解不可能

是文本意義的重現(xiàn),而只能是文本與“前理解”的統(tǒng)一。這樣,文本與

接受就呈現(xiàn)出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文本在相當程度上規(guī)定了

接受者理解的范圍、方向,讓理解朝它的本義靠攏;另一方面,文本不

可能將接受者完全制約住、規(guī)范住,接受者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

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xiàn)誤讀或創(chuàng)造。從某種意義上說,

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樣的理

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與藝術家的本旨一致,那樣并不意味著

藝術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經產生就成為歷史,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

都只能是過去的,而理解總是現(xiàn)在進行時。當我們接受歷史上的藝術

作品時一,我們當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古人的生活,體驗古人的思想感

情,但我們畢竟是現(xiàn)代人,只能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心理文化結構去理解

古人。當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個體的理解,但個體畢竟是與群體相通

的,所以個體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為現(xiàn)實的行為具有通向實

踐的品格,藝術品正是通過理解走向現(xiàn)實,并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不

是別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藝術品的生命之光。

(摘編自陳望衡《藝術是什么》)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過去,藝術品的接受并不屬于美學的研究范圍,而當接受美學誕

生以后,關于藝術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為藝術美學中的一門顯學。

B.在接受美學誕生以前,人們一般的認識是: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藝術

家的審美經驗不斷結晶的過程,藝術品一旦形成,創(chuàng)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學認為,藝術品在藝術家手中產生出來,這只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

第一階段,讀者、觀眾、聽眾對藝術品的接受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繼續(xù)。

D.通過讀者、觀眾和聽眾的接受,藝術作品的價值才從一種可能的存

在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也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部

分。

【解析】選A。本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曲解文意。原

文是“藝術品的接受在過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學問題”,而不是

說它“不屬于美學的研究范圍”。B.從原文第二段“過去,通常只是從

藝術家的立場出發(fā),將創(chuàng)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

成就意味著創(chuàng)作完成”,可見該項正確。C.從原文第二段“從接受美

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完成并不說明創(chuàng)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chuàng)作的第

一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觀眾、聽眾的再創(chuàng)作”,可見該項正

確。D.從原文第二段后半部分“由于未被閱讀的作品的價值包括審美

價值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通過閱讀,它才轉化為現(xiàn)實的存在,

因此對作品的接受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也就是說,接受者也是藝術

創(chuàng)作的主體之一”,可見該項正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個“召喚結構”,一個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內容有意

不寫或不明寫,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對接受者所生活的現(xiàn)實加以否定的功能,

這種功能是通過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和批判而實現(xiàn)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結構,由于接受者

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所以這種結構會影響接受者對文本的理

解。

D.作品被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以后就成為歷史,作品是通過接受者的理解

而存活于現(xiàn)實,并發(fā)揮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

理解之中。

【解析】選Co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歸納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C.強

加因果,原文是“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

格爾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

可見無因果關系。A.從原文“藝術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因為文

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所謂‘空白',是說它有一

些東西沒有表達出來,作者有意不寫或不明寫,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

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可判斷該項正確。B.從原文“所謂‘否定',

指文本對接受者生活的現(xiàn)實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導接受者對現(xiàn)實

進行反思和批判”分析,可見該項正確。D.原文是“文本一經產生就

成為歷史”“藝術品正是通過理解走向現(xiàn)實,并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

不是別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藝術品的生命之光”,可判斷該項正確。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典美學中強調的含蓄和簡潔可以說是藝術作品召喚性的體

現(xiàn),含蓄的美在于從有限中表現(xiàn)無限,簡潔的美在于以少勝多,以簡馭

繁。

B.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

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正如《西廂記》之于《鶯鶯傳》、《金瓶梅》之于《水

滸傳》。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圍和方向,所以即使我們

今天閱讀歷史上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

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為接受者的個體畢竟生活在群體之中,其思維和觀念與群體是相

通的,因此接受者們對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態(tài),也不可能完

全沒有同一性。

【解析】選B。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無中生

有。原文并沒有說“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chuàng)造

性”。A.從第三段后半部分可推斷該項正確。C.從原文“一方面文本

在相當程度上規(guī)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圍、方向,讓理解朝它的本義靠

攏”“當我們接受歷史上的藝術作品時,我們當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古

人的生活,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可推斷該項正確。D.從原文“當然,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個體的理解,但個體畢竟是與群體相通的,所以個

體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可推斷該項正確。

三、(2015?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實踐證明,要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須

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內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靈魂深處

的真實和社會歷史的真實,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內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

出來,就沒有活生生的真實的人,就沒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經指出:“為了應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優(yōu)點和缺點,

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點,在動搖人物身上加入一些優(yōu)點,

總之使得每個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帶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

些人仍然沒有血色,不像真人。為什么呢?我想有一個原因是,除了優(yōu)

點和缺點以外,活人的身上還有別的東西。”人類復雜的內心圖景,不

是用幾筆鮮明的色彩可以描畫清楚的,不是“優(yōu)點”“缺點”這種具有

確定范圍的概念性語言可以概括的。事實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

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將產生積

極的影響。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兩層意思。

一是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性格元素之間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

彼此矛盾對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xiàn)為肯定性方向,表現(xiàn)為善,表現(xiàn)

為美,表現(xiàn)為真,表現(xiàn)為圣潔;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現(xiàn)為否定性方向,

表現(xiàn)為惡,表現(xiàn)為丑,表現(xiàn)為偽,表現(xiàn)為鄙俗。這種雙向性,使一個人的

性格表象變得紛紜復雜,使一個人有時像他自己,有時又不像他自己;

有時忠于他自己,有時又背叛他自己。這就是說,構成性格整體的各種

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確定的方向運動,而正是這種非同向發(fā)展的各

種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構成阿Q性格整體的元

素是非常復雜的,而這些雜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現(xiàn)為雙向性:質樸愚昧

又狡黠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tǒng)衛(wèi)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

忍辱屈從……這些元素在自身運動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

成復雜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層意思,則是每一個性格元素內部都帶有

二重性,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否定中包含著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

的性質不可能完全確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總是顯示出不同的內容和

形式,不斷變化。例如,當一個人在追求真理時,“倔強”的性格元素

就表現(xiàn)為肯定性質的“韌性”,而當真理不復存在時還要硬去碰撞,

“倔強”元素就轉化為否定性質的“固執(zhí)”。一個人的勇敢,在某種情

況下可表現(xiàn)為見義勇為的善,在某種情況下則又可能表現(xiàn)為不義亦為

的惡。李逵的勇猛有時表現(xiàn)為非常可愛的戰(zhàn)斗精神,有時則表現(xiàn)為“排

頭砍去”的魯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質往往不是直接袒露著的,它會被假象包裹

著,從而顯現(xiàn)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狀,使人們感到難以捉摸。狄

德羅曾說:“說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

合物,這并不是責難人,而是為人下定義?!币虼?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

象,確實值得寫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節(jié)選自劉再復《性格組合論》,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滿著內在的

矛盾性,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B.多向的性格構成,雜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響,相互交叉,使人物性

格表象紛紜復雜,不斷變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對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要刻畫鮮明的人物,

離不開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體察。

D.性格元素之間的非同向和每一個性格元素內部的二重性,是構成性

格元素模糊性的兩層主要意思。

【解析】選C。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談

的是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對寫作、對作家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其余三項均是本文某一部分內容的觀點,不能概括全文主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有人將人物的“優(yōu)點”“缺點”機械疊加,以寫出“人情味”,但這

樣還體現(xiàn)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這要求創(chuàng)作者塑造人物不能從表象入手,以

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確性和概念化。

C.一個人追求真理時的堅定和自以為是時的固執(zhí),顯示了倔強這一性

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現(xiàn)。

D.要解讀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質,不能僅僅看他外在的言談舉止,更要

努力深入他的內心和靈魂。

【解析】選B。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2段“人類復雜

的內心圖景,不是用幾筆鮮明的色彩可以描畫清楚的,不是‘優(yōu)點''缺

點’這種具有確定范圍的概念性語言可以概括的”可知,“不能從表

象入手”錯。實際上,不是不能從表象入手,而是要注意不能用簡單的

“優(yōu)點”“缺點”來概括。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樣,都是黑白相間的花斑馬一一好壞相間,好

好壞壞,亦好亦壞?!边@句話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說自己的寫作經歷過“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

把自己當罪人寫”三個階段,這體現(xiàn)了他對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視。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樸園這一人物,既偽善霸道,又對侍萍懷

有某種真摯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魯迅在《祝?!分型ㄟ^“我”的敘述,來展現(xiàn)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

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解析】選D。本題考查對文章觀點理解和運用的能力。D項"我'

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錯,“我”的性格元素也具有模糊

性,如“我”雖然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

面又是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我的扶助、不安、驚惶、自

責的心理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性格。這都是性格元素模糊性的

體現(xiàn)。

四、(2015?廣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題。

每個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個社會是可能不死的。“社會”為什

么能長久存在?因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

群體性。群體可以超越個體的局限。每個個體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

的人的生與死是有時間差的,生不同時,死不同亥而不同時間生死的

人,不同代際的人,會有共處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個體的人生經驗、

知識、感覺、發(fā)現(xiàn)、發(fā)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傳遞,可以變成別

人的東西,保存在別人那里。一個人的生命會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識

積累,不一定隨他的生命結束而消失,它們會傳遞給繼續(xù)活著的人,可

以傳遞給很多人。這種不斷傳遞,就成為社會很多人共同的知識即文

化,保存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形成一個不斷增加的、動態(tài)的、分散的“信

息庫”,這個信息庫又反過來不斷塑造著新的社會成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

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同時,由于各種信息載體(石刻、竹簡、書本、磁

帶、光盤等)的存在,人們可以把知識記錄下來,儲存起來,留給后人,

這樣,即使一個社會真的消失了,一個文化中斷了,但后來的社會,其

他文明活著的人還可以從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學習各種知識

——人和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和學習,分享知識和

經驗。

文化傳承中,有很多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繼承的例子。比如我們

今天經常說“西方文化來自古希臘羅馬文明”,實際上,盡管古希臘羅

馬本來就屬于歐洲但他們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生

物性的后人直接傳到近代歐洲,I的,而是通過阿拉伯人“轉手”的。因

為在中世紀,歐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東西中斷了,而這些東西保

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來“文藝復興”,歐洲人不是從自己的前輩手里,

而是從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臘羅馬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

社會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詩人李白,是一個具有有

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種文獻中的詩和詩的風格,則是“文化”。

“人”是會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來了,社會長存,文化不死,創(chuàng)造

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不僅能保留,還能傳遞,

還能影響別人,能激發(fā)別人的靈感,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所以傳統(tǒng)可以成

為新文化生長的土壤。

文化的傳遞,必須是一種歷史過程,所有文化都必須是積累的,沒

有積累,沒有超越生死、時空的這種積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從“個人和群體”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會”這

種群體形式下,把歷史上眾多個體的、有限的生命的經驗積累起來,

變成一種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識財富,又以各種方式保存在今

天一個個活著的個體的生活、思想、態(tài)度、行為中,成為一種超越個

體的東西。當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這套文化傳統(tǒng)已經存

在了,這個新的生命體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這種由很多人在很長

時間里逐步創(chuàng)造、積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歷史性。

文化的歷史性是廣義的,不僅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是在歷史長河中

積累傳承的,更深層、更抽象的很多東西,比如認識問題的方法、思維

方式、人生態(tài)度等,也同樣是隨文化傳承的。進一步說,文化的傳承,

也同樣包含了“社會”的傳承。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

社區(qū)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晚輩向長輩、后人

向前人學來的。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

可能有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

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比如,

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人造”的國家,其社會結構也不是從美國建國

時突然開始的,而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從歐洲移植過去的,實際上是歐

洲文化的延伸和變體。

(選自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刪

改)

1.下列關于“文化”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如果沒有人的群體性,文化就不會得以保存和傳遞。

B.在文化傳遞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是

相同的。

C.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美國社會結構的構建,其文化傳承的具體方

式是不同的。

D.一個人可以“不朽”,因為有文化的作用;一個社會可以不死,因為

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識財富,與個體的人生經驗、感

受無關。

【解析】選BE。B項,曲解文意。“信息載體是相同的"錯誤。第1段

“由于各種信息載體(石刻、竹簡、書本、磁帶、光盤等)的存在”,

顯然,石刻,竹簡代表古代信息載體,而磁帶、光盤則是現(xiàn)代信息載體。

E項,于文無據(jù)。文化“與個體的人生經驗、感受無關”錯誤。由第5

段可知:文化是將眾多個人的經驗積累起來變成公共的財富。

2.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現(xiàn)代社會每個個體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前人思想的影響。

B.一個國家失傳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找到。

C.傳統(tǒng)的宣紙生產工藝,既是前人生產經驗的總結,也體現(xiàn)了前人對

客觀世界的認知。

D.盡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

天與唐代并沒有什么不同。

【解析】選D。第6段認為“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社

區(qū)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晚輩向長輩、后人向

前人學來的”。同時也認為“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因此

我們今天與唐代仍是有不同的。

3.文化為什么“具有歷史性”?請結合本文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分析內容要點的能力。首先根據(jù)題

目中的“為什么‘具有歷史性'”追溯回原文,在文章第5段結尾有“所

以文化具有歷史性”的字樣,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應該是有具體的答案

的。而在第3段結尾處有“所以傳統(tǒng)可以成為新文化生長的土壤”的

說法,也就是說這之前的內容是為此在做解析的,這樣也就把答案區(qū)

域進一步縮小到了第4和第5段。概括段意,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1)文化的傳遞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積累而來的。

⑵文化是在“社會”這個群體形式下,把歷史眾多個人的經驗積累起

來,變成共同財富,然后又保存在今天的人身上,成為一個超越歷史的

東西。

【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出“一代又一代人”1分;“積累”1分;

“變成共同財富”1分;“超越歷史”1分。

4.下面這段話說明了文中什么觀點?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994年,上海博物館獲得一批戰(zhàn)國楚竹簡,其內容涉及大量古籍,

很多是以前未曾見過的。比如《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中收

錄的《恒先》,是一篇完整的戰(zhàn)國道家佚作,它的出現(xiàn)為道家研究提供

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jù)題目材料,我們得知上海博物館獲得了一批竹簡,于是讓

我們了解了更多關于道家思想的知識。這點對應的信息點在第1段:

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障礙進行交流學習,因為有載體的存在。如此結合

原材料信息要點,即可得出本題的答案,理解要談出信息載體的重要

性及傳承的重要性。

答案:體現(xiàn)觀點:①人和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和學

習,分享知識和經驗。②由于各種信息載體的存在,人們可以把知識記

錄下來,儲存起來,留給后人,這樣,即使一個社會真的消失了,一個文

化中斷了,但后來的社會,其他文明活著的人還可以從那些很久以前

死去的人那里學習各種知識。

理解:從戰(zhàn)國竹簡的發(fā)現(xiàn)可以讓我們認識到:①文化載體,特別是文字,

文字載體對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②考古工作對文化的補寫和傳承至

關重要。

【評分標準】指出文中理論支持觀點1分,對觀點闡述1分,結合竹簡

的發(fā)現(xiàn)分析2分。

五、(2015?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題。

羅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發(fā)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秘力的崇拜,

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里,把英雄像放在廣

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

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chuàng)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

中,雖然有相當?shù)淖杂桑梢园l(fā)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

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

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

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

羅丹的出現(xiàn),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

打破。他不從傳統(tǒng)的規(guī)格、觀眾的期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

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

豐富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

現(xiàn)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

諷,而終于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

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

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大小不同而已。

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從嬰孩

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

奮起和疲憊,信念的蘇醒,絕望的呼訴……都寫在肉體上。

他說“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

“尊重傳統(tǒng)”,然而他已經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

的不是凱旋門,而是“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歷史人

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暗鬲z之門”其實也可以

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彌漫

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

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

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

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F(xiàn)代雕

刻從此可能。

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

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

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

品里,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雕刻

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xiàn)凝定,生命啄

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

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泵刻煊心敲炊嗄贻p人、

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

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

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

(有刪改)

1.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論述層次的把握。本段的思路很清晰:先介紹雕

刻的來源;而后再從雕刻是社會現(xiàn)象的角度論述;最后指出雕刻是日

常生活的配曲。據(jù)此即可歸納整理答案。

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發(fā)生源自人類的崇拜心理,接著論述雕刻家的

創(chuàng)作要服從于約定俗成的社會要求,最后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

描寫只是配曲。

【評分標準】三個論述層次,一點2分,如答案層次不清楚酌情扣分。

2.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準確理解或文本信息的篩選。先找出

這個短語的位置,以確定答題區(qū)域;再標出相關語句,如“他以雕刻家

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以此類推,將相關語句標出;然后分門別類,進行概括;最后整合,分條

陳述。

答案:在雕刻觀念上,羅丹是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為出發(fā)

點進行創(chuàng)作;在雕刻內容上,羅丹的雕刻體現(xiàn)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

式上,突破具體形象的表現(xiàn)手段,大膽改造人體,恣意表現(xiàn)生命,自由

表達想象中的詭奇形象。

【評分標準】共3點,每點2分。

3.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句子的內涵,在文中定有蹤影,

特別是第三、四兩段。在第三段有“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第四

段有“人間之門”等。

答案:雕刻開啟了以生命為表現(xiàn)內容的歷史;雕刻成為人們思考生命

的載體;雕刻呈現(xiàn)了羅丹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雕刻帶給藝術家們以

創(chuàng)作的啟示。

【評分標準】每點2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

六、(2015?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有人說到“經”,便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典”,而提起“中

國經典",就轉換成“儒家經典”,這種觀念有些偏狹。中國經典絕不

是儒家一家經典可以獨占的,也應包括其他經典,就像中國傳統(tǒng)是“復

數(shù)的”傳統(tǒng)一樣。

首先,中國經典應當包括佛教經典,也應當包括道教經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實在是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不同的

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國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

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

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因此,回顧中國文化傳統(tǒng)時,僅僅關注儒家

的思想和經典,恐怕是過于狹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當復雜的

內容,有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視

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應當說,在古代

中國,關注政治秩序和社會倫理的儒家,關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贖的

佛教,關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別承擔著傳統(tǒng)中國的不同

責任,共同構成中國復數(shù)的文化。其次,中國經典不必限于圣賢、宗教

和學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廣泛些?比如歷史著作《史

記》《資治通鑒》,比如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甚至唐詩、宋詞、

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經典并非天然就是經典,它們都經歷了從普通著述變成神圣經典

的過程,這在學術史上叫“經典化:沒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著經典的

尺寸和樣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為它寫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覺得充

滿真理,又被反復解釋,有的還被“欽定”為必讀書,于是,就在歷史中

漸漸成了被尊崇、被仰視的經典。因此,如今我們重新閱讀經典,又需

要把它放回產生它的時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經典的價值和意義,也是

層層積累的,對那些經典里傳達的思想、原則甚至知識,未必需要亦步

亦趨“照辦不走樣”,倒是要審時度勢“活學活用”,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

的轉化”。

閱讀經典可以使人們了解從古至今“人類究竟面臨哪些重大問

題”,但古代經典并不是不可違逆的圣經,畢竟歷史已經翻過了幾千

年。因此,對于古代經典,既不必因為它承負著傳統(tǒng)而視其為累贅包袱,

也不必因為它象征著傳統(tǒng)而視其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經典

在中國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緊緊相隨的巨大影子,你以為扔開了它,

其實在社會風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里面,它總會“借尸還魂”;

第二,歷史上的經典只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你不打開它,資源不會為

你所用,而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環(huán)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

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么資源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很大程度

取決于“背景”召喚什么樣的“歷史記憶”;第三,經典在今天,是需

要重新“解釋”的,只有經過解釋和引申,“舊經典”才能成為在我們

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繼續(xù)起作用的,呈現(xiàn)出與其他民族不同風格的“新

經典”。

(選自葛兆光《中國經典十種?序言》,有刪改)

1.下列關于“中國經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經典一般意義上與“經”應該是一致的,但將其轉換成“儒家

經典”的觀念在作者看來則有些偏狹。

B.中國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國與

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國經典內容豐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構成中國

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D.中國經典的認定,除了要考慮圣賢、宗教、學派的思想著作,還需要

側重考慮唐詩、宋詞、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解析】選C。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A項,斷章

取義,其信息區(qū)間在第一自然段,根據(jù)文意,“有人說到‘經',便有意

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典,作者同樣認為是偏狹的,因此不能說中

國經典一般意義上與“經”是一致的。B項,曲解原意,其信息區(qū)間在

第二自然段,根據(jù)原文可知,“中國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

中“核心思想”,文本中沒有體現(xiàn)。D項,以偏概全,信息區(qū)間在第二

自然段,根據(jù)原文可知,還應關注歷史著作《史記》《資治通鑒》、文字

學著作《說文解字》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tǒng)治者并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

實行統(tǒng)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

治世”的荀子都關注社會倫理,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只關注政治

秩序。

C.能成為被人們尊崇和仰視的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廣泛引用、被認

為充滿真理、被一再解釋的優(yōu)秀著作,其中有的還曾被“欽定”為必

讀書。

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

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并不時地表現(xiàn)出

來。

【解析】選B。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項,混淆范圍,

其信息區(qū)間在第二自然段,根據(jù)原文“有重視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

家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應當說,在古代中國,關注政治秩序和社

會倫理的儒家”可知,“只關注政治秩序”過于絕對化。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經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經歷了從普通著述到神圣經典的層層積累

的經典化過程,這一過程正是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B.閱讀經典時一,如果將其放在那個產生它的歷史時代里面去重新理解,

我們就可以了解人類從古至今曾經面臨的重大問題。

C.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fā)掘和利用,很

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今社會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需要。

D.對“舊經典”進行重新解釋和引申,是為了讓它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

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呈現(xiàn)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格。

【解析】選C。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

張冠李戴,其信息區(qū)間在第三自然段,根據(jù)原文“經典的價值和意義,

也是層層積累的,對那些經典里傳達的思想、原則甚至知識,未必需要

亦步亦趨'照辦不走樣可知,A項中“這一過程正是經典的價值和

意義所在”是把經典放回產生它的時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的結果。B項,

其信息區(qū)間在第四自然段,根據(jù)原文“閱讀經典可以使人們了解從古

至今'人類究竟面臨哪些重大問題可知,B項中“我們就可以了解

人類從古至今曾經面臨的重大問題”的說法過于絕對化。D項,其信

息區(qū)間在第四自然段,根據(jù)原文“只有……才能……”可知,選項對其

目的的分析絕對化。

七、(2015?福建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閱讀,是對精神的刷新

白龍

真正熱愛閱讀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從書本中獲得的巨大喻悅,

足以讓人廢寢忘食。一個角落、一本書,就能筑起一個完整而繽紛的

世界。這也是閱讀有別于其他文娛活動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賴其

他感官的、高度個人化的精神活動。通過閱讀,我們最終學會如何與

自己相處,并在這種周行而不殆的智識訓練中使精神日益豐富。在這

個意義上,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

勤于閱讀的人將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的現(xiàn)代

人。

古人講“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這是在提醒自

己,不讀書就會讓靈性蒙塵。那些帶著墨香的書頁在你指尖嘩嘩流淌,

或記載著高深玄妙的思想,或傳遞著歷史深處的信息,在你的腦海中

排列為奇妙而華美的文字城堡。我們手捧書本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

自我教育、自我升華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中將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這也正

是“人文日新”的真義。

如果說和他人相處是一項必備的社會能力,那么與自己相處則體

現(xiàn)一種可貴的精神定力。太多人習慣了眾聲喧嘩,卻無法和自己平靜

地相處片刻。只有閱讀才能給人這種能力。我們在閱讀中學著和自己

對話,正如我們在終極的意義上獨自面對人生一樣。在某種意義上,

閱讀是對庸常生活的解救,讓我們得以暫時跳脫出瑣碎的眼前之事,

對永恒之物進行片刻的凝望。而這,正是精神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

閱讀也是為了和這個世界更好相處。閱讀不是為了逃避世界,而

是為了更好地擁抱世界。從閱讀中,我們不僅在與高尚人物的靈魂對

話,更能見識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遼闊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

界不僅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也包括歷代經典作品營造的精神空

間。通過這種思接千載、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動,我們將學會謙卑,也將

變得柔和、平淡;學著更深地理解他人與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

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諸種缺陷與不足。

閱讀是一項幾乎沒有門檻的活動,人人都可領略文字之美;閱讀

又是一項由淺入深的精神歷練,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窺其堂

奧。這個世界需要書籍的火種來點亮,而一個追求內心豐富的人,也總

有賴于閱讀帶來的精神刷新。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5年4月23日)

1.下列對文章中“刷新”一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闡明了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華,達到內心

豐富。

B.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智識訓練中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使精神日益豐富

的過程。

C,是對庸常生活的解救,對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進精神人格

的養(yǎng)成。

D.能見識到另一個世界: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和經典所營造的精

神空間。

【解析】選A。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解答此題要看“刷

新”一詞出現(xiàn)的位置,本文的題目,“閱讀,是對精神的刷新”,文章的

幾個選段都是圍繞“刷新”這個詞,從不同方面來說明“刷新”的體

現(xiàn),A項信息在第2段,B、C項在第3段,D項在第4段,通過對比可知

A項的“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華,達到內心豐富”屬于對“刷新”

的闡釋;而“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是對“刷新”的闡釋,于原文

無據(jù)。

2.文章說:“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強調的是

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重要詞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懊咳铡笔潜?/p>

時間的詞語,因此在語境中強調的是經常性。

答案:“每日”強調的是閱讀要勤,不要間斷,要持之以恒,以達到“日

新二

【評分標準】結合語境回答出“每日”強調的是什么,理解準確可得

2分。意思對即可。

3.請簡述文章的論述思路。(4分)

容.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一共5

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強調閱讀對精神刷新的意義;第2、3自然段旨

在闡述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自己;第4自然段是說閱讀可以和這個世界更好

地相處;第5自然段強調閱讀的態(tài)度和作用。由此我們便可清晰地把

握本文的論述思路。

答案:文章開篇指出了閱讀對于精神刷新的意義;接著從自己和世界

兩個角度,具體闡述閱讀對于養(yǎng)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積極作

用;最后強調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為心靈豐富、心智成熟

的人。

【評分標準】概括出本文的論述思路,內容概括準確即可得4分。意

思對即可。

八、(2015?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內部言語并不是外部言語的內在方面一一它本身是一種功能。它

仍然是一種言語,也就是說,與詞語相聯(lián)結的思維。但是在外部言語中,

思維是由詞來體現(xiàn)的,而在內部言語中,隨著詞語產生思維,詞語就消

亡了。內部言語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純粹的意義來思維的。它是一種動

態(tài)的、轉移的、不穩(wěn)定的東西,在詞和思維之間波動著,而詞和思維或

多或少是穩(wěn)定的,或多或少描繪了言語思維的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

了言語思維的下一個層面以后(這是一個比內部言語更加內在的層

面),才能理解言語思維的真正性質和位置。

這個層面就是思維本身。每種思維都創(chuàng)造了一種聯(lián)結,完成了一

種功能,解決了一個問題。思維的流動并不同時伴隨著言語的展開。

這兩個過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維單位和言語單位之間也不存在刻板的

一致性。當一種思維過程流產時一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當一

種思維“不再進入詞語”時一,這種情況尤其明顯。思維有其自己的結

構。因此,從思維向言語的過渡并非易事。

思維和言語不一樣,思維并不是由彼此獨立的單位所組成。當我

想與別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見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藍襯衫

沿著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個項目(item)分別對待:即男孩、襯

衫、襯衫的藍顏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這一切在一次

思維中構想出來,但是表述時卻用分別開來的詞語。一個講話者往往

要花幾分鐘時間才能將一個思想展現(xiàn)出來,在講話者的心中,整個思

維是立刻呈現(xiàn)的,但是在言語中,它必須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相繼展

開來,我們可以把思維比作一朵烏云灑下一陣詞的雨點。由于思維在

言語中沒有它的自動對應物(automaticcounterpart),因此從思維

向言語的過渡必須通過意義。在我們的言語中,始終存在著隱蔽的思

維,即潛臺詞。由于從思維向言語的直接過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終存

在思維不可表達性的悲哀:

內心將如何表達它自己?

他人將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靈和心靈之間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僅在生理上不可能,

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達到。

(選自訶夫?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中“內部言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內部言語功能與外部言語相對,是完成言語思維的內在方面。

B.與外部言語一樣,內部言語中的思維也與詞語有密切的關聯(lián)。

C.內部言語可以基于純粹意義來思維,不需要始終伴隨著詞語。

D.內部言語作為一種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維過程當中實現(xiàn)的。

【解析】選A。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辨明

選項信息所在的段落,確定對應的語句,聯(lián)系原文細心體會。A項中“內

部言語功能與外部言語相對”原文中無此信息,是無中生有。原文第

一句“內部言語并不是外部言語的內在方面”,所以“是完成言語思

維的內在方面”也不正確。

2.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作為比內部言語更內在的層面的“思維”,在文中實際上就是“言

語思維”。

B.如果把思維比作烏云,那么每朵烏云終究都會變成一陣陣詞的雨點

灑下。

C.每種思維都不是彼此獨立的單位,因此它們與言語單位不可能完全

一致。

D.言語表述時需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相繼展開,并通過意義和思維聯(lián)系

起來。

【解析】選Do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題,

要找準各選項的對應點,認真比較,發(fā)現(xiàn)選項和原文的異同。A項由原

文”這個層面就是思維本身”看出“在文中實際上就是‘言語思維

錯誤,應該是“思維本身”。B項由原文“我們可以把思維比作一朵烏

云灑下一陣詞的雨點”看出把“思維”比作“烏云”錯,應該是“把

思維比作一朵烏云灑下一陣詞的雨點”。C項強加因果,前后沒有因果

關系。

3.在文章末尾,作者認為“心靈和心靈之間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

是不可能的”,為什么?根據(jù)本文內容說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綜合能力。對本題的解答要把

握住文章的內容要點,從全文入手,找出關鍵的信息、,整合作答?;卮?/p>

本題的關鍵信息主要有:第二段最后一句“因此,從思維向言語的過渡

并非易事”以及第三段中的“從思維向言語的過渡必須通過意義”“在

我們的言語中,始終存在著隱蔽的思維”“存在思維不可表達性的悲

哀”等。抓住這些關鍵語句整合即可。

答案:①心靈(思維)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語之類的中介。

②思維并不總是表達為言語。

③言語不能完備地表達思維。

【評分標準】三個要點,答出1個要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

九、(2015?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生物電池可以利用蝸牛體內的葡萄糖發(fā)電。我們在蝸牛殼上鉆孔,

把覆蓋著酶的電極植入聚集在蝸牛身體和殼之間的血淋巴,也就是蝸

牛的血液中。與其他類型的電池類似,我們的電池也是基于化學反應

來讓電子流動的;一個電極捕獲血淋巴中葡萄糖的電子,之后這些電

子會通過外部回路一一包括我們想要供電的任何設備一一抵達相對

的電極。在那里,電子與血淋巴中的氧反應形成水,輸出的電力很微弱,

在微瓦的量級上,而且在數(shù)分鐘后會因葡萄糖耗盡而斷電。收獲能量

之后,蝸牛通過吃喝會恢復體內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發(fā)電了。而

蝸??磥聿]有受到生物電池的傷害。

電池的輸出功率受兩個因素的限制:蝸牛微小身體內的葡萄糖含

量,以及葡萄糖向電極擴散所用的時間。如果醫(yī)生把類似的某種裝置

植入人體而不是蝸牛體內,我們就能獲得更強更持久的電流,因為人

類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蝸牛的高,而且人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會持續(xù)把

新的葡萄糖補充給電極(蝸牛沒有閉合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一個想法是用我

們的生物電池基于人體的修改版來為植入醫(yī)療設備供電,例如起搏器,

蝸牛不能為手機充電,但它能為微型傳感器供電,這促成另一個想法

——讓蝸牛、蠕蟲和昆蟲為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國土安全服務。

1.第一段主要介紹生物電池的:第二段主要介紹生物電池

的。(4分)

【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段先總

說“生物電池可以利用蝸牛體內的葡萄糖發(fā)電”,然后分說發(fā)電過程:

先介紹將電極植入蝸牛的血液中,然后談產生的化學反應“電子與血

淋巴中的氧反應形成水”,最后說“收獲能量之后,蝸牛通過吃喝會恢

復體內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發(fā)電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電

池發(fā)電原理,所以第一空應填“原理”。第二段一開始就強調利用蝸牛

發(fā)電的局限性,而文章真正要闡釋的,是如何通過''利用蝸牛體內的葡

萄糖發(fā)電”來達到“為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國土安全服務”的目的,是一種對

未來的展望,所以第二空應填”前景二

答案:原理前景

【評分標準】前面一空寫出“功能、發(fā)電、作用”可以得2分,后面

一空寫出“前途、未來”可以得2分。

2.下列對“生物電池”的闡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物電池可以利用蝸牛血液中的葡萄糖來發(fā)電,這種電池與其他類

型電池類似,也是基于化學反應讓電子流動的。

B.生物電池通過植入生物血液中覆蓋著酶的電極來捕獲葡萄糖中的

電子,這些電子可以通過外部設備到達相對電極。

C.生物電池輸出的電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來計算,短短幾分鐘后

便會因血淋巴耗盡而引起斷電現(xiàn)象。

D.生物電池在利用蝸牛發(fā)電時一一電子與血液中的氧發(fā)生化學反應

形成水一一應該沒有對蝸牛造成傷害。

【解析】選C。此題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C項張冠李

戴。比對概念要仔細。原文是“在那里,電子與血淋巴中的氧反應形

成水,輸出的電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級上,而且在數(shù)分鐘后會因葡萄

糖耗盡而斷電。”選項將“葡萄糖”寫成“血淋巴”。

3.根據(jù)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蝸牛沒有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人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會持續(xù)把新的電能補充給電

極,可利用人體制造大功率的電池。

B.可以為小型傳感器供電的生物電池將肩負起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國土安全

任務,用在家用電器上也為期不遠了。

C.隨著生物電池不斷更新,植入人體的心臟起搏器和其他各種醫(yī)療設

備所輸出的電力將更強更持久。

D.人類身體較蝸牛有一定的優(yōu)勢,生物電池若能用于植入人體的醫(yī)療

設備將可以造福于人類健康。

【解析】選D。A項,斷章取義。“蝸牛沒有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原文不一致。

原文是“蝸牛沒有閉合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B項,把“或然當成了必然”?!皩?/p>

肩負起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國土安全任務”僅是一種想法,選項中當成了必然。

另外,原文中為“微型傳感器”,選項中改為了“小型傳感器”。C項,

原文中是為起搏器或其他醫(yī)療設備供電,而不是選項中所說的生物電

池通過心臟起搏器和其他各種醫(yī)療設備輸出電力。

十、(2015?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自然世界”是由純粹的自然事實和事件所構成,在人的因素介

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

界事實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隨處發(fā)現(xiàn)人類價值實

踐的痕跡。但是,人類主體性實踐在這里所能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