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多誤身,不應過世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_第1頁
儒冠多誤身,不應過世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_第2頁
儒冠多誤身,不應過世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_第3頁
儒冠多誤身,不應過世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冠多誤身,不應過世過于聰明的中國作家

近年來,我常常感受到一種感覺,即一些現(xiàn)代中國作家和作家過于聰明。這里的聰明,是指一種做人之道,一種生存策略,一種活命智慧,一種處世技術,是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指一種形而下的立身手段。在這些方面,中國當代的一些作家,一些有大名的文人,真可謂已臻于爐火純青的至境,已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語云:“識時務者為俊杰”。中國當代文壇上,頗不乏這類極善于識時務的俊杰。這些人,為人為文,都那樣善于把握分寸;一舉手一投足,都那樣恰到好處。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該前進,什么時候應后退;什么時候該發(fā)言,什么時候應沉默。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說話應多加謹慎,什么時候說話不妨稍加放肆。他們知道什么時候既應說話又應顧左右而言他,什么時候既應說話又應單刀直入,痛快淋漓。他們知道怎樣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獲,怎樣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報償。這些人的立身處世,借用《莊子》里的話,真可謂是“進退一成規(guī)一成矩,從容一若龍一若虎”。于是,這些聰明的人,以他們驚人的聰明,為自己贏得了人生的大成功。書生有時難免有所謂書生氣。書生氣,是-一種不識時務、不會做人、不善處世、不懂分寸、缺乏現(xiàn)實感的表現(xiàn),是與本文所說的聰明水火不容的。中國當代那些極聰明的作家、文人,雖是書生,卻沒有一點書生氣。他們過人的聰明,早使得他們把注定在任何時代都不合時宜的書生氣洗得干干凈凈。他們過人的聰明,甚至使得他們從來就不曾沾染上書生氣這種“惡習”。有詩云:“儒冠多誤身”。其實,儒冠本身并不誤身,誤身的是書生氣。不獨在今世,只要有濃郁的書生氣,在任何時代都必定處處碰壁。不獨在今世,只要沒有書生氣,儒冠便非但不會連累.反而必定能幫助人活得好,活得如魚得水,活得有名、有利、有地位。有研究者說,魯迅是深通世故而不世故。魯迅的不世故,是偏不世故,是拒絕世故,是不屑于世故。深通世故的魯迅,卻專愛與社會搗亂,十分不憚于與人結怨,并且說什么:“我所憎惡的太多,理應得到憎惡”。魯迅固然也反對赤膊上陣而提倡“壕塹戰(zhàn)”,但魯迅是從“戰(zhàn)法”而不是從“活法”上說這番話的。主張“壕塹戰(zhàn)”,前提是要戰(zhàn)斗,是為了更好地戰(zhàn)斗,而不是僅僅為了活著,不是僅僅為了保全自身。而中國當代文壇上的一些極聰明的人,則是深通世故而又極為世故的。當然,他們有時也戰(zhàn)斗,但卻是在絕對不會危害自身的情況下戰(zhàn)斗,是在穩(wěn)操勝券的把握下戰(zhàn)斗?!昂緣q戰(zhàn)”,但那前提,是要安全,是要保全自身,在這種前提下,他們能戰(zhàn)則戰(zhàn),不能戰(zhàn)則退,則藏。不妨放上幾槍時,便瞅準某個合適的目標打上幾槍;不能射擊時,便不但不射,反而把槍也深藏起來,做出一副良民樣,現(xiàn)出一派順民相。中國作家,中國文人立身處世上的聰明,其實是一種淵源久遠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先秦儒、道、法、兵等諸家,其實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作為一種形而下的處世之道活命技巧來讀,其實都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生存之術。學者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極為早熟的,便是這種形而下的做人之道,這種技術性的生存智慧。這種做人之道,這種生存智慧,代代相傳,一直到當代,仍在一些作家、文人身上有極為出色的體現(xiàn)。學者又說,中國文化是很世俗很務實的文化,是充滿了現(xiàn)實感的文化。而這種世俗性、務實性,這種現(xiàn)實感,也在當代那些作家、文人的聰明上,在他們精巧的做人之道、驚人的生存智慧中表現(xiàn)出來。學者還說,中國哲學主要體現(xiàn)為倫理學,而中國是一個將政治倫理化的社會,且中國文人自古也與政治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lián)系,因此,中國文人的做人之道、生存智慧,便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其實,即便在當代,中國的文場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官場,從文,在有些人那里,是從政的一種方式,既如此,那種做人之道,那種生存智慧,便不但是必要的,且在實踐中越磨越精巧,越磨越圓熟了。幾年前,讀到過一篇關于某個如今頗有名望的文人的文章,這位文人如今已過古稀之年,近十年來,他的散文隨筆令眾多讀者喜愛,當有人問他是否被打成過“右派”時,他說:“我怎么會被他們打成‘右派’!”語氣里明顯的得意,也有明顯的對那些被打成了“右派”者的嘲弄。這句話,這語氣,真讓人想到《莊子》里多次出現(xiàn)的對那些不懂得重生,不知道保全自身,為了某種信念某種道義而致禍者的譏嘲。在這位如今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看來,那些被打成“右派”的人,真是大傻瓜,他們太不懂得做人之道了,太缺少生存智慧了,太不知道怎樣“茍全性命于亂世”了,質言之,太不聰明了。我在這里不指出這位老先生的名字,只是因為我已記不清那篇關于他的原文,手頭也找不到,而并非要為尊者諱,為長者諱,否則我也過于聰明了。當中國作家、中國文人為自己的聰明而沾沾自喜時,近代人文意義上的自由意識以及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便顯得十分可笑,而那種超越世俗的精神需求,則更成為匪夷所思的了。中國的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某種意義上,都只能說是一種滑頭哲學,都往往忽略人的意志和品格。當面臨嚴酷的現(xiàn)實時,當遇到強大挑戰(zhàn)時,不屈服,不妥協(xié),高揚自身的意志去與現(xiàn)實抗爭,在對現(xiàn)實的超越中實現(xiàn)自我的精神超越,——這是一種極愚蠢極不明智的做法。而聰明的做法,是要識時務,要現(xiàn)實些。不要用雞蛋去碰石頭,要用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冷靜地分析利害,尋找到一條遠禍全身,趨利避害的現(xiàn)實途徑。有論者曾對中西兩位文化先圣孔子和蘇格拉底進行過比較。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拒絕宣誓改悔,從容地面對死亡。他說:“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種微弱的心聲還在讓我繼續(xù)前進,把通向理想的真正道路指給人們,我就要繼續(xù)拉住我遇見的每一人,告訴他我的想法,絕不顧慮后果。”而中國的孔子,則教導人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北绕鹛K格拉底.孔子顯得很富有現(xiàn)實感,很善于識時務,很聰明?!拔以趺磿凰麄兇蛴摇遗伞?這句話里所顯露出來的聰明,確乎是淵源有自的。有些老一代作家、文人,還視這種傳統(tǒng)的聰明為至寶,想要傳授給青年人。在1994年3月6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我讀到蕭乾先生的《給青年朋友們》,其中有些話,頗令人尋味。例如,蕭乾先生在對巴金先生的大力提倡說真話“稱贊之余”,“卻做了點保留”,改成:“要盡量說真話,但堅決不說假話?!辈⑴e例說:1955年在文聯(lián)批判并宣布胡風為反革命分子的大會上.書生呂熒跑上臺去說了句“我想胡風的問題還不是敵我性質。”他馬上被臺上兩位文藝界領導制止,隨著就有人上臺把他揪了下來——一直揪到監(jiān)獄里去。幾年后,胡喬木雖然把他救了出來,“文革”期間還是死在監(jiān)牢里。至于“文革”期間,象張志新和遇羅克那樣死于說真話的人就更多了。是這些活生生的事例使我對“說真話”做了那樣的保留,但我堅決認為不能說假話。能保住這一原則.有時也需要極大的勇氣.甚至也得準備做出一定的犧牲呢。這里,其實涉及到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一個重大的道義問題。如果說真話是一種絕對命令,那么,便不管后果如何,都要堅持把真話說出來。然而,在蕭乾先生看來,顯然原則,道義,在個人的身家性命前,都是次要的?!皶鷧螣伞笔翘珪鷼饬?那樣的說真話,是過于不識時務了,過于缺乏現(xiàn)實感了,過于不聰明了。而把“說真話”改成“不說假話”,其實不過是一次極聰明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一次極聰明的自欺欺人。在說真話與說假話之間,往往根本就沒有中間地帶可供逃遁。例如,在批判和宣布胡風為反革命分子時,沉默,也就意味著默認,意味著贊同,在這種場合,不說真話,就意味著說了假話,意味著褻瀆了某種神圣的原則、道義,意味著認可、助長了邪惡。80年代,巴金先生主張知識分子都應該與全民共懺悔,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的。蕭乾先生的邏輯是:呂熒這樣的書生因為說了句直話便付出了身家性命,可見真話往往說不得??梢詫Υ藖硪环嫦蛩季S:如果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全都象呂熒那樣跑上臺去說真話;如果當時全中國的書生,都象呂熒那樣說真話,情形又會怎樣呢?其實,呂熒這樣的書生之所以顯得那樣缺乏現(xiàn)實感,那樣不識時務,那樣不聰明,只是因為其他人,其他的書生,都太有現(xiàn)實感,太識時務,太聰明之故。王蒙先生在1993年第1期《讀書》上發(fā)表《躲避崇高》一文,對王朔表示了贊賞。其中有幾句關于王朔的話也很耐人尋味:“他不像有多少學問,但智商滿高,十分機智.敢砍敢掄,而又適當摟著——不往槍口上碰……他開了一些大話空話的玩笑,但他基本上不寫任何大人物(哪怕是一個團支部書記或者處長),或者寫了也是他們的哥們兒他們的朋友,決無任何不敬非禮。”王朔的確是高智商的,是極識時務的,是太有現(xiàn)實感的,是過人地聰明的,王朔看起來什么都敢罵,什么都敢褻瀆,但其實他是很懂得分寸,很善于掌握火候,很能夠認清對象的,他是先估量了對手再行事的。他明白什么東西可以罵可以褻瀆時要“適當摟著”,什么東西罵時褻瀆時不妨任意盡興。例如,在碰到知識分子時,碰到書生時,則象阿Q碰到尼姑一樣,不妨痛痛快快地罵,痛痛快快地褻瀆,嘲弄,挖苦,因為這些人,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是原本就可以被任意欺侮的。一次,與幾位友人在一起聊天,談到王蒙對王朔的贊賞,友人說,王蒙對王朔的肯定,其實可以看成是對自身的肯定,王蒙與王朔之間,其實有著許多或內在或外在的相通之處。我覺得,這種看法確乎有道理。王蒙當然是極聰明的人。上文所引的王蒙說王朔的那段話,移到王蒙身上,也幾乎是合適的,《躲避崇高》一文中,王蒙對王朔的不少評析,都大體可用于王蒙自身。在王蒙與王朔的小說之間,的確可找出不少相同、相通、相近、相似之處,那種機智,那種調侃,那種油滑,那種極度膨脹的敘事話語……都是二者共有的。王蒙成為王朔的知音,的確并非偶然。近些年來,老有人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現(xiàn)狀不滿意,老感到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有著太大的差距,老盼望中國文學能早日與世界文學接軌、同步。其實,中國文學之所以難得有大的成就,原因之一,便是中國作家過于聰明了。形而下的生存智慧過于發(fā)達,形而上的情思必定被阻斷、被遏制;內心被現(xiàn)實感被務實精神所充塞,非現(xiàn)實的幻想和不切實際的瑰麗的想象必定無存身之地。在技術性的生存上,在名利、地位上,在立身處世上,聰明確實極有用,但在真正的文學成就上,聰明終會被聰明誤的。那體現(xiàn)為做人之道,生存智慧的聰明,對文學創(chuàng)作,絕對是有害的。文學,某種意義上,是愚笨人的事業(yè),是需要有點書生氣的。眼下,人們正在熱衷于談論人文精神的重建。而中國作家、文人的聰明,則是與人文精神形同冰炭的。那種技術性的生存策略,那種過于發(fā)達的現(xiàn)實感和務實精神,那種形而下的“術”,都絕對是排斥、阻礙真正的人文精神的。什么是人文精神,蘇格拉底刀架在脖子上也勇于說出真理,便是人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