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_第1頁
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_第2頁
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_第3頁
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_第4頁
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北京平原區(qū)孢粉記錄的氣候變化

北京平原位于中國北方平原以北。現(xiàn)在是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水641mm。但在第四紀(jì),北京平原區(qū)的氣候并不穩(wěn)定,而是經(jīng)歷了較大幅度的冷暖變化(周昆叔等,1978,1984;周昆叔,1984;李長安,1994)。在冰期,北京平原區(qū)氣候寒冷,曾經(jīng)發(fā)育有暗針葉林(周昆叔,1984),甚至在山麓地區(qū)有冰川活動(吳錫浩,1977);在間冰期,氣候則溫暖濕潤,與冰期氣候截然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北京平原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古氣候,而對中更新世的古氣候研究相對較少,僅在部分鉆孔的研究中有所涉及(李長安,1994;李華章,1995;姚軼峰等,2007)。為了較好地獲得中更新世以來的古氣候演變資料,在北京平原區(qū)實(shí)施了3個孔(圖1),提取了完整的巖心,并進(jìn)行了較高密度的孢粉樣品采集。對3個孔孢粉分析的結(jié)果進(jìn)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討論,分析了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1孔深及構(gòu)造位置3個孔分別位于北京市順義區(qū)高麗營鎮(zhèn)前渠河村(GZK1)、昌平區(qū)馬池口(CHZK1)和大興區(qū)第二自來水廠南(DZK1)(圖1,表1)。GZK1孔的巖性(圖2)主要為一套黃灰色、灰色的黏土層和粉沙層,局部夾有黃灰色的礫石層、細(xì)沙層或粗沙層,礫石層中的礫石粒徑較小,一般為0.5~1?cm,黏土層與粉沙層經(jīng)常構(gòu)成互層。GZK1孔的沉積物粒度較細(xì),顏色偏淺,應(yīng)以河漫灘相沉積為主,局部可能為湖沼相沉積。CHZK1孔的巖性(圖2)可劃分為兩段:下段(孔深53.35~98.20?m)以灰黃色、黃色細(xì)沙層、中粗沙層和沙礫層為主,夾有灰黃色黏土層;上段(孔深0~53.35?m)主要為灰黃色、青灰色黏土層、粉砂質(zhì)黏土層,夾細(xì)、粗沙層。DZK1孔的巖性(圖2)也可劃分為兩段:下段(孔深22.68~78.90?m)為棕黃色、灰黃色礫石層、沙層,夾少量黏土層,其中底部地層的顏色偏紅;上段(孔深1.5~22.68?m)為灰黃色、黃色黏土層、粉砂質(zhì)黏土層,夾黃色細(xì)沙層、含礫粗沙層。從巖性特征來看,GZK1孔的巖石粒徑較細(xì),而CHZK1孔和DZK1孔的巖石粒徑相對較粗,這可能與3個孔所處的構(gòu)造位置有關(guān)。GZK1孔位于順義坳陷,一直是北京平原區(qū)第四紀(jì)主要的沉積中心,故該孔的沉積物厚度大,粒徑較細(xì);CHZK1孔雖然位于馬池口—沙河坳陷,但受到南口—孫河斷裂活動的影響,又接近平原區(qū)的邊緣,所以該孔的沉積物厚度雖然大,但粒徑較粗;DZK1孔位于大興隆起,受永定河變遷的影響造成沉積物粒徑偏粗。由于3個孔的沉積物均具有比較明顯的二元結(jié)構(gòu),因此以沖積相沉積為主,夾有洪積相和湖相沉積。對3個孔采集的樣品進(jìn)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年代學(xué)研究,采用的測年方法包括14C法、光釋光法、ESR(電子自旋共振)法和古地磁測試法等(圖2)。對GZK1孔樣品的古地磁研究表明,孔深195?m處為松山反極性時與布容正極性時的分界,孔深41.25~49.50?m對應(yīng)布萊克事件(Blake)。因此,該鉆孔中更新統(tǒng)與下更新統(tǒng)的分界應(yīng)在孔深195?m處,上更新統(tǒng)與中更新統(tǒng)的界線應(yīng)位于孔深58.70?m處。根據(jù)其他的測年數(shù)據(jù),GZK1孔全新統(tǒng)與上更新統(tǒng)的分界為孔深5?m處。CHZK1孔樣品的光釋光法和ESR法測年表明,上更新統(tǒng)與中更新統(tǒng)的分界位于孔深54?m處,全新統(tǒng)與上更新統(tǒng)的分界為孔深8?m處。DZK1孔上更新統(tǒng)的底界位于孔深76?m處,全新統(tǒng)的底界位于孔深7?m處。所以,3個孔鉆遇的沉積物主要為中更新世以來的沉積。2取樣間距及樣品量在野外對鉆孔巖心進(jìn)行巖性描述的同時采集了孢粉樣品,取樣間距為1?m,個別的沙礫層中取樣間距略大。單個樣品重約500g。實(shí)驗(yàn)室內(nèi)對樣品依次采用鹽酸、氫氟酸處理,重液浮選和篩選富集,然后進(jìn)行鏡下鑒定。2.1不同種類植物花粉的變化該孔共采集了232個樣品。經(jīng)室內(nèi)分析和鑒定,除少數(shù)樣品孢粉數(shù)量較少外,大部分樣品均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孢粉,且孢粉數(shù)量都超過了100粒。根據(jù)孢粉組合特征,可將該鉆孔剖面自下而上劃分為8個孢粉組合帶(圖3)。Ⅰ帶Pinus-Betula-Al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177.44~196.43?m,時代上屬于中更新世早期。本孢粉組合帶喬木植物花粉含量豐富,平均為68.5%,以松屬(Pinus)(40.9%)、樺屬(Betula)(9.7%)和榿木屬(Alnus)(4.7%)花粉為主,喜冷的冷杉(Abies)花粉也占有一定的含量(2.5%)。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24.7%,主要包括藜科(Chenopodiaceae)(9.1%)、蒿屬(Artemisia)(4.5%)、莎草科(Cyperaceae)(3.3%)及禾本科(Gramineae)(1.2%)花粉等。蕨類植物孢子較少,平均含量為6.8%,以水龍骨屬(Polypodium)(3.5%)孢子為主。本孢粉組合帶中喬木植物花粉含量很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少,出現(xiàn)了喜冷的冷杉和喜旱的麻黃(Ephedra),反應(yīng)該階段的氣候比較寒冷干旱。Ⅱ帶Pinus-Betula-Artemisia-Cyper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143.27~177.44m。喬木植物花粉占優(yōu)勢,平均含量為66.5%,其中松屬(35.0%)、樺屬(14.0%)、榿木屬(3.9%)和鐵杉屬(3.51%)花粉是主要分子,含少量的冷杉(2.1%)花粉。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低,平均為24.6%,主要為蒿屬(9.6%)、莎草科(3.5%)、禾本科(2.7%)及藜科(2.5%)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含量占8.9%,以水龍骨屬(2.9%)和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2.8%)孢子為主。除了樺屬、榆屬(Ulmus)等植物的花粉含量有所增加外,本孢粉組合帶中木本植物的種類構(gòu)成與Ⅰ帶比較相似,但草本植物的種類構(gòu)成卻與Ⅰ帶有明顯的不同,表現(xiàn)在藜科花粉含量顯著減少,相對偏中性的蒿屬花粉含量顯著增加,另外蕨類植物孢子含量也有所增加。因此,該孢粉組合帶指示的氣候較Ⅰ帶溫暖濕潤。Ⅲ帶Pinus-Betula-Artemisi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127.21~143.27m。喬木植物花粉依然占優(yōu)勢,平均含量達(dá)72.0%,以松屬(42.5%)、樺屬(10.8%)、鐵杉屬(4.1%)及冷杉屬(2.8%)花粉為主,冷杉屬花粉的含量較Ⅱ帶略有增加。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19.3%,主要為蒿屬(6.5%)、莎草科(4.6%)、禾本科(3.3%)及藜科(2.6%)花粉,另外出現(xiàn)了少量的麻黃花粉;蕨類植物孢子的含量為8.7%,與Ⅱ帶含量接近,且種類構(gòu)成也相似。因此該孢粉組合帶指示的氣候特征與Ⅱ帶比較相似,可能略為干旱和寒冷,表現(xiàn)為溫涼較濕。Ⅳ帶Pinus-Betula-Gramin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100.24~123.25m。喬木花粉含量下降,平均含量為52.0%,主要以松屬(28.0%)及樺屬(14.7%)花粉為主,晚期冷杉花粉含量增加、樺屬花粉含量減少。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為28.1%,主要為禾本科(11.0%)、藜科(8.5%)及蒿屬(5.1%)花粉,在晚期出現(xiàn)了麻黃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平均含量為19.9%,主要為水龍骨屬(9.9%)及卷柏(Selaginella)(1.9%)孢子。從孢粉的組成來看,該階段的氣候溫暖較干旱,晚期轉(zhuǎn)向干冷。Ⅴ帶Pinus-Artemisia-Chenopodiaceae-Gramin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67~100.24m。本帶的孢粉組合與上述的孢粉組合帶存在明顯不同,表現(xiàn)為草本植物花粉占絕對優(yōu)勢,平均含量達(dá)54.0%~96.0%,以蒿屬(10.9%~63.4%)和藜科(10.9%~64.4%)花粉為主,其次為禾本科(1.3%~15.8%)和少量的莎草科、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菊科(Compositae)花粉等。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僅為4.0%~43.7%,主要為松屬(0~25.9%)花粉,其次有少量的云杉(Picea)、樺、櫟、柳(Salix)、榆(0~13.9%)屬花粉以及灌木植物榛(Corylus)、麻黃和檉柳(Tamarix)花粉等。蕨類植物孢子僅占0~2.5%,有少量的卷柏、中華卷柏和環(huán)紋藻等。顯然,該孢粉組合帶指示的氣候干冷,結(jié)合剖面的測年數(shù)據(jù)來看,應(yīng)為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氣候。Ⅵ帶Artemisia-Chenopodiaceae-Cyperaceae-Gramin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23~67m。草本植物花粉占絕對優(yōu)勢,平均含量53.0%~95.9%,以蒿屬花粉為主,平均含量17.0%~67.7%,其次為藜科(8.5%~20.5%)、莎草科(0~20.0%)和禾本科(1.0%~10.4%)花粉。木本植物花粉占2.1%~38.7%,以灌木植物麻黃和檉柳花粉(0~19.8%)為主,含有少量的榛屬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僅占2.1%~7.5%,包括少量的蕨屬、卷柏、中華卷柏和環(huán)紋藻等。該孢粉組合帶指示了干冷的氣候,可以劃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早期的氣候比較濕潤,而晚期明顯地轉(zhuǎn)向干冷。Ⅶ帶Artemisia-Chenopodiaceae-Cyper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10~23m。草本植物花粉占絕對優(yōu)勢,平均含量達(dá)82.4%~91.8%,以蒿屬(21.4%~69.2%)花粉為主,其次為藜科(5.0%~38.5%)和莎草科(2.1%~19.4%)花粉,還含有少量的禾本科(0.9%~5.0%)花粉。木本植物花粉占8.2%~16.7%,包括喬木植物柳(2.1%~6.3%)、榆(0~3.6%)和灌木植物麻黃和檉柳(0~3.4%),以及少量的松、云杉、樺和榛等。蕨類植物孢子僅占0~5.2%,包括有少量的蕨屬、卷柏、中華卷柏等。從孢粉組合來看,該帶中喜干的孢粉的含量比Ⅵ帶的還要高,指示了更為干旱的氣候,推測應(yīng)為末次冰期的盛冰期。Ⅷ帶Artemisia-Chenopodi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2.25~10m。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為50.5%~93.8%,占絕對優(yōu)勢,以蒿屬(6.8%~75.5%)花粉為主,其次為藜科(10.4%~16.9%)、莎草科(1.0%~13.6%)花粉,還含有少量的禾本科(0~4.2%)、菊科(0~1.7%)和虎耳草科(0~2.9%)花粉等。木本植物花粉占3.8%~47.6%,主要有柳(2.9%~8.5%)和榆(0~14.6%),其次有少量松(0.8%~3.9%)、樺、櫟和榛等。蕨類植物孢子僅占0~9.3%,有少量的卷柏、中華卷柏等。在該孢粉組合帶中,喬木植物花粉的含量有所增加,喜干的成分也較Ⅶ帶減少,尤其是喜干的麻黃和檉柳幾乎消失,因此該孢粉組合帶指示了暖濕的全新世氣候特點(diǎn)。2.2孢粉組合帶的季節(jié)性格局共采集了150塊樣品,對其中的100塊樣品進(jìn)行了孢粉分析和鑒定,均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孢粉。通過孢粉組合特征分析,自下而上可劃分為5個孢粉組合帶(圖4)。Ⅰ帶Pinus-Betula-Artemisi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73.58~96.07m。以喬木花粉居優(yōu)勢,平均含量達(dá)69.7%,其中又以松(50.0%)、樺(5.1%)及榿木(2.5%)花粉為主,晚期出現(xiàn)一些冷杉花粉。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較少,平均含量為18.3%,主要包括藜科(4.9%)、蒿屬(4.5%)、莎草科(1.7%)及禾本科(1.6%)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具有一定的含量,平均為12.0%,主要包括水龍骨屬(5.7%)及水龍骨科(3.0%)。從孢粉的構(gòu)成來看,該孢粉組合帶的喜冷分子較少,氣候較為溫暖。Ⅱ帶Pinus-Betula-Chenopodi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53.94~73.58?m,根據(jù)地層年代學(xué)資料,該孢粉組合帶的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喬木植物花粉仍占優(yōu)勢,平均含量56.0%,松(38.5%)、樺(6.0%)、鐵杉(2.1%)及榿木(1.6%)屬花粉是該帶的主要分子,冷杉花粉的含量較Ⅰ帶有所增加。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高,平均為31.4%,以藜科(18.8%)、蒿屬(7.0%)、麻黃屬(1.9%)及禾本科(1.6%)花粉為主。蕨類植物孢子較少,平均含量為12.6%,與Ⅰ帶的含量比較接近,主要為水龍骨屬(6.1%)。與Ⅰ帶比較,該孢粉組合帶的喬木花粉含量有所降低,但冷杉粉花粉含量有所增加,同時草本植物中的藜科和蒿屬花粉含量都有所增加,指示了該階段的氣候較Ⅰ帶反映的氣候寒冷而干燥。Ⅲ帶Pinus-Betula-Ephedr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27.90~53.94m。仍以喬木植物花粉居優(yōu),平均含量為67.0%,其中松(44.0%)、樺(5.9%)、榿木(4.7%)、冷杉(2.7%)及鐵杉(2.7%)屬花粉含量較豐富,冷杉花粉的含量明顯較Ⅰ、Ⅱ帶高,但在該帶的早期冷杉含量低,甚至低于Ⅱ帶的晚期。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低,平均為24.6%,其中含量較高的有藜科(7.7%)、蒿屬(6.8%)、禾本科(2.1%)和麻黃(1.8%);蕨類植物孢子含量較低,平均為8.4%,主要包括水龍骨屬(3.3%)及水龍骨科(2.4%)。從孢粉的構(gòu)成來看,該階段溫度下降,尤其在該階段的中晚期比較明顯。Ⅳ帶Pinus-Betula-Abies-Chenopodiaceae-Artemisi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7.62~27.90m。喬木花粉仍占優(yōu)勢,平均含量為58.5%,略低于Ⅲ帶,以松(33.7%)、樺(6.4%)、櫟(5.7%)、榿木(3.2%)及冷杉(2.8%)屬花粉為主,冷杉的含量較上一階段高,尤其在該階段的早期,而在晚期冷杉花粉含量減少、樺屬花粉含量增加。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高,平均為29.1%,主要包括藜科(10.8%)、蒿屬(8.4%)、禾本科(4.5%)及麻黃(3.4%)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含量較低,平均為12.4%,其中水龍骨屬平均含量為5%。該孢粉組合帶指示了比較寒冷干旱的氣候,但在該階段末期氣候存在一定程度的轉(zhuǎn)暖。Ⅴ帶Pinus-Betula-Gramin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3.30~7.62m。喬木花粉平均含量52.0%,其中松屬花粉含量28.0%,樺屬花粉含量14.7%。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較高,平均為28.1%,其中禾本科(11.0%)、藜科(8.5%)及蒿屬(5.1%)花粉含量較高,但幾乎不含麻黃花粉。蕨類植物孢子含量較高,平均為19.9%,主要有水龍骨屬(9.9%)及卷柏(1.9%)。該孢粉組合帶指示了比較溫暖的氣候。2.3植物花粉的組成在DZK1孔中共采集了76塊樣品,均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孢粉。根據(jù)孢粉的組合特征,在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劃分為6個孢粉組合帶(圖5)。Ⅲ帶Chenopodiaceae-Artemisia-Pinus-Juglans-Rosaceae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33.8~39.9m。孢粉含量較Ⅱ帶明顯下降,草本植物花粉占主要地位,平均含量58.7%,以蒿屬(11%~25%)和藜科(10%~28%)花粉為主,菊科、禾本科和葎草屬花粉含量較少,未發(fā)現(xiàn)水生植物花粉。木本植物花粉占40.0%,屬種較豐富,有松屬(5%~12%)、樺屬(3%~11%)、胡桃屬、櫟屬、椴屬及薔薇科(2%~12%)、榛屬、木犀等。蕨類植物孢子占2.7%,包括三縫孢子和鳳尾蕨科等。反映了該階段氣候溫和稍濕潤。Ⅳ帶Chenopodiaceae-Artemisia-Pinus-Betul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27.4~33.8m。本帶孢粉含量似有上升的趨勢,但是不穩(wěn)定,上部和下部孢粉豐富,中部僅發(fā)現(xiàn)少量孢粉。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絕對優(yōu)勢,平均達(dá)75.5%,包括藜科(12%~46%)、蒿屬(15%~46%)、葎草屬、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未發(fā)現(xiàn)水生植物花粉。木本植物花粉含量較上一階段降低,包括松屬(5%~16%)、樺屬(1%~9%)、胡桃屬、榿木屬和薔薇科、木犀等。蕨類植物孢子占3.1%,僅在本帶的中晚期出現(xiàn),包括有卷柏科、單縫孢子、鳳尾蕨科、三縫孢子和石松科等。從孢粉組成來看,該階段的氣候相對干涼。Ⅴ帶Artemisia-Chenopodiaceae-Pinus-Betula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6.7~27.4m。孢粉比較貧乏,21塊樣品中孢粉數(shù)量超過100粒的只有1個樣品(取樣深度為17.6?m)。草本植物花粉占53.5%,有蒿屬(9%~49%)、藜科(12%~35%)、菊科、葎草屬、禾本科、十字花科及少量的石竹科,水生植物香蒲屬也是在B15號樣品(深度17.6m處)中出現(xiàn)。木本植物花粉占34.1%,有松屬(5%~16%)、樺屬(1%~9%)、胡桃屬和榿木屬,椴屬少量出現(xiàn),落葉櫟自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灌木植物花粉在本帶的中部含量較高,有薔薇科(1%~16%)、木犀科和榛屬。蕨類植物孢子占2.4%,有單縫孢子和鳳尾蕨科、三縫孢子、中國蕨科等。反映氣候相對較冷。Ⅵ帶Artemisia-Chenopodiaceae-Gramineae-Pinus-Quercus-Juglans孢粉組合帶位于孔深2~6.7m。孢粉含量有所上升,喜暖植物含量較上帶大大增加。在孔深3.4?m處的樣品中,蕨類植物孢子含量很高,鳳尾蕨科孢子為251粒、卷柏科為142粒。在其余的樣品中,草本植物花粉平均含量75.0%,有蒿屬(21%~40%)、藜科(20%~59%)、菊科(2%~8%)、禾本科及水生植物香蒲屬、莎草科。木本植物花粉占20.9%,有落葉櫟(3%~6%)、樺屬、胡桃屬、椴屬、榿木屬和漆屬等,松屬花粉含量(2%~9%)降低,灌木花粉有薔薇科、木犀科和榛屬。蕨類植物孢子占4.1%,包括卷柏科、鳳尾蕨科、單縫孢子、三縫孢子和石松科。反映氣候溫暖濕潤,接近于現(xiàn)今的氣候。其中井深3.4?m處樣品中蕨類植物孢子含量特別高的情況,可能是森林植被遭到破壞之后立刻出現(xiàn)的一種植被景觀。2.4北京平原區(qū)氣候演變特征根據(jù)年代學(xué)數(shù)據(jù)和孢粉組合特征,3個孔的孢粉組合帶可以對比(表2),基本上反映了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特征。根據(jù)3個孔的孢粉組合特征,北京平原區(qū)的氣候演化自中更新世以來可以劃分出8個階段(表2),總體上顯示了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氣候演變過程。中更新世的氣候演化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反映北京平原區(qū)的氣候經(jīng)歷了冷—暖—冷的演化過程,與中國其他地區(qū)中更新世的氣候演變特征一致。從孢粉組合來看,中更新世中期的氣候比較溫暖濕潤,植被以針葉闊落葉混交林為主,與現(xiàn)今的植被比較相似。而中更新世早期和晚期的氣候都比較寒冷干燥,在孢粉組合中出現(xiàn)了較豐富的云杉和冷杉花粉,尤其是在晚期的孢粉組合中,喬木植物的花粉含量很低,出現(xiàn)了大量的藜科植物花粉,形成了稀樹草原的植被景觀,顯示了干旱的氣候特征。晚更新世的氣候演化可以劃分為2個階段,早期氣候比較溫暖濕潤,晚期氣候比較溫涼干旱。3個孔孢粉組合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早期的氣候基本上是向干冷方向演變,與MIS?5(深海沉積物氧同位素第5階段)的氣候特征比較相似。晚更新世晚期的氣候比較溫涼干旱,但尚未發(fā)現(xiàn)可能發(fā)育過暗針葉林景觀的氣候證據(jù)。據(jù)周昆叔等(1978)、周昆叔(1984)的研究結(jié)果,在末次冰期,北京平原區(qū)出現(xiàn)了暗針葉林景觀,顯示氣候非常寒冷。在全新世,只有1個孢粉組合帶,反映氣候溫和濕潤,形成森林草原景觀。3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氣候特征的演化過程根據(jù)鉆孔孢粉資料研究北京平原區(qū)氣候的主要有順1孔(劉清泗等,1985)、通13孔(劉清泗等,1985)、HR88-1孔(李長安,1993)、雙堡頭孔(李華章,1995)和天竺孔(姚軼峰等,2007)。根據(jù)這些孔的孢粉組合特征劃分出的氣候階段,基本可以對比(表3),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取樣密度和測年方法等有關(guān)。筆者根據(jù)新實(shí)施的3個孔的孢粉資料,對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氣候進(jìn)行了恢復(fù),并劃分了8個氣候演化階段,基本上反映了研究區(qū)的氣候變化特征,與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比,但在一些細(xì)節(jié)上還是存在差異,如中更新世的氣候總體上為冷-暖-冷的波動,不過這與全球的氣候變化特征是一致的。據(jù)姚軼峰等(2007)的研究,他把160?ka?BP以來的氣候變化劃分為2個階段(表3),顯得比較粗略,實(shí)際上這段時間的氣候變化比較復(fù)雜,而根據(jù)本文3個孔的資料,對晚更新世氣候變化階段劃分略為仔細(xì)一些,較好地反映了晚更新世氣候變化的特征,即早期的間冰期氣候和晚期的冰期氣候,甚至也反映出MIS5階段的氣候特征,即從早期到晚期具有降溫趨勢。因此,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氣候總體上比較溫暖,但顯得比較干旱,且干旱階段多于濕潤階段。中更新世的氣候變化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晚更新世的氣候可劃分為2個階段,而全新世只劃分了1個階段。4植物花粉組合帶1)北京平原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古氣候變化經(jīng)歷了8個階段。第1階段:較寒冷干旱;第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