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弼德論治史_第1頁
陸弼德論治史_第2頁
陸弼德論治史_第3頁
陸弼德論治史_第4頁
陸弼德論治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陸弼德論治史

魯茂德(1893-1965),又稱“山東歷城人”,是一個用山東省伊平縣的人。早年留學美國,先后獲政治學學士和教育學碩士學位?;貒笤慰偨y(tǒng)府禮官等職。后辭官從教,歷任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清華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西北師范學院等校教授。陸懋德一生,著述頗豐,大致分為四類:一為中國哲學史方面的著述,如1923年京華印書局出版的《周秦哲學史》;二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方面的著述,如《史學方法大綱》和國立師范大學“中國史學史”課程的講義;三為中國上古史方面的論述,這方面的成果相對較多,除1945年西北師范學院史地學會印制的《中國上古史》外,還有大量登載在《清華學報》和《學衡》等刊物上的學術文章,如《中國第一篇古史之時代考》(《清華學報》1924年第1卷第2期)等;四為中國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如連載在《學衡》雜志上的《中國文化史》的部分章節(jié)便是。這些著述中的很多獨到見解,體現(xiàn)了當時相關領域取得的最高水平,故獲得時人的贊賞。齊思和在評價《史學方法大綱》時認為“國人自著史學概論史學方法一類的書也不少,其中以陸懋德先生的《史學方法大綱》一書為最精。”又如《周秦哲學史》,柳詒徵認為“征引詳贍,斷制多當,”“陸氏自謂議論必求其平,全書頗能副此宗旨。”(P231)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陸懋德的史學思想及其成就,迄今仍無學者涉足。鑒于斯,本文對陸懋德的史學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效。一、“以史為鑒”的中國古代史學的成就自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史學新舊之分以來,新舊史學的內(nèi)涵及其關系一直是近代學人探討的熱點問題。在當時,很多學者認為新舊史學關系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史學與近代西方史學的關系問題,進而主張二者是對立的。例如,吳貫因認為“古代史裁,衡以今日之學理,既多無足取。然則今后欲昌明史學,其必吐舊納新,以別辟一蹊徑,斯固洞若觀火矣?!?P7)又如胡哲敷指出,近代以來,中國史學受到西方的沖擊,“自為一格”的局面開始發(fā)生動搖,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書淪為史料的命運,就連頗有史學見解的劉知幾、章學誠等人“不容易有過于超軼的言論,并且他們的言論,頗多消極的批駁,而少積極的建樹,”(P8)尤其是尊奉和迷信神權、相信歷史發(fā)展是循環(huán)的、以作史者的主觀成見為指導、以歷史為垂訓的工具、以英雄和帝王為中心的記載等六項為“不合時代精神”,(P48)急待史界革命將之除去,而代之以獨立的、科學的、客觀的、進化的、普通及群眾的新史學。在這種學術背景下,陸懋德提出“無所謂中西,但取其長而求其是”(自序,P2)的史學宗旨,認為中西史學只存在程度上而非本質(zhì)上的差異。陸懋德關于史學“無所謂中西,但取其長而求其是”的觀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中國古代史學方法成就的評述上。在他看來,中國史學發(fā)展悠久,有著輝煌的成就。自《尚書》起,中國史學進入了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史著《春秋》出現(xiàn),它“以政治的眼光判斷各種問題”,“這自為上古史學中一大進步?!?P13)到了兩漢時期,《尚書》開始有學者進行專門傳授,而且司馬遷《史記》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以后,中國史學沿著兩漢史學的規(guī)模繼續(xù)發(fā)展,時有創(chuàng)新,如唐朝杜佑創(chuàng)建了典制體,南宋袁樞創(chuàng)建了紀事本末體,這都在史書的體裁和內(nèi)容上完善了中國古代史學。這些在客觀上造成了“西方史學在一九世紀以前,無以優(yōu)異于吾國,且其著作亦遠不及吾國史籍之豐富”的局面。但自19世紀以來,西方史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相比之下,中國史學落伍了。即使這樣,中國古代史學還是有諸多可取之處的。例如史學方法,“吾國之史學家,雖未列出具體的原則,而其方法可取者亦不少?!?P65)譙周、崔述所采用的求源法,司馬彪、劉知幾、錢大昕所采取的比較法,王念孫所采用的歸納法等便是。而且,清代乾嘉考據(jù)學中的校勘和辨?zhèn)蔚韧谖鞣绞穼W中的“外考證”,訓詁亦接近于西方史學中的“內(nèi)考證”。同時,中西考證學之間又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例如在確定史料的真?zhèn)?及同時代與非同時代等問題上,“吾國之考證家多不及西人之謹嚴。”并且“西人內(nèi)考證之范圍,實遠過于吾國之訓詁。蓋內(nèi)考證之學,在吾國學者尚不知注意,惟劉知幾《史通》疑古、惑經(jīng)、曲筆等篇,略為近之?!?P53)換言之,近代西方史學方法盡管在科學性、精密性及研究成果上遠遠地超過了中國古代史學,但不能因此就說中國古代史學理論毫無價值。事實上,中國古代史學是有許多可供今天借鑒和發(fā)揚的觀點,只不過它們不易搜討和梳理而已。陸懋德這一治史主張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前人認識的一種深化。20世紀初,王國維曾提出:“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特余謂中學,非世之君子所謂中學;所謂西學,非今日學校所授之西學而已。治《毛詩》、《爾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諸學,而治博物學者,茍質(zhì)以《詩》《騷》草木之名狀而不知焉,則此學固未為善?!?P206)如果將王國維這一史學無中西論與上述的陸懋德治史主張作一比較,其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諸多相通之處,二者都主張史學無中西之分,強調(diào)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但二人又有一些區(qū)別,即陸懋德不僅以古代史學方法合乎現(xiàn)代治史精神的翔實事例驗證了中西史學有共通性這一特點,而且還在于他提出“取其長而求其是”這一史學發(fā)展原則。今天,雖然憑目前公布的相關材料很難發(fā)現(xiàn)陸懋德是否直接受到王國維啟發(fā)的線索,但可以說明的是,王國維的史學中西論草創(chuàng)在前,陸懋德的再發(fā)展在后。王國維提出史學無中西論是在1911年,而此時陸懋德正赴美國留學,至于其明確提出這一治學宗旨則更晚,是在1945年。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陸懋德史學“無所謂中西,取其長而求其是”的觀點是對王國維史學無中西論的一種發(fā)展。陸懋德關于史學“無所謂中西,但取其長而求其是”的觀點,既看到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點和缺點,又指出了中西史學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就避免了二者的優(yōu)劣比較,進而為中西史學的交融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途徑。但是陸懋德這種治史宗旨的實踐僅僅是剛剛起步,其對中西史學理論的比較亦只是停留在史學方法上,對中國史學理論的獨特價值的挖掘還遠遠不夠,并且由于他對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價值的重視不足,對中西歷史理論的比較也就基本上沒有涉及。二、地下黨組織所藏本質(zhì)的真真性與陸藥地層的可獲賠償tra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人們發(fā)掘了大量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和遺跡、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對上古史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實物資料和文字材料。如何看待這些地下發(fā)掘出來的新材料?陸懋德指出,“凡作史須以搜集材料為先,而材料則有同時代的與非同時代的之分別。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論孔子作春秋史料,有‘所見’‘所聞’‘所傳聞’之不同。與此正合。上古尚無紀載,吾人欲求其同時代之史料,自當以發(fā)現(xiàn)地下實物為要。”(P2)然而,既有大量的考古出土實物,又有豐富的傳世文獻,具體歷史研究又要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呢?陸懋德通過分析指出,對于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都不能一味地加以偏重。以傳世文獻為例,其很多內(nèi)容還需進一步的考證。譬如《尚書·堯典》,陸懋德根據(jù)文法句法,“覺其淺顯易讀,且不似夏商時代之著作,即如謂其周初著作,亦不相似;”又根據(j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及鐘鼎文多有十三月或閏月的名詞,而《堯典》中亦有閏月之名詞,從而最終斷定《堯典》“皆非堯舜時期著作”,“大約為周末人所修?!?P4)然而《堯典》的真?zhèn)问且粏栴},而堯舜的有無又是另一問題,其“依然為考古學上之問題,當與禹之有無同一解決,是當有待于地下之發(fā)掘而后能斷定者也?!?P381)又如陸懋德考證《史記·三代世表》,認為“余昔年頗疑《史記·殷本紀》所記殷代帝王多不見于《書經(jīng)》。然據(jù)現(xiàn)時地下發(fā)見之殷墟甲骨文字,余又頗能證明湯之祖先子孫,與《史記·殷本紀》所載大半相合。此見太史公作《殷本紀》并非偽造也。蓋《史記》于三代世系必根據(jù)王家所藏之歷代牒記,故為可信。然非發(fā)現(xiàn)地下之甲骨文字,余亦不能證明《殷本紀》之為可信也。推之《夏本紀》或亦如是,但惜至今尚無所發(fā)現(xiàn)以證明之耳?!?P376)至于正確的態(tài)度,陸懋德認為:“于春秋以前之史料,僅以《詩》、《書》、甲骨文、鐘鼎文為主,春秋以后之史料,則以左傳國語國策為主,以求不失謹嚴之義。”(P4)換言之,陸懋德主張在文獻記載缺乏的時代,古史研究應兼重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而在傳世文獻較為豐富的情況下,應以文獻資料為主,同時又要重視考古材料的作用。在上述史料觀指導下,陸懋德批判了當時較為流行的顧頡剛等人的古史觀。20世紀20年代,顧頡剛提出的“古史層累地造成說”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反響,形成了后世學者傳誦的古史辨運動。陸懋德積極參與了這場運動,并指出了顧頡剛學說內(nèi)在的理論缺陷,“在西國,凡研究上古史事,純?yōu)榭脊艑W家之責任。歷史學家不必皆是考古學家,故作上古史者必須借用考古學家所得之證據(jù)。今顧君僅作文字上之推求,故難得圓滿之結(jié)果?!?P383)在他看來,“上古史事因文字不詳之關系,往往不見于記載而可征于器物”,(P370)“上古事跡本無史冊記載,全憑器物證明”,(P371)因此如果一味憑借文字資料,“未必盡合于科學的史學方法矣?!?P371)進而對顧頡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顧君所標之治史方法雖極精確,然如堯、舜、禹等均為歷史前(Pre-historic)的人物,終當待地下之發(fā)掘以定真?zhèn)?實不能僅憑書本字面之推求而定其有無者也。余甚愿顧君能用其方法以治周以后之史事,則其廓清之功有益于學界者必大于此矣?!?P384)他的這種觀點得到了金毓黻的贊賞,認為“古書不可輕信,亦不可輕疑,專從故紙堆中,搜求證據(jù),考論古史,固難斷其真?zhèn)?即從地下發(fā)見之簡古文字,片斷記載,據(jù)以判斷古史,亦易陷于謬誤。如陸氏所論《史記》三代世系,必根據(jù)王家所藏之歷代牒記,由殷墟甲骨文字,而可證明其非偽造,此真為卓識偉論,為諸家所不及,持此義以論史,鮮有陷于謬誤者矣?!?P439)“顧氏之說出后,辯駁者有之,譏笑者有之,從而贊許者亦有之,然辨論最精者,無過于陸懋德?!?P438)陸懋德提出的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并重的觀點,是以二者各自存在優(yōu)缺點為基礎,結(jié)合不同歷史時期的材料特點而提出的一種史料觀。這種史料觀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故在當時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贊同,而且至今看來對于目前先秦歷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的這種史料觀連同在其指導下從事的具體歷史的考證,都沒有得到當前學者應有的客觀評價。這只能說明當前近代史學史研究尚存在很多空白,而非這些理論觀點沒有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三、歷史解釋的種類和范圍的收縮20世紀前半期,在實證主義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史學界,對歷史解釋問題大多采取漠視,或是根本排斥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陸懋德作為深受西方實證主義理論影響的一名學者,對此卻勇于提出自己的獨到觀點,而且在《史學方法大綱》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至于陸氏論點,最不容忽略的,是在‘史學’的界定中抬高歷史解釋身價,以之和一般專業(yè)史學研究者特重的歷史考證平起平坐。成于1945年尾的《史學方法大綱》長八萬言,分五篇,《論解釋》一篇所落筆墨(29頁)幾乎和《論考證》者(31頁)相等,就非史觀派的方法論而言,實屬史無前例?!?P490)在陸懋德看來,歷史解釋是歷史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其內(nèi)涵是指“解釋史事之原因、變化、與結(jié)果,及其已過、現(xiàn)在、與未來之關系?!薄霸谖髡Z謂之HistoricalInterpretation,即謂‘歷史的解釋’,吾國所謂‘史論’,日人所謂‘史觀’,皆是此意?!?P69)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一,歷史解釋并不是只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次,“解釋歷史之最要的途徑,即是推求其原因與結(jié)果?!?P72)換言之,詮釋歷史事實要站在探求其因果關系、把握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角度上。其二,歷史解釋必須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結(jié)合,根據(jù)其他學科的原理、方法對歷史事實進行解讀。其三,歷史解釋不是一種主觀的解釋,而是一種以史事證據(jù)為依據(jù)進行的客觀的解釋。它在性質(zhì)上與不顧歷史事實、隨意曲解歷史的主觀的解釋不同,“解釋歷史最忌先有成見,及由成見以誤會史事,及曲解史事?!?P71)其四,歷史解釋是以人的主觀看法為基點,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故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吧w考證固為客觀的工作,而解釋則不能不多少帶主觀的彩色,此實為無可如何之事?!?P77)同時,歷史解釋的內(nèi)涵又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西方,史觀先后經(jīng)歷了神話的解釋、天道的解釋及哲學的解釋三個階段。19世紀,哲學的解釋主要有三種方式:“惟心的解釋”、“惟物的解釋”與“經(jīng)濟的解釋”?!拔┬牡慕忉尅闭J為人類意志決定歷史的變化、發(fā)展;“惟物的解釋”認為天氣、地勢、人口、物產(chǎn)等地理條件決定歷史變化,以英國人巴克爾為代表;“經(jīng)濟的解釋”認為生產(chǎn)關系決定歷史變化,以德國人馬克思為代表。自20世紀以來,“惟物的解釋”和“經(jīng)濟的解釋”二者在概念及范疇上雖有區(qū)別,“然世人皆已混而不分,至今沿用已久,已不易糾正?!?P81)因此,就目前而言,史觀的種類和范圍大大收縮了,“現(xiàn)存之歷史解釋,只余惟心及惟物二大派?!?P81)但這兩種歷史解釋各自有一定的局限性,“意識究竟受何物的限定?惟心派尚無圓滿的答復。又如經(jīng)濟究竟受何物的限定?在惟物派亦無圓滿的答復。此為現(xiàn)時二派之缺點,無可諱言。”(P83)表現(xiàn)在具體的應用上,“如偏于心理,則流于虛玄論之病。如偏于物質(zhì),則流于機械論之病?!?P84)那么,該采取何種歷史解釋呢?陸懋德認為,不能偏重物質(zhì)的解釋和心理的解釋中的任何一項,二者應“當參用而不可偏用”。這種綜合物質(zhì)和心理的解釋觀點,并不是指綜合各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結(jié)果來從事歷史事實的解讀。確切地說,這種解釋是指利用各種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結(jié)合物質(zhì)和心理兩個方面來解釋歷史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就淵源而言,陸懋德的這種觀點來自于紹特維爾。紹特維爾曾指出,“吾人欲解釋歷史而求其完美,必綜合兩大原質(zhì)于一處而后可:一為心理,一為物質(zhì)。必待心理學與自然科學經(jīng)濟科學能通力合作,不背道而馳,以解決此問題,則歷史本身方能有真相畢露之一日?!?P500)但二者又有區(qū)別,例如紹特維爾認為歷史解釋的依據(jù)主要在于心理的解釋,而物質(zhì)的解釋卻是次要的?!拔崛怂鶓⒁庹?即詳細分析之后,雖歷史上之經(jīng)濟的解釋,亦必以非經(jīng)濟為其歸宿之點,則可斷言。其結(jié)果無非使吾人之理智有一定方向,以實現(xiàn)公理與社會及道德之秩序而已。”(P500)陸懋德則承認經(jīng)濟狀況的解釋為歷史解釋中的主導因素,“蓋歷史的變化,甚為復雜。取用任何一種原因,皆不能解釋圓滿,而經(jīng)濟狀況有最大的決定,自當承認?!?P84)物質(zhì)和心理的解釋“二者當參用而不可偏用”的觀點,陸懋德是針對當時史學發(fā)展中的弊端而發(fā)的。作為對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素有造詣的一名學者,陸懋德很早地認識到當時學界對歷史解釋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數(shù)馬克思主義史學強調(diào)物質(zhì)或經(jīng)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而忽視心理的作用;相對主義史學則強調(diào)心理的決定作用,忽視經(jīng)濟的重要性。為此,他從方法論的角度,詳實地論證了物質(zhì)的解釋與心理的解釋的重要性,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但應指出的是,陸懋德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關于心理與物質(zhì)關系的認識,存在諸多誤解之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