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_第1頁
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_第2頁
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_第3頁
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_第4頁
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漢時期的杉木資源與生態(tài)效應

秦漢時期的碳碳問題是金融石、林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除經濟史等方面的論著偶有涉及外,專題研究還未見有相關成果面世。本文擬從社會史的視角對秦漢時期木炭生產和消費問題進行考察,以就教于方家。一、秦漢時期,煤的使用沒有明確秦漢時期,社會的主要燃料是木炭及薪柴。許慎《說文》解釋:“炭,燒木余也?!倍斡癫米⒃?“炭,燒木留性,寒月供然(燃)火取暖者,不煙不焰,可貴也?!?木炭以其“不煙不焰”的優(yōu)點為人們喜愛,因此被廣泛用于民眾生活以及手工業(yè)生產領域如冶金、制陶、煮鹽等諸多方面。秦漢時期,煤雖已出現(xiàn),但使用并不普遍。建國以來,考古發(fā)掘秦漢時期的煤,多為一些動物造型的裝飾物,以及部分煤屑、煤灰、煤餅等。如酒泉博物館藏漢代煤雕耳珰,河南陜縣劉家渠漢墓出土用煤雕的小羊和頭簪,新疆民豐縣出土的煤制漢代“司禾府印”等。2河南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曾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煤塊、木炭塊和木炭灰”。3河南洛陽東漢糧倉底部曾發(fā)現(xiàn)煤屑,420世紀30年代遼寧撫順漢代居民遺址的火坑內發(fā)現(xiàn)燒過的煤灰。5有的學者據此認為,“西漢采煤業(yè)已經初具規(guī)?!?。6然而,早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林劍鳴認為,“秦漢時期同春秋戰(zhàn)國一樣,一直使用木炭作為冶金燃料。近年,在一些漢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煤和煤餅的遺存。當時的冶金生產是否采用煤作燃料,目前尚無確鑿證據,難以定論。”1這一意見值得重視。目前已有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多有煤制動物造型、裝飾品、印章等出現(xiàn),作為燃料的發(fā)現(xiàn)卻極少。河南鞏縣鐵生溝、鄭州古滎鎮(zhèn)等遺址發(fā)現(xiàn)的煤,是否作為主要燃料使用,還有待進一步討論。有學者指出:“應該指出還不能肯定是否已把煤作為煉鐵的燃料,因為停爐后留下來的凝結料塊里有明顯的木炭,被包裹在礦石和渣鐵之中。從生鐵成分含硫低來看,也不像用煤煉出來的?!?至于日偽開發(fā)遼寧撫順煤炭資源,在漢代居民遺址的火坑內發(fā)現(xiàn)燒過的煤灰,這樣的發(fā)現(xiàn)可靠性值得懷疑,不宜就此對漢代用煤的普遍性早下結論。另一方面,在西安戶縣漢代鐘官鑄錢遺址的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地層也多有木炭發(fā)現(xiàn),“一般厚40厘米,最厚達1米。主要土層色黑,如泥狀,其中夾有大量木炭灰”。3卻沒有發(fā)現(xiàn)煤灰、煤塊等遺存,這也表明木炭是秦漢時期冶金業(yè)的主要燃料。文獻資料也表明,秦漢時期煤的使用并不普遍。漢武帝時期,在今西安附近斗門一帶鑿挖昆明池,“初穿池得黑土”,《三輔黃圖》載“帝問東方朔,東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問胡人,胡人曰:‘劫燒之余灰也’?!?有學者已經根據第四系更新統(tǒng)的泥炭沉積以及史籍記載,指出這里的“黑土”、“灰墨”就是煤。5可見,漢武帝時期,人們對煤的認識還是比較缺乏的。另外,魏武帝曹操曾經在銅雀臺儲備煤達幾十萬斤,西晉陸翙《鄴中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等著作都曾對這一舉動予以記錄。晉初文學家陸云致信哥哥陸機,“一日上三臺,曹公藏石墨數(shù)十萬斤,云燒此消復可用,然(燃)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否?!薄端涀ⅰ贰皾嵴盟睏l注曰:“銅雀、金虎、冰井三臺皆在鄴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眲t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shù)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墨可書,又熱之難盡,亦謂之石炭。又有窖粟及鹽,以備不虞。今窖上石銘尚存也。”6可以看出,即便是魏晉時期的人,對于煤的認識仍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秦漢時期煤的使用雖然出現(xiàn),但并不普遍,秦漢時期的主要燃料仍是是木炭和薪柴。木炭在秦漢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二、適合我國古代官府的燒炭中國真的制炭史,至遲可上溯至商周之際。71954年鄭州南關發(fā)現(xiàn)大型商代鑄銅遺址,灰層中就發(fā)現(xiàn)了銅渣和木炭。西周時期,國家設置了管理木炭制作的職官?!吨芏Y·地官·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以時入之?!?秦漢時期,在少府下設有“菓丞”,“掌瓜菜茹薪炭”。9漢平帝元始元年,“置少府海丞、果丞一人”。10師古注曰:“海丞,主海稅也,果丞,掌諸果實也?!睂τ谶@條史料,《秦漢官制史稿》認為:“這是西漢末的變化,此前,果丞之職是隸屬于湯官的?!辈⑼茰y果丞的設置,“或者是果實執(zhí)掌分出去了,或者是湯官取消了”。11實際平帝元始元年應只是重新劃分權責,以明確各自的執(zhí)掌,師古注中只提果實不見薪炭,顯然有所省略,不應誤解為菓丞官署發(fā)生變化。菓丞一直都是太官令之屬官,而非屬于湯官令。湯官也并未取消,成帝綏和元年“供工王昌,為湯官造卅鏈銅黃涂壺”12可證。兩漢時期菓丞作為太官令屬丞,其隸屬及權責執(zhí)掌應是比較穩(wěn)定的。官方重視對木炭的控制,不僅設立官員執(zhí)掌木炭的生產儲備等,詔書、律令還多次規(guī)定木炭的流通必須由官府嚴格掌控,“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13“民坐挾銅炭,沒入鐘官”。14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錢律》:“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與同罪?!薄氨I鑄錢及佐者,智(知)人盜鑄錢,為買銅、炭,及為行其新錢,若為通之,而能頗相捕,若先自告、告其與,吏捕,頗得之,除捕者罪。”15木炭是鑄錢必需的燃料,因此和銅一樣都明確被列為禁止買賣物資,并針對不同情形分別定罪量刑。木炭的燒制,“非大量人手莫辦”。16秦漢政府組織大量人手,進行木炭的生產,木炭生產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妒酚洝ね馄菔兰摇酚涊d竇廣國早年作為奴隸為其主入山燒炭,當時竟有“百余人”一起勞作: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余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寒)暮臥岸下百余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17《漢書·外戚傳》對此也有記錄,只是文字稍有差異:竇后兄長君。弟廣國字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處。傳十余家至宜陽,為其主人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余人,岸崩,盡厭殺臥者,少君獨脫不死。18顧炎武《日知錄·石炭》、趙承澤《關于西漢用煤的問題》、吳曉煜《煤史鉤沉》都認為此處“作炭”為入山挖煤,19趙文、吳文的論據有二:一、炭與岸這兩個字形、音相近,岸即炭之誤,而木炭也不可能坍塌,更不會壓死人,因此應該是煤坍塌造成的傷人事件;二、河南宜陽地區(qū)煤炭蘊藏豐富,在漢代開洞挖煤是完全可以辦到的。我們認為,對于此事的記載,《史記》、《漢書》文意一致,不可能有“岸”為“炭”之訛,而且木炭坍塌壓死人史有其例,如近代張思德之遭遇。漢代在宜陽開洞挖煤,迄今為止沒有文獻、考古資料的任何證據。秦漢文獻也看不到“炭”指代煤的任何記錄,所以這里的作炭應是燒制木炭而非挖煤。漢代的民間用炭,多為一種自給自足的形態(tài),木炭生產多由奴隸承擔。西漢時蜀人王褒作《僮約》:“持斧入山,斷裁轅。若有余殘,當作俎幾木屐,及犬彘盤。焚薪作炭,磊石薄岸,治舍蓋屋,削青代牘。日暮欲歸,當送干柴兩三束?!?0奴隸入山作炭,歷時較久,需要治舍蓋屋避雨休息,日暮歸家,仍要捎帶干柴兩三束,其勞作之艱辛,于是可見。漢代的官府燒炭,由政府組織民眾進行。漢代木炭生產是民眾承擔的力役之一。如果不能忍受燒炭的艱辛,可以出錢庸代:“其勢咸遠而作劇,郡中卒,踐更者多不勘,責取庸代?!?1政府對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量、燒制后的運輸都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張家山漢簡《算術書》“負炭”:負炭山中,日為成炭七斗到車,次一日而負炭道車到官一石。今道官往之,負炭(山)中,負炭遠到官,問日到炭幾何。曰:日得炭四斗十一分升二。術曰:取七斗者十之,得七石,七日亦負到官,即取十日與七日并為法,如法得一斗。22這枚簡文在告知燒炭、運炭每日可以完成量之后,要求算出一個人同時燒炭、運炭可完成的工作量。23此題的解法古稱齊同術,題目告訴已知條件:由一個人完成燒制木炭和運輸?shù)焦傩枰?7+10)17天。具體算法是:每人每天可完成的工作量是7(斗)×10(天)/7+10=4(斗)11(分)2(升)??梢?當時木炭的實際生產量大體是每人每天燒制木炭七斗左右,燒制木炭人員要及時完成工作量,并負責向官府運送成品。另外,簡牘資料中“省卒治炭”、“治炭”等語匯,表明邊地戍卒當中也有專門負責木炭供給的職役:正月中省卒治炭日與卒具之第八隧殺狗與諸皆反候史房賢與卒用故卒多□□去年五月甲戌第六隧卒尹湯取□一直四百伯一直百五十一直千七百……庭□□詐言亡□私□亡因卒……積二□□詣言為甲……242000ES9SF4:15A“□□沙□臨桐沙治炭王卿”25229·48“省卒”是邊地烽燧為一些臨時差調的工作安排的戍卒。西北邊地冬日嚴寒,戍卒需要提前治炭備冬,從各部門臨時調派戍卒組織生產并做勞作記錄,比較符合西北邊地屯戍生產的實際情形。三、摻雜炭的利用技術秦漢時期,木炭在手工業(yè)生產、陵寢建設以及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有著廣泛的用度?!稘h書·食貨志》所謂“冶熔炊炭”,26即用木炭作燃料冶金。王子今先生認為,“秦漢時期有專門‘艾薪樵’、‘擔束薪’、‘賣以給食’的人。當時,炊事,取暖以及制陶、冶鑄等手工業(yè),都以木材作為基本能源。河南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中出土作為冶鐵爐燃料的木柴和木炭。鄭州古滎鎮(zhèn)漢代冶鐵遺址和南陽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也出土木炭。可見當時通常以木炭作為煉鐵能源和還原劑的燃料”。27秦漢時期,鑄錢、煉銅、煉鐵等冶金業(yè)發(fā)展迅速,《漢書·地理志》提及武帝元狩年間,在全國范圍內設置鐵官就有四十余處,而考古發(fā)掘的其時鐵作坊遺址達八十多處,說明一個鐵官下往往轄有多個鐵作坊。河南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28鄭州古滎鎮(zhèn)漢代冶鐵遺址29兩處,從出土器物可以判定分別為漢代河三、河二兩處鐵官所在,遺址內多發(fā)現(xiàn)木炭、炭灰的實物遺存。戶縣漢代鐘官鑄錢遺址的地層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木炭灰,南陽瓦房莊漢代冶鐵遺址、30安徽銅陵金牛洞銅礦古采礦遺址31等也發(fā)掘出木炭、炭灰等。值得注意的是,木炭在充當煉鐵燃料的同時,還用作溶劑和還原劑?!吨袊饨ㄉ鐣洕贰?二)在討論漢代冶鐵業(yè)時指出:“漢代冶鐵業(yè)迅速發(fā)展的突出成就,一是煉鐵使用了溶劑,二是對鐵礦石進行了破碎和篩分。”32并引古滎鎮(zhèn)和鐵生溝的冶鐵遺址為例,認為“煉鐵溶劑主要是石灰石”,這樣的意見略顯保守。按照現(xiàn)代的冶煉技術分析,摻雜木炭進去冶煉不僅可以提高爐溫,還作為還原劑可以煉制出更為理想的煉鐵。如鐵生溝發(fā)掘出的爐渣中鐵礦石、木炭等混雜在一起,顯然應該是高爐點火后,再把粉碎的鐵礦石和木炭一起投入爐中進行冶煉的。秦漢時期,冶金業(yè)木炭利用技術實現(xiàn)了重大進步。秦漢之前,《吳越春秋》記載干將鑄劍時,“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33橐是一種類似布袋或皮袋的鼓風裝置,冶鑄過程中用木炭作燃料,合眾人之力以橐鼓風。為了提高木炭的利用率,東漢時期南陽太守杜詩“造作水排”,“冶鑄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34水排是以水力代替人力,依靠轉軸設備實現(xiàn)動力替換,極大地提高了木炭的燃燒效率。秦漢時期,制陶、煮鹽等手工生產也用到木炭。只是煮鹽、制陶對溫度要求相對不高,所以燃料以木柴為主,木炭為輔。目前發(fā)掘的大量漢代制陶遺址,火膛堆積以柴灰為多,也有一些遺址發(fā)現(xiàn)炭灰。漢長安城一號窯“火膛底部堆滿炭灰”。35廣西梧州富民坊漢代印紋陶窯址發(fā)掘,在火膛底發(fā)現(xiàn)大量木炭堆積層。36貴州沿河洪渡漢代窯址的火膛和窯床也發(fā)現(xiàn)木炭和草灰相混。37漢代彩繪陶、釉陶等質地較硬,需要燒制火溫也較高,東漢后期又出現(xiàn)了復雜的青瓷燒制技術,對于火溫控制的準確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對于木柴而言,木炭適可成為理想的燃料。歷來鹽冶作坊多靠近山林之地,以便于就近取材,《鹽鐵論·禁耕》:“鹽冶之處,大傲皆依山川,近鐵炭,其勢咸遠而作劇?!?8漢代煮鹽、冶鐵等手工業(yè)生產,在當時的交通和技術條件下,大多數(shù)都是依靠山林就地取材。秦漢時期,陵寢建設也大量使用木炭。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fā)掘的戰(zhàn)國曾侯乙墓中,其墓坑內、木槨頂部和木槨四周與坑壁空隙間就發(fā)現(xiàn)了約十多萬斤木炭。39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在棺槨四周和上部填塞了厚約40至50厘米的木炭,約一萬多斤。40北京大葆臺漢墓1號墓頂,“是兩層木炭和一層白膏泥,白膏泥在兩層木炭中間,木炭一般厚40-70厘米,最厚處達1米左右”,共達數(shù)萬斤。41新近發(fā)現(xiàn)的長沙“漁陽”墓,42墓室發(fā)掘中也有大量木炭與青膏泥交替封在題湊四周及槨室頂部、底部。墓葬中使用木炭以防水、防腐由來已久。《呂氏春秋·節(jié)喪》:“題湊之室,棺槨數(shù)襲,積石積炭,以環(huán)其外?!?3高誘注曰:“石以其堅炭以御濕”。畢沅補:“積炭非但御濕,亦使樹木枝根不穿入也。”秦漢時期,墓葬仍使用木炭進行御濕和防腐處理?!稘h書·田延年傳》載:“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賈氏以數(shù)千萬陰積貯炭葦諸下里物。”44后世魏文帝仿效漢文帝薄葬,曾要求其陵寢“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涂車、芻靈之義”。45可見,木炭在富裕階層的喪葬中,是極為重要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從已出土的漢墓看,并非“題湊之室”才出現(xiàn)“積石積炭”,一些較低等級的墓葬也多有木炭的發(fā)現(xiàn)。廣西貴縣北郊漢墓、廣西貴縣風流嶺三十一號西漢墓等不同級別的墓穴都發(fā)掘出土木炭,往往是一層木炭和一層白膏泥交替填實至槨頂,規(guī)模可觀。蒲慕州先生在討論漢代墓葬的填土與排水系統(tǒng)時,曾指出:“漢代豎穴木淳墓中所填充的材料,基本上有白黏土(即白膏泥)、黃沙、木炭、原坑土或雜土等,其中白黏土(即白膏泥)與木炭為最重要的防潮材料?!?6楊樹達先生《漢代婚喪禮俗考》也把“炭葦”列為“從葬之物”。47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秦漢時期的陵墓用炭,從揚州至廣西,從河北到甘肅,南、北方都有廣泛的分布。秦漢時期的宮室、民戶取暖,對木炭也有較大需求。宮室取暖對于兩漢帝都尤為必要,長安和洛陽都位于北方,冬季嚴寒。漢殤帝元興年間,為節(jié)省用度,鄧太后曾下發(fā)詔令:“離宮別館儲峙米糒薪炭,悉令省之。”48又“除米麴本賈,計其利而什分之,以其七入官,其三及醩酨灰炭。”49官府征派人員專門負責供應,包括離宮別館在內都要提前做好木炭儲備。民戶取暖也要用木炭?!缎抡摗れ畋住?“余嘗過陳令同郡杜房,見其舉火夜坐,燃炭干墻?!?0只是民眾在秋季后才可以伐木,燒制木炭和儲備過冬?!肚芈伞ぬ锫伞?“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到七月而縱之。”51漢代之后,禁山時間稍有推后?!痘茨献印r則》:“是月(季秋),伐薪而為炭?!?2敦煌懸泉置出土王莽時期的《月令詔條》:“·禁止伐木·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3禁止伐木的期限從七月改到八月。另外,在漢代私人書信中可看到“近衣炭”的問候語,類似漢簡中常見的“近衣酒”、“近衣裘”等語匯。安徽天長西漢墓發(fā)掘出土的M19:40-12號木牘為一私人書信,有“孟馬足下寒時少進酒食近衣炭□病自愈以□□幸甚幸甚”。54也反映了木炭在當時室內取暖的使用比較普遍。冬天用木炭取暖御寒,在當時軍隊系統(tǒng)中尤為重要,兩漢之際嚴尤勸諫王莽伐匈奴時曾說:“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齏鬴鍑薪炭,重不可勝?!?5可見木炭是秦漢時期重要的戰(zhàn)運物資之一。秦漢史籍中還涉及木炭在其他社會生活方面的使用,如利用木炭的吸水性測知季節(jié)變化,“先冬至三日,縣土炭于衡兩端,輕重適均,冬至而陽氣至則炭重,夏至陰氣至則土重”。56漢代飲食生活中已經開始用木炭炊烤食物,陜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漢畫像石中,57都曾發(fā)現(xiàn)這樣的畫面。如山東諸城孫棕墓出土的“庖廚圖”,右上角清晰可見一人專心致志地燒烤,58畫面中爐架的燃料應該就是木炭。張家山漢簡《奏讞書》:“臣有(又)診炙肉具,桑炭甚美,鐵盧(爐)甚礊。夫以桑炭之礊鋏而肉頗焦,發(fā)長三寸獨不焦,有(又)不類炙者之罪?!?9可見,當時人們對于不同種類的木炭在飲食生活中的應用已有了詳細的總結。四、從“沒有驅其以?!钡健白屖袌觥鼻貪h時期木炭的生產和消費,有著相當大的規(guī)模。以冶金業(yè)為例,曾有學者根據考古資料對冶鐵、鑄錢、煉銅等的木炭用量進行分析,“從古滎鎮(zhèn)冶鐵遺址中采集到漢代冶鐵用的礦石和煉得的生鐵、爐渣,又依據當?shù)厮龅哪咎亢褪沂某煞?列出鐵、碳、氧化鈣、二氧化硅,渣量、煤氣量和煤氣中含碳氣體量等七個平衡方程。根據方程計算,一號高爐每生產一噸生鐵,約需鐵礦石二噸,石灰石一百三十公斤,木炭七噸左右”。60如果再考慮到采伐過程中的浪費等因素,木炭消費規(guī)模之巨,便可想而知。面對木炭需求的急劇擴大,許多地方的林木資源出現(xiàn)了短缺。誠如史念海先生指出,竇廣國早年的經歷說明,西漢初洛陽附近已無燒炭材木,還要遠到宜陽縣的山中去砍伐燒炭。61兩漢之際,由于“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有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百姓苦乏材木”的情形,王莽修建九廟時,甚至不得不拆毀舊有宮觀建筑,取其材瓦。62終南山為秦漢時期著名的林業(yè)資源區(qū),《漢書·地理志》曰:“南山檀柁,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3然而東漢后期終南山的林木資源也告急迫?!逗鬂h書·楊震列傳》記載了董卓意欲遷都長安與臣下的一番對話:“關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數(shù)千所,并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4類似討論另見于《三國志·董卓傳》:“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5董卓以“隴右之材自出,致之甚易”堅持遷都長安,表明東漢末終南山已缺少可用材木了,因為發(fā)隴右之材木明顯是舍近求遠的做法,如果終南山可以供應官府所需,董卓不會發(fā)此議論。秦漢時期,宮室建設、車船制作、陵墓建筑等方面的木材需求也極大。秦始皇“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完成統(tǒng)一后,又把宮殿區(qū)擴展到渭南,“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更有阿房的豪奢:“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66有學者統(tǒng)計,秦始皇陵園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共用木材約8千余立方米。67西漢建都長安,自高帝到平帝,宮殿“世增飾以崇麗”,僅上林苑就有“離宮別館,三十六所”。68東漢營建洛陽,靈帝時修治宮室,“發(fā)太原、河東、狄道諸郡材木”,宮室連年不成,“材木遂至腐積”。69貴胄豪富之家也“競起第宅,樓觀壯麗,窮極伎巧”,死后“一棺之成,功將千萬”。70山林資源無節(jié)制的采伐,必然會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秦漢時期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在各類自然災害中,對社會經濟影響最大的是洪澇、干旱災害,其發(fā)生的頻率及危害程度與森林覆蓋率的高低有很大關系。研究秦漢時期災害史的學者指出,秦漢時期自然災害從數(shù)據統(tǒng)計看,隨著時代推移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而兩漢京師以及黃河流域等人口活動較為集中的區(qū)域更為明顯,對長江流域的自然災害的記錄在東漢時期也多了起來。漢代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武帝時期、西漢后期的元、成、哀、平帝時期以及東漢安帝到獻帝時期是三個高峰期。例如,西漢時期共發(fā)生全國性的旱災8次、水災13次。地方性的災害西部地區(qū)居多,僅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地區(qū)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時期旱災就多達27次。71除了戰(zhàn)亂紛爭、氣候變遷等因素以外,我們認為對林木資源的過度采伐是造成當時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漢代冶鐵業(yè)為例,漢代鐵官的規(guī)模,遠高于《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