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說“木葉”》教學思考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9.《說“木葉”》教學思考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9.《說“木葉”》教學思考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說“木葉”》教學思考無論是人教版教材還是統(tǒng)編版教材,《說“木葉”》都屬于靈活自由而又富有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的議論文體。為此,文本就有至少三個功能:一是增加認識力,即對文學通過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二是提高議論文體的理解力,即能夠根據(jù)文體,通過文本提煉、提取觀點要點,結合具體例子理解并闡發(fā)關鍵句,清晰把握文章的議論思路,理解論點、論據(jù)、論證的關系;三是提升富有個性化的表達能力,單元提供的幾篇文章內容各異,風格迥然,表達富有個性,對學生語言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幫助。除此之外,本文是通過詩歌現(xiàn)象來分析詩歌理論本質的,而詩歌的解讀,重在關注意蘊的具體內涵,喚醒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鑒賞過程中達到審美思維的全方位運轉,對藝術形象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長期的閱讀實踐,便能形成豐厚的審美心理積淀。為此,教學本文,可嘗試從“六要”入手。第一、設好思考題——課前功課要做足教師的課前功課包括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其中課前的預習作業(yè)是教師對學情最好的了解方式。在學生預習時設計好思考題,教學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示例:1.根據(jù)文后的“學習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勾畫出文中總括性、觀點性句子。2.整理文中引用的詩句(共19處),賞析你較喜歡的詩句(重點要理解、品味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二、想好導入語——探究欲望要激發(fā)精心設計的導入語,要么誘發(fā)學習興趣,要么勾連前后知識,要么提供文本鑒賞方法,要么刺激探究欲望,在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熱情方面都必不可少。示例:同學們:詩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藝術,是詩人用心、用情、用血、用淚寫出來的。只有用激情與想象去品味,“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才能讀出來、品出來!讀詩說到底是讀一個人,通過走進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揣摩詩人心靈深處的幽情,林庚老人是怎么揣摩“木葉”的呢?三、講好關鍵句——教學重點要抓牢教學重點是一堂課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學生理解較為困難的地方,教師必須圍繞這個重點精講精練,讓學生學透學深,做到能舉一反三。示例:1.大家聽杜甫的《登高》,喜歡頷聯(lián)嗎?景中含著什么情?思考“落木”為何不寫成“落葉”“樹葉”?講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落木(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這草木搖落的窸窣之聲里,在這洶涌奔騰著的浩渺長江里,遮不住杜甫那韶光易逝、壯志難酬卻垂垂老矣、沉郁悲涼的啜泣著的情懷!林老說:“‘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因為‘木’字‘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了鮮明的形象’;木‘單純’‘空闊’,‘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因為‘木’‘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屈原最先吟唱的佳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木葉”為何不用“樹葉”“落葉”“落木”?講析:微微的秋風輕輕拂來,吹皺那洞庭湖的碧波,吹落那歲月里凋零的葉子。林庚先生在第6段中說:“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3.比較分析曹植與吳均的詩句(讀第4段,注意本文的比較分析法)。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詩句里“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其實,曹操病故后,曹丕繼位,殺了曹植生活上的至交好友,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丁儀、丁廙,曹植欲救不能,無能為力,用“高樹”“海水”來曲折地反映宮廷政治的險惡、政治失意后的悲憤。吳均《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痹娋淅铩帮@然是落葉的景況了,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這兩句是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4.“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黃葉”與“木葉”蘊味有何不同?講析:這里的“黃葉”,“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啊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四、讀好經(jīng)典句——誦讀情感要掌握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yǎng)文字感受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古詩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詩的押韻、平仄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優(yōu)美動聽。所以學習古詩詞必先誦讀。講析的關鍵句不用說,其余需提及的重點句也要美美地讀、細細地品。示例:1.“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讀得沉重)2.“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保ㄗx得平淡而輕快)3.“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應讀得恬淡、輕松、自然)4.“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保ㄗx得沉痛)5.“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讀得惆悵、相思)6.“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讀得昂揚、贊美)。五、設計好板書——板書要點要明晰板書在本節(jié)課中至關重要,有畫龍點睛之效,通過重要概念由表及里的對比,其中的不同處一目了然,學生也就明白古詩中很少見人用“樹葉”,因為它單純、稚嫩;“落葉”雖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因為它內蘊厚實;“落木”則是身世悲苦、身處困境、心境凄涼的詩人孤獨的伴侶了。六、做好結束語——課堂結語要精辟結束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總結本課所學知識,還要發(fā)散學生思維,開闊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進行研究的欲望和興趣,從而達到“課雖結束、探究不止”的目的。示例:同學們:林老說“木葉”,沒有說完,例句沒有窮盡,也不可能窮盡,留給大家課外去搜集、整理。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物象具有多向性,不同物象,內涵情感往往不同;相似物象,寄寓的情感也有著微妙的差別。這是由詩歌語言的彈性、張力、含蓄決定的,就是文中所說暗示性;詩歌是內蘊豐厚的冰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