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完整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練習題及答案第一章《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簡答題1、如何理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論斷?首先,人的本質是具體的、現實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社會關系所決定的。(2分)其次,人的本質不是由他所處的某一種社會關系所決定的,而是由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其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關系是生產關系。(2分)最后,人的本質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是具體的歷史的。(1分)2、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什么?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1分)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1分)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分)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能動的方面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他們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分)3、簡述對“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這一論斷的理解。這句話是說舊唯物主義立足于對市民社會的直觀,市民社會是指將私人利益關系作為總和的社會。(1分)舊唯物主義以它為基礎,用關于個人功利的觀點來說明結成政治社會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義不僅承認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且認為人既在國家這個政治共同體中過著社會生活,又在社會關系中生活。(1分)因此,“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保?分)其涵義是指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或是一定社會關系所制約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1分)4、簡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核心思想。馬克思以未展開的形式第一次將實踐作為哲學理論的基本范疇,(1分)提出了新世界觀,特別是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些基本觀點,(1分)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qū)別,(1分)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1分)貫穿《提綱》的中心線索是實踐觀點,它是《提綱》的核心思想和靈魂。(1分)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宗教上的自我異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個世界分成兩部分:一是人們生活其中的人間世俗世界,(1分)一是神靈居住的彼岸世界,(1分)并且認為是彼岸世界或神的世界創(chuàng)造、支配現實的人間世界。(1分)宗教產生之后反過來又壓迫人、統治人、凌駕于人之上,這便是一種異化。(1分)宗教的產生既有人們的主觀因素也有社會歷史根源,即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科學不夠發(fā)達。(1分)二、辨析題1、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這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的一句話,原句為“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句話體現了環(huán)境和人的相互作用關系,因而是正確的。(2分)一方面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人通過實踐,使外部環(huán)境內化為自我。(或答客體主體化的過程)(2分)另一方面人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人通過實踐使主體的本質力量外化和客體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質力量物化在客觀對象上,賦予對象以主體的性質。(或答主體客體化的過程)(2分)在現實中,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改造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它們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統一。(2分)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改造環(huán)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痹趯嵺`過程中,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對人自身的改造,總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并行發(fā)展的。(2分)2、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這句話是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時,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正確觀點。(1分)所謂“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指思維的內容與思維所反映對象的關系問題。(1分)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思維能否反映客觀對象及如何反映客觀對象,這是人的認識能力及獲得真理性認識的途徑問題;(1分)其二是思維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對象,這是認識的檢驗標準問題。(1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或是否認思維的內容與思維的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或是否認了真理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問題和真理的檢驗問題,因而是錯誤的。(1分)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睂嵺`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1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而要證明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在人的主觀范圍內是得并不到證明的,同樣,客觀事物也不會回答人們的認識是否正確。(1分)只有實踐才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因為實踐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1分)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因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能是實踐。(1分)所以,“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保ɑ虼鹑藗儜撛趯嵺`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問題。)3、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這是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錯誤理解。(1分)他認為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這種“類”的意識。這種“類”的本質就是費爾巴哈所說的理性、意志、心。(1分)正是這些“普遍性”潛藏于人的心中,無聲無息地把孤立的人類個體“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成為一個“類”。(1分)這純粹是從自然的、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質。(1分)針對費爾巴哈的錯誤,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分)這里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有兩層涵義:一是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的,特別是從事生產勞動的人;(1分)二是總是處在一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下從事活動的人。(1分)而“社會關系的總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社會關系。(1分)其中,生產關系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只有把人放在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綜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質。(1分)社會關系是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因此人的本質也不是凝固不變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1分)第二章《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簡答題1、為什么說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①實踐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1分)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分)②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同直觀唯物主義(唯心史觀)的重要分水嶺,(1分)離開實踐的觀點,就會背離辯證唯物主義,重新陷入直觀唯物主義的泥沼。(1分)③在唯物史觀體系中,“實踐”觀點作為一個基本范疇,是理解整個體系和各個范疇的重要基礎。(1分)2、非觀念的上層建筑與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區(qū)別是什么?①非觀念的上層建筑具有物質外殼,或要通過物質性的設施來發(fā)揮作用,(1分)觀念的上層建筑則可以不通過物質性設施就發(fā)揮作用。(1分)②雖然二者都根源于經濟基礎,又都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但非觀念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比較直接的,觀念的上層建筑是比較間接的。(1分)③非觀念的上層建筑離經濟基礎較近,同經濟基礎聯系較密切,往往隨經濟基礎的產生而產生,隨經濟基礎的消滅而消滅,(1分)觀念的上層建筑則離經濟基礎較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1分)3、簡述人類社會意識發(fā)展的幾個階段及實質?!凹兇鈩游锸降囊庾R”;(1分)“對現存實踐的意識”;(1分)系統化、理論化的意識。(1分)不管是哪種意識形式,都不能僅僅理解為人腦自生的產物,而應當理解為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實際生活過程的反映。(1分)凡是意識,實質上都是“社會意識”。(1分)4、簡述唯物史觀的邏輯出發(fā)點。唯物史觀的邏輯出發(fā)點是“現實的人”。(1分)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1分)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1分)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1分)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分)5、為什么“精神”從一開始就受到物質的“糾纏”?馬克思強調精神和物質糾纏在一起表明,意識是既不能脫離頭腦這塊物質,(1分)也不能脫離現實個人的物質運動。(1分)意識既是歷史上社會實踐的產物,(1分)又是現實的社會過程的反映。(1分)它不能脫離社會存在(物質)而存在。(1分)二、辨析題1、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地理環(huán)境、人口和生產方式。這是一種誤解,至少是一種片面性的理解。(1分)在唯物史觀創(chuàng)始人看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有生命的個人生存必須具備的自然條件,(1分)包括“地質條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人們所遇到的其他條件”;(3分)另一類是“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分)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新需要的產生、人口的生產及相應的物質關系的生產。(4分)這些條件都是現實的人和社會存在的必不可缺少的生存條件。2、世界歷史就是“絕對精神”或“世界理性”在地面上的自由行進。這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觀點。(1分)認為世界歷史就是“絕對精神”或“世界理性”外化或演化的結果,人類歷史也就是“宇宙精神”自我運動的歷史。(1分)唯物史觀創(chuàng)始人針對黑格爾關于歷史分期的唯心主義謬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1分)他們從“現實的人”出發(fā),(1分)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及其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為主要依據,(1分)指出人類歷史并不是可以用某些概念來任意編造的,(1分)而是由于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導致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1分)從而導致整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根本變革,(1分)于是,“社會形態(tài)”即“所有制形式”才合乎規(guī)律地從低級向高級演進。(1分)這種演進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1分)三、材料分析題1、在每一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人們“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歷史’同工業(yè)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薄八鼈冊谡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構成一個有聯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聯系就在于:已成為桎梏的舊的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fā)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保ㄟx自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保ㄟx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請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fā)展狀況闡明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1、這幾段材料表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2分)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任何一代在繼承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又都會有新的發(fā)展,并受以往生產力發(fā)展程度的制約。(2分)對于后來的時代,同樣也有著與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2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fā)展最一般的規(guī)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需要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生產力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起著基礎和決定作用。同時,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制約著生產力。(2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當生產關系適應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時,它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桎梏”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繼續(xù)向前發(fā)展。這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2分)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發(fā)展狀況,進而決定著整個社會發(fā)展的狀況,決定著整個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的狀況。(2分)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的上層建筑。(2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二者處于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過程中;(2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通過生產關系的中介,制約著上層建筑的發(fā)展和變化。所以說,生產力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2分)我國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通過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各種社會關系,推動生產力向前發(fā)展,最后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2分)2、“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薄百M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yōu)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薄爱斮M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薄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1)結合材料概述費爾巴哈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的內容。(8分)在自然觀方面,費爾巴哈與以前的舊唯物主義者相比具有很大的進步性(1分),但他所理解的感性的自然,仍然是脫離人的活動而就其原生性來加以考察的自然,而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的自然界。(1分)在社會歷史觀方面,費爾巴哈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也是一個離開社會現實的(1分)、只有感性需要和物質欲望的抽象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1分)并且,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質(1分),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意志和心,僅從自然的、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質。(1分)無論現實的世界還是現實的人,都不可能靠直觀感覺去認識,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可能逐漸把握住。費爾巴哈停留在直觀唯物主義的水平上,就決定了他始終不能把唯物主義原則很好地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去。所以說,在自然觀上,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社會歷史觀上卻絕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2分)(2)闡述馬克思對費爾巴哈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的評價。(12分)盡管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實踐的意義,因而他把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都僅僅理解為“感性客體”、“感性的對象”(1分),而不是理解為“感性的活動”。(1分)馬克思恩格斯對此進行了批判。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是錯誤的。(1分)因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2分)費爾巴哈不從實踐活動,只從感性直觀去觀察現實世界,就不能不歪曲現實世界的本來面貌。(1分)其次,費爾巴哈離開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的人也是錯誤的。(1分)費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yōu)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的對象”。(1分)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在這里他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社會實踐出發(fā)去觀察人。因為離開實踐活動,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直觀”和“單純的感覺”去談論人,所談論的就只能是“人自身”、而不可能是現實的歷史的人。(或答他完全離開實踐活動及由實踐活動形成的社會關系去理解人是錯誤的。)(2分)最后,費爾巴哈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也是錯誤的?!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分)3、“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薄斑@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薄啊a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薄皞€人之間進行交往的條件是與他們的個性相適應的條件,這些條件對于他們說來不是什么外部的東西;它們是這樣一些條件,在這些條件下,生存于一定關系中的一定的個人只能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以及與這種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因而它們是個人自主活動的條件,而且是由這種自主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3、(1)結合材料概述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內容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直觀唯物主義批判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1分)所謂“實踐”,就是人們利用一定工具、有目的有意圖地、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感性活動”或“實際活動”。(1分)在這種“感性活動”或“實際活動”中,實踐的主體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現實的人”或‘現實的個人”;(1分)實踐的客體則是包括同實踐相聯系的物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整個現實世界。(1分)無論是實踐的主體、還是實踐的客體,都既是實踐的產物、又是實踐的對象,都處在實踐的過程中,因此“實踐”是一個反映主體與客體對立統一過程的范疇,(1分)它不是靜態(tài)性、單一性的范疇,(1分)而是一個動態(tài)性、歷史性、關系性的范疇;(1分)社會實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1分)既包括各種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又包括商業(yè)交換活動、科學實驗活動、階級斗爭、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等等??茖W的實踐觀點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終形成的理論前提之一,也是它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之一,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分)首先,“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哲學的本質特征。(1分)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1分)再次實踐的觀點不僅是認識論的、而且首先是唯物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1分)(2)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將實踐活動一分為二地理解為生產活動和交往活動的理論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交往是生產的必要前提,同時又強調生產對交往的決定作用。(1分)深刻揭示了生產與交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關系,從而把社會實踐活動一分為二地理解為生產和交往。(1分)把實踐活動理解為生產和交往的辯證統一關系,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意義。首先,是否把實踐理解為生產和交往的辯證統一,是關系到能否把唯物辯證法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建立唯物史觀的大問題。(1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者都企圖把唯物主義經驗論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但都由于不理解實踐的意義、缺乏辯證法而自己背叛了自己。(1分)把實踐理解為社會歷史的基礎,又把實踐理解為生產和交往的辯證統一,就揭示了社會歷史的客觀辯證法。這是對社會歷史科學認識的歷史性突破。(1分)其次,把實踐理解為生產和交往的辯證統一,是向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關系方向走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1分)生產和交往的辯證關系,實質上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分)不能理解實踐活動內涵著生產與交往的二重化關系,也就無法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無法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法,科學的歷史觀即唯物史觀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來。(1分)4、“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因為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個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關于這種力量的起源和發(fā)展趨向,他們一點也不了解;因而他們不再能駕馭這種力量,相反地,這種力量現在卻經歷著一系列獨特的、不僅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和行為反而支配著人們的意志和行為的發(fā)展階段?!薄R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薄霸趯嵺`的、現實的世界中,自我異化只有通過其他人的實踐的、現實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薄白晕耶惢膿P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薄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結合材料概述馬克思的異化思想。(12分)馬克思認為那種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和行為(1分)反而支配著人們的意志和行為的異己力量就是異化。(1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了異化勞動的觀點,分別是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異化、(1分)勞動本身同勞動者異化、(1分)人同類本質異化、(1分)人同人相異化。(1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了“私有制異化”,即作為國家形式的政治統治的異化以及勞動作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會活動的異化。(1分)馬克思認為分工和私有制是異化產生的根源,(1分)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的情況下異化才會被消滅,一是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1分)二是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1分)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為前提的。(1分)只有當生產力高度發(fā)展,消滅分工和私有制,異化才能徹底消滅。(1分)(2)對上述材料的主要論點進行分析和評述。(8分)異化只是生產力有了一定發(fā)展而又發(fā)展不很充分,(1分)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1分)它不僅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必然存在的現象,而且還是這一定歷史階段發(fā)展的動力或因素之一。(1分)但我們不應當夸大異化的作用,(1分)它不是過去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歷史發(fā)展的永恒的因素,(1分)而僅僅是一定歷史階段中的一個歷史發(fā)展因素。(1分)盡管今天也存在種種異化現象,但我們不再談論異化,(1分)這只是通往共產主義社會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對于異化我們應該唯物辯證地去看待。(1分)四、論述題四、論述題1、結合所學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這兩篇文章,論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部巨著中馬克思第一次全面制定和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體系,《<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做了完整的表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觀點體系及內容具體如下:①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或“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前提、出發(fā)點。“現實的人”或“現實的個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從橫向上看,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從縱向上看,人類歷史并不是“現實的個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現實的個人”一代一代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2分)②“現實的人”為了能夠“生活”,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既包括由人化的自然和非人化的自然所組成的自然條件,又包括由物質資料的生產、人口的生產等所組成的社會活動因素。(2分)③“現實的人”在一定的社會中,必然要進行一定生產活動和交往活動,也就是社會實踐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2分)④“現實的人”在其生活、生產和交往等實踐活動中,必然形成各種各樣的關系,最為基本的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受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制約的,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整個社會歷史向前發(fā)展,因此,歷史也就是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史。(3分)⑤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關系的總和所組成的經濟基礎(經濟結構),決定著上層建筑(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發(fā)展和變化,上層建筑產生以后不僅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而且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3分)⑥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之外還存在著精神生產,這也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實際生活過程的反映,“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分)⑦人類社會的歷史除了橫向上的考察之外,從縱向上也可劃分為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合乎規(guī)律的自然歷史的過程。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有著其發(fā)展的必然性,共產主義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而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2分)2、論述唯物史觀創(chuàng)始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社會決定意識”原理的制定和論證及意義。唯物史觀創(chuàng)始人在同唯心主義斗爭中制定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1分)認為社會存在就是“人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1分)而社會意識就是“人們的實際社會過程”或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1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唯物史觀創(chuàng)始人從各方面對這一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論證。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從意識和語言的關系闡明意識對生活的依賴關系。(1分)他們指出:人們的意識并不是獨立自在的,而“是受他們的肉體組織所制約的”。(1分)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從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闡明“生活決定意識”的原理。(1分)無論正確的、還是荒唐的意識都是人們實際生活過程的反映。(1分)再次,馬克思恩格斯從統治思想與統治階級的關系,論證“生活決定意識”的原理。(1分)統治階級思想不過是由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所決定的。(1分)最后,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意識沒有獨立的歷史,闡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1分)他們針對黑格爾及其門徒把歷史歸結為觀念史、思想史的做法,反復指出各種社會意識形式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歷史。(1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一基本原理的第一次制定和論證,有著偉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首先,改變了以往唯心史觀觀察歷史、敘述歷史的方法。(1分)現在,唯物史觀的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fā)”去觀察歷史,把意識看作是現實個人的實際生活過程的反映。(1分)其次,這個基本原理的制定對政治經濟學和其他社會歷史科學也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1分)。最后,這一基本原理的制定具有革命、戰(zhàn)斗意義,能夠引導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向前發(fā)展。(1分)3、結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論述馬克思關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思想。馬克思第一次表述自己的科學的“世界歷史”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1分)這部著作里較多地使用了“普遍的”、“全面的依存關系”、“世界歷史性的”、“世界歷史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世界市場”等概念,(1分)以與“氏族的”、“民族的”、“地域性的”、“地域性意義”、“地域局限性”等概念相對應。(1分)正是在這里,馬克思明確提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著名命題。這也是馬克思交往實踐理論的重要內容。(1分)一方面,馬克思指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1分)“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1分)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保?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1分)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保?分)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指明了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源,這就是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的發(fā)展。(1分)正是因為他“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1分)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東西”,才形成了他的世界歷史理論。(1分)在《共產黨宣言》以及后期的著作中這一思想不斷被充實,最終形成比較系統的“世界歷史”理論,成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時代本質特征的理論概括。(1分)同時,這一思想也具有重大的當代價值,它為我們應對全球化浪潮,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和選擇、適應原則,(1分)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實踐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也必將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順利開展。(1分)4、結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實的個人”的闡述。唯物史觀的首要前提和出發(fā)點,就是“現實的個人”。(1分)“現實的個人”是指處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一定社會關系中(1分)“生活著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1分)“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fā)點,從根本上說來,是因為“現實的個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1分)從橫向關系來看,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1分)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家庭關系、階級關系等社會關系,都是由“現實的個人”構成的,都是“現實的個人”交互作用的產物。(1分)從縱向關系來看,人類歷史并不是“現實的個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現實的個人”一代一代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1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1分)無論怎樣,“現實的個人”和社會歷史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1分)脫離一定社會歷史的人和脫離“現實的個人”的社會歷史都是不可思議的(或答沒有“現實的個人”的社會歷史是一個空洞的抽象,離開社會歷史的“現實的個人”也是不存在的)。(1分)“現實的人”是清算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必然結果,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經過深入研究討論的結果。(1分)“現實的人”與抽象的人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其原則界限就在于是否具有客觀的“現實性”。(1分)“現實的人”是積極的、能動的;抽象的人是消極的、被動的。(1分)“現實的人”生活在廣泛的社會關系之中,他們的生活、活動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抽象的人只是孤零零地存在的個體,是沒有社會性的“自然的人”。(1分)“現實的人”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和具體條件是歷史地形成和變化著的,并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抽象的人是超歷史的、凝固不變的,是同歷史進程毫無關系的。(1分)第三章《辯證法的要素》一、簡答題1、如何理解“這個事物(或現象)的發(fā)展、它自身的運動、它自身的生命”這一命題?這是辯證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即發(fā)展的原則。(1分)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著的,而不是靜止的,僵死的,所以人們觀察事物、研究問題要有發(fā)展的觀點。(2分)事物的運動是自己的運動,即事物有著內在的源泉和動力;即便是在外力推動下,也要通過事物自身的內在因素而起作用。(2分)2、如何理解“在高級階段重復低級階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復歸”這一論斷?這兩句話揭示的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它們共同說明了事物發(fā)展的上升性和重復性的對立統一。(1分)由于事物是矛盾的肯定與否定方面的統一體,對立雙方斗爭的結果,事物的肯定方面被否定方面所代替,否定方面又被新的肯定方面代替,即否定之否定的過程。(2分)事物經過這樣的轉化之后,“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回復”,實際上這是在更高階段上重復低級階段的某些特點和特征,因為它都保留了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因此事物每經過一次否定,就增加一些新的內容而變得更加豐富、充實。事物就是在這樣不斷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2分)3、如何理解“事物(現象等等)是對立面的總和與統一”這一論斷?這句話講的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于一個統一體中。(1分)一切事物、現象、過程,在自身中存在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1分)矛盾著的雙方本來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1分)但它們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處一個統一體中,(1分)每一方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復存在。(1分)4、簡述“內容對形式以及形式對內容的斗爭”這一論斷的內涵。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1分)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是這些要素的結構或表現方式。(1分)在這個對立統一體中,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有反作用。(1分)形式與內容之間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統一性,還有差別、矛盾和斗爭。內容穩(wěn)定常駐,形式活躍多變。(1分)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它就推動內容的發(fā)展;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要拋棄舊形式,建立新形式,為新內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1分)5、簡述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原則及原因。普遍聯系的原則(1分)和發(fā)展的原則(1分),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因為客觀事物的普遍聯系同事物的運動、發(fā)展是結合在一起的。(1分)(或答:離開事物的相互聯系,就說明不了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反之,離開運動、發(fā)展,也無法理解事物的相互聯系)。只有堅持普遍聯系的原則和發(fā)展的原則,才能正確反映世界的總畫面,(1分)才能使辯證法同形而上學劃清界限。(1分)6、如何理解從“并存性”范疇到“因果性”范疇再到“規(guī)律性”范疇是認識的深化過程?“并存”是客觀事物之間的最簡單的、最普遍的和淺顯的能直接察覺到的聯系的形式。(1分)但這不是事物的本質聯系,因果聯系是原因和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1分)因果聯系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其中找出因果聯系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規(guī)律性聯系。(1分)規(guī)律性范疇的聯系形式比因果性聯系更深刻。(1分)從并存聯系到因果聯系,再到必然的本質的規(guī)律性聯系,范疇不斷深化,而范疇的深化反映了認識的深化。(1分)7、簡述對“分析和綜合的結合”這一論斷的理解。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為各種要素、部分和方面。(1分)綜合是把事物的要素、部分和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加以加以把握。(1分)分析與綜合是相互結合的,二者彼此依賴,不能分割。首先,綜合依賴于分析,沒有分析,就不能對各個對立面、各個部分、各種要素有具體的認識,所以也就綜合不起來。(1分)其次,分析也要依賴于綜合,僅僅有對各個方面、各個部分、各種要素的分析,而不對這些具體的分析進行綜合,那么對事物的認識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星的,把握不住事物的整體,得不出一個完整的結論。(1分)總之,正確的分析是正確綜合的前提和基礎,正確的綜合是正確分析的指導和完成。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的統一。(1分)8、為什么唯物辯證法要堅持“考察的客觀性”?“考察的客觀性”就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本質地看問題,(1分)也就是如實地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事物,(1分)不附加任何主觀成分。(1分)只有堅持考察的客觀性,才能和主觀主義、詭辯論劃清界限。(1分)主觀主義和詭辯論往往是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實在,至多也不過是抓一些表面現象或個別事例,以表為里、以偏概全、顛倒黑白,進行詭辯。(1分)第四章《談談辯證法問題》一、簡答題1、如何理解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這一論斷?①對立統一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1分)②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fā)展觀的重要標志。(2分)③對立統一規(guī)律也是理解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的鑰匙。(1分)④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和詭辯論的分水嶺。(1分)2、列寧是怎樣分析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和階級根源的?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是片面性、主觀性和主觀盲目性。(2分)認識是一個復雜的曲折前進的過程,而不是直線運動。如果把認識過程的某一方面、特性和部分加以夸大,把認識的曲線變成直線,把部分變成全體,就會導致唯心主義。(1分)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不懂得客觀地看問題,單憑主觀愿望、無視客觀實際,使主觀脫離了客觀。把主觀因素夸大和膨脹為脫離實際的東西,就會變成為唯心主義。(1分)唯心主義一旦從認識中產生,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這是唯心主義的階級基礎。(1分)3、簡述對立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關系。矛盾的同一性就是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對立面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1分)對立面之間互相否定、相互沖突、互相排斥的關系就是矛盾的斗爭性,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無條件的。(1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貫穿于一切事物運動過程的始終。(1分)斗爭性離不開同一性,同一性是斗爭性存在的前提條件;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斗爭性是同一性存在的基礎。(1分)同一性是斗爭性的結果,斗爭性是同一性轉化的根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絕對的斗爭性存在于相對的同一性之中。(1分)4、如何理解“認識過程是一個而且繼續(xù)是一個振蕩的過程”這一論斷?這說明人類認識的發(fā)展是曲折的、前進的過程。(1分)人的認識不是直線,(1分)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1分)每一個新的圓圈運動都伴隨著更大的精確性和正確性。(1分)把認識過程看作一串圓圈,是認識辯證發(fā)展的過程。(1分)5、為什么辯證法比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無比豐富的內容?辯證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的認識,(1分)其中包含著無數的各式各樣觀察現實、接近現實的成分;(1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1分)其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1分)應用于認識的過程和發(fā)展。(1分)6、馬克思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是如何分析兩種發(fā)展觀的?形而上學的發(fā)展觀認為發(fā)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1分)辯證的發(fā)展觀認為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一。(1分)前者,否認“自我運動”,認為發(fā)展變化是外力推動的結果,這種觀點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1分);后者將注意力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泉源上,因而是活生生的。(1分)是否承認對立統一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源泉是區(qū)別兩種發(fā)展觀的重要標志。(1分)二、辨析題1、發(fā)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這是形而上學發(fā)展觀的錯誤觀點。(1分)形而上學把事物發(fā)展看作是數量上的增減,簡單的重復,(1分)否認質變,否認“自我運動”,認為發(fā)展變化是外力推動的結果。(1分)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認為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1分)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是飛躍,是漸進過程的中斷。(1分)形而上學的發(fā)展觀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1分)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是活生生的,(1分),能夠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1分)因此,是否承認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推動一切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區(qū)別形而上學發(fā)展觀和辯證發(fā)展觀的重要標志。(2分)(答對源泉和動力得1分,全部答對得2分)2、個別就是一般。這是列寧對個別與一般關系的表述,但還不夠全面。(1分)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1分)個別與一般是有區(qū)別的,個別是具體事物、事物的過程的特殊性。(1分)一般是同類事物、事物過程的基本的共同性。(1分)“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一個方面或本質”,(1分)而不能包括個別的一切特性。因此,一般比個別抽象和深刻。(1分)“個別不能完全進入一般”,即個別的本質特征進入了一般,個別還留有具體的特性,(1分)個別比一般生動具體。(1分)個別與一般相聯系:一方面,一般不能脫離個別而單獨存在,它是許多個別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因而它存在于個別之中,又通過個別表現;(1分)另一方面,個別不能脫離一般而孤立存在,它是同其他事物相聯系而存在,它本身就必然具有一般事物的共同本質。(1分)因此,任何一個簡單的認識命題和任何事物都必然包含著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3、哲學唯心主義是沒有根基的,是一朵無實花。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1分)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人類認識。(1分)唯心主義是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它是人類認識之樹上開放的一朵花。(1分)但是,由于唯心主義只抓住了人類認識過程中的某個片段,(1分)不懂得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1分)因而把這個片段夸大到脫離、變成神話了的絕對,這就從根本上歪曲了客觀世界本身。(1分)因此,哲學唯心主義既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也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1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說,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之樹上一朵不結果實的花。(1分)片面性、主觀性和主觀盲目性是唯心主義的認識根源。(1分)唯心主義一旦從認識中產生,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边@是唯心主義的階級基礎。(1分)第五章《〈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簡答題1、如何理解“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一論斷?這句話說的也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的原理。(1分)社會存在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1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1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但歸根結底,還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2分)2、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對經濟基礎是如何表述的?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1分),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1分)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1分),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2分)3、簡述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闡釋。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2分)它“是以簡單的家庭和復雜的家庭,即所謂的部落生活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的”。(1分)市民社會的內容包括“各個人在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yè)生活和工業(yè)生活”。(1分)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fā)源地和舞臺。(1分)4、簡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的人類經濟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亞細亞的(原始公社制)、(1分)古代的(奴隸社會)、(1分)封建的(1分)和現代資產階級的(1分)生產方式是人類經濟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這說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1分)5、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是什么?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1分)關于地產析分的辯論;(1分)關于摩塞爾記者的辯護;(1分)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護;(1分)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有效地指導工人運動。(1分)6、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闡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什么?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原理;(1分)關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fā)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1分)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的原理;(1分)關于人類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原理;(1分)關于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原理。(1分)第六章《〈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簡答題1、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謂“生產一般”的觀點是如何分析的?①生產的一切時代有某些共同的標志、共同的規(guī)定。(1分)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是一個合理的抽象。(1分)②生產一般“本身就是有許多組成部分的,分為不同規(guī)定的東西”。(1分)③對生產一般適用的種種規(guī)定之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為有了統一而忘記本質的差別。(1分)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應是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上的特殊生產,是一定歷史階段上進行物質生產的社會生產關系。(1分)2、簡述生產和分配的辯證關系。生產決定分配,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1分)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1分)分配包括產品的分配和生產要素的分配,(1分)生產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之中,屬于生產本身內部的問題,由生產方式決定。(1分)同時,分配的方式,特別是生產要素的分配對生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1分)3、簡述對“生產和消費相互生產、創(chuàng)造對方”這一論斷的理解。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創(chuàng)造著生產。一方面,消費創(chuàng)造出生產的需要、目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動力,創(chuàng)造出在主觀上的生產對象;(1分)另一方面,消費完成生產行為,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其為現實的產品,才實現生產的目的,才使物質生產活動過程“終結”。(1分)生產從三方面生產、創(chuàng)造消費。一是生產為消費創(chuàng)造材料,(1分)二是生產創(chuàng)造出消費的方式,(1分)三是生產把消費的動力和能力當作需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自無證建房出售合同(2篇)
- 粘土冰淇淋課件
- 語文單據 課件
- 專題01 字音字形詞語(考點串講)-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2024·五四學制)
- 第一講 成長趣事(看圖寫話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統編版)
- 第七講 做手工(看圖寫話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統編版)
- 西京學院《應用統計學》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數字電子技術》2021-2022學年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機械工程測試技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沖突 作文 課件
- 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管理的專家共識
- 鐵路工程擋土墻加固施工平安方案
- 最全的俄語教學課件
- 改進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貧血狀況PDCA
-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項目方案
- 循證護理學(理論部分)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復旦大學
- 醫(yī)院開展老年友善醫(yī)療機構建設工作總結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泰山學院
- 餐飲檔口和門店消防安全培訓
- 噴錫培訓教程
- 幼兒園衛(wèi)生知識講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