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中醫(yī)病證關系的思考_第1頁
對未來中醫(yī)病證關系的思考_第2頁
對未來中醫(yī)病證關系的思考_第3頁
對未來中醫(yī)病證關系的思考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未來中醫(yī)病證關系的思考

如何理解疾病和癥狀之間的關系,以及中醫(yī)診斷的特點,是辯證對待同一種疾病和不同的疾?。ㄖ委煟┖筒煌膊〉闹委?,是中醫(yī)診斷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并進行主動學習的能力,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了這次課外專題查閱資料、專題討論的活動。以下為討論的記錄整理。占程燕:通過閱讀文獻我們了解到,在近年不少中醫(yī)界的學者就中醫(yī)證的定義以及同病異證(治)、異病同證(治)的本質進行了探討,大家通過查閱資料有何收獲和看法呢?黃山:我認識到要搞清“證”的含義,須溯本求源,了解“證”、“”字的本義和演變。在《說文解字》中,:告也,從言,登聲。證:諫也?!墩f文解字注》說:“今俗以證為驗字。”《中華大字典》對的解釋有七項,其中第七項解釋為“病,后作癥”?!白C”字的解釋之第二項為“同”。因此,應該說“”是歷代中醫(yī)用以表述疾病狀態(tài)的規(guī)范字。在西醫(yī)傳播到中國后,“癥”字出現(xiàn)了新的含義。根據(jù)1963年國家頒布的《漢字簡化字總表》,“癥”不再是證的俗字,成為與“證”并列的新的規(guī)范字。完整的證的概念應當是內因性、整體性、個體性、時間性四個特點的有機結合。陳鐵光:但是古代關于病和證的概念很模糊,直到《醫(yī)門棒喝》才首次提出了辨證論治的概念。其后,隨著西醫(yī)學的傳播,病、證的概念被逐漸區(qū)分。肖敏才先生在《談辨證論治的涵義及用字》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觀點:“‘證’是醫(yī)生運用中醫(yī)理論對四診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病情診斷。所謂‘資料’,主要是指證候(包括脈舌),同時包括病人的體質、精神狀態(tài)、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如季節(jié)、氣候、地域)和治療的反應等……不同的證用一定的名稱代表。證名的構成因子包括病因病機、病理性質、病變部位、證候表現(xiàn)、疾病的階段、發(fā)病特征等,以前4項為主。每一證名常包含2個以上的因子?!蓖貔i:同病異證(治)和異病同證(治)的思想是何時形成的?馮曉軍:同病異治的思想源自《素問·病能論》和《素問·五常政大論》?!端貑枴げ∧苷摗氛f:“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治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所謂同病異治也。”《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岐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碑惒⊥卧凇秲冉?jīng)》中沒有明確的論述。在陳士鐸《石室秘錄》的同治法中有“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數(shù)病也”的記載。曹振華:目前大家對同病異證(治)和異病同證(治)怎樣理解的?蔡曉政:我認為形成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的因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機體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的不同,一類是個體自身的體質差異。體質是個體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的形體結構與機能方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陰陽氣血盛衰的稟賦特點和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體質的人得病后的轉歸不同,因此導致“同病異證”;而體質狀況相同或相似的人,雖然感受的病邪或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但是可能朝著相同的方向轉歸,由此導致“異病同證”。王鵬: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fā)病時間、地點、氣候、季節(jié)、生活習慣、機體的體質不同,或病變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辨證后屬于不同的證,因此治法也不同。異病同治是說性質不同的疾病,只要出現(xiàn)相同性質的證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而決定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主要因素是體質。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與后天調養(yǎng)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固有特性。影響人體質發(fā)生變化的后天因素有飲食營養(yǎng)、勞動與運動、年齡、性別、地理環(huán)境和心理。馮曉軍:不同疾病具有相同的病因病理學基礎、病理形態(tài)學基礎、病理生理學基礎、病理生化學基礎,所以可以同治。溫志浩:吳又可在《瘟疫論》中以飲酒為例,說明了疾病之表現(xiàn)各不相同的原因。他說:“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酒,脈必洪而數(shù),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動,醒后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醉后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痿弱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戰(zhàn)栗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有發(fā)呵欠及噴嚏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痛者。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少飲之別,考其情狀,各有不同?!边@段話形象地比喻了同病異證之“異”的原因,是“氣血虛實”以及“過飲少飲之別”等影響“疾病”發(fā)生的因素和條件不同,從辨證的角度來看,就形成了不同的證。這個比喻對我們理解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很有幫助。龍子弋:中醫(yī)對生命活動的認識不是以形體解剖為主要依據(jù),而是以機體各組成部分的功能、關系、屬性來劃分,并以陰陽五行的概念加以歸納,如肝屬木、心屬火等。這樣同一種生命活動,可能有多個臟腑同時參與,如血液的循環(huán),涉及到“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tǒng)血”、“肺朝百脈”等。再如氣的出入,涉及到“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肝主疏泄”等多個臟的協(xié)同作用。因此,當患病時,同一病證所關系到的功能異常,既可能是此臟所致,亦可能是彼臟所致。深入的診察,獲得足夠的信息后,將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的情況概括為一個證,往往就可能出現(xiàn)同病異證。如疥瘡有干、濕、蟲、砂、膿五種。若肺經(jīng)燥盛,則生干疥;脾經(jīng)濕盛,則生濕疥;肝經(jīng)風盛,則生蟲疥;心血凝滯,則生砂疥;腎經(jīng)濕熱,則生膿疥。同一疥瘡,因其各經(jīng)蘊毒,日久生火,兼受風時,病雖稍有差異,而證卻相去甚遠,則治法亦各有不同。以病邪為依據(jù)來認定證,可以理解“同病異證”與“異病同證”的病、證關系。同一病邪可致不同病,同一病也可由不同的病邪所致。如病機十九條中的熱可導致“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癰疽”等。而同是泄瀉,可因寒客太陰(寒證)或濕困脾胃(濕證)引起。此外,辨證時,重視因人、因時、因地等因素,綜合認識病的本質,也是形成“同病異證”與“異病同證”觀念的原因之一。付天昊:治病必先識證,證明而后組方,方證切合始效。證是致病因素和人體正氣相互作用而表現(xiàn)于外的征象。它不單受病邪性質的影響,尚與氣候、季節(jié)、地理、環(huán)境、年齡、體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臟腑、經(jīng)絡、組織、器官在功能代謝、結構方面的病變,均能反映為一定的證候。以《傷寒論》太陽病中的麻黃湯為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著,麻黃湯主之”。但其間頭痛、發(fā)熱、惡風同桂枝證;無汗,身疼又同大青龍湯證。必須識得骨節(jié)疼痛,無汗而喘,脈緊方為主證。黃琰:我想用《類經(jīng)·論治類》中引用名醫(yī)王應震的治病求本訣中的一段話來說明這個問題:“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遺精不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yī)中杰。”吳建軍:我從下面兩個角度理解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一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時空概念在中醫(yī)學中的體現(xiàn),相同的疾病,在“時空”上不同,程度就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證,從而采取不同的治則。不同的疾病,在不同階段,出現(xiàn)相同的證,采用相同的治法。二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病與證之動靜結合的統(tǒng)一。證候是人體反應狀態(tài)的總體表現(xiàn)。相對于病而言,證是運動的;相對于證而言,病是運動的。這樣,任何病證都不斷地處于動態(tài)變化和相對靜止的矛盾交替之中,動態(tài)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運動,靜態(tài)變化是反映動態(tài)變化一定階段的形式。如《存齋醫(yī)話稿續(xù)》引王海藏語:“治病初、中、末三法,大旨初宜猛峻,中宜寬猛相濟,末治寬緩?!敝赋黾膊》殖?、中、末三個階段,體現(xiàn)了動態(tài)變化中的階段性靜態(tài)形式。階段不同,治法有異。根據(jù)疾病的動態(tài)變化和階段性靜態(tài)的規(guī)律,還可以采取截斷的治療方法,如《金匱要略》中的“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某種疾病來說,病反應著其全過程的共性,證是病的全過程中的特殊性反應。對于所有的疾病來說,病反應的是疾病的特殊性,證則反應了多個疾病在某一階段的共性。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對疾病過程的一縱一橫的認識和對策。占程燕:我們應當如何進一步理解證與治的關系呢?劉建行:證與治療不是平行作用,證指導治療的三個層次。一是對治療起決定性作用,二是對治療大法起指導作用,三是對治療起參考作用。方劑治療則達到了證和治的統(tǒng)一。程平榮:我認為古人關于病的概念,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證,而不是目前所歸納的中醫(yī)病名,更不包含西醫(yī)的病名。如《石室秘錄》說:“異治者,一病而異治也。如人病中濕也,或用開鬼門之法,或用潔凈府之法是也?!迸c現(xiàn)代人所說的同病異治不同的是,如果從病-證-治的角度來看,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在病-證的層次上,而古人多是從證-治層次上理解的。在方劑學中,一證可有一方,而一方可有數(shù)法。比如清熱法中,對于火熱邪氣,有清法、散法,有從小便導出法,有從大便導出法等。諸多方劑根據(jù)不同的實際情況,互相配合。如普濟消毒飲為消法(黃芩、黃連)與散法(薄荷、牛蒡子、連翹)相結合。龍膽瀉肝湯為清法(龍膽草、黃芩、梔子)與導法(木通、澤瀉、車前子)相結合。我認為異病同治是西醫(yī)的特點,在中醫(yī)里體現(xiàn)的是單方的使用。《神農本草經(jīng)》對每味藥都有幾種不同功用的記載,可見不同的病可以用同一種藥去治療。但是這種思路發(fā)展下去就和西醫(yī)一樣了。郝明:我同意這種觀點,中醫(yī)學治療法則的整體特征是以證候為中心。同病異治的特點為:一是癥狀同,病因病機不同,治療不同;二是癥狀、病因病機相同,病人體質年齡性別不同,治療不同;三是癥狀、病因病機、病人體質年齡性別相同,發(fā)病季節(jié)、地域不同,治療不同。曹振華:這次討論使我們對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概念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中西醫(yī)在診斷治療學上的差異是很大的。那么中醫(yī)辨證學的發(fā)展方向是什么呢?方方:我認為應該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病是信息的主要方面,在直觀上比較容易把握,所以在診斷上以辨病為先,以辨病為綱。掌握了病,就可以抓住辨證的綱領。每個病的常見證一般為五六個,多則十幾個。明確了病就可將辨證局限與該病的常見證范圍內,縮小辨證的范圍,增強了辨證的針對性。辨病與辨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既有全局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