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過失犯罪淺析_第1頁
共同過失犯罪淺析_第2頁
共同過失犯罪淺析_第3頁
共同過失犯罪淺析_第4頁
共同過失犯罪淺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目錄內(nèi)容提要…………………1一、前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2二、共同過失犯罪的基本理論 3(一)共同過失犯罪的認識 3(二)司法實踐處理共同過失行為的困境 5三、承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必要性分析 6(一)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及立法狀況 6(二)承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學理根據(jù) 7四、我國共同過失犯罪制度的構建 9(一)共同過失犯罪的構成條件 9(二)共同過失犯罪的成立范圍 11四、結語 13參考文獻 14致謝 15過失共同犯罪淺析【摘要】:共同犯罪是一種相對于犯罪更加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形態(tài)。共同犯罪體現(xiàn)了行為人之間相互聯(lián)合、相互強化的犯罪狀態(tài),是刑法學理論和司法實務持續(xù)關注的領域。我國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將共同犯罪界定為數(shù)人之間共同的故意犯罪,對數(shù)人基于共同過失所實施的犯罪行為能否按共同犯罪基本持否定的態(tài)度。這一理論取向給司法實踐帶來了諸多的弊端和困境,不利于犯罪的認定和處理。筆者試圖在評析關于共同過失犯罪理論爭議的基礎上,論證共同過失犯罪應成立共同犯罪,進而論及其成立的條件和范圍。關鍵詞:共同過失犯罪;法律;合法

[Abstract]Jointcrimeisaformofcrimewhichismoreharmfultosocietythancrime.Jointcrimereflectsthejointandmutuallyreinforcingstateofcrimeamongtheperpetrators,anditisacontinuingareaofconcernincriminallawtheoryandjudicialpractice.Thetraditionalcriminallawtheoryofourcountrydefinesjointcrimeasajointintentionalcrimeamongseveralpersons,andnegateswhetherthecriminalactscommittedbyseveralpersonsonthebasisofjointnegligencecanberegardedasjointcrime.Thistheoreticalorientationhasbroughtmanydisadvantagesanddifficultiestojudicialpractice,whichisnotconducivetotheidentificationandtreatmentofcrimes.Onthebasisofcommentingonthetheoreticalcontroversyaboutjointnegligencecrime,theauthortriestoprovethatjointnegligencecrimeshouldbeestablished,andthendiscusstheconditionsandscopeofitsestablishment.Keywords:jointnegligencecrime;law;legality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認為過失犯罪相較于故意犯罪來說社會危害性小,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不大,因此不受重視。過失犯罪被認為是故意犯罪的例外,依據(jù)我國刑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在過失犯罪中,必須要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才能追究過失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社會分工合作越來越細化而復雜,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交通運輸高速化,生產(chǎn)方式規(guī)?;?、集團化,這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和便利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人類面臨的社會風險也在逐步凸顯。過失犯罪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性已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尤其是交通肇事和重大責任事故犯罪大幅增長,人們不得不開始關注和重視過失犯罪。而且,社會危害性較大,足以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往往不是單獨過失犯罪而是共同過失犯罪。(二)研究目的與意義1.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人類社會的工業(yè)化進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在許多生產(chǎn)、經(jīng)營領域,分工日益精細,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稍有疏漏,都將導致嚴重的危害后果,過失犯罪所占的比例有逐步上升的趨勢。新聞媒體經(jīng)常報導的礦難、重大交通事故、劣質(zhì)工程事故、食品安全衛(wèi)生事故、重大醫(yī)療事故等。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jīng)濟損失令人觸目驚心。這些事故的發(fā)生,往往是監(jiān)管部門、生產(chǎn)部門相關責任人員未履行共同注意義務導致的。依單個過失分別處罰是不恰當?shù)摹T谶@種情況下,對于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有相互分工、協(xié)作、依賴關系的行為人,適用共同過失犯罪的有關理論。追究共同過失刑事責任,有利于促使他們提高警惕,積極履行共同注意義務,減少重大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維護社會安全。2.符合現(xiàn)代過失犯罪理論的發(fā)展趨勢近一百年,是西方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高度發(fā)展的一百年,同時也是西方過失犯罪理論日益受到重視、有諸多創(chuàng)新的一百年。西方刑法理論界在過失犯罪方面發(fā)展了“危險分配”、“依賴原則”、“被允許的危險”等理論來修正和完善傳統(tǒng)的過失犯罪理論,過失犯罪理論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完善。例如,日本在二戰(zhàn)前不承認共同過失犯罪,但在二戰(zhàn)后,伴隨日本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日本法院逐漸出現(xiàn)了承認過失共犯的判例。而且多發(fā)生在交通、公共安全、機械工業(yè)等領域。3.能夠完善傳統(tǒng)的共同犯罪理論我國傳統(tǒng)的共同犯罪理論,是建立在共同故意犯罪基礎之上的,以共同故意的主觀狀態(tài)作為評價對象。共同犯罪較之單獨犯罪有著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為各參與人往往事先策劃,各有分工,互相配合,作案后互相包庇,采取種種手段消滅罪證,逃避偵查,因此各國刑法在規(guī)定單獨犯罪之外,無一例外地對共同犯罪給予特別評價。共同犯罪理論的本質(zhì)一方面在于解釋當數(shù)個人對侵害對象進行侵害的情況下,是否有必要作為一個整體對侵害對象的危害負責,也就是是否需要適用“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另一個方面,便是要將那些數(shù)人犯罪行為雖然針對同一對象同時發(fā)生,但卻不能共同承擔責任的情形排除在共犯之外,僅成立為單獨犯罪。二、共同過失犯罪的基本理論(一)共同過失犯罪的認識1.對共同犯罪的理解我們認為,共同犯罪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害某一法益行為的犯罪,是犯罪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共同犯罪不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都是有機的整體,即共同犯罪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犯罪的共同性,有學者指出“如何理解犯罪的共同性,直接涉及共同犯罪概念的確定[4]”,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的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對犯罪共同性的認識不同,犯罪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的共同性在于行為人共同實施特定犯罪的共同,而行為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的共同性在于行為人行為的共同。因而共同過失犯罪能否成立關鍵在于犯罪的共同性該如何界定,共同過失犯罪是否具備共同犯罪的這種“共同性”,基于這種思維邏輯才有共同過失犯罪是否成立的研究論證的空間。2.共同過失犯罪與同時過失犯罪所謂同時犯指的是數(shù)個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卻偶然地并列的侵害了同一客體的犯罪形態(tài),行為人之間無犯意聯(lián)絡,仍屬于單獨正犯,如兩行為人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向同一人開槍。同時過失犯罪是指各同時正犯在行為時的罪過形式為過失的犯罪形態(tài)。例如,從不同方向駕駛汽車的甲乙兩司機,在不知道對方存在的情況下,同時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注意到行人丙,撞傷了丙。由此可以看出,表面上看各個行為人的行為可以構成一個整體,但實際上,各個行為只是因為某種巧合而組合在了一起,除了具有時間上的同一性或接連性外,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不僅客觀行為不能看作是一個整體,主觀上行為人之間也沒有共同的意思,因而同時過失犯罪不應也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而且,對同時過失犯罪分別進行定罪量刑時完全可以分開認定各行為人的行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而共同過失犯罪不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在確認各過失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時,往往必須把共同過失行為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再適用“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則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同時過失犯罪不具有共同犯罪的“共同性”是與共同過失犯罪最根本的區(qū)別。(二)司法實踐處理共同過失行為的困境首先,將共同過失行為按照單獨犯罪處理,會對擇一的共同過失行為帶來認定困境。擇一的共同過失犯罪是指數(shù)個行為人出于過失實施了共同的危害行為,并引起了危害結果,但危害結果是由其中一人的危害行為直接引起的,與另一人的危害行為沒有直接的原因力,而究竟是誰的行為造成了危害結果,在訴訟中無法查明的情形。前述案例一就是這種情況的具體體現(xiàn)。按照我國現(xiàn)行刑法對共同過失犯罪行為的處理模式,只有在查清楚該危害結果究竟是由誰實施的情況下才能對相應的行為人進行處罰。當現(xiàn)有的證據(jù)根本無法查清這一具體結果是由誰引發(fā)時,只能對當事人宣告無罪。這無疑有輕縱犯罪的嫌疑,讓明明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規(guī)避了刑法的制裁。其次,將共同過失行為按照單獨犯罪處理,會對具有重疊因果關系的共同過失行為帶來認定困境。所謂具有重疊因果關系的共同過失是指: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行為,單獨不能導致危險結果的發(fā)生(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但合并在一起造成了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因果關系。這種情形下過失共同行為如果按照單獨犯罪處理的話,仍然存在困境,過失犯罪的成立必須以危害結果的存在為前提?,然而單個的過失行為卻無法造成危害結果,具有重疊因果關系的共伺過失行為按照單獨犯罪處理仍然無法成立犯罪。再次,將共同過失行為按照單獨犯罪處理,不能實現(xiàn)罪刑均衡。共同過失行為共同造成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但是每個過失行為對危害結果產(chǎn)生的原因力是不一致的:有的是造成危害結果的間接原因,有的是造成危害結果的直接原因;有的是造成危害結果的重大原因,有的是造成危害結果的一般原因。由此決定了共同過失行為中的每一個單個過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不一致的,因此在刑事責任的輕重上也必須有所區(qū)別。三、承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必要性分析(一)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及立法狀況1.刑法理論對于共同過失犯罪的基本立場縱觀學術界對于共同過失犯罪的認識,對于是否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基本存在著肯定說、否定說和限制肯定說三種學說,先分述如下:肯定說,顧名思義就是在理論上認可共同過失犯罪的觀點學說,這種學說最初是建立在“行為共同說”的共犯本質(zhì)認識之上的。該觀點認為:縱然立法上規(guī)定行為人具備共同的故意是狹義的共同犯罪成立的必備條件,但就廣義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而言,這不是必要和絕對的。也就是說,對于故意犯罪而言,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所引發(fā)的結果當然需要具有共同的認識,因為各犯罪行為人要因為個人的單獨行為面對全部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然而,對于過失犯罪而言,由于其作為侵害法益的行為這一性質(zhì)仍然是共同引發(fā)的,由于各行為人一體地違反了具有相同內(nèi)容的注意義務,由此引發(fā)了法益受到侵害的犯罪結果,理應就自己實施的部分行為對全部后果承擔責任。行為共同說者認為支持這一立場的理論根基在于,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是指“行為”的共同,即只需要實施了征表行為人危險性格的外部行為即可,不要求行為人共同地實行了相同性質(zhì)的危害行為,只有實施了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的行為就可以成立共犯。因而根據(jù)行為共同說,刑法意義上的共犯,是指由數(shù)人分擔一個犯罪成立的事實,而不問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或過失。只要有一個犯罪成立,同時有數(shù)人實施了共同行為時,就當然地成立了共同犯罪。(二)承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學理根據(jù)1.刑事政策學根據(jù)一般而言,刑事政策是指一國的執(zhí)政者從一國現(xiàn)行的犯罪態(tài)勢出發(fā),制定出來的對犯罪行為及犯罪人動用刑罰及其他刑事制裁措施,從而實現(xiàn)有效控制及預防犯罪的方案。刑事政策主要取決于一國的犯罪態(tài)勢,同時也與一國的法律文化及統(tǒng)治者的執(zhí)政理念有關。在刑事政策的結構中,必須兼顧保護法益與保障人權兩種價值。但在刑事政策的實際運行中,對這兩者的追求要保持理想狀態(tài)的平衡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保護法益與保障人權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張力,在很多情況下呈現(xiàn)出一種緊張關系。而刑事政策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不斷地在兩個價值之間尋求一個契合點。2.犯罪學根據(jù)首先,從犯罪產(chǎn)生的原因角度來看,共同過失是因為每個行為人均有一個共同的注意義務,因為不注意,違背了共同的注意義務,從而共同造成危害結果的現(xiàn)象。相對于單獨的過失犯罪,共同過失犯罪在本質(zhì)上存在不同,雖然兩者都要求主觀心理態(tài)度的罪過形式為過失,都是因為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而導致相應的損害結果,但成立共同過失犯罪,以行為人一體地負有共同的注意義務為前提條件。這就充分彰顯了共同過失的行為人在主觀心態(tài)及人格上具有鮮明的特點,即在心理上互相依賴、盲從他人、以及推卸責任等。正是在這些消極心理的支配下,共同過失行為人一體地違反了共同負有的注意義務,進而引發(fā)危害結果發(fā)生。其次,從犯罪預防的角度進行考察,犯罪預防可以具體分為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兩個范疇,在對犯罪行為科處刑罰時,應當兼顧兩種預防目的的實現(xiàn)。通過對社會中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共同過失行為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共同過失行為一般發(fā)生在社會化生產(chǎn)的集體作業(yè)中,如大型工程作業(yè)、大型廠礦作業(yè)等。在這些領域中,犯罪行為人往往抱有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態(tài)度,由于相關施工人員眾多,行為人還多持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以及對事故發(fā)生的僥幸態(tài)度。如果在立法上肯定共同過失犯罪,將負有共同注意義務的人一同追究刑事責任,就能使這些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人感受到刑罰的痛苦,起到特殊預防的目的。由此可見,從犯罪學的角度來看,承認共同過失行為可以按共同犯罪來處理,能起到理想的社會效果,實現(xiàn)控制犯罪的目的。四、我國共同過失犯罪制度的構建(一)共同過失犯罪的構成條件1.共同過失犯罪的概念界定共同過失犯罪,也有學者稱為過失共同犯罪,一般指數(shù)個行為人,基于共同過失造成損害結果之間的犯罪形態(tài)。雖然不同著作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上可能存在一定差異,但國內(nèi)學者關于共同過失犯罪的定義均強調(diào)共同的行為和過失罪過這兩個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國內(nèi)一些學者對共同過失犯罪和過失共同犯罪的兩個概念進行了區(qū)分:前者是指二人以上共同過失地造成了同一結果,但行為人之間不存在共同注意義務及違反義務的態(tài)度;后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義務防止共同危害結果的義務,因為行為人存在著共同不履行注意義務的狀態(tài),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的犯罪形態(tài)。該學者進一步主張只有過失共同犯罪才能作為共同犯罪處理,而且過失共同犯罪應當限定于過失正犯。?然而從理論上區(qū)分共同過失犯罪和過失共同犯罪缺乏說服力,因為從語義上看,二者并不存在著明顯地差別,無論是“共同過失”還是“過失共同”,都是強調(diào)二人以上共同的過失行為所形成的犯罪形態(tài),并不包含偏正的意味。在中國語言文字中,共同過失犯罪與過失共同犯罪之所以可以互相替代,一方面是由于漢語言中對修飾詞的順序沒有特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漢語語言的習慣中經(jīng)常省略助詞“的”,乃至最終構成固定的詞語搭配,因此過失共同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從語義上分析并沒有顯著的差別,但由于立法規(guī)定表述的是共同過失犯罪,因而共同過失犯罪是一種更為規(guī)范的表達。2.共同過失犯罪的構成條件共同犯罪的成立同樣也要符合犯罪構成,由于刑法分則是以單獨犯罪為基準的,故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根據(jù)有關理論對刑法分則的基本理論進行修正,形成修正的犯罪構成。故共同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也就是共同過失犯罪成立所必須具備的修正犯罪構成。首先,“共同過失”在這里指的是每個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均為過失,既包括疏大意還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共同過失犯罪的主觀方面有三種組合。首先,所有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均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義務,由于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tài)而沒有預見,最終導致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第二,所有行為人均出于過于自信過失心態(tài),即每個人雖然主觀預見到他的行為可能產(chǎn)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主觀高估了避免危害結果的客觀條件,最終產(chǎn)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第三,疏忽和過于自信的彼此混合。部分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為疏忽大意,部分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為歸于自信。上述三種組合,只要對社會產(chǎn)生嚴重的危害后果,均能夠成立共同過失犯罪。再次,負有共同注意義務的各個行為人,必須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是因為:各個行為人只有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之上時,他們之間的注意義務才能稱得上是共同的注意義務。如果行為人之間的法律地位不相同的話,他們所承擔的注意義務在內(nèi)容上就有差別,也就不能稱之為是共同的注意義務。例如,醫(yī)師乙和護士丙共同地負責對病人某甲的疾病治療,由于乙的疏忽大意在處方上對甲開了大劑量的藥,護士丙在配藥時也沒有仔細核對就直接給病人輸液,結果導致了病人中毒死亡。在這一案件中,由于醫(yī)師和護士之間的地位不平等,他們之間就不存在著共同的注意義務,因而只能按照單獨犯罪處理。但是如果是兩個醫(yī)生的共同過失造成病人死亡時,由于其職務相同,因而其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就存在著共同的注意義務。通過上述分析,共同過失犯罪的本質(zhì)就是,處于平等地位的行為人之間產(chǎn)生了共同注意義務,共同注意義務引發(fā)了各行為人之間的主觀聯(lián)系即共同過失,當共同過失行為引發(fā)危害結果時,行為人就要承擔共同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了。(二)共同過失犯罪的成立范圍1.過失共同正犯過失共同正犯是指各行為人在犯罪中實施的都是過失實行行為的情形。如兩人共同從山上向下推石頭,疏忽砸死山下的人,在這個案例中兩人都是推石頭的實行行為人,由于共同的過失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關于過失共同正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持不同學說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持肯定說與限定肯定說的學者肯定過失共同正犯的成立,持否定說的學者認為過失共同正犯各行為人缺乏意思聯(lián)絡,因而不能構成共同犯罪。2.過失教唆犯過失教唆犯是過失地唆使他人犯過失犯罪,關于過失教唆犯能否成立,刑法理論有肯定說和否定說之爭。否定說認為過失教唆犯是難以成立的。持此觀點的有德國學者希皮爾、芬格、麥耶,日本刑法學者瀧川幸辰、小野清一郎、團藤重光、大谷實等人。筆者認為,過失教唆犯罪與過失實行行為結合在一起應當成立共同過失犯罪。首先,否認過失教唆犯成立的學者往往從“教唆”的語義上去論證,認為教唆一詞是慫恿指使的意思,顯然是一種故意,即教唆犯是故意地慫恿指使他們實施犯罪的行為,過失教唆在語義上自相矛盾。然而,筆者認為,“教唆”一詞在語義上如果擴大解釋為既包括故意的心態(tài)又包括過失的心態(tài),確實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實際上教唆本身含有的“故意”的涵義理解為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故意”,與刑法意義上的“故意”進行區(qū)分更為恰當。在過失教唆的場合,行為人促使他人為一定的行為在主觀上可能是出于日常生活意義上的故意,但行為人對行為會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卻是應當預見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是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心態(tài)。對犯罪的成立有意義的是這種刑法意義上的“過失”心態(tài),而不是日常生活意義上的“故意”的心態(tài),因而過失教唆犯在語義上并無矛盾。另外,如果不把這種情形當作共同犯罪,那么就難以公平公正地確定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因為只有將教唆者與實行者的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根據(jù)各自行為對危害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來進行裁量,才能正確確定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將教唆行為與實行行為區(qū)別開來,就會造成重復評價,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就不能與其實施的行為相適應,難以做到正確裁量各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四、結語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共同過失犯罪發(fā)生的機率越來越大,而且其造成的社會危害結果也不容忽視。但是目前刑法不論是規(guī)范上還是理論上都將共同過失犯罪排除在外,不僅不利于共同犯罪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也使得司法實踐存在諸多矛盾和難題。本文通過對否定說的評析和對肯定說的借鑒,倡導共同注意義務違反說,以此論證共同過失犯罪成立的可行性,并嘗試對共同過失犯罪進行理論構建。在共同犯罪的理論構架下,在對過失共同犯罪的各行為人定罪量刑時遵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