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_第1頁
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_第2頁
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_第3頁
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_第4頁
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明中有識非驢非馬陳寅恪的文字意趣一例

據(jù)報道,近年來有所謂的“陳毅熱”,這導致一些人不滿意,所以他們想“降溫”。其實近百年來,學術(shù)和學人何曾真正“熱”過。如今是市場時代,歷史電視劇中的帝王將相不論正面負面,每日都在思考“銀子”問題,真可謂傳統(tǒng)的再造。在這樣的世風下,尚能讀書者已有些另類,何況陳先生的文字,連胡適都說“他的文章實在寫得不高明”;而錢穆更以為陳氏行文“冗沓而多枝節(jié),每一篇若能刪去十之三四始為可誦”。一位專家通人都嘆為難讀的學者,還可以被社會關(guān)注到“熱”的程度,恐怕所“熱”的并非其學術(shù);陳先生的大名,多半像以前民間藝術(shù)中一個常見人物鐘馗,被他人借以打鬼而已。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陳先生在相當一段時期里已淡出學界的集體記憶了。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一套陳寅恪文集,應該是為先生“招魂”的一件大事。但那套書印數(shù)似不甚多,陳先生及其學術(shù)那時顯然也沒“熱”起來。后來的“熱”,大概是拜陸鍵東先生那本記述陳寅恪晚年的暢銷書所賜。那書的出版已是十年前的事,而作者的關(guān)懷主要也不在史學。伴隨這樣忽斷忽續(xù)的記憶和“遺忘”,陳先生本人的形象已使人感到生疏,而“陳寅恪學術(shù)”也往往被誤解(包括景仰的和不甚欣賞的)。近年不過是“重新發(fā)現(xiàn)”那曾經(jīng)“被遺忘的”,所以不免多夾雜了些想象。然而對“陳寅恪熱”不滿意的也包括一些很嚴肅的學人,這些人在試圖修訂或重塑我們歷史記憶中“陳寅恪”及其學術(shù)的同時,也大致分享著前引胡適和錢穆的觀念。陳氏晚年巨著《柳如是別傳》,便常被作為一個難以卒讀的象征。我自己讀大學時尚不太知道史家陳寅恪的分量,上海古籍出版社那套《陳寅恪文集》,我唯一買的恰是《柳如是別傳》;蓋因少時讀過柳氏“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欄”的句子,印象頗深,所以想更多了解詩的作者?!读缡莿e傳》里面提到的人物,多是各類文選、詩選中常見面者,北京話所謂“臉兒熟”;稍知詩文者當感親切,唯以“科學方法”治史者目不旁睨,或者生不出什么興趣,反覺瑣碎也。陳先生的學術(shù)自期甚高,其自定位似偏于學術(shù)的“提高”,而無意于“普及”;故所論多針對學者,很少為一般人說法。讀書較少之人,或難體會其深意。其實陳先生行文,也未必像一般認知的那樣纏繞,不過稍更注重余音繞梁一面,與今日文尚簡白之世風不協(xié)。若稍用心玩味,則其文字意趣之雋永,或尚在多數(shù)人之上。湘人葉德輝曾云:“講學而如楚囚相對,豈復有生人之樂哉?!标愊壬患覈L居湖南較久,與湘人關(guān)系殊深;耳濡目染之際,受點影響也是可能的(陳先生五十年代頗受優(yōu)待,或與湖南相關(guān),而不是一般傳說中提到的周恩來之關(guān)照。這當然需要更可靠的證據(jù)。一個側(cè)面的參考材料是陳垣在一九五二年致函楊樹達,針對其“欲法高郵”建議:“我公居近韶山,法高郵何如法韶山?”而陳寅恪稍后致函楊樹達說:“援老所言,殆以豐沛耆老、南陽近親目公,其意甚厚。弟生于長沙通泰街周達武故宅,其地風水亦不惡,惜藝耘主人未之知耳。一笑。”這里所說,大約虛實兼具,或不宜以一笑置之)。我感覺陳先生常在文字活潑上下工夫,有時興之所至,還會故作“戲言”。他曾撰文為韓愈之“以文為戲”辯,以為若“就文學技巧觀之”,韓愈那幾篇語涉神怪之談、“鄰于小說家”的文章,“實韓集中最佳作品”。更引柳宗元“俳又非圣人之所棄”的見解,將此類“文備眾體”、兼具“史才、詩筆、議論”的表述方式上升到“有益于世”的高度。這樣的眼光,或可視為陳先生活潑文字的注腳。不過他在試圖活潑之時,仍不忘文字之工拙,無意為大眾說法;其出語半莊半諧之間,往往隱含深意,甚至故意考校讀者的解悟能力。不曾領會者,自難莞爾,致失逗趣之初衷,也是有的。更由于表述者和讀者之間文字修養(yǎng)和意趣的差異,有時甚至出現(xiàn)弄巧反拙的結(jié)果。后者的著名事例,莫過于當年在清華以對對子考學生,竟成一風波,迫使陳先生說出一堆大道理,竭力證明此事原本非常嚴肅而正大(按這一作為確有非常嚴肅而正大的思慮,但其對子題及其影射的正確答案也實有戲謔成分)。而他在論證時仍不忘出語詼諧,以為“從事比較語言之學,必具一歷史觀念。而具有歷史觀念者,必不能認賊作父,自亂其宗統(tǒng)”。當“于縱貫之方面,剖別其源流;于橫通之方面,比較其差異”。后一句儼然表出的話引者甚眾,獨此生動的“認賊作父,自亂宗統(tǒng)”卻少見人引??芍⒚?讀者也多仰視,或竟為尊者諱,致佳句少遇解人,不得不淡出于吾人之言說,亦可嘆也!陳先生這里關(guān)于語言比較的“歷史觀念”同樣適用于史學,與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提倡最力的“祖孫的方法”這一“歷史眼光”相通;且胡適在批評古人“舍不得拋棄”的毛病時也曾說他們“假古董也舍不得,假書也舍不得,假歷史也舍不得,甚至于假祖宗都舍不得”。夫“假祖宗”者,不亦“認賊作父”乎!兩人都希望說得生動些,而表述則一雅一俗,很能體現(xiàn)立言者針對不同讀者說法的初衷。陳寅恪曾特別提出,“解釋古書,其謹嚴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習見之義”。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涉及文化層面的古今和中外時,他又不時采取一種“不改原有之詞,轉(zhuǎn)用新出之義”的方式,常從一些成語的字面義或歷史掌故的詮釋淵源等方面,引申指謂某種意味模棱而語涉雙關(guān)的歷史現(xiàn)象和個人心態(tài)。例如,在其隋唐史二稿中,陳先生曾兩以“有教無類”一語來概括中古種族、文化之互動,借其字面義來表述“教”重于“類”的深意。歷史上的種族與文化是陳寅恪終生一以貫之的少數(shù)核心觀念,他特別強調(diào)胡漢之分于“文化之關(guān)系較重而種族之關(guān)系較輕”,以為這是“治吾國中古史最要關(guān)鍵,若不明乎此,必致無謂之糾紛”。前些年許多人耳熟能詳?shù)摹盎顚W活用”,此語足以當之。其意義不可謂不莊重,然仍不能不說是“以文為戲”。在討論北周制度時,陳先生也曾三用“非驢非馬”一詞,以評述宇文泰用關(guān)中世家蘇綽之言,試圖“融冶胡漢為一體”的努力。他一則說二人“依托關(guān)中之地域,以繼述成周為號召,竊取六國陰謀之舊文,緣飾塞表鮮卑之胡制,非驢非馬,取給一時”;再則說其“以關(guān)隴為文化本位,虛飾周官舊文以適鮮卑野俗,非驢非馬,藉用欺籠一時之人心”;雖能成就“宇文氏之霸業(yè),而其創(chuàng)制終為后王所捐棄”。后又說“北周制律,強摹周禮,非驢非馬,與其禮儀、職官之制相同”;不能持久,歷數(shù)十年便天然淘汰而湮沒以盡。這幾次用“非驢非馬”一詞說北周事,雖均帶有貶抑之意,但也承認這是一種試圖“融冶胡漢為一體”的努力,不過強調(diào)其僅是一時權(quán)宜之計的“緣飾”或“虛飾”,故難以持久。若能循沿“中體西用”的取向認真做去,則不難獲大成功。此意最明確的表述,即陳先生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故真正“融冶胡漢”,必有大收獲;若僅以權(quán)宜之計而虛飾之,便只能導致“非驢非馬”的結(jié)局??芍胺求H非馬”也算陳先生一個“常用詞”,卻未必皆負面涵義。而他另外還曾兩次使用“非驢非馬之國”,卻又有別的涵義。一次是北伐快結(jié)束時,北方人心浮動,尤其是葉德輝被殺后,學人多惶惶然不知所措。王國維選擇了棄世,其他一些人悲戚之余,也在思考因應之術(shù),《吳宓日記》中記此類事甚詳。一九二八年春,陳先生請同任教于清華的俞平伯以小楷抄錄韋莊《秦婦吟》長卷,俞所寫跋語中有“同四海以漂流,念一身之憔悴;所謂去日苦多,來日大難;學道無成,憂生益甚。斯信楚囚對泣之言……”云云,依稀可見當時讀書人的心態(tài),尤其“來日大難”一語,點出了他們共同的憂思。俞先生特別說,“古今來不乏鴻篇巨制,流布詞場,而寅恪兄乃獨有取于此”,多少提示了此中的今典。后來陳先生校箋《秦婦吟》時,特記述此事,并云“端己之詩,流行一世,本寫故國亂離之慘狀,實觸新朝宮閫之隱情”??芍湟庹谟诠蕠鲁g也。同在一九二八年春,陳寅恪也應俞平伯之請為俞曲園的《病中囈語》寫了一篇跋,說“今日神州之世局,三十年前已成定而不可移易。當時中智之士莫不惴惴然睹大禍之將屆”。這與俞平伯跋語中“來日大難”一語,適相對應。雖述往事,亦表今情。在這篇跋中,陳先生提到了他對俞平伯所說的名句,即“吾徒今日處身于不夷不惠之間,托命于非驢非馬之國”。后在一九四六年時,故友李思純記在俞大維宅晤陳寅恪,陳即告其“新得一聯(lián)語,云‘托命非驢非馬國,處身不惠不夷間’。余為大笑”(李思純:《金陵日記》)。則此語已成先生指謂改朝換代前夕的代用語,而其在一九四六年已逆料世局將變,足見識力之深。按“非驢非馬”語出《漢書·西域傳·龜茲國》。說龜茲王絳賓娶烏孫漢公主女(此女亦曾至漢京師學鼓琴),后“數(shù)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也?!标愊壬淖置媪x,或指中國當時傳統(tǒng)正在崩解,士風皆慕西化(而又非真西化),已成一不中不西之國。唯昔日是胡人習漢家儀以自文飾,今日情形恰反是,已有些語涉沉痛。周一良先生以為,陳先生是說民國既不類清朝也異于歐美之邦,若“把‘非驢非馬’的涵義理解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異常恰當”。這是當年很嚴正的表述,今日讀起來總覺有些“以文為戲”的感覺。不過,在這里的上下文中,“非驢非馬國”或未必即實述當時文化形貌的演變,更多仍意在政治,特別是張之洞所謂“其表在政,其里在學”那種士風變易與政治體制變更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陳先生初作此論之原文說:“吾徒今日處身于不夷不惠之間,托命于非驢非馬之國。其所遭遇,在此詩第二第六首之間。至第七首所言,則邈不可期,未能留命以相待;亦姑誦之玩之,比諸遙望海上神山,雖不可即,但知來日尚有此一境者,未始不可以少紓憂生之念。然而其用心苦矣?!眲t其意謂,須與俞曲園《病中囈語》之第二至第六首參看,該詩不甚長而有深意,茲全錄如下(錄自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事》):一、歷觀成敗與興衰,福有根由禍有基。不過六十花甲子,釀成天下盡瘡痍。二、無端橫議起平民,從此人間事事新。三綱五常收拾起,大家齊作自由人。三、才喜平權(quán)得自由,誰知從此又戈矛。弱者之肉強者食,膏血成河遍地流。四、發(fā)憤英雄喜自強,各自提封各連坊。道路不通商斷絕,紛紛??驼麣w裝。五、大邦齊晉小邦滕,各自提封各自爭??たh窮時封建起,秦皇已廢又重興。六、幾家玉帛幾家戎,又是春秋戰(zhàn)國風。太息斯時無管仲,茫茫殺氣幾時終。七、觸斗相爭年復年,天心仁愛亦垂憐。六龍一出乾坤定,八百諸侯拜殿前。八、人間錦繡似華胥,偃武修文樂有余。璧水橋門修禮教,山巖野壑訪遺書。九、張弛由來道似弓,聊將數(shù)語示兒童。悠悠二百余年事,都入衰翁一夢中。從鴉片戰(zhàn)爭到庚子拳亂,約近一甲子。曲園之意,似乎后之禍福俱為此六十年所釀成,頗可為今日關(guān)注近代分期問題之人作參考。對本文而言重要的是,這里主要是在“預測”政局演變,僅以“三綱五常”對“自由平權(quán)”之一縮一伸,略點出“其表在政,其里在學”之意。而陳先生所謂時輩遭遇“在此詩第二第六首之間”,當然是指北伐及此前的“群雄爭霸”;所謂“第七首所言則邈不可期”,似不甚看好即將掌權(quán)的國民黨。而其在一九四六年重提此聯(lián),顯然已預測到不久又將出現(xiàn)政局轉(zhuǎn)換。唯其對新一次鼎革的態(tài)度,似仍與前次相類。若國家處于這樣狀態(tài)之下,陳先生自謂“處身于不夷不惠之間”的旨趣就很明確了。將伯夷、叔齊和柳下惠并論,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孔子、孟子到史書、佛書,俱曾言及。最早當然是孔子說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柳下惠、少連則“降志辱身”,他本人的態(tài)度“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孟子態(tài)度稍強硬,說“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孫丑上》)。東漢黃瓊被征召,于途中“稱疾不進”。李固致書勸駕,既引孟子語,又說有人將孔子意釋為“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促其“順王命”(《后漢書·黃瓊傳》)。所有這些論述,都在講述“逸民”之事(柳下惠多是作為借以反證的對照人物),則陳先生已表述出其于本朝、新朝俱擬取疏離之態(tài)度。但既生存于新時代,這“逸民”立場又并非全無回旋余地。《五燈會元》引孟子“君子不由”一語后說:“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時,作么生?”(卷十四),或可略道陳先生一類讀書人心態(tài)。他們是否也會“順王命”,恐怕外要看國家民族在世界中的整體狀況(有外患時便不能不“一致對外”),內(nèi)要看新朝是否表現(xiàn)出“得道”,及其對文化、對士人的態(tài)度而定。不過,這樣的“戲言”真有些像胡適幼時所聞《神童詩》中“人心曲曲灣灣水,世事重重疊疊山”一聯(lián),太過委婉含蓄;數(shù)度俯仰曲折之后,大概也只有李思純那樣文史兼長之人,才能會意而報以“大笑”。一般讀者,或者就不免迷茫而難為知音了。而兩位相與笑談之人,大概也在此時已確定會以“不夷不惠”的“處身”之道因應即將出現(xiàn)的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