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京市某生產(chǎn)基地調研報告_第1頁
1960年北京市某生產(chǎn)基地調研報告_第2頁
1960年北京市某生產(chǎn)基地調研報告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60年北京市某生產(chǎn)基地調研報告

機關內部的勞動自1960年初以來,中國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換句話說,三年自然災害。當時與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糧、油、蛋、肉、蔬菜等都極度匱乏。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生產(chǎn)基地,種糧,養(yǎng)豬,生產(chǎn)蔬菜等等,來搞好生活,補充集體伙食,渡過災害帶來的生活困難。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和大會堂領導共同研究決定搞生產(chǎn)基地。1960年,經(jīng)聯(lián)系,北京石景山區(qū)農(nóng)林局劃撥給我們幾十畝土地。這是農(nóng)林局自己經(jīng)營的果樹園、苗圃用地,位于西古城往南的永定河邊。這里原是沙灘地,后來我們稱之為“石景山生產(chǎn)基地”。常委會辦公廳、大會堂兩個單位共派八名工作人員常駐石景山生產(chǎn)基地,負責日常管理,安排生產(chǎn),組織安排機關輪流勞動人員的生活、勞動等事情。當年,在這里就蓋了三排房子,有常駐人員的辦公室、宿舍,還有臨時來勞動的人員的宿舍,能容納六七十人。后來,還建了豬圈。機關工作人員輪換著在這里勞動,種糧,種菜,養(yǎng)豬。生產(chǎn)的東西用來補充集體伙食的短缺,緩解市場供應的不足。因為這里是河灘地,石子多土層薄,生產(chǎn)效益低,后來又通過河北省領導,劃撥給我們一塊位于文安縣的文安洼,我們稱它為“文安生產(chǎn)基地”。大會堂派了路錫成科長和鄭振林同志常駐文安生產(chǎn)基地。這里土地多,可以用機器耕種,我們就購置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可耕,可播。這里主要是生產(chǎn)高粱。另外,還聯(lián)系到北京市順義縣機場附近天竺苗圃,在小楊樹苗的空隙里見縫插針地種上蘿卜,經(jīng)常派人去管理,秋天收了幾卡車蘿卜。生產(chǎn)基地成立了,但在機關內部沒有設立專門的辦公室,基地有事都由人民大會堂管理科直接辦理。如調撥物資,定期組織各科人員參加勞動等等。兩處生產(chǎn)基地在常駐人員的精心管理之下,充分利用水土自然條件,又有全體職工參加勞動,加上播種管理及時,到了秋天贏得了大豐收。文安生產(chǎn)基地收高粱十萬多斤;石景山生產(chǎn)基地的小麥、紅薯、蔬菜也有了收成,還養(yǎng)了幾十頭豬,保證了去參加勞動的同志們的吃飯問題,還對機關伙食有所補貼。文安生產(chǎn)的高粱在食堂吃有困難,這時候管理科科長馬振峰同志為了把高粱變成在食堂吃著方便的東西,想盡辦法、費盡周折地找到農(nóng)墾部的局長王坦同志,把高粱換成了幾萬斤的東北大豆,留下一萬斤大豆在食堂做豆腐、生豆芽,改善集體伙食,又用剩余的大豆到蘆臺農(nóng)場換回大米,補貼伙食。在連續(xù)三年的自然災害中,在生活困難、糧油極度短缺的情況下,一個食堂能弄到一兩萬斤大米,真可謂天大的好事。1961年,文安生產(chǎn)基地又種了高粱,因為水災顆粒沒收,后來只好賣掉機器,文安生產(chǎn)基地就此撤銷了石景山生產(chǎn)基地繼續(xù)存在。1964年,全國災情緩解,供應情況有所好轉。當時由于石景山煉鋼廠擴建占地,我們就撤銷了這個基地。生產(chǎn)基地雖然已經(jīng)被撤銷了,但在記憶中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精神財富。在生活困難、物質匱乏的年代里,它給我們雪中送炭般的溫暖,使我們進一步懂得了勞動能創(chuàng)造財富、改善生活,勞動是人類的本能;土地是珍貴的,土地像母親一樣無私,供給我們乳汁、糧食,使我們有力量,增長智慧。解決人民群眾的糧食問題,“雙蒸”解決了糧食與糧食的對接提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生產(chǎn)基地,我有獨特的感受。1959年9月末,大會堂食堂正式開火了。領導決定由我、王禮、孫豐庭、李運河、王瑞剛、邢樹林為管理人員我們當中只有王禮曾經(jīng)搞過食堂工作,其余都是新手二十多名廚師來自南北四五個省市,對他們每個人的業(yè)務情況,我們了解不多。廚房設備是全新的,要在使用中不斷地認識、試用、熟悉。人員和設備都要在工作中磨合。面臨著幾百人吃飯的問題,感到壓力不小。大會堂的工作人員多數(shù)是從外省市來的,年輕人多,單身的多,一日三餐都要靠食堂。他們生活習慣不同,口味不同,南方人以大米為主,不吃玉米面之類的粗糧,這在當時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食堂開火幾個月后,我作為管理人員對廚師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食堂整體工作也剛剛摸索到一點規(guī)律,在工作即將走上正軌的時候,意想不到的困難又來了。那就是從1960年開始的全國連續(xù)三年自然災害,農(nóng)作物大大減產(chǎn),城鄉(xiāng)物質供應匱乏,人民生活困難,城市居民節(jié)衣縮食,大幅度地降低了糧食定量。大會堂職工也是一樣,不管是集體戶口還是散居戶口,每人每月糧食定量均為男二十八斤,女二十六斤。這對辦集體伙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這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又是災難壓頂,糧食憑戶口定量供應,而且是粗糧多、細糧少,每人每月只有三斤白面、三斤大米,其余都是粗糧。副食每人每月二兩肉、二兩糖、一兩麻醬、半斤食油,蔬菜供應也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計劃一個月的伙食、安排每周的食譜談何容易。這時唯一的內行管理人員王禮同志調走了,新成立的食堂,在物資方面也沒有什么底子,真是人走物缺困難可想而知。我要和全處職工共同渡過難關。一定的物質基礎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方法,管理人員和廚師們一起想了不少辦法,如做“雙蒸”米飯,做人造肉湯”,去郊區(qū)尋購柿子等等。所謂“雙蒸飯”也叫碗蒸飯,先把大米稱好重量,按照四兩、二兩分別放在大、小碗里,然后加水蒸一下,再加點水再蒸就叫雙蒸。既解決盛飯時的損耗又保證米量得準確。米飯雖軟或者說爛了,但看起來漲眼(多),以滿足精神上的安慰。所謂“人造肉湯”就是用植物葉子和廚房的一些湯水混合發(fā)酵而成的。王瑞剛同志去遠郊區(qū)尋購來兩卡車的柿子,也充當糧食給大家改善伙食。我們還在北京鐵路局已經(jīng)廢棄的位于和平門外南城根的貨場建了豬圈,利用宴會廚房的泔水等養(yǎng)豬。食堂派了薛恒山同志喂豬,為大家提供了豬肉,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讓全體職工在春節(jié)吃上了肉餡的餃子。因為我們人多,盡管想了一些辦法,但沒有解決實質性困難。后來,我們生產(chǎn)基地生產(chǎn)的小麥、紅薯、蔬菜等為搞好伙食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文安生產(chǎn)基地收了十多萬斤的高粱。我們用高粱換來東北大豆,在食堂做豆腐,生豆芽,改善了生活,還節(jié)省了個人糧票,又用高粱換來大米。食堂糧食多了,不用再做“雙蒸飯”了。大米多了,也解決了南方來的同志不喜歡吃面食和粗糧的問題。兩處生產(chǎn)基地合計提供了十多萬斤的糧食。如果每人每年的口糧按三百六十斤計算的話,十多萬斤就等于增加三百多人的口糧,為我們改善伙食、調劑花樣提供了物質條件。這十多萬斤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