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學考試試題.3_第1頁
地貌學考試試題.3_第2頁
地貌學考試試題.3_第3頁
地貌學考試試題.3_第4頁
地貌學考試試題.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名詞解釋1、洪積扇:洪流在山口或溝口的堆積物叫洪積物,洪積物形成的扇狀堆積體即為洪積扇。2、海岸帶:當代海洋與陸地正互相作用的地帶,由海岸、潮間帶、水下岸坡3部分構成。3、巖性:三大類巖石由于形成環(huán)境與過程不同,所體現(xiàn)出他們各自在礦物成分、構造、構造方面不同的特性。4、地下水:存在于地面下列沉積物孔隙或巖石裂隙、溶穴中的水。5、自由曲流:指在沖積平原上發(fā)生的曲流,外形蜿蜒彎曲,河谷寬敞,河床不受河谷約束,能自由地迂回擺動,以裁彎取直的方式逐步演變。6、河漫灘:河床兩側高出平均水位之上而又常被洪水沉沒的平坦谷底部分稱為河漫灘。7、洪積扇:由臨時性的溝谷水流搬運的大量碎屑物質在溝谷出山口后,由于坡度的變化,水流的挾沙力減少而沉積下來形成的堆積物稱為洪積物。形成的地貌多呈扇型,稱為沖出堆和洪積扇。沖出堆和洪積扇在成因上沒有什么重要差別,僅僅在規(guī)模和大小上有差別,小型的溝谷谷口堆積地貌體稱為沖出堆,較大的稱洪積扇。8、冰丘:在凍土地區(qū),由于凍結膨脹作用使土層產生局部隆起形成的丘狀地形稱為冰丘。9、沙坡:在河床上由于河床泥沙顆粒的不均一性與水流的不穩(wěn)定性綜合產生的起伏不平的由沙構成的波狀地形。10、新月形沙丘:類型沙丘在平面上呈月牙形,交伸向前的兩個角成為沙丘的兩翼。兩翼之間的夾角成為新月形沙丘的開張度,開張度的大小與風速的大小有關,風速越大,開張度越小。新月形沙丘在縱剖面上兩坡呈不對稱狀,迎風坡較緩,坡度普通為5—20度,背風坡較陡,坡度在28—34度之間,相稱于沙粒的休止角。這種沙丘普通不太大,多在3—8m,極少超出15m。典型的新月形沙丘多零星分布在沙漠的邊沿地區(qū)。11、黃土梁:長條狀的黃土丘陵,長幾百米至數(shù)十公里,寬度僅幾十米到數(shù)百米,其脊線起伏較小,橫剖面成穹形,坡度為20度左右,梁的形成,或是基底控制,或是流水侵蝕。12、斷層崖:由斷層錯動直接形成的陡崖,它不一定就是斷層面,斷層崖的高度基本代表了斷層垂直錯動的距離。13、斷層線崖:當斷層穩(wěn)定相稱一段時間時,由于斷層兩盤抗侵蝕能力的差別,造成上盤低,下盤高的倒置地貌,稱為斷層線崖。它是由剝蝕作用形成的,不是斷層直接形成,僅受斷層控制。14、雅丹:在極干旱地區(qū)的某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縮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fā)育成許多不規(guī)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稱為雅丹。15、黃土陷穴:黃土陷穴是黃土區(qū)地表的穴狀洼地,它向下延伸可達10-20m,常發(fā)育在地表水容易聚集的溝間地或谷坡上部和墚峁的邊沿地帶,由于地表水下滲進行潛蝕作用使黃土陷落而成。陷穴按形態(tài)可分為豎井狀陷穴和漏斗狀陷穴。有些陷穴成串珠狀分布,下部有通道相連,它們多分布在坡面長或坡度大的墚峁斜坡上。串珠狀陷穴的穴間孔道經長久潛蝕和坍毀可不停擴大,陷穴遭到破壞,使溝床加深并伸。16、熔巖隧道:熔巖隧道是在熔巖內形成的窄長通道。當熔巖表層冷卻開始固結時,便形成一層硬殼,流動速度減慢乃至停止,熔巖內部尚未固結的液態(tài)熔巖仍處在不停流動狀態(tài),當無新的熔巖流補充時,熔巖內部便形成空洞,稱為熔巖隧道。二、填空題1、第四紀共劃分為4個世,它們分別是(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1分)2、巖溶水含有垂直分帶性,大致能夠分為四個帶:(包氣或垂直循環(huán)帶)帶、季節(jié)變動帶、(飽水或水平循環(huán)帶)帶和滯流帶。(1分)3、黃土中多層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標志著(沉積間斷或沉積速度減緩),闡明在黃土沉積的漫長時期內氣候有多次(干冷與溫濕)的變化。(1分)4、構造地貌有(斷層三角面山)、(背斜谷)、(向斜山)、(斷塊山)等。(2分)5、三角洲的構造分為(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1、5分)6、河漫灘的二元構造是指(上層的河漫灘相細粒物質,下層的河床相粗粒物質)。(1、5分)7、巖層產狀200、∠30中,200和30分別表達巖層的(傾向)和(傾角)。(1分)8、地表流水的地質作用涉及(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種。(1、5分)9、地震發(fā)生時產生的三種重要地震波為(橫波S)、(縱波P)和(面波或混合波)。(1分)10、河流下切的重要因素是(存在侵蝕基準面)(1分)11、有一巖石,其礦物成分90%以上為石英,為砂質構造,硅質膠結,野外常見到層理,該巖石是(砂巖)巖;另一巖石的重要礦物成分也是石英,其為變晶構造、塊狀構造,則該巖石是(石英巖)巖。(1分)12、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有(巖石的可溶性)、(巖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力)、(水的流動性)四個。(1、5分)三、選擇題1、巖漿巖的分類重要是以(A)為根據(jù)的。A、SiO2含量B、FeO含量C、Al2O3含量D、K2O含量2、河漫灘形成于河流的(A)A、凸岸B、凹岸C、凸岸和凹岸均可D、都不對3、石灰?guī)r是(A)環(huán)境中形成的巖石。A、海相B、陸相C、海陸過渡相4、在下列幾個巖石中:花崗巖、玄武巖、安山巖、頁巖、砂巖、石灰?guī)r、片麻巖、大理巖,屬于巖漿巖的是(B);A、頁巖、砂巖、石灰?guī)rB、花崗巖、玄武巖、安山巖C、片麻巖、大理巖D、玄武巖、安山巖、頁巖5、柱狀節(jié)理常發(fā)育在(B)中。A、花崗巖B、玄武巖C、石灰?guī)rD、石英巖6、巖溶地貌是(C)對可溶性巖石進行以化學溶蝕為主、機械沖刷為輔的地質作用所產生的地貌。A、地下水B、地表水C、地下水和地表水D、降水7、經片流搬運至坡的平緩處或坡麓的物質叫(D)。A、洪積物B、殘積物C、沖積物D、坡積物8、玄武巖的礦物成分相似于(D)。A、橄欖巖B、閃長巖C、花崗巖D、輝長巖9、按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把地下水的類型分為(BCD)。A、孔隙水B、承壓水C、潛水D、包氣帶水E、巖溶水10、下列符合沖積物特性的是(ABC)。A、分選性好B、磨圓度高C、有層理D、成分與下伏基巖一致11、新構造運動的標志反映在(ABCDE)等方面。A、山勢B、河谷C、階地D、夷平面和溶洞E、水系12、斷層的基本類型有(ACD)。A、平移斷層B、階梯斷層C、正斷層D、逆斷層E、地壘13、根據(jù)階地的構造和形態(tài)特性,可分為下列幾個類型:(ABD)A、基座階地B、堆積階地C、埋藏階地D、侵蝕階地14、影響巖石風化的因素有(ABDE)。A、氣候B、地形C、時間D、巖性E、節(jié)剪發(fā)育狀況15、地質條件重要涉及(ABC)。A、巖性B、地層C、地質構造D、層理E、節(jié)理16、沉積巖的形成過程涉及(ABC)A、風化作用、剝蝕作用B、搬運作用、沉積作用C、固結成巖作用D、壓固作用17、沖積平原按作用營力和地貌部位分為(ABC)三部分。A、山前平原B、中部平原C、濱海平原D、構造平原E、剝蝕平原18、節(jié)理對巖石的風化作用有很大影響。按力學性質不同,把節(jié)理分為:(AD)A、張節(jié)理B、風化節(jié)理C、構造節(jié)理D、剪節(jié)理四、問答題1、簡述河漫灘的形成過程,其構造特點如何?答案要點:先闡明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形成河床淺灘;(2)形成雛形河漫灘;(3)形成河漫灘;然后闡明構造特點:二元構造。簡述以上各點。2、什么是黃土?簡述黃土的普通特性?(10分)答案:黃土是指在地質時代中的第四紀期間,以風力搬運的黃色粉土沉積物。其無層理,孔隙多,垂直節(jié)剪發(fā)育,常含有古土壤層及鈣質結核層。黃土的普通特性:(1)粒度成分:(2)礦物成分:(3)化學成分:(4)構造構造:(5)埋藏土壤:(6)滲入性和濕陷性:從以上幾方面簡述。3、山岳冰川可形成那些堆積地貌?簡述它們的形成過程。(20分)山岳冰川是發(fā)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重要分布在中緯和低緯高山地區(qū),可形成以下堆積地貌:(1)冰磧丘陵(基磧丘陵)。冰川消融后,原來的表磧、內磧和中磧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磧一起統(tǒng)稱基磧。這些冰磧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響或受冰面和冰內冰磧物分布的影響,堆積后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稱冰磧丘陵或基磧丘陵。(2)側磧堤是由側磧和表磧在冰川退縮后來共同堆積而成。它在冰川谷的兩側堆積成堤狀,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終磧堤相連,向上游方向可始終延伸到雪線附近。(3)終磧堤(尾磧堤)當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在相對平衡狀態(tài)時,冰川的末端較長時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上游搬運來的物質,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形的堤,稱終磧堤(尾磧堤)。終磧堤成因和演化與冰川的進退有關。當冰川處在平衡狀態(tài)時,冰舌處的大量底磧和內磧沿冰體擠壓形成的剪切面被推舉到冰川表面形成表磧,另一部分內磧由于冰川表面消融而出露為表磧。這些表磧如滾落到冰川末端邊沿堆積下來,待冰川退縮后,就形成弧形的終磧堤。這種成因的終磧堤稱冰退終磧堤。如果冰川的積累不不大于消融,冰川邁進,除一部分冰磧沿冰體剪切面被推舉到冰川表面再滾落到冰川末端邊沿外,同時冰川以外的谷地中的砂礫或過去的冰磧層也被推擠向前移動,形成終磧堤,稱推擠終磧堤。終磧堤常有許多條,它們反映冰川后退時的臨時停止階段。普通來說,最外一條的終磧堤常是推擠終磧堤,其它的多為冰退終磧堤。有時冰川在后退時有短時期的邁進,也可在冰退終磧堤之間形成規(guī)模較小的推擠終磧堤。五、簡述題1、簡述巖溶地貌的地帶性特性。答案:巖溶作用是發(fā)生在可容性巖石地區(qū)的一類地貌過程。但是巖溶作用的強度特性深受自然地理條件特別是氣候條件的影響。因氣候條件的差別,巖溶作用的特性、強度及形成的地貌體現(xiàn)出極大的差別性。因此巖溶地貌含有一定的地帶性?,F(xiàn)將幾個重要地帶的巖溶作用特性和形成地貌的特點簡述以下:(1)熱帶、亞熱帶季風型巖溶(以溶蝕作用為主):降水多,高溫,繁茂的植被,溶蝕作用十分旺盛,形成十分發(fā)育的Karst地貌。這不僅體現(xiàn)在地表巖溶上,也體現(xiàn)在地下巖溶上。十分發(fā)育的Karst地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峰林發(fā)育的最佳、漏陷地貌和谷主坡發(fā)育、石芽和溶溝十分明顯,石芽高大、地下溶穴發(fā)達。(2)地中海型氣候巖溶:以南斯拉夫Karst高原為代表,該帶夏季干熱,冬季冷濕,水熱條件不如熱帶。故Karst地貌不如熱帶典型。但地表及地下Karst仍是相稱發(fā)育的。地表多見落水洞,溶蝕洼地,坡立谷,干谷與盲谷等,缺少發(fā)育完美的峰林。(3)溫帶氣候的巖溶:雨量及熱量條件均較上述二帶差,故巖溶作用不強烈,地貌不明顯,地表Karst以干谷為主,石芽,溶溝,落水洞及溶蝕谷地不發(fā)育。地下Karst以溶孔、溶隙和小型溶洞為主。缺少大型溶洞。(4)寒熱及高山型巖溶:氣溫低,水多以常年凍結和季節(jié)凍結的冰的形式存在,因此巖溶作用微弱。因此存在少數(shù)圓形洼地和小型漏斗。地下Karst重要是蜂窩狀溶孔及小型溶洞,但是在高山地區(qū)由于融凍風化強烈,崩解作用常沿斷裂、節(jié)理和層理面進行。也常形成類似于熱帶的峰林地貌,但規(guī)模很小,并重要分布在斷層面附近。(5)干燥地帶的巖溶:氣候干旱少雨,故巖溶作用不強烈,地貌不明顯六、河流階地有哪些形成因素?試述重要河流階地類型的特性。河谷中分布于河床兩側谷坡上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普通洪水位之上的階梯狀平坦地形,稱為河流階地。(一)河流階地形成的因素:由河流階地的形態(tài)要素能夠看出,它最重要的是由階地面和階地斜坡兩個地貌面構成,兩個地貌面批示出河流階地的形成必須經歷兩個階段。一種是河流拓寬谷底,形成寬敞河漫灘的時期。另一種是河流強烈下切,使原來的河漫灘高出于普通洪水位之上成為階地的時期。在形成河漫灘時,河流流經地區(qū)普通說來構造相對穩(wěn)定,河流以側蝕作用,沉積作用為主,河流最少處在和靠近處在均衡狀態(tài)。河流的挾沙力等于或不不大于河流的含沙量。而河流使河漫灘成為階地的時期,普通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時期,河流下切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流的挾沙力不不大于河流的含沙量,以至于河流尚有剩余的能量用于對河谷的加深。從以上分析能夠看出,上述兩個時期河流作用的性質和負載特性有著明顯的差別,河流能否形成階地取決于河流作用的性質和負載特性能否發(fā)生變化,特別是負載特性能否發(fā)生變化。河流負載特性的變化又取決于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變化。能變化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因素重要是氣候變化、構造活動、基面升降、流域環(huán)境的變化和河流系統(tǒng)本身的波動。普通來說河流流域環(huán)流的重大變化重要受氣候變化和構造運動的控制。故能變化河流負載狀況和河流作用性質,進而形成階地的因素重要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基面升降和河流系統(tǒng)本身的波動。1、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形成階地重要是通過構造抬升或下降變化河流比降來完畢的。在構造相對穩(wěn)定時期,河流在均衡條件下形成寬敞的河漫灘,在強烈構造抬升時期河流下切形成階地。地殼運動不是持續(xù)進行的,它含有旋迴性,多級構造抬升的成果是形成多級階地。多級階地的形成造成河道橫剖面呈階梯狀地形。同一時代階地沿河分布,即河流階地高度在河流縱剖面上的連線稱河流階地位相圖。多級階地在河流縱剖面上體現(xiàn)為一束階地,稱階地束。構造運動的性質與強度是有差別的,故河流階地形態(tài)上的體現(xiàn)也有互相不同。下面簡要介紹幾類構造活動類型形成的階地在河流縱剖面上的體現(xiàn):①整體抬升②掀斜抬升,可分兩類:A向河流上游的掀斜抬升B向河流下游的掀斜抬升③拱曲型抬升④斷裂抬升2、氣候變化由于氣候變化造成河流相對負載的變化形成的階地稱氣候階地。氣候變化有兩種類型:干濕變化和冷暖變化,它們都能夠造成河流負載的相對變化。在第四紀研究中干濕變化體現(xiàn)為:雨期間雨期;冷暖變化體現(xiàn)為:冰期間冰期。在我國季風氣候條件下,第四紀氣候變化體現(xiàn)為冰期與間雨期同時,氣候干冷,河流含沙量增加,水量減少,發(fā)生堆積;間冰期與雨期同時,氣候暖濕,河流水量增多,含沙量減少,河流下切。在這種周期性氣候作用下形成階地。河流在氣候影響下發(fā)生堆積,其堆積過程在河流縱剖面上各段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干冷時期,河流中游地區(qū)堆積物的厚度最大。當暖濕時期到來后,河流下切,形成階地在河流中游普通來說較高,而向河流上游和下游則逐步尖滅,這個氣候階地在河流縱剖面的體現(xiàn)猶如彈弓之弦,故又稱弦狀階地。氣候階地由于是河流在干冷時期泥沙含量增加和水量減少造成的,是一種加積過程,故該類階地在階地類型上多體現(xiàn)為堆積階地,階地的河流沖積物普通較厚,磨圓度差,分選也不太好,因小尺度的氣候變化,沖積物多含有多個粗細相間的層狀構造。沖積物的厚度普通超出了河流沖積物的正常厚度。這是研究氣候階地的重要特性。對于入海的大的河流來說,河流階地的成因更復雜某些。在干冷時期,河流的上游普通發(fā)生堆積,而下游由于海面的減少則發(fā)生侵蝕形成階地。而在暖濕時期河流上游侵蝕形成階地,而下游地區(qū)由于海面的上升而發(fā)生堆積。這樣河流階地在縱剖面上體現(xiàn)為剪狀形態(tài),稱為階地剪。3、基準面的變化當河流基準面下降,新出露的部分坡度不不大于河流比降時,河流要發(fā)生溯源侵蝕。溯源侵蝕所達成的地區(qū)在河流縱剖面上體現(xiàn)為比較忽然的增加,這樣的一種點稱為裂點。在裂點下列,由于河流的下切,原來的河漫灘出露形成階地。4、河流系統(tǒng)的復雜響應Schumm根據(jù)河流階地形成過程的室內模型實驗研究。認為基面的一次下降能夠形成兩級階地。首先當基面下降,河流發(fā)生溯源侵蝕,使原來的河漫灘出露成為階地。隨著溯源侵蝕的發(fā)展,各支流輸送到干流中的泥沙量在增加,使河流系統(tǒng)本身超出了其挾沙能力,它將再次發(fā)生堆積,河床展寬,出現(xiàn)分汊,形成較寬的河漫灘。當河流的溯源侵蝕趨于完畢后,河流的干支流都建立新的平行剖面后,來沙量又趨于減少,于是在堆積層中再度發(fā)生下切,造成第二各階地的形成。后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