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_第1頁
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_第2頁
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_第3頁
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_第4頁
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另類建筑師1整理課件普利茲克獎評委辭稱:“王澍在為我們翻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筑獨具匠心,能夠喚起往昔,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的元素。〞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2整理課件王澍簡介architecture011963年生于新疆烏魯木齊02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031988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獲建筑學碩士學位042000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獲博士學位052002年,他出版了專著?設計的開始?062021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外鄉(xiāng)建筑師3整理課件榮譽記錄architecture012003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工程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022005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期工程獲中國建筑藝術年鑒學術獎032021年,作品“衰朽的穹隆〞獲該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042021年,榮獲法國建筑學院金獎052021年,榮獲世界建筑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4整理課件學術理念“重建當代中國外鄉(xiāng)建筑藝術學〞是王澍秉持的學術理念,作為是中國外鄉(xiāng)建筑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堅守建筑理想。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城鄉(xiāng)建筑風格趨同化現象,他以對西方現代城市及建筑觀念的反思為理論背景,批判性地回歸地域建筑傳統(tǒng)。王澍說:“在當今世界,人們熱衷于談論科學、技術、電腦,我那么喜歡談論基于手繪和手工藝之上的建筑。〞他的堅持為他帶來了世界級的榮譽。5整理課件王澍作品展6整理課件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位于杭州轉塘鎮(zhèn),周圍是青山綠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根底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7整理課件地理位置處于象山路和杭新路之間交通便利8整理課件完美融于環(huán)境之中9整理課件校園一角瓦、檐、竹、木、讓王澍的建筑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靈性。10整理課件立面圖將線條的特性發(fā)揮待極致,展現韻律美。11整理課件簡約的立面設計隨處可見12整理課件剖面圖局部四層,相互交錯又緊密聯系,富于變化。13整理課件傳統(tǒng)的運用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即不拘泥于傳統(tǒng)又完美和諧傳統(tǒng)的合院又不完全圍合傳統(tǒng)屋頂于玻璃幕墻的結合14整理課件簡易木作,鋼構15整理課件奇思設想建筑的漫游環(huán)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16整理課件樸素的磚墻、石墻、夯土墻、水泥抹灰本色墻,簡單的砌筑方式,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17整理課件木材和竹材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建在設計中隨處可見18整理課件設計心得pinion設計者認為:規(guī)劃并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而是在更本質的層次上對建設模式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著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么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養(yǎng)育,并最終影響、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19整理課件所以整個方案正是重新發(fā)現自然,并讓建筑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tài)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20整理課件小組成員classmates01陳開俊202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