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中山的詩風_第1頁
論孫中山的詩風_第2頁
論孫中山的詩風_第3頁
論孫中山的詩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孫中山的詩風

黃庭堅(1045-1105),字為“魯直”,姓為“谷仁”。他來自分寧(今江西修水),是北宋末年的詩人和書法家。早年受知于蘇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后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是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始者,被后世奉為江西詩派的“詩家宗祖”。黃庭堅一生苦心研詩,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總結前人的得失,為寫詩者提出了一整套門徑和法度?!对フ曼S先生文集》中共收錄其文648篇,包括賦、銘、贊、頌、序、記、書、文、墓志銘、碑銘碣、題跋等。從他的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的詩學主張。1明確任務,努力在詩的內(nèi)容上,強調(diào)詩的“和氣”黃庭堅在《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一文中明確提出他對詩的定位,“詩者,人之情性也?!蔽娜藗儭八鲇谑?存亡得喪,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發(fā)于書;所觀于物,千變?nèi)f化,可喜可愕,必寓于書。”(《道臻師畫墨竹序》)在他看來,詩、書同旨,都是人們抒發(fā)性情的一種工具,因此詩就應該表現(xiàn)人的性情,成為吟詠性情之物。知識分子,“忠信篤敬,抱道而居,與時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聞,情之所不能堪,因發(fā)于呻吟調(diào)笑之聲”(《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借助詩文以壯志抒懷。詩雖為詠情之物,但黃氏反對吟詠忿怒的情緒。他指出“詩者,人之情性也,非強諫正于廷、怨忿詬于道、怒鄰罵坐之為也。比律呂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詩之美也。其發(fā)為訕謗侵陵,引頸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為詩之禍,是失詩之旨,非詩之過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強諫、怨忿、怒罵都不是詩的主旨,都是寫詩的禁忌。他以東坡文為例,強調(diào)怒罵之文不可作:“《罵犬文》雖雄奇,然不作可也。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答洪駒父書三首》)黃庭堅指出,作詩之旨在于重理,在于崇尚儒家的正統(tǒng)雅正之風,提倡詩風的溫柔敦厚。要達到這些標準,首先就要學習做正心誠意之士,要做到思無邪,做到“仕不遇而不怒人,不知而獨樂,博物多聞,有文正公家風?!?《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其次,在創(chuàng)作中要追求詩歌的語辭雅正,意境高妙,興寄高遠。他贊賞徐師川詩的雅正:“所寄詩,正忙時讀數(shù)過,辭皆爾雅,意皆有所屬,規(guī)模遠大。自東坡、秦少游、陳履常之死,??炙刮闹畬?不意復得吾甥,真頺波之砥柱也。”(《與徐師川書四首》)他對劉夢得也贊賞有佳,“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歩。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跋劉夢得竹枝歌》)他提倡詩要溫柔敦厚,要有“和氣”。他認為胡宗元的詩就符合溫柔敦厚的標準:“謂其怨邪,則其言仁義之澤也。謂其不怨邪,則又傷巳不見其人。然則其言不怨之怨也。夫寒暑相推,草木與興榮衰焉,慶榮而吊衰。其興托髙遠則附于國風,其忿世疾邪則附于楚辭?!?《胡宗元詩集序》)黃庭堅認為,詩法之旨在于理。理是貫穿詩作的中心線索,是詩文創(chuàng)作的關鍵。好文章是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澳详杽③膰L論文章之難云:‘意飜空而易奇,文征實而難工?!苏Z亦是。沈謝輩為儒林宗主,時好作奇語,故后生立論如此。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與王觀復書三首》)2文心把握的準則,提出文心的“感性”。這是寫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即求“信”,以“觀”勝黃庭堅論詩極重法度,認為作詩如巧女織錦,“設欲作錦,當學錦機乃能成錦。”(《與秦少章書》)要做好的詩文,就必須遵守詩法。他贊許何靜翁、王子飛作詩守法度,說他們“所寄詩醇淡而有句法”(《答何靜翁書》),“其作詩淵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論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答王子飛書》)他批評王觀復“作詩,有古人態(tài)度,雖氣格已超俗,但未能從容中玉佩之音左準繩右規(guī)矩爾。”(《跋書柳子厚詩》)“所送新詩,皆興寄高遠,但語生硬,不協(xié)律呂,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與王觀復書一首》)由此可以看出,黃氏論詩,要求醇淡而有句法;論事,不隨世而取明于已;論古人,語約而意深;要做到無斧鑿痕,簡易而大巧,出于平淡意深。在創(chuàng)作中具體表現(xiàn)為:(1)音律和諧。認為詩歌之美,就在于“比律呂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詩歌創(chuàng)作應遵守的第一個法度就是諧音律,用平和的律調(diào)作質(zhì)實之文,用不平的律調(diào)作瑰麗之文?!安坏闷淦?則聲聲若雷霆澗水是也。寂寞無聲,以宮商考之,則動而中律,金石絲竹是也。維金石絲竹之聲,國風雅頌之言似之;澗水之聲,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畢憲父詩集序》)(2)點石成金,奪胎換骨。這是黃氏詩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度。在《答洪駒父書三首》一文中,黃庭堅指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贬尰莺椤独潺S夜話》記載:“山谷曰: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材追無窮之思,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點石成金、奪胎換骨,就是將他人文中的菁華為己所用。一是善用前人的精彩語句,為自己的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領會前人文章的精髓,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自創(chuàng)新格,做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以拙為巧。他還提出詩歌不能“犯世故之鋒”(《答晁元忠書》),應該以杜子美的詩為標準?!坝靡皇?如軍中之令;置一字,如關門之鍵?!?《跋髙子勉詩》)從而作出“豪壯清麗,無一點塵俗氣”的詩。(3)追求自然。他在評蘇軾文章時說:“其于文事,補袞則華蟲黼黻,醫(yī)國則雷扁和秦?;⒈忻啦坏?而常自然。”(《蘇李畫枯木道士賦》)在他看來,自然就是“且為道其所以名曰動,作寢休頹然于自得之場。其行也,不以為人;其止也,不以畏人。時損時益,處順而不逆?!?《自然堂記》)自然表現(xiàn)在做人上,就是要“超世而不避世,盤礴于蝸牛之宮經(jīng),行于羊豕之隧?!?《寄老庵賦》)追求文章的自然,詩文就要“超然免于流俗”(《道臻師畫墨竹序》),要做到“無意于文而意已至”(《大雅堂記》),落筆超軼絕塵,無一點塵俗氣。認為要使文章自然脫俗,主要靠參悟,要用心得其妙處?!胺騾巧鋷?得之于心也,故無不妙。張長史之不治它技,用智不分也,故能入于神。夫心能不牽于外物,則其天守全。故余謂臻欲得妙于筆,當?shù)妹钣谛摹!?《道臻師畫墨竹序》)黃庭堅重詩法、重技巧,他所追求的法度就是要做到“不煩繩削而自合”,即通過領會、遵守詩法而使詩作達到自然脫俗。他認為杜甫到夔州以后的詩,韓愈自潮州還朝以后的文章,都不煩繩削而自合,通過法度而達到自然的。陶淵明的詩亦不煩繩削而自合,“雖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檢括者輒病其放。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眼觀,無真不俗。淵明之詩,要當與一丘一壑者共之耳?!?《題意可詩后》)3從讀古籍之書和博覽群書看黃庭堅強調(diào)學養(yǎng)乃詩文根柢。他說:“天難于生才,而才者須學問琢磨,以就晚成之器?!?《荅李幾仲書》)蘇東坡的成就之所以他人莫及,就是因為他將郁郁芊芊的“學問文章之氣”“發(fā)于筆墨之間”(《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他稱贊高子勉作詩以杜子美為標準,并能“充之以博學,行之以溫恭”(《跋髙子勉詩》)為天下之士。他指出,人要時時刻刻學習,“君子無一日不學也,豈惟日哉。無一時不學也,豈惟時哉。無須臾不學也,學哉,身哉!身哉,學哉!”(《優(yōu)仕齋》)黃氏認為創(chuàng)作要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要“潛心六藝,玩思百家”(《小山集序》),要“治經(jīng),深其淵源,到古人”(《答洪駒父書三首優(yōu)仕齋》)。熟讀古書,規(guī)摹古人,才能提高寫作水平。黃氏多次提到要多讀古人之書,建議洪駒父“熟讀司馬子長、韓退之文章”(《荅洪駒父書三首》)。“閑居當熟讀《左傳》《國語》《楚辭》《莊周》《韓非》,欲下筆略體古人致意曲折處,久久乃能自鑄偉詞,雖屈宋亦不能超此步驟也。”(《又書枯木道士賦后》)《與王觀復書一首》記載:“(黃庭堅)往年甞請問東坡先生作文章之法。東坡云:‘但熟讀《禮記·檀弓》,當?shù)弥??!榷 短垂范?讀數(shù)百過,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觀日月也。”熟讀古書是寫作的前提。在比較王觀復與沈存中的詩文時,他說:“王觀復作書,語似沈存中。他日或當類其文。然存中博及群書,至于左氏《春秋傳》、班固《漢書》,取之左右逢其原,真篤學之士也。觀復下筆不凡,但恐讀書少耳。如梓州生陳子昂之文章,趙甤之術智,皆所謂人杰地靈也,何必城南有錦屏山哉?!?《題王觀復所作文后》)讀書未精博,所作詩就會有“語生硬,不諧律呂,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與王觀復書一首》)等病。因此,寫作應多讀古書,“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不虛語也。只有博覽群書,用心領悟,才能得古書之意,獲取詩法,做到點鐵成金、奪胎換骨,才能得古人之妙傳。黃庭堅指出,讀書應“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絡脈有開有塞,而至于九川滌源,四海會同者也”。要做到“讀書乃有味,棄書策而游息,書味猶在胸中,久之乃見古人用心處。”(《與王子予書》)盡心在一兩本書上,時間長了,就可以體會到古人的用心之處,所面臨的問題也就如破竹節(jié),迎刃而解了。還要注意:“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雜。讀書務博,常不盡意。用心不純,訖無全功。治經(jīng)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yǎng)心治性,事親處兄弟之間,接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