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工程測量學考試試題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1、測量的基本工作有()、()和()。2、平面控制測量包括()、()和()。3、水平面、()和()是測量的基準面和基準線。4、導線測量的外業(yè)工作有踏勘進點、()、()、()和()。5、閉合導線計算步驟有角度閉合差的計算和調(diào)整、()、()()和()。6、測量學的任務(wù)是測圖、()和()。7、水準路線分為閉合水準路線、()和()。二、 名詞解釋(每個2分,共10分)1、水準面:2、地形圖:3、水平角:4、方位角:5、相對誤差: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10分)1、測量工作必須遵守“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2、平面控制測量分為水準測量和導線測量。()3、水準面與大地水準面的特性相同。()4、觀測豎直角時經(jīng)緯儀不需要對中。()5、水準儀能測出高差和平距。()6、等高線可以通過各種地物。()7、地形圖是采用地物符號和地貌符號表示的。()8、視距測量不能測定儀器至立尺點間的平距和高差。()9、直線定線和直線定向方法是不相同。()10、采用經(jīng)緯儀重轉(zhuǎn)法(正倒鏡取中法)來延長直線可以消除儀器的豎軸傾斜誤差和橫軸傾斜誤差的影響。()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簡述經(jīng)緯測圖法的方法步驟。2、簡述測量平面直角坐標系與數(shù)學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不同點:五、計算題(共50分)1、已知XA=300.000m,YA=300.000m;AB邊方位向91°06'16”,AP邊長為D=85.365m,B=42°32'26”,求P點的坐標。(10分)2、 見下圖所示,已知BM點高程80。368m,需要測設(shè)P的高程為79。80m,求出前視應讀數(shù)b應,并說明測設(shè)方法。3、 試完成下表水平角測量計算(10分)4用鋼尺往、返丈量A、B兩點的水平距離,其結(jié)果為179.965米和180.025米,計算AB兩點的水平距離DAB和丈量結(jié)果的精度(相對誤差)K。(10分)5.下圖為一條等外閉合水準路線,已知數(shù)據(jù)和觀測結(jié)果注于圖上,試進行高差閉合差的調(diào)整和高程計算。(10分)tu=4.4?4m,iu=E9站1?8込h=—3.216mn=IQ站tu=4.4?4m,iu=E9站1?8込h=—3.216mn=IQ站說=—1219m,S.n?=20站8S.068測站:豎盤位置水二度盤讀數(shù)* J 9!孚測回角值fi J JJ一測回角值* J W備AB0 08 30C]£52836AB右1800842c5 2854B點號測站數(shù)觀測髙m髙差改三數(shù)m改正后高m高程m點號高差閉合差的調(diào)整和高程計算表參考答案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1、測量的基本工作有(水平角測角)、(水平距離測量)和(高差測量)。2、平面控制測量包括(導線測量)、(三角測量)和(GPS測量)。3、水平面、(大地水準面)和(鉛垂線)是測量的基準面和基準線。4、 導線測量的外業(yè)工作有踏勘進點、(埋設(shè)測量標志)、(角度測量)、(距離測量)和(導線定向)。5、閉合導線計算步驟有角度閉合差的計算和調(diào)整、(各邊方位角的推算)、(各邊坐標增量的計算)(坐標增量閉合的計算和調(diào)整)和(各未知點的坐標計算)。6、測量學的任務(wù)是測圖、(施工放樣)和(建筑物的變形觀測)。7、水準路線分為閉合水準路線、(附合水準路線)和(支水準路線)。二、名詞解釋(每個2分,共10分)1、水準面:即靜止的海洋面延伸通過大陸和島嶼所圍成的閉合曲面。2、地形圖:即既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又表示地貌高低起伏的形狀的正射投影圖。3、水平角:即從一點到兩個目標的方向線垂直投影在水平面所夾的角。用表示。4、 方位角:即從直線一端的北方向順時針轉(zhuǎn)到該直線的水平角5、 相對誤差:即往返丈量的距離較差的絕對值與其平均值之比,化成分子為1的分數(shù)表示,稱為相對誤差。一般用“K”表示。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10分)1、 測量工作必須遵守“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V)2、 平面控制測量分為水準測量和導線測量。(X)3、 水準面與大地水準面的特性相同。(V)4、 觀測豎直角時經(jīng)緯儀不需要對中。(X)5、 水準儀能測出高差和平距。(V)6、 等高線可以通過各種地物。(X)7、 地形圖是采用地物符號和地貌符號表示的。(V)8、 視距測量不能測定儀器至立尺點間的平距和高差。(X)9、 直線定線和直線定向方法是不相同。(V)10、 采用經(jīng)緯儀重轉(zhuǎn)法(正倒鏡取中法)來延長直線可以消除儀器的豎軸傾斜誤差和橫軸傾斜誤差的影響。(X)四、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1、簡述經(jīng)緯測圖法的方法步驟。*安置儀器。經(jīng)緯儀安置在測站點上,量出儀器高,取至cm。*定零方向。即照準另一控制點并使水平度盤讀數(shù)為零。圖板放在附近也要在圖板上相應的點上連接直線。*檢查。即測量測站到控制點間水平距離和控制點高程、控制點間的水平角。*觀測。照準在地物特征點上的標尺,讀取下絲、上絲和中絲、豎盤讀數(shù)。*計算。水平距離、高差和立尺點的高程。*展點。用量角器展出碎部點,并在點的右旁注記高程。*繪圖。測量若干點后參照地物情況繪出地物圖形。1、已^XA=300.00Qmt肌=孔03(血;AB邊方位月*Of1『証邊長為D二85.365m,3=42e32'藥,求P賓的坐麻(10^)解:根據(jù)己知條件得:AP邊方向角為:a』l°063 1^-42°32326”=48'333咒AP邊的坐標增董:zd工3—3i?^CQSa?f56.493mZY^=Dt^5INa±p=63.99EtoP克坐標fXp=Ka+^X^=300.000+56.493=356.493nYp=^a+^Y^=300.000+63.998=363.996n2、簡述測量平面直角坐標系與數(shù)學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不同點:*1、坐標軸軸相反:測量的x軸,數(shù)學上的y軸;測量上y軸,數(shù)學上為x軸。*2、象限編號相反:測量象限按順時針方向編號,而數(shù)學上按逆時針方向編號。五計算題2、見下圖所示,已知BM點高程80.368m,需要測設(shè)P的高程為79.80m,求出前視應讀數(shù)b應,并說明測設(shè)方法。(10分)解:*根據(jù)己知條件得視線高程:

B前視苣的應讀數(shù):b2=PHs=82.234-7,B前視苣的應讀數(shù):b2=PHs=82.234-7,9.8D=2.434m*測設(shè)說明:儀器不動,轉(zhuǎn)過來照準前視P點,將尺立在樁的側(cè)面上下移動,當中絲在尺上的讀數(shù)剛好為應讀數(shù)時,則在尺底上畫線,該線髙程即為所黑要的設(shè)計鬲程:Hj=Hiaf4-l.866=82.234zhr=—1219m,、血=20姑1.866*昌差閉苔差的調(diào)整和茗程計算表hi=4..4?4tn,m=I9站測站目標豎盤位置水平度盤讀數(shù)? 7 ?J孕測回箱值07?}—測回角值07?}備注AB0 08 3018520061852009C1852836AB右18008421852012C5 28543、試完成下袤水平角測瑩計算〔10分〉4.用鋼尺往、返丈量A、B兩點的水平距離,其結(jié)果為179.965米和180.025米,計算AB兩點的水平距離DAB和丈量結(jié)果的精度(相對誤差)Ko(10分)解: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DAB=(179.965+180.025)/2=179.995m丈量結(jié)果的精度:K=0.06/179.995=1/30005.下圖為一條等外閉合水準路線,已知數(shù)據(jù)和觀測結(jié)果注于圖上,試進行高差閉合差的調(diào)整和高程計算。(10和高程計算。(10分)點測站數(shù)觀測高差m鬲差改正數(shù)m改丘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