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復習學案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二輪復習+_第1頁
英國史復習學案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二輪復習+_第2頁
英國史復習學案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二輪復習+_第3頁
英國史復習學案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二輪復習+_第4頁
英國史復習學案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二輪復習+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復習之英國史考情分析英國王室近百年來經歷了繁華與衰落,會引發(fā)大家對英國君主制的關注和反思。在高考備考時需要認真準備。備考策略:1.主干知識:英國的議會君主制,英國君主立憲制、英國制度的創(chuàng)新;工業(yè)革命、兩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的崛起和衰落2.題型及命題形式:(1)題型:以選擇題考查及非選擇題并重(2)命題形式:以法律文獻或者研究成果為載體,考查重要民主憲政的特點、原則、演變等,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要注意把握重要法律文獻的特點、原則。以文字資料、表格、曲線圖、漫畫、地圖等多種載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考查歷史事件的特征、措施、影響及認識等,考查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視角一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和解體中世紀的英國的議會君主制中古晚期,英國逐漸確立了議會君主制,國王的權力開始受限制“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形成: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英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構成了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特點:“法官制定的法律”,以判例法為淵源、以遵循先例為原則,法官地位高。二、英國的宗教改革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早在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英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三、王權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都鐸王朝(1485—1603)時期,王權進一步加強,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也悄然在英國興起。1.資本的原始積累:(1)圈地運動(15—19世紀):圈地運動:在15世紀,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土地,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直到1845年,才逐漸結束。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雇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fā)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2)海外掠奪和貿易(16—18世紀)新航路:大西洋沿岸—特權貿易公司①英國陸續(xù)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1588—打敗無敵艦隊②在印度,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始向亞洲殖民。2.王權的強化:依靠新貴族和城市資產階級,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重商主義,也稱作"工商業(yè)本位",它的主要內容是"重商"、"重工"與"國家干預",發(fā)展目標是"國家富強",產生并流行于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的西歐,是封建主義解體之后的16至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中的英國文藝復興15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擴展到歐洲各地。英國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科學革命英國科學家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啟蒙運動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洛克、休謨和亞當·斯密等具有重要影響。亞當·斯密被尊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他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確立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結果:產階級和新貴族最終通過議會立法掌握了國家權力,建立起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治。英國文官制度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亟須建立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yè)官僚體系。保證政府工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五、世界霸主與工業(yè)革命海上霸主殖民霸主工業(yè)霸主時間17世紀中期

18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原因①16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②17世紀中期通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打敗“海上馬車夫”荷蘭

①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殖民

②1606年成立“倫敦公司”向北美殖民18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首先進行工業(yè)革命

標志三次英荷戰(zhàn)爭勝利

七年戰(zhàn)爭打敗法國

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角度具體表現生產力生產力大變革帶來各國工業(yè)化的繁榮,工業(yè)化帶動下農業(yè)、商業(yè)、交通運輸業(yè)也進一步發(fā)展生產組織形式以機器大生產為主的工廠取代手工工廠,隨著生產的進一步集中,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出現壟斷組織社會階級出現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社會生活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興起,報刊書籍發(fā)放量大增,女性地位提升,教育、醫(yī)療等也進一步發(fā)展社會問題存在社會貧富分化、環(huán)境污染、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1776,亞當·斯密發(fā)表《國富論》,為現代經濟學的起點。亞當·斯密認識到,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關系形成的,市場會自動調節(jié)商品價格,從而優(yōu)化社會資源配置,即“看不見的手”。因此,他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才能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反對政府干預。3.近代英國的經濟霸權貿易格局17世紀,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19世紀中期,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來自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國工廠里被加工成商品,銷往世界各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yè)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金融領域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fā)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fā)經濟大危機,金本位制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削弱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六、“日不落帝國”的瓦解1.第二次工業(yè)革命(1865—20世紀初)期間,英國被美、德兩國趕超。一方面是英國的工業(yè)品在市場競爭當中優(yōu)勢明顯縮小,另一方面是殖民地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增強了他們的獨立意識。2.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英德矛盾尖銳(經濟競爭、殖民地競爭、海上霸權競爭);1907年與法、俄組成三國協約(英國是核心)。1914—1918年一戰(zhàn)戰(zhàn)勝國(索姆河戰(zhàn)役、日德蘭海戰(zhàn));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英法美操控);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英美日操控),控制國聯;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后,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產生了法西斯組織。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爆發(fā)后,法西斯國家積極擴軍備戰(zhàn),侵略他國。而英法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綏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國主義,面臨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zhàn),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二戰(zhàn)后,英國遭受重創(chuàng),實力大大下降。戰(zhàn)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英國在亞非拉地區(qū)建立的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日不落帝國”一去不復還。4.二戰(zhàn)后,英國喪失了世界金融和貿易主動權5.殖民地體系瓦解,海上霸權喪失。七、二戰(zhàn)后:“光榮孤立”與“歐洲聯合”的抉擇困境1.對歐洲聯合的猶疑二戰(zhàn)使得歐洲急遽衰落,一系列老牌工業(yè)帝國英、法、德等具成廢墟,美、蘇則強勢崛起。面對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咄咄逼人之勢,和兩國對歐洲這塊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戰(zhàn)略要地的激烈爭奪,法、德兩國力主歐洲聯合以自保,但英國受制于長期以來的“光榮孤立”與“大陸均勢”政策,對于歐洲聯合持懷疑態(tài)度,且對法、德試圖建立超國家權力十分提防。高三歷史國別史專題復習之英國史1、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 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 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2、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期間,英國許多劇院不斷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據統(tǒng)計,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A.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高超 B.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chuàng)新C.英國政治變革影響戲劇創(chuàng)作 D.人文主義逐步傳播到英國3、如圖是發(fā)表于1805年的漫畫《危險中的地球布丁:國家美食家在享用小點心》,其中兩個人物代表的國家是(

)A.西班牙與葡萄牙 B.荷蘭與英國C.英國與法國 D.法國與普魯士4、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資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A.貴族傳統(tǒng)的延續(xù)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5、工業(yè)革命前,英國礦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過唧筒的瓦特發(fā)明了一種單動式蒸汽機,后在工廠主的合作和資助下,終于改進制成“萬能蒸汽機”,并廣泛使用到工業(yè)領域。該過程表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生產領域的主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A.源自于勞動實踐

B.依賴于科學理論的突破C.取決于資金保障

D.得益于各階層廣泛參與6、丘吉爾在《危機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紀初彌漫于世界的一種奇怪情緒:因未能從物質繁榮中獲得滿足感,各國轉而熱衷于國內和國際沖突,隨著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幾乎每個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險。這材料可用于論證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A.與瘋狂的軍備競賽有關 B.與文明的沖突有關C.與極端的思想觀念有關 D.與經濟的低迷有關7、一戰(zhàn)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zhàn)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tài)度是為了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zhàn)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zhàn)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8、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還征用各類財產,設立國家染織廠,經營了250家軍需品工廠,同時實行限定物價、監(jiān)督鐵路、控制礦業(yè)與交通運輸業(yè)等政策。這表明,一戰(zhàn)促使英國A.資本主義轉型完成 B.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C.產業(yè)結構逐步優(yōu)化 D.政府職能發(fā)生根本性轉變9、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wèi)民主的戰(zhàn)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世界大戰(zhàn)導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傳引發(fā)的社會對立 D.正義戰(zhàn)爭喚醒的進步意識10、1948年,英國政府確定:把柏林空運作為開展對蘇外交談判的手段,在柏林空運取得重大進展前,暫不同蘇聯接觸;英國的實力難以單獨擔負起西柏林的物資運輸任務,須充分借助美國的力量;建立英美聯合空運機制,以便督促美國對空運行動投入人員和物資。此舉意在A.依附美國共同對抗蘇聯 B.加速聯邦德國的軍事化C.爭取對蘇政策的主動權 D.刺激法國挑戰(zhàn)美國霸權11.羅馬法學說為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論基礎。據此推斷,羅馬法與近代歐美國家法律都A.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B.保障多黨輪流執(zhí)政C.維護議會至上的權力D.蘊含人文主義精神12.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fā)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A.戰(zhàn)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B.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C.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D.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13.在英國,高頂禮帽最初曾是顯示上流社會身份的重要標志。19世紀20年代,高頂禮帽開始向民間傳播,到了19世紀中葉,它已普及至所有的社會階層。在1861年拍攝的照片中,10個英國人中有7人戴著高頂禮帽。這一變化主要基于()A.工業(yè)革命的進行B.啟蒙思想的傳播C.社會地位平等的實現D.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強14.如圖可知英國革命是縱向地把社會分開,因此無論哪個陣營獲勝,原有的社會結構都會保留下來。而法國革命則是橫向地把社會切割開,這昭示出()英國革命時期社會分裂示意圖

法國革命時期分裂示意圖A.法國代議制道路較曲折B.英國立憲制根植于傳統(tǒng)C.法國大革命具有顛覆性D.啟蒙運動為革命做動員15.麥哲倫船隊實現了環(huán)球航行,達·芬奇通過解剖了解了人體結構,伽利略通過觀察和實驗證明了“地心說”的謬誤,牛頓和萊布尼茨幾乎同時發(fā)明了“微積分”。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文藝復興波及范圍日益廣泛B.地理大發(fā)現推動了思想解放C.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D.歐洲社會孕育了轉型的力量16.圖3為某智能產品的生產曲線圖,據此可知()圖3A.居中游國家獲利最大B.發(fā)展中國家居上游C.國際產業(yè)分工更合理D.全球利益分配不均17.都鐸王朝時期的休閑娛樂活動種類繁多,宗教節(jié)日和慶典減少的同時,諸如戲劇、閱讀、音樂和舞蹈等文娛休閑活動受到各階層的歡迎,逐漸興盛。體育休閑活動增多,騎士比武、射箭的傳統(tǒng)被延續(xù),網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活動也很盛行。這一現象的出現()A.根本原因是工業(yè)革命的推動B.突破了社會等級的限制C.體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特征D.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18.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wèi)生法》,成立衛(wèi)生總署;1858年創(chuàng)建樞密醫(y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jiān)督引導的公共衛(wèi)生管理制度。這()A.改善了英國城鄉(xiāng)的公共衛(wèi)生狀況B.折射轉型期的英國公共衛(wèi)生狀況惡化C.表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D.表明英國地方政府行政權力有所擴張19.1813年,英國議會展開了對東印度公司貿易獨占權的辯論,有人尖銳地指出:“印度的棉織品和絲織品還能以比英國制造品低5%到6%的售價在英國市場上賺錢!”據此可知,當時()A.自由貿易思想在歐洲廣泛傳播B.英國紡織業(yè)機械化程度低C.亞洲商品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D.印度傳統(tǒng)手工業(yè)仍有優(yōu)勢20.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為了解決戰(zhàn)爭物質的急需,不得不在殖民地和自治領發(fā)展一些采礦工業(yè)和原料加工工業(yè)。埃及的工業(yè)企業(yè)數增加了40%,印度工業(yè)總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聯邦等自治領的工業(yè)增長更多。這反映了()A.亞非拉國家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B.英國殖民體系瓦解趨勢進一步強化C.世界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大爆發(fā)D.二戰(zhàn)削弱了殖民主義國家經濟實力非選擇題21.(2021·山東高考·19)(1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英國在衰退嗎?有學者認為,1870—1910年代的英國日漸走向衰退,英國真的在衰退嗎?要研究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