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人文庫專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
Codeforengineeringdesignofgenericcablingsystem
GB50311-2016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施行日期:2017年4月1日
人人文庫專用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6北京
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
GB50311-2016
☆
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網(wǎng)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木樨地北里甲11號國宏大廈C座3層
郵政編碼:100038電話:(010)63906433(發(fā)行部)
三河富華印刷包裝有限公司印刷
850mm×1168mm1/324.625印張116千字
2017年1月第1版2017年1月第1次印刷
☆
人人文庫專用統(tǒng)一書號:1580242·998
定價:28.00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侵權舉報電話:(010)63906404
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寄本社出版部調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公告
第1292號
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發(fā)布國家標準
《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的公告
現(xiàn)批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為國家標準,編號為
GB50311—2016,自2017年4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4.1.1、
4.1.2、4.1.3、8.0.10條(款)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zhí)行。原
《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2007同時廢止。
本規(guī)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
發(fā)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人人文庫專用2016年8月26日
前言
根據(j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印發(fā)〈2012年工程建設標準規(guī)
范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12〕5號)的要求,本規(guī)范由中
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會同有關單位共同修訂完成。
編制組在編制過程中,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
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最后經審
查定稿。
本規(guī)范共分9章和3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語
和縮略語、系統(tǒng)設計、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系統(tǒng)配置設計、性
能指標、安裝工藝要求、電氣防護及接地、防火等。
本規(guī)范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有:
(1)在《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2007內容基
礎上,對建筑群與建筑物綜合布線系統(tǒng)及通信基礎設施工程的設
計要求進行了補充與完善。
(2)增加了布線系統(tǒng)在弱電系統(tǒng)中的應用相關內容。
(3)增加了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工程設計要求,并新增有
關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工程建設的強制性條文。
(4)豐富了管槽和設備的安裝工藝要求。
(5)增加了相人人文庫專用關附錄。
本規(guī)范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zhí)行。
本規(guī)范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
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負責日常管理,由中國移動
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
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丹棱街甲16號,郵政編碼:100080)。
·1·
本規(guī)范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審查人:
主編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編單位: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F(xiàn)代設計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寧波一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南京普天天紀樓宇智能有限公司
上海天誠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蘇州康普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西蒙動力網(wǎng)絡工程產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德特威勒電纜系統(tǒng)(蘇州)有限公司
羅森伯格亞太電子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張宜張曉微王改紅王鐵成顧欣
孫蘭陳琪成彥瞿二瀾朱立彤
劉侃陳漢民肖必龍馮嶺黎鏡鋒
吳健陳宇通曾松鳴孫慧永
主要審查人:揭水平焦建欣李雪佩魏旗張成泉
詹葉青曲來瑩黃小兵孫曉東祝晨
人人文庫專用王俊杰鞏欣章軒浩
·2·
目次
1總則…………………(1)
2術語和縮略語……………(2)
2.1術語……………………(2)
2.2縮略語…………………(5)
3系統(tǒng)設計…………………(8)
3.1系統(tǒng)構成………………(8)
3.2系統(tǒng)分級與組成…………(11)
3.3纜線長度劃分……………(13)
3.4系統(tǒng)應用………………(16)
3.5屏蔽布線系統(tǒng)……………(19)
3.6開放型辦公室布線系統(tǒng)…………………(19)
3.7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20)
3.8綜合布線在弱電系統(tǒng)中的應用……………(23)
4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25)
4.1一般規(guī)定………………(25)
4.2用戶接入點設置…………(26)
4.3配置原則………………(28)
4.4纜線人人文庫專用與配線設備的選擇…………………(30)
4.5傳輸指標………………(31)
5系統(tǒng)配置設計……………(32)
5.1工作區(qū)…………………(32)
5.2配線子系統(tǒng)……………(32)
5.3干線子系統(tǒng)……………(34)
5.4建筑群子系統(tǒng)……………(35)
·1·
5.5入口設施………………(35)
5.6管理系統(tǒng)………………(36)
6性能指標…………………(38)
6.1纜線與連接器件性能指標………………(38)
6.2系統(tǒng)性能指標……………(40)
7安裝工藝要求……………(42)
7.1工作區(qū)…………………(42)
7.2電信間…………………(43)
7.3設備間…………………(44)
7.4進線間…………………(45)
7.5導管與橋架安裝…………(46)
7.6纜線布放………………(48)
7.7設備安裝設計……………(51)
8電氣防護及接地…………(52)
9防火…………………(54)
附錄A系統(tǒng)指標……………(55)
附錄B8位模塊式通用插座端子支持的通信業(yè)務………(70)
附錄C纜線傳輸性能與傳輸距離…………(71)
本規(guī)范用詞說明………………(80)
引用標準名錄…………………(81)
附:條文說明…………………(83)
人人文庫專用
·2·
Contents
1Gvisions………(1)
2Termsandabbreviations………………(2)
2.1Terms…………………(2)
2.2Abbreviations……………(5)
3Systemdesign……………(8)
3.1Sponents……(8)
3.2Sposition……(11)
3.3Cablelengthdivided……(13)
3.4Systemapplication………(16)
3.5Shieldingcablingsystem…………………(19)
3.6Openofficecablingsystem………………(19)
3.7Industrialenvironmentcablingsystem……(20)
3.8Cablingusedinweaksystem……………(23)
4Fmunication
facilities……………………(25)
4.1Generalrequirements……(25)
4.2Thesubscriberaccesspointsettings……(26)
4.3Collocatin人人文庫專用gprinciple……(28)
4.4Cableandwiringequipmentselection……(30)
4.5Transmissionindicators…………………(31)
5Systemconfigurationdesign……………(32)
5.1Workarea………………(32)
5.2Wiringsubsystem………(32)
5.3Linksubsystem…………(34)
·3·
5.4Campussubsystem………(35)
5.5Entrancefacilities………(35)
5.6Distributionmanagementsystem…………(36)
6Performanceindicators…………………(38)
6.1Cableandconnectinghardwareperformanceindicators……(38)
6.2Systemperformanceindicators…………(40)
7Installationrequirements………………(42)
7.1Workarea………………(42)
7.2Telecommunicationsroom………………(43)
7.3Equipmentroom…………(44)
7.4Lineroom………………(45)
7.5Ductsinstallationdesign…………………(46)
7.6Cablelaying……………(48)
7.7Equipmentinstallationdesign……………(51)
8Etectionandgrounding……(52)
9Fireprevention……………(54)
AppendixASystemindicators……………(55)
AppendixBModularconnectorpinassignment
forapplications………………(70)
AppendixCCabletransmissionperformanceand
distance………(71)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80)
Listofquoted人人文庫專用standards……(81)
Addition:Evisions………(83)
·4·
1總則
1.0.1為了規(guī)范建筑與建筑群的語音、數(shù)據(jù)、圖像及多媒體業(yè)務
綜合網(wǎng)絡建設,制定本規(guī)范。
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新建、擴建、改建建筑與建筑群綜合布線系
統(tǒng)工程設計。
1.0.3綜合布線系統(tǒng)設施的建設,應納入建筑與建筑群相應的規(guī)
劃設計之中,根據(jù)工程項目的性質、功能、環(huán)境條件和近、遠期用戶
需求進行設計,應考慮施工和維護方便,確保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的
質量和安全,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1.0.4綜合布線系統(tǒng)宜與信息網(wǎng)絡系統(tǒng)、安全技術防范系統(tǒng)、建
筑設備監(jiān)控系統(tǒng)等的配線作統(tǒng)籌規(guī)劃,同步設計,并應按照各系統(tǒng)
對信息的傳輸要求,做到合理優(yōu)化設計。
1.0.5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中應選用出具合格檢驗報告、符合
國家有關技術要求的定型產品。
1.0.6綜合布線系統(tǒng)的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國
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人人文庫專用
·1·
2術語和縮略語
2.1術語
2.1.1布線cabling
能夠支持電子信息設備相連的各種纜線、跳線、接插軟線和連
接器件組成的系統(tǒng)。
2.1.2建筑群子系統(tǒng)campussubsystem
建筑群子系統(tǒng)由配線設備、建筑物之間的干線纜線、設備纜
線、跳線等組成。
2.1.3電信間telecommunicationsroom
放置電信設備、纜線終接的配線設備,并進行纜線交接的一個
空間。
2.1.4工作區(qū)workarea
需要設置終端設備的獨立區(qū)域。
2.1.5信道channel
連接兩個應用設備的端到端的傳輸通道。
2.1.6鏈路link
一個CP鏈路或是一個永久鏈路。
2.1.7永久鏈路permanentlink
信息點人人文庫專用與樓層配線設備之間的傳輸線路。它不包括工作區(qū)纜線
和連接樓層配線設備的設備纜線、跳線,但可以包括一個CP鏈路。
2.1.8集合點consolidationpoint(CP)
樓層配線設備與工作區(qū)信息點之間水平纜線路由中的連接點。
2.1.9CP鏈路CPlink
樓層配線設備與集合點(CP)之間,包括兩端的連接器件在內
的永久性的鏈路。
·2·
2.1.10建筑群配線設備campusdistributor
終接建筑群主干纜線的配線設備。
2.1.11建筑物配線設備buildingdistributor
為建筑物主干纜線或建筑群主干纜線終接的配線設備。
2.1.12樓層配線設備floordistributor
終接水平纜線和其他布線子系統(tǒng)纜線的配線設備。
2.1.13入口設施buildingentrancefacility
提供符合相關規(guī)范的機械與電氣特性的連接器件,使得外部
網(wǎng)絡纜線引入建筑物內。
2.1.14連接器件connectinghardware
用于連接電纜線對和光纜光纖的一個器件或一組器件。
2.1.15光纖適配器opticalfibreadapter
將光纖連接器實現(xiàn)光學連接的器件。
2.1.16建筑群主干纜線campusbackbonecable
用于在建筑群內連接建筑群配線設備與建筑物配線設備的纜線。
2.1.17建筑物主干纜線buildingbackbonecable
入口設施至建筑物配線設備、建筑物配線設備至樓層配線設
備、建筑物內樓層配線設備之間相連接的纜線。
2.1.18水平纜線horizontalcable
樓層配線設備至信息點之間的連接纜線。
2.1.19CP纜線CPcable
連接集合點(CP)至工作區(qū)信息點的纜線。
2.1.20信人人文庫專用息點(TO)telecommunicationsoutlet
纜線終接的信息插座模塊。
2.1.21設備纜線equipmentcable
通信設備連接到配線設備的纜線。
2.1.22跳線patchcord/jumper
不帶連接器件或帶連接器件的電纜線對和帶連接器件的光
纖,用于配線設備之間進行連接。
·3·
2.1.23纜線cable
電纜和光纜的統(tǒng)稱。
2.1.24光纜opticalcable
由單芯或多芯光纖構成的纜線。
2.1.25線對pair
由兩個相互絕緣的導體對絞組成,通常是一個對絞線對。
2.1.26對絞電纜balancedcable
由一個或多個金屬導體線對組成的對稱電纜。
2.1.27屏蔽對絞電纜screenedbalancedcable
含有總屏蔽層和/或每線對屏蔽層的對絞電纜。
2.1.28非屏蔽對絞電纜unscreenedbalancedcable
不帶有任何屏蔽物的對絞電纜。
2.1.29接插軟線patchcord
一端或兩端帶有連接器件的軟電纜。
2.1.30多用戶信息插座multi-usertelecom-municationoutlet
工作區(qū)內若干信息插座模塊的組合裝置。
2.1.31配線區(qū)thewiringzone
根據(jù)建筑物的類型、規(guī)模、用戶單元的密度,以單棟或若干棟
建筑物的用戶單元組成的配線區(qū)域。
2.1.32配線管網(wǎng)work
由建筑物外線引入管、建筑物內的豎井、管、橋架等組成的
管網(wǎng)。
2.1.33用人人文庫專用戶接入點thesubscriberaccesspoint
多家電信業(yè)務經營者的電信業(yè)務共同接入的部位,是電信業(yè)
務經營者與建筑建設方的工程界面。
2.1.34用戶單元subscriberunit
建筑物內占有一定空間、使用者或使用業(yè)務會發(fā)生變化的、需
要直接與公用電信網(wǎng)互聯(lián)互通的用戶區(qū)域。
2.1.35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fibertothesubscriber
·4·
municationfacilities
光纖到用戶單元工程中,建筑規(guī)劃用地紅線內地下通信管道、
建筑內管槽及通信光纜、光配線設備、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及預留
的設備間等設備安裝空間。
2.1.36配線光纜wiringopticalcable
用戶接入點至園區(qū)或建筑群光纜的匯聚配線設備之間,或用
戶接入點至建筑規(guī)劃用地紅線范圍內與公用通信管道互通的人
(手)孔之間的互通光纜。
2.1.37用戶光纜subscriberopticalcable
用戶接入點配線設備至建筑物內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之間相
連接的光纜。
2.1.38戶內纜線indoorcable
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至用戶區(qū)域內信息插座模塊之間相連接
的纜線。
2.1.39信息配線箱informationdistributionbox
安裝于用戶單元區(qū)域內的完成信息互通與通信業(yè)務接入的配
線箱體。
2.1.40橋架cabletray
梯架、托盤及槽盒的統(tǒng)稱。
2.2縮略語
ACR-F(AttenuationtoCrosstalkRatioattheFar-end)
衰減遠端串人人文庫專用音比
ACR-N(AttenuationtoCrosstalkRatioattheNear-end)
衰減近端串音比
BD(BuildingDistributor)建筑物配線設備
CD(CampusDistributor)建筑群配線設備
CP(ConsolidationPoint)集合點
d.c.(DirectCurrentloopresistance)直流環(huán)路電阻
·5·
ELTCTL(EqualLevelTCTL)兩端等效橫向轉換損耗
FD(FloorDistributor)樓層配線設備
FEXT[FarEndCrosstalkAttenuation(loss)]遠端串音
ID(IntermediateDistributor)中間配線設備
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國際電
工技術委員會
IEEE(th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
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
IL(InsertionLoss)插入損耗
IP(InternetProtocol)因特網(wǎng)協(xié)議
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綜合業(yè)務數(shù)
字網(wǎng)
IS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國
際標準化組織
MUTO(Multi-UserTelecom-municationsOutlet)多用
戶信息插座
MPO(Multi-fiberPushOn)多芯推進鎖閉光纖連接器件
NI(NetworkInterface)網(wǎng)絡接口
NEXT[NearEndCrosstalkAttenuation(loss)]近端
串音
OF(OpticalFibre)光纖
POE(PowerOverEthernet)以太網(wǎng)供電
PSNEXT人人文庫專用[PowerSumNearEndCrosstalkAttenuation
(loss)]近端串音功率和
PSAACR-F(PowerSumAttenuationtoAlienCrosstalkRa-
tioattheFar-end)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
PSAACR-Favg(AveragePowerSumAttenuationtoAlien
CrosstalkRatioattheFar-end)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平
均值
·6·
PSACR-F(PowerSumAttenuationtoCrosstalkRatioat
theFar-end)衰減遠端串音比功率和
PSACR-N(PowerSumAttenuationtoCrosstalkRatioat
theNear-end)衰減近端串音比功率和
PSANEXT[PowerSumAlienNear-EndCrosstalk(loss)]
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
PSANEXTavg[AveragePowerSumAlienNear-End
Crosstalk(loss)]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平均值
PSFEXT[PowerSumFarendCrosstalk(loss)]遠端串
音功率和
RL(ReturnLoss)回波損耗
SC[SubscriberConnector(opticalfibreconnector)]用
戶連接器件(光纖活動連接器件)
SW(Switch)交換機
SFF(SmallFormFactorconnector)小型光纖連接器件
TCL(TransverseConversionLoss)橫向轉換損耗
TCTL(TransverseConversionTransferLoss)橫向轉換
轉移損耗
TE(TerminalEquipment)終端設備
TO(TelecommunicationsOutlet)信息點
TIA(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Association)美國電
信工業(yè)協(xié)會
UL(Underwriters人人文庫專用Laboratories)美國保險商實驗所安全
標準
Vr.m.s(Vroot.mean.square)電壓有效值
·7·
3系統(tǒng)設計
3.1系統(tǒng)構成
3.1.1綜合布線系統(tǒng)應為開放式網(wǎng)絡拓撲結構,應能支持語音、
數(shù)據(jù)、圖像、多媒體等業(yè)務信息傳遞的應用。
3.1.2綜合布線系統(tǒng)的構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綜合布線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應包括建筑群子系統(tǒng)、干線子系
統(tǒng)和配線子系統(tǒng)(圖3.1.2-1)。配線子系統(tǒng)中可以設置集合點
(CP),也可不設置集合點。
圖3.1.2-1綜合布線系統(tǒng)基本構成
2綜合布線各子系統(tǒng)中,建筑物內樓層配線設備(FD)之
間、不同建筑物的建筑物配線設備(BD)之間可建立直達路由
[圖3.1.2-2(a)]。工作區(qū)信息插座(TO)可不經過樓層配線設備
(FD)直接連接至建筑物配線設備(BD),樓層配線設備(FD)也可
不經過建筑物人人文庫專用配線設備(BD)直接與建筑群配線設備(CD)互連
[圖3.1.2-2(b)]。
3綜合布線系統(tǒng)入口設施連接外部網(wǎng)絡和其他建筑物的引
入纜線,應通過纜線和BD或CD進行互連(圖3.1.2-3)。對設置
了設備間的建筑物,設備間所在樓層配線設備(FD)可以和設備間
中的建筑物配線設備或建筑群配線設備(BD/CD)及入口設施安
裝在同一場地。
·8·
人人文庫專用圖3.1.2-2綜合布線子系統(tǒng)構成
圖3.1.2-3綜合布線系統(tǒng)引入部分構成
·9·
4綜合布線系統(tǒng)典型應用中,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應由4對對絞
電纜和電纜連接器件構成,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和建筑群子系統(tǒng)信道
應由光纜和光連接器件組成。其中建筑物配線設備(FD)和建筑
群配線設備(CD)處的配線模塊和網(wǎng)絡設備之間可采用互連或交
叉的連接方式,建筑物配線設備(BD)處的光纖配線模塊可僅對光
纖進行互連(圖3.1.2-4)。
圖3.1.2-4綜合布線系統(tǒng)應用典型連接與組成
3.1.3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設備(TE)的區(qū)域宜劃分為一個
工作區(qū)。工作區(qū)應包括信息插座模塊(TO)、終端設備處的連接纜
線及適配器。
2配線子系統(tǒng)應由工作區(qū)內的信息插座模塊、信息插座模塊
至電信間配線設備(FD)的水平纜線、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
線和跳線等組成。
3干線子系統(tǒng)應由設備間至電信間的主干纜線、安裝在設備
間的建筑物配線設備(B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4建筑群子系統(tǒng)應由連接多個建筑物之間的主干纜線、建筑
群配線設備人人文庫專用(C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5設備間應為在每棟建筑物的適當?shù)攸c進行配線管理、網(wǎng)絡
管理和信息交換的場地。綜合布線系統(tǒng)設備間宜安裝建筑物配線
設備、建筑群配線設備、以太網(wǎng)交換機、電話交換機、計算機網(wǎng)絡設
備。入口設施也可安裝在設備間。
6進線間應為建筑物外部信息通信網(wǎng)絡管線的入口部位,并
可作為入口設施的安裝場地。
·10·
7管理應對工作區(qū)、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布線路徑環(huán)境
中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模塊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
識、記錄和管理。
3.1.4綜合布線系統(tǒng)與外部配線網(wǎng)連接時,應遵循相應的接口要求。
3.2系統(tǒng)分級與組成
3.2.1綜合布線電纜布線系統(tǒng)的分級與類別劃分應符合表
3.2.1的規(guī)定。
表3.2.1電纜布線系統(tǒng)的分級與類別
系統(tǒng)支持應用器件
系統(tǒng)產品類別支持最高帶寬(Hz)
分級電纜連接硬件
A—100K——
B—1M——
C3類(大對數(shù))16M3類3類
D5類(屏蔽和非屏蔽)100M5類5類
E6類(屏蔽和非屏蔽)250M6類6類
EA6A類(屏蔽和非屏蔽)500M6A類6A類
F7類(屏蔽)600M7類7類
FA7A類(屏蔽)1000M7A類7A類
注:5、6、6A、7、7A類布線系統(tǒng)應能支持向下兼容的應用。
3.2.2布線系統(tǒng)信道應由長度不大于90m的水平纜線、10m的
跳線和設備纜線及最多4個連接器件組成,永久鏈路則應由長度
不大于90m人人文庫專用水平纜線及最多3個連接器件組成(圖3.2.2)。
圖3.2.2布線系統(tǒng)信道、永久鏈路、CP鏈路構成
·11·
3.2.3光纖信道應分為OF-300、OF-500和OF-2000三個等級,
各等級光纖信道應支持的應用長度不應小于300m、500m
及2000m。
3.2.4光纖信道構成方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水平光纜和主干光纜可在樓層電信間的光配線設備(FD)
處經光纖跳線連接構成信道(圖3.2.4-1)。
圖3.2.4-1光纖信道構成1
2水平光纜和主干光纜可在樓層電信間處經接續(xù)(熔接或機
械連接)互通構成光纖信道(圖3.2.4-2)。
人人文庫專用
圖3.2.4-2光纖信道構成2
3電信間可只作為主干光纜或水平光纜的路徑場所(圖
3.2.4-3)。
3.2.5當工作區(qū)用戶終端設備或某區(qū)域網(wǎng)絡設備需直接與公用
通信網(wǎng)進行互通時,宜將光纜從工作區(qū)直接布放至電信業(yè)務經營
者提供的入口設施處的光配線設備。
·12·
圖3.2.4-3光纖信道構成3
3.3纜線長度劃分
3.3.1主干纜線組成的信道出現(xiàn)4個連接器件時,纜線的長度不
應小于15m。
3.3.2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的最大長度不應大于100m(圖3.3.2),
長度應符合表3.3.2的規(guī)定。
圖3.3.2配線子系統(tǒng)纜線劃分
表3.3.2配線子系統(tǒng)纜線長度
連接模型最小長度(m)最大長度(m)
FD-CP1585
CP人人文庫專用-TO5—
FD-TO(無CP)1590
工作區(qū)設備纜線①25
跳線2—
FD設備纜線②25
設備纜線與跳線總長度—10
注:①此處沒有設置跳線時,設備纜線的長度不應小于1m。
②此處不采用交叉連接時,設備纜線的長度不應小于1m。
·13·
3.3.3纜線長度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配線子系統(tǒng)(水平)信道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應由永久鏈路的水平纜線和設備纜線組
成,可包括跳線和CP纜線(圖3.3.3-1)。
人人文庫專用
圖3.3.3-1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連接方式
2)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計算方法應符合表3.3.3-1規(guī)定。
·14·
表3.3.3-1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計算
等級
連接模型對應圖號
DE或EAF或FA
FD互連—TO圖3.3.3-1H=109-FX=107-3-FXH=107-2-FX
H
FD交叉-TO圖3.3.3-2H=107-FX=106-3-FXH=106-3-FX
H
FD互連—CP—TO圖3.3.3-3H=107-FX-CYH=106-3-FX-CYH=106-3-FX-CY
FD交叉—CP—TO圖3.3.3-4H=105-FX-CYH=105-3-FX-CYH=105-3-FX-CY
注:1計算公式中:H為水平纜線的最大長度(m),F(xiàn)為樓層配線設備(FD)纜線和跳線及工作區(qū)設備纜線總長度(m),C為集合
點(CP)纜線的長度(m),X為設備纜線和跳線的插入損耗(dB/m)與水平纜線的插入損耗(dB/m)之比,Y為集合點(CP)纜
線的插入損耗(dB/m)與水平纜線的插入損耗(dB/m)之比,2和3為余量,以適應插入損耗值的偏離。
2水平電纜的應用長度會受到工作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當工作環(huán)境溫度超過20℃時,屏蔽電纜長度按每攝氏度減少0.2%計
算,對非屏蔽電纜長度則按每攝氏度減少0.4%(20℃~40℃)和每攝氏度減少0.6%(>40℃~60℃)計算。
·
1
5
·人人文庫專用
書
2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應包括主干纜線、跳線和設備纜線(圖
3.3.3-2)。
圖3.3.3-2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連接方式
2)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計算方法應符合表3.3.3-2的規(guī)定。
3.4系統(tǒng)應用
3.4.1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的產品類別及鏈路、信道等級的確定應
綜合考慮建筑物的性質、功能、應用網(wǎng)絡和業(yè)務對傳輸帶寬及纜線
長度的要求、業(yè)務終端的類型、業(yè)務的需求及發(fā)展、性能價格、現(xiàn)場
安裝條件等因素,并應符合表3.4.1的規(guī)定。
表3.4.1布線系統(tǒng)等級與類別的選用
業(yè)務配線子系統(tǒng)干線子系統(tǒng)建筑群子系統(tǒng)
種類等級類別等級類別等級類別
語音D/E5/6(4對)C/D3/5(大對數(shù))C3(室外大對數(shù))
D、E、EA、5、6、6A、7、7AE、EA、6、6A、7、7A(4
電——
纜
F、FA(4對)F、FA對)
OM1、OM2、OM1、OM2、
數(shù)OM3、OM4多OM3、OM4多
OF-3人人文庫專用00OF-300OF-300OS1、OS2
據(jù)
光模光纜;OS1、模光纜;OS1、
OF-500OF-500OF-500單模光纜及相
纖OS2單模光纜OS2單模光纜
OF-2000OF-2000OF-2000應等級連接器件
及相應等級連及相應等級連
接器件接器件
其他可采用5/6/6A類4對對絞電纜和OM1/OM2/OM3/OM4多模、OS1/
應用①OS2單模光纜及相應等級連接器件
注:①為建筑物其他弱電子系統(tǒng)采用網(wǎng)絡端口傳送數(shù)字信息時的應用。
·16·
表3.3.3-2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計算
等級
類別
ABCDEEAFFA
52000B=250-FXB=170-FXB=105-FX————
62000B=260-FXB=185-FXB=111-FXB=105-3-FX———
6A2000B=260-FXB=189-FXB=114-FXB=108-3-FXB=105-3-FX——
72000B=260-FXB=190-FXB=115-FXB=109-3-FXB=107-3-FXB=105-3-FX—
7A2000B=260-FXB=192-FXB=117-FXB=111-3-FXB=105-3-FXB=105-3-FXB=105-3-FX
注:1計算公式中:B為主干纜線的長度(m),F(xiàn)為設備纜線與跳線總長度(m),X為設備纜線的插入損耗(dB/m)與主干纜線的
插入損耗(dB/m)之比,3為余量,以適應插入損耗值的偏離。
2當信道包含的連接點數(shù)與圖3.3.3-2所示不同,當連接點大于或小于6個時,線纜敷設長度應減少或增加。減少與增加纜
線長度的原則為:5類電纜,按每個連接點對應2m計;6類、6A類和7類電纜,按每個連接點對應1m計。而且宜對NEXT、
RL和ACR-F予以驗證。
3主干電纜(連接FD~BD、BD~BD、FD~CD、BD~CD)的應用長度會受到工作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當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超過
·
時,屏蔽電纜長度按每攝氏度減少計算,對非屏蔽電纜長度則按每攝氏度減少()和每攝氏度
120℃0.2%0.4%20℃~40℃
7
減少()計算。
·0.6%>40℃~60℃人人文庫專用
書
3.4.2同一布線信道及鏈路的纜線、跳線和連接器件應保持系統(tǒng)
等級與阻抗的一致性。
3.4.3綜合布線系統(tǒng)光纖信道應采用標稱波長為850nm和
1300nm的多模光纖(OM1、OM2、OM3、OM4),標稱波長為
1310nm和1550nm(OS1),1310nm、1383nm和1550nm(OS2)的
單模光纖。
3.4.4單模和多模光纜的選用應符合網(wǎng)絡的構成方式、業(yè)務的互
聯(lián)方式、以太網(wǎng)交換機端口類型及網(wǎng)絡規(guī)定的光纖應用傳輸距離。
在樓內宜采用多模光纜,超過多模光纖支持的應用長度或需直接
與電信業(yè)務經營者通信設施相連時應采用單模光纜。
3.4.5配線設備之間互連的跳線宜選用產業(yè)化制造的產品,跳線
的類別應符合綜合布線系統(tǒng)的等級要求。在應用電話業(yè)務時宜選
用雙芯對絞電纜。
3.4.6工作區(qū)信息點為電端口時應采用8位模塊通用插座,光端
口應采用SC或LC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
3.4.7FD、BD、CD配線設備應根據(jù)支持的應用業(yè)務、布線的等
級、產品的性能指標選用,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用于數(shù)據(jù)業(yè)務時,電纜配線模塊應采用8位模塊通用插座。
2應用于語音業(yè)務時,F(xiàn)D干線側及BD、CD處配線模塊應
選用卡接式配線模塊(多對、25對卡接式模塊及回線型卡接模
塊),F(xiàn)D水平側配線模塊應選用8位模塊通用插座。
3光纖配線模塊應采用單工或雙工的SC或LC光纖連接器
件及適配器人人文庫專用。
4主干光纜的光纖容量較大時,可采用預端接光纖連接器件
(MPO)互通。
3.4.8CP集合點安裝的連接器件應選用卡接式配線模塊或8位
模塊通用插座或各類光纖連接器件和適配器。
3.4.9綜合布線系統(tǒng)產品的選用應考慮纜線與器件的類型、規(guī)
格、尺寸對安裝設計與施工造成的影響。
·18·
3.5屏蔽布線系統(tǒng)
3.5.1屏蔽布線系統(tǒng)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綜合布線區(qū)域內存在的電磁干擾場強高于3V/m時,
宜采用屏蔽布線系統(tǒng)。
2用戶對電磁兼容性有電磁干擾和防信息泄漏等較高的要
求時,或有網(wǎng)絡安全保密的需要時,宜采用屏蔽布線系統(tǒng)。
3安裝現(xiàn)場條件無法滿足對絞電纜的間距要求時,宜采用屏
蔽布線系統(tǒng)。
4當布線環(huán)境溫度影響到非屏蔽布線系統(tǒng)的傳輸距離時,宜
采用屏蔽布線系統(tǒng)。
3.5.2屏蔽布線系統(tǒng)應選用相互適應的屏蔽電纜和連接器件,采
用的電纜、連接器件、跳線、設備電纜都應是屏蔽的,并應保持信道
屏蔽層的連續(xù)性與導通性。
3.6開放型辦公室布線系統(tǒng)
3.6.1對于辦公樓、綜合樓等商用建筑物或公共區(qū)域大開間的場
地,宜按開放型辦公室綜合布線系統(tǒng)要求進行設計。
3.6.2采用多用戶信息插座(MUTO)時,每一個多用戶插座宜
能支持12個工作區(qū)所需的8位模塊通用插座,并宜包括備
用量。
3.6.3各段電纜長度應符合表3.6.3的規(guī)定,其中,C、W取值應
按下列公式人人文庫專用進行計算:
C=(102-H)/(1+D)(3.6.3-1)
W=C-T(3.6.3-2)
式中:C———工作區(qū)設備電纜、電信間跳線及設備電纜的總長度;
H———水平電纜的長度,(H+C)≤100m;
T———電信間內跳線和設備電纜長度;
W———工作區(qū)設備電纜的長度;
·19·
D———調整系數(shù),對24號線規(guī)D取為0.2,對26號線規(guī)D
取為0.5。
表3.6.3各段電纜長度限值
電纜總長度24號線規(guī)(AWG)26號線規(guī)(AWG)
H(m)W(m)C(m)W(m)C(m)
9051048
85914711
8013181115
7517221418
7022271721
3.6.4采用集合點(CP)時,集合點配線設備與FD之間水平纜
線的長度不應小于15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集合點配線設備容量宜滿足12個工作區(qū)信息點的需求。
2同一個水平電纜路由中不應超過一個集合點(CP)。
3從集合點引出的CP電纜應終接于工作區(qū)的8位模塊通
用插座或多用戶信息插座。
4從集合點引出的CP光纜應終接于工作區(qū)的光纖連接器。
3.6.5多用戶信息插座和集合點的配線箱體應安裝于墻體或柱
子等建筑物固定的永久位置。
3.7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
3.7.1在高溫、潮濕、電磁干擾、撞擊、振動、腐蝕氣體、灰塵等惡
劣環(huán)境中應采用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并應支持語音、數(shù)據(jù)、圖像、視
頻、控制等信息的傳遞。
3.7.2工人人文庫專用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工業(yè)級連接器件應使用于工業(yè)環(huán)境中的生產區(qū)、辦公區(qū)或
控制室與生產區(qū)之間的交界場所,也可應用于室外環(huán)境。
2在工業(yè)設備較為集中的區(qū)域應設置現(xiàn)場配線設備。
3工業(yè)環(huán)境中的配線設備應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確定防護等級。
3.7.3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應由建筑群子系統(tǒng)、干線子系統(tǒng)、配線
子系統(tǒng)、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組成(圖3.7.3)。
·20·
圖3.7.3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架構
3.7.4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的各級配線設備之間宜設置備份或互
通的路由,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建筑群CD與每一個建筑物BD之間應設置雙路由,其中
1條應為備份路由。
2不同的建筑物BD與BD、本建筑BD與另一棟建筑FD之
間可設置互通的路由。
3本建筑物不同樓層FD與FD、本樓層FD與另一樓層ID
之間可設置互通路由。
4樓層內ID與ID、ID與非本區(qū)域的TO之間可設置互通的
路由。
3.7.5布線信道中含有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時,網(wǎng)絡設備與ID配線
模塊之間應采用交叉或互連的連接方式。
3.7.6在工程應用中,工業(yè)環(huán)境的布線系統(tǒng)應由光纖信道和對絞
電纜信道構成(圖3.7.6),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人人文庫專用
圖3.7.6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光纖信道與電纜信道構成
1中間配線設備ID至工作區(qū)TO信息點之間對絞電纜信道
應采用符合D、E、EA、F、FA等級的5、6、6A、7、7A布線產品。布線
等級不應低于D級。
2光纖信道可分為塑料光纖信道OF-25、OF-50、OF-100、
OF-200,石英多模光纖信道OF-100、OF-300、OF-500及單模光纖
·21·
信道OF-2000、OF-5000、OF-10000的信道等級。
3.7.7中間配線設備ID處跳線與設備纜線的長度應符合表
3.7.7的規(guī)定。
表3.7.7設備纜線與跳線長度
連接模型最小長度(m)最大長度(m)
ID-TO1590
工作區(qū)設備纜線15
配線區(qū)跳線2—
配線區(qū)設備纜線①25
跳線、設備纜線總長度—10
注:①此處沒有設置跳線時,設備纜線的長度不應小于1m。
3.7.8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應包括水平纜線、跳線和設備纜線
(圖3.7.8)。
圖3.7.8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構成
2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鏈路長度計算應符合表3.7.8的規(guī)定。
表3.7.8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鏈路長度計算
等級
連接模型
DE、EAF、FA
ID互連—人人文庫專用TOH=109-FXH=107-3-FXH=107-2-FX
ID交叉—TOH=107-FXH=106-3-FXH=106-3-FX
注:1計算公式中:H為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電纜的長度(m);F為工作區(qū)設備纜線及
ID處的設備纜線與跳線總長度(m);X為設備纜線的插入損耗(dB/m)與
水平纜線的插入損耗(dB/m)之比;3為余量,以適應插入損耗值的偏離。
2H的應用長度會受到工作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當工作環(huán)境溫度超過20℃時,
屏蔽電纜長度按每攝氏度減少0.2%計算,非屏蔽電纜長度則按每攝氏度
減少0.4%(20℃~40℃)和每攝氏度減少0.6%(>40℃~60℃)計算。
·22·
3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不應大于100m;中間配線子系
統(tǒng)鏈路長度不應大于90m;設備電纜和跳線的總長度不應大于
10m,大于10m時中間配線子系統(tǒng)水平纜線的長度應適當減少;
跳線的長度不應大于5m。
3.7.9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干線子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連接方式及鏈路長度計算應符合本規(guī)范
第3.3.3條第2款的規(guī)定。
2對絞電纜的干線子系統(tǒng)可采用D、E、EA、F、FA的布線等
級。干線子系統(tǒng)信道長度不應大于100m,存在4個連接點時長度
不應小于15m。
3光纖信道的等級及長度應符合表3.7.9的規(guī)定。
表3.7.9光纖信道長度
光纖信道長度(m)
光纖等級
類型波長(nm)650850130013101550
OP1雙工連接8.3————
OF-25、OF-50
塑料光纖接續(xù)—————
OP2雙工連接15.046.046.0——
OF-100、OF-200
塑料光纖接續(xù)—————
OH1復合雙工連接—150.0150.0——
OF-100、OF-200
塑料光纖接續(xù)—————
、、
OM1OM2雙工連接—214.0500.0——
OF-300、OF-500、
OM3、OM4
OF-2000———
多模光纖接續(xù)86.0200.0
OS1OF-300、OF-500、雙工連接———750.0750.0
單模光纖人人文庫專用OF-2000接續(xù)———300.0300.0
OF-300、OF-500、
OS2
OF-2000、OF-5000、雙工連接———1875.01875.0
單模光纖
OF-10000
3.8綜合布線在弱電系統(tǒng)中的應用
3.8.1綜合布線系統(tǒng)應支持具有TCP/IP通信協(xié)議的視頻安防
·23·
監(jiān)控系統(tǒng)、出入口控制系統(tǒng)、停車庫(場)管理系統(tǒng)、訪客對講系統(tǒng)、
智能卡應用系統(tǒng)、建筑設備管理系統(tǒng)、能耗計量及數(shù)據(jù)遠傳系統(tǒng)、
公共廣播系統(tǒng)、信息導引(標識)及發(fā)布系統(tǒng)等弱電系統(tǒng)的信息
傳輸。
3.8.2綜合布線系統(tǒng)支持弱電各子系統(tǒng)應用時,應滿足各子系統(tǒng)
提出的下列條件:
1傳輸帶寬與傳輸速率;
2纜線的應用傳輸距離;
3設備的接口類型;
4屏蔽與非屏蔽電纜及光纜布線系統(tǒng)的選擇條件;
5以太網(wǎng)供電(POE)的供電方式及供電線對實際承載的電
流與功耗;
6各弱電子系統(tǒng)設備安裝的位置、場地面積和工藝要求。
人人文庫專用
·24·
4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
4.1一般規(guī)定
4.1.1在公用電信網(wǎng)絡已實現(xiàn)光纖傳輸?shù)牡貐^(qū),建筑物內設置用
戶單元時,通信設施工程必須采用光纖到用戶單元的方式建設。
4.1.2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工程的設計必須滿足多家電信
業(yè)務經營者平等接入、用戶單元內的通信業(yè)務使用者可自由選擇
電信業(yè)務經營者的要求。
4.1.3新建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工程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線
管網(wǎng)、電信間、設備間等通信設施,必須與建筑工程同步建設。
4.1.4用戶接入點應是光纖到用戶單元工程特定的一個邏輯點,
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每一個光纖配線區(qū)應設置一個用戶接入點;
2用戶光纜和配線光纜應在用戶接入點進行互聯(lián);
3只有在用戶接入點處可進行配線管理;
4用戶接入點處可設置光分路器。
4.1.5通信設施工程建設應以用戶接入點為界面,電信業(yè)務經營者
和建筑物建設方各自承擔相關的工程量。工程實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規(guī)劃紅線范圍內建筑群通信管道及建筑物內的配線管網(wǎng)
應由建筑物人人文庫專用建設方負責建設。
2建筑群及建筑物內通信設施的安裝空間及房屋(設備間)
應由建筑物建設方負責提供。
3用戶接入點設置的配線設備建設分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電信業(yè)務經營者和建筑物建設方共用配線箱時,由建設
方提供箱體并安裝,箱體內連接配線光纜的配線模塊應
由電信業(yè)務經營者提供并安裝,連接用戶光纜的配線模
·25·
塊應由建筑物建設方提供并安裝;
2)電信業(yè)務經營者和建筑物建設方分別設置配線柜時,應
各自負責機柜及機柜內光纖配線模塊的安裝。
4配線光纜應由電信業(yè)務經營者負責建設,用戶光纜應由建
筑物建設方負責建設,光跳線應由電信業(yè)務經營者安裝。
5光分路器及光網(wǎng)絡單元應由電信業(yè)務經營者提供。
6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及光纖適配器應由建筑物建設方負
責建設。
7用戶單元區(qū)域內的配線設備、信息插座、用戶纜線應由單
元內的用戶或房屋建設方負責建設。
4.1.6地下通信管道的設計應與建筑群及園區(qū)其他設施的地下
管線進行整體布局,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與光交接箱引上管相銜接。
2應與公用通信網(wǎng)管道互通的人(手)孔相銜接。
3應與電力管、熱力管、燃氣管、給排水管保持安全的距離。
4應避開易受到強烈震動的地段。
5應敷設在良好的地基上。
6路由宜以建筑群設備間為中心向外輻射,應選擇在人行
道、人行道旁綠化帶或車行道下。
7地下通信管道的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通信管道與通
道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73的有關規(guī)定。
人人文庫專用4.2用戶接入點設置
4.2.1每一個光纖配線區(qū)所轄用戶數(shù)量宜為70個~300個用戶
單元。
4.2.2光纖用戶接入點的設置地點應依據(jù)不同類型的建筑形成
的配線區(qū)以及所轄的用戶密度和數(shù)量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單棟建筑物作為1個獨立配線區(qū)時,用戶接入點應設于
本建筑物綜合布線系統(tǒng)設備間或通信機房內,但電信業(yè)務經營者
·26·
應有獨立的設備安裝空間(圖4.2.2-1)。
圖4.2.2-1用戶接入點設于單棟建筑物內設備間
2當大型建筑物或超高層建筑物劃分為多個光纖配線區(qū)時,
用戶接入點應按照用戶單元的分布情況均勻地設于建筑物不同區(qū)
域的樓層設備間內(圖4.2.2-2)。
人人文庫專用
圖4.2.2-2用戶接入點設于建筑物樓層區(qū)域共用設備間
·27·
3當多棟建筑物形成的建筑群組成1個配線區(qū)時,用戶接入
點應設于建筑群物業(yè)管理中心機房、綜合布線設備間或通信機房
內,但電信業(yè)務經營者應有獨立的設備安裝空間(圖4.2.2-3)。
圖4.2.2-3用戶接入點設于建筑群物業(yè)管理中心機房
或綜合布線設備間或通信機房
4每一棟建筑物形成的1個光纖配線區(qū)并且用戶單元數(shù)量
不大于30個(高配置)或70個(低配置)時,用戶接入點應設于建
筑物的進線間或綜合布線設備間或通信機房內,用戶接入點應采
用設置共用光纜配線箱的方式,但電信業(yè)務經營者應有獨立的設
備安裝空間人人文庫專用(圖4.2.2-4)。
4.3配置原則
4.3.1建筑紅線范圍內敷設配線光纜所需的室外通信管道管孔
與室內管槽的容量、用戶接入點處預留的配線設備安裝空間及設
備間的面積均應滿足不少于3家電信業(yè)務經營者通信業(yè)務接入的
需要。
·28·
圖4.2.2-4用戶接入點設于進線間或綜合布線設備間或通信機房
4.3.2光纖到用戶單元所需的室外通信管道與室內配線管網(wǎng)的
導管與槽盒應單獨設置,管槽的總容量與類型應根據(jù)光纜敷設方
式及終期容量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應根據(jù)敷設的光纜種類及數(shù)量選用,
宜選用單孔管、單孔管內穿放子管及柵格式塑料管。
2每一條光纜應單獨占用多孔管中的一個管孔或單孔管內
的一個子管。
3地下通信管道宜預留不少于3個備用管孔。
4配線管網(wǎng)導管與槽盒尺寸應滿足敷設的配線光纜與用戶
光纜數(shù)量及管槽利用率的要求。
4.3.3用戶光纜采用的類型與光纖芯數(shù)應根據(jù)光纜敷設的位置、
方式及所轄用戶數(shù)計算,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用戶接入點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的光纜光纖芯數(shù)應根
據(jù)用戶單元人人文庫專用用戶對通信業(yè)務的需求及配置等級確定,配置應符合
表4.3.3的規(guī)定。
表4.3.3光纖與光纜配置
配置光纖(芯)光纜(根)備注
高配置22考慮光纖與光纜的備份
低配置21考慮光纖的備份
2樓層光纜配線箱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之間應采用2芯
·29·
光纜。
3用戶接入點配線設備至樓層光纜配線箱之間應采用單根
多芯光纜,光纖容量應滿足用戶光纜總容量需要,并應根據(jù)光纜的
規(guī)格預留不少于10%的余量。
4.3.4用戶接入點外側光纖模塊類型與容量應按引入建筑物的
配線光纜的類型及光纜的光纖芯數(shù)配置。
4.3.5用戶接入點用戶側光纖模塊類型與容量應按用戶光纜的
類型及光纜的光纖芯數(shù)的50%或工程實際需要配置。
4.3.6設備間面積不應小于10m2。
4.3.7每一個用戶單元區(qū)域內應設置1個信息配線箱,并應安裝
在柱子或承重墻上不被變更的建筑物部位。
4.4纜線與配線設備的選擇
4.4.1光纜光纖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用戶接入點至樓層光纖配線箱(分纖箱)之間的室內用戶
光纜應采用G.652光纖。
2樓層光纜配線箱(分纖箱)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之間的
室內用戶光纜應采用G.657光纖。
4.4.2室內外光纜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室內光纜宜采用干式、非延燃外護層結構的光纜。
2室外管道至室內的光纜宜采用干式、防潮層、非延燃外護
層結構的室內外用光纜。
4.4.3光人人文庫專用纖連接器件宜采用SC和LC類型。
4.4.4用戶接入點應采用機柜或共用光纜配線箱,配置應符合下
列規(guī)定:
1機柜宜采用600mm或800mm寬的19″標準機柜。
2共用光纜配線箱體應滿足不少于144芯光纖的終接。
4.4.5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配線箱應根據(jù)用戶單元區(qū)域內信息點數(shù)量、引入纜線類
·30·
型、纜線數(shù)量、業(yè)務功能需求選用。
2配線箱箱體尺寸應充分滿足各種信息通信設備擺放、配線
模塊安裝、光纜終接與盤留、跳線連接、電源設備和接地端子板安
裝以及業(yè)務應用發(fā)展的需要。
3配線箱的選用和安裝位置應滿足室內用戶無線信號覆蓋
的需求。
4當超過50V的交流電壓接入箱體內電源插座時,應采取
強弱電安全隔離措施。
5配線箱內應設置接地端子板,并應與樓層局部等電位端子
板連接。
4.5傳輸指標
4.5.1用戶接入點用戶側配線設備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的光
纖鏈路全程衰減限值可按下式計算:
β=αfLmax+(N+2)αj(4.5.1)
式中:β———用戶接入點用戶側配線設備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
光纖鏈路衰減(dB);
αf———光纖衰減常數(shù)(dB/km),在1310nm波長窗口時,采
用G.652光纖時為0.36dB/km,采用G.657光纖時
為0.38dB/km~0.4dB/km;
Lmax———用戶接入點用戶側配線設備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
光纖鏈路最大長度(km);
N———人人文庫專用用戶接入點用戶側配線設備至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
光纖鏈路中熔接的接頭數(shù)量;
2———光纖鏈路光纖終接數(shù)(用戶光纜兩端);
αj———光纖接頭損耗系數(shù),采用熱熔接方式時為0.06dB/
個,采用冷接方式時為0.1dB/個。
·31·
5系統(tǒng)配置設計
5.1工作區(qū)
5.1.1工作區(qū)適配器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設備的連接插座應與連接電纜的插頭匹配,不同的插座與
插頭之間互通時應加裝適配器。
2在連接使用信號的數(shù)模轉換、光電轉換、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轉
換等相應的裝置時,應采用適配器。
3對于網(wǎng)絡規(guī)程的兼容,應采用協(xié)議轉換適配器。
4各種不同的終端設備或適配器均應安裝在工作區(qū)的適當
位置,并應考慮現(xiàn)場的電源與接地。
5.1.2每個工作區(qū)的服務面積應按不同的應用功能確定。
5.2配線子系統(tǒng)
5.2.1配線子系統(tǒng)應根據(jù)工程提出的近期和遠期終端設備的設
置要求、用戶性質、網(wǎng)絡構成及實際需要確定建筑物各層需要安裝
信息插座模塊的數(shù)量及其位置,配線應留有發(fā)展余地。
5.2.2配線子系統(tǒng)水平纜線采用的非屏蔽或屏蔽4對對絞電纜、
室內光纜應與各工作區(qū)光、電信息插座類型相適應。
5.2.3電人人文庫專用信間FD(設備間BD、進線間CD)處,通信纜線和計算
機網(wǎng)絡設備與配線設備之間的連接方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在FD、BD、CD處,電話交換系統(tǒng)配線設備模塊之間宜采
用跳線互連(圖5.2.3-1)。
2計算機網(wǎng)絡設備與配線設備的連接方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在FD、BD、CD處,計算機網(wǎng)絡設備與配線設備模塊之間
宜經跳線交叉連接(圖5.2.3-2)。
·32·
圖5.2.3-1電話交換系統(tǒng)中纜線與配線設備間連接方式
圖5.2.3-2交叉連接方式
2)在FD、BD、CD處,計算機網(wǎng)絡設備與配線設備模塊之間可
經設備纜線互連(圖5.2.3-3)。
圖5.2.3-3互連方式
5.2.4每一個工作區(qū)信息插座模塊數(shù)量不宜少于2個,并應滿足
各種業(yè)務的需求。
5.2.5底盒數(shù)量應由插座盒面板設置的開口數(shù)確定,并應符合下
列規(guī)定:
1每人人文庫專用一個底盒支持安裝的信息點(RJ45模塊或光纖適配器)
數(shù)量不宜大于2個。
2光纖信息插座模塊安裝的底盒大小與深度應充分考慮到
水平光纜(2芯或4芯)終接處的光纜預留長度的盤留空間和滿足
光纜對彎曲半徑的要求。
3信息插座底盒不應作為過線盒使用。
5.2.6工作區(qū)的信息插座模塊應支持不同的終端設備接入,每一
·33·
個8位模塊通用插座應連接1根4對對絞電纜;每一個雙工或2
個單工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應連接1根2芯光纜。
5.2.7從電信間至每一個工作區(qū)的水平光纜宜按2芯光纜配置。
至用戶群或大客戶使用的工作區(qū)域時,備份光纖芯數(shù)不應小于2
芯,水平光纜宜按4芯或2根2芯光纜配置。
5.2.8連接至電信間的每一根水平纜線均應終接于FD處相應
的配線模塊,配線模塊與纜線容量相適應。
5.2.9電信間FD主干側各類配線模塊應根據(jù)主干纜線所需容
量要求、管理方式及模塊類型和規(guī)格進行配置。
5.2.10電信間FD采用的設備纜線和各類跳線宜根據(jù)計算機網(wǎng)
絡設備的使用端口容量和電話交換系統(tǒng)的實裝容量、業(yè)務的實際
需求或信息點總數(shù)的比例進行配置,比例范圍宜為25%~50%。
5.3干線子系統(tǒng)
5.3.1干線子系統(tǒng)所需要的對絞電纜根數(shù)、大對數(shù)電纜總對數(shù)及
光纜光纖總芯數(shù),應滿足工程的實際需求與纜線的規(guī)格,并應留有
備份容量。
5.3.2干線子系統(tǒng)主干纜線宜設置電纜或光纜備份及電纜與光
纜互為備份的路由。
5.3.3當電話交換機和計算機設備設置在建筑物內不同的設備
間時,宜采用不同的主干纜線來分別滿足語音和數(shù)據(jù)的需要。
5.3.4在建筑物若干設備間之間,設備間與進線間及同一層或各
層電信間之間人人文庫專用宜設置干線路由。
5.3.5主干電纜和光纜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對語音業(yè)務,大對數(shù)主干電纜的對數(shù)應按每1個電話8位
模塊通用插座配置1對線,并應在總需求線對的基礎上預留不小
于10%的備用線對。
2對數(shù)據(jù)業(yè)務,應按每臺以太網(wǎng)交換機設置1個主干端口和
1個備份端口配置。當主干端口為電接口時,應按4對線對容量
·34·
配置,當主干端口為光端口時,應按1芯或2芯光纖容量配置。
3當工作區(qū)至電信間的水平光纜需延伸至設備間的光配線
設備(BD/CD)時,主干光纜的容量應包括所延伸的水平光纜光纖
的容量。
4建筑物配線設備處各類設備纜線和跳線的配置應符合本
規(guī)范第5.2.10條的規(guī)定。
5.3.6設備間配線設備(BD)所需的容量要求及配置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主干纜線側的配線設備容量應與主干纜線的容量相一致。
2設備側的配線設備容量應與設備應用的光、電主干端口容
量相一致或與干線側配線設備容量相同。
3外線側的配線設備容量應滿足引入纜線的容量需求。
5.4建筑群子系統(tǒng)
5.4.1建筑群配線設備(CD)內線側的容量應與各建筑物引入的
建筑群主干纜線容量一致。
5.4.2建筑群配線設備(CD)外線側的容量應與建筑群外部引入
的纜線的容量一致。
5.4.3建筑群配線設備各類設備纜線和跳線的配置應符合本規(guī)
范第5.2.10條的規(guī)定。
5.5入口設施
5.5.1建人人文庫專用筑群主干電纜和光纜、公用網(wǎng)和專用網(wǎng)電纜、光纜等室
外纜線進入建筑物時,應在進線間由器件成端轉換成室內電纜、光
纜。纜線的終接處設置的入口設施外線側配線模塊應按出入的
電、光纜容量配置。
5.5.2綜合布線系統(tǒng)和電信業(yè)務經營者設置的入口設施內線側
配線模塊應與建筑物配線設備(BD)或建筑群配線設備(CD)之間
敷設的纜線類型和容量相匹配。
·35·
5.5.3進線間的纜線引入管道管孔數(shù)量應滿足建筑物之間、外部
接入各類信息通信業(yè)務、建筑智能化業(yè)務及多家電信業(yè)務經營者
纜線接入的需求,并應留有不少于4孔的余量。
5.6管理系統(tǒng)
5.6.1對設備間、電信間、進線間和工作區(qū)的配線設備、纜線、信
息點等設施,應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并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宜采用計算機進行文檔記錄與保存,簡
單且規(guī)模較小的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可按圖紙資料等紙質文檔進行
管理。文檔應做到記錄準確、及時更新、便于查閱,文檔資料應實
現(xiàn)漢化。
2綜合布線的每一電纜、光纜、配線設備、終接點、接地裝置、
管線等組成部分均應給定唯一的標識符,并應設置標簽。標識符
應采用統(tǒng)一數(shù)量的字母和數(shù)字等標明。
3電纜和光纜的兩端均應標明相同的標識符。
4設備間、電信間、進線間的配線設備宜采用統(tǒng)一的色標區(qū)
別各類業(yè)務與用途的配線區(qū)。
5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應制訂系統(tǒng)測試的記錄文檔內容。
5.6.2所有標簽應保持清晰,并應滿足使用環(huán)境要求。
5.6.3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規(guī)模較大以及用戶有提高布線系統(tǒng)維
護水平和網(wǎng)絡安全的需要時,宜采用智能配線系統(tǒng)對配線設備的
端口進行實時人人文庫專用管理,顯示和記錄配線設備的連接、使用及變更狀
況。并應具備下列基本功能:
1實時智能管理與監(jiān)測布線跳線連接通斷及端口變更狀態(tài);
2以圖形化顯示為界面,瀏覽所有被管理的布線部位;
3管理軟件提供數(shù)據(jù)庫檢索功能;
4用戶遠程登錄對系統(tǒng)進行遠程管理;
5管理軟件對非授權操作或鏈路意外中斷提供實時報警。
·36·
5.6.4綜合布線系統(tǒng)相關設施的工作狀態(tài)信息應包括設備和纜
線的用途、使用部門、組成局域網(wǎng)的拓撲結構、傳輸信息速率、終端
設備配置狀況、占用器件編號、色標、鏈路與信道的功能和各項主
要指標參數(shù)及完好狀況、故障記錄等信息,還應包括設備位置和纜
線走向等內容。
人人文庫專用
·37·
6性能指標
6.1纜線與連接器件性能指標
6.1.1D級、E級、F級的對絞電纜布線信道器件的標稱阻抗應
為100Ω,A級、B級、C級可為100Ω或120Ω。
6.1.2對絞電纜基本電氣特性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信道每個線對中的兩個導體之間的d.c.環(huán)路電阻不平衡
度對所有類別不應超過3%。
2電纜在所有的溫度下應用時,D、E、EA、F、FA級信道每一
導體最小載流量應為0.175A(d.c.)。
3布線系統(tǒng)在工作環(huán)境溫度下,D、E、EA、F、FA級信道應支
持任意導體之間72V(d.c.)的工作電壓。
4布線系統(tǒng)在工作環(huán)境溫度下,D、E、EA、F、FA級信道每個
線對應支持承載10W的功率。
5對絞電纜的性能指標參數(shù)應包括衰減、等電平遠端串音衰
減、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功率和、衰減遠端串音比、衰減遠端串音
比功率和、耦合衰減、轉移阻抗、不平衡衰減(近端)、近端串音功率
和、外部串音(EA、FA)。
62m、5m對絞電纜跳線的指標參數(shù)值應包括回波損耗、近
端串音。人人文庫專用
6.1.3對絞電纜連接器件基本電氣特性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配線設備模塊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應為-10℃~+60℃。
2應具有唯一的標記或顏色。
3連接器件應支持0.4mm~0.8mm線徑導體的連接。
4連接器件的插拔率不應小于500次。
5器件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38·
1)RJ458位模塊通用插座可按568A或568B的方式進行
連接(圖6.1.3-1)。
圖6.1.3-18位模塊式通用插座連接
注:G(Green)—綠;BL(Blue)—藍;
BR(Brown)—棕;W(White)—白;O(Orange)—橙
2)4對對絞電纜與非RJ45模塊終接時,應按線序號和組成
的線對進行卡接(圖6.1.3-2、圖6.1.3-3)。
人人文庫專用
圖6.1.3-27類和7A類模塊插座連接(正視)方式1
·39·
圖6.1.3-37類和7A類插座連接(正視)方式2
6連接器件的性能指標參數(shù)應包括回波損耗、插入損耗、近
端串音、近端串音功率和、遠端串音、遠端串音功率和、輸入阻抗、
不平衡輸入阻抗、載流量、時延、時延偏差、橫向轉換損耗、橫向轉
換轉移損耗、耦合衰減(屏蔽布線)、轉移阻抗(屏蔽布線)、絕緣電
阻、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外部遠端串音功率和。
6.2系統(tǒng)性能指標
6.2.1對絞電纜布線系統(tǒng)永久鏈路、CP鏈路及信道的回波損
耗、插入損耗、近端串音、近端串音功率和、衰減遠端串音比、衰減
遠端串音比功率和、衰減近端串音比、衰減近端串音比功率和、直
流環(huán)路電阻、時延、時延偏差、外部近端串音功率和、外部遠端串音
比功率和等性能指標參數(shù)的規(guī)定值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A的規(guī)定。
6.2.2在人人文庫專用工程的安裝設計中應考慮綜合布線系統(tǒng)產品的纜線結
構、直徑、材料、承受拉力、彎曲半徑等機械性能指標。
6.2.3光纖布線系統(tǒng)OF-300、OF-500、OF-2000各等級的光纖
信道衰減值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A的規(guī)定。
6.2.4工業(yè)環(huán)境布線系統(tǒng)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電纜布線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應包括回波衰耗、插入損耗、近
端串音、近端串音功率和、衰減串音比、衰減串音比功率和、等電平
·40·
遠端串音衰減、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功率和、傳播時延、時延偏差、
直流環(huán)路電阻、長度、連接正確性、導通性能。
2光纖布線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應包括光衰耗、模式帶寬、傳播
時延、長度、連接極性。
6.2.5對絞電纜布線系統(tǒng)應用在工業(yè)以太網(wǎng)、POE及高速信道
的情況下,還應考慮橫向轉換損耗、兩端等效橫向轉換損耗、不平
衡電阻、耦合衰減等屏蔽特性指標。
人人文庫專用
·41·
7安裝工藝要求
7.1工作區(qū)
7.1.1工作區(qū)信息插座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暗裝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盒應滿足防水和抗壓要求。
2工業(yè)環(huán)境中的信息插座可帶有保護殼體。
3暗裝或明裝在墻體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高度宜
為300mm。
4安裝在工作臺側隔板面及臨近墻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
地宜為1.0m。
5信息插座模塊宜采用標準86系列面板安裝,安裝光纖模
塊的底盒深度不應小于60mm。
7.1.2工作區(qū)的電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每個工作區(qū)宜配置不少于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
插座盒。
2電源插座應選用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
3工作區(qū)電源插座宜嵌墻暗裝,高度應與信息插座一致。
7.1.3CP集合點箱體、多用戶信息插座箱體宜安裝在導管的引
入側及便于維護的柱子及承重墻上等處,箱體底邊距地高度宜為
500mm,當人人文庫專用在墻體、柱子的上部或吊頂內安裝時,距地高度不宜小
于1800mm。
7.1.4每個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附近水平70mm~150mm處,
宜預留設置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插座,并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每個電源插座的配電線路均應裝設保護電器,電源插座宜
嵌墻暗裝,底部距地高度應與信息配線箱一致。
·42·
2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內應引入單相交流220V電源。
7.2電信間
7.2.1電信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電信間數(shù)量應按所服務樓層面積及工作區(qū)信息點密度與
數(shù)量確定。
2同樓層信息點數(shù)量不大于400個時,宜設置1個電信間;
當樓層信息點數(shù)量大于400個時,宜設置2個及以上電信間。
3樓層信息點數(shù)量較少,且水平纜線長度在90m范圍內時,
可多個樓層合設一個電信間。
7.2.2當有信息安全等特殊要求時,應將所有涉密的信息通信網(wǎng)
絡設備和布線系統(tǒng)設備等進行空間物理隔離或獨立安放在專用的
電信間內,并應設置獨立的涉密機柜及布線管槽。
7.2.3電信間內,信息通信網(wǎng)絡系統(tǒng)設備及布線系統(tǒng)設備宜與弱
電系統(tǒng)布線設備分設在不同的機柜內。當各設備容量配置較少
時,亦可在同一機柜內作空間物理隔離后安裝。
7.2.4各樓層電信間、豎向纜線管槽及對應的豎井宜上下對齊。
7.2.5電信間內不應設置與安裝的設備無關的水、風管及低壓配
電纜線管槽與豎井。
7.2.6根據(jù)工程中配線設備與以太網(wǎng)交換機設備的數(shù)量、機柜的
尺寸及布置,電信間的使用面積不應小于5m2。當電信間內需設
置其他通信設施和弱電系統(tǒng)設備箱柜或弱電豎井時,應增加使用
面積。人人文庫專用
7.2.7電信間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0℃~35℃,相對濕度應保持
在20%~80%之間。當房間內安裝有源設備時,應采取滿足信息
通信設備可靠運行要求的對應措施。
7.2.8電信間應采用外開防火門,房門的防火等級應按建筑物等
級類別設定。房門的高度不應小于2.0m,凈寬不應小于0.9m。
7.2.9電信間內梁下凈高不應小于2.5m。
·43·
7.2.10電信間的水泥地面應高出本層地面不小于100mm或設
置防水門檻。室內地面應具有防潮、防塵、防靜電等措施。
7.2.11電信間應設置不少于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插座
盒,每個電源插座的配電線路均應裝設保護器。設備供電電源應
另行配置。
7.3設備間
7.3.1設備間設置的位置應根據(jù)設備的數(shù)量、規(guī)模、網(wǎng)絡構成等
因素綜合考慮。
7.3.2每棟建筑物內應設置不小于1個設備間,并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當電話交換機與計算機網(wǎng)絡設備分別安裝在不同的場地、
有安全要求或有不同業(yè)務應用需要時,可設置2個或2個以上配
線專用的設備間。
2當綜合布線系統(tǒng)設備間與建筑內信息接入機房、信息網(wǎng)絡
機房、用戶電話交換機房、智能化總控室等合設時,房屋使用空間
應作分隔。
7.3.3設備間內的空間應滿足布線系統(tǒng)配線設備的安裝需要,其
使用面積不應小于10m2。當設備間內需安裝其他信息通信系統(tǒng)
設備機柜或光纖到用戶單元通信設施機柜時,應增加使用面積。
7.3.4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設備間宜處于干線子系統(tǒng)的中間位置,并應考慮主干纜線
的傳輸距離人人文庫專用、敷設路由與數(shù)量。
2設備間宜靠近建筑物布放主干纜線的豎井位置。
3設備間宜設置在建筑物的首層或樓上層。當?shù)叵率覟槎?/p>
層時,也可設置在地下一層。
4設備間應遠離供電變壓器、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X射線設備、
無線射頻或雷達發(fā)射機等設備以及有電磁干擾源存在的場所。
5設備間應遠離粉塵、油煙、有害氣體以及存有腐蝕性、易
·44·
燃、易爆物品的場所。
6設備間不應設置在廁所、浴室或其他潮濕、易積水區(qū)域的
正下方或毗鄰場所。
7設備間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0℃~35℃,相對濕度應保持
在20%~80%之間,并應有良好的通風。當室內安裝有源的信息
通信網(wǎng)絡設備時,應采取滿足設備可靠運行要求的對應措施。
8設備間內梁下凈高不應小于2.5m。
9設備間應采用外開雙扇防火門。房門凈高不應小于
2.0m,凈寬不應小于1.5m。
10設備間的水泥地面應高出本層地面不小于100mm或設
置防水門檻。
11室內地面應具有防潮措施。
7.3.5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侵入,并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塵
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7.3.5的規(guī)定。
表7.3.5塵埃限值
塵埃顆粒的最大直徑(μm)0.5135
灰塵顆粒的最大濃度(粒子數(shù)/m3)1.4×1077×1052.4×1051.3×105
7.3.6設備間應設置不少于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插座
盒,每個電源插座的配電線路均應裝設保護器。設備供電電源應
另行配置。
7.4進線間
7.4.1進人人文庫專用線間內應設置管道入口,入口的尺寸應滿足不少于3家
電信業(yè)務經營者通信業(yè)務接入及建筑群布線系統(tǒng)和其他弱電子系
統(tǒng)的引入管道管孔容量的需求。
7.4.2在單棟建筑物或由連體的多棟建筑物構成的建筑群體內
應設置不少于1個進線間。
7.4.3進線間應滿足室外引入纜線的敷設與成端位置及數(shù)量、纜
線的盤長空間和纜線的彎曲半徑等要求,并應提供安裝綜合布線
·45·
系統(tǒng)及不少于3家電信業(yè)務經營者入口設施的使用空間及面積。
進線間面積不宜小于10m2。
7.4.4進線間宜設置在建筑物地下一層臨近外墻、便于管線引入
的位置,其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管道入口位置應與引入管道高度相對應。
2進線間應防止?jié)B水,宜在室內設置排水地溝并與附近設有
抽排水裝置的集水坑相連。
3進線間應與電信業(yè)務經營者的通信機房,建筑物內配線系
統(tǒng)設備間、信息接入機房、信息網(wǎng)絡機房、用戶電話交換機房、智能
化總控室等及垂直弱電豎井之間設置互通的管槽。
4進線間應采用相應防火級別的外開防火門,門凈高不應小
于2.0m,凈寬不應小于0.9m。
5進線間宜采用軸流式通風機通風,排風量應按每小時不小
于5次換氣次數(shù)計算。
7.4.5與進線間安裝的設備無關的管道不應在室內通過。
7.4.6進線間安裝信息通信系統(tǒng)設施應符合設備安裝設計的
要求。
7.4.7綜合布線系統(tǒng)進線間不應與數(shù)據(jù)中心使用的進線間合設,
建筑物內各進線間之間應設置互通的管槽。
7.4.8進線間應設置不少于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插座
盒,每個電源插座的配電線路均應裝設保護器。設備供電電源應
另行配置。人人文庫專用
7.5導管與橋架安裝
7.5.1布線導管或橋架的材質、性能、規(guī)格以及安裝方式的選擇
應考慮敷設場所的溫度、濕度、腐蝕性、污染以及自身耐水性、耐火
性、承重、抗撓、抗沖擊等因素對布線的影響,并應符合安裝要求。
7.5.2纜線敷設在建筑物的吊頂內時,應采用金屬導管或槽盒。
7.5.3布線導管或槽盒在穿越防火分區(qū)樓板、墻壁、天花板、隔墻
·46·
等建筑構件時,其空隙或空閑的部位應按等同于建筑構件耐火等
級的規(guī)定封堵。塑料導管或槽盒及附件的材質應符合相應阻燃等
級的要求。
7.5.4布線導管或橋架在穿越建筑結構伸縮縫、沉降縫、抗震縫
時,應采取補償措施。
7.5.5布線導管或槽盒暗敷設于樓板時不應穿越機電設備基礎。
7.5.6暗敷設在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樓板內的布線導管或槽盒最大
外徑宜為樓板厚的1/4~1/3。
7.5.7建筑物室外引入管道設計應符合建筑結構地下室外墻的
防水要求。引入管道應采用熱浸鍍鋅厚壁鋼管,外徑50mm~
63.5mm鋼管的壁厚度不應小于3mm,外徑76mm~114mm鋼管
的壁厚度不應小于4mm。
7.5.8建筑物內采用導管敷設纜線時,導管選用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線路明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保護。
2建筑物內暗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彎曲金屬電氣導管
等保護。
3導管在地下室各層樓板或潮濕場所敷設時,不應采用壁厚
小于2.0mm的熱鍍鋅鋼管或重型包塑可彎曲金屬導管。
4導管在二層底板及以上各層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墻體內敷
設時,可采用壁厚不小于1.5mm的熱鍍鋅鋼導管或可彎曲金屬
導管。
5在人人文庫專用多層建筑磚墻或混凝土墻內豎向暗敷導管時,導管外徑
不應大于50mm。
6由樓層水平金屬槽盒引入每個用戶單元信息配線箱或過
路箱的導管,宜采用外徑20mm~25mm鋼導管。
7樓層弱電間(電信間)或弱電豎井內鋼筋混凝土樓板上,應
按豎向導管的根數(shù)及規(guī)格預留樓板孔洞或預埋外徑不小于89mm
的豎向金屬套管群。
·47·
8導管的連接宜采用專用附件。
7.5.9槽盒的直線連接、轉角、分支及終端處宜采用專用附件
連接。
7.5.10在明裝槽盒的路由中設置吊架或支架,宜設置在下列
位置:
1直線段不大于3m及接頭處;
2首尾端及進出接線盒0.5m處;
3轉角處。
7.5.11布線路由中每根暗管的轉彎角不應多于2個,且彎曲角
度應大于90°。
7.5.12過線盒宜設置于導管或槽盒的直線部分,并宜設置在下
列位置:
1槽盒或導管的直線路由每30m處;
2有1個轉彎,導管長度大于20m時;
3有2個轉彎,導管長度不超過15m時;
4路由中有反向(U形)彎曲的位置。
7.5.13導管管口伸出地面部分應為25mm~50mm。
7.6纜線布放
7.6.1建筑物內纜線的敷設方式應根據(jù)建筑物構造、環(huán)境特征、
使用要求、需求分布以及所選用導體與纜線的類型、外形尺寸及結
構等因素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水平纜人人文庫專用線敷設時,應采用導管、橋架的方式,并應符合下列
規(guī)定:
1)從槽盒、托盤引出至信息插座,可采用金屬導管敷設;
2)吊頂內宜采用金屬托盤、槽盒的方式敷設;
3)吊頂或地板下纜線引入至辦公家具桌面宜采用垂直槽盒
方式及利用家具內管槽敷設;
4)墻體內應采用穿導管方式敷設;
·48·
5)大開間地面布放纜線時,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宜選用架空地板
下或網(wǎng)絡地板內的托盤、槽盒方式敷設。
2干線子系統(tǒng)垂直通道宜選用穿樓板電纜孔、導管或橋架、
電纜豎井三種方式敷設。
7.6.2建筑群之間的纜線宜采用地下管道或電纜溝方式敷設。
7.6.3明敷纜線應符合室內或室外敷設場所環(huán)境特征要求,并應
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采用線卡沿墻體、頂棚、建筑物構件表面或家具上直接敷
設,固定間距不宜大于1m。
2纜線不應直接敷設于建筑物的頂棚內、頂棚抹灰層、墻體
保溫層及裝飾板內。
3明敷纜線與其他管線交叉貼鄰時,應按防護要求采取保護
隔離措施。
4敷設在易受機械損傷的場所時,應采用鋼管保護。
7.6.4綜合布線系統(tǒng)管線的彎曲半徑應符合表7.6.4的規(guī)定。
表7.6.4管線敷設彎曲半徑
纜線類型彎曲半徑
2芯或4芯水平光纜>25mm
其他芯數(shù)和主干光纜不小于光纜外徑的10倍
4對屏蔽、非屏蔽電纜不小于電纜外徑的4倍
大對數(shù)主干電纜不小于電纜外徑的10倍
室外光纜、電纜不小于纜線外徑的10倍
注:當纜線人人文庫專用采用電纜橋架布放時,橋架內側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300mm。
7.6.5纜線布放在導管與槽盒內的管徑與截面利用率應符合下
列規(guī)定:
1管徑利用率和截面利用率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管徑利用率=d/D(7.6.5-1)
式中:d———纜線外徑;
D———管道內徑。
·49·
截面利用率=A1/A(7.6.5-2)
式中:A1———穿在管內的纜線總截面積;
A———管徑的內截面積。
2彎導管的管徑利用率應為40%~50%。
3導管內穿放大對數(shù)電纜或4芯以上光纜時,直線管路的管
徑利用率應為50%~60%。
4導管內穿放4對對絞電纜或4芯及以下光纜時,截面利用
率應為25%~30%。
5槽盒內的截面利用率應為30%~50%。
7.6.6用戶光纜敷設與接續(x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用戶光纜光纖接續(xù)宜采用熔接方式。
2在用戶接入點配線設備及信息配線箱內宜采用熔接尾纖
方式終接,不具備熔接條件時可采用現(xiàn)場組裝光纖連接器件終接。
3每一光纖鏈路中宜采用相同類型的光纖連接器件。
4采用金屬加強芯的光纜,金屬構件應接地。
5室內光纜預留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光纜在配線柜處預留長度應為3m~5m;
2)光纜在樓層配線箱處光纖預留長度應為1m~1.5m;
3)光纜在信息配線箱終接時預留長度不應小于0.5m;
4)光纜纖芯不做終接時,應保留光纜施工預留長度。
6光纜敷設安裝的最小靜態(tài)彎曲半徑應符合表7.6.6的規(guī)定。
表7.6.6光纜敷設安裝的最小靜態(tài)彎曲半徑
人人文庫專用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繪金魚國畫與西瓜主題藝術課件
- 數(shù)學高段課標及教學培訓
- 地震逃生和基本救護知識
- 護理查房病歷匯報
- 電工電子技術 課件 7. 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電路的連接與測試
- 辦公室智慧管理方案
- 統(tǒng)編版2024~2025學年度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中模擬卷(有答案)
- 教育功能唐智松
- 第一單元評估檢測題( A 卷)單元測試(無答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西師大版
- 建筑工程風險管理案例分析
- 電纜絕緣電阻測試記錄簿表格
- 體外沖擊波療法課件
- 天津某污水處理廠廠區(qū)建設創(chuàng)“海河杯”精品工程QC成果發(fā)布
- 藥房消防安全應急預案(通用10篇)
-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腹膜外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課件
- 銷售管理(第三版)-熊銀解
- 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公式整理(超全免費版)
- 鋼箱梁施工方案1(完整版)
- 情景劇《皇帝選妃》
- 罐內升降機防腐施工方案
- 昆蟲的內部解剖和生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