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城市郊區(qū)的歷史演變
城市郊區(qū)是指圍繞城市而建一座環(huán)繞著城市的區(qū)域。說得更科學一些,城市郊區(qū)應該是城市市政界線以內、城區(qū)用地周圍的田園景觀地帶和緊密為城區(qū)服務的農副業(yè)經濟區(qū),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已有“邑外為郊,離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和“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的記載。但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城市市政界線的形成和變遷,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伴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和城市職能的完善而逐步實現(xiàn)的。北京城市郊區(qū)的形成和變遷就是典型的一例。目前北京城市郊區(qū)包括六區(qū)八縣,其中朝陽區(qū)、豐臺區(qū)、海淀區(qū)、石景山區(qū)為近郊區(qū);門頭溝區(qū)、房山區(qū)為遠郊區(qū);大興、通縣、順義、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延慶為遠郊縣。總面積為16,721平方公里,人口約654萬(1983年)。今日的北京城市郊區(q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而后形成的。這一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燕都薊城至金中都期間,尚未形成有明確市政界線的城市郊區(qū),只是處于城郊狀態(tài)。第二階段:從元大都至民國北平市期間,逐漸形成了明確市政界線的城市郊區(qū),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第三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城市郊區(qū)迅速擴展,以至形成今日的市域。上述三個階段前后相繼,密不可分,并且每一個階段都與北京城的歷史地位和城市職能息息相關。北京城的原始聚落,名薊。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薊城是燕國都城,為“渤碣之間一都會”。那時候,人煙尚稀,薊城不可能領有為嚴格界線所劃定的郊區(qū),但是在城郊已建有燕國的離宮別館。文獻記載,薊城西三、四十里地有燕國的寧臺、元英、磿室等宮殿。兩漢至隋唐間,薊城一直是州郡(國)治所,是經略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隋大業(yè)七年(611年),煬帝用兵遼東時,遣將于薊城桑乾河上筑社稷二壇,設方遺,行宜社禮;又于薊城北設壇,祭馬祖于其上。這里的薊城南、北,顯然是指城郊而言。這一事例說明,城郊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場所。遼建陪都于薊,城改名南京,又曰燕京。又于南京置析津府,統(tǒng)六州十一縣,其中析津、宛平二縣附郭,城郊即由兩縣分治。從遼南京城內尚未出現(xiàn)市政機構這一點推斷,南京城本身亦由析津、宛平兩縣分管。因此,遼南京尚不是獨立的城市,也就不存在城市所領屬的郊區(qū)。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三月,命從東、西、南三面增擴燕京城后,周垣達三十六里上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遷都燕京城,改號中都,置中都路,并改原析津府為大興府,改析津縣為大興縣。時大興府領十縣一鎮(zhèn)。其中大興、宛平二縣附郭,對城郊的管轄一如遼制。但是,金中都城內已設有左右兩警巡院,負責“括戶籍”、“檢民力”。因此,金中都已出現(xiàn)了市政機構?!督鹗贰さ乩碇尽分^中都屬中都路,那么中都內左右警巡院亦當屬之。中都路大興府所領之大興、宛平二縣雖系附郭縣,但與警巡院不相統(tǒng)屬。因此金中都已出現(xiàn)了市政機構?!督鹗贰さ乩碇尽分^中都屬中都路,那么中都內左右警巡院亦當屬之。中都路大興府所領之大興、宛平二縣雖系附郭縣,但與警巡院不相統(tǒng)屬。因此,中都城對其周圍地區(qū)仍然沒有領屬權,也就是說,中都城外未能形成有明確界線的郊區(qū)。盡管遼南京和金中都尚未領有一定范圍的郊區(qū),但與城郊的關系日益密切。特別是金代,不但利用中都東北郊外的天然水泊營造了大寧宮,為日后大都城的興建奠定了基點,而且在西郊玉泉山、香山等地修建行宮寺院,作為巡幸駐蹕之所。又于南郊大興縣境營造建春宮,開辟游獵場所,同時于中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完善道路系統(tǒng)。金代在中都四郊的廣泛活動為后來郊區(qū)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為逃避北方蒙古人的威脅,遷都汴梁(今開封)。翌年,中都城為蒙古兵所破,改名燕京。時城內宮闕,盡遭焚毀。其后過了四十九年,即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決定建都燕京,仍稱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始于中都舊城東北郊另建新城,初亦名中都。至元九年(1272)新城改名大都。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門,內除宮城(大內)和皇城(蕭墻)外,又分五十坊。至元十九年(1282)廢故大興府置大都留守司;二十一年(1284)改置大都路總管府,領院二、縣六、州十。州領縣十六。所謂二院,即左、右警巡院,分領大都城內坊市民事,實為大都市政機構,但與分治郭下的大興、宛平二縣不相統(tǒng)屬,這一點當是金中都行政制度的延續(xù)和繼承。元世祖中統(tǒng)(1260—1263)年間,為防盜起見,曾于各地設置巡軍弓手,“驗民戶多寡,定立額數(shù)”。每百戶取中產者一人以充。到至正(1341—1368)年間蘇天爵任大都路總管時,京師計設弓兵2085人11,在大都各城門外的關廂中,西北關廂巡檢司30人,南關廂巡檢司37人,東關廂巡檢司人、據此可以大概推知當時的三個關廂巡司所領人戶分別為3000戶、3800戶和1800戶。由些可見,元大都城的關廂獲得了相當?shù)陌l(fā)展。正如《馬可·波羅游記》所載:“[大都]各城門外都有一個城郊,范圍廣大,和左右兩邊城門的近城,連成一片……在近郊,距都城也許有一點六公里遠的地方,,建有許多旅館或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為來自各地的商人提供住宿?!痹蠖嫉慕疾粌H建有許多壇廟寺觀、別墅范囿,還建有許多糧倉、窯場,設有採木提舉司和養(yǎng)種園等。另外,中都舊城經過元世祖時期的恢復,人口仍然不少,至正年間中都舊城中設弓兵達千人,人口約十萬戶,亦設有警巡院。因此原中都舊城仍屬于大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各巡檢司所轄關廂以及鄰近村莊,肯定已存在著確定的界線。這一區(qū)域界線之外才是“環(huán)四境、控六鄉(xiāng)”的大興、宛平兩縣屬地。因此,可以說北京城市郊區(qū)在元大都時已初步形成了。只是因資料所限,目前尚難勾畫出它的界線。根據某些文獻記載,元代一些官宦人家的園林別墅多集中在今豐臺草橋一帶,這里似乎應屬大都城郊區(qū)范圍之內。明初建都應天,稱南京,而元大都改名北平,大都路改名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又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順天府領五州、二十二縣,其中大興、宛平二縣附郭。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北京改稱京師。并將“京師之地分為五城,每城有坊”,勾當城坊公事;又設五城兵馬司,稽察奸宄。而“城內分土:前從棋盤街、后從北安門街以西,俱屬苑平;城外,東與大興縣聯(lián)界”。明代京師實行了名義上的雙重行政管轄。實際上,“城內總小甲悉屬五兵馬司,近城地方三、四十里猶籍隸廠衛(wèi),縣官曾不得一輕拘攝??h門之外,率爾我而主賓焉”。據此則知,明代北京城內應屬五城坊巷和兵馬司,而城外四郊應屬中央政府的廠、衛(wèi)、監(jiān)、局等管轄。據嘉靖年間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城外關廂,其中朝陽、東直兩關廂五牌三十七鋪,包括朝陽門外河沿往南至都城東南大通橋及新城便門(東便門),東直門外北河沿往北至都城東北,計四十多個街巷村落。鄭村壩共四牌,包括駒子房等十五個村莊。阜成、西直關外七鋪,包括阜成門外河沿往南、白紙坊至都城西南角新城便門(西便門),計九處村莊。北河沿往北至西直門和都城西北郊外計七十多個村莊。安定、德勝關外六鋪,包括安定門外六處、德勝門外二處、東鄉(xiāng)十六處,中鄉(xiāng)二十五處、西鄉(xiāng)十八處,共計六十多個村莊。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中,座落于新城外者計十余個村莊。又崇南、崇北坊郊外有十余個村莊??傆嫵峭怅P廂所屬街巷、胡同、村莊有230余個。明代,“城內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又裂為鋪,即“城內各坊,隨居民多少,為若干鋪;”而“城外各村,隨地方遠近,分為若干保甲”。城市與村莊編設坊鋪和保甲有明顯的區(qū)別。從當時四郊與五城統(tǒng)一劃分牌鋪的事實來看,城外關廂及所屬村莊又應屬于五城管轄。這與上文所說大興、宛平二縣不得拘攝的記載并不矛盾。總之,明代北京四郊實由京師五城和中央政府的廠、衛(wèi)、監(jiān)、局共同管轄。由某些村落名稱和不完整的記錄所反映的這時期城市郊區(qū)經濟職能及其與城市的密切聯(lián)系,亦可證實上述推斷并非謬說。東北郊鄭村壩(今東壩)一帶十五個村莊為明代御馬苑所在地,“各馬房大小二十所,各相距三、四里,牧養(yǎng)御馬”。西南郊外為嘉蔬署所在地,各村居民多為菜戶,專供宮廷食用蔬菜。南海子為“育養(yǎng)禽獸、種植蔬果之處”。西郊村莊居民多屬林衡署果戶,供應宮廷干鮮果品。東南郊、南郊除菜農外,又有花戶,專門培育花卉,以供宮廷及官僚貴族觀賞。北郊則多牧養(yǎng)奶戶??傊?明代北京四郊是一個與宮廷生活和城市需求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農牧業(yè)國藝區(qū),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上文被記錄下來的街巷村莊的分布,可以大體勾畫出明代北京郊區(qū)的界線。與元大都時相比,不但明北京城郊區(qū)的界線較為明確,而且有兩處重要變遷值得特別指出。一是明初廢棄元大都北城墻,將其南移約五里地,于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新修域墻,作為明北京城的北墻,于是元大都的北部城區(qū)廢為郊區(qū)。二是今東西長安街以南,原為大都城麗正、文明、順承三門外的郊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宮殿城池時,將大都城南墻向南拓展約二里地,于今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新建北京城南城墻,將大都城南郊之北部圈入北京城內。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外城之后,北京城區(qū)進一步擴展至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一線。明北京城區(qū)兩度向南擴展的結果,使其南郊比元大都南郊的范圍大大縮小,而使南海子(元稱下馬飛放泊)與京城的距離大為縮短。這種部分城區(qū)廢為郊區(qū)、部分郊區(qū)圈入城區(qū)的變遷,在明代是極為突出的。清順治元年(1644),定鼎北京。為安置大量內遷的旗人,清政府于1648年下令圈占北京內城,驅逐原居內城的漢官、漢民和商人等于外城居住,鑲滿洲八旗拱衛(wèi)皇城而居。同時于北京城內外布列巡捕營訊,以“稽察奸宄”,“肅清輦轂”。順治元年已設京師南北二營,十四年(1657)又增置中營。所屬巡捕官兵分駐郊外者,分別在朝陽門外大街、廣渠門外關廂大街、左安門外黃家莊等地;南營巡捕官兵在挑外的駐地分別為海甸(淀)正陽門外東小市、西直門外西關、右安門外關廂、廣渠門外大街、掛甲屯、水磨地方、樹村南、甕山東北、香山買賣街、四王府和小屯村;北營官兵在郊外的駐地分別為安定門外大關、東直門外大街、德勝門外大關、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胡同等??梢娗宕熝膊稜I巡防之地一開始便伸展到了郊外,其中在西北郊外則達到香山一帶。三巡捕營在郊外的巡防之地,在明代屬于北京郊區(qū)的范圍。但由于城屬(清代稱城外四郊為城屬)不屬京營訊地管轄,州縣不隨外營訊地管轄,造成了京師東西南北四城與大興、宛平及外州縣地方犬牙相錯、彼此混淆的局面。發(fā)生這種狀況的根源就在于明代北京城市郊區(qū)中存在著屬于州縣管轄的飛地和村莊,而清初又直接地繼承了明代隸屬關系的結果。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為扭轉這種局面,明確規(guī)定:“嗣后悉照京營舊制,凡城屬地方,有越出京營界外者,就近各歸大、宛縣二縣管轄;大、宛二縣地方,有夾雜京營界內者,就近各歸四城管轄。各按界址,豎立石碑,永遠遵守”。這一規(guī)定進一步具體劃定了北京城市與大、宛二縣之間的行政界線。如此明確地劃定城市郊區(qū)的行政界線,大概是我國城市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至乾隆年間,因“京師輦轂重地,向來步軍統(tǒng)領所管營務,止分中、南、北三營,地方本屬廣闊,又西北昆明湖一帶離城較遠、稽查巡緝,更覺耳目難周”,故增設左右二營,并改原南營為中營,改原中營為南營,共為中、南、北、左、右五營。五營所轄郊外地面重新作了調整,更便于領屬,但整體范圍未變。直至清末及民國初年,各營訊駐地及其所管區(qū)域亦未變動。民國初年出版的《大中華京師地理志》即曾肯定:“城外四郊,步軍統(tǒng)領京訊之地,亦仍舊制。”京營訊地不變的事實雄辯地說明了有清一代北京城屬的范圍是相對穩(wěn)定的。據文獻記載,至嘉慶年間,僅東郊、東南郊、南郊、西南郊就有村落四百余處。這些村落具有規(guī)模小、分布均衡的特點。至清末,京營四郊、即城屬區(qū)域的人口已達到34方余人。應該指出,光緒《順天府志·地理志一》及《大中華京師地理志》等書所記城屬的西北邊界距城僅十五里,即在清漪園(今頤和園)東垣外南北一線;《順天府屬總圖》及《畿鋪全圖》的《大興縣境圖》和《宛平縣境圖》均把京師城屬與宛平縣在西北的界線亦劃定于清漪園以東南北一線。這顯然與清代巡捕營訊在城屬西北部的實際公布及前述有關城屬與大、宛二縣根據京營訊地劃界分治的原則相抵捂。原因何在,有待稽考。清代,自康熙時期始,在北京四郊,尤其在西北郊外大興土木,辟治苑林,興建離宮,優(yōu)游享樂,兼理政務。為加強宮苑的防衛(wèi)并解決清代中期京師由城旗下人口膨脹而造成的沉重壓力,又一再于宮苑周圍或近城地方建筑兵營,派撥旗下官兵挈家駐防。從而極大推動了西北郊外的繁榮和發(fā)展,密切了城市與郊區(qū)的聯(lián)系。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相繼攻掠北京,焚劫園明園的暴行加速了清末北京郊區(qū)的殘破和蕭條、給北京郊區(qū)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1911年國民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其后的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時期,北京仍為京師。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后,改北京為北平特別市,旋改北平市。日偽占領時期又改北平市為北京??箲?zhàn)勝利后復改稱北平市。雖然這期間城市的名稱不斷變換,而其郊區(qū)范圍卻未有大的變化。西至三家店,東達東壩,北起立水橋,南迄大紅門,面積為654平方公里,只是原屬清代城屬南苑入劃了大興縣。日本投降后,北平郊區(qū)由原來的東西南北四郊區(qū)制改為八郊區(qū)制,其方位自東北郊始,依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城區(qū)依次為郊一,至郊八區(qū)。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郊區(qū)人口達到了49萬余人。民國時期,北京城市的消費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郊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日偽占領時期,于東、西郊分別建立了工業(yè)區(qū)和北京新城區(qū),改變了歷史上北京郊區(qū)的那種純粹的田園風光。郊區(qū)的園林寺廟開辟為公園和游覽勝地使旅游業(yè)得以發(fā)展。又燕京大學,清華學校的建立,又推動了郊區(qū)教育事業(yè)的興起??傊?民國時期,北京城市郊區(qū)不僅保持著與城市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且開始了自我完善的進程。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日至30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改北平為北京,并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從此,北京的城市建設及其郊區(qū)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從1948年底至1951年間,北京市的區(qū)劃調整極為復雜。因篇幅所限,略而不論。至1952年9月,北京市區(qū)劃分為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前門、崇文、宣武七個城區(qū)、和東郊、豐臺、南苑、海淀、石景山、京西礦區(qū)(原河北省宛平縣劃入北京市而改設)等六個郊區(qū)。其中郊區(qū)面積共增加了2509平方公里。1956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河北省屬昌平縣劃歸北京市,改名昌平區(qū)。又將河北省通縣所屬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莊、上新堡、前葦溝等七個鄉(xiāng)劃入北京市。從而使城市郊區(qū)的面積又增加了160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萬余。1958年3月,國務院決定,將河北省屬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xiāng)、房山五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市管轄,分別改名通州區(qū)、順義區(qū)、大興區(qū)、周口店區(qū)(良鄉(xiāng)、房山二縣合并改名)。使北京郊區(qū)面積又增加了404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近136萬。5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并經國務院批準,再次調整行政區(qū)劃,撒銷前門區(qū),分別并入崇文區(qū)和宣武區(qū);東單區(qū)和東四區(qū)合并為東城區(qū);西單區(qū)和西四區(qū)合并為西城區(qū)。撒銷南苑區(qū),分別并入大興區(qū)和豐臺區(qū);撒銷石景山區(qū),并入豐臺區(qū);京西礦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訪調解協(xié)議書
- 2025版住宅小區(qū)消防疏散指示標識安裝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個人股權擔保貸款合同標準版
- 2025版托老院入住老人安全防護服務協(xié)議3篇
- 2025-2030全球1-戊基-1H-吲哚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電子纖維鼻咽鏡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行業(yè)透視對公業(yè)務市場細分與行業(yè)特性
- 二零二五年度廚師勞務派遣及餐飲企業(yè)員工福利協(xié)議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車輛抵押貸款利率調整與通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菜鳥驛站快遞業(yè)務快遞員招聘與管理協(xié)議3篇
-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英語試題(含解析無聽力音頻有聽力原文)
- 農民工工資表格
- 【寒假預習】專題04 閱讀理解 20篇 集訓-2025年人教版(PEP)六年級英語下冊寒假提前學(含答案)
- 2024年智能監(jiān)獄安防監(jiān)控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度窯爐施工協(xié)議詳例細則版B版
- 幼兒園籃球課培訓
- 基底節(jié)腦出血護理查房
- 工程公司總經理年終總結
- 【企業(yè)盈利能力探析的國內外文獻綜述2400字】
- 統(tǒng)編版(2024新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少年有夢》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蘇教版(2024新版)一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