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_第1頁
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_第2頁
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_第3頁
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_第4頁
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歷期間的閩東交響曲

如果上面49首詩完成,就可以繼續(xù)討論和聲的時間?!缎绿茣に囄闹尽泛汀端问贰に囄闹尽吩谑珍洝墩銝|聯(lián)唱集》或《浙東酬唱集》時已表明“大歷”年間,《嘉泰會稽志》則多處提到:松花壇,在云門,唐大歷中,嚴維、呂渭等茶宴于此。聯(lián)句曰:幾歲松花下,今來草色平。繞壇煙樹老,入殿雨花輕。(卷18)蘭亭古池,在縣西南25里,王右軍修禊處。唐大歷中,鮑防、嚴維、呂渭而次37人聯(lián)句于此。云:曲水追歡處,遺芳尚宛然。名從右軍出,山在古人前。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卷10)蘭亭之會,自右軍、謝安而次41人。至唐大歷中,朱迪、呂渭、吳筠等37人,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有“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之句。(卷19)嚴長史園林,頗名于唐。大歷中,有聯(lián)句者六人。其宅詩云:“落木秦山近,衡門鏡水通?!眻@詩云:“杖策山橫綠野,乘舟水入衡門?!苯跃S自句,可以想見其處矣。(卷13)嚴長史宅,大歷中,鄭概、裴冕等聯(lián)句賦詩,與長史得六人。長史名維,以詩著稱,其自句云:“落木秦山近,橫門鏡水通。”(卷13)上述材料,均標出“大歷中”字樣,記載涉及內容,均與所引聯(lián)句相合,有兩條跟《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的原注基本相同。說明南宋施宿等人編撰《嘉泰會稽志》時,對大歷年間的這一“浙東唱和”,思想上是十分明確并極其重視的?!按髿v”為唐代宗年號,自丙午(766)至己未(779),前后14年。那么,“大歷中”具體指那一段時間呢?上引的聯(lián)句、同題唱酬和偈語,每種唱和形式均有鮑防參加,看來鮑防是關鍵人物,我們只要考證出鮑防何時在浙東,便可以次體確定唱和的具體年份了。穆員《工部尚書鮑防碑》謂(《文苑英華》卷896):天寶中……舉進士高第,調太子正字。中州兵興,全德違難,辭永王,去來填,為李光弼所致。光弼上將薛兼訓授專征之命于越,輟公介之。始,兼訓之奉光弼也,以順命為忠,不及于義。公知光弼之不終也,諭而絕焉。東越乃師旅饑饉之后,三分其人,兵盜半之。公之佐兼訓也,令必公口,事必公手,兵兼于農(nóng),盜復于人……。原來鮑防是作為浙東觀察使薛兼訓從事的身份來到越州的。其精明練達,使薛兼訓言聽計從。那末,薛兼訓何時在越州呢?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有所記載(見卷五浙東):寶應元年(762):薛兼訓。大歷五年(770):薛兼訓?!杜f記》:大歷五年七月丁卯,浙東節(jié)度使薛兼訓為河東。從肅宗寶應元年(762)到代宗大歷五年(770)七月,薛兼訓一直為浙東觀察使。而《寶慶會稽續(xù)志》,據(jù)北宋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十八《唐太守題名記》記得更為詳細:薛兼訓:自殿中監(jiān)兼御史中丞授,充觀察使,丁憂。薛兼訓:自御史中丞大夫授,充節(jié)度觀察使。遷太原節(jié)度使。原來薛兼訓在越八年,是兩次任命,其中告假三年。而作為浙東觀察使從事,鮑防一直在越州。參以旅越者詩作,這一推斷是可信的。劉長卿在越中寫有《上已日越中與鮑侍郎泛舟耶溪》詩和《發(fā)越州赴潤州使院留別鮑侍御》詩,詩題中鮑侍御即鮑防(“鮑侍郎”為“鮑侍御”之誤),可見兩人在越中關系之密切。而劉長卿又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jīng)剡縣山水上太尉》詩。詩題中的“賊”指的是臺州人袁晁,他于肅宗寶應元年(762)八月,在臺州發(fā)動和領導了著名的浙東起義;太尉,指派兵鎮(zhèn)壓的李光弼;袁郎中即直接鎮(zhèn)壓這次農(nóng)民起義的李光弼部下袁慘。劉長卿又有《送朱山人放越州賊退后歸山陰別業(yè)》詩,寫到“越州初罷戰(zhàn),江上送歸橈”。這說明劉長卿寶應元年已在越州,則可推知鮑防亦在越州。這與吳廷燮記載的上限是相符的。鮑防在越中跟秦系有交游。秦系有《鮑防員外見尋,因書情呈贈》詩,并于題下注明:“曾與系同舉場。”可見兩人的關系。秦系又有《獻薛仆射》詩,序中道:“系家于剡山,向盈一紀。大歷五年(770),人或以其文聞于鄴留守薛公,無何,奏系右衛(wèi)率府倉曹參軍。意所不欲,以疾辭免。因將命者,輒獻斯詩?!鳖}中的薛仆射和序中的鄴留守薛公,均指薛兼訓(按,《全唐詩》本傳謂:“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右衛(wèi)率府倉曹參軍,不就?!薄短撇抛觽鳌肪?秦系條亦為“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倉曹參軍,不就。”)稱仆射、留守,說明此時薛兼訓已調離越州?!短品芥?zhèn)年表》引用《舊記》材料,謂“大歷五年七月丁卯,浙東節(jié)度使薛兼訓為河東”,序中點明大歷五年,這又跟吳廷燮這一記載的下限相符。確定了鮑防在越州期間的下限,對“大歷中”的概念便易于理解了。而鮑防在《云門寺濟公上方偈》之序中,又作了極為明確的交代:己酉歲,仆忝尚書郎,司浙南之武。己酉歲為代宗大歷四年(769)。從李聿《茗侶偈》“采采春渚,芳香天與”的偈語看,《云門寺濟公上方偈》所收集的11首偈語當作于該年的春天。以此為基點,我們不妨根據(jù)詩題和內容,將上述14首聯(lián)句詩排列一下:《征鏡湖故事》(冬)至于同題唱酬,《狀江南》十二詠,注于嚴維名下,嚴維詠的是“季春”,則唱酬當作于此時?!霸伣隙鴳涢L安”,連類而及,《憶長安》十二詠當作于同時,或在稍后的五月。因嚴維詠的是“五月”,題注亦在嚴維名下。多人聚會,多次唱酬,時間跨度不可能很大。本人以為上列49首唱和詩當作于大歷四年(769)這一年,至多,至大歷五年(770)夏天。理由如次:一、《唐方鎮(zhèn)年表》引《舊記》曰:“大歷五年七月丁卯,浙東節(jié)度使薛兼訓為河東。又謂:“九月丁丑,宣歙陳少游為浙東觀察使?!滨U防作為薛兼訓從事,當然隨之離開浙東了。二、嚴維宅園能聚會那么多詩友,當在他諸暨尉卸任不久。《清三修諸暨縣志·名宦志》載:“嚴維,字正文,山陰人,至德中中詞藻宏麗科,為秘書郎。大歷中,為諸暨尉?!眹谰S尉諸暨,劉長卿有《送嚴維尉諸暨》一詩,嚴維亦有《留鄒紹、劉長卿》一詩,而劉長卿于大歷二年(767)即西入長安。因此,嚴維尉諸暨不得晚于大歷二年。就算大歷二年尉諸暨吧,三年為期,回鄉(xiāng)亦當在大歷四年(769)。至少,大歷三年卸任的可能性是極小的。這樣,聯(lián)句《秋日宴嚴長史宅》和《嚴氏園林》有可能作于這一年,亦有可能前一首作于大歷四年秋天,后一首作于大歷五年春天。按,長史指“金吾衛(wèi)長史”(見《宋高僧傳》卷17《唐越州焦山大歷寺神邕傳》)。知獨孤峻為浙東觀察使在乾元元年、二年間(758、759),而“獨孤峻自陳州刺史授,加御史中丞,召拜金吾衛(wèi)大將軍”(見《嘉泰會稽志》卷二),嚴維有《奉和獨孤中丞游云門寺》詩,則嚴維為長史當在乾元元年、二年間。大歷四年雖在任諸暨尉后,詩友還是習慣以長史相稱。三、章八元這位詩人在上引所有唱和詩作中沒有名字,實際上是參加的,至少參加了《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的唱和?!短K軾詩集》卷41《和陶停云四首》其四“再游蘭亭,默數(shù)永和”句,查慎行有注:“宋姚寬云:考蘭亭之會,自王羲之、謝安42人后,唐大歷中,朱迪、呂渭、吳筠、章八元等三十七人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有‘賞是文詞會,歡同癸丑年’之句,東坡和韻,必用此也?!边@則記載與上列“原注”基本相符,是可信的。杜春生《校正會稽掇英總集札記》亦謂:“《經(jīng)蘭亭故池》,元本不著名姓于聯(lián)句下。按,《蘭亭考》《西溪叢語》,此詩唐大歷中鮑防、嚴維、劉全白、朱迪、吳筠、章八元等作?!标P于章八元在越中,是有確切材料可以證明的。《唐才子傳》卷4“章八元”條下曰:“八元,睦州桐廬人。少喜為詩,嘗于郵亭偶題數(shù)語,蓋激楚之音也。宗匠嚴維到驛,見而異之,問八元曰:‘爾能從我授格乎?’曰:‘素所愿也?!夙曀彀l(fā)。八元已辭親矣,維大器之,親為指諭。數(shù)歲間,詩賦精絕。大歷六年,王溆榜第三人進士?!?按,此事《唐詩紀事》卷26“章八元”條下亦有記錄,當可信)章八元辭親從嚴維,當來到越中。清江有《宿嚴維宅簡章八元》一詩,可以為證。章八元現(xiàn)存詩作六首(見《全唐詩》卷281),其中《歸桐廬舊居寄嚴長史》就是寫他拜嚴維為師去家辭親的,末句“懷賢應向剡川游”即表明意向。而《天臺道中示同行》詩,即作于到達浙東以后。章八元大歷六年(771)登進士第,便離開越中。大歷四年五年在越中是可以肯定的。四、我們可以再從丘丹身上作考察?!度圃姟纷髡咝髦^:“丘丹,蘇州吳興人,諸暨令。歷尚書郎。隱臨平山,與韋應物、鮑防、呂渭諸牧守往還?!标P于令諸暨的時間,《清三修諸暨縣志》作過推測:“丘丹,蘇州吳興人。據(jù)《春在堂集》補,年代未評。集云:‘后升檢校尚書戶部員外郎,侍御史。貞元初,流寓杭州臨平?!瘎t令諸暨當在貞元以前。按,《乾隆府志》有秦系《贈諸暨丹丘明府》詩,豈即此人而《府志》誤倒其名姓歟?果系一人,秦系隱居剡川在天寶末,則其令諸暨當在肅代之朝?!敝赋觥暗で鹈鞲睘椤扒鸬っ鞲敝`,是非常正確的。秦系“家于剡溪”,至“大歷五年”“向盈一紀”(見秦系《獻薛仆射序》),則實際上“隱居剡川”當始于肅宗上元二年(760),丘丹的令諸暨還應往后退移五六年,即不在肅宗朝,而在代宗朝初年嚴維尉諸暨時。嚴維在《狀江南》和《憶長安》兩題作注謂:“共十二詠,丘丹等賦?!碧匾恻c明丘丹,便有這一層關系在。丘丹有《奉使過石門觀瀑》一詩,序中曰:“謝康樂宋景平中為永嘉守,有《宿石門巖詩》。余六代叔祖、梁中書侍郎,天監(jiān)中有《過石門瀑布詩》,后亦為此郡。小子大歷中奉使,竊有繼作。雖不足克紹祖德,追蹤昔賢,蓋造奇感懷之志也?!卑?謝康樂即謝靈運。《宿石門巖詩》至今尚存,寫的是永嘉縣北十五里之石門山。謝靈運《游名山志》曰:“石門在永嘉?!绷遄妗⒘褐袝汤芍盖疬t,其《過石門瀑布詩》惜已不存。丘丹尚有《冬夕宿石門館》一詩,寫的亦是永嘉之石門山,說明丘丹奉使時途徑越州無疑。所謂“大歷中”,亦即大歷四年至五年間。這樣,丘丹在大歷“浙東唱和”時只參加鮑防宅上的《中元日聯(lián)句》、《酒語聯(lián)句》、《狀江南》唱酬,《憶長安》唱酬,而沒有參加云門、華嚴寺、蘭亭、法華寺等地的聯(lián)句,便可以理解了。丘丹結識鮑防、呂渭,當在他令諸暨和奉使時期。計有功《唐詩紀事》竟將“鮑防,代宗時以御史大夫歷福建、江西觀察”的材料系于“丘丹條”下,亦可理解了。確定了“浙東唱和”的大致時間,我們可以進而考索唱和的參加者和主持者了?!端膸烊珪偰俊方榻B《會稽掇英總集》時曰:“大歷浙東唱和五十余人?!倍督?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原注中明確寫著:鮑防、嚴維、劉全白、朱迪,共三十五人,具姓名。大歷唱和五十七人。這個數(shù)字是否確切,我們不妨作一個歸納:(1)《酒語聯(lián)句》:劉蕃、鮑防等10人。(2)《入五云溪聯(lián)句》:鮑防、嚴維等9人。(3)《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鮑防、嚴維等35人。(一說37人)(4)《云門寺小溪》聯(lián)句:嚴維、謝良弼等8人。(5)《嚴氏園林》聯(lián)句:嚴維、鄭概等7人。(6)《狀云門山物》聯(lián)句:秦瑀、鮑防等11人。(7)《松花壇茶宴聯(lián)句》:謝良弼、裴晃等18人。(8)《尋法華寺西溪聯(lián)句》:賈弇、陳允初等10人。(9)《花嚴寺松潭》聯(lián)句:張叔政、嚴維等8人。(10)《登法華寺》聯(lián)句:周頌、成用等9人。(11)《中元日聯(lián)句》:嚴維、鮑防等14人。(12)《自云門還》聯(lián)句:謝良弼、呂渭等7人。(13)《秋日宴嚴長史宅》聯(lián)句:鄭概、裴晃等10人。(14)《征鏡湖故事》聯(lián)句:陳允初、呂渭等8人。(15)《狀江南》唱酬:嚴維、丘丹等11人。(17)《濟公上方偈》唱酬:鮑防、李聿等11人。這17次聯(lián)句、唱酬活動中,參加者197人次。將參加者名單排列一下,標明每位參加者聯(lián)句、唱酬的次數(shù),或許能更清楚地看到這次“浙東唱和”的規(guī)模:鄭概19嚴維18陳允初15呂渭14鮑防12周頌7賈弇7謝良輔6張叔政6杜奕6成用6謝良弼5裴晃5李清4劉蕃4丘丹4沈仲昌4袁邕4李聿4崔泌4杜倚4樊珣3蕭幼和3庾骙3吳筠3劉企白2秦瑀2范燈2范淹1×迥1朱迪1章八元1賈肅1徐嶷1張著1范絳1王綱1賈全1段格1劉題1任逵1據(jù)此,得確鑿的唱和者41人?!吨性章?lián)句》原注曰:“此首又見《崔元翰集》?!彪m然這次聯(lián)句沒有崔元翰詩句,可見崔元翰亦是參與唱和活動的。(按,崔元翰時在越州,可以肯定?!都吻貢尽肪?“府僉廳”下有注:“唐崔元翰判曹食?!薄端胃呱畟鳌肪?7《唐越州焦山大歷寺神邑傳》載:“倏遇祿山兵亂,東歸江湖?!庸枢l(xiāng)法華寺,殿中侍御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陳允初賦詩往復,盧士式為之序引,以繼支、許之游,為邑中故事?!眲t知盧士式、皇甫曾、張河亦有參與。將這四人計算在內,共得45人,尚缺12人。已知《入五云溪聯(lián)句》闕名一人,《登法華寺》聯(lián)句闕名一人,《秋日宴嚴長史宅》聯(lián)句闕名一人,《濟公上方偈》唱酬闕名三人,而闕名最多者為《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計29人。這些闕名者,彼此會有重復,而所缺12人,肯定在其中。至于缺名者為哪些人,待日后再作考證。這45人中,姓名見于《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書,《全唐詩》《全唐文》等詩文集,《嘉泰會稽志》《寶慶四明志》等志書,《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資料的有鮑防、嚴維等33人。這33人中,除了嚴維為越州山陰人,其余幾乎全是外地人。劉全白為吳興人,周頌為四明人,章八元為桐廬人,丘丹為嘉興人,王綱為昆山人,賈弇為長樂人,賈全為毗鄰人,呂渭為河中人,沈仲昌為臨安人,吳筠為華陰人,鮑防為襄陽人……。其中的×迥,可能是劉迥。劉迥字陽卿,知幾子,以剛直稱。大歷初任吉州刺史?!度圃姟反嬗小稜€柯山四首》,說明他到過浙東。劉迥為彭城人。這45人中,姓名不見人物傳記資料的有范淹、成用、朱迪、蕭幼和、庾骙、賈肅、范絳、段格、劉題、任逵等9人。這又為后人提供了一份唐代詩人的名單。這次“浙東唱和”,主持者當推鮑防和嚴維。鮑防在越州,作為浙東觀察使薛兼訓從事,前后九年(肅宗寶應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即762—770)。穆員的《工部尚書鮑防碑》在一力推崇之中,可以看出鮑防當時在浙東的地位和詩界的影響:是時中原多故,故賢時大夫以三江五湖為家。登會稽者如鱗介之集淵藪,以公故也。此語當非虛語。劉長卿到越州不久,鮑防即以從事身份與之泛舟,劉長卿《上已日越中與鮑侍郎(按,應為御)泛舟耶溪》詩,即見客情。劉長卿于大歷二年(767)離開越州時,留有《發(fā)越州赴潤州使院留別鮑侍御》詩,可見兩人交誼和鮑防在劉長卿心目中的地位。茶圣陸羽從丹陽赴越州,皇甫冉有《送陸鴻漸赴越》一詩,序中如此稱許:夫越地稱山水之鄉(xiāng),轅門當節(jié)鉞之重,進可以自薦求試,退可以閑居保和。吾子所行,蓋不在此。尚書郎鮑侯,知子愛子者,將推食解衣以拯其極,講德游藝以凌其深。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李華在《送十三舅適越序》中亦曰:舅氏適越,華拜送西階之下,俟命席端。舅氏曰:“吾交侍御鮑君,夫玉待琢者也。知我者鮑君,成我者鮑君。是以如越,求琢于鮑?!敝扉L文在《送李司直歸浙東幕兼寄鮑將軍》一詩中則如此稱揚:翩翩書記早曾聞,二十年來愿見君。在越州,鮑防不但招徠、接納了許多詩人,而且有時主動去往訪詩人。越州詩人秦系與鮑防同舉場,當時隱居在剡溪,離越州州治二百多里,鮑防尋訪后有無詩作,已不得而知,而秦系的《鮑防員外見尋,因書情呈贈》在表明一意隱居的態(tài)度時,表達了“猶有郎官來問疾,時人莫道我佯狂”的知遇之情。鮑防不但禮遇詩人,而且本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非常出色。雖然《全唐詩》只存詩八首,但我們可以從當時詩人的推許和后人傳記材料的記載中,看到其詩名遠揚之盛況。嚴維在《余姚祇役奉簡鮑參軍》詩中道:童年獻賦在皇州,方寸思量君與侯。崔子向的《上鮑大夫(防)》一詩,更是對鮑防詩作的極力贊許:經(jīng)行江南塞北時,無人不誦鮑家詩。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是這樣評價鮑防詩作的:防于詩尤所感發(fā),以譏切當世,與中書舍人謝良弼友善。號鮑、謝。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亦有類似評價:防工于詩,興思優(yōu)足,風調嚴整,凡有感發(fā),以譏切世弊,正國音之宗派也。與謝良弼為詩友,時亦稱“鮑謝”云。有鑒于此,為什么鮑防在越時有那么多詩人擁向浙東,就可以理解了;為什么中元日至少有14位詩人聚集在他宅中,彼此聯(lián)句,就可以理解了;為什么云門寺濟公上方有10人在他的啟發(fā)下寫偈語,就可以理解了。而從《狀江南》和《憶長安》的唱酬者基本上屬于《中元日聯(lián)句》的參與者推斷,《狀江南》和《憶長安》的唱酬活動當在鮑防宅舉行;從《酒語聯(lián)句》的參與者基本上屬于《中元日聯(lián)句》參與者推斷,《酒語聯(lián)句》活動亦當在鮑防宅上舉;行。鮑防還參與了《入五云溪聯(lián)句》《經(jīng)蘭亭故池聯(lián)句》《狀云門山物》聯(lián)句、《松花壇茶宴聯(lián)句》《尋法華寺西溪聯(lián)句》。據(jù)此,鮑防為“浙東唱和”的主持者之一,當屬無疑。嚴維亦為“浙東唱和”的主持者之一。如果說,鮑防作為主持者之一,除了工于作詩,還由于聲望卓著,處于浙東執(zhí)政者輔佐的地位;那未,嚴維作為主持者之一,主要因為詩名遠揚,處于浙東詩壇領袖的地位。上引章八元拜嚴維為師的材料,曾稱許嚴維為“宗匠”。我們不妨再看一下著名詩僧靈澈與嚴維的關系:靈澈,字澄源,湯氏子。雖受經(jīng)論,尤好篇章,從嚴維學詩。(《嘉泰會稽志》)靈澈……風儀甚雅,談笑多味。雖受經(jīng)論,心好篇章。語甚平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從嚴維學詩……。(《剡錄》)(靈澈)授詩法于嚴維,遂籍籍有聲。及維卒,乃抵吳興。(《唐才子傳》)靈澈從嚴維學詩,便籍籍有聲;及嚴維卒,才抵吳興。嚴維在浙東詩壇的地位不是很清楚嗎?我們不妨再看看嚴維的交游和時人對他的評價。嚴維于天寶末年赴京應試,岑參在《送嚴維下第還江東》詩中謂“勿嘆令不第,似君殊未遲?!眹谰S尉諸暨,劉長卿在《送嚴維尉諸》詩中衷情地說:“愛爾文章達,還家印綬榮?!惫⒃凇顿泧谰S》詩中甚至比嚴維為許詢:“許詢清論重,寂寞住山陰?!睍r人留寄嚴維的詩作,可見其交游之一斑:劉長卿《對酒寄嚴維》、皇甫冉《登石城戍望海寄諸暨嚴少府》、李嘉祐《送嚴維歸越州》《曉發(fā)江寧道中呈嚴維》《和韓郎中揚子津玩雪寄嚴維》、錢起《送嚴維尉河南》、秦系《將移耶溪舊居留贈嚴維秘書》、清江《早發(fā)陜州途中贈嚴秘書》《喜嚴侍御蜀還贈嚴秘書》、武元衡《酬嚴維秋夜見寄》等等。不僅如此,旅越的詩人大都喜歡到嚴維家里投宿,劉長卿有《宿嚴維宅送包佶》詩,皇甫冉有《秋夜宿嚴維宅》詩,清江有《宿嚴維宅簡章八元》詩,武元衡有《經(jīng)嚴秘校維故宅》詩。這些便是嚴維處于浙東詩壇領袖地位的佐證。我們再看看“浙東唱和”時嚴維的年歲。《唐才子傳》卷3謂:“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