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牡蠣的養(yǎng)殖技術_第1頁
太平洋牡蠣的養(yǎng)殖技術_第2頁
太平洋牡蠣的養(yǎng)殖技術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太平洋牡蠣的養(yǎng)殖技術

門拉米科、門科、門科和門拉米科。牡蠣自附著開始終生營固著生活,以左殼固著在其他物體上,左右兩個貝殼以韌帶和閉殼肌相連,只有依靠右殼啟閉張合運動來進行呼吸、攝食、生殖和排泄等生理活動。牡蠣是沿海常見的雙殼類貝類,種類繁多,我國沿海所產的牡蠣種類約有20種。常見的有以下5種:長牡蠣(Crassostreagigas)、大連灣牡蠣(C.talienwhanensis)、褶牡蠣(C.plicatula)、近江牡蠣(C.rivularis)和密鱗牡蠣(Ostreadenselamellosa)。長牡蠣又稱太平洋牡蠣。貝殼長形,殼長為殼高的3倍左右。右殼較平,環(huán)生鱗片呈波紋狀,排列稀疏,層次少,放射肋不明顯。左殼深陷,鱗片粗大,左殼殼頂固著面小。兩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面白色,瓷質樣。殼頂內面有寬大的韌帶槽。閉殼肌痕大,馬蹄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水養(yǎng)殖貝類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初引種養(yǎng)殖以來,已成為我國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重要生產對象,現(xiàn)將太平洋牡蠣的養(yǎng)殖技術介紹如下:1太平洋牡蠣生長特性太平洋牡蠣由日本引進,已分布于我國南北沿海,分布水層在低潮線附近至20m深的淺海。是廣溫廣鹽性貝類,在-3~32℃水溫中能存活,生長水溫為5~28℃,在鹽度為10‰~37‰范圍內均有分布,其生長最適鹽度為20‰~31‰。殼高8cm的太平洋牡蠣在20~22℃的濕潤環(huán)境中干露4d成活率100%。太平洋牡蠣的呼吸主要是通過鰓纖毛的運動煽動水流來進行氣體交換。太平洋牡蠣的攝食是在外套膜、鰓和唇瓣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水流經(jīng)過外套膜通過鰓,依靠鰓絲上的鰓纖毛運動將濾下的顆粒運送到唇瓣進入到口中。其食物的種類隨海洋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變化而不同,主要食物為硅藻及有機碎屑等。攝食無特殊的規(guī)律性,一般在10~25℃時攝食旺盛。2太平洋牡蠣一、三、期人工催產期1.8d太平洋牡蠣為雌雄異體,性腺發(fā)育過程分為5期:休止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和排放期。休止期:內臟囊表面充滿液體,軟體部表面透明無色。形成期:性腺開始形成,軟體部表面初顯白色,但是薄而少。增殖期:性腺加厚、增大,呈乳白色,覆蓋內臟囊的1/3以上。內臟囊已看不清,顯微鏡下可見少量成熟精卵。成熟期:軟體部極其豐滿,性腺幾乎覆蓋整個內臟囊,乳白色或淡黃色,性腺表面葉脈狀生殖輸送管清晰可見。卵巢內幾乎充滿卵細胞,卵細胞完全游離在濾泡腔內,因相互擠壓,而呈梨形、圓形、多邊形等,形狀各異。排放期:內臟囊表面完全被乳白色或淡黃色的性腺包圍,飽滿具光澤且富有彈性,生殖輸送管非常明顯。此期是人工催產的最佳時期。太平洋牡蠣排精與產卵開始于個別親體,由此產生連鎖反應,互相誘導。殼長14.8cm成熟的太平洋牡蠣一次性能排卵5580萬粒(卵徑50~60μm),排精數(shù)比產卵數(shù)還要大數(shù)百倍。在水溫20~23℃條件下,受精卵經(jīng)20~23h孵化形成D形幼蟲(殼長75μm左右),經(jīng)過18~20d的培育,幼蟲殼長達280~300μm時出現(xiàn)黑色眼點,稱為眼點幼蟲。這時棒狀足逐漸發(fā)達,遇到適宜的附著物足伸出殼外匍匐其上,找到合適位置由足絲腺分泌粘膠物質固著其上,進入固著生活。3人工育苗3.1升溫培育時管理選擇個體大、種質純、生殖腺豐滿的2齡~3齡親貝。按密度50~60枚/m3裝入浮動網(wǎng)箱,在室內培育池中進行促熟培育。光照控制在500~10001x。親貝入池后水溫穩(wěn)定2~4d,開始升溫培育時每天升溫1℃,升至19℃時恒溫4d,然后以每天0.5℃升至23℃恒溫待產。餌料投喂以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為主,日投餌量由初期的0.5×105個/mL逐漸增至4.0×105個/mL,在投喂新鮮單胞藻的同時,并適當加投蛋黃、豆?jié){、螺旋藻等代用餌料,有補充營養(yǎng)、調節(jié)營養(yǎng)平衡的作用。促熟期間連續(xù)充氣,每天結合清底,全量換水1次。3.2排精產卵時間性腺充分成熟達到排放期的親貝,在23℃海水中,往往于倒池后1~2h可排精產卵。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50個/mL以下,23℃時經(jīng)20h孵化成D形幼蟲,開始選育,用孔徑0.055mm篩絹制成的網(wǎng)箱拖選表層幼蟲,濃縮移到培育池中按要求的培育密度進行培育。3.3不同種類、不同投喂劑量對幼蟲生長的影響D形幼蟲培育密度8個/mL左右,殼頂期幼蟲培育密度2~4個/mL。幼蟲培育水溫保持在22~23℃,光照控制在200~500lx。每天換水2次,每次1/2,每5d倒池1次。D形幼蟲開口餌料為湛江等鞭金藻,日投喂量0.5×104個/mL。隨著幼蟲生長增加餌料種類,多種單胞藻混合投喂幼蟲生長速度相對較快,發(fā)育同步性也好。培育過程中隨時鏡檢幼蟲胃含及水中殘餌情況,并根據(jù)其攝食狀況調整投餌量。3.4附著基的投放經(jīng)過18~20d的培育,當殼長達到280~340μm,眼點幼蟲比例約占20%~30%時,投放用扇貝貝殼串制而成的附著基,100片/串附著基,采苗密度1~1.5個/mL時投放70~80串/m3。投入附著基后徹底換水1次,以后每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量1/2,換水時干露時間不宜過長。幼蟲變態(tài)附著后攝食量明顯增加,每天視水色情況加大投餌量。3.5年輕的貝爾登幼蟲附著變態(tài)為稚貝再經(jīng)7d的培育,殼高平均達到2mm即可到海上進行暫養(yǎng)。4牡蠣播養(yǎng)及播養(yǎng)方式經(jīng)過20d左右海區(qū)暫養(yǎng),牡蠣苗個體達到1cm可以分苗養(yǎng)殖。牡蠣的養(yǎng)殖方法較多,隨著養(yǎng)殖不斷發(fā)展,新的養(yǎng)殖方法和技術也不斷涌現(xiàn)。有插竹養(yǎng)殖、投石養(yǎng)殖、橋石養(yǎng)殖、立樁養(yǎng)殖和棚架式養(yǎng)殖等,北方常見的養(yǎng)殖方法有灘涂播養(yǎng)和浮筏養(yǎng)殖。4.1灘涂播養(yǎng)是目前養(yǎng)殖牡蠣中較簡便的一種方法,生產上播苗時間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規(guī)格為殼長2~4cm(200~400粒/kg)的牡蠣苗種。播養(yǎng)密度2500kg/667m。播養(yǎng)方法有干潮播苗和帶水播苗兩種。4.2筏式養(yǎng)殖的牡蠣日攝食時間長,潮流暢通的海水帶來的生物餌料多,牡蠣生長迅速,養(yǎng)殖周期短。選擇風浪小,潮流暢通,夏季水溫不超過30℃的5~20m海區(qū)。筏式養(yǎng)殖設施由筏身、橛子、橛纜、浮子和夾苗繩等組成。選用直徑0.6~0.8cm的聚乙烯繩或直徑1.2~1.5cm的聚丙烯繩做夾苗繩。將附有10~12個稚貝的扇貝殼夾在苗繩中間,間距15~20cm,每吊夾苗繩長度2~4m,牡蠣長到一定大小時互相擠插形成朵后,可較牢地固定在夾苗繩上。浮筏上每吊夾苗繩間距為40~50cm。日常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