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腦癱中醫(yī)治療方案一、范疇本指南提出了腦性癱瘓的診療、辯證、治療建議。本指南合用于18周歲下列人群腦性癱瘓的診療和治療。二、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合用于本指南。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腦性癱瘓是指一組持續(xù)存在的造成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綜合癥,這種綜合癥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或發(fā)育缺點引發(fā)的。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感知和/或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fā)性骨骼肌問題。臨床以立遲、行遲、語遲、發(fā)遲、齒遲,手硬、足硬、肌肉硬、頭頸硬、關節(jié)硬,或頸軟、手軟、腳軟、口軟、肌肉軟為重要特性。屬于中醫(yī)“五遲”“五硬”“五軟”等范疇。三、診療(一)臨床體現運動發(fā)育落后,昂首、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動作發(fā)育遲于同齡正常小兒;肌肉張力異常,肢體幾張或肌肉萎軟,可見手硬、足硬、肌肉硬、頭頸硬、關節(jié)硬,或頸軟、手軟、腳軟、口軟、肌肉軟等;姿勢異常,可見頭頸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張、上肢僵直、手緊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體不對稱、頭頸軀干扭轉,或體現為軟弱無力的姿勢;常有體格發(fā)育緩慢、發(fā)遲、齒遲、言語落后、聽力及視力異常、癲癇發(fā)作等。(二)診療條件本病病變部位在腦部,癥狀在嬰兒期出現,引發(fā)腦性癱瘓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或有腦部發(fā)育缺點而引發(fā),重要體現為肌張力和姿勢異常、運動發(fā)育落后及障礙、神經反射檢查異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它異常,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臨時性運動發(fā)育緩慢。(三)實驗室及特殊檢查頭顱CT/MRI:能協助理解與否有腦損傷或腦構造異常,對探討腦癱的病因及診療預后有協助。腦電圖:能夠理解與否合并癲癇,并可輔助腦癱的臨床診療及指導治療。腦干聽覺、視覺誘發(fā)電位:理解聽力、視力與否有損傷。病原學檢查:理解患兒與否有宮內感染,明確腦癱病因,指導治療。染色體、血、尿代謝檢查:排除某些染色體疾病及遺傳代謝性疾病。甲狀腺功效檢查:排除甲狀腺功效低下引發(fā)的運動發(fā)育緩慢。(四)需要與腦性癱瘓鑒別的病種甲狀腺功效低下,染色體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神經病變性病等。四、辯證(一)肝腎虧損證發(fā)育緩慢,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生齒均落后同齡小兒,伴反映遲鈍,肢體僵硬,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或伴筋骨痿弱,頭頸痿軟,頭顱方大,鹵門遲閉,目無神采,或伴易驚,夜臥不安,盜汗,舌質淡,舌苔少,脈沉細無力,指紋淡紅。(二)心脾兩虛證發(fā)育緩慢,四肢痿軟,肌肉松弛,咀嚼無力,言語遲滯,智力低下,發(fā)希萎黃,或伴精神遲滯,吐舌,口角流涎,或伴神疲體倦,面色不華,食少納差,大便秘結,舌質胖,苔少,脈細緩或細弱,指紋淡紅。(三)痰瘀阻滯證發(fā)育緩慢,肢體不遂,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言語不利,耳竅不聰,反映遲鈍,或伴吞咽困難,喉間痰鳴,口角流涎,或伴癲癇發(fā)作,舌胖有瘀斑瘀點,苔厚膩,脈沉澀或脈沉滑,指紋暗滯。(四)脾虛肝亢癥發(fā)育緩慢,伴手足震顫,肢體扭轉,表情怪異,或四肢抽動,時作時止,或吞咽困難,言語不利,口角流涎,或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細或弦細,指紋淡紅。(五)脾腎虛弱癥發(fā)育緩慢,運動落后,出牙延遲,鹵門遲閉,肢體痿軟,肌肉松弛,頭頸低垂,頭顱方大,甚者雞胸龜背,肋骨串珠,多臥少動,言語低微,神疲倦怠,面色不華,納呆食少,便溏,小便清長,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指紋色淡。五、治療腦性癱瘓的治療要以增進患兒發(fā)育,糾正并防止異常姿勢,減輕其損傷程度,最大可能改善運動功效,提高其適應黃精、參加社會的能力為目的。盡量的早期發(fā)現,進行早期康復治療。采用中醫(yī)康復治療辦法和當代康復治療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康復治療,綜合地運用藥品、推拿按摩、針灸、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理療、教育及言語訓練等康復治療辦法。指導家長進行家庭康復,進行必要的心理康復、社會康復和職業(yè)康復。堅持長久康復訓練。(一)藥品治療1、治療原則腦性癱瘓以虛證為主,故以補為治療大法。若先天局限性,肝腎虧損,宜補養(yǎng)肝腎,強筋壯骨;若后天失調,心脾兩虛,則健脾養(yǎng)心,益智開竅;若先天、后天均局限性,致脾腎虛若者,宜健脾益氣,補腎填精。若血瘀痰阻,腦竅閉塞,亦可見實證。若難產、外傷、窒息、感染等因素致痰瘀阻滯,宜化痰開竅,化瘀通絡。亦有部分患兒虛實夾雜,須辯證選方配伍用藥。濟南市偉眾小朋友康復中心用中醫(yī)中藥膏方治療腦癱患兒疾病,既方便孩子服用,又能確保非常好的療效,開辟一種中醫(yī)中藥治療腦癱新的途徑。2、分證治法(1)肝腎虧損證治法:補腎填精,養(yǎng)肝強筋。主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加味。慣用藥: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山藥。藥品加減:齒遲者,加紫河車、何首烏、龍骨、牡蠣;翻身遲、立遲、行遲者,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肢體拘攣難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雞血藤;頭頸痿軟者,加鎖陽、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易驚、夜臥不安者,加丹參、遠志;頭顱方大、筋骨痿軟者,加珍珠母、龍骨。(2)心脾兩虛證治法: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主方:歸脾丸(《濟生方》)加減。慣用藥:黃芪、人參、白術、當歸、遠志、茯苓、木香、酸棗仁、龍眼肉、炙甘草。藥品加減:語遲、聽力障礙者,加石菖蒲、郁金;發(fā)遲者,加何首烏、肉蓯蓉;四肢痿軟者,加桂枝;口角流延者,加益智仁;氣虛陽衰者,加五味子、麥冬。(3)痰瘀阻滯證治法:豁痰開竅,活血通絡。主方:通竅活血湯(《醫(yī)林錯改》)合二陳湯(《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加減。慣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遠志、石菖蒲、川穹、紅花、赤芍、郁金、丹參、麝香等。藥品加減:痰火內擾,四肢抽搐者,加黃連、龍膽、羚羊粉;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肢體拘攣難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雞血藤;若并發(fā)癲癇者,加郁金、天麻、僵蠶。(4)脾虛肝亢證治法:健脾益氣,柔肝熄風。主方: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味。慣用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白芍、鉤藤、天麻、雞血藤。藥品加減:手足震顫、四肢抽動著,加全蝎、地龍、僵蠶;肢體扭轉者,加伸筋草、木瓜、當歸;面色不華、納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言語不清者,加石菖蒲、遠志。(5)脾腎虛弱癥治法:健脾益氣,補腎添精。主方:補天再造丸(《醫(yī)學心悟》)加減。慣用藥:黃芪、人參、白術、茯苓、紫河車、鹿角、枸杞子、當歸、熟地黃、龜甲等。藥品加減:肢體痿軟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便溏者,加肉豆蔻、補骨脂。(二)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因人制宜:根據患兒的不同病情、體質、年紀等選擇不同的按摩手法。平衡陰陽:通過手法調節(jié)患兒的陰陽平衡,增進患兒整體的正常發(fā)育。調節(jié)臟腑:經絡內同于臟腑,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通過手法偱經推按、穴位點壓等,改善臟腑功效,增進發(fā)育,改善運動。以柔克剛:對于肢體僵硬、痙攣嚴重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柔緩。以剛制柔:對于張力低下、軟弱無力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重著。抑強扶弱:對于張力高的肌群采用柔緩手法緩和痙攣的同時,在其拮抗肌群運用重著手法以提高肌力。2、推拿療法的手法規(guī)定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滲入、平穩(wěn)。3、推拿療法的基本手法偱經推按:在經絡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復合手法,以推為主,根據部位不同可選指推法、掌推法。能夠疏通全身的經絡,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變化皮膚、肌肉的營養(yǎng),避免肌肉萎縮,并能強筋健骨,緩和肌肉痙攣,增進肢體活動。穴位點壓:對全身各處重要穴位,使用點揉、按壓復合手法,對腧穴有較強的刺激,含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調節(jié)臟腑功效的作用。異常部位肌肉按摩:對患兒異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滾、拍等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柔緩手法,可緩和痙攣,減少肌張力;對其對應的拮抗肌,用重著手法,可提高肌力,緩和并對抗痙攣;對肌力低下的肌群,用重著手法,能夠提高肌力。矯正姿勢:采用扳法、搖法、拔伸法等手法,增進腦癱患兒肢體、關節(jié)活動,矯正異常的姿勢,恢復正常姿勢,增進正常運動。4、推拿療法的時間及療程手法治療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鐘。時間長短根據年紀、體質狀況而定。每七天治療6次,3個月為一種療程。5、推拿治療的辯證論治(1)肝腎虧損證穴位點按取穴:肝俞、腎俞、陽陵泉、懸鐘、太溪、太沖。配穴:下肢運動障礙者,加環(huán)跳、委中、承山;上肢運動障礙者,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膝關節(jié)伸展無力者,加內外膝眼、陰市、梁丘;足內翻者,加昆侖、丘墟;足外翻者,加三陰交、商丘;尖足者,加足三里、解溪;智力落后者,加百會、四神聰;斜視著加睛明、四白、魚腰。偱經推按:足太陽膀胱經(承扶至昆侖),足少陽膽經(環(huán)跳至懸鐘)。(2)心脾兩虛證穴位點按取穴:心俞、脾俞、神門、三陰交、足三里、百會、四神聰。配穴:言語落后者,加啞門、通里、廉泉;流涎者,加地倉、頰車。偱經推按:督脈(大椎至長強),足陽明胃經(髀關至解溪)。(3)痰瘀阻滯證穴位點按取穴:足三里、陰陵泉、豐隆、血海、膈俞、肺俞。配穴:聽力障礙者,加聽宮、聽會;言語障礙者,加廉泉;口角流涎者,加地倉、頰車;關節(jié)僵硬者,加委中、尺澤;智力落后者,加百會、四神聰。循經推按:足陽明胃經(髀關至解溪),手太陰肺經(云門至魚際)。(4)脾虛肝亢癥穴位點按取穴:脾俞、肝俞、足三里、曲池、太沖。配穴:頸軟者,加大椎、風池;腰軟者,加華佗夾脊穴;膝關節(jié)伸展無力者,加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循經推按:足陽明胃經(髀關至解溪),足厥陰肝經(陰廉至太沖)。(5)脾腎虛弱癥穴位點按取穴:華佗夾脊穴、腎俞、脾俞、關元、氣海、足三里、曲池。配穴:腰肌無力者,加腰陽關;智力落后者,加百會、四神聰。循經推按:足陽明胃經(髀關至解溪),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至合谷)。(三)頭皮針1、作用含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節(jié)陰陽的作用,能增加腦部的血流量,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進腦細胞的代謝,使患兒肢體肌力好人關節(jié)功效得以改善或恢復。同時還能夠提高腦癱患兒的智力,增進患兒語言、聽力發(fā)育。2、穴位配伍采用焦氏頭針、靳氏頭針及國際原則方案分區(qū)定位及治療辦法。主穴:運動區(qū)、感覺區(qū)、雙側足運感區(qū)、運動前區(qū)、附加運動區(qū)。配穴: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針、四神針;語言障礙者,加語言I、II、III區(qū)、顳前線;聽力障礙者,加暈聽區(qū)、耳前三穴、顳后線;視覺障礙者,加視區(qū)、眼周穴位;精神行為障礙者,加情感控制區(qū);平衡協調功效查著,加平衡區(qū)或腦三針;精細動作差者,加手指加強區(qū);伴癲癇者、加額中線、制癲區(qū);肌張力不全、舞蹈樣動作、震顫明顯者,加舞蹈震顫控制區(qū);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者,加額五線、定神針。3、針刺辦法與療程選用直徑0.35mm,長25mm毫針,針體與頭皮成15°~30°角快速進針,刺入帽狀腱膜下,快速捻轉3~5次,留針30~60分鐘,15~20分鐘行針一次,每日一次,30次為一療程。(四)體針1、作用用毫針刺激軀干及四肢的穴位,通過針感的傳導以達成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改善肢體功效的目的。2、取穴原則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涉及近部取穴:是指在病變的局部和鄰近的部位選用腧穴;遠處取穴:是指在距離病變較遠的部位選用腧穴;隨證取穴:又稱辯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癥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用腧穴。3、針刺辦法與療程選用直徑0.35mm,長25mm毫針,快速進針,留針30~60分鐘,15~20分鐘行針一次,每日一次,30次為一療程。4、針刺療法的辯證論治(1)肝腎虧虛證體針: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懸鐘。配穴:上肢癱瘓者,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下肢癱患者,加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太沖;易驚、夜臥不安者,加神庭、印堂、內關、神門。針刺手法:平補平瀉法。(2)心脾兩虛證體針:心俞、脾俞、神門、血海、通里、梁丘。配穴:四肢無力者,加曲池、足三里;吞咽無力,口角留言者,加地倉、頰車;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語言遲滯者,加啞門、廉泉。針刺手法:以補法為主。(3)痰瘀阻滯證體針:膈腧、脾俞、血海、豐隆、足三里。配穴:口角留言者,加地倉、頰車;吞咽困難者,加廉泉、天突;言語不利者,加勞宮、通里、廉泉。針刺手法:補瀉兼施。(4)脾虛肝亢癥體針: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太沖。配穴:握拳不展,腕指屈曲者,加陽谷、陽溪、陽池、八邪;尖足者,加解溪、申脈、照海;關節(jié)僵硬拘急者,加尺澤、委中。針刺手法:補瀉兼施。(5)脾腎虛弱癥體針: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腎俞、氣海。配穴:腰軟無力者,加腰部夾脊穴;肢體痿軟、肌肉松弛者,加曲池、外關、合谷、伏兔、足三里;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者,加皖中、天樞;鹵門遲閉者,加懸鐘。針刺手法:針用補發(fā)。(五)穴位注射療法1、使用范疇但凡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能夠采用穴位注射療法。針對本病的特殊狀況,其重要用于改善腦癱患兒的運動落后,智力、言語發(fā)育緩慢,四肢痿軟,吞咽障礙等。2、療程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15次為一種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2周。3、臨床用藥及用量穴位注射慣用營養(yǎng)神經肌肉類藥品,如神經節(jié)苷脂、鼠神經因子、二丁酰環(huán)磷酸腺苷、維生素B1、B6、B12注射液;活血化瘀、清腦開竅類藥品,如復方丹參注射液、復方麝香注射液。根據治療目的選用1~3種藥品,分別注射于選用的穴位。每種藥品的用量,按該藥小朋友慣用肌肉注射劑量。4、注射辦法使患兒采用舒適體位,盡量固定好患兒,根據所選穴位及用藥劑量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注射器(普通采用5ml注射器)和針頭(慣用4號半針頭)。抽取適量的藥品,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對準穴位或局部反映點,快速刺入皮下組織(直刺或斜刺),然后緩慢推動針頭或上下提插,探求“得氣”針感,回抽如無回血即可將藥液推入,普通進針0.8~1.2寸。頭部穴位每穴位注射0.3~0.5ml,四肢、腰臀部穴位每穴注射0.5~1ml。5、取穴頭部取穴:可改善患兒運動、智力、語言發(fā)育落后。重要選穴可參考頭針取穴。頸部取穴:可治療頸部肌肉痿軟無力,豎頭不穩(wěn)。重要選穴:大椎、天柱、大柕、風池、頸部兩側夾脊穴。腰部取穴:課增強腰部肌肉力量,增進患兒坐立。重要選穴:腰俞、腰陽關、命門、委中、腎俞、大腸俞、關元俞、志室。上肢取穴:可改善上肢的運動,矯正上肢異常姿勢,增進上肢精細動作的發(fā)育。重要選穴: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關、手三里、陽池、合谷(前七個穴位能夠改善上肢痿軟無力,后四個穴位能夠改善五指屈伸不利)下肢取穴:能夠改善下肢運動功效,矯正下肢的異常姿勢。下肢痿軟無力,抬腿困難者,主選: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陰陵泉、懸鐘、豐隆、太沖、解溪等;下肢外展、外旋者,主選:血海、三陰交、陰陵泉、太溪;足外翻者,主選:三陰交、照海、太溪;足內翻者,主選:申脈、昆侖、懸鐘。(六)中藥藥浴及熏蒸1、中藥藥浴藥品:伸筋草、雞血藤、當歸、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紅花等。功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辦法:將藥品用紗布包好,置于水中,加熱煎熬至一定濃度,濾過藥渣,先用所得藥液之熱氣熏蒸,待水溫降至37°~40°時,施行藥浴,每次20~30分鐘,每天1~2次,每月為一種療程。適應癥:運用洗浴時的溫度和藥品雙重效應,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雙向調節(jié)肌力。合用于多個障礙腦癱小朋友。2、中藥熏蒸藥品:伸筋草、雞血藤、當歸、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紅花、葛根、桂枝等。功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辦法:將藥品和水放入熏蒸儀器藥倉里煎煮,加熱至40°,將患兒躺在熏蒸倉,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每月為一種療程。藥品加減:肌力偏低,肌肉松軟者,加黃芪、白術、黨參;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者,加鉤藤、僵蠶、地龍。適應癥:運用熏蒸時的溫熱和藥品雙重效應,舒筋活血,疏通經絡,合用于多個類型腦癱患兒。(七)中醫(yī)督脈促通療法。腦癱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其家極少能安心依靠單一的針刺療法,往往謀求多個辦法治療。例如:中藥、按摩、點穴、藥浴、熏蒸、刺血、穴位藥品注射、藥品外敷、西藥、理療、康復訓練等。多個療法都分別有自己的特色和效應,從而啟發(fā)我們治療腦癱必須走綜合治療的道路。若能將療效比較好的辦法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真正做到相輔相成,則臨床療效必然會再提高,否則多個療法在事實上都被病家選擇為短暫的階段性治療,既不利于系統(tǒng)的病例觀察,同時患兒的最佳治療年紀也容易被疫誤,往往趨向不良的轉歸,使原本可治之癥成為終身痼疾。手法作用于經筋及筋結,需根據不同筋結類型,靈活施法,或按或摩,或補或瀉,不一而同,直達病所,消散筋結,使骨入其位,筋歸其糟,筋絡順接則氣血通達。同時還需綜合分析,找出病理本質,才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督當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本身含有擴張血管,增進血液流動,結合有關穴位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植物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功效。而督脈為“陽脈之?!?,總督全身臟腑之陽,因而通督推拿可達成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具體實施可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1)從督脈之主干入手,通過推拿督脈上的風府、百會、神庭、印堂、水溝等穴,能夠疏通督脈、醒神開竅,從而恢復腦髓神機對智力和軀體運動功效的調控作用。風府為督脈絡腦之處,《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為醒腦之要穴,能夠開竅啟閉以醒元神。百會、神庭、印堂、水溝均為督脈穴位,以配合使用,通督調神之力更宏。(2)從督脈之絡入手,即夾脊穴。夾脊穴所在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外延重迭覆蓋之處,含有調控二脈的樞紐作用,它既是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交匯的樞紐,又是氣血運行的核心部位,可使全身氣血流通陰陽調和。其功效對于小兒腦癱病證的改善有著重要意義?,F在研究發(fā)現腦癱患兒腦部血流量少于正常兒,而推拿頸夾脊穴能使頸部氣血運行暢通,解除或緩和局部肌肉痙攣,改善腦部血液供應,這對于增進腦癱患兒腦功效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3)從督脈相合入手,督脈與足太陽、足少陰都有相合之處,后溪通督,手足六陽交會于大椎,這都提示我們此調節(jié)亦是重要的調節(jié)經路之一。一、中醫(yī)學對腦的認識中醫(yī)認為腦為奇恒之腑,位于顱內,由髓匯聚而成。腦為髓之海早在兩千年前,《內經》中醫(yī)已對腦的解剖位置、生理功效有所記載。如“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封其蓋,下在風府?!庇秩纭爸T髓者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腦,腦為髓聚而成,因此腦又稱為髓海。至于腦的作用已粗略的見于《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至明清時代,對腦的生理功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夺t(yī)宗金鑒》說:頭為諸陽之首,位居至高,內涵腦髓,腦為元神之府,以統(tǒng)全身者也。后來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又在前人敘述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憤怒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盛腦髓者,名曰髓海。。。。。。。王氏所謂靈機,即指思維與感覺而言。他把記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效統(tǒng)歸于腦。綜合前人所述,腦含有主神明(即精神及思維活動)及主動(運動)的生理功效。臟腑之精微補益腦髓前人即使對腦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認識,但在中醫(yī)臟腑學說中,把有關腦的生理病理又分別歸于五臟?!秲冉洝氛f:腎不生,則髓不能滿。又說:五谷精微,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同時古代醫(yī)家還認為腦髓是由腎精所化生的。腎之精氣盈滿人的記性就好骨健身壯。如果腎之真陰虧損,真陽局限性,腦髓失其溫養(yǎng),人的記性就差骨軟無力。人之腦髓雖稟于先天腎氣,但其養(yǎng)益之源卻是依靠后天飲食所化生之精微。正如《內經》所說:骨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梢姡X髓的生成維持腦的生理功效,有賴于五臟六腑的健旺及供養(yǎng),特別于脾腎的關系更為親密,而腦的功效正常與否也會直接影響五臟六腑及整體。如《靈樞.海論》說: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髓海局限性,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猶如腦受到過分刺激或損害,也能造成五臟的損傷。腎藏精,精生髓腎藏精,主發(fā)育與生殖,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多個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腎的精氣盛衰關系到生殖與生長發(fā)育的能力。腎主骨生髓,腎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賴髓以充養(yǎng),故腎精充足,則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髓得到髓的充養(yǎng)滋潤而結實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的化源局限性,不能營養(yǎng)骨骼,便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甚至發(fā)育不良,因此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常是由先天腎精局限性所致。中醫(yī)所講的腎,不僅指生殖泌尿系統(tǒng)的機能,重要的是涉及了內分泌的許多重要機能。由于激素的體液調節(jié)不僅影響鉀鈉鈣等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并且深刻的影響神經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機能狀態(tài)。因此,中醫(yī)所謂腎的病變會出現收引拘緊,骨髓不養(yǎng)筋脈而致四肢萎軟無力一類癥狀是不難理解的。二、疏通督脈的臨床意思督脈的生理功效督脈是十四經脈中重要的經脈。它的生理作用重要有下列三條:⑴督帥陽氣:“督”有“都”及“總合”之意,督脈巡行腰背正中,上達頭間。手足三陽經都與之交會。全身陽經經氣皆會于此脈,故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全身之陽氣。滑伯仁在《難經本義》所指出“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海,因此都綱乎陽脈也。”⑵統(tǒng)攝真氣:腎為先天之本,性命始生之門,無氣之根。左腎屬水藏真陰,右腎屬火藏真陽,中間為命門,維系一身之元氣。督脈巡行自下而上,貫脊屬腎,別絡自上而下,故督脈統(tǒng)攝著人體之元氣,與生長發(fā)育息息有關。李時珍說:元氣之所生,真息之所由起。正是指此而言。⑶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腎藏精,主骨生髓,腦髓脊髓均源于腎精。督脈不僅與生殖之腎相絡屬,更直接入于腦中。腦為智慧之所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故督脈精氣的盛衰,直接支配或調節(jié)者人體的精神及功效活動,有統(tǒng)帥人體生命活動中樞的功效。督脈的病理體現“有諸內必形諸外”,督脈的病理是其生理功效失調的直接反映。⑴中風諸證:《靈樞。經脈》:“督脈之別。。。。。。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庇帧岸矫}為病,脊強反折?!睂嵶C多見于小兒驚風、婦人產后發(fā)痙、中風、破傷風、暑痙等。偏虛者見于大腦發(fā)育不全腦積水風濕性舞蹈病等病癥。⑵神志病,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抑郁癥等疾病。⑶癱痿之侯,腦血管病,脊髓損傷之外傷或病理性癱瘓等癥。⑷腎臟疾患,腎虛,女子不孕,遺尿,癃閉等癥。三、腦癱的病因病機腦性癱瘓是指一組持續(xù)存在的造成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綜合癥,這種綜合癥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或發(fā)育缺點引發(fā)的。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感知和/或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fā)性骨骼肌問題。臨床以立遲、行遲、語遲、發(fā)遲、齒遲,手硬、足硬、肌肉硬、頭頸硬、關節(jié)硬,或頸軟、手軟、腳軟、口軟、肌肉軟為重要特性。屬于中醫(yī)“五遲”“五硬”“五軟”等范疇。四、督脈促通療法的配方與加刺規(guī)律1、督脈促通療法督脈促通療法是治療五軟五遲五硬的重要基本配方,根據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的理論來探討治療小兒腦癱。督脈可調節(jié)全身諸陽經之經氣,為體內陽氣的恢復起到了增進作用,它的功效和主治有著治療腦脊髓神志和腎臟方面疾病的特殊功效。因此針刺督脈已達成疏通督脈、調和陰陽、補腦益髓鎮(zhèn)靜安神之目的?!九浞健垦帷⒀栮P、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百會【刺法】⑴由上向下次序刺之。⑵四歲下列患兒點刺不留針。⑶四歲以上患兒留針三十分鐘。2、加刺規(guī)律⑴胃經加刺穴:髀關、梁丘、足三里、解溪、三陰交屬脾⑵膀胱經加刺穴:腎俞、承扶、委中、昆侖、涌泉屬腎⑶膽經加刺穴: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屬肝⑷大腸經加刺穴:肩髃、曲池、外關屬三焦、魚際屬肺。⑸小腸經加刺穴:肩貞、小海、支正、后溪、神門屬心。隨癥加刺穴:⑴舌緩不能言:啞門刺之⑵盜汗不止:陰郄瀉之⑶舌縱涎下:陰谷針刺之⑷癲癇發(fā)作:針間使、后溪⑸斜視不分內外:臂臑刺之五、腦癱分類治療參閱《山東偉眾腦癱康復中心中醫(yī)兒科腦性癱瘓診療指南》六、討論與體會1、在臨床資料統(tǒng)計病因時發(fā)現,分娩時窒息缺氧占發(fā)病率的第一位,另首先是嬰兒核黃疸綜合癥、早產、難產、產傷顱內出血等占總數80%以上。2、腦癱患兒之癥候體現是比較復雜的,其病癥的本源皆在于腦。因此識別審視每個癥狀切不可簡樸的從局部考慮,應當從整體論之,方能精確,否則徒勞,貽誤病情。例如:兩腿攣縮不是筋短;膝后翻不是下肢無力;大便秘結絕不是單一的實熱。諸如這類,醫(yī)家不可不識。3、癱痿之侯的治療,應重點取陽經穴刺之。本文主取督脈,再分別選配胃大腸膀胱小腸膽等皆屬陽經。但在配穴中又有涌泉太沖、三陰交、魚際、神門等少量陰經穴。體現其治療大法是“以陽為主,以陰為輔”,同時也反映應初“陽主動”的理論指導著腦癱的臨床治療。4、療程與療效:來,觀察治療1200多例腦癱患兒,均為治滿一種療程以上者。普通3個月為1個療程,針治次數不少于60次。通過數年的臨床體會,認為2-6歲的患兒為最佳治療年紀,年紀越大,其療效也相對較差。普通若能堅持治療2-3個療程者,其療效也相對滿意。5、腦癱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其家極少能安心依靠單一的針刺療法,往往謀求多個辦法治療。例如:中藥、按摩、點穴、藥浴、熏蒸、刺血、穴位藥品注射、藥品外敷、西藥、理療、康復訓練等。多個療法都分別有自己的特色和效應,從而啟發(fā)我們治療腦癱必須走綜合治療的道路。若能將療效比較好的辦法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真正做到相輔相成,則臨床療效必然會再提高,否則多個療法在事實上都被病家選擇為短暫的階段性治療,既不利于系統(tǒng)的病例觀察,同時患兒的最佳治療年紀也容易被疫誤,往往趨向不良的轉歸,使原本可治之癥成為終身痼疾。腦癱常見合并癥的推拿治療\小兒腦癱往往隨著著不同類型的合并癥,本文總結了腦癱患兒常見的四種隨著殘疾:智力障礙、言語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簡樸介紹了每種殘疾的治療原則、取穴、手法操作等,并通過實際的案例,作出明確的治療方案。一、智力障礙智力障礙是腦癱患兒最常見的合并障礙,腦癱患兒智商的高低,直接影響患兒的預后。引發(fā)智能低下的重要因素有先天因素。父母稟賦局限性,胎兒始生,稟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精薄血弱,陰陽二氣俱為局限性,失去胎養(yǎng),則心腦發(fā)育不全而癡呆。后天因素重要是分娩難產窒息缺氧,顱腦損傷出血,腦部感染等。治宜補益心腎,固本培元,填精益髓,補先天局限性。健脾和胃,益氣培土,固后天之本。下列推拿治療手法及二組腧穴,可根據病情按療程交替使用,也可選擇性綜合使用。1、治療原則補益心腎,健脾和胃,補氣補血,增智健腦。2、取穴及部位:一組: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風府、足三里、三陰交、懸鐘、內關。二組:上星、頭維、風池、大椎、照海、大鐘、間使、脊三穴(脊三穴:啞門穴下一寸,旁開0.5寸;第二胸椎棘突旁開0.5寸;十七椎穴旁開0.5寸。)共用腧穴:腎俞、命門、關元、氣海。3、重要手法按揉、拿揉、一指禪推法、推、摩、抹、梳。4、操作辦法用五指梳法,從前發(fā)際梳至后發(fā)際,重復操作5—10遍。用雙手分推或分抹前額部及頂部,從中間向兩邊操作,重復操作5—10遍。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穴推至百會穴;從大椎穴推至風府穴,重復操作3—5遍。用拇指螺紋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約半分鐘,以酸麻脹得氣為宜。用五指叩點或散點以上頭部腧穴及周邊刺激區(qū)2、、3分鐘。用雙拇指螺紋面按揉雙側腎腧穴1分鐘,擦命門穴,以微熱為宜。順時針摩腹1—3分鐘,按揉關元穴,氣海穴1分鐘。拿揉頸項部,從上向下,重復操作3—5遍。按揉或掌推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第一條側線,從上向下,重復操作3—5遍。二、言語障礙腦癱患兒約有四分之三都伴有輕重不同的言語障礙。重要是言語發(fā)育緩慢,發(fā)音器官肌肉麻痹,造成運動性構音障礙及失語癥。言語障礙嚴重地影響患兒的語言交流,感情交流及日?;顒优c學習。下列推拿治療手法,分兩組腧穴,可根據病情按療程交替使用,也可選擇性綜合采用。1、治療原則利喉開音,醒腦開竅。2、取穴及部位一組:百會、廉泉、啞門、通里、魚際、合谷、腎俞。二組:風府、上廉泉、天突、曲池、郄門、內關、肺腧。共用特定線:雙側運動區(qū)下五分之二處、語言二區(qū)、語言三區(qū)、顳前線、咽喉部三條側線(第一條側線為喉結旁開1分處直下,第二條側線在喉結旁開1.5寸直下,第三條側線在前兩條側線中間直下)。3、重要手法按揉、拿揉、一指禪推法。4、操作辦法用拇指、示指拿揉咽喉部三條側線及兩側胸鎖乳突肌,來回多次,手法宜快柔和。用一指禪推法,推雙側運動區(qū)下五分之二處,語言二區(qū),語言三區(qū),顳前線來回多次。用拇指螺紋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約半分鐘,以酸麻脹得氣為宜。用拇指、示指拿捏患者喉部,左右活動,同時配合作語言練習。按五音配五臟,選擇性發(fā)角、宮、商、羽音,以調動對應臟腑經絡功效。按揉口腔周邊的肌肉,著重在地倉、迎香、人中、承漿、頰車穴周邊部操作。同時配合作口唇閉鎖,下頜開合,舌肌運動等訓練,重點作舌漸漸前伸回縮運動。三、視覺障礙腦癱患兒中有視覺障礙也較多,多為視網膜發(fā)育不良或枕葉視中樞及視神經變性,視覺傳導路損傷所造成。重要有斜視、弱視、近視、遠視、屈光不正、失明等眼部疾病,其中斜視、弱視多見,嚴重地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醫(yī)學認為多為先天稟賦局限性,后天發(fā)育不良,致使睛珠形態(tài)異常。肝開竅于目,肝腎虧虛,脾胃虛弱,正氣局限性是重要因素。下列推拿治療手法,可根據患兒的病情,辯證加減,選擇性地采用,1、治療原則滋補肝腎,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解痙明目。2、取穴及部位太陽、陽白、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攢竹、魚腰、絲竹空、風池、養(yǎng)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肝俞、腎俞、脾俞、命門、枕下旁線、枕上正中線。3、重要手法按揉、一指禪推法、點按、指按、拿、擦、抹。4、操作辦法患兒仰臥位,雙目微閉,術者用一指禪推法從右側太陽穴處開始,緩慢地推向右側陽白穴,然后通過印堂,左側陽白穴,推至左側太陽穴為止。再從左側太陽穴開始經左側陽白,印堂,右側陽白穴,到右側太陽穴為止。重復操作3—5遍。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端,輕輕按揉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攢竹、魚腰、絲竹空、太陽穴,每穴約半分鐘,以酸麻脹得氣為宜。用雙手拇指指腹各抹上下眼眶,從上向下,重復各抹3—5遍。用一指禪推法或指推法,從上向下推枕下旁線,枕上旁線,枕上正中線重復操作3—5遍。用拇指指端按揉或點按養(yǎng)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肝俞、腎俞、脾俞穴,每穴約半分鐘,以酸麻脹得氣為宜。拿風池、合谷穴,3—5遍。橫擦腎俞,命門穴以透熱為度。內斜視者,重點按揉睛明,承泣穴;外斜視者按揉瞳子髎;上斜視者按揉球后、魚腰穴;下斜視者按揉魚腰、承泣穴;上瞼下垂按揉陽白、魚腰穴。四、聽覺障礙聽覺障礙多由核黃疸造成耳蝸蝸殼病變引發(fā),多為高音區(qū)耳聾。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聽覺障礙最多,也有一部分腦癱患兒患有中樞性耳聾。由于聽力障礙而引發(fā)言語障礙,嚴重影響患兒語言交流及日常生活與學習。推拿治療重要根據“腎開竅于耳”及近部選穴的原則,疏調耳部及舌本經氣。分兩組腧穴,可根據病情辯證地按療程交替使用,也可選擇性綜合采用。1、治療原則補腎益精,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通利耳竅。2、取穴及部位一組:啞門、風馳、聽宮、聽會、四瀆、外關、支溝、合谷。二組:翳風、耳門、上關、中渚、三陽絡、會宗。3、重要手法按揉、推揉、一指禪推法、按壓、擦。4、操作辦法用指按揉或推揉耳部周邊的循行經絡,腧穴3—5分鐘。用一指禪推法,推雙側顳后線3—5遍。用拇指或示指按揉,按壓雙側腎俞穴約一分鐘,得氣為宜,掌擦命門穴,微熱為宜。雙手掌捂緊雙耳,忽然松開,重復進行5—10遍,同時配合進行聽力訓練。五、案例分析病例:XX,男,七歲,產前羊水破裂,缺氧造成腦癱,經檢查擬定為痙攣型腦癱,一歲時,高燒誘發(fā)癲癇,四歲時小發(fā)作,造成腦癱癥狀加重,隨著合并癥智力障礙、言語障礙,認知、生活自己能力差,言語不能。1、治療方案患者隨著兩種合并癥,應統(tǒng)籌病情,綜合治療。2、治療原則:補腎益智,醒神開竅,利喉開音。3、、取穴及操作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揉百會,揉四神聰,揉內關,揉合谷、曲池,點揉啞門、廉泉、地倉、頰車等穴,點按腎俞、肺腧,揉關元、氣海,背部施脊柱六法等。通過近三個月的治療,患兒智力明顯提高,言語進步明顯,能夠主動提出規(guī)定,能夠主動叫人問好,邏輯思維提高,能跟熟悉的人鬧著玩等。中醫(yī)扶陽法治療小兒腦癱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種月內,多個因素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簡稱腦癱。其重要體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感知異常等。常致終身傷殘,影響正常生活。中醫(yī)古籍中沒有腦性癱瘓這一病名。但對本病的臨床體現早有認識,根據臨床癥狀本病可納入祖國醫(yī)學“五遲”、“五軟”、“五硬”、“胎怯”等范疇。對于五遲,早在東漢末年的《顱囪經》中曾有“行步遲”的記載,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亦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邦^發(fā)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等病類別。宋代《小兒藥證直訣》中也有類似五遲的敘述,如“長大不行,行則腳軟,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fā)久不生,生則不黑”?!短绞セ莘健愤M—步記載了“語遲”,“行遲”“發(fā)遲”,“齒不生”等證候的治療方藥。五遲作為正式病名提出,是清代吳謙等人集體編著的《醫(yī)宗金鑒》,作者將歷代諸家有關遲證的敘述歸納在一起,并以“五遲”之病冠稱:“小兒五遲之證,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wěn),要皆腎氣局限性之故”。分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語遲。詳各條。清·張路在《張氏醫(yī)通》也明確指出:“五遲者、立遲、行遲、齒遲、發(fā)遲、語遲是也”。有關五軟的病名,宋代以前的醫(yī)書未見專項敘述,多數醫(yī)家將其納入“胎弱”、“胎怯”,或遲證等疾病中綜合敘述。有關“五軟”的描述以宋代的《幼幼新書》較早,“小兒五軟不治∶手軟、項軟、腳軟、腰軟、背軟”。元代曾世榮《活幼心書》中始見“五軟”的名稱,并指出“頭、項、手、足、身軟,是名五軟”。并與“胎弱”、“胎怯”和“遲證”等疾病加以分辨。后來諸多醫(yī)家敘述“五軟”的內容亦不盡相似。如在《醫(yī)宗金鑒》中“謂頭項軟、手軟、足軟、口軟、肌肉軟”。而清代《幼幼集成》則謂“頭項軟、身體軟、口軟、肌肉軟、手足軟”等。《嬰童百問》曰“五軟者,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是也”。雖敘述不一,但都離不開頭、項、手、足、肌肉、口這幾部分?!拔逵病钡拿Q,首載于明代《嬰童百問·卷三》“五硬則仰頭取氣,難于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手腳心如冰冷而硬,此為風癥難治”,把頭頸硬、胸膈硬、手硬、腳硬和心腹硬稱謂五硬;古代醫(yī)籍對五硬的內容敘述雖不盡一致,但亦基本按上述病亦的分類而稱之;清代《幼幼集成》則把手硬、腳硬、腰硬、肉硬、頸硬名為五硬?!秲嚎埔浴贰拔逵灿置?,小兒仰頭、哽氣、手足心堅、口緊、肉硬也”。中醫(yī)病因病機肝腎虧虛:若肝腎精血局限性則腦髓空虛,出現癡呆、失語、失聰、失明、智力發(fā)育緩慢等癥狀。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則出現肢體不自主運動、關節(jié)活動不靈、手足徐動或震顫、動作不協調等。脾腎兩虧:若胎兒先天稟賦局限性,腎精虧虛,后天脾胃運化功效失司,則筋骨、肌肉失養(yǎng),可出現頭項軟弱不能抬舉、口軟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難、肌肉松軟無力等癥狀。肝強脾弱:肝木亢盛,則出現肢體強直拘攣,肢體強硬失用,煩躁易怒。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虛,造成肌肉瘦削等癥。痰瘀阻滯:痰濕內盛,蒙蔽清竅,則見智力低下;病程遷延,絡脈不通,瘀阻腦絡,氣血運行不暢,腦失所養(yǎng),則毛發(fā)枯槁、肢體運動不靈、關節(jié)僵硬。臨床治法常以大補元氣,疏經通絡,活血化瘀,通經開竅。滋陰升陽,溫通筋脈。百拇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健脾、調氣和血為主。本中心吸取眾家所長、結合臨床應用,制訂了一套以扶陽為主的治療腦癱的綜合療法:1.扶陽針法扶陽頭針:選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足運感區(qū)、平衡區(qū)、語言區(qū),百會透神聰,交替取穴,每日1次,留針30分鐘,30次為一療程。扶陽體針:選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關、伏兔、風市、足三里、委中、環(huán)跳、夾脊、腎俞、腰陽關、懸鐘,太沖透涌泉。若抽搐加人中,若驚嚇加神門,交替取穴,每次取10穴,隔日一次,30日為一療程。扶陽耳針:選穴神門、腦干、皮質下、心肝、腎、腎上腺、小腸,用掀針,留針膠布固定,留針48小時,左右耳交替,30次為一療程。扶陽耳穴壓法:用王不留行籽壓于耳穴。取耳前交感、腦干、皮質下、心、肝、腎、脊髓;上肢癱加肩、肘、腕;下肢癱加膝、踝。每次只貼一側,隔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每日按壓2~3次。2、扶陽推拿法患兒俯臥,沿脊椎方向從至陽到命門的督脈諸穴次序點按,叩打;按、揉脊柱旁開一寸半的足太陽膀胱經諸腧穴。患兒坐位,按、揉摩,點風池、啞門、天柱、腦戶、百會、后頂、強間等穴?;純貉雠P,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點陽陵泉、委中穴的基礎上,拿、揉外側、后部肌群。上肢在點中府、肩井、曲池穴的基礎上,拿、揉上臂前肌群、后肌群及前臂的前后肌群。3、扶陽灸法艾是百草之王,陽是生命之本,灸是扶陽之泉。《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從新》中說得更具體:“艾葉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的作用: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功效,同時調節(jié)臟腑組織功效,增進體內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能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效,提高機體的免疫功效,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4、扶陽罐法運用遠紅外線局部照射,能穿透人體皮膚組織,產生諧振,能量被生物細胞吸取,引發(fā)組織的溫熱效應,能活化細胞組織,激發(fā)臟器功效。5、扶陽88式通過當代運動療法結合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獨創(chuàng)扶陽運動療法88式,改善運動功效,糾正異常姿勢,激發(fā)人體潛能。6、扶陽藥品口服使用方法如果治以益氣活血法,不加熱藥,那么腦病患者常出現血流緩慢,肢體發(fā)涼,曲屈不能伸,容易遺四肢肌張力高、失語等后遺癥。如果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加用人參、附子、麻黃、細辛等藥,療效明顯提高。我們發(fā)現,益氣不溫陽,達不到通經活絡、化瘀行血的目的,只有在益氣的基礎上加溫熱藥如麻黃、附子、細辛等,效果才明顯。唐偉眾專家中醫(yī)膏方治療腦癱獨樹一幟,開創(chuàng)了服用方便,效果明顯的中醫(yī)治療辦法。7、生物電經絡扶陽法經絡扶陽法運用生物電疏通經絡,增進血液循環(huán),活化細胞,活化神經肌肉,調節(jié)身體系統(tǒng)等作用。討論陽氣在人體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扶陽理論的思想基礎。陰陽兩者,缺一不可,表面上處在同等地位。但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卻是有主次之分的,陰陽的平衡也不是簡樸的1:1的對等關系。陽氣的主導作用不容置疑,“陽者陰之根”,“陽主而陰從”,“陽統(tǒng)乎陰”——陽對于陰有化生、主導和統(tǒng)攝的作用。陽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如果陽氣局限性,人就會生病,失去健康,甚至失去壽命。因此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需要注意的是,大自然的陽氣是合而為一的,“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合之為一陰陽?!倬爸涍€是一經,人身之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萬病總在陰陽之中。”因此,人體的陽氣雖有三焦、五臟的不同,但事實上也是合一的?!耙耘K腑分陰陽,論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極也。故知陰陽合一,乃于極上合一也?!苯烙小盎鹕瘛币慌?,擅用溫熱藥以療百病,溫守、溫通則扶陽而逐陰;溫潛、溫化則益陽而生陰。極盡陰陽對抗、轉化之能事,頗得小中見大,一法含藏萬法之神妙。然其法雖妙,亦僅近道之階,與醫(yī)圣體用圓明之氣象,終不可比!陽氣者,宇宙之能量也,發(fā)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兌金(陰精),彌散于天地萬物之中,人一身之陽,由東南而升散,經西北而斂藏。從天地萬物而來,歸天地萬物而去。其扶陽之法,下乘者相盜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緣起而聚,緣盡而散,終無所得,畢竟是空。世傳扶陽之法,多相盜而得。《陰符經》有言,“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比槐I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門分高低。陰陽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陽生陰長,陰斂陽降。脾居中土得陽氣之運化而生營陰,營陰由東南上奉于肺而為肺金(精),肺金降則斂天陽而下,藏之少陰。是以扶陽之妙,在陰不在陽,滋陰之妙,在陽不在陰。故人盜天陽,由鼻入肺而降,當首重吐納,次在飲食,末以醫(yī)藥。太陰肺吸斂天陽,皆陰精之功,降于陽明,伏于少陰,運于厥陰。吐納要旨,貴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歸根則靜,陽氣乃密。此扶陽之法,源出道家,漢唐以上,醫(yī)出道家,吐納之法,道醫(yī)慣用之療疾。漢唐而后,醫(yī)出于儒,不習道術,吐納扶陽,遂棄而不顧,專于藥食,舍大而就小,惜乎!如果陽氣繼續(xù)消耗,傷及本元,類似于三陰經病癥,就像乾卦的內三爻也被陰氣侵蝕,這時候人體的自愈能力已經不能正常發(fā)揮。體質虛弱,亞健康,慢性病,終身病等等,都屬于這個范疇。其實治療這類疾病的辦法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辦法有三,一是艾灸,二是修煉內丹,三是大劑量的附子劑。其中艾灸是最佳辦法。此時艾灸,必須以重灸關元為主,打通丹田,補足元陽。道家稱之為消盡陰翳,煉就純陽,轉凡成圣。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庇衷啤谩瓣帤馕聪K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全部說,天下只此一病(元陽虛),除病只此一法(扶陽)。扶陽之法,以持續(xù)灸關元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先天局限性、后天失調,是這種病發(fā)生的因素,特別是先天局限性,更是本病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治療時,著眼點多數從“先天局限性”入手,固然,如果能擬定后天的因素是引致“五遲”癥發(fā)生的誘因或主因,那固然應當首先糾正或消除這個誘因或主因,這是每個臨床醫(yī)師都懂得的治療法則。該病在治療時,在消除或糾正后天因素的誘因或主因之后,便應針對“先天局限性”進行治療。其用藥、處方多數都是圍繞“腎”展開的;“腎主骨”,“陽主生發(fā)”,以“補腎壯陽”為主軸。“陽生則陰長”、“陰生則陽殺”,理應扶陽抑陰。腎氣充盈則骨骼能正常生長。齒為骨之余,骨骼能正成生長,則小兒能象正常小朋友同樣能站、能立、能行,腎的“余氣”則能促使牙齒長出?!I主技巧,腎氣充足便能與心氣交通,心腎交則語言功效慢慢得到恢復。鹵門的閉合自是早晚的事。中醫(yī)認為:補氣的藥品,能使氣充足而生血,因素是“氣為血帥”,補血經人體一系列的復雜變化,便生長為毛發(fā)、須眉,“血余”的名是這樣來的。人體內氣血的功效各有不同,由于“氣能引血行”、“血需隨氣走”,“氣”與“血”的功效與關系是這樣的有規(guī)律并且非常微妙;既是相輔相成,又能互相制約。明白了上面這個道理,在治療本病時,著眼點應從補腎、扶陽、益氣、交通心腎這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同時,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重點治療先天的根本的同時,還必須特別兼顧后天的根本———脾胃,如果患者同時有消化不良,納食不香、或者嘔吐、泄瀉等脾胃癥狀,尤宜優(yōu)先、或同時作為主癥調節(jié)解決。由于“得谷則昌、失谷則亡”,脾胃功效正常與否,是關系到生命能否延續(xù)的大問題,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以及輕、重、緩、急,這些錯綜復雜的癥狀,可單個出現,也可交互出現,因此治療時務須抓住核心;“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陰、陽、表、里,孰輕孰重?哪一癥急須解決,哪一癥能夠稍緩,全局了然于心,從容進退,指揮若定,只有這樣通盤考慮,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調和陰陽、理順氣血、疏通經絡、既補腎和胃,又扶陽保陰。人身是一種小天地,過與不及,均能造成陰、陽失衡而使“平”、“秘”的格局紊亂。說究竟,中醫(yī)師治病的全過程,都是遵照“陰平陽秘、陰陽平調”的原則。并以此原則作為主導進行的。中醫(yī)師能不能治好病,就看您能不能“平調陰陽”,能不能始終保持“陰平陽秘”的格局,使五臟六腑之間的氣血運行,能夠暢通無阻,使臟腑之間,不管溫涼寒暑,都始終保持相輔相成,又互相制約的相對平衡及和諧狀態(tài)。治其它病是如此,治小兒腦癱病更是如此!(高新舜)推拿配合針灸治療小兒自閉癥一、自閉癥的病因病機小朋友孤單癥中醫(yī)學上雖沒有對應的病證,但根據小朋友孤單癥的臨床三大核心癥狀:社會交往存在質的損害,交流溝通障礙;行為刻板重復;愛好狹窄等,與中醫(yī)的“癲證”、“五遲證”相近似。中醫(yī)辨證為:沉默呆滯,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語,語無倫次,時悲時喜,哭笑無常,不知穢潔,行為刻板,不知溫飽,患兒立、行、齒、語、發(fā)(五遲)均發(fā)育遲后,其病機多為:1、稟賦局限性:胎之始生,稟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父母精血虧損,精薄而血弱,陰陽兩氣俱為局限性,失于胎養(yǎng),則心腦發(fā)育不全故而出現“癲證”、“五遲證”。2、后天因素:孕期及圍產期護理失當,分娩難產、窒息缺氧、顱腦損傷;或喂養(yǎng)失宜,脾胃虛弱、脾氣不運、肝失條達、心氣不和、氣血不暢、腦不能營、髓不能養(yǎng),故生長發(fā)育遲后。小朋友孤單癥的病因即使不明,但離不開先天的稟賦局限性與后天諸因的失調,心、肝、脾、腎四臟的虛損而引發(fā),故中醫(yī)的治則:滋肝益腎,健脾養(yǎng)髓、通心氣、培元氣、升舉陷、舒經絡,以助生長之源,聰神醒腦,平衡陰陽。二、康復治療小兒自閉癥(孤單癥)是近年來常見的疾病,諸多人覺得這是心理疾病,不需要治療。事實上,小兒自閉癥(孤單癥)對患者的危害是極大的。小兒自閉癥(孤單癥)的治療必須要盡快的為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法,這能夠有效的避免小兒自必須造成的嚴重危害。小兒自閉癥(孤單癥)的康復治療對患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具體為大家介紹小兒自閉癥(孤單癥)的康復治療辦法。1、針灸療法小朋友孤單癥大多語言發(fā)育障礙伴智力低下,根據“百脈皆歸于頭,腦為髓之海,頭為諸陽之氣”等中醫(yī)理論,中醫(yī)科以針刺頭部穴位為主,使患兒逐步恢復語言功效,并配合針刺頭部語言區(qū)來增強患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睡眠障礙重要取心經原穴神門,調理心經經氣,寧心安神,針刺脾經三陰交協調脾腎氣機。針灸處方:A、大椎、腎俞、間使、神門,以通心氣、宜心神,補腎養(yǎng)髓。B、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培補元氣,培補后天,以助生化之源。C、太沖,膈俞、氣海。調肝養(yǎng)血,益神補腦,氣血雙補。語遲者:艾灸兩踝(內、外踝)、心俞。隔姜、三壯。以補心腎。行為刻板重復:取豐隆、鳩尾、間使、太沖、合谷、大陵穴。以通心氣,開竅醒腦。凝智力局限性,反映遲鈍、取風府、鳳池、上星、百會、四神聰,以調陽氣,通心氣,益心神,充腦髓。2、推拿療法推拿按摩通過手法的變化刺激人體外部器官,通過穴位、經絡或神經系統(tǒng)的傳導,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肌肉、骨骼,關節(jié)、韌帶,神經、血管,產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映(變化),這種變化使人體內部的多個生理機能逐步趨于正常,增加人體抵抗力,達成“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增強健康的目的。推拿按摩對人體十大生理系統(tǒng)的機能都能起到調節(jié)和加強的作用。因此,孤單癥小朋友除了存在嚴重的發(fā)展滯后之外,還體現為不同時發(fā)展,并因腦功效障礙而引發(fā)嚴重的長久的發(fā)展障礙。而通過推拿按摩,能夠使孤單癥小朋友的生理系統(tǒng)特別是神經系統(tǒng)、感覺系統(tǒng)等得到有效刺激,達成強筋健骨,增強體魄,調節(jié)體內臟腑平衡,使各大生理系統(tǒng)的功效協調發(fā)展,使他們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得到發(fā)展,從而對孤單癥小朋友的早期干預起到一定的作用。捏脊療法小兒自閉癥的捏脊療法推拿后背的華佗夾脊穴屬督脈,督脈貫脊,屬腦絡腎,督率陽氣,統(tǒng)攝真元。捏脊法可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含有強身健體的功效,是小兒推拿重要手法之一。另外,通過捏脊法可使患兒解除恐懼感,還能使大腦釋放出內啡肽,提高大腦右半球的功效,增強空間想象力和發(fā)明力。推拿骶部穴位可快速改善大小便自理功效。操作辦法術者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捏成空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緊,施術時應從患兒尾椎下的長強穴開始,術者用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輕推患兒皮膚的基礎上與拇指一起將長強穴的皮膚捏起來,然后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次序,自尾椎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時還能夠根據病情延至項后正中發(fā)際內的風府穴,這叫捏一遍,如此循環(huán),普通可捏拿5-10遍,從第二遍開始的任何一遍中,術者可根據患兒出現的不同癥狀,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針對性的刺激某些脊背部的臟腑俞穴,方便加強治療。如: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最后一遍捏拿結束后,術者可用雙手的拇指指腹部,采用按揉并作的手法,對腎俞穴揉按10余分鐘,到此,施術過程結束。手法補瀉A、補法:自下而上(即從長強到大椎)B、瀉法:自上而下(即從大椎到長強穴)C、平補平瀉: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每日一次,持續(xù)10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中間休息3天左右,自閉癥小朋友能夠長久治療。注意事項A、規(guī)定家長配合,松解患兒衣褲,露出孩子的脊背。B、室溫適宜,手法不適宜過重。C、發(fā)熱兒,背部有瘡面的暫停。D、術者手上或患兒脊部擦些滑石粉方便操作。三、日常生活的解決1、語言的理解比語言的體現更容易和重要,讓他多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放學后多與同窗聯誼、做戶外活動、逛街、購物、上館子等,協助孩子放輕松,減低入學前及剛入學的壓力。2、孩子的某些行為,要理解他們并不是學不會,而是由于沒接觸過,見識多了,某些行為自然就消失。3、父母在孩子即將入學時,應盡量放松心情,由于如果你越緊張,孩子也會越焦慮。4、經常帶孩子到將就讀的學校,熟悉教室、辦公室、廁所、操場、游樂場等環(huán)境,幫他介紹,讓他自由走動,并觀察他經常逗留的地點。5、培養(yǎng)孩子對上學、放學路線的方向感,并教他留心沿途紅綠燈,過公路要看車子等。(李恒鵬)腦癱言語康復訓練的基本辦法言語療法(一)一、概述語言和言語是人類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兩者密不可分。語言(Language)側重指人類社會中商定俗成的符號體系,它是以文字形狀和語音為要素,以詞匯為基本單位,以語法為規(guī)律而構成的構造體系;言語(speech)則重要指人類運用語言構造體系以知識、思想、感情等信息予以體現和接受的過程。言語(口語)是體現信息的重要形式,但信息的體現還可借助文字、手勢、姿勢、表情等形式進行。言語療法又稱言語矯治或言語再學習,是指言語功效障礙者,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tǒng)訓練,以改善其交流能力的康復治療技術之一。具體是指遠用醫(yī)學的、教育的以及心理的方法與辦法,對言語障礙的患兒提供適合的言語訓練,增進其最大程度的恢復聽(含聽聲音與理解衣詞意)、說、讀、寫能力。二、基本原理1、最大程度的減少致殘因素的影響:首先找出語言障礙的因素,并采用有效的控制方法,然后再進行語言治療。如發(fā)現患兒有聽力、視力障礙,就在為其配適宜宜的助聽器和眼鏡2、擬定行為目的,制訂系統(tǒng)的訓練方案:由于每個患兒的言語障礙程度不同、潛在能力不同、因此治療師擬定的行為目的和制訂的訓練方案也應強調個體化,不能強求一致。3、采用多個治療辦法:語言治療的辦法有多個,治療師應根據每個患兒的具體狀況,有選擇地變換治療辦法,避免長久使用一種固定的治療辦法。4、強調對的發(fā)音,使用規(guī)范語言:訓練時規(guī)定患兒發(fā)音對的,但由于患兒殘疾的限制,不能過高規(guī)定精確率,能達成80%精確尚可。語言應規(guī)范,語法力求對的,方便于周邊的理解。5、語言訓練必須結合實際,含有實用性:由于患兒學習語言所需要的語言刺激重要來源于周邊人,因此,語言訓練應當使用地方語。6、用簡捷的辦法進行言語治療:在訓練患兒發(fā)音時,最簡捷的辦法是示范與模仿。如示范用模仿不能奏效,可采用口頭提示,因單純口頭提示往往不能使患兒掌握發(fā)音要領和對的控制發(fā)音部位。7、個別教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對于語音階段的訓練宜一對一種別教練為主,對于高級階段可采用個別教練與集體訓練結合的形式。8、倡導早期治療:對于語言治療要力求在6歲語言關健期邁進行。9、家庭組員參加:治療師要對患兒的家長、兄弟姐妹,甚至鄰里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理解患兒的殘疾狀況,懂得如何在家庭中配合訓練。小兒腦癱的腿足療法本病是大腦病損所致的肢體運動障礙,部分病人伴有視、聽、感覺、語言以及智力障礙。胎兒出生前后感染、中毒、外傷等因素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出血、損傷;出生前以腦發(fā)育缺點為主,而出生后則為腦組織軟化灶、瘢痕以及腦組織萎縮等。一、診療要點1.大腦損害出現智力障礙和錐體束征(肢體硬癱);錐體外系與基底節(jié)病變出現震顫、手足徐動、肌緊張等;小腦病變出現共濟運動失調;腦廣泛損傷則出現精神、行為的變化,智力障礙等,而其中以肢體痙攣性麻痹為最常見,下肢尤重。2.根據運動障礙特點可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和混合型四種;按受影響肢體的范疇又可分為:雙癱、四癱、偏癱、截癱和單癱五類。二、藥浴治療1.治療目的緩和痙攣,改善因肌緊張所致的肢體疼痛,并且可增加肢體的運動范疇,增進患肢運動功效的恢復和自我控制能力。2.藥浴處方漢防己100g丹參60g仙靈脾100g枸杞60g桃仁60g姜黃60g首烏60g地龍60g黨參100g狗脊60g方解: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屬先天局限性、后天失養(yǎng),西醫(yī)學認識到本病為大腦病損,多為痙攣型。本方以大量補虛藥為主構成,如仙靈脾、枸杞、黨參、狗脊、首烏,滋陰潛陽、補腎填精及補脾益氣。丹參、桃仁、姜黃、地龍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藥理學研究漢防己已有解痙、增強腦循環(huán)作用,桃仁亦有增強腦部血流作用。適應證:小兒腦癱各型。3.藥浴溫度40℃左右。4.藥浴部位腿式局部浸浴如腿式電磁式藥浴。以浸泡雙下肢為佳,或雙足也可。5.藥浴使用方法上藥水煎去渣取液2500ml左右,分為5份,每份再加清水3L左右,及透骨草醇提液5ml倒入專用藥浴袋內,浸泡雙下肢,每次5~15分鐘左右,1天3次左右,每次間隔3~7小時,1份藥液可用3天,15天為1療程。注意每次藥浴宜加入少量酒(10ml左右)三、腿足療法1.頭背部對癥治療點按百會、太陽,推五經,掃散少陽,指拿頭皮,指揉華佗夾脊穴、大杼、腎俞、肝俞、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膈俞共5~10分鐘。2.腿療基本套路30~40分鐘。3.足底反射區(qū)配穴基本反射區(qū)、額竇、大腦、小腦、甲狀腺、甲狀旁腺、脾、胃、大腸、小腸反射區(qū)共5分鐘。4.足背部經絡穴位配穴點按商丘、丘墟、公孫、俠溪、足臨泣、申脈、照海、太沖共5~8分鐘。5.小腿部經絡穴位配穴勾點太溪、點按陽陵泉、懸鐘、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豐隆共8~15分鐘。四、注意事項1.水中姿勢訓練配合藥浴治療。2.應早期診療、早期治療、持之以恒、家人參加。3.應根據患兒的功效評定成果,擬定階段性的康復目的,采用綜合治療方案。4.臨浴需無風處,不可久坐水中恣意洗浴,以免冬天著涼,夏天受熱。5.嬰兒洗浴后應用粉摩之,保持身體干燥。(王英嫡整頓)小兒針灸的選穴規(guī)律(一)對癥定位遠近結合小兒疾病,在明確病位后來,處方時普通針對其癥狀,以“遠”、“近”結合的辦法取穴。所謂遠近結合,就是運用腧穴的近治作用和遠治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來選用穴位。一切腧穴都有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局部病癥的作用,這就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如奇恒之腑——腦,深藏于頭部,主司精神活動,精神、意識、思維、記憶、語言、情志等都由腦主宰,當小兒意識、思維及情志方面出現異常,發(fā)生病變,我們就能夠通過頭部腧穴百會、神庭、四神聰、腦戶、腦空等穴位進行治療;又如小兒面神經麻痹,就可取癱側面頰的陽白、攢竹、四白、地倉、頰車等穴位進行治療。所謂遠治作用,就是十四經脈穴不僅能治局部病癥,還能夠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癥,有的甚至是含有影響全身的作用。如足少陰腎經之“井”涌泉穴在足底,可治足心熱,同時,足少陰循行于下肢內側,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故有主治小便不利、咽痛、失音等功效,且可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等全身性的疾患。由此可見,小兒諸多疾病應對明確的病位,不僅能夠就近取穴,并且能夠遠道取穴,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為了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針灸臨床中更多的是采用遠近結合的取穴辦法,如小兒腮腺炎,該病以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其重要特性,在針灸處方時,可同時選用小兒耳朵和腮部附近的頰車,翳風,角孫、耳和髎等穴,還能夠選用繞耳而行的手、足少陽經在肘、膝下列的腧穴外關、關沖和俠溪、丘墟等穴(二)辯證選穴標本兼配癥狀是疾病病理的反映,而不是疾病的本質,一種疾病能夠出現多個癥狀,一種癥狀也能夠出現在多個疾病之中,因此對錯綜復雜的癥狀應加以分析,這就是辯證。臨床中,許多小兒病證,如發(fā)熱、昏迷、抽搐、驚風、貧血、多動、抽動、發(fā)育不良等屬全身性病證,因無法辨位,不能選擇定位以遠近結合的辦法選穴,而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按臟腑、經絡的歸屬進行辨證分析,然后按經選穴。如小兒抽動障礙,若肝腎局限性,元神失養(yǎng),歸肝腎二經,應以肝腎二經選穴為主;若心脾虧虛,血虛生風,歸心、脾二經,則在心脾二經選穴為主。又如小兒慢驚風,若土虛木乘,木旺化風,歸肝、脾二經,在足太陰和足厥陰二經選穴為主,以扶土抑木;若脾腎陽虛,陽氣不遠,歸脾、腎二經,則在足太陰和足少陰二經選穴為主,以溫補脾腎,回陽救逆;若肝腎俱虛,陰虛風動,歸肝、腎二經,就在肝、腎二經選穴為主,以滋水涵木,育陰潛陽。同時,除了根據病證的性質,按臟腑、經絡的歸屬進行辯證分析,按經選穴外,還應結合臨床,辨證選經取穴。如上述小兒腮腺炎,除選經脈所過的手足少陽經外,因風溫疫毒襲表,氣血壅滯,當選手陽明大腸穴合谷、商陽等解表散風,清熱解毒;若邪毒內陷心肝,突現壯熱、頭痛項強驚厥,甚至昏迷,則當選人中、內關、太沖、商陽、少商、曲池等多經的清熱解毒穴和醒腦開竅穴治之,不可拘泥?!端貑枴吮静髡摗氛f:“病有標本,刺有逆從,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標本含義廣泛,在小兒針灸臨床時,自當細加辨識。普通而言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由于本,癥狀為標;先病為本,后病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緩證為本,急證為標。厘清標本后,即可根據病情的標本,在處方配穴時,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緩急有序的配穴治療,切不可自亂分寸。再以小兒腮腺炎為例,當溫毒在表,腮部腫脹時,局部取穴,循經取穴都對,但邪毒內竄少陽表里經厥陰經時,此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若邪毒蘊結不散,會致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這就成了后病,就應后來病為標,急治為要,選足厥陰肝經腧穴以清肝瀉火,活絡止痛;若患兒高熱不退,煩躁不安,甚至神昏、嗜睡,重復抽搐,此乃邪陷心肝之險急重癥,也是后病,當速用息風開竅之穴以治標救急。固然,急則治標是在緊急狀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目的。治其病因,癥狀可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如胃陰局限性引發(fā)的小兒厭食癥,只需取胃俞養(yǎng)胃滋陰,生津潤燥,足三里養(yǎng)胃行氣,太溪滋陰降火治其本,胃燥既潤,則水谷能進,厭食自除。小兒“稚陰稚陽”,“肺常局限性”“脾常局限性”“腎常虛”“陰常虛”是其生理特點,也是諸多小兒疾病的病因,辯證所求之本,值得臨床重視。臨床上,尚有標本俱急,標本俱緩的狀況,這將不允許標本獨治,也無分先治后治,而必須標本兼治。如小兒慢驚風,該病來勢緩慢,或因急驚未愈,正虛邪戀,虛風內動;或因先天局限性,后天失調,精、氣俱虛,而致筋脈失養(yǎng),風邪入絡;或因暴吐暴瀉等大病之后,津液受損,脾陽胃陰俱虛,木成土虛,肝旺化火而致等,臨床體現肢體拘攣,強直、抽搐等風動癥狀和形神疲倦、語言低怯、潮熱虛煩等氣陰虧虛癥狀俱見,治療時就當標本兼顧,息風止痙和補益氣血并用,才干收效。(三)常見對癥腧穴和特殊效穴的選配1.常見對癥腧穴每種藥品都有自己的藥性、歸經和功效,腧穴和藥品同樣,每個腧穴也有自己的穴性和功效,,可供小兒針灸處方時選配。現將小兒臨床常見癥狀的對癥選穴舉例于后:發(fā)熱: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驚厥:人中、承漿、合谷、太沖、筋縮、陽陵泉;昏迷:人中、十宣、十二井、涌泉;虛脫:灸氣海、關元、神闕、百會、針內關、足三里;咳嗽:列缺、身柱、肺俞、太淵;氣喘:膻中、魚際、定喘、肺俞、腎俞;痰多:中脘、足三里、豐??;多汗:合谷、復溜;盜汗:陰郄、后溪、照海;失眠:百會、神門、神庭、太溪、三陰交、內關、心俞、腎俞;抑郁:百會、印堂;嘔吐:內關、中脘、足三里;黃疸:至陽、太沖、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泄瀉:關元、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便秘:內關、支溝、天樞、足三里、大橫;腹脹:中脘、內關、公孫、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遺尿:關元、三陰交、腎俞、足三里;皮膚瘙癢:血海、曲池、合谷、太沖、三陰交、風市;目赤腫痛:印堂、耳尖、太陽、(均點刺放血)、攢竹、太沖、行間;口臭:大陵、勞宮、合谷、內庭;咽喉腫痛:少商、內關、合谷、魚際;失語:廉泉、合谷、啞門、內關、通理。2.特殊效穴某些穴位是經歷代醫(yī)家長久臨床實踐觀察,對于某種病癥或某一癥狀含有特殊作用的經驗穴,有的是老穴發(fā)現了新作用,有的是新發(fā)現的特殊效穴,大都為經外奇穴。現舉例供小兒臨床針灸處方時選配:四縫穴:在第2至第5指掌側,近端指間關節(jié)中央,為手三陰所通過之處。主治小兒疳證、小兒厭食癥、小兒腹瀉等。臍中四邊穴:腹中部,當臍中上下左右各一寸處(涉及臍上水分和臍下陰交穴)。主治小兒泄瀉、疳積等。發(fā)際穴:頭額部,前發(fā)際之中點處。主治小兒風癇。角孫: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處。主治腮腺炎。歸來: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主治小兒腹股溝疝。懸命:口腔內,上唇細帶的中央。主治小兒驚癇。耳尖:在耳廓上方,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主治小兒高熱,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百蟲窩: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段3寸,即血海上1寸。主治小兒蕁麻疹、濕疹等。大敦:足大趾末節(jié)外端,距指甲角0。1寸。主治嬰幼兒嵌頓疝。(張德暉)針灸治療小兒疾病的慣用辦法一、毫針毛刺法和半刺法毫針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針具,合用于全身任何穴位。除毫針的基本操作技術外,毫針毛刺法和半刺法特別合用于小兒針灸,其操作辦法介紹以下:毛刺法針具選用0.20mm*0.25mm的毫針,針刺深度為淺刺2-3分,以針尖剛刺入表皮、針體懸垂于體表而不脫落為度。臨床用于多個慢性病和皮膚病,如面癱、近視、肋間神經痛、胃腸疾病、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局部麻木不仁(浮痹)等,特別適合于嬰幼兒。局部皮膚有潰瘍或損傷者不適宜使用;不適宜用力過重,刺破皮膚,引發(fā)出血。半刺法因其刺僅及皮且快速出針,故名半刺。針具選用32號0.5~1寸針,針刺深度為患兒同身寸之半分或一分,淺刺后快速出針,不予留針,刺激量宜小,手法宜輕。臨床多用于治療與肺臟有關的感冒、咳嗽、痰喘等疾患,宣泄在表之邪,亦可治療腹瀉、小兒腦性癱瘓、面神經麻痹、眼肌麻痹、突發(fā)性耳聾、遺尿、濕疹、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扁桃體炎等疾病。毫針刺法注意事項1、小兒針刺不適宜與醫(yī)者配合,針前盡量做好患兒的思想工作,以配合治療;對于不能配合的患兒,請醫(yī)護人員和家長協助固定。2、醫(yī)者必須掌握較為純熟的針刺技術,盡量縮短針刺時間,減少患兒的痛苦。3、嚴格掌握針刺角度和深度,小兒不適宜深刺,特別是胸背部有重要臟器的穴位;囟門未閉者頭頂穴位禁針。4、小兒多懼針,針刺過程??摁[,對得氣感覺不能描述或描述失真,醫(yī)者需認真感知手下針感,切勿強求得氣而針刺過深,刺傷血管肌肉組織。5、少數患兒因初診心里緊張,或低血糖狀態(tài),出現暈針狀況的,應立刻退去全部針,仰臥躺平,飲溫開水,充足休息,癥狀完全消失后方可離開診室。6、普通不留針,對于在頭部腧穴等留針時間長的患兒,出針時務必清點核對針數,以免發(fā)生意外誤傷。7、出診時如遇滯針,用手指在附近部位按壓,或在鄰近部位再刺一針,消除肌肉痙攣,不可強力硬拔。二灸法灸法,是用艾絨或藥品為重要灸材,點燃后放置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和熏燙,借助溫熱刺激及藥品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種辦法。《內經》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見灸法是針灸治療的另一重要方面,其適應范疇普通以虛證、寒證和陰證為主。多數小兒懼針,針刺治療不易獲得其配合,而灸法(除瘢痕灸外)無痛且舒適,特別適合小兒。(一)艾炷灸艾炷灸就是將艾絨制成大小不等的圓錐艾炷,置于穴位上點燃施灸。每燃盡一種艾柱,則稱一壯。制作艾柱的辦法,普通用手捻,將艾絨搓緊,捻成上尖下大的圓錐狀。如搓成蠶豆大者為大艾柱,慣用于隔物灸;如黃豆大或杏仁大者為中柱,慣用于無瘢痕灸;如麥粒大者為小柱,慣用于瘢痕灸(麥粒灸)。現介紹小兒針灸臨床中的幾個常見灸法:無瘢痕灸重要是麥粒灸。具體操作辦法為:將艾柱做成麥粒大小,選好穴位,以75%酒精消毒,在穴位上涂敷大蒜液或凡士林,使艾柱黏附,用線香或火柴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當患兒感覺燙或哭鬧時即用鑷子將艾柱夾去。麥粒灸以局部發(fā)生紅暈不起泡為度,小兒灸量以1~3壯為宜。此法灼痛時間短,患兒易于接受,合用于氣血兩虛、小兒發(fā)育不良及虛寒性輕證,或哮喘、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的防治。隔物灸又稱“間隔灸”,就是用藥品將艾柱與施灸腧穴皮膚隔開,慣用的藥品有生姜、大蒜、蔥、附子、鹽等。隔姜灸: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cm的薄片,用針扎數個孔,置于施灸腧穴上,在姜片中心方點燃后的大、中艾柱施灸。此法含有解表散寒、溫中斷嘔的功效,臨床慣用于感冒、嘔吐、腹瀉、腹痛等屬外感風寒者。隔蒜灸:將鮮大蒜切成厚約0.3cm的薄片,用針扎數個孔,放在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點燃后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3~4壯后換去蒜片,繼續(xù)灸治?;驅⑿迈r大蒜搗成蒜泥,置于施灸處,在蒜泥上鋪上艾絨或艾柱,點燃施灸。此法含有消腫散結直通的功效,臨床慣用于多用于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隔鹽灸:將純凈干燥食鹽納入臍中,填充臍孔,上置艾炷施灸。小兒皮膚嬌嫩,可在食鹽上放置姜片施灸,避免食鹽受熱爆燙皮膚,此法含有回陽救逆的功效,臨床慣用于急性腹痛、吐瀉、痢疾、脫證的等。(二)艾條灸可用市售艾條施灸。1、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約距皮膚2~3cm,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對于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小兒,醫(y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通過醫(yī)生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兒局部受熱程度,方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避免燙傷。臨床合用于一切灸法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房用電免責協議書
- 偽造協議書變更股權
- 學校股東轉讓協議書
- 收款賬號改變協議書
- 土豆訂貨協議書范本
- 寧夏擁軍優(yōu)撫協議書
- 委托代辦落戶協議書
- 宿舍學生安全協議書
- 小區(qū)寬帶施工協議書
- 教育資源轉讓協議書
- 帕金森病-課件
- MOOC 通信原理-南京郵電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中國綜合設施管理(IFM)市場發(fā)展現狀和未來五年前景分析
- 煙道改造居民同意協議書
- 2023年《房屋建筑學》考試復習題庫大全(含答案)
- 征地拆遷培訓班課件
- 2024年江蘇城鄉(xiāng)建設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工作進度保證措施
- 管道(管網)水力計算表
- 游泳對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 汞中毒學習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