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_第1頁
略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_第2頁
略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_第3頁
略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略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輝煌歷史的古老國家。行政管理體系有許多重要的成就。這些制度包括許多管理制度的因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日本一位研究現(xiàn)代行政管理的教授曾說,現(xiàn)代科學管理中的許多原理,幾乎都可以從中國歷史上找到根據(jù)。古代官吏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漢代察舉制度為朝廷選拔和輸送了大批德才兼?zhèn)涞娜瞬?對漢王朝的鞏固和強盛,對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建設我國科學人事管理制度的今天,察舉制仍有其借鑒作用。一察舉制的設置漢代選拔人才,任用官吏途徑很多,有察舉、辟除、征召、任子、納貲等等多種,但最重要的是察舉制。察舉就是考察以后予以薦舉的意思。朝廷根據(jù)不同的需要設立各種科目,指定有關的官員擔任舉主,依照規(guī)定貢上相應的人才,經朝廷檢定后給予錄用或升遷。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說:眾位賢士大夫有愿意到我這里做事情的,我能夠尊敬他,并給他以顯貴的職務,布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開察舉制先河。文帝時察舉制度正式形成,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guī)定相繼推出。其后,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tǒng)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漢代察舉科目繁多,主要有四種形式:(一)察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簡稱。孝和廉都是古人非常推崇的兩種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作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為察舉的常科,也是漢代入仕的主要途徑。兩漢許多著名人士大都通過孝廉科入仕或取得更高的官位。如曹操、孫權等。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由于各郡國人口多寡不均,所以到東漢和帝時期舉孝廉的名額改以人口為標準,每二十萬歲舉一人,不足二十萬的小郡二年舉一人,十萬下則三年舉一人。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加以優(yōu)待,十萬以上的歲舉一人。兩漢察舉孝廉無須考試,即可委任,薦舉者責任重大,東漢改變了孝廉有選無試,到即拜官的局面,用考試的辦法來嚴格選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只薦不試的濫舉弊端。在孝廉制度刺激下,讀書人競相講求孝行、廉潔,有助于全社會養(yǎng)成一種注重名節(jié)、操守的風氣。(二)舉茂才。亦稱“茂才異倫”、“茂才特立”等,簡稱茂才。西漢時原作秀才,到東漢時為避光武帝之諱,改茂才為秀才。所舉范圍較廣,凡超群逸倫、智略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均在被舉之列。漢武帝元封五年,因感朝廷里文臣武將缺乏,急需選拔新的人才,乃下詔令各州郡察舉吏民中有“茂才異等”之士,舉薦給朝廷。開始察舉茂才只是特科而非???。建武十二年光武帝下詔令三公、光祿、御史、州牧等歲舉茂才各一人,從此茂才由特舉變成了歲舉??啤3蔀閮H次于孝廉的一種察舉科目。茂才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官員舉薦,名額少,故得人不若孝廉之眾。東漢時每年只有二十人左右,人數(shù)不到孝廉的十分之一,但因為察舉嚴格,且地位高、任用重,許多著名人物都出自茂才,如班彪、鄭玄、孫權等,這就遠非孝廉可以與之相比了。(三)特科特舉?;实蹫樘幚?、解決特殊問題或需要特殊人才而設的臨時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文學)。舉賢良是漢代選拔高級人才的主要形式。據(jù)統(tǒng)計,兩漢共詔舉36次,短則數(shù)年,長則數(shù)十年,沒有定制。此舉大都發(fā)生在遇國有大事之時,或自然災害,如日食、地震、風雹時;或新皇帝登位,大慶典之時。重學識才干,選杰出人才。其目的在于廣開言路,以匡正皇帝的過失或提出治國之道。因此,賢良方正常與能直言極諫者并提。賢良方正由何人薦舉,無定制,均由詔書規(guī)定。被舉者可為平民,可為官吏,與此科相近的為賢良文學。所謂文學,在當時是指儒家經典之學。漢文帝即位第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再次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將察舉權由執(zhí)政擴大到郡守一級,并開創(chuàng)了皇帝親自對被薦舉者設題裁評、以定優(yōu)劣的先例。漢武帝時,舉賢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過渡,通過高級官吏薦舉人才并用對策的方式加以選拔的形式成為定例。明經。即明于儒學的經典,通曉儒術。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家經典普遍受到重視,特立明經科取士,不少士人把經學視為入仕之途。當時曾流傳“遺子黃金,不如一經”。明經在漢代屬特舉,舉明經者所授官職較高,一般直接為郎、儀郎、郡文學,特別優(yōu)異者為博士,且晉升較快。漢代各科察舉都重經學,表明漢統(tǒng)治者對儒學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提倡。明法。亦即通曉法律。有道。亦稱“有道術之士”或“有道之士”。此有道主要指有道的方法,泛指天文、醫(yī)學、神仙術、命相、占卜等。治劇。漢代郡縣的治理有難易之分,稱為劇與平,治劇就是能夠治理麻煩的郡縣。舉治劇者,多為現(xiàn)任官吏,一般出任為郡守、縣令。勇猛知兵法。即在邊遠郡縣舉勇猛之士,這可能是后代武舉之先聲。值得注意的是,察舉勇猛之士多發(fā)生在“災變不息,盜賊眾多”之時。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搜羅應急人才以鎮(zhèn)亂平叛。明陰陽災異。自董仲舒天人感應說流行后,漢代君臣大多相信陰陽災異與國家政治有關,特別在社會危機加劇之時,統(tǒng)治者感到無力時,只好乞靈于術數(shù)迷信。特科設立目的是為了收羅各種人才以充實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的力量。(四)太學博士弟子。董仲舒在武帝即位之年就上書建議興太學、建庠序、置明經。武帝采納了其議,由國家在京師創(chuàng)建太學,隸屬于太常。在太學中講授者稱五經博士,學生稱博士弟子。博士弟子與賢良方正、孝廉視作察舉中三大科目。博士弟子入仕要經過考試,有射策之法。所謂射策,是將難問疑義,寫于策上,列而置之,有欲參加射策者抽其中之一題而作解釋,以此來評定優(yōu)劣,任官高下。如能通一藝以上的,補地方的文學掌故,成績特別好的可為郎中。博士弟子武帝時為五十人,昭帝時增至一百人,宣帝時為兩百人,元帝好儒,在位時增至一千人,成帝時又增至三千,至東漢質帝時竟達三萬人。這種把培養(yǎng)人才與選拔人才結合起來的選官制度,開創(chuàng)了后世選舉與教育結合起來的先河。二察舉制度的嚴密漢代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賢與能”在新形式下的繼承和發(fā)展。它已不是單純的薦舉賢才而是薦舉與考試并行,且逐漸發(fā)展為先薦舉后考試,以成績定優(yōu)劣,決定取舍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適應了當時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需要,對選拔人才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認真總結、批判的繼承前人的用人之道,對完善我國公務員制度仍有一定借鑒意義。1.在選官用人的問題上,既要注重口碑這一“軟件”,也要注重制度建設這一“硬件”。察舉制不但考察才,而且重德,通過民意調查來確定一個人的德行。東漢時被察舉者都要經鄉(xiāng)閭評議,而主持評議的大都是當?shù)氐耐宕笮?這些人在政治上反對宦官,外戚專政,被稱為“清議名士”,他們“丈量公卿,品核人物”,抨擊社會黑暗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心聲,有利于選拔出真正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在我們現(xiàn)今的公務員錄用、考核、晉升中,既需要組織人事部門的“火眼金睛”,也需要深入調查人民群眾的“口碑”,把真正愿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已牟利,又具備才干的人放在領導崗位。從源頭上杜絕濫用權力,腐敗行為的發(fā)生。察舉制有效實行了幾百年,是因為有嚴密的法律規(guī)制,并且這種規(guī)制呈現(xiàn)出一種層層推衍,正反統(tǒng)合的特點。根據(jù)察舉方面不同的犯罪形態(tài)確定不同的罪名。這些罪名有兩種,即選舉不實和更相薦舉。選舉不實是指由于沒有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條件進行察舉,以致被薦舉者不合國家用人標準。如果薦舉者名不副實,不能勝任其職,薦舉者要被處以選舉不實之罪,受到較重的懲處。更相薦舉也就是互相薦舉,這在漢代被看成是心懷奸詐的行為,并且有阿黨的嫌疑,因此是嚴格禁止的。漢代還規(guī)定舉薦者對被舉薦者的犯罪行為承擔一定的連帶責任,促使薦舉者更加慎重的對待薦舉,客觀上推動了薦舉者對上任后的原被薦舉者進行不斷的提醒、教育、監(jiān)督,防止其犯罪。針對極有可能發(fā)生的不予舉薦,漢高祖時期就把舉薦人才規(guī)定為官員的一項法定義務,并將有人才不向上舉薦作為不作為犯罪予以懲處。這樣薦舉就受到正(對作為犯罪的懲處)、反(對不作為犯罪的懲處)兩方面的制約。漢代察舉如此嚴密的制度對完善現(xiàn)行公務員制度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如錄用公務員時應有薦舉人,并承擔一定連帶責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從制度上防止其犯罪。2.不拘一格求人才。秦朝至漢初實行的選官制度范圍相當狹窄,大批有識之士難以獲得晉升的機會,察舉制相對擴大了“下品”、“寒門”晉升的可能。漢武帝劉徹,一方面要求各級官吏推薦人才,另一方面他多次下詔直接選取有才學的直言敢諫之士,授予官職。才能優(yōu)異之人往往行為怪異,不同于世俗,或者出身低微。漢武帝認為這些都不足為慮,只要駕駛得法,行為超常之士同樣能為君主所用,至于出身高低更可有而不論。武帝任賢之道收效顯著,一時“群士慕向,異人并出”。正是在這種用人思想指導下,漢武帝才能將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人才匯聚于中央,形成以他為中心的高智能統(tǒng)治集團。正如班固所言,“漢之得人,于茲(武帝時代)為盛”。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F(xiàn)今世界,危機無處不在,非典、禽流感、恐怖組織威脅、計算機病毒、天災人禍等屢見不鮮。運用古人的特詔特舉,危機時刻在全國范圍內大膽選拔、重用能治之的智略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必定收效顯著,損失降到最低,無須考慮其出身或者教條的認為非要經過考試。3.培養(yǎng)機制的建立。董仲舒在武帝即位之年就上書建議興太學、建庠序、置明經,說明董仲舒是很有遠見的學者,從國家的需要出發(fā),想獲得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必須建立相應的培養(yǎng)機制,而且把養(yǎng)士(教育)與選士想結合的做法,從長遠看,對改善行政官員的素質,至為重要。現(xiàn)代國家建立專門的公務員培訓機構,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可謂與古人的做法一脈相承。當然我們在研究察舉制度積極一面的同時,還應看到其消極影響。東漢中期后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發(fā)展,外戚、宦官、黨人之間的斗爭日趨激烈,使社會危機加深,察舉制度逐漸被破壞。它表現(xiàn)在:首先,選舉權控制在少數(shù)高級官僚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