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_第1頁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_第2頁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_第3頁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_第4頁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內容摘要: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他在給我們留下幾千首詩歌的同時。一篇《與元九書》,傳承千古,其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其“兼濟之志”,以儒家的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v觀白居易的一生,仕途轉折起伏,雖然在其人生后期閑適和消沉,但是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從詩人留下大量的詩詞文章歌賦之中我們頗能發(fā)現(xiàn)他心系平民大眾的情結深長。本文擬通過白居易的人生經(jīng)歷,借助他的詩詞文章,來探論在當時一個土大夫的仁人之心,以其對當今世人的昭示。關鍵詞:白居易詩詞文章思想平民情結。白居易的平生簡介: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與846年,字樂天,原籍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僚家庭,世敦儒業(yè),祖、父以明經(jīng)eq\o\ac(○,1)出身,白居易二十九歲參加科考,為進士科第四名,從此進入仕途,最終以太子少傅之職分司東都,病逝于洛陽,享年75歲,后葬于洛陽龍門琵琶峰。白居易的一生,本文以三個階段劃分。第一階段:三十歲前,是少年、青年時期。其思想主體為:“學則優(yōu)濟仕”的考取功名的思想,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而決定了他的人生發(fā)展方向。第二階段,從三十二歲入仕做官,任授書郎中,到五十八歲辭去刑部侍郎,離開長安分司東都止,是青年。中年時期。其思想先是“濟世”為民,后是“濟世”與“獨身”兼顧。第三個階段是從五十八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到七十五歲謝世止,是中年向老年人生轉變時期,其生活趣向閑適,退隱思想濃厚,雖然理佛坐禪道,但兼濟之志猶存。絕世唐門最新章節(jié):/new/白居易一生的重大事件有: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取進士,進入仕途,時年二十九歲。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當朝權貴借白居易在朝廷越職言事,將其貶為江州司馬。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赴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回京城任職,面對朝廷激烈的牛、李黨爭,不愿卷入其中,自請外故任職。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七月,任杭州刺史。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期滿回到洛陽。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任命白居易為蘇州刺史。寶歷二年初冬(公元826年)經(jīng)朝廷批準白居易因眼疾離職蘇州,次年春回到洛陽,后入京城,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辭去刑部侍郎再一次返回洛陽,先后做過一任河南尹和一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病逝洛陽。白居易平民心結的表現(xiàn)形式:詩歌特點:通俗易懂,貼近大眾。在寫作詩詞時,白居易每作出一首詩,總是先念給鄰居的老奶奶聽,然后再念給普通村民和孩子聽,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有聽不懂的地方,就立即修改詞句,直到所有聽詩之人明白才定稿。白居易強調:“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詩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雖然語言通俗淺近,但是寓意深遠,能反映出平民百姓的心聲。白居易這種質樸純善,一心只為百姓創(chuàng)作的精神叫人欽佩,通俗易懂,婦孺皆知,真正走到了百姓中間。他為民間普通百姓能享受到詩歌的熏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從不自恃才高,輕視沒讀過書,不識字的尋常百姓,而是熱心向他們詢問,征求意見,力求作出屬于平民百姓的詩篇。當時,“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唐宣宗登基后,不但欣賞白居易的詩和才能,還想任命他做宰相,當他聽說白居易在八月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傷,寫了一首悼念他的七律《吊樂天》: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這首七律詩對白居易詩歌的成就給了最高的權威性評價。絕世唐門全文閱讀:/詩詞立意:詩露鋒芒,抨擊當政,敢為民眾鼓與呼。在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前,他寫出了大量的諷喻詩,痛苦,他勇敢地喊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不畏權貴怒,亦任親朋譏”《寄唐生詩》;他指責唐憲宗奢侈的生活;“后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柳”(《隋堤柳》);他斥責文官武將的驕奢淫逸:“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涓败娭醒?,走馬去如云。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輕肥》);他嘲諷貪官:“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紅線毯》);還有《杜陵叟》,《觀刈麥》,《賣炭翁》,《新豐折臂翁》,《陵園妾》,《上陽白發(fā)人》等,這些詩歌,或為深受重負的百姓發(fā)出深沉的嘆息,或為被宦官搶卻的孤單老人憂傷,有的寫出了人民對戰(zhàn)爭的怨恨,有的長出了被壓迫在社會底層葬送韶華青春婦女的悲歌。他用詩詞文章,勇敢地作平民百姓的喉舌,長出了當時貧苦人民的心聲,白居易可稱得上是中國史詩上的第一人。由于當時唐朝國力日漸頹廢,社會矛盾日漸突出,許多問題是體制上的,僅靠詩人用文章吶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累及自身。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成了謫臥潯陽城的司馬閑官。貶官江州后思想的重大調整,形成新的“兼濟天下”的平民情結白居易時代的江州司馬,不過是承襲舊制而已,實際上是對京城被貶官員的一種冗員散置性質?!笆挆l司馬府,門巷無人過,唯對大江水,秋風朝夕波”。這就是當時白居易的司馬官邸。“州民康,非司馬功;郡政壞,非司馬罪;無言責,無事憂”,詩人成了閑人一個。白居易在此回顧自己為官之路的坎坷起伏,意識到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思想上不能說沒有變化,從此以后他的詩歌少了對黑惡勢力的揭露和批判,少了對平民百姓的吶喊。那么是白居易取消了自己的“兼濟天下”的志向么?我們從一篇文章中能找出答案。在江州,白居易寫了一篇振聾發(fā)聵的《與元九書》。在這封給大詩人元稹的信中,他用另一種態(tài)度在重新審視、對待生活和自己面對的現(xiàn)狀,他換了一種方法來詮釋他一貫的“兼濟天下,獨善其身”的理念。他寫道: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eq\o\ac(○,2)?!逼碗m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這是詩人在積極調整自我,主動等待時機。思路決定出路,白居易在江州的思想變化,為他以后出任三郡刺史,造福百姓實現(xiàn)人生理想打下了基礎。短信大全:三郡刺史做平臺,“兼濟天下”的志向得以實施并收到成效,詩人的平民情結得到體現(xiàn)和提升。元和十三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被免去江州司馬,赴任忠州刺史,忠州,即現(xiàn)在的重慶忠縣。到忠州當天就寫下《忠州刺史謝上表》,以表自己“誓當負刺慎身,履冰厲節(jié),下安凋瘵,上副憂勤”的執(zhí)政理念。在忠州生活三年多的時間里,他把朝廷給他整修官衙的錢全部捐出,還捐出自己的俸祿,發(fā)動紳商捐款。他用這些錢帶領百姓從山崖絕壁上開出一條道路,在城東修建一座寬闊高大而堅固的石拱橋。忠縣縣城“白橋”的稱呼由此而來并流傳至今。他看到當?shù)亟?jīng)濟落后,百姓常為日常生計所困,通過實地考察,這里有適合種植荔枝的自然條件。他給同僚寫信求援,在得到技術和種苗的支持后,白居易帶領全家和城中百姓,大力種植荔枝讓忠州成了著名的荔枝產(chǎn)地;他還在城東嚴顏橋一帶種了很多的柳樹和花木,徹底改變了這里荒涼的環(huán)境。在工程建設當中,他親自到工地現(xiàn)場,勘測、設計,查看,監(jiān)督,干活。百姓問他:“白大人修路修橋,植樹種花,欲久住此乎?”,詩人笑答:“去國固非樂,歸鄉(xiāng)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歸去誠可憐,天涯住亦得。”他勸農(nóng)民努力搞好生產(chǎn),重新制定納稅法,實行“均賦”打擊不納稅的地主豪強,用減少徭役減輕刑罰的舉措,來減輕百姓負擔,通過幾年的整頓治理,忠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當百姓因事來到衙門,觸目皆是簡陋寒酸,不禁疑惑相問。他笑著寫下了《答州民問》:“龍昌寺底開山路,巴子臺前種柳林。官職家鄉(xiāng)都忘卻,誰人會得使君心?”表露出他一心為州民干實事、干好事的為官情懷。在長慶二年七月(公元822年),白居易自清外放,朝廷任命他為杭州刺史,任期三年,實際上在杭州只有20個月,在他的任期內,徹底治理西湖,是他的主要政績之一。西湖治理分為兩部分,一是疏通六井把四十年前李泌建造的六口水井疏通淤塞,解決了杭州城人民的飲水之難,免去了遠途取水之苦;二是在西湖的東北岸一帶筑起捍湖大堤,捍湖大堤從錢塘門開始,把西湖一分為二,堤內稱上湖,堤外稱下湖,平時蓄水,旱時灌溉。這一工程有有效地保證了當時居民有水吃,降低了旱澇災害的發(fā)生。這個筑堤蓄湖工程在白居易離任前完成,824年3月,白居易親自寫下了《錢塘湖石記》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成為西湖治理的重要文獻。詩人在杭州三年,政務清平,打官司的人很少,凡有窮人犯法者,令其在湖邊植樹;富人犯法要求贖罪的就在湖面上開墾幾畝葑田eq\o\ac(○,3),這樣既沒有違反朝廷法度,還體現(xiàn)出執(zhí)政者的仁愛之心。白居易到任不久,他聽說兩個下屬閣員冬天沒有棉衣。白居易在送他們棉衣后,二人寫詩答謝。據(jù)此,詩人寫下了《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xié)律eq\o\ac(○,4)》:“。。。。。。。。。我有大裘君未見,寬廣和暖如陽春。此裘非繒亦非纊,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鈍拙制未畢,出亦不獨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彼镁薮蟮囊卖米鞅扔?,用法律和制度來剪裁,用仁愛做棉絮,計劃用三年時間,讓杭州人民得到溫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留下了一湖碧水,一道長堤,六口水井和二百多首詩詞,還將自己的一大筆俸祿留在官庫內,以備后任官員的急用之需,以后歸還。當他離別時,全城父老鄉(xiāng)親盛情相送,此情此景,詩人寫下了《別州民》:“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卑拙右纂x任杭州不到一年,在唐敬宗寶歷元年三月四日,被任命為蘇州刺史。對此,詩人是有顧忌的,當時蘇州管轄范圍大,政務繁重,如他詩中所言:“甲郡標天下,環(huán)封極海濱,版圖十萬戶,兵籍五千人,自古才能少,何堪寵命頻”。在他給元稹的《秋寄微之十二韻》中寫道:“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銷在兩衙中。”面對如此繁重的政務,他還是抽出時間,走進平民百姓中間,關切大眾的農(nóng)桑勞苦,貧困饑寒。在蘇州一年半的任期內,為了便利蘇州的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路堤修成后,不僅種上“桃李蓮荷數(shù)千枝”并且開設了店鋪,成為蘇州熱鬧的市井。特別是半塘橋的夜景,“七里山塘燈夜船”,由此可見一斑;虎丘山因此也增添了景色,山塘河堤、道路的開鑿和修建,使蘇州的水陸交通大為便利,有禮地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當詩人因眼疾辭官,告別蘇州父老的時候,“。。。悵望武丘eq\o\ac(○,5)路,沉吟滸水亭,還鄉(xiāng)信有幸,去郡能無情。。。。。。?!保砺冻鰧μK州人民依依不舍。在蘇州的十七個月當中,“浩浩蘇州民,郁郁長洲城,來慚荷寵命,去愧無能名”,謙虛的詩人不因山塘河堤、道路的修建政績而沾沾自喜,而蘇州城的百姓也是少有的“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地熱情相送。劉禹錫的《白太守行》詩中有云:“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詩句雖有夸張,但是蘇州人名敬愛白居易的清廉,是無容置疑的。多年后的蘇州人民“坐中皆言白太守,不負風光向杯酒,酒酣襞箋(音bijian)飛逸韻,至今人人傳在口”辭職離開蘇州后,白居易在大和三年(公元825年)經(jīng)朝廷批準,再次分司東都,時年58歲,此后白居易一直住在洛陽至病逝。詩人退居洛陽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獨善其身”,但是白居易的“兼濟”志向并未泯滅。有年夏天,天氣酷熱,“頭疼汗盈巾,連宵復達晨”飽受酷熱煎熬的詩人想起農(nóng)民,作詩《苦熱》,寫出了“朝客應煩倦,農(nóng)夫更辛苦”的詩句;有年冬天,穿上一件新做成的綾襖,頗不自在,寫出了《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一詩: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晨興好擁向陽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鶴氅毳疏無實事,木棉花冷得虛名。宴安往往嘆侵夜,臥穩(wěn)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nóng)??啵锶缏勷噧雎?。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晚年的白居易,仍盡其所能地位洛陽人民及后人辦了兩件大好事。一是在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籌錢七十萬重新修建了香山寺,歷時三個月而竣工。詩人有《修香山寺記》和《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記之》的文章。二是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主持疏浚、開鑿了龍門南的八節(jié)灘和九峭石,消除了舟船經(jīng)常被撞毀的危險,免去了過往船工在寒冬臘月赤身入水,推拉船筏通行的痛苦。詩人在高興之余,寫詩兩首《開龍門八節(jié)灘詩二首》,其中一首詩寫到: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十里叱灘eq\o\ac(○,6)變河漢,八寒eq\o\ac(○,7)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鬼故事大全:江州貶職,閑暇之余,白居易反思自我,在“兼濟”的同時加強了“獨善”的修養(yǎng),通過“獨善”的參悟,保全了自身,還走出了“兼濟”的另外之路。詩人避害趨利,“兼濟”和“獨善”相輔相成,使他在當時朝廷激烈的黨爭的境況中進退自隱,忠州,杭州,蘇州三郡的仁政和體恤民情的情結,為詩人贏得了千古美名,忠州、蘇州的“白公祠”蘇杭留下的“白公堤”經(jīng)他治理后的西湖美景,洛陽龍門伊河險灘變通途,就是“兼濟”的最好證明。詩人將蘇州的白蓮,白藕帶回洛陽種植,借物寄情,寫下了《種白蓮》:“吳中白藕洛中栽,莫戀江南花懶開。萬里攜歸爾知否,紅蕉朱槿不將來”;把自己的一大筆俸祿留在杭州的官庫中供后任官員解急用之需,自己從天竺山采回兩塊奇石帶回洛陽,還寫詩言道:“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眴栕约菏欠裼袀灏?。離開蘇州十八年,詩人見花思情,寫詩《送王卿使君赴任蘇州,因思花迎新使感舊游》:“一別蘇州十八載,時光人事隨年改。不論竹馬盡成人,亦恐桑田半為海。鶯入故宮含意思,花迎新使生光彩。為報江山風月知,至今白使君猶在”;對杭州的思念,詩人深情寫到:“官歷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