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論治痞證_第1頁
瀉心湯論治痞證_第2頁
瀉心湯論治痞證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瀉心湯論治痞證

流氓綜合征,也被稱為“心下邪惡”,是心臟下胃腸部堵塞和腐敗的綜合征?!秱摗氛撌鲂南缕χ∫蜃C治十余條,載瀉心湯方5首,關于痞證的成因辨證論治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1“重”字機之病《傷寒論》著重闡述了太陽病誤下是導致痞證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曰:“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浮則為表,緊則為寒,乃太陽傷寒之脈,可兼惡風頭痛、惡寒發(fā)熱、身痛、無汗等證,治療應以麻黃湯發(fā)汗解表。今不發(fā)汗而誤下之,則緊反入里,“緊”此指外感之邪氣。誤下先虛其里,是脾胃之氣受傷,而在表之邪又可乘機內陷,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致氣機痞塞,遂成痞證?;蛞蛩伢w脾胃氣弱,感受外邪之后,再受攻下藥之克伐,更傷其胃氣,致使邪氣乘虛內陷,阻滯于中焦脾胃之所。里虛邪陷是其總的病理機制,太陽傷寒誤下可以導致痞證,由于飲食所傷或情志不調等因素影響脾胃功能而使氣機升降失常,亦可發(fā)生此證。痞證的辨證要點是以“心下痞,按之濡”為主證。心下胃脘部位自覺滿悶痞塞不通,但以手按之柔軟無物,不硬不痛,說明內無有形之實邪,只是脾胃氣機壅滯,故又稱“但氣痞耳”。心下者,古人多指胃脘而言,為中焦之部位,屬脾胃所主。脾為陰臟,其氣主升;胃為陽臟,其氣主降,心下部位正是陰陽之氣升降的要道,若邪氣內陷結于此,影響氣機升降,則可見心下氣痞。2痰水取氣不結之誤傷寒結胸證亦可因太陽誤下而以心下痞為主證,但其特點是心下痞滿而痛,按之實硬。經曰:“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此痞也”。謂患太陽病之人,陽盛體實,并同時胸有痰水互結,醫(yī)治誤下,致表邪內陷于痰水搏結,而成結胸;若患者陽不盛,體不健,同時胸中亦無痰水之搏結,誤下后熱邪內陷,結聚而成痞證。由于水飲有形,所以心下硬痛拒按,痞證僅是無形之熱,故但痞悶而不痛。尤在涇《傷寒貫珠集》:“結胸心下硬滿而痛,痞則按之濡而不硬不痛。所以然者,陽邪內結,止于胃中,與水谷相結,則成結胸;陰邪內陷,止于胃外,與氣液相結,則為痞。”是以結胸為實,而按之硬痛,痞病為虛,而按之自濡耳。此外,痞與結胸,有高下焉。結胸者,邪結在胸中,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痞者,邪結在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凡陷胸湯,攻結也,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瀉心湯,攻痞也,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3心下發(fā)生材料《傷寒論》載治療痞證之瀉心湯方5首。瀉心湯證,多由于邪熱內陷,侵襲心下部位,使心下發(fā)生痞滿氣短按之濡軟,或消化不良之癥狀。根據臨床之體驗,系胃中脹滿,多由于邪熱侵入胃中,使胃之運化機能發(fā)生變化,而產生痞滿的癥狀。由于邪熱的程度,患者的體質及胃氣強弱的不同,繼而出現種種不同之癥狀,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治法。3.1上焦—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太陽病誤之后,邪熱內陷,雖無實邪,但有中焦熱結。脈關上浮,浮為陽脈,關主中焦而屬脾胃,關中現浮是其脾胃有熱可知,除見心下痞按之濡外,還可兼見心煩、口渴、舌紅苔黃,甚至譫語吐衄等癥。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方,瀉熱消痞。本方以大黃、黃連為劑,而不用枳實、厚樸、芒硝者,蓋以泄熱,非蕩實也。且其制法又最奇,“麻沸湯漬之”,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楊清淡,以滌上焦無形邪熱。若傷寒大下復汗后邪雖入里而表證未解,在發(fā)生痞滿的同時,依然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癥,治療須先用桂枝湯解其表,而后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消其痞,不可逕攻其痞,否則,其痞雖解,而表邪復入里為患。3.2表陽、邪正、養(yǎng)血同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產生的機理相同,但患者除見心下痞,按之濡癥外,復惡寒汗出,此非表邪未解,乃證兼陽虛不足者,方用附子瀉心湯。除用大黃、黃芩、黃連瀉心下熱結消痞外,又須加附子以復表陽之氣,是寒熱并用、邪正兼治之法。非但用藥隨證,藥物煎取之法亦很講究,以麻沸湯漬寒藥,取其輕清之氣,以治氣分痞結;另煮附子取汁,取其辛溫扶陽,發(fā)揮復陽止汗作用。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制,藥雖同行,而功能各奏。本證邪熱有余而表陽不足,設治邪而傷正,則寒熱益甚;或補陽而助熱,則痞滿益增。此方用藥各有主證,各有原則,雖寒熱補瀉并投合治,而不相背。余在臨床體驗上,治療慢性胃炎,而素有陽氣不足者,此方效果很好。癥狀如胃脘痞硬,消化不良,腹部柔軟,按之不痛,四肢厥冷,畏寒喜暖,身倦乏力,食少嗜臥,脈象沉微等。3.3補瀉和中降逆消應以和胃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俱,是宜和解,而反下之,于法為逆?;颊叱霈F心下痞,嘔而腸鳴者,此乃誤下后使脾胃虛弱而致寒熱互結,升降失調,虛實夾雜,胃失和降,氣機逆亂,升降悖逆,治以半夏瀉心湯和中降逆消痞。因客邪內陷,既不可從汗泄;并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以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以分陰而行陽也;人參、大棗、甘草溫補脾胃之虛,而復其升降之職,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諸藥配合,為辛開苦降,寒溫并用,補瀉兼施之劑,以達到調和陰陽,調理虛實,和胃降逆,開結消痞之功。在臨床辨證應用上,除見痞證外,還用于其它如噯氣泛酸、嘔吐心煩、懊惱不已,口干枯而粘膩、下利熱臭而腹有冷感,或腸鳴便溏,或脘中嘈雜而又畏食冷飲,舌苔多呈黃而滑膩等證。用之加減治療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慢性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無不取得滿意療效。3.4養(yǎng)氣陰血,陰消水以養(yǎng)心湯傷寒汗解之后,表證已去,但因汗下不得法,損傷脾胃之氣,或其人脾胃素弱,邪氣乘虛內陷,而致胃中不和。氣不運而內結,水不化而橫逆,飲食失于運化而阻于中焦,見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消,土失健運而水邪為患,以生姜瀉心湯主之。本方從半夏瀉心湯減少干姜用量以瀉心消痞,加入生姜為主藥以益胃行水。此方臨床應用非常廣泛,關于中氣虛弱停水,消化遲鈍而出現的胃脘痞悶、干噫食臭、下利便溏等癥,用之治療都有較好療效。3.5瀉心湯以甘草瀉心湯扶中消手術傷寒或中風之太陽證,邪盛于表而反下之,虛其脾胃,引表邪內陷,見下利水谷不化,腹中雷鳴,為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此乃胃虛致痞,虛邪上逆。醫(yī)以為熱結未去,而復下之,是已虛而益虛也,中氣損傷較劇,心下痞滿有加。其癥大致與生姜瀉心湯同,并可出現氣短身倦、心悸而煩等癥,宜以甘草瀉心湯以扶中消痞。方以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加重甘草之用量,意在調理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用人參之增氣,而須甘草之安中也。觀瀉心湯諸方,除大黃黃連瀉心湯瀉熱消痞外,余皆寒熱并用,或攻補兼施。因痞滿多由于誤下脾虛,熱邪內陷,復因熱邪之影響,阻滯了脾胃消化和轉輸功能,氣機痞塞,因之發(fā)生痞滿。故治療時,除用參、棗、草等健運消痞外,都佐以苦寒之芩、連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