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考試重點_第1頁
沉積考試重點_第2頁
沉積考試重點_第3頁
沉積考試重點_第4頁
沉積考試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詞解釋1、沉積相:沉積環(huán)境及在該環(huán)境中形成的沉積巖(物)的綜合?!俺练e相”=沉積環(huán)境+沉 積巖(物)特征2、 Walther相律:只有那些沒有間斷的、現(xiàn)在能看到的橫向上相互鄰接的相和相區(qū),才能在垂向上疊加在一起。3、 相模式:以相序定律為基礎,以現(xiàn)代沉積環(huán)境和古代沉積研究為依據(jù),歸納出的反映沉積物沉積特征的、具普遍意義的沉積相空間組合關系。4、 相標志:能夠反映古代沉積條件和環(huán)境特征的標志,可歸納為巖性、古生物、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四種相標志類型。5、 沖積扇:在陸上氧化條件下,由山區(qū)河流所攜帶的粗粒碎屑物在山谷出口處堆積而成的扇形堆積體6、 河流相:指路上河流或其他逕流作用沉積的一套沉積物或沉積巖形成的沉積相。7、 層流:質點運動方向彼此平行、規(guī)則成層流動的水流(搬運力:粘滯切應力)8紊流:質點運動方向和速度不規(guī)則的、具有強烈側向混合作用的水流(搬運力:粘滯切應力、 附加/慣性切應力)9、 橫向環(huán)流:橫向環(huán)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構成的連續(xù)的、螺旋形向前移動的水流。10、 側向加積:底流搬運的推移、躍移質在凸岸堆積,形成邊灘沉積,即河流沉積剖面的下部旋回。使彎曲河道側向遷移。11、垂向加積:洪水期河水溢出河床,懸移質在岸外形成的沉積,構成河流沉積剖面的上部旋回。12、 心灘:在河床突然加寬處,由于河流流速降低,在河底受兩股相向的底流作用,于是,發(fā)生了侵蝕兩岸,而在河床底部堆積,逐漸形成心灘。13、邊灘:側向侵蝕和加積作用使河床向凹岸遷移, 凸岸形成點砂壩(邊灘)14、 曲流河:為單河道,彎度指數(shù)>1?5,河道較穩(wěn)定,寬深比低(<40)o由于河道極度的彎曲,常發(fā)生河道截彎取直作用。搬運形式多以懸浮和混合負載為主15、 辮狀河:多河道,多次分叉和匯聚構成辮狀。河道寬而淺,彎曲度小,其寬/深比值>40,彎度指數(shù)<1?5,河道砂壩(心灘)發(fā)育。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遷移迅速,故又稱“游蕩性河”16、 網(wǎng)狀河:網(wǎng)狀河具高彎度、多河道特征,河道窄而深,順流向下呈網(wǎng)結狀。河道間被半永久性的沖積島和泛濫平原或濕地所分開, 故有人稱之為限制型河道。17、 二元結構:河流沉積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結構,下部為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河床沉積物,上部為細沙或粘土組成的河漫灘沉積物。18湖浪:在風的直接作用下,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較強的波浪,稱為湖浪。佃浪基面:浪基面又叫浪底,是指波浪(正常波浪、風暴浪)攪動的有效深度,包括正常和風暴浪基面。不同湖泊、不同時期,浪基面的位置不同,一般在20m深左右。20灘:湖盆濱淺湖處受湖浪和岸流的沖洗與改造形成的分布廣、沉積薄的砂(礫)巖體。21壩:細長的脊、堤和隆起。22三角洲、三角洲是河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體中或緊靠水體處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種沉積物(體)”。23辮狀河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是由辮狀河體系前積到停滯水體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礫石的三角洲。它是介于粗粒扇三角洲和細粒正常三角洲之間的一種具有獨特屬性的三角洲。24扇三角洲:Holmes(佃65)Megowen(佃70將扇三角洲定義為:“由相鄰高地進積到安靜水體中的沖積扇”?;蛘咭詻_積扇為物源而形成的近源礫石質三角洲。(于興河(2002))25河口壩:河口砂壩是由于河流帶來的砂泥物質在河口處因流速降低堆積而成的,其巖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組成,一般分選較好,質較純凈。砂層呈中層至厚層狀,發(fā)育有楔形交錯層樓或 S形前積紋理和水平紋理。河流入湖在河口處形成河口壩基本上是一個前積的過程,所以其呈現(xiàn)下細上粗的反韻律特征,其測井曲線特征為漏洞形。26、 潮汐作用:在月球及太陽的引力作用下,海面發(fā)生周期性升降(潮汐)和海水往復運動(潮流)的現(xiàn)象。27、 前濱:由沖洗干凈的、分選良好的砂礫巖構成,發(fā)育沖洗層理。28、 臨濱:1)臨濱下部由非常細粒的砂、粉砂組成,面狀的紋層常被生物擾動破壞;2)臨濱中、上部由較純凈的中細砂及介殼組成,發(fā)育低角度楔狀和槽狀交錯層理。29、 等深流:由于地球的旋轉而形成的溫鹽環(huán)流(thermoholine-circulatio)等深流平行于海底等深線作穩(wěn)定低速流動,流速一般為5~20cm/s,局部超過50cm/s;主要見于陸隆區(qū);等深流沉積速率較低:大西洋2~12cm/ka。30、 內(nèi)波(internalwave):存在于兩個不同密度的水層的界面上,或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層之內(nèi)的水下波(LaFond,1966)。內(nèi)波與表面波的差異:表面波海水質點回復力為 g(重力加速度),而內(nèi)波海水質點的回復力為(P1-p2)g/p2(P1和P2為界面上下水體的密度)。表面波發(fā)生在水與空氣界面之間,而內(nèi)波與發(fā)生在不同密度的水體界面之間,特征相似。31、 內(nèi)潮汐(internaltide):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的內(nèi)波。內(nèi)潮汐在海洋中普遍存在,而在深水區(qū)(一般水深超過 200~250m)內(nèi)潮汐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32、 沉積物重力流:泥、砂、礫混雜的,重力驅動的,懸浮搬運的高密度流體。33、 臺地: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臺狀的地貌34、 礁:指在河、海里的由巖石或鈣質珊瑚堆積成的接近水面的巖狀物35、碳酸鹽補償深度:碳酸鹽顆粒的沉淀速度=碳酸鹽的溶解速度,碳酸鹽被完全溶解的截面,此深度稱為碳酸鹽沉積的補償(平衡)深度。簡答題1、 試述沉積相的分類、分類原則及主要相組、相類型分類:相組T相T亞相T微相分類原則:依據(jù)沉積環(huán)境(海、陸以及過渡環(huán)境);沉積物物質成分(碎屑巖和碳酸鹽巖)沉積相的劃分應依據(jù)自然地理條件或地貌特征及沉積物綜合特征,并遵循簡單、便于理解記憶的原則主要相組:陸相組、過渡相組、海相組相類型:陸相組:(1)殘積相(2)坡積-墜積相(3)山麓-洪積相(4)河流相(5)湖泊相(6)沼澤相(7)沙漠相(8)冰川相;過度相組:(1)三角洲相(2)瀉湖相(3)障壁島相(4)潮坪相(5)河口灣相;海相組:(1)海岸相(2)淺海陸棚相(3)半深海相(4)深海相2、 簡述沖積扇的沉積過程和沉積物類型沉積過程:①起因于泥石流及其有關的作用-陸上重力流,含有大量泥質和粉砂質雜基。這些細粒物質支撐碎屑和巖塊,并以粘性流體的塊體方式進行搬運。因而成層性差,幾乎很少顯示沉積構造和疊瓦狀組構,但具有大量粘土雜基,呈雜基支撐②起因于暫時性水流作用一牽引流,發(fā)生在河流體系中的作用,以懸浮、跳躍和滾動方式搬運其沉積物為特征。一般成層性好,含有指示不同流態(tài)的各種沉積構造,且雜基含量少,呈碎屑支撐,并含有疊瓦狀及與流動方向有關的其他定向構造。沉積物類型:泥流、泥石流等重力流T泥石流沉積物暫時性水流形成的牽引流T水攜沉積物((1)河道沉積,暫時性流水切割,后期洪水攜帶碎屑物在河床中沉積形成。 (2)漫流沉積,攜帶著沉積物的水流,從沖積扇上的河床末端漫出,形成了寬闊的淺水帶(3)篩狀沉積),在沖積扇表面形成礫石層,流水下滲,無法形成地表徑流,阻止了粗粒物質的搬運3、 對照圖示,掌握沖積扇的相模式,亞相類型及特征。類型及特征:扇根/近端扇亞相,分布于鄰近斷崖處的沖積扇頂部地帶,其特征是沉積坡度角最大,常發(fā)育有單一的或2~3個直而深的主河道沉積物主要是由分選極差的、無組構的混雜礫巖或具疊瓦狀的礫巖、砂礫巖組成。一般呈塊狀構造,其礫石之間為粘土、粉砂和砂的雜基充填。但有時也可見到不明顯的平行層理、大型單組板狀交錯層理以及流速衰減而形成的遞變層理。無化石扇中沖扇亞相,位于沖積扇的中部,構成沖積扇的主體,以沉積坡度角較小和辮狀河道發(fā)育為特征。礫石碎屑多呈疊瓦狀排列,河道沖刷一充填構造較發(fā)育,也是扇中沉積的特征之一。沉積物的分選性相對于扇根來說,有所變好,但仍然較差。③扇緣/遠端扇亞相,出現(xiàn)于沖積扇的趾部,地形平緩,沉積坡度角低,以漫流沉積為主,沉積物較細,通常由砂巖夾粉砂巖、粘土巖組成,局部見有膏鹽層,分選良好。4、干旱型、濕潤型沖積扇的區(qū)別濕潤型沖積扇、干旱型沖積扇類型干旱型沖積扇濕潤型沖積扇河流性質間歇性河流常年河流扇體半徑1.5-8km,最大25km50-140km坡度陡,3°10°緩,<1.5°河床分布格局變化頻繁定向遷移沉積物分布扇根-扇緣漸細漸細,河槽有礫石垂向層序整個層序向上變粗,單個扇向上變細整個層序及單個扇均向上變細5簡述河流流水作用①對沉積物的作用⑴侵蝕作用,a.下切侵蝕作用:河床加深,b?側蝕作用:谷地擴寬,⑵搬運作用,河流沉積物可按懸移(<0?1mm)、躍移(0.1-0.25)和推移(>0?25mm)三種方式搬運。⑶堆積作用,a側向加積,底流搬運的推移、躍移質在凸岸堆積,形成邊灘沉積,即河流沉積剖面的下部旋回。使彎曲河道側向遷移。 b垂向加積,洪水期河水溢出河床,懸移質在岸外形成的沉積,構成河流沉積剖面的上部旋回6簡述拉斯特的河流分類,說明不同河流類型的主要特征拉斯特(Rust,1978)根據(jù)河道分岔參數(shù)和彎曲度提出了一個河流分類體系。1、 順直河:順直河彎度小,彎度指數(shù)<1?5,不常見,通常僅出現(xiàn)于大型河流某一河段的較短距離內(nèi),或屬于小型河流。 河道內(nèi)凹岸為沖坑(深槽),發(fā)生侵蝕;凸岸因加積作用形成沙壩??蛇M一步發(fā)展成曲流河2、曲流河:曲流河,為單河道,彎度指數(shù)>1?5,河道較穩(wěn)定,寬深比低(<40)。由于河道極度的彎曲,常發(fā)生河道截彎取直作用。搬運形式多以懸浮和混合負載為主。曲流河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搬運形式以低負載為主3、辮狀河: 多河道,多次分叉和匯聚構成辮狀。河道寬而淺,彎曲度小,其寬/深比值>40,彎度指數(shù)<1?5,河道砂壩(心灘)發(fā)育。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遷移迅速,故又稱“游蕩性河”。多發(fā)育在山區(qū)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沖積扇上。搬運形式多以懸浮負載為主。4、 網(wǎng)狀河:網(wǎng)狀河具高彎度、多河道特征,河道窄而深,順流向下呈網(wǎng)結狀。河道間被半永久性的沖積島和泛濫平原或濕地所分開,故有人稱之為限制型河道。7論述曲流河沉積特征、亞相劃分及相模式;圖示相模式曲流河沉積特征:曲流河,為單河道,彎度指數(shù)>1?5,河道較穩(wěn)定,寬深比低(<40)。由于河道極度的彎曲,常發(fā)生河道截彎取直作用。搬運形式多以懸浮和混合負載為主。曲流河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搬運形式以低負載為主曲流河的亞相:河床亞相,河床亞相,河漫亞相,牛軛湖亞相相模式:(1)河床亞相:河床,是河谷中經(jīng)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的最低部分,特征:巖石類型以砂巖為主,次為礫巖、粒度最粗,層理發(fā)育,類型豐富多彩。缺少動物化石,可見植物殘體。底部具明顯沖刷界面。①河床滯留沉積微相-平水期滯留在河床底部的粗碎屑物質,以礫石為主,成分復雜,有少量泥礫,砂很少,有時有硅化木。②邊灘沉積微相,又稱“點砂壩” (pointbar)或“內(nèi)彎壩”,是河床側向遷移、沉積物側向加積的結果⑵堤岸亞相①天然堤(naturallevee沉積微相,洪水期河水溢出河床,粉砂、泥沿河床兩岸迅速堆積所形成平行于河床的砂堤。②決口扇(Crevasse沉積微相,洪水沖決天然堤,在其外側形成的扇形沉積體⑶河漫亞相①河漫灘河床外廣闊的灘地,平水期無水,洪水期被水淹沒。在河谷發(fā)育的中后期,河漫灘才能較好地發(fā)育②河漫湖泊8論述辮狀河的沉積特征、亞相劃分及相模式,圖示相模式沉積特征:辮狀河具多河道、河床坡降大、寬淺流急、反復分岔合并、遷移迅速的特點。亞相劃分:河床、泛濫平原2個亞相9對比、區(qū)別網(wǎng)狀河、曲流河、辮狀河沉積特征名稱辮狀河曲流河網(wǎng)狀河沉積環(huán)境心灘(河道沙壩)為主,邊灘、天然堤、決泛濫平原或濕地

泛濫平原不發(fā)育口扇、泛濫盆地等發(fā)育剖面巖性組合“沙包泥”的正旋回沉積“沙包泥”的正旋回沉積“沙包泥”的正旋回沉積,但垂向分布不明顯沉積構造以槽狀交錯層理為主、偶見塊狀板狀水平層理多種多樣、并構成特征的組合以水平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為主粒度分概率圖以二段式為主,其中跳躍總體不發(fā)育,或者三個總體分界不明顯而且斜率地以兩段式為主以兩段式為主布C-M圖以PQR段為主以QRS段為主以QRS段為主平面形態(tài)直或翹彎曲的帶狀彎曲狀、條帶狀網(wǎng)狀10說明沙漠的沉積類型及其沉積特征。巖漠沉積:巖漠是以剝蝕作用為主的平坦的巖石裸露地區(qū),風把疏松的干顆粒吹走,并撞擊巖石表面,使之變成很光滑的、具有沙漠漆的釉質表面,僅有少數(shù)大的棱角狀礫石散布其上。巖漠的分布面積較大,以侵蝕作用為主,因此在地質記錄中很少保存,其沉積物在地質剖面中很難見到⑵礫漠;又稱戈壁灘,它們主要由中礫、卵石和粗砂組成,堆積面比較平坦,沉積厚度很小。礫漠的礫石是地表細粒沉積物被風吹去之后的一種蝕余堆積物。由于風砂磨蝕,礫石表面常具撞擊痕和磨光面,或變成風棱石。礫漠的分布面積較大,厚度較小,在地質記錄中很少保存。(3)風成砂沉積:成熟度高,穩(wěn)定礦物組分多,粘土含量低,分選極好,磨圓度高,砂粒表面呈毛玻璃狀沙丘是風成砂的最主要堆積類型。 具有風成交錯層理,風成砂僅占現(xiàn)代沙漠面積的20%,但是由于它們是風成環(huán)境的主要沉積作用單元,所以在地層記錄中常常保存有巨厚的沉積。(4) 黃土沉積: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淺黃或黃褐色,內(nèi)部空隙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5) 旱谷沉積:又稱干河洼地,是一種間歇性河流沉積作用的產(chǎn)物。因具有暴洪特點,河道不固定,常呈辮狀,沉積速度快,順坡堆積呈扇狀,故稱旱谷沖積扇。沉積物粒度粗,礫石可具疊瓦狀排列。突出特征是風成和水成沉積物彼此交互成層(6) 沙漠湖和內(nèi)陸鹽堿灘沉積:沙漠中的風蝕洼地或構造洼地,潛水面接近地表,因積水而成湖,稱為沙漠湖。主要為粉砂或粘土沉積,各薄層常見遞變層理。含石膏和石鹽等,如果沙漠中的風蝕洼地不積水成湖而只出現(xiàn)潮濕的鹽殼,就稱之為內(nèi)陸鹽堿灘,又稱干鹽湖或內(nèi)陸薩布哈,沉積物為粉砂和粘土的互層,其間夾有薄層砂、巖鹽及石膏層等蒸發(fā)巖。11古代風成砂巖的鑒別特征?(1)具有規(guī)模巨大的交錯層理;為數(shù)不多的風成波痕、泥裂和雨痕等層面構造;砂巖分選良好,粒間充填物主要為化學沉淀物;缺乏云母類碎屑;石英砂粒表面呈毛玻璃狀;⑹缺乏海相化石和煤;缺乏分布廣泛的標志層;與蒸發(fā)巖或河流沉積共生;等12?與流水相比,冰川的侵蝕、搬運與沉積有什么特征?冰川以其與流水作用顯著不同的特殊方式搬運和堆積沉積物冰川的侵蝕作用一刨蝕、磨蝕作用。刨蝕作用:融水滲入到巖石的節(jié)理和裂隙之中,并在其中凍結膨脹,使巖石松散、破裂。松散的巖塊凍結在冰川底部,并被冰川體從基巖上拔掘出來混入到活動的冰體之中。磨蝕作用:帶棱角的巖塊和冰體凍結在一起, 鋃嵌在冰川體上,成為象鋰刀一樣研磨與削蝕基巖的工具。在上覆冰體的壓力作用下,變成侵蝕作用很強的營力,能把基巖上大量的巖塊磨蝕下來,并在基巖表面刻劃成溝槽和擦痕。冰川的搬運作用一搬運方式:混入在冰體中的碎屑呈“懸浮”狀態(tài)隨冰川整體運動冰磧物(till):直接由冰川堆積的沉積物。冰川的沉積作用一未經(jīng)分選的,由泥質質點、砂粒、礫石以至巨大的巖塊混含而成的塊狀堆積物。其中細粒的碎屑主要是由冰研磨而成,沒有明顯的風化痕跡。較粗的顆粒表面常具釘子形擦痕和光面。13、冰川沉積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沉積特征?答:1、塊狀冰磧巖:塊狀冰磧巖是冰川作用最具特征的沉積相,其特征為:結構雜亂,無分選或分選差,粒度分布呈雙眾數(shù)或多眾數(shù)。在研究冰磧物結構時,通常把基質與碎屑的界限定在 2mm。內(nèi)部不具層理,但是其中可以夾有具層理的孤立的層狀沉積物透鏡體,通常為砂巖或礫巖,它是冰下或冰內(nèi)河在原地沉積的。碎屑物類型極其復雜,表面具光面及擦痕,其中可以有盆地

外的各種巖石和盆地內(nèi)的沉積巖及層內(nèi)的經(jīng)過再搬運的冰川沉積物??梢栽谳^大范圍內(nèi)追索。至少可以追索數(shù)公里。厚度可達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呈層狀、楔狀或舌狀產(chǎn)出 。下伏基巖具有磨光面,擦痕和溝槽。2、帶狀冰磧巖:具條帶狀構造。這種條帶是由于顏色、成分、粒度的變化引起的。單個條帶厚幾十毫米至幾十厘米。帶狀冰磧巖是兩種不同的沉積體混合成的,一種是外來的,一種是當?shù)氐?,二者在冰川之下因冰川的塑性活動局部混合,并被剪切成帶狀。帶狀冰磧巖分布不廣,它可能是冰川內(nèi)早期混合作用的產(chǎn)物。當其進一步混合時,最后形成均一的基底冰磧巖。3層狀的礫巖和砂巖:同冰磧巖和泥巖交互的砂巖和礫巖是一種冰融水沉積,它們可以是冰上、冰下以至冰前的冰河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如蛇丘、冰水平原等。其主要特征可歸納為: (1)有泥、砂和礫石幾種組分構成,(2)層理類型和數(shù)量變化大,(3)分布范圍局限,但可達幾公里至數(shù)百公里,(4)厚度變化大,通常達幾十米4紋層巖:紋層巖由砂、粉砂和粘土紋層交替而成。紋層巖除了具有紋層外,尚具下列特征:①具有墜落石,冰磧巖礫巖團塊和散布在紋層巖中的大量墜落石是浮冰筏運的有力證據(jù),但是缺乏墜落石并不能作為反對冰川成因的證據(jù)。在第四紀的許多韻律狀紋泥巖中往往只含少數(shù)或者就根本不含墜落石。②具有砂巖或混積巖的夾層5塊狀冰海冰磧巖:塊狀冰海冰磧巖與塊狀的基底冰磧巖相比有以下特點:①含有末破碎的原地化石,②與正常的層狀沉積物的界限是漸變的,③具有濁積巖或其它橫向上連續(xù)的沉積層,④缺乏層狀沉積物組成的弧立包體,⑤碎屑排列無一定方位,⑥粒度比共生的基底冰磧巖更細。14簡述湖泊水動力特征、物理化學條件及生物學特征?答:(1)水動力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湖浪和岸流作用,缺乏潮汐

作用。湖浪:與湖泊的規(guī)模和風的吹程有關。波浪基準面=1/2波長。

一般小于20米。一一岸流:與水體密度、風、河水注入等因素有關。(2)物理化學條件:湖泊對大氣的溫度變化較為敏感。湖水會出現(xiàn)溫度分層現(xiàn)象。水溫季節(jié)性變化-密度層逆轉-含氧度鹽類重新分配 -季節(jié)性紋層/韻律層4C湖水的含鹽度變化較大,1?25%。(海水一般為3.5%)湖水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與海相比,湖泊C、O穩(wěn)定同位素比值低,S穩(wěn)定同位素比值變化大微量元素B、Li、F、Sr含量較海洋中少Sr/Ba常小于1⑶生物學特征:淡水湖泊中常發(fā)育良好的淡水生物群,如淡水腹足類、雙殼類、介形蟲、葉肢介、魚類等。15、 簡述湖泊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答:⑴高緯度地區(qū)的湖泊:沉積作用可能是由于細菌或藻類活動造成的。如硅藻、褐鐵礦的富集作用。⑵溫帶地區(qū)的湖泊:清水條件下,碳酸鈣沉積比較發(fā)育。在較深的湖底,碳酸鹽通常形成泥灰?guī)r層,與富含有機質層呈紋層狀互層。⑶干旱地區(qū)的湖泊干旱地區(qū)內(nèi)陸水系的湖泊,通常是大量化學沉積物的沉淀場所。石鹽+少量石膏+痕量碳酸鹽等16、 論述湖泊相的一般特征、亞相類型?答:1.碎屑沉積作用⑴深水沉積作用:發(fā)生在湖盆深部,以懸浮物質垂向沉積作用為主,同時有重力流快速沉積作用。⑵淺水沉積作用:集中在湖泊邊緣的河口地區(qū),包括懸浮負載、底負載沉積的三角洲;以及湖浪、岸流作用形成的湖灘、沙嘴、障壁2.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⑴高緯度地區(qū)的湖泊:沉積作用可能是由于細菌或藻類活動造成的。如硅藻、褐鐵礦的富集作用。⑵溫帶地區(qū)的湖泊: 清水條件下,碳酸鈣沉積比較發(fā)育。在較深的湖底,碳酸鹽通常形成泥灰?guī)r層,與富含有機質層呈紋層狀互層。⑶干旱地區(qū)的湖泊:干旱地區(qū)內(nèi)陸水系的湖泊,通常是大量化學沉積物的沉淀場所。石鹽+少量石膏+痕量碳酸鹽等具體劃分時用浪基面、枯水面和洪水面三個界面。根據(jù)沉積特征、砂體類型及所處位置,將陸源碎屑湖泊相分為湖成三角洲、擴張湖、濱湖、淺湖、半深湖、深湖、灘壩、湖灣和湖泊重力流等9個亞相。17、簡述三角洲的發(fā)育過程?答:①河口砂壩與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入海(湖)――(水流展寬、潮流頂托)-減速水下淺灘一一(淤高,增大,出露)-河口砂壩-分支河道(分流河道)-次一級河口砂壩-三角洲雛形……決口扇和三角洲新葉狀體的形成分支河道向海延伸,河床坡度減小,水流速度減緩,河床於高,泄流不暢,洪水季節(jié)沖決天然堤,形成決口扇,使三角洲在橫向上擴大。但是,三角洲分流體系向海方向推進,不會無限制地發(fā)展下去。當分流過分擴展,最終會造成河流改道,從而流入坡度較陡的河道,或者由于決口而使主河流改道,致使原來的三角洲廢棄。當海水入侵時,其上部沉積物受到海水作用的改造,開始了三角洲的破壞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角洲的廢棄和發(fā)育相互轉化,交替出現(xiàn),結果各三角洲彼此連接和部分疊合,形成三角洲復合體。18、簡述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答:①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流量和輸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質基礎。河流的流量和輸砂量越大,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的比值越高,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堆積,即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蓄水體(湖、海)的密度與河水密度的差異(3種水流擴散方式):河水密度〉蓄水體密度:高密度流動,沿底部呈平面噴流形式。如海底濁流。河流入海不常見。河水密度=蓄水體密度:等密度流動,屬軸狀噴流。即兩種水體三度空間的立體混合,沉速、混合速度快。女口河流進入淡水湖泊。河水密度<蓄水體密度:為低密度流動,屬嚴格的平面噴流類型。2種水體2度空間的混合,沉速、混合速度慢。通常發(fā)生在河流入海處,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蓄水體的水動力條件波浪、潮汐、海(湖)流可對河流輸入的泥、砂進行改造和再分配,影響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方向推進,改變著三角洲發(fā)育的形狀。河口區(qū)海底地形:坡度?。╒3°,水淺有利蓄水盆地的構造特征:主要是水盆地的穩(wěn)定性和沉降速度。沉降速度頜積速度,利于三角洲形成和保存。佃、簡述三角洲的分類(薛良清,1991)?答:按能量作用、河流類型和沉積物粒度、沉積區(qū)與物源區(qū)關系劃分:正常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物細,砂泥比低,<<1進一步劃分為:河控、浪控和潮控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物較粗,砂和含礫砂為主,砂/泥比高,通常>1扇三角洲:沉積物很粗,富含礫石,泥石流等重力流沉積發(fā)育20、論述河控三角洲亞相、微相特征?答: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輸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設作用遠遠超過波浪、潮汐破壞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三角洲亞相分為:三角洲平原亞相、三角洲前緣亞相、前三角洲亞相。(1)三角洲平原亞相特征:三角洲沉積的陸上部分,其范圍包括從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廣大河口區(qū),是與河流有關的沉積體系在濱海區(qū)的延伸。巖性:砂巖、粉砂巖、泥巖(包括泥炭和褐煤等)。碎屑顆粒分選性變化大。沉積構造:層理構造復雜,見雨痕、干裂、足跡等。生物化石:較少,為淡水動物化石和植物殘體。 河道砂體:呈透鏡狀,橫向變化大。以分支河道和沼澤沉積為主體。三角洲平原亞相可進一步劃分為5個沉積微相:分支河道微相、陸上天然堤微相、決口扇微相、沼澤微相、淡水湖泊微相。分支河道微相(或稱分流河床,河道砂壩。)巖性:砂巖為主,中厚層,厚度幾m-10m左右。結構:磨圓中等到好,分選中等。構造:大型及小型板狀、槽狀交錯層理、沖刷-充填構造。沉積序列:向上變細,正韻律。砂體形狀:條帶狀,構成三角洲平原亞相的骨架。陸上天然堤微相一一位于分支河道兩側巖性:細砂巖、粉砂巖、泥巖薄互層。結構:磨圓中等-好,分選中等。構造:上攀交錯/波狀層理、波痕,泥巖中可見生物潛穴。測井相:SP幅度較低,形態(tài)為低幅鐘形,多見微齒化。決口扇微相巖性:細砂巖,厚度多在2-3m以下。結構:磨圓中等到好,分選中等。構造:小型交錯層理、平行層理、液化變形構造。砂體形狀:扇狀。沉積序列:向上變細(扇退)或變粗(扇進) 。測井相:SP幅度中等,曲線形態(tài)多為鐘形或漏斗形。沼澤微相沼澤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間的低洼地區(qū),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線。沉積物:深色有機質粘土、泥炭、褐煤,夾有洪水成因的紋層狀粉砂。化石:富含植物碎片,可見昆蟲、藻類、介形蟲、腹足類等化石。淡水湖泊微相面積小,水體淺(3~4m),暗色泥巖,水平層理發(fā)育,可見黃鐵礦、廣鹽性生物化石。⑵三角洲前緣(deltafront亞相三角洲平原外側的向海方向,處于海平面以下,浪基面之上。 為河流和海水的劇烈交鋒帶,沉積作用活躍,是三角洲砂體的主體。三角洲前緣亞相可以分為: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支流間灣微相、分支河口砂壩微相、遠砂壩微相、三角洲前緣席狀砂微相。①水下分支河道微相陸上河道在水下的延續(xù),向前逐漸加寬、變淺、減緩、消失。巖性:具河道沉積特征。但較平原的分流河道沉積物細,可有復雜水流形成的不規(guī)則小型交錯層,沉積物以砂、粉砂為主,砂體周圍是水下沉積的泥巖、粉砂巖。構造:常發(fā)育交錯層理、波狀層理、沖刷-充填構造。在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鏡狀。②水下天然堤微相陸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河道兩側的砂脊。沉積物:極細砂、粉砂,少有粘土。結構:粒度概率曲線為單段或兩段型,基本上由單一的懸浮總體組成。構造:小型流水層理、流水與波浪共同形成的復雜交錯層理,蟲孔,泥球、包卷層理等。無暴露構造。生物:含水下生物化石、植物碎片等。支流間灣微相水下分支河道之間相對凹陷的海灣地區(qū)。當三角洲向前推進時,在分支河道間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陸地楔形泥質沉積體(泥楔)。沉積物以粘土為主,含少量粉砂和細砂。具水平層理和透鏡狀層理,可見浪成波痕及生物介殼、植物殘體等,蟲孔及生物擾動構造發(fā)育。在層序上,下部為前三角洲粘土沉積,向上變?yōu)楦缓袡C質的沼澤沉分支河口砂壩微相也稱分流河口砂壩,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處,河-海交鋒最強,沉積速率最高。沉積物:主要為細砂、粉砂,分選好,受海水沖洗簸選,泥帶走,砂質純。構造:單層為中、厚層,具較發(fā)育的槽狀交錯層理,可見流水和浪成波痕?;荷锘∩佟I绑w形態(tài):下平上凸。河口砂壩隨三角洲向海推進而覆蓋于前三角洲粘土沉積之上,粘土中有機質產(chǎn)生氣體沖上來可形成氣鼓構造(氣脹構造)。如果下面泥質層很厚,也可產(chǎn)生泥火山和底辟構造。遠砂壩微相位于河口砂壩前方較遠部位,又稱末端砂壩。沉積物:較河口砂壩細,薄;主要為粉砂,少量粘土和細砂。構造:可發(fā)育槽狀交錯層理、包卷層理、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沖刷-充填構造等。沉積序列:位于河口砂壩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積之上,形成下細上粗的垂向層序。三角洲前緣席狀砂微相在海洋作用較強的河口區(qū),河口砂壩受波浪和岸流的淘洗和簸選,并發(fā)生側向遷移,使之呈席狀或帶狀廣泛分布于三角洲前緣,形成三角洲前緣席狀砂體。席狀砂的砂質純,分選好,發(fā)育交錯層理,化石少。砂體向岸方向加厚,向海方向減薄。三角洲前緣席狀砂是建設性向破壞性三角洲轉化的沉積微相類型,在高建設性三角洲相中不太發(fā)育。⑶前三角洲(prodelta亞相位于三角洲前緣的前方,實際上為處于浪基面以下的正常海相沉積。巖性: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質粘土組成。暗色泥巖富含有機質,可作為良好的生油層。構造:常發(fā)育水平層理及塊狀層理。 化石:見廣鹽性生物化石,如介形蟲、雙殼類等。上述各類三角洲亞相和微相在河控三角洲中發(fā)育最全最完整,因此在古代地質歷史中能保存和鑒別出來的三角洲多屬河控三角洲。21、簡述扇三角洲的亞相類型及特征?答:扇三角洲亞相可以分為:扇三角洲平原亞相、扇三角洲前緣亞相、前扇三角洲亞相。扇三角洲平原亞相:(1)(辮狀)分流河道位于平原的上部,具有辮狀河流的沉積特征。厚層砂礫巖、成熟度低、分選差,沖刷構造、遞變層理和塊狀層理以及交錯層理。 基本沒有化石。下粗上細正韻律。(2)漫灘沼澤:位于平原分流河道間,因發(fā)育區(qū)氣候較干旱,故漫灘沼澤不太發(fā)育-面積小、沉積細、水平層理或干裂,見植物根和生物擾動。扇三角洲前緣亞相:(1)水下分流河道前緣的主體,含礫砂巖,砂巖,色暗分選中等,化石少,發(fā)育中小型交錯層理。(2)水下分流河道間:水下分流河道的兩側,由互層的淺灰、灰綠色砂泥巖組成,發(fā)育水平層理和波狀層理較多的生物擾動。(3) 河口砂壩:水下分流河道的前方,沉積范圍??;底平頂凸。含砂量高,中細砂巖組成,伴泥質夾層;發(fā)育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沉積粒序顯反韻律。(4) 前緣席狀砂:河口砂壩的前方和側方,是三角洲河口砂壩受改造的結果;分選好、厚度薄、分布廣;砂泥巖間互組成;反韻律;發(fā)育波狀層理和變形層理。前扇三角洲亞相:浪基面以下,與較深湖、陸架泥巖過渡。

沉積物較細、顏色較暗,化石多,發(fā)育水平層理。可存在滑塌濁積扇。22、簡述辮狀河三角洲的沉積特征?答:辮狀河三角洲是由辮狀河體系前積到停滯水體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礫石的三角洲。 辮狀河三角洲通常是由湍急洪水控制,常為季節(jié)性的沉積作用產(chǎn)生。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主要由眾多辮狀河道組成,地形起伏低,河道寬深比大,沉積砂礫巖,平板狀砂體。1) 辮狀河道:河道砂側向遷移加積而成,雜色砂礫巖沉積,發(fā)育大型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以及沖刷構造,多個砂體垂向疊置。2) 廢棄河道:透鏡狀,下粗上細正韻律,向上層理規(guī)模變小,并具有水平層理。3)越岸沉積:洪水期,水體漫越河道,在河道間沉積細粒沉積物以及煤層沉積。煤層厚度變化大,不穩(wěn)定分布。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一一具有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壩等沉積,其中分流河道沉積發(fā)育。1) 水下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沉積砂礫巖。發(fā)育中、大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多個下粗上細透鏡體疊置-正韻律2) 水下分流河道間水下河道間細粒沉積?;疑盎揖G色。由于河道遷移明顯,水下分流河道間不太發(fā)育。3) 河口砂壩水下河道的前方;中細砂巖,局部含礫; 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反韻律;受分流河道遷移、波浪、岸流的影響,常被改造而不發(fā)育。4) 遠砂壩、席狀砂前緣末端,由粉、細砂巖組成。往往同前三角洲泥質互層;分布廣,厚度??;具小型沙紋層理;遠砂壩常被波浪、岸流改造成席狀砂。前辮狀河三角洲沉積――泥質沉積為主,沉積不穩(wěn)定時,可發(fā)育重力流沉積。23、辮狀河三角洲與扇三角洲沉積特征對比表?類型 辮狀河三角洲 扇三角洲

沉積特點八、、主要為正常河流的牽引流沉積,通常受到急湍洪水控制,為季節(jié)性沉積作用,以河道沉積占主導地位突發(fā)的、瞬時的災變事件產(chǎn)生的重力流沉積與間災變期正常牽引流沉積交替進行平原亞相類似于辮狀河沉積類似于沖積扇沉積河道砂體總體呈層狀,內(nèi)部由若干個下粗上細的砂巖透鏡體疊置而成透鏡體,厚度小,變化大沉積構造交錯層理發(fā)育,尤以側積交錯層發(fā)育為特征塊狀構造為主巖石類型礫巖、含礫砂巖、中粗砂巖為主,顆粒支撐砂巖、礫巖為主,多為雜基支撐24、簡述堡島體系的水動力特征與沉積作用?答:(1)障壁島體系水動力作用:1)波浪作用較高;2)潮汐作用較小一中;3)漲潮和退潮時潮流作用強;4)潮汐流具雙向性、脈動性,潮汐水位變化頻繁;5)不同部位水動力作用不同,海水局部流通(瀉湖&潮坪)(2)沉積作用及沉積類型依賴于水動力作用方式:障壁島:海浪和風—濱岸(前、臨濱)和風成沙丘;瀉湖、潮坪:潮汐—潮下和潮間;潮道:潮流,側向加積一潮道、潮汐三角洲。25、論述障壁島沉積的特征及垂向序列?答:由臨濱、前濱、后濱、風成沙丘以及越過障壁島的漫沖積坪組成。A、 臨濱1)臨濱下部由非常細粒的砂、粉砂組成,面狀的紋層常被生物擾動破壞;2)臨濱中、上部由較純凈的中細砂及介殼組成,發(fā)育低角度楔狀和槽狀交錯層理。B、 前濱::由沖洗干凈的、分選良好的砂礫巖構成,發(fā)育沖洗層理。C、 后濱:平行層理的砂礫巖D沙丘:多為細砂巖,發(fā)育風成的中小型槽狀交錯層理以及植物根構造。E、漫沖積扇(洲):由風暴作用使早期濱岸和障壁島沉積物被侵蝕并搬運到瀉湖一側形成的扇狀沉積體。中細砂巖,發(fā)育前積斜層理和水平層理,呈薄層舌狀或席狀延伸到瀉湖之中。障壁島相砂體形態(tài):呈與海岸平行的狹長帶狀,筆直或微彎曲,甚至具微弱分支。長度一般幾km至幾十km寬數(shù)百m至數(shù)km厚數(shù)m至數(shù)十剖面呈底平頂凸的透鏡狀。障壁島沉積序列: 當海平面相對穩(wěn)定、沉積物連續(xù)供給并且下沉速度適當?shù)臅r候,障壁島向海方向推進,形成下細上粗的反韻律沉積,沉積層理的規(guī)模向上增大,沉積厚度具減小的趨勢。自下而上是臨濱(具楔狀和槽狀交錯層理以及生物擾動的中細砂巖及粉砂巖) 、前濱(具沖洗層理的純凈砂、礫巖)、后濱(具平行層理的砂巖)、沙丘(具大中型槽狀交錯層理的細砂巖)、漫沖積洲(具前積交錯層理的中細砂巖)。26、論述潮坪沉積的特征及垂向序列?答:潮坪又稱潮灘,發(fā)育在波浪能量低、具明顯潮汐周期(大中潮差)的平緩傾斜的海岸地區(qū),或形成于瀉湖周緣、河口灣和受潮汐影響的三角洲沉積地區(qū)。潮坪沉積亞相劃分:潮坪波浪能量低;潮間坪是主體;出現(xiàn)在中 -大潮差地區(qū);潮汐水位升降形成潮流;潮流的運動和沖刷作用形成潮渠、潮溝。潮坪沉積類型:清水(碳酸鹽巖)和渾水潮坪(碎屑潮坪)(1) 清水潮坪沉積亞相特征一一以灰泥石灰?guī)r和泥粉晶白云巖為主,夾風暴流或潮道沉積的顆粒石灰?guī)r,顏色淺,紋理發(fā)育,疊層石、泥裂、鳥眼等構造常見。(2) 碎屑潮坪沉積特征:1)巖石類型一一巖性:粘土巖、粉砂巖、細砂巖;韻律:由海向陸,沉積物變細;潮上坪:多為石膏和鹽巖,可有泥炭;潮間坪:多為潮道砂和潮道間泥沉積;潮下帶:多為水下砂壩、沙灘砂及生物碎屑沉積。2)沉積構造一一層理類型多樣:潮上坪:多為水平紋層、泥裂等;潮間坪:多為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潮下帶:多為羽狀或人字形交錯層理。 3)粒度特征一—粒度細、分選好;砂坪的粒度概率圖類似于河流砂體。4)生物化石——種類少、數(shù)量多;海陸生物混生;半咸水生物和廣鹽性生物多;生物主要發(fā)育在潮上以及潮間坪。分布于地形高差較小的地區(qū),陸源沉積物供給比較少或本身供應的是細碎屑,以潮汐為主要營力,相帶比較寬,沉積物自上而下逐漸變粗,在垂向上呈正韻律,沉積構造豐富,潮上帶可形成非常寬廣的沼澤沉積,潮間帶寬可達數(shù)十km27、論述河口灣沉積的特征及垂向序列?答:當海水大規(guī)模入侵,或海岸下沉,河流下游的河谷將沉溺于海平面之下,海岸河口區(qū)形成了向海擴展的漏斗狀或喇叭狀的狹長海灣,就稱為河口灣或三角港。沉積特征:河口灣的主要沉積單元是潮道、淺灘及潮坪;潮道的充填序列自下而上通常為:基底沖刷面-含介殼的滯留沉積-大型雙向交錯層淺灘砂巖-平行紋層或低角度交錯紋層砂巖;細粒河口灣沉積由砂泥薄互層組成,反映水流強度的周期性變化;特征的層理為透鏡狀層理、波狀層理和壓扁層理。1) 巖性特征一一以分選好、圓度較好的細砂和泥質沉積為主;砂泥比取決于潮汐及河流作用的強度及砂泥供給;泥質夾層是在平潮時沉積而成。2) 沉積構造一一多種類型的沉積構造;典型沉積構造:透鏡狀、波狀和脈狀層理;羽狀交錯層理(潮道);板狀和槽狀交錯層理(河道);干擾波痕。生物擾動構造發(fā)育。3) 生物化石一一半咸水生物化石多,向海:化石變大變多。4) 砂體形態(tài)——放射狀砂體平行河口灣軸向;剖面多為透鏡狀;寬度幾十m到幾百m長度幾百m到幾km。從下向上變細的沉積序列:下部大型單向交錯層理砂巖;中部大中型雙向交錯層理砂巖;上部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及小型交錯層理砂泥巖28、現(xiàn)代海洋淺水碳酸鹽沉積有哪些特點?答: 絕大多數(shù)碳酸鹽在淺海環(huán)境中形成,其沉積作用過程受到化學、生物化學及機械作用的控制。)生物在碳酸鹽巖沉積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動力條件對碳酸鹽巖沉積具有控制作用;)碳酸鹽巖沉積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抑制。1.顆粒大小一般依賴于生物骨骼和鈣化堅硬部分的大小2?鈣質軟泥的存在表明泥級微晶生物大量繁殖淺水砂質砂體主要是局部的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形成的碳酸鹽沉積物環(huán)境的變化可不受水動力條件控制,局部沉積物的聚集可改變周圍沉積物的性質沉積物通常被膠結在海底上沉積物在沉積過程周期性出露導致強烈的成巖作用,特別是膠結作用和重結晶作用不同沉積相的特點經(jīng)淺變質作用后消失29、試述陸表海清水沉積作用及其相帶劃分特征(歐文,1965)?答:清水沉積作用:是指在沒有或很少有陸源物質流入的陸表海環(huán)境中的碳酸鹽沉積作用。Irwin根據(jù)陸表海的水動力條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也劃分出三個能量帶。遠離海岸的X帶(低能帶);稍近海岸的丫帶(高能帶);靠近海岸的Z帶(低能帶)(1) X帶(低能帶)――①位于浪基面之下,一般來說海底很少受到擾動,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有海流的干擾。②此帶寬約幾百英里。③沉積物主要是來自丫帶(高能帶)的細粒物質,主要為灰泥。④生物:各種底棲生物和藻類都不發(fā)育;來自高能帶的大量有機物質和浮游生物、自游生物、都可以在這里堆積下來。⑤沉積構造:水平層理發(fā)育。⑥顏色:這一環(huán)境安靜缺氧,所以多呈暗色。⑦沉積厚度:這一帶沉積物厚度一般不大。⑧該帶巖石是有利的生油巖。⑵Y帶(高能帶)①從波浪開始沖擊海底的地點開始,向濱岸方向延伸,直到波浪和潮汐的能量大部分被消耗掉為止。②此帶寬約幾十英里。③沉積特征:這帶波浪及潮汐十分活躍,水淺、陽光充足、氧氣充分,底棲生物和藻類大量繁殖。向海一側,從深水上升帶來的氧料尤其豐富,因而各種生物大量發(fā)育,往往形成生物礁。向濱岸一側,則可見各種較粗的顆粒堆積,所形成巖石主要為生物屑灰?guī)r、鮞?;?guī)r、內(nèi)碎屑灰?guī)r。分選和磨圓良好,灰泥含量少,具交錯層理。(3) Z帶(低能帶):①位于丫帶的向岸方向,直到濱岸為止。②水很淺,波浪和潮汐作用都很弱,水循環(huán)也很弱。③寬度較大,可達幾百英里寬。④海底坡度很小,或近于平坦。⑤靠近濱岸的地帶,如因氣候炎熱干燥,水流停滯,可形成白云石以及各類鹽類礦物的沉積。⑥此帶形成的巖石主要是泥晶石灰?guī)r、泥晶白云巖以及蒸發(fā)巖。⑦化石少見,但疊層藻席相當發(fā)育。⑧沉積構造:干裂、沖溝、鳥眼、生物鉆孔等。由于陸表海平坦寬闊,水又很淺,因此微弱的地殼升降運動或冰川的消長都會使海平面產(chǎn)生顯著變化,這樣就產(chǎn)生了大范圍的潮坪沉積。陸表海碳酸鹽沉積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旋回性發(fā)育。地質歷史中的碳酸鹽巖,絕大部分是陸表海清水沉積作用的產(chǎn)物。30、論述威爾遜碳酸鹽巖相模式的相帶劃分)盆地相:位于浪底(或浪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水深超過幾十米至幾百米,為靜水還原環(huán)境;主要為深海沉積物和濁積巖沉積。)開闊/廣海陸棚相:水深幾十m至100m風暴浪基面以下;富含生物化石的泥灰?guī)r和石灰?guī)r;多見生物擾動構造。3)碳酸鹽臺地斜坡腳相:位于浪基面以下,氧化界面以上,由遠洋浮游生物及來自相鄰的碳酸鹽臺地的細碎屑組成。少量粘土質及硅質夾層,塊狀層理4)臺地前緣斜坡相:位于浪基面之上-下,坡度大;為深水陸棚和淺水碳酸鹽臺地的過渡沉積;主要由各種碎屑組成(灰砂) ;廣海生物發(fā)育5)臺地邊緣生物礁相:巖性為塊狀石灰?guī)r和白云巖,具生物成因。6) 碳酸鹽臺地邊緣淺灘相;海平面之上到5-10m的水深;7) 開闊臺地相或陸棚瀉湖相:位于臺地邊緣后的海峽、瀉湖或海灣中;水較淺,8) 局限臺地相(或半封閉一封閉臺地相):位于堤礁(堡礁)之間或之后;真正的瀉湖9) 臺地蒸發(fā)巖相:即潮上帶,鹽沼,石膏和白云巖31、 簡述碳酸鹽緩坡臺地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特征沉積環(huán)境:指海底向廣海方向平緩傾斜的(<1°)、無明顯坡折的、沉積水體逐漸變深的沉積環(huán)境(陸表海)沉積特征:1)均勻緩坡:a、內(nèi)緩坡:含疊層石藻和蒸發(fā)巖的潮緣和薩巴哈相,受生物擾動的層狀灰泥巖瀉湖相,具交錯層理的濱岸相b、發(fā)育粒序層理和丘狀交錯層理的粗碎屑風暴巖和泥灰?guī)r。 c、可出現(xiàn)與風暴作用有關的沉積作用,形成分散的、具粒序的濁流沉積和泥灰?guī)r沉積緩坡盆地常以紋層狀粉屑碳酸鹽巖、生物擾動灰質泥巖等沉積為特征2)遠端變陡緩坡:近岸處具均勻緩坡特征,與鑲邊臺地的區(qū)別是,坡折不是發(fā)生在淺水高能帶附近,而是遠離高能帶,水體較深的地方。多發(fā)育于有正斷層或撓曲活動的地區(qū),或由鑲邊臺地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時形成32、 、簡述礁的基本特征與分類礁的基本特征:礁主要由礁核和礁翼組成。 1)礁核-抗擊波浪的礁主體,由原地堆積的生物巖或粘結巖組成,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多2)礁翼-指礁相與非礁相呈指狀交錯過渡的那部分礁體。迎風一側為礁前,背風側為礁后3)礁間--群礁之間的沉積。海侵時,群礁發(fā)展,礁間沉積正常碳酸鹽巖;海退時,群礁發(fā)展受抑,沉積瀉湖沉積物分類:形態(tài)分類點礁/補丁礁:指瀉湖或大陸架上的孤立小礁體。圓形或不規(guī)則狀。寶塔礁/尖柱礁/孤礁:在較深水處,形似寶塔或錐柱狀的礁體馬蹄形礁:新月形,迎風側發(fā)育,背風側礁不發(fā)育。分布在開闊海中環(huán)礁:圍繞水下隆起生長、分布呈環(huán)狀的礁體丘礁:較深水處生長、孤立分布的、形似半球狀的礁體層狀礁(灘礁、帶狀礁):臺地上生長的分布面積大、厚度較小的礁體33、簡述生物礁的形成過程生物礁的生長是生物生長與破壞作用之間的平衡結果。生物礁的形成發(fā)育常劃分成四個階段:定殖階段;生物碎屑堆積形成淺灘,鈣質綠藻及其他動植物固結,形成水下隆起拓殖階段:苔蘚蟲等生物枝狀生長,提高水下隆起的高度,達到浪底以上。反映造礁后生物的初期繁盛泛殖階段:礁體的主要構成時期,塊狀生物大量發(fā)展、建造礁骨架。造礁生物種屬、習性多統(tǒng)殖階段:只具有一種生活習性的少數(shù)生物種屬占統(tǒng)治地位,礁接近海平面,礁開始衰亡??赡苡珊K儨\或礁本身引起的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導致。生物演替。34簡述海洋沉積環(huán)境的特點及海相組的劃分?答:海洋:指被大面積海水淹沒的地區(qū),具有硅鎂層的薄層地殼??偯娣e約為3.6億kn^占地球總面積的70.8%。海水的總體積約為13.7億kn3,占地球總水量的97%沉積物堆積的主要場所。在物化條件、水動力狀況、地貌特征等方面在與大陸環(huán)境存在諸多不同。(1) 、海底地形與海水深度海底地形可分為陸棚(大陸架)、大陸坡、大洋盆地三個地貌單元。陸棚:最大風暴潮面與大陸架邊緣;坡緩、水淺,一般<200m大陸坡:坡陡、水較深。深海盆地:坡緩、水深(2) 、海水的物理、化學條件溫度:海洋表面-18?28C(大陸為-60-80°C),大洋深處0?4C。溫躍層:100-1000^海水的壓力變化范圍較大:1?1000atm.。海水的平均含鹽度3.5%,溶解了80多種元素所組成的鹽類,主要為氯化物。海水的密度高于大陸水體。海水的pH值介于7.26?8.40,一般為8左右,屬弱堿性介質。影響化學物質的沉淀與溶解。海水的Eh值,受含氧量控制,淺海高,深海低。(3)、海洋的水動力狀況海水的運動可概括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種形式,統(tǒng)稱為水動力作用。風波浪規(guī)模巨大,是海洋中產(chǎn)生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的主要動力。海相組的劃分:根據(jù)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可將海洋碎屑沉積相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四個相。濱海相:最大風暴潮面與正常浪基面之間;淺 海相:正常浪基面之下至大陸架邊緣(<200m);半深海相:大陸坡區(qū)(200-2000m);深 海 相:深海盆地(>2000m)35、 簡述海岸水動力和沉積物搬運和沉積作用?答:海岸水動力和沉積物搬運沉積特征1 )控制海岸沉積發(fā)育的主要因素是波浪作用。水動力強而復雜地區(qū),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共同作用,使海岸沉積物發(fā)生搬遠和沉積。2)在海岸帶的不同深度和環(huán)境,波浪的特征和對沉積物的搬遠、沉積作用的影響也不同。3)波浪運動方向波浪斜交海岸運動:在地形坡度較緩的地方,形成平行海岸的沿岸流,然后,垂直海岸回流,形成裂流。兩種水流均可形成不同類型波痕。 4)波浪能量和碎屑物的搬運方式影響沉積物的粒度分布36、 簡述淺海陸架水動力特征和沉積作用?答:1)淺海陸棚的水動力條件復雜而多樣,其中包括由海底風暴引起的波浪、潮汐流以及密度流等。它們對沉積作用的影響隨深度減弱。2)淺海風暴流季節(jié)性臺風或颶風引起,沖刷濱岸沉積,在風力減退時,攜帶大量懸浮沉積物向海搬運,在正常浪基面與風暴浪基面之間,發(fā)生風暴沉積。37、 簡述半深海和深海水動力特征和沉積作用?答:水動力作用最弱、沉積最為安靜的地區(qū),主要沉積懸浮沉積物可存在內(nèi)波、等深流和濁流沉積等強水動力作用。38、 論述海岸相(濱岸相)亞相類型及沉積特征?答:海岸相亞相類型分為:海岸沙丘亞相、后濱亞相、前濱亞相、近濱亞相。海岸沙丘亞相(coastal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