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誤讀
一、《哲學》的文獻回顧威廉斯波克(johns.buucher;以下簡稱buucher)的《高等教育哲學》(以下簡稱“哲學”)于1977年開始,1982年修訂。這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名的專業(yè)書籍。該書通過對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一些根本問題開展深度哲學思考,廣征博引各家學說,展現高等教育哲學發(fā)展全貌,對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墩軐W》(漢語本根據1982年版翻譯)1987年由王承緒教授等人譯介到中國,此后,詮釋、研究和爭論一直非常盛行。20余年來,中國學界一直把它奉為高等教育哲學的研讀經典,認為它對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影響具有奠基性作用。實際上,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只要提起教育哲學問題,就必然會引用《哲學》。著作的被引用次數是顯示其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疾臁墩軐W》的被引頻次及所引內容,可以了解書中哪些觀點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發(fā)生影響?!墩軐W》進入中國文化語境后,由于文化差異,出現一定程度的誤讀(誤譯也是一種誤讀),因此,梳理中國學者對其中核心概念的解讀,可以了解他們在漢語語境中的流播、誤讀和變異發(fā)展脈絡。二、中國教育研究熱點CSSCI數據庫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的重要工具。隨著文獻計量研究的不斷發(fā)展,眾多學者開始利用CSSCI的數據資料,評析學科領域內較有影響的文獻,揭示該學科的熱點問題和發(fā)展趨勢。比如唐云富、高耀、劉晉飛通過被引總量、影響因子和被引廣度等指標,評價某一期刊學術影響力;龔放、張靈芝、潘黎借助CSSCI所收集的關鍵詞,總結某一時期中國教育研究熱點;楊秦、胡玥通過對引文索引中被引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探明學科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學術著作等。但目前還沒有文章以CSSCI數據庫被引文獻為視窗,考察外國經典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產生的學術影響,因此本研究進行這種嘗試,以期為我國教育學研究提供些許參考。本研究首先利用CSSCI數據庫“被引文獻板塊”檢索《哲學》的被引次數。由于CSSCI數據庫最早回溯到1998年,而CSSCI在錄入數據庫的時候有一定的時間延遲,所以檢索時間范圍為1998至2010年。檢索所獲論文778篇,分布如圖1所示。1998年至2010年,直接引用《哲學》的CSSCI論文多達778篇,這足以證明它受到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界的普遍認同。從13年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自1987年被引進中國以來,《哲學》的影響力并沒有隨著時間減弱,反而呈不斷上升的態(tài)勢。這反映出《哲學》作為經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高等教育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影響力和擴散力也在不斷增強。三、布氏的“共同哲學”之響:“高等教育”觀的發(fā)展布氏在《哲學》一書中,以“高深知識”為基點,建構一個分析高等教育哲學流派的參照框架。圍繞“高深學問”,布氏把自己的高等教育哲學思想分成8個中心問題來陳述,而這8個主題均被多次引用,次數如圖2所示。從引用看,《哲學》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不是整部書,而是部分觀點,或者說,是它就部分高等教育問題或主題表達的觀點。中國學者在討論這些問題或主題時,自然而然地引用布氏,或作為支持,或從布氏觀點出發(fā),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從圖2可以看出,“高深學問”這一概念的影響面最大。布氏在《哲學》中將“高深學問”視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及核心概念,中國學者在探討這個主題時,常以布氏的思想為源頭或切入點。另外,以“高深學問”為基點,布氏認為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學基礎有兩大派別:認識論和政治論。伴隨著現代大學走向“社會的中心”,大學應該是追求“高深學問”的“象牙塔”,還是滿足社會需求的“服務站”,已成為教育界長期爭論不止的熱點問題。中國學者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進行討論時,常以布氏的“認識論”和“政治論”作為哲學基礎。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高度相關,自治是自由的必要前提、基礎與保障。布氏在《哲學》中對學術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做出詳盡分析,因此國內學者探討這兩個命題時,常援引布氏學說作重要理論支持。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精英模式受到沖擊。高等教育是特權還是權利,引起中國教育界的熱切關注。布氏主張第三級教育由許多機構組成,其中既有尖子大學,也有初級學院,這種體系兼顧公正和平等;而這一主張對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諸種問題正好也有啟示。從所引觀點看,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比較注重對“哲學基礎”、“學術自治”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等教育理論和宏觀政策的探討,對教學和課程等實踐性的教育問題研究較少,而對涉及倫理道德、大學精神等價值觀方面的探討就更為不足。在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DerekBok)看來,一所大學如果不愿認真對待道德問題,就違背它對社會應負的基本責任。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須更加注重對自由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等問題的研究。四、政治哲學與哲學基礎一切學術研究的歷史都是繼承和發(fā)展的歷史,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哲學》中被引用最多的幾個觀點進行深入考察,可以了解國內學者如何詮釋書中的核心概念、引用這些概念時衍生出什么新的觀點、這些新的觀點對中國高等教育哲學發(fā)展產生什么影響。本研究清理出《哲學》一書中被CSSCI論文引用超過20次以上、排在前10位的觀點,如表1所示:(一)對“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解讀以“認識論”和“政治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理論產生的影響最大。布氏認為:“大學確定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則以政治論為基礎”13。國內學者對布氏兩種教育哲學的解讀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信奉認識論的人援引布氏的觀點指出,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而真理的本質是其客觀性,因此應排除價值影響。而目前大學存在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以政治論為取向,促使一些大學開始熱衷于迎合市場的功利需要來確立自己的發(fā)展理念,及至大學對“高深學問”的追求這一本質屬性發(fā)生動搖,最終造成學術貶值。因此,他們普遍認為,對于中國大學的現狀來說,認識論哲學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秉持政治論者指出,大學因為滿足政府和社會的需求而獲得自己存在和發(fā)展的理由。如果固守不受價值影響的學術傳統(tǒng),學問就會有無人問津的危險。政治論哲學的重大貢獻就在于使人們完全認識到大學已經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必須為社會服務。對于兩種哲學觀的關系,部分學者認為布氏把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歸結為“追求真理”的認識論活動與“追求權力”以解決社會問題的政治論活動之間的二元對立3。兩種哲學之間缺乏和諧,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更多的學者意識到,使兩者之間實現和諧統(tǒng)一是布氏在《哲學》中試圖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他看來,以杜威(JohnDewey)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動搖了二元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是兩大流派實現統(tǒng)一和諧的基礎。一方面,政治論使命的實現以認識論為依托;另一方面,認識論目的的達成又越來越依賴于政治論得以照應。因此,現代大學受到認識論和政治論高等教育哲學的雙重影響,兼具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理念與使命,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共識與實踐。對于布氏的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學基礎,也有些學者提出質疑。有人認為無論“政治論”還是“認識論”都忽視了高等教育在人自身的發(fā)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以“智慧論”作為高等教育哲學的邏輯起點更合乎哲學與教育發(fā)展的邏輯?!吧摗?、“智慧論”等高等教育哲學立足于中國現狀,體現出思辨的特征,對我國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研究具有一定影響和啟迪。然而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開篇就指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紐曼(HenryJ.Newman)也指出“知識本身是瑰寶”34,“知識本身即目的”31。按照認識論的教育哲學,作為邏輯起點的“高深學問”就是知識本身,知識是大學存在的根基。高深學問的探究由人來完成,探究而來的學問又服務于人的物質、精神需求,從而促進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論”、“智慧論”又何嘗不是認識論層面上的哲學呢;不過,他們作為中國自創(chuàng)的教育哲學理論,體現出中國學者的原創(chuàng)意識。布氏援引哈佛大學前校長洛威爾(A.LawrenceLowell)的一段話結束對“認識論”和“政治論”的評述:“大學的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tǒng)、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他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30。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們的永恒需要?顯然是知識,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探索是大學的永恒使命。大學正因為滿足人們永恒的需要,才得以長期存在和不斷發(fā)展。(二)對“學術自治”的解讀學術自治是大學最悠久的傳統(tǒng)之一。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關于高等教育教學人員地位的建議》(RecommendationconcerningtheStatu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Personnel)總綱指出:“只有在學術自由和高等教育機構自治的氣氛中才能充分享受教育、教學和研究的權利”;其中第18條指出:“自治是學術自由的組織保證,是保證高等教育機構及其教學人員出色完成所擔負的職責的必要前提”。在《哲學》中,布氏也強調:“既然高深學問需要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神秘的知識,那么,自然只有學者能夠深刻地理解它的復雜性。因而,在知識問題上,專家應該是一個自治團體(aself-governingbody)31。按照“認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大學之所以必須擁有自治權,主要基于大學學術活動的內在邏輯和發(fā)展規(guī)律。高深知識的傳授和研究等學術活動是大學核心價值的體現,學者應被賦予充分的學術權力。這里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同學術自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他們援引布氏關于教授和將軍的類比32,強調絕對意義上的自治是不存在的。首先,按照“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大學日益走進社會中心之時,作為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社會母系統(tǒng)的依賴也越來越直接與明顯。大學不再是純粹的“象牙塔”,無法避免外部系統(tǒng)的作用與影響。其次,高等教育是國家的事業(yè),必須適應國家的需要并為之服務。高等教育在國家與社會發(fā)展中的特殊戰(zhàn)略地位決定了大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脫離政府與社會的獨立王國。再次,完全的大學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經費獨立,這種程度的獨立是根本不可能的?,F代大學耗資巨大,這就決定了大學需要政府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政府對大學的干預已成為必然。最后,學術權力的過度膨脹會表現出封閉、狹隘、保守等弊端,甚至滋生學閥,導致學術上的腐敗。因此,為維護社會和公眾的利益,政府應該對大學自治進行適當的約束。如何在滿足社會需求和維護學術自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使政府和大學之間協(xié)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呢?一方面政治權力是國家意志或社會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體體現,決定著大學發(fā)展的基本性質與方向,有著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大學是學術機構,政府應該考慮學術發(fā)展的特殊性,不宜過多地限制和削弱大學獨特的功用。教授憑借對學術問題深刻的理解和對學校內部事務運行規(guī)律的熟悉,在學術權力方面理應擁有決策權。教師作為大學自治的主體,擁有相應學術知識,了解教學規(guī)律,也應該廣泛參與學術以及教學管理。簡而言之,大學應把排除外界干擾的自治模式與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開放模式結合起來,實現政府控制與大學自治之間的應有均衡。同時,真正維護基層學術組織的權利和地位,才能使其能量得到充分釋放,大學也才能體現其作為學術組織存在的獨特天性和現實意義。(三)對學術自由的解讀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是美國大學長期發(fā)展所遵循的基本學術原則?!洞竺腊倏迫珪穼W術自由的定義是“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不受不合理干擾和限制的權利,包括講學自由、出版自由和信仰自由”。布氏引用富奇斯(RalphF.Fuchs)的話指出:“學術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個支點:認識的、政治的、道德的”46。在三個支點中,研究者們討論最多的是認識方面的。從認識論角度看,“為了保證知識的準確和正確,學者的活動必須只服從真理的標準”46。學術自由是追求真理的條件。如果大學沒有學術自由,就不會有對高深學問的執(zhí)著與探索,大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58。然而,在現代社會,來自政府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非學術干涉,尤其是經費問題的困擾,使學術自由得以維護的學術權威不斷減弱。大學內部行政權力過于強大,自由探索精神被浮躁的功利心態(tài)所遮蔽。這無疑是最令人痛心的窒息學者創(chuàng)造力的致命因素。因此,高等教育機構應努力地捍衛(wèi)學術的尊嚴,最大限度地維護大學教師學術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研究者普遍認為,布氏的學術自由觀是辯證的。這里的“自由”是相對的,是學術權利和社會責任的有機統(tǒng)一58。學術自由的合理性不僅是“認識論”的,還涉及道德方面,學術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為了公眾利益”48??傊?大學追求真理的使命是通過學術自由活動而實現的,其核心是賦予教師探究和傳播真理的權利。同時學者們也應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恪守公正誠實的原則,不斷提升追求真理的道德責任感。(四)對教育公平的解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英才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也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布氏援引美國“公立學校之父”霍拉斯·曼(HoraceMann)之言宣稱:“教育是實現人類平等的偉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類的發(fā)明都偉大得多”71。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也是達到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于“平等”所指的范疇,有些學者認為,教育要發(fā)揮其促進社會平等的功能,必須為所有的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也有學者指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高等教育應該既能使才智出眾的人享受優(yōu)越教育權利,也使才智一般的人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機會,這樣才能使兩者的能力都獲得自由而又長足的發(fā)展。譬如一位學者提到:“尋求英才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共同語言已有必要。這種共同語言或許是: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同時承認個別差異”。顯然,第二種解讀更接近布氏的理念。在他看來,高等教育系統(tǒng)向著多層次、多類型化發(fā)展,是高等教育面對社會需求變化進行革新的必然趨向。五、“閑逸的興趣”是目的追求的基礎在我國,《哲學》研究者所依據的是1987年王承緒教授等人的譯本,迄今這是唯一的中文全譯本。作為我國比較教育研究領域的泰斗,王承緒教授還主持翻譯克拉克(BurtonR.Clark)的名著《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Thehighereducationsystem:Academicorganizationincross-nationalperspective)等一系列高等教育名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之間差異的集中體現,這就意味著在不同語言文本的轉換中,一種語言所蘊含、體現的文化內容不可避免地部分失落,而另一種語言所蘊含、體現的文化內容則不可避免地大量進入,因而引起信息的誤讀與變異。從幾個被引熱點看,《哲學》在漢語語境中也有誤讀和變異。首先,“認識論”與“政治論”是布氏《哲學》中一對極其重要的概念,對它們的理解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對布氏高等教育哲學體系的整體把握。如原文本中對“認識論”的解釋為:Thosewhostressepistemologyintheirphilosophyofhighereducationtendtopursueknowledgeasanendinitself,inaspiritof“idlecuriosity”13。這句話本義為:在高等教育哲學中強調認識論的人們,傾向于把知識作為目的來追求,(這種追求)帶有一種“閑逸的好奇”的精神。狀語inaspiritofidlecuriosity與主句pursueknowledgeasendinitself分開,是作為補充,說明目的追求的常見方式,因此,整句強調求知即為目的。而所引譯文卻忽視這一語義結構,將認識論直接定義為“在高等教育哲學中趨向于把以‘閑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識作為目的”。這里似乎把“閑逸的好奇”精神當成目的,而非手段,很容易引起讀者誤讀。譬如有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認識論者主要是以“興趣”作為核心范疇來闡明高等教育的價值,或者認為“以認識論為基礎,即人們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和驅動力,大學首要關注的是知識的獲得與傳播”,還有些學者為此推斷“國家與社會的需求以及學者的好奇心與興趣是推動學科形成和發(fā)展的兩大主要力量”。事實上,在持有認識論哲學觀的西方哲學家們看來,對知識的追索和對真理的追求才是大學教育的目的。在紐曼理想的大學中,知識本身即為目的;赫欽斯(RobertM.Hutchins)也說,大學的目的是對社會最令人困擾的問題進行盡可能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無法想象的問題14。因此,探索知識、追求真理才是認識論哲學基礎的內核和本質,而非純粹的興趣或閑逸的好奇心。高等教育哲學的另一個基礎“政治論”(politicalphilosophy)14-15,在進入中國文化語境后,由于讀者群落文化背景和認知角度的不同,也發(fā)生一定程度的異變?!督逃蟀倏迫珪?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對politicalphilosophy這樣注釋:“政治哲學關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人與那些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與其組成的社會之間的關系,政治哲學也被稱為社會哲學”。這和布氏的高等教育哲學觀是一致的,正如他對政治論的闡述為:“如果沒有大學,那么,想理解我們社會中的復雜問題就幾乎是不可能的?!?5在他看來,社會的需要是首要的、最終的標準,高等教育應以為社會需要服務、促進社會的發(fā)展為宗旨。然而,在漢語語境下,有些研究者對“政治論”產生一定程度的誤讀。譬如有些學者認為“政治論”哲學注重“政治目標”和“為國家服務”,正是國家對高等教育實行政策干預的重要理論支撐?!斑@樣高等教育自然進入政治視野”,而“高等教育一旦進入了政治生活領域,法律的調整規(guī)范需要也就接踵而至”。有學者強調“高等教育最基礎的價值根源是來自于政府的政治價值和教育自身追求發(fā)展的價值”。還有學者提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政治論”目標很容易在政治運動中分解為“革命”性的目標和“建設”性的目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觀所內含的一個基本矛盾3??梢钥闯?中國學者視野中的“政治論”更體現出為國家和政府服務的價值觀。這主要是因為“政治”一詞在漢語語境中往往和國家、政權、階級斗爭聯(lián)系起來,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注解:“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fā)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v觀中國教育發(fā)展史,無論是封建時代的“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治國、平天下”,解放時期的“教育救國”,還是現代的“科教興國”等觀念,都反映出中國教育思想中“經世致用”和國家主義的價值觀。因此,《哲學》中的“politicalphilosophy”概念和漢語語境中的“政治論”有著不同的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盡管前者也推崇高等教育對國家的深遠影響,但更強調其為社會和公眾服務的職能,漢語語境中出現的狹義的理解屬于誤讀。其次,學術自治是《哲學》中另一個重要的命題,國內有些學者在使用相關概念時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導致一系列誤讀現象?!督逃筠o典》對學術自治有簡單解釋:“認為學術工作與學術有關問題的處理,應不受政府、教會及其他力量的干預,由高等學校(學術機構)或專家學者獨立決定和進行”。學術是自治的邏輯前提,自治既為學術發(fā)展,也源于學術發(fā)展。然而,再看國內相關的高等教育著述可以發(fā)現,對“學術自治”這一概念的表述相當混亂,經常和“院校自治”、“大學自治”、“高校自主權”等等而視之,其學術作為核心的內涵卻被忽視。也許,“學術自治”作為西方的舶來品,在缺乏學術主導的根基的語境中,其本真地位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其核心價值是學術至上。布氏提出:“大學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它的職責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發(fā)現、發(fā)表和講授高深學問。它的管理不是根據人數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應當以知識為基礎”42。為實現大學學術管理的目的,必須讓大學按照它自身的邏輯來運行,賦予學者以充分的學術活動控制權。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內部實行嚴格的科層制管理和行政管理制度,學術管理方面的學術本位制還未建立,或者說我國高校是官本位或行政本位,而不是學術本位。正是由于這種行政權力的泛化,國內學者有關學術自治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爭,而不重視學術的內在性,這不僅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反映出研究者的思維品質。譬如有些學者指出:“現代大學的管理理應以學術權力為基礎,但還必須有必要的行政權力予以制衡”;“當大學管理趨向專業(yè)化和制度化之初,就已經暗含了學術自治與科層管理的沖突風險”。還有學者認為自治的限度是“大學主張自治權的依據也曾是政府行政權力強行干預的理由”。因此,“國家行政權力與自治性行政權力的沖突總是不可避免的。大學正是在這種沖突與矛盾中尋找新的突破與發(fā)展”。這些分析用狹義的權力政治概念,將學術自治的保障寄托于外在的強制手段,忽視學術的內在力量,反而制約學術自治的發(fā)展。同時“制衡”、“沖突”、“強行干預”等概念更是強化“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對立。而在布氏的觀念中,兩者的關系是互補的,他引用西蒙(JohnG.Simon)的觀點指出:“正如高深學問的發(fā)展需要專門化一樣,在學院或大學的日常事務方面也需要職能的專門化”37。顯然,忽視學術本身的價值,是導致“學術自治”的涵義被曲解的主要原因。最后,目前高等教育哲學研究領域有個普遍的現象,但凡談到大學自治的限度,研究者們就常引用《哲學》中有關教授和將軍的類比。眾所周知,學術自治最早起源于中世紀大學的行會組織,后因行會的自行其是和保守頑固才引起有關自治限度的討論。同時西方中世紀大學曾經有過輝煌的教授治校傳統(tǒng),現代西方大學的學術事務也通常由教授集體(教授委員會)決定。而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是,只有少數擔任行政領導的教授才能參與學術組織的管理,普通教授很少有機會參與學術組織的管理和決策。因此,國內的研究者經常引用布氏有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全款轉讓房產合同范本
- 加班法務合同范本
- 公司入股合同范本文檔
- 仔豬購銷糾紛合同范本
- 包裝插畫合同范本
- 農村協(xié)議買房合同范本
- 2024年金山區(qū)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單位招聘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考試真題
- 2024年南丹縣丹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農村修水渠合同范本
- 2024年阜陽市皖西北(阜南)糧食產業(yè)園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微生物學發(fā)展史》課件
- 網約車司機安全培訓
- 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山西經貿職業(yè)學院)知到智慧樹答案
- 2024年濰坊護理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DB52T 1566-2021 托幼機構消毒衛(wèi)生規(guī)范
- 非煤礦山復工復產安全培訓
-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yè)稅收優(yōu)惠政策激勵效應及優(yōu)化路徑研究的開題報告
- 舞蹈學課件教學課件
- 電力局供電公司聘用合同樣本
- 2024年貴州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臨床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護理深靜脈CV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