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攤出土短劍_第1頁
小地攤出土短劍_第2頁
小地攤出土短劍_第3頁
小地攤出土短劍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地攤出土短劍

(一)小山地村原中央地理位置穗津屯市位于錦西市連山區(qū),南距市區(qū)45公里。1993年上半年,吉林大學考古學系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于邰集屯西北的小荒地古城進行了勘測、調查(圖一)。在工作中獲悉小荒地村兩民宅院內各出土了一柄青銅短劍,隨即對其中的1件做了觀察與實測。此劍為曲刃短莖式青銅劍,劍身已折為三段,尖稍殘,但整體仍保存完好。從形制上看,劍身前部血槽偏下,至劍尖有一段橫剖面為菱形的劍鋒。節(jié)尖位于劍身約二分之一處,節(jié)尖角較大。劍身后部葉刃弧曲,劍尾略折收。柱脊隆起顯著,脊突較弱,前段經研磨與劍鋒貫通,呈六棱體。劍身通長36、葉寬5.8、鋒長5.5、莖長4.2厘米(圖二)。該劍與朝陽十二臺營子和喀左南洞溝出土的青銅短劍形制相近,共同特點是劍鋒較長,劍尾略折收。但十二臺營子者,劍身的長寬比不到5,以節(jié)尖分段的后前比接近1.2,時代可定為春秋中期;喀左南洞溝劍身長寬比為6.62,后前比0.83,依據共存的蟠螭紋簋、長胡三穿戈、車等中原式銅器斷代,年代應在春戰(zhàn)之際。小荒地短劍長寬比為5.5,后前比為0.86,故在形制上應介于兩者之間,因而其鑄造年代擬推定在春秋晚期為宜。小荒地村出土的另一件曲刃短劍,連同銅劍柄保存完好。劍身形式近似上述的一件,丁字形銅劍柄,側視柄盤兩端平直,柄筒有明顯突節(jié),紋飾繁縟??上]及實測,現被錦西市博物館收藏。在小荒地村同時采集的青銅制品還有鏃、套管、鈴、帶鉤。鏃2件。標本1(0:48)為三翼鏃,鏃身細長,三翼極窄,無后鋒,圓梃。殘長3.4厘米(圖三:1)。標本2(0:50)為三棱鏃,鏃身截面呈三角形,無外伸之翼,三棱成刃,棱下透出本。殘長4.2厘米(圖三:2)。套管1件(0:54)。管狀,因擠壓變形,中部有三周凸棱。長15.8、壁厚0.1厘米(圖三:4)。鈴1件(0:49)。半環(huán)狀鈕,無鈴舌,鈴體中部有一穿孔。通高3.95、口徑1.5、壁厚0.15厘米(圖三:3)。帶鉤2件。均殘。其中保存較好的1件(0:51),截面呈橢圓形,中部起三周突棱,扣和鉤殘。長9.3厘米(圖三:5)。三翼有梃式銅鏃,相類者見于寧城南山根M101和朝陽小波赤青銅短劍墓,年代為西周晚至春秋早、中期。三棱有梃式銅鏃,與山西長子牛家坡M7出土的銅鏃相似,但后者為鐵梃,屬戰(zhàn)國早期制品。應指出的是小荒地發(fā)現的兩種銅鏃,在目前已發(fā)表的曲刃短劍墓遺存中比較少見,而中原地區(qū)春秋晚期才產生三翼鏃,戰(zhàn)國早期以后三翼鏃與三棱鏃開始流行。小荒地的兩種銅鏃與中原春戰(zhàn)時期銅鏃均不相同,似不能簡單比附。事實上有梃式的三翼和三棱銅鏃是南西伯利亞、蒙古及中亞地區(qū)草原游牧文化最具特色的類型品,曾盛行于公元前7至5世紀。近來有學者指出,東北南部地區(qū)的青銅文化自商末周初以后,“出現了相當復雜多樣的文化成份”,“其中明顯地包括有許多來自西北方大草原的成份”。就這兩種銅鏃在異地出現的年代考慮,顯然源于北方青銅系統(tǒng)的可能性大,當然也不排除春戰(zhàn)之際受北方銅鏃影響產生的地方形式。其它采集的銅套管、銅鈴和銅帶鉤,在喀左南洞溝、喀左老爺廟、凌源五道河子、喀左市政園林處等春秋晚到戰(zhàn)國早、中期的青銅短劍墓中均有發(fā)現,盡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以上這些采集品均應出自小荒地村的青銅短劍墓。除小荒地村出土的青銅短劍及相關遺物外,在其北1.5公里的田九溝村也發(fā)現過青銅短劍墓。據筆者所知,錦西市博物館曾展出過伴出的馬銜、卷云形節(jié)約、虎形飾和橄欖形管飾等30余件銅制品。其中兩節(jié)式馬銜極為接近中原戰(zhàn)國形式,同形式馬銜還見于凌源三官甸子、喀左南洞溝和凌源五道河子青銅短劍墓;虎形飾與凌源三官甸子出土的伏臥狀鎏金虎飾造型完全一樣,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具有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特征。另據王成生報導,位于小荒地村東北6公里的傘金溝村曾出土過兩件青銅戟,一件殘斷,另一件保存完好。此類器物形制特殊,上下長胡各有一穿,援首截面為菱形,兩件形制完全相同。長18.5、寬16.5厘米(圖四)。戟是一件戈與矛或刀組合為一體的兵器,在中原地區(qū)西周時期始作為一種重要的青銅兵器流行。青銅戟可分為渾鑄與分鑄兩類。渾鑄戟一次澆鑄成形,又可分為兩型:一型是矛與戈的組合,上成矛下成戈胡,一般作長胡二穿,此型戟又被稱作“十字戟”;另一型是由戈與刀的組合,柲端以刀代矛,刀的頂端多后彎呈鉤狀,因此學者多稱“鉤戟”。上述渾鑄戟大約只存在于西周時期。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戟多為分鑄,即戈與矛兩部分分別鑄造,然后通過柲聯(lián)裝為一體。傘金鉤銅戟與中原兩周時期的戟均不相同,從圖版所載的實物照片來看,該戟的援本上下延伸對稱成胡,所以只有橫擊鉤殺之功能,并無矛刺之利。再觀其援,中脊寬厚,本部呈扁柱狀,長援短內,頗具北方草原廣為流行的銎啄戈的特點。如果不考慮銎的因素,與1958年在寧城發(fā)現的一件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啄戈較為相似。由于這一地區(qū)早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就已能夠鑄造出像錦縣水手營子所出的那種大型銅柄戈,故可以認為傘金溝戟是融匯中原和北方系青銅兵器的地方產品。據稱形制相同的銅戟在建昌湯神廟亦有出土,從共出的青銅短劍和泥質灰陶豆判定年代不晚于戰(zhàn)國中期,所以傘金溝銅戟也極可能出自青銅短劍墓。(二)小山地東南角的條件形貌在以往的考古調查中,邰集屯及周圍地區(qū)共發(fā)現3座古城址,一座位于鎮(zhèn)農藥廠,另兩座均位于鎮(zhèn)西北約1公里處的小荒地村西側。1993年在對邰集屯的3座古城址考察時,由于鎮(zhèn)農藥廠古城已基本平毀,所以工作重點是坐落于小荒地村西的兩座古城。經實地勘測,偏南的一座為夯土城,平面呈方形,邊長210~240米,周長近900米。該城墻系采用分層夯土板筑,從保存較好的北城垣可直接觀察到夯筑時的夾板、夯層和橫穿墻體固定夾板的拉心孔洞。另一座位于夯土城北,系山城。其北城郭依山勢修筑,平面呈不規(guī)則半橢圓形,弧長856米,現存墻體高5.53~6.74米,底寬21~26米,頂寬5~6米。墻體系在凝灰?guī)r或砂巖山體上覆蓋土石堆筑而成,截面呈梯形。山城的南部今已難見城郭,不過據當地群眾反映,早年東城垣可延伸到小荒地村北,如是則與夯土城南城垣東向延長線相交。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仍能見到一條順山勢走向由北至南的古河道,其繞過夯土城西南角折向東南作曲尺狀,恰與山城的北城郭相對應,呈合圍之勢??紤]到古河道盈水可瀉洪,枯水為溝壑,理應屬古城址防御系統(tǒng)的一部分,以此為參照,山城南部城垣的相對位置即不難設定(見圖一)。概之,其復原周長應近2000米。在調查中還發(fā)現山城北垣中部有一30米寬的豁口,現有南北鄉(xiāng)路貫穿其間,疑為門址。城垣東北角突現一土筑墩臺,長22.5、寬12米,水平高程43.2米,作為鳥瞰山城周圍地區(qū)的制高點,估計是一處瞭望遺址。小荒地夯土城的年代,據對城垣西南角和東城墻墻體的解剖及出土遺物分析推定,始建年代不早于戰(zhàn)國晚期。又據對城內地面大量建筑構件觀察,證明該城址主要使用年代在秦漢時期。文獻記載燕昭王時,“襲破走東胡”,置五郡、設邊障、筑長城,秦漢因之。目前,東北境內所見燕、秦、漢城址,雖規(guī)格有所不同,但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夯土城,與上述情況相符。在夯土板筑技術傳入東北之前,東北所見最早的城邑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址。這種城址多修筑于視野較開闊的低山崗地或河谷臺地上,城垣系石塊壘筑,因山勢走向呈不規(guī)則形。相比較而言,小荒地山城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建筑特點相似。但迄今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主要發(fā)現于赤峰附近及英金河、陰河沿岸,且成群分布,大小殊異,而目前在大、小凌河流域尚無這方面的報導。更為重要的是,此次調查并沒有發(fā)現明確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物。所以小荒地山城文化性質的判斷似不能簡單地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相比定。該城址的性質,似應從本區(qū)域考古學文化的角度進行探討。迄今,大、小凌河流域是短莖式曲刃青銅短劍發(fā)現數量最多、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qū)。長期以來,將這類遺存視為夏家店上層文化或上層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的觀點在學術界頗具影響。但作者早在1987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指出,大、小凌河流域含短莖式曲刃短劍遺存與夏家店上層文化本身具有的銎柄式短劍及陶器類型品有明顯區(qū)別,很難把這一地區(qū)納入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布范圍,并設定“含這種短劍的遺存應為另外系統(tǒng)的青銅文化”。然而,以往在大、小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銅短劍少有伴生的陶器,同時期的居址也未經過正式發(fā)掘,也就是說這一區(qū)域相當于夏家店上層時期的以陶器劃分的考古文化尚未被認識。作為本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1993年在對小荒地夯土城發(fā)掘中,發(fā)現戰(zhàn)國層以下堆積出土的陶器引起了作者極大的關注。這些陶器并不見夏家店上層文化那樣的夾砂紅褐陶,陶系以泥質灰陶或紅胎黑皮陶為主。器類有盆、罐、壺、豆、碗、缽、甕,器形多平底和圈足器,突出特點是器口沿多飾較厚的外疊唇(圖五)。該陶器群與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面貌差別較大,尤其是器物組合中不見袋足三足器。以此為線索,作者對大、小凌河流域青銅短劍墓共存陶器作了全面考察。經類型學研究與文化結構分析,指出這類遺存是不同于夏家店上層文化的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并將年代界定在春秋至戰(zhàn)國早期,就其文化內涵多元成份相雜糅的特點及與夏家店上層文化譜系相左的認識,主張稱之為“凌河類型”。事實上,由于小荒地東城垣附近曾有單純凌河類型的灰坑及小荒地、田九溝、傘金溝等地點均發(fā)現青銅短劍墓,已凸顯出對小荒地山城年代與性質判斷的種種現象。據此,作者認為小荒地山城是春秋至戰(zhàn)國中期以前某一時期營建的,考古學文化屬凌河類型。戰(zhàn)國中期以后,燕人又依舊城址在西南部加筑夯土城,并可能將山城作為外城繼續(xù)使用。如是,小荒地山城即是第一座被認定的凌河類型城址。(三)漢代燕國的地望小荒地山城及周鄰地區(qū),處于遼西、遼東兩大考古學文化區(qū)的中間地帶。就東北青銅時代考古文化發(fā)展階段的區(qū)系特征來看,這里在商末周初前曾屬于遼西文化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后由于短莖式曲刃短劍文化體系的西漸而逐漸納入遼東文化區(qū)域范疇。同時這里還是沿長城地帶北方系青銅文化流布的東端和周代中原文化浸潤最為顯著的地方,所以其文化面貌必然表現出復雜的多元成份和相雜糅的特點。探索這一歷史遺跡除考古途徑外,還應結合先秦文獻作進一步考證。先秦文獻有關屠何的記載十分簡略,但仔細推敲仍不失有意義的線索?!赌印し枪ァ?“雖北者、且、不一屠何(一為衍文),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間者,亦以攻戰(zhàn)也?!薄豆茏印ば】铩?“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貊,破屠何?!薄兑葜軙ね鯐?“孤竹距虛,不令支玄貘,不屠何青熊,東胡黃羆,山戎戎菽?!鄙吓e典籍,載古屠何為周代方國,滅于春戰(zhàn)之際,所言北方諸部族進貢方物,與孤竹、令支、東胡、山戎并舉,且居燕代胡貊之間。古屠何地望,首先應考慮與周代燕國的位置關系。近年來,在北京房山縣琉璃河揭露了大面積的西周墓地和車馬坑,從隨葬的帶有“■侯”銘文的青銅器可知,燕在“襲破走東胡”北拓疆土之前,分布于燕山南麓的廣大地區(qū)。故屠何應定位在燕山之北。其次,依舊說孤竹、令支在渤海西北岸今遷安、盧龍及大凌河上游喀左一帶;據今考據,北京周鄰的延慶、懷來、灤平一線山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存為代,循北而上分布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