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_第1頁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_第2頁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_第3頁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_第4頁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三個命題

真正、善、美一直是哲學討論的重要背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這三個方面提供了獨特而有價值的思想資料,從而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理論思維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中國傳統(tǒng)哲學關于真、善、美的觀點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長期討論的三個命題之中,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關于“天”和“人”這兩個概念可以因不同的哲學家而有十分不同的涵義,這里不可能詳細討論,但無論如何“天(道)”總是就宇宙的根本或宇宙的總體方面說的,“人(道)”往往是就人們的社會生活或人本身方面說的。天人關系問題從來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司馬遷說他的《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的書;董仲舒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魏晉玄學創(chuàng)始者之一何晏說另一創(chuàng)始者王弼是“始可與言天人之際”的哲學家;中國道教茅山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者陶弘景說只有顧歡(另一道教領袖)了解他“心理所得”是“天人之際”的問題。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天人關系”雖有各種說法,如荀子提出的“明天人之分”,莊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郭象的“天者,萬物之總名”等等,而且“天人關系”問題在魏晉時期又常通過“自然”與“名教”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流卻大都把論證“天人合一”或以說明“天人合一”為第一要務??鬃佣嘌浴叭耸隆?而少言”天命”,然而孔子并非不講“天命”。我們知道,他不僅說過“唯天為大”,而且認為“天命”與“圣人之言”是一致的,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最早提出完整意義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家是孟子,如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這表明他把“天”和“人”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荀子雖然講“明天人之分”,而其根本要求則在“制天命而用之”,即從“人”的方面來統(tǒng)一“天”,因而他把“人”抬高到與“天”、“地”并列的地位:“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肮噬蒲怨耪?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钡兰业睦献又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天”、“地”、“人”等是一統(tǒng)一的系列,都統(tǒng)一于“道”。就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莊周也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而“至人”更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他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這類言“天人合一”的理論自然是唯心主義的,且?guī)в猩衩刂髁x色彩。魏晉玄學討論的中心課題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而實際上也是天人關系問題。雖有嵇康阮籍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他們實際上是反對假名教而相信真名教的,正如魯迅所說:“魏晉時代,崇奉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際上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倍簳x玄學的主流則更是以調(diào)和“自然”與“名教”為主題。王弼主張“體用如一”,故有“舉本統(tǒng)末”之言,謂了解“天道”即可了解“人事”,圣人可以“體沖和以通無”,體現(xiàn)“天道”以至于同于“天”。郭象也講“體用如一”,以為“用外無體”,他認為圣人“常游外以弘內(nèi)”,在現(xiàn)實社會中就可以實現(xiàn)符合“天道”的理想社會,所以“名教”不僅不和“自然”相矛盾,恰恰應在“人間世”中來實現(xiàn)其“逍遙游”。魏晉名士多言“放達”,但有的人是“行為之放”,僅得“放達”之皮相,如王衍、胡毋輔之流,以矜富虛浮為放達;有的人是“心胸之放”,則得“放達”之骨骸,如嵇康阮籍等人,以輕世傲時為放達;有的人是“與自然為一體之放達”,則得“放達”之精髓,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即是。陶潛是個大文學家,其實也是一個大思想家,他體現(xiàn)了魏晉時文士最高尚的一種人生境界,他在《形影神贈答詩》最后抒發(fā)他的思想境界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種與自然為一體的放達,雖不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卻正是魏晉人所追求的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宋儒所講的身心性命之學,更是以“天人合一”為其所要論證的基本命題。周敦頤明確地說:“圣人與天地合其德”,“圣希天”。故王夫之說:“自漢以后,皆涉獵故跡,而不知圣學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為《太極圖說》,以究天人合一之源”。張載的《西銘》更謂“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東銘》則謂“儒者則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二程講“體用一源”,其目的亦在明“天人合一”之理,故說:“在天為命,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又說:“天人無二,不必以合言(按:意謂天人本一體);性無內(nèi)外,不可以分語”,“圣人之心,與天為一”。朱熹也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薄叭恕奔叭祟惿鐣m由“天”而有,但既有“人”及人類社會,“天道”將由人來體現(xiàn),即“天道”通過人的行為實現(xiàn)于社會,而能完全實現(xiàn)“天道”者唯圣人。所以朱熹說:“圣人……與天為一”。程朱理學如此,陸王心學也以闡明“天人合一”之理為己任。陸九淵說:“宇宙內(nèi)事是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是宇宙內(nèi)事”。王守仁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為一體”,“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雨風露電,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木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王陽明從主觀唯心主義立場講“天人合一”,所以他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他在解釋《大學》中的“親民”與“明明德”時又用了“體用如一”的觀點,他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泵髑逯H的重要思想家黃宗羲和王夫之都從不同的方面論證了“天人合一”之理。黃宗羲從“盈天地皆心”的觀點出發(fā)批評把“理”與“心”析分為二,他說:“夫自來儒者,未有不以理歸之天地萬物,以明覺歸之一己,歧而二之,由是其不勝支離之病。陽明謂良知即天理,則天理明覺,只是一事,故為有功于圣學”,故“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這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體用不二”來說明“天人合一”。王夫之以“天”與“人”之氣化同運,來說明“天人合一”之理,他說:“父母載乾坤之德以生成,則天地運行之氣,生物之心在是,而吾之形色天性,與父母無二,即與天地無二也”。因為“天人之蘊,一氣而已”,所以“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天”與“人”“惟其一本,故能合”,“惟其異,故必相須以成而有合”。王夫之認為,“天道”乃一剛健之氣化的流行,而人受之為“仁義之心”,故謂“成之者,人也;繼之者,天人之際也”,“天人相接續(xù)之際,命之流行于人者也”,蓋“天人同于一原”也。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無論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以討論“天人合一”為中心課題,唯物主義往往是從“元氣”論出發(fā),把整個宇宙視為氣化流行,而人即在其中謀求與天地氣化流行成為和諧之整體。而唯心主義,或以“天”(“天道”或“天理”)為一超時空的至健的大秩序,而“人”(“人道”或“人事”)則是依此超時空之至健的大秩序而行事、“體道”以求宇宙之和諧;或以“天”為“心”,認為一切道理俱于一心之中,充分發(fā)揮“本心”之作用即可“與天同體”。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上看,雖然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論宇宙統(tǒng)一性問題時的立論基礎并不相同;但是,在它們之間也有若干共同點。這些共同點,或者可以說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的某些特殊性。這就是:第一、所謂“天人合一”的觀念表現(xiàn)了從總體上觀察事物的思想,不多作分析,而是直接的描述,我們可以稱它為一種直觀的“總體觀念”;第二、論證“天人合一”的基本觀點是“體用如一”,即“天道”與“人道”的統(tǒng)一是“即體即用”,此可謂為絕對的“統(tǒng)一觀念”;第三、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不僅沒有把“人道”看成僵化的東西,而且認為“天道”也是生動活潑的,生生不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類社會之所以應發(fā)展、人們的道德之所以應提高,是因為其應適應“天道”的發(fā)展,此可謂為同步的“發(fā)展觀念”;第四、“天”雖是客體,“人道”要符合“天道”,但“人”是天地之心(核心之心),它要為天地立心,天地如無“人”則無生意、無理性、無道德,此可謂之為道德的“人本觀念”。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全部內(nèi)涵。關于“知行”問題,一般中國哲學史著作往往從認識論角度去分析它,但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它更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認識論問題如果不與道德修養(yǎng)問題相結合,就很難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部分而流傳下來,因此認識論問題往往與倫理道德是同一問題,故中國古代哲學家主張在社會生活中不僅應“知”(認識),而且應“行”(實踐,身體力行)。至于“善”,雖然各個不同的階級或階層、集團的看法不同,所立的標準各異,但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重要的哲學家大都認為“知”和“行”必須是統(tǒng)一的,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善”。所以,從總體上看,“知行合一”思想實貫穿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始終。古代賢哲們把“知”和“行”能否統(tǒng)一看作是關系到做人的根本態(tài)度問題,知行統(tǒng)一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之一。從孔子起就把“言行一致”視為道德上劃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君子恥其言過其行”。孟子講“良知”、“良能”,雖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為人先天所固有的,但要成為道德的仁、義、禮、智,則必須把四端“擴而充之”,這點必須在道德實踐中方可達到,所以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荀子強調(diào)“行”為“知”的目的,但同時也承認“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因此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圣人也。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為陷也?!薄洞髮W》講三綱領八條目,也是說的知行的統(tǒng)一過程。至宋儒,程頤雖主張“知先行后”,但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則認為:“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所以黃宗羲說:“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宋元學案》卷七五)朱熹雖繼承了程頤“知先行后”之說,但他特別提出“知行常相須”、“知與行工夫,須著并進”,其理由是:“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所以有人說程朱是“重知的知行合一說”?!爸彪m是“行”的基礎,而“論知之與行,曰方其知之,而行之未及也,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敝祆渲灾亍靶小?則是因為他把“知”與“行”問題從根本上視為道德修養(yǎng)問題,所以他說:“善在那里,自家卻去行他,行之久則與自家為一,為一則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善在那里”是“知”的問題,“自家卻去行他”是“行”的問題,是一個道德實踐問題,必得“知行合一”,才可以體現(xiàn)至善之美德。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常言“體道”(或“體天道”、“體天理”),這或有二義:其一是指“以道為體”,即圣人應和“道”認同,應同于“天”;其二是說實踐“道體”,即要求依“天道”而身體力行之。至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自然為大家所熟悉,但看來對他這一學說也有誤解之處,往往抓住他的“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這句話就斷定他“銷行歸知”、“以知為行”。其實從一定意義上說,王陽明并沒有把“知”和“行”完全等同起來。所謂“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正是就人們道德修養(yǎng)上說的,所以在這句話的后面他進而指出:“發(fā)動處不善,就將這個不善處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在胸中?!彼终f:“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是后世學者分為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王陽明對知行的統(tǒng)一關系也有明確的說明,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從認識論的角度,或者可以說王陽明某些話有“合行于知”的嫌疑,但從道德修養(yǎng)層面上看,強調(diào)“知行合一”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到明清之際,王夫之雖主張“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但他在講道德修養(yǎng)問題時,仍主張“知行合一”,他說:“蓋本知行者,致知力行之謂也。唯其為致知力行,故功可得而分;功可得而分,則可立先后之序;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之互相而成,則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則知之,亦可云并進而有功?!敝兄允恰安⑦M而有功”的,就是因為知行問題歸根結底仍是道德問題。在王夫之看來,“智者,知禮者也;禮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禮皆中節(jié),知禮則精義入神,日進于高明而無窮。”故圣人之由明而誠,率性以成己之事;圣人之由誠而明,則修道以成物之教,“誠明合一,則其知焉者即行焉,行焉者咸知矣”。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做人的道理之所在。目前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流行著一種觀點,認為宋明以來的道學家談論知行問題,總是把這個認識論問題和道德修養(yǎng)問題混為一談,并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局限性和錯誤所在。這雖有點道理,但似有兩點可以討論:第一、宋明以來的理學家本來就不以為知行問題只是認識論問題,而認為知行問題之所以重要,正因為它關乎道德修養(yǎng)問題,所以從理學家本身的立論上說,不存在把認識論問題與道德修養(yǎng)問題混淆在一起的問題。第二、作為道德修養(yǎng)方面,“知行合一”的學說或知行統(tǒng)一的觀點不能說沒有一點合理之處,不能認為全無積極意義。作為道德修養(yǎng)上的知行從根本上說是不應割為兩截的。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應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較好總結?!扒榫昂弦弧笔且粋€美學問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何謂“境界”,王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無境界?!彼?“境界”一辭,除“景物”外,實當亦兼指“情意”。葉嘉瑩在《迦陵論詞叢稿》中有段對王國維“境界說”的解釋頗有見地,他說:“境界之產(chǎn)生,全賴吾人感受之作用;境界之存在,全賴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外在世界在未經(jīng)吾人感受之功能予以再現(xiàn)時,并不得稱之為境界。從此一結論看來,可見靜安先生所標舉之境界說,與滄浪之興趣說及阮亭之神韻說,原來也是有著相通之處的。”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對“境界”的解釋也如靜安先生,他說:“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彼酝鯂S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笨梢娡鯂S認為一切詩詞等文藝創(chuàng)作以“情景合一”為上品。但這一“情景合一”的美學觀點,并非創(chuàng)始于王國維。中國文學藝術理論真正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學問、成為較有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大體上說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已有“情景合一”的思想,這點在鐘嶸的《詩品序》中反映得較為清楚,他說:“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有余,興也;因物味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于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最也?!边@種認為“至文”、“神品”當“窮情寫物”的思想,即“情景合一”。到明朝,有前后七子多言“情景合一”,如后七子之謝榛《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又說:“詩乃模寫情景之具,情融乎內(nèi)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倍c謝榛不同派別的公安派袁中道似乎也以“情景合一”立論,如他在《牡丹史序》中說:“天地間之景,與慧人才士之情,歷千百年來,互竭其心力之所至,以呈工角巧意,其余無蘊矣?!泵髑逯H大戲曲家李漁亦謂:“文貴高潔,詩尚清真,況于詞乎?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jù)心上說情。說得情出,寫得景明,即是好詞?!倍醴蛑凇洱S詩話》中說得更明白:“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一合,自得妙語”。所謂“情景一合,自得妙語”,也許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的基本命題,因此,對“美”的看法也應當由此命題上去尋求。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一種傾向,“美”和“善”往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充實之為美”是指得到了一種高尚享受的精神境界。孔子聽《武》,說它“盡美而未盡善”;而《韶》則是“盡善盡美”。“盡善盡美”的音樂才是最高的、最理想的音樂。最高、最理想的音樂如此,其他藝術當然也是一樣?!氨M善盡美”的藝術即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并使之從中得到最高的美的享受;而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人必須是“有境界”的,他的藝術作品必須是“情景合一”的。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總體上看,可以說“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從“天人合一”派生出來的?!爸泻弦弧睙o非是要求人們既要知“天道”、“人道”,又要行“天道”、“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故實知且行“天道”即可。“情景合一”無非是要求人們以其思想感情再現(xiàn)天地造化之工,故亦是“天人合一”之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所以在真、善、美的問題上追求這三個“合一”,就在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精神乃是教人如何“做人”,為此就應有一個“做人”要求,即要有一個理想的真、善、美的境界。達到了這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圣人”。人們的理想所表現(xiàn)的形式和內(nèi)容雖然千差萬別,但總應有一種理想,追求一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一種理想主義的傾向,從孔子起就向往“天下有道”的社會,并極力想把它實現(xiàn)于現(xiàn)實社會之中,甚至并不認為它肯定能實現(xiàn),但卻認為人們應有這種對理想的追求,應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致力于此。所以當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的時候,孔子回答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可見孔子也并沒有認為堯舜時代的社會就是人類最高的理想社會。因此,對中國古代思想家來說,就有一個對理想社會如何看法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看來,理想社會就是一種理想,它只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能把這種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盡管理想社會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但要不要追求它卻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是一個人生態(tài)度問題。理想社會雖不一定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但對于中國古代思想家來說,卻可以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中實現(xiàn),或者說可以在他們的心中實現(xiàn)。為什么張載的《西銘》那么受后來理學家以及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的重視?我以為就在于《西銘》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哲人追求理想社會的精神,而且在他們的心中已建立了這種精神。張載所理想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社會是否能實現(xiàn),這對他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能不能有一種追求理想社會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西銘》以“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一句作為結語。人生在世必須去盡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就是如何為實現(xiàn)理想的“大同世界”而奮斗,為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社會而盡力。從這里看,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理想社會實際上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他們不可能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這是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所致。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這種理想主義的傾向又是以人本主義為前提的。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哲學家看來,“人”在天地之中是最重要的,只有“人”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暗馈?“天道”)是客觀存在的,但“道”要人來發(fā)揚光大它,要人在實踐中體現(xiàn)它。人怎樣才能體現(xiàn)“天道”?中國古代的一些哲人認為,如果懂得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根本道理,那么,人就有了一種做人的最高境界,也就可以把其美好的理想凝聚心中,而求實現(xiàn)于人間世?!疤烊撕弦弧钡膯栴}雖然說的是人和整個宇宙的關系,但它把“人”視為整個宇宙的中心?!吨杏埂分姓f:“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因此,圣人的行為不僅應符合“天道”的要求,而且應以實現(xiàn)“天道”的要求為己任。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不應取消極態(tài)度,而應“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xiàn)宇宙大化的流行。這樣人就會對自己有個要求,有個做人的道理,有個高尚的精神境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作到“知行合一”,有個道德修養(yǎng)上的知行統(tǒng)一觀。《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它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睆摹案裎镏轮钡健爸螄教煜隆?這是一個認識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人應該有理想,最高的理想是“致太平”,使人類社會達到“大同”境地。而“大同世界”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每個人都應對自己有個做人的要求,要有個做人的道理,要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理想的“大同世界”能否達到自然是個問題,但人們應有這個要求,并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要“做人”,也要有“做人”的樂趣,要能在生活中領略天地造化之功;要真正領略天地造化之功,就必須在再現(xiàn)“天地造化之功”中表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人的精神境界,表現(xiàn)人之所以為人,使文成“至文,”畫成“神品”,樂成“天籟”。所以藝術的要求應是“情景合一”。當人進入這一創(chuàng)造的境界,將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人生的意義、人類最高的理想正在于此??鬃诱f他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大概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所追求的這種境界。他們以為自己的一切言行和整個宇宙、人類社會、他人和自我的身心內(nèi)外都和諧了,這種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自然也就是所謂“圣人”的境界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如果說有其一定的價值,也許就在于它提出了一種“做人”的道理。它把“人”(一個在特定關系中的“人”)作為自然和社會的核心,因此加重了人的責任感。在中國古代的賢哲看來,“做人”是最不容易的,作到和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我的身心內(nèi)外的和諧就更不容易。對這種“做人的責任感”似乎應給以充分的理解并在改造的基礎上加以繼承。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曾有著深刻的影響,它凝結成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特性。這種特殊的心理特性在過去長期影響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各個方面,它既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tǒng)的優(yōu)點,也表現(xiàn)了其缺點。中國傳統(tǒng)哲學凝聚而成并長期影響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或許有以下四個方面,即空想的理想主義、實踐的道德觀念、求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直觀的理性主義。(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哲學家大都對現(xiàn)實社會抱著一種積極的熱誠的態(tài)度,企圖用他們的學說、他們的理想來轉(zhuǎn)化現(xiàn)實政治,然而他們的學說、理想不僅轉(zhuǎn)化不了現(xiàn)實政治,而且往往被用來作為粉飾現(xiàn)實政治的工具?!按笸被颉爸绿健钡乃枷霂缀醭闪酥袊糯藗兯毡樽非蟮囊环N理想。儒家思想中有,道家的思想中也有;統(tǒng)治階級希望有“太平盛世”,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也期望有“太平世界”。儒家的經(jīng)典《禮記·禮運》勾畫出一個“大同世界”的藍圖;道家的經(jīng)典《老子》第八十一章也描繪出一個理想的和諧世界。有的帝王以“太平”為年號;有的帝王自稱為“太平皇帝”;有些農(nóng)民起義也以“太平”相號召,東漢末的黃巾起義以“太平道”為其組織形式;宋朝的起義農(nóng)民以“殺盡不平,享太平”為宗旨,一直到近代洪秀全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仍號“太平軍”,國號“太平天國”??梢?“致太平”的“大同”世界在過去的時代里多么深入人心!但真正的“太平盛世”從來就沒有實現(xiàn)過。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理想主義”帶有很大的空想成分。那些先哲們雖然可能是真誠地提倡他們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可是他們的那一套并沒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不僅如此,所謂“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歸根結底不過是理想化的封建社會。(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人本主義的傾向,它不僅和“神本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西方中世紀不同,而且,也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義有區(qū)別。西方的人本主義把“人”作為單個的個人,強調(diào)個性解放,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而中國過去社會里的“人本主義”可以說是一種“道德的人本主義”。它把“人”放在一定的關系中加以考察。因此,有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講什么“君義臣忠”、“父慈子孝”等等。不僅如此,中國傳統(tǒng)哲學還把“人”作為核心,從“人”的方面來探討“人”和“宇宙”(天)的關系,特別強調(diào)“天”和“人”的統(tǒng)一性(“天人合一”)。它一方面用“人事”去附會“天命”(天道),要求人去體現(xiàn)“天道”之流行;另一方面又往往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使“天”成為一理性的、道德的化身,而“天理”的基本內(nèi)容則是仁、義、禮、智等至善的德行。這樣一來,“天”雖然作為客體與“人”對立,但又帶有“人”的強烈的主體性。由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講“知行合一”,即要實現(xiàn)“天理”,而“天理”是一“至善的表德”,所以人們的實踐活動最根本的是道德實踐。而最高的藝術作品又必須以“至善”為前提,即所謂“盡善盡美”??梢?中國傳統(tǒng)哲學注意了倫理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特別強調(diào)“知”和“行”必須統(tǒng)一,這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賦予“天”以道德性,把道德實踐活動作為最根本的實踐活動,這就很難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矛盾,這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這種把道德實踐提高到社會生活的第一位的觀點,相對地說限制了實證科學的發(fā)展。在過去中國的社會里,往往把醫(yī)學、天文歷算、農(nóng)業(yè)技術等等看成是“小技”,而“身心性命之學”才是“大道”。不大重視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因此認識論方面的理論不發(fā)展,甚至可以說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統(tǒng)的認識論體系;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分析也較為籠統(tǒng);邏輯學也很不發(fā)展,缺少系統(tǒng)的推理理論。(三)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哲學家(除個別外)大都把建立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雖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但往往卻以矛盾的調(diào)和為終點。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思維方式,從一開始就注重一對概念的統(tǒng)一關系或諸種概念的相互關系。《易經(jīng)》系統(tǒng)以乾、坤(后來以陰、陽)為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而《洪范》則以五行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立論。特別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和“人”作為一對哲學概念提出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就較多地注重“天”和“人”的統(tǒng)一的一面。這種思想方式自有其合理性,因為強調(diào)統(tǒng)一,強調(diào)和諧,而反對“過”與“不及”,在一定條件下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利于人們注意研究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這種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過分地強調(diào)社會的和諧和統(tǒng)一,是使我們的封建社會長期停滯、資本主義萌芽生長緩慢的一個原因。我們的傳統(tǒng)哲學之所以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論和邏輯學,就在于我們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思維往往是一種沒有經(jīng)過分化的總體觀,它雖包含著相當豐富的真理顆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論證,因而不容易發(fā)展成現(xiàn)代科學。因此,必須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方式加以改造,繼承和發(fā)揚重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強調(diào)事物之間的統(tǒng)一與和諧等思維傳統(tǒng),并把它建立在堅實的邏輯論證和科學的認識論的基礎上。同時應該注重分析,把西方現(xiàn)代哲學(特別是分析哲學)的某些方法吸收過來,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取中西哲學之長,避中西哲學之短,建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四)與上述問題相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一種直觀的理性主義的傾向。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有注重“經(jīng)驗”的,有注重“理性”的,有兩者同時并重或有所偏重的。這里說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一種直觀的理性主義的傾向,是就其發(fā)展的趨勢說的,不是一概而論。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很注重“心”的作用,儒家是這樣,道家也是這樣。儒家注重“心”的作用,是從積極方面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方面著眼。在先秦,孟子提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則引之而已。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先立乎其大,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所以擴充“心”的作用則“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茍子說:“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受命?!钡珜τ跒槭裁础靶摹庇羞@樣的作用的問題則沒有什么具體的說明。到宋以后,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也都十分重視“心”的作用,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的《正蒙》中有《大心》一篇專門討論了“心”的作用,他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唯心主義哲學家程頤說:“盡己之心則能盡人盡物?!敝祆湔J為,“理”俱于“心”,如能充分發(fā)揮“心”的作用以窮物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