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_第1頁
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_第2頁
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_第3頁
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_第4頁
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道德理想的內涵及其時代個性

宋代的道德理想是宋代理學家以圣人的道德理想為目標的。在“忠君報國”的愛國主義理想的基礎上,理學家建立了“為世界服務”的道德思想體系。它有特定而鮮明的時代個性和思想特質。一、“西賢西勝”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理學家“希賢希圣希天”的道德理想人格追求,也是他們的人生道德理想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周要求中的“三自”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儒家以孔子為圣人,被推為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就是一種道德理想人格,是一種體現(xiàn)了“仁”的內在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至善人生境界??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施仁至矣?!?《論語·述而》)孟子也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孟之言道出了成圣成賢是人人可以實現(xiàn)的理想。至宋,理學家以圣賢、誠、理合一這一新的起點、新的姿態(tài)表達了他們對圣人人格的向往和追求。理學“第一人”周敦頤以“誠”為圣人之本,純粹至善。認為圣人是“誠、神、幾”的統(tǒng)一,他說:“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圣人?!?35邵雍說:“圣人者,人之至者也?!?程子則說:“仁道者即是圣人,非圣人則不能盡得仁道?!?82故理學的集成者朱子總括說:“學者須是求仁”、“圣人亦只教人求仁”113?!扒笕省?也即追求圣賢之人格。秦漢儒學由人道立天道,追求天人合一;宋代理學家由天道立人道,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完善,以至達到圣人之人生境界。這種轉換表明了理學家的新姿態(tài)。理學家不僅證明和肯定了圣人人格的意義,而且為“希賢希圣希天”的人生理想追求指明了路徑。(二)立誠、存理、去欲—追求與向往人生道德理想的路徑選擇尋孔顏樂處,學以成圣人“尋孔顏樂處”是宋明理學探討的重大人生課題。周敦頤教程顥“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16。就是教程顥要像顏子一樣超乎富貴,去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周敦頤說:“圣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65周敦頤不僅指出圣人是可學的,也是有必要學的,這與孔子“欲仁”之思想可謂一脈之相承。周敦頤進一步指出:“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于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47顏子所學,克己復禮,傳圣人之道;伊尹所志,志堯舜公天下之心。因此,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要希賢、希圣、希天。周敦頤的這種思想具有人格美的內容,得到同道及后繼者的廣泛推崇和發(fā)揚。張載說:“為圣為賢,乃吾性分當勉耳?!?10程伊川也說:“人皆可以為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自棄也?!?228他還進一步指出,圣人不在于地位之高低、財富之厚廣,只要在其位盡其責也就是圣人,“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shù)堋?196,認為這也是圣人之所為。至朱熹,他仍然以學至圣人為念,提出了“人須以圣賢為己任”的觀點。他說:“凡人須以圣賢為己任。世人多以圣賢為高,而自為卑,故不肯進。抑不知,使圣賢本自高,而己別是一樣人;則早夜孜孜,別是分外事,不為亦可,為之亦可。然圣賢秉性,與常人一同。既與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賢為己任?!?33所以,他主張學者要立志,志學堯舜。可見,學以至圣人就是要立志追求圣賢之人格,實現(xiàn)“始為儒生,終為圣人”的理想??思喝ビ?修身以成圣人修身是儒家思想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洞髮W》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儒學之實質在于“為己”,在于嚴于修身。理學家主張修身以成圣人正是這種思想的延伸。宋儒的修身,方法頗多,可概之為“立誠、存理、去欲”三個方面。周敦頤由“無極而太極”的宇宙本源出發(fā),推及人生、修身,主張以誠為本。他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23周敦頤所言道出了誠不僅是宇宙中應有之理,也是圣人之本的道理,主張“修身至圣”。張載也說:“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誠身,不過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誠之為貴”21,不誠則無物。程子說:“誠者實理也”1169,朱熹也認為“誠只是理”而已。理誠合一,立誠存理是修身的前提。同時,理學家強調,修身必須格物致知、克己去欲。因為修身不僅是一種精神追求,也是一種知識活動。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至善,克己去欲在于不為物欲所蔽。周子說圣賢可學,學之在于無欲,無欲則靜虛動直,可至公溥之境。張載則說“嗜欲累其心”,主張正心去欲而行。程子對此更了當?shù)卣f“損人欲以復天理”是“圣人之教”。格物致知、克己去欲反映了理學家們變化氣質的要求,人只有從氣質之性回復到天地之性才能得見“圣人之奧妙”。與天地參,立德以成圣人朱熹說:“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0其目的就是強調要“立德以成圣人”,這是“希賢希圣希天”的另一種表達。雖然傳統(tǒng)士大夫的人生價值皆以叔孫豹之“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為目標取向,但是,與宋代重振儒家綱常相適應,理學家的人生價值理念發(fā)生了轉換。這種轉換表現(xiàn)為理學家在倡立功、立言的同時,更重“立德”,以期通過立德以成圣人的個人道德完善引領社會價值健康發(fā)展、促進社會道德水平提高。周敦頤認為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范仲淹高舉儒家“名教”之旗,主張“潔白有德義”,提振士風;程、朱賦予道德以永恒天理之義,把“尊德性”作為人們成圣之根本,要求人們按照德性原則來實現(xiàn)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達到“與天地參”的境界??梢哉f,范仲淹、王安石、“三先生”、“北宋五子”、朱熹及陸九淵等皆以道德著稱。他們從“立德”出發(fā),注重道德精神的培養(yǎng),追求和向往完美之理想人格,踐行著立德以成圣人的要求。從上所述可知,圣人始終是理學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這是宋代復興儒學的必然結果。理學的實質就是以追求人生價值、理想人格為目標的道德教育之學。二、多層社會公德的標準設計復歸三代的社會道德理想就是要建構起合乎儒家綱常的社會生活秩序,這是一個引導社會價值觀念發(fā)展的頂層設計。(一)“三代”之“解釋”復歸“三代”是宋代理學家及社會上下的向往和追求。李覯說:“昔三代之人,自非大頑頓,盡可以為君子?!?82尹洙也有“天子有意三代之治,守臣述上德,廣風教”之說。而當王安石主政變法時,“天下之人無不歡喜鼓舞,謂其必能復三代之風,一致太平”133。所以,朱熹總結指出:“國初人便已崇禮義,尊經術,欲復‘二帝三代’之治,已自勝如唐人,但說未透在。直至二程出,此理始說得透?!?085這個“透”,就透在說明了回復“三代”的目的,那就是“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53。南宋史浩說:“列圣傳心,至仁宗而德化隆洽,至于朝廷之上,恥言人過,謂本朝之治獨與三代同風。此則祖宗之家法也?!?45可見,回向三代的理想追求,起于國初,興于仁宗之世,是該時期理學家的共識。為什么宋代仁宗時期會出現(xiàn)回向三代的道德理想追求呢?原因有三:第一,由于“三代”推行德治,是“致誠心以順天理”的至善盛世,三代君主也都是圣人、仁人。所以,三代不僅為漢儒也為宋儒所肯定和向往的中國古代治理得最好的三個時期。因此,“三代”之治成了宋代社會追求的理想之藍圖,堯、舜的道德人格和以德治國態(tài)度也就成了宋代帝王的楷模。第二,在理學家看來,漢、唐雖是盛世,但三代之“道”至此已不繼。正如陳亮所指出的那樣,“千五百年間……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以行于天地之間”301。只有到宋,道學家才“講道興學”,儒學得以復興,道統(tǒng)得以傳續(xù)。也就有了“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yōu)于前代”13、“本朝之治獨與三代同風”之論。第三,理學家“以天下為己任”社會主體意識的覺醒,回向三代社會理想的在仁宗時期大盛,唱響了對道德理想社會追求的主旋律,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回向三代”的社會變革運動。(二)進行社會變革是理學家的理想目標設學興教、社會變革是宋代社會向往和追求社會道德理想的實踐活動,是理學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的表現(xiàn)。在“三代”理想的號召下,理學家們以革新者自任,提出并參與了對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大規(guī)模的革新運動。慶歷、熙寧、崇寧年間三次興學運動開展,皆以經義取士為旨,不僅為宋代社會培養(yǎng)了諸多的經世致用人才,而且強化了儒家道德的宣傳與教育,提振了一代士風。所以說,設校興學既是傳承儒家文化的教育實踐活動,也是消解社會頹廢之風,重振綱常、拯救危機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因此,進行社會變革是理學家懷抱儒家道德理想,革弊圖強的表現(xiàn)。慶歷新政以范仲淹、富弼聯(lián)合所上“條陳十事”疏為綱。十條新政措施,雖以整頓吏治為核心,但卻反映了“重名教,以矯衰弊之俗;變茍且,以起百官眾職之墜。革會子之濫,明賞罰之信。一切欲整齊法度,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幾三代之事”141的通變救弊目的。新政實施一年多,雖已失敗告終,但要求改革弊政的思潮,仍然在理學家心中激蕩。十多年后,王安石便以嶄新的姿態(tài)再一次領導了熙寧變法運動。他以《上皇帝萬言書》為綱,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9為旨,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經濟措施,抑制兼并,發(fā)展生產。兩次變法,飭吏治,增財富,皆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中最迫切的政治經濟問題,以求達到富國強兵、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對此,余英時先生指出“:仁宗朝‘回向三代’的大運動最后歸宿于慶歷、熙寧的兩次變法。理想推動歷史在此已獲得初步的印證?!?90由于北宋初期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太祖朝對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使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越愈明確和堅定,他們對社會改革抱著一種回向三代的期待。這種期待既是功利的,也是道義的,功利和道義的對立只是方法上的對立,在目標追求和實現(xiàn)上,兩者殊途同歸。因此,可以說,對“三代”社會道德理想向往是宋代道德理想主義的特有品格,它激蕩起經久不息、波瀾壯闊的愛國潮流。三、古代時期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種時代的思潮。有學者認為,在宋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愛國主義,是一種“古典愛國主義”155,這種“古典愛國主義”具有比以往更為濃厚的忠君報國的色彩與個性特點。(一)強化孝親意識,提高社會規(guī)范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家族結構為基礎是中國社會的特征之一。宋代理學家在齊家的道德實踐中強調,“治家當威嚴”且“當先嚴其身”。認為“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不識孝弟,何以能盡性至命也?”81“正倫理,篤恩義,家人之道也?!?0所以,在道德生活中,理學家強調必須明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倫理關系,并在盡倫、盡性中擔負起道德的責任。由家庭而家族,歐陽修、蘇洵首倡宋代家譜的編制,范仲淹在蘇州創(chuàng)辦“義莊”,張載、二程對傳造家譜和立“宗子之法”好處的宣傳,使宋代以“小宗之法”為特征的新的封建家族組織具有了新的特色。家族組織關系的重新建構,宋代家庭的孝親意識和原則得到了強化?!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經·廣揚名》)宋代理學家所主張的家庭的孝親原則的擴大,與“忠君”原則的巧妙結合,體現(xiàn)了“齊家與治國”、“愛家與愛國”相統(tǒng)一的品格,這也就是家國同構、忠君報國理念的體現(xiàn)。宋初鑒于武將亂政的教訓,統(tǒng)治者轉向依靠文人治政,文人成為了宋代官僚機構的主體。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辭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84而文人入仕,其途徑就是通過參加科舉。文人一旦科舉及第,便成了“天子門生”??芍^“千載君臣遇”、“寒儒逢景運”他們對君王感激涕零,從而成為了皇權的忠實而堅定的履行者。同時,科舉取士范圍的擴大,錄取制度的相對完善與公平,使這些來自社會中下層的“天子門生”感君之情愈加炙熱,對王朝始終心存感激。正如范仲淹所言“儒者報國,以言為先”403,“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231。后世評價說:“為社稷之固者,莫如范仲淹?!?854理學家在“倍感君恩”、關注國家社稷利益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民生疾苦,投向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漆俠指出,歐陽修疑經取義,把文風、學風、與政風緊密結合起來,“成為開風氣之先的一代學者,對宋學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199。并“為后來的愛國者指出一條道路。這就是,只有通過變革才能改變百年來的積弊;舍此,則是沒有出路可言的”216。范仲淹設學興教、整飭吏治,主導慶歷新政;王安石聚天下之財、以利天下之用,領導熙寧變法,就是這種報國理念的踐行??梢?理學家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突破了君主和王朝的局限把忠君與變法圖強結合起來的“明忠”,具有了新的意蘊。(二)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精神終宋一代,民族關系緊張,邊境外患不斷,士大夫們勇于擔當,抵御外侮,高揚了理想主義的愛國精神。有宋三百余年,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沖擊、凌辱不斷。由于宋王朝“守內虛外”的舉措,導致的是“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敗”1的局面。在戰(zhàn)爭失敗、皇帝被虜,山河破碎、國土淪喪的時刻?!皣遗d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信念在理學家心中燃起熊熊火焰,他們高揚愛國主義精神,抵御外侮、舍生取義。面對景德元年的遼國南侵“,社稷之臣”寇準,力排眾議,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以振士氣?!拔蛇M尺,不可退寸”,堅決維護國家利益,表現(xiàn)了臨危不懼、奮勇?lián)數(shù)膼蹏?。北宋末?金兵攻宋,太學生陳東上書論蔡京等主和派誤國,并率太學生二百人伏閱宣德門,要求起用李綱,抵抗金軍,表現(xiàn)出了當時太學生的愛國熱情,顯示了太學生的愛國力量。岳飛壯懷激烈“,精忠報國”。陸游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責任意識,表達出“一寸赤心唯報國”的情懷,期待“王師北定中原日”。南宋末年,為抵抗元兵,文天祥、陸秀夫等寧可粉身碎骨,決不作逆臣賊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仁成義,浩氣長存。宋史《忠義傳》里所記,北宋、南宋亡國,理學家殉國者都不少。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盡忠報國,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黑格爾指出:“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22宋代理學家由家及國、成仁成義、百折不饒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其深沉憂患意識的迸發(fā),是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凸顯,是宋代道德理想主義精神的反映。四、“在世界上”的道德觀念建設理學家擔當天下的道德意識,是理學家以道德———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特征表現(xiàn),閃爍著宋代道德理想主義的光輝。(一)第一,這是由“人以天下”為理念而變的宋代重文,儒學復興,理學家的政治地位明顯得到提升。他們在回向三代理想的召喚下,以革新者自任,不僅提出了政治、經濟和社會道德生活大變革的要求,而且積極投身變革的運動中,躬身踐行。如:范仲淹有“讀天下書,窮天下事,以為天下之用”的大志。李覯“誦孔子、孟軻群圣人之言,纂成文章,以康國濟民為意”296。王安石則是范仲淹之后“第二個要奮起改革當時政治的人物”16,其“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0550的思想,充分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勇于變革、敢于擔當?shù)闹黧w意識。司馬光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也有“人以天下安危為念”的主體擔當意識。所以,余英時指出:“宋代士階層不但是文化主體,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體,至少他們在政治上所表現(xiàn)的主動性超過了以前的漢、唐和后面的元、明、清。這是宋代在中國史上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理學家這種主體意識的確立是其他意識產生和形成的前提。(二)“以天下為己任”,積極主動,市場主客觀共同繁榮基于儒家“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的精神,宋代士大夫們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進退皆憂的憂患意識,范仲淹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95范仲淹的進“憂”、退憂,表明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情懷??梢哉f,這種憂患意識是宋代士大夫共有的心態(tài)流露。這種憂患意識表明了他們對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觀念的揚棄。因為,他們不管“達”或“窮”、“進”或“退”,一樣務實有為,經邦治國。范仲淹三次被貶、王安石二離相位、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他們并未消沉,仍心系黎民,勤于政事,憂國憂民,發(fā)奮圖強。這說明理學家的社會憂患意識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要凝練、深沉,體現(xiàn)的是對人的價值和國家利益、民生利益的終極關懷。(三)理學家對“公天下”意識的樹立與發(fā)展所謂“公天下”,就是要無私心?!肮煜隆币庾R是理學家對先秦儒家“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的治政意識向道德意識的轉化,是修身與治心的內在統(tǒng)一。李覯說:“天下至公也,一身至私也,循公而滅私,是五尺豎子咸知之也,然而鮮能者,道不勝乎欲也?!?77李覯所論,就是要人們克欲、治心、修身,從而做到循公滅私。朱熹更是把公私的念差作為君子小人的分界,他說:“君子小人趨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65因此,他主張以天理戰(zhàn)勝人欲,人欲盡去,天理流行。在此基礎上,理學家還十分強調“公天下”意識的樹立與應用。表現(xiàn)為:第一,為君治國要“公天下”。司馬光指出的“治國莫先于公”,程頤說的“圣人以大公無私治天下”和朱熹強調“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這些都是用公心治國的要求。第二,用權要“公天下”。石介就宰相的用權提出了“合天下大公”的要求,他說,宰相居廟堂之上,“一言得失系四海之安危,一令臧否系社稷之休戚”,其用權須“合天下大公”,不能“私己而忘國家、顧一身而遺四?!?66。第三,用人要“公天下”。司馬光指出“:凡人君之要道,在于進賢退不肖,賞善罰惡而已”,只要能以公天下之心用人、治國,就能達到野無遺賢,朝無曠官,為善者勸,為惡者懼,上下悅服,朝廷大治,百姓蒙福,社稷永安。理學家之所以倡導“公天下”,原因在于宋代社會的激蕩、變化,這種局面使理學家更多地關心國家的命運和社會道德生活的狀況,他們強調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達到“至公無私,大同無我”1172的境界,從而使公天下的意識具有了新的內涵。歷史上由“公天下”而形成的“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至今仍然是一種崇高的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四)道德自律性的體現(xiàn)道德自律就是用儒家道德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是道德內引的體現(xiàn)??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鬃印爸亓x輕利”思想所引導的就是道德自律的精神。理學家對“天下為公”思想的弘揚,就是把修身與治心合一,并升華到政治倫理化層面。周敦頤指出:“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71周敦頤所說的顏子之樂,是樂在“見其大而忘其小”,樂在“心泰”,樂在超越人生“至貴至富可愛可求”精神追求。這與他“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思想是相通的,他以“蓮”的高潔喻中正清直的“君子”品格,體現(xiàn)的就是道德的自律性。范仲淹主張“清心做官,莫營私利”;司馬光一生儉約自守,“于物澹然無所好”;程頤“修身行法,規(guī)矩準繩,獨出諸儒之表”;“仁者能以己體人,故能與萬物相通、相貫、相愛,共生共榮”。王安石、包拯、朱熹等都是一身正氣、道德自律的典范,表達了“吾欲仁,斯仁至矣”的道德意識的覺醒和道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